科技人才发展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人才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人才发展规划

科技人才发展规划范文1

【关键词】人才高地;对策;内陆

一、内陆开放人才高地建设的宏观背景

河南地处中原,居于我国中心地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河南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解决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河南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1997年GDP 6000亿元,到2012年GDP29810.14亿元,居全国第五。河南的经济增长迅速,也由此带动了人才的发展。

2011年10月,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要将河南打造成内陆开放高地、人力资源高地,成为与长江中游地区南北呼应、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之一,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支撑全国发展的重要区域。中原经济区这一指导意见的出台,为河南人才发展与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作为人口大省的河南,地处内陆,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根本保证。但就目前河南作为内陆地区的硬件和软件环境,适应不了人才向内陆地区流动的发展需要。因此,只有树立人力资源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问题,显著提升人口综合素质,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努力构建内陆开放人才高地,使有利于自己的人才及其他市场要素快速的在自己的市场上得到应用和发展,进而产生效益,是实现快速甚至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步骤和有效的途径。

二、内陆开放人才高地政策支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更具有自由性、双向选择性、和利益驱动性。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省政府不断调整、加大对人才工作支持力度,河南人才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03年,河南省政府出台《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提出“坚持科教兴豫,实施人才强省”,强调“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决定性因素”,构建内陆人才高地初见端倪;2010年河南省政府《河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人才发展是把人口大省变为人才大省、实现河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构筑内陆人才开发高地,把优秀的高素质人才的目光引向中原经济区建设,把河南建成人才大省为目标进行了总体规划。河南逐步建立了一整套人才培养、引进机制。

2011年省委组织部、科技厅、财政厅、人社厅、教育厅、科协联合出台了《河南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2011-2020年)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河南省将实现形成一支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形成一批由“两院”院士和其他科技领军人才带领的400个左右的科技创新团队;形成一支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立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四个一”目标。提出从现在起到2020年,培养造就一批由院士群体、50名左右院士后备人才为主的“中原学者”、600名左右科技创新杰出人才、1000名左右科技创新杰出青年人才构成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批由科技领军人才带领的400个左右创新型科技团队;一支4万人左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骨干队伍;形成2万个左右企业研发团队,省级重点支持400个左右掌握产业关键技术的创新团队;培养引进50名左右国家级农业科学家;引进120名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3500名具有全日制博士、硕士学位的海外留学人员,引进5万人次海外专家智力;高等学校面向海内外选拔资助400名特聘教授、1000名创新型学术带头人;引进和培养50名左右在全国有学术地位和影响的高层次卫生领军人才、300名中青年卫生科技创新人才。以建设一支以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主体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人才高地建设日趋清晰。

2012年9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召开人才工作会议,时任省长的郭庚茂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人才会议的召开,进一步强调实施人才强省和科教兴豫战略,要求加快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发展,内陆人才高地建设步入全面推进、整体提升的新阶段。

三、内陆开放人才高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目前人口数量为9402.4万人,我省各类人才总量达到606万人,教育人口2931万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需要齐聚各方人才,才能昂首迈进人才强省行列。河南是人口大省,但人才规模和人才总量不相称,人力资源质量尤其是高端人才数量不足,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人才匮乏,如何把庞大的人口压力转化成为人才资源优势,突破人才资源瓶颈,把河南打造为内陆人才高地。需要多方力量,多管齐下,搭就人才高地。

1.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意识,构建人才高地建设舆论导向

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管子·霸言》中“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便指出人才是社会最宝贵的资源,是社会发展和前进的原动力。知识经济时代,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优势是最需要培育、最具潜力、最需要依靠的发展优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人才队伍。河南要加快由人口大省向人才大省转变,在盘活和用好现有人才的基础上,还要花大力气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大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和吸引人才的力度,创造一个真正能让人才施展才华,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环境。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机遇,按照《河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才资源的培养、引进机制的设计,从源头上加大人才资源量的总数,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人才数量和质量问题,为构建内陆人才高地做舆论引导。

2.完善人才资源开发的制度建设,构建人才高地建设保障体系

人才资源是民生之本,是强国之策。纵观发达国家人才资源开发的经验不难看出,政府在人才开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几年,我省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育引结合、汇聚人才的方针,制定重大人才政策,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发展机制,一系列人力资源开发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加快了我省由人口大省向人才大省转变。这就要求在人才建设中,建立相关法律法规,构建人才保障机制,才能最大程度聚集人才,构建人才高地,持续地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河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河南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2011-2020年)实施方案》等制度的相继出台,为河南加强对外开放,注重先进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加强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可能。从而真正实现提高科技人才的待遇,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积极性。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设置高科技奖不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落实在实际行动中。尤其是当前人才高地建设要紧扣产业需求,以省会郑州为例,要以郑州物流港区等产业集群促进人才聚集,以人才高地推动产业发展,突出项目带动作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才能聚集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充分发挥省内人才作用,大力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积极利用省外人才。切实加强人才投资,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逐步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着力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推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构建人才高地建设坚强基石

十报告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责任重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教育大省,教育人口达2931多万人,其中在校学生2790多万人,超过全国十分之一。作为人才聚集的高地和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在培养高创新型人才队伍、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方面责无旁贷。必须积极探索教育科学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和新模式,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河南人口大省为人才强省,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省的整体素质,增强我省的综合实力,才能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步伐。

河南省委、省政府充分认识到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河南的教育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8年,我省提前两年完成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任务;1999年,提前一年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2002年,每万人口中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和人均接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率在60%以上,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3.01%,接近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我省高等教育总规模为258.59多人,研究生招生1.17万人,相比2002年我省在校研究生只有6300多人,几近翻一番。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数量的同时,关键在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做大做强优势高校、调整专业结构和河南产业发展相适应,将会是今后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省教育厅也提出,我省未来十年将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实际、体现时代特点、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机制。努力把我省建设成教育大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筑坚实的基础。

在《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提出要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基础教育、突出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提升高等教育的规划目标。既把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又对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做出了总体规划,为构建内陆开放人才高地提供动力和基石。

河南的人才高地建设受制于地域经济发展的限制,和北上广一线城市有诸多不同,要根据河南内陆地区人才的需求,在结合人才高地构筑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从培养人才、吸引和引进人才与留住人才三个方面出发,从大中专院校培养、企业内部培训、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培训和社会培训机构等人才高地构筑的主体出发,从课堂教学、实训教学、虚拟教学或网络教学等具体操作方式出发,设计内陆地区开放型人才高地的构筑体系,加快内陆地区人才资源布局调整,加大内陆地区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实现内陆地区高端与基础人才的汇聚中心,打造内陆地区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从而形成“区域人才小高地、产业人才大集群”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坚持科教兴豫、实施人才强省.河南日报,2003.9.6.

[2]吴信菊,利益平.浦东新区人才高地建设及其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3]王培君.我国人才高地建设的理论创新与路径选择[J].江海学刊,2011(6).

[4]张鹏,陈勇凡.重庆市打造西部人才资源高地的对策[J].重庆与世界,2012(3).

[5]秦健,何晓.打造河南人力资源高地 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J].学习论坛,2013(1).

科技人才发展规划范文2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意见精神,坚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为动力,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为抓手,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实行人才投资优先,制定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开发利用镇内外两个人才市场、两种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各支人才队伍,为我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二)基本原则。服务发展,人才优先。把服务我镇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行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企业人才优先重视。使用为本,创新机制。把用好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加大投入,优化环境。在政府投入引导下,多方筹集人才开发资金,加大人才投入力度,优化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先导,以应用型人才为主体,推动全镇人才资源的整体性开发。

(三)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

1.战略目标。到2020年,全镇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培养和造就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创新活力,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需要的人才队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奠定人才基础。——人才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全镇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应用开发型人才,边远地区和农村人才明显增加。人才的分布和层次、类型、性别等结构趋于合理。——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人才规模效益显著提高。在能源开发、交通运输、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财会、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教育卫生、农业科技、思想文化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形成创新能力较强的人才团队。——人才使用效能显著提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基本形成。人力资本投资占镇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0%,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0%,人才贡献率达到26%。

2.总体部署。一是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为人才发展提供组织保证。二是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资本优先积累,健全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三是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大幅度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四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善宏观调控,加快推进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五是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着力加大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扩大人才总量。六是坚持以使用为本,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切实提升人才的使用效率。七是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完善人才政策措施,加强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人才法制化建设,努力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制度环境。推进人才发展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到2015年,重点在完善人才发展政策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上有新突破;到2020年,全面落实各项任务,确保人才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创业人才

1.发展目标。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段集,以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引领和支撑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着眼于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以科技创业人才和青年创业人才为重点,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创业型人才。

2.主要举措。组织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计划,大力引进高科技人才,加快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制定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人才+项目"的模式,以汽车贸易产业园、凯江工业园区为主要平台,大力引进科技型企业。完善创业机制,加强创业培训,优化创业环境,组织实施农村创业人才培训计划。

(二)大力开发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1.发展目标。在经济发展领域,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大力开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的专门人才。以紧缺急需专业人才为重点,加大高层次人才开发力度。教育、卫生、宣传文化等行业需要的专业人才数量充足,整体素质显著提升。

2.主要举措。围绕重点领域发展,加强人才需求预测,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根据我镇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紧缺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的倾斜政策,人才保障政策作为制定相关产业规划的重要内容。采取定向培养等多种方式,培养我县重点领域、新兴产业的紧缺人才。落实重点领域相关部门工作任务,建立协调合作机制,大力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

(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1.党政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以股级以上党政人才为重点,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

主要举措:按照适应科学发展要求和干部成长规律,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实施党政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干部培养教育体系,重点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和抓好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能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树立坚定信念、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扩大选人用人民主,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党政人才。建立和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工作业绩考核,充分发挥干部考核对促进科学发展的导向作用、评价作用和监督作用。

2.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主要举措:进一步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扩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着力抓好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

3.技能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适应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高级工和技师为重点,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较高的技能人才队伍。

主要举措: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4.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需要,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技术推广人才为重点,着力建设一支适应我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主要举措: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各类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整合现有培训项目,配合国家实施好农村实用人才素质提升计划、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实施好我镇新型农民培养工程。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牵头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加快培养农业产业化发展急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农村经纪人。积极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在创业培训、项目审批、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支持,重点加强农村发展急需的教师、医生、农业技术人员等方面人才培养。加大城镇人才对口扶持力度,推进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社会工作者服务新农村建设、科技人才和文化人才下镇支农等工作。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任职。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表彰和宣传力度。

5.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适应建设和谐xx的需要,加快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主要举措: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建设,建立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加快社会工作人才开发培养。建设一批社会工作培训基地,加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制定社会工作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制定社会工作者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规定,精心组织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推进社会工作者队伍职业化管理。加快制定社会工作开发设置政策措施,推进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城镇社区和公益类社会组织建设,加快社会工作岗位开发。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研究制定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为社会工作人才加快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三、人才发展重点工程

在积极配合国家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等人才发展计划、工程的同时,结合我镇实际,实施项人才发展重点工程。

(一)高技能人才开发工程。围绕我镇新型工业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高级工以上技级人才为重点,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开发工程,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到2020年,培养选拔2名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

(二)新型农民培养工程。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实施新型农民培养工程,着力提升农村实用人才的素质。每两年选拔表彰5名具有突出贡献的农民企业家、农村特色产业示范带头人。

(三)优秀教育人才培养工程。适应我镇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教育人才队伍。每年重点培养5名各类学校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老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在中小幼学校培养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

(四)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适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障全民健康需要,加大卫生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到2020年,培养选拔一批医学杰出骨干,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支持培养住院医师6名;加强以全科医师为重点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培训镇村医疗卫生人员与全科医师30名。

(五)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围绕建设和谐xx为抓手,建立高层次宣传文化人才储备制度和人才交流机制,通过加大宣传文化领域建设、组织选派外出考察交流、实施重点项目支持等方式,在宣传文化领域培养一批优秀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到2020年,培养和选拔宣传文化人才5名。

(六)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利用镇内外人才资源,着眼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需要,加大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到2020年,全镇引进高层次人才5名左右。

四、人才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坚持人才资本投资优先。各单位要优先加大对人才发展的投入,建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确保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和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引进。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建立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落实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推动企业加大人才培养、人才资源开发投入。积极争取国家人才项目资金,利用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等投资于人才开发项目。   

(二)大力推动人才创新创业。整合教育、科技资源和企业教育培训资源,培养高层次人才,培育创新团队。采用“人才+项目”等培养模式,依托省、市、区重大人才计划、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和产业开发项目,培养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制定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推动人才创新创业。强化人才创业服务,支持高层次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强创业信息跟踪分析,实现创业信息资源共享。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提高创新创业成效。

(三)加快建立和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政府人才公共服务系统,形成公共服务、市场服务、社会服务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促进服务工作的公开、公平与公正。健全人才招聘、人事、人才培训、业绩档案、诚信认定、人才智力输出、创业项目推荐等公共服务平台,满足多样化人才公共服务需求。健全规范有效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在人才信息服务、人才评价、人才竞争和人才引进中的推动作用。建立社会化、开放式的人才市场信息和公共政策信息共享机制,提高人才信息化服务水平。

(四)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流动、市场配置、职业资格、选拔奖励等方面的政策,制定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鼓励和引导人才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流动。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定期培训、岗位实践、在职进修等多途径培养制度,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成长。

(五)积极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强人才干事创业平台建设,优化人才工作环境,为人才提供成就事业的良好条件。健全符合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社会服务机制,不断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关心人才生活,积极帮助高层次人才解决子女入托入学、住房和家属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不断优化人才生活环境。组织开展各类学术活动,创造人才到市内外学习、交流的条件,鼓励人才开展创新研究,奖励成功、宽容失败,不断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推进人才法制化建设,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充分发挥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媒体等的作用,大力宣传优秀人才的典型事例和人才工作的先进经验,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的舆论环境。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在镇党委的领导下,由镇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实施意见实施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制定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和人才发展重点工程实施办法,建立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和考核机制,加强督促检查,为实施意见各项措施的落实提供组织保障。

(二)建立健全人才规划体系。各有关部门要以本规划为指导,根据实际编制本行业人才发展规划,形成全镇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科技人才发展规划范文3

关键词:采矿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9-0071-02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点领域急需的紧缺专门人才,进一步扩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规模,到2020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要达到4万人左右,重点领域要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要占从业人员的5%左右[1-7]。按照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对煤炭的需求量将达到40亿吨以上。当前我国煤炭工业总体上缺乏相对领先的技术,工业的发展对煤炭的需求,已经超越了环境的容量和安全的控制力,由此引发的社会责难及隐形社会成本也十分巨大。为适应我国煤炭工业快速发展和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探寻一套适应采矿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十分必要。

一、传统工程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作为工程教育大国,如何让我国的工程师“卓越”起来,已成为工程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所普遍关注的问题,传统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的需求。

走访全国大部分矿业类高校,采矿工程专业所执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为基础课+专业课+毕业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但缺乏企业所需的工程实践经验,毕业生分到企业后仍需要进行岗前培训。这种基于实践教学的传统工程教育模式变成了纯粹的工程科学教育,课堂加实验室教学模式与真实的企业工程实践出现极大的偏差,教育者与发展中的现代化企业工程系统的“脱轨”直接导致教与学之间缺乏兴趣与动力,甚至错位现象的发生等[8-16]。

二、科学确立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在传统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对自然科学基础、技术科学基础和本专业领域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仅局限在理论层面,为使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受到现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科学制定采矿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标准尤为重要。通过该标准的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学习采矿基础知识,掌握现代化矿业工程中的应用技术,了解本专业前沿及发展趋势。通过在企业阶段学习,学生具备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参与项目及工程管理的能力。通过在企业的实践锻炼,学生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与他人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出对职业、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同时具有一定的信息获取及文字处理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和阅读能力。

科学制定采矿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标准,切实提高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推进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

作为一项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计划,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调整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造就出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矿业类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煤炭工业的健康、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一)实施校企联合培养

为便于学校与企业阶段教学任务的合理安排,增加企业阶段教学的机动灵活性,针对采矿工程专业课程性质特点,在第三、四学年实行小学期制,即将传统的一学年的两个学期划分为四个学期。

强化专业基础知识,不断扩充学生专业信息量。增加专业主干课学时,为增强学生解决工程实际能力,以“采区设计”和“课程设计”为依托,以现场工程实践为背景,积极推行采矿工程专业CDIO教学模式改革。

(二)学用结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卓越人才培养要紧密结合矿山企业,问需矿山企业,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改革,合理优化课程体系,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推行“企业冠名班”,实行“订单式”培养。积极征得企业赞助,搭建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平台,开展大型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大力推进毕业设计改革

毕业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从认识规律上看,实践与理论二者是循序渐进相互促进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毕业设计放在整个学程的后面,影响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性。为克服这一问题,延长毕业设计时间,将原来的13周设计时间延长至一年或两年,实行一边学专业课和现场工程实践,一边作毕业设计,效仿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学生学完基础课和现场的认识实习后,配备指导教师,学生在学习专业课和毕业设计期间,听从导师指导,毕业设计选题可以结合导师现场科研项目进行,也可是现场的技术工艺或施工设计。这样毕业设计起步早,设计时间长,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

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科技人才发展规划范文4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科技人才 限制因素 对策研究

一、人才集聚及相关概念

何为“人才”?人才这一概念是《诗经》中最早提出的,但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前进,人才的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而国内外的学者对于人才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总体而言,人才具有三种含义:首先,人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一般人而言的;其次它是阶段性概念,不同时期标准不同;再次,让你猜是一个层次性概念。目前我国对于人才的定义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人才聚集是指在区域要素边际收益差异和自我价值实现等因素的引致和驱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随着人才的流动,大量同类型或相关人才按照一定的联系,在某一地区(物理空间)或者某一行业(虚拟空间)所形成的聚类现象。人才聚集是一种特殊的人才流动形式,具有空间性、聚类性和规模性的特征。

而科技人才是我国特有的概念,并不定量化。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中,把“科技人才”定义为:“科技人才是指从事或者有潜力从事科技活动,有知识、有能力,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在科技活动中做出贡献的人员”。学界的学者也对科技人才有着许多不同的定义,但是从本质上看并没用区别,大致都包括以下几个特点: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从事科技和技术工作;较高的创造力;对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科技人才聚集是指在区域要素边际收益差异和自我价值实现等因素的引致和驱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随着科技型人才的流动,大量同类型或相关人才按照一定的联系,在某一地区(物理空间)或者某一行业(虚拟空间)所形成的聚类现象。

二、我国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集聚的现状及流动特征

(1)从人才流动去向来看,流向经济发达的地区。从流动的地域来看,人才从不发达的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具体而言,是从我国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即较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三角洲等地区流动;从农村地区向城市特别是省会城市和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流动。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越能吸引人才集聚,特别是科技型人才集聚。

(2)从人才流动职称结构来看,以未定职称和中级职称为主。从流动的职称来看,越高职称的科技人员的流动远远低于较低职称的技术人员。由于获得高职称要付出的代价较高,因此已经忽的较高职称的科技人员通常不愿意流动到其他地区而放弃他已有的职称,而低职称的人员则不必考虑取得职称的成本问题,流动的自然要多于高职称的科技人员。

(3)从人才流动的年龄来看,年轻人流动的比重大于年长的人。从流动的人才的年龄来看,大多数是年轻人。因为年轻人的事业和家庭都还未十分的稳定,年轻人要比年长的人要有冲劲,更有流动的动力。同时,各地区,各行业也是更愿意吸引年轻人,提供的条件也是偏向于年轻人的。而年长的人通常都具有比较稳定的事业以及家庭,他们流动的意愿要低于年轻人。

(4)外资企业是科技人才流动的首选。我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这些企业相对于中国本土的企业,往往能提供较高的工资,较好的福利以及职业培训等人力资源发展政策,更能吸引优秀的人才,包括科技人才。因此外资企业不仅在直接招聘上有所优势,在吸引人才跳槽方面,也是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三、我国欠发达地区吸引科技人才集聚的对策研究

(一)更新观念,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开发工作

我国的欠发达地区之所以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除了历史、地域等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当地政府和群众轻视人才,不重要人才以及人才短缺所导致的。一个地区想要发展经济,早日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更新观念,高度重视科技人才的开发作用。因为政府对科技人才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因此,欠发达地区的政府及领导要正确认识到科技人才对一个地区社会经济进步的促进作用,转变观念,自觉把欠发达地区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只有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人才,才能充分调动当地吸引、培养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最大效能。

(二)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吸引科技人才集聚

我国欠发达地区想要吸引科技人才,留住科技人才,不仅在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最关键大在于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的根本,同时还应大力发展生产力,造成对人才的广泛需求。大力宣传科技人才在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中得地位和作用,树立全社会尊重科技人才的新风尚,提高科技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

(三)加强高等教育投入,建立科技人才人力资源

欠发达地区由于自身的经济原因,往往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足,导致地区的高等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科技人才数量相对较低,不利于吸引科技人才集聚。因此,欠发达地区的政府应当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的比例,加大对于地区高等教育的投入,这不仅可以为地区吸引科技人才集聚带来机遇,更可以提高欠发达地区的整体教育水平,以致提高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可以为当地供应相应的科技人才,建立起科技人力资源库。

科技人才发展规划范文5

摘要:新时期新任务,对煤炭企业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深更高的要求,如何顺应这一形势的发展,尽快将过去某一领域的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向具备多种才能和本领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方向开发转变,努力打造煤炭企业复合型技能人才成长绿色通道,将成为急需研究的问题。笔者结合实际对此进行了有益探讨。笔者认为人才与企业发展具有良性互动关系,人才支撑发展、发展造就人才。

关键词:煤炭企业人力资源 人才 企业发展

企业高技能人才,是指在企业人力资源中,那些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能力和素质较高,能够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对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

1 煤炭企业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紧迫性

1.1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是应对企业激烈竞争的需要:当今社会深入发展,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越来越成为各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随着经营大公司的组建、国内特大型企业集团崛起,使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但这种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现在国内很多省区市、企业招聘人才,外企对人才的争夺更加激烈。企业要在人才中取胜,必须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我们煤炭企业的大发展,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要在竞争中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人才优先发展。只有建立人才战略机制,才能确立企业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保证企业发展的实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1.2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是企业充分利用人才资源的需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最需培育、最有潜力、最可靠的优势。煤炭企业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确立人才发展在企业发展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一定树立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的理念。企业可持续科学发展、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需要,就应对企业未来需用人才进行预测、谋划、培养,储备足够的人才。

1.3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是解决人才方面存在问题的需要:虽然我国企业人力资源丰富,但人才结构还不尽合理,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需求还存在脱节现象,加上一些单位轻视人才使用,所以仍然面临人才不够用、不适用、不能充分使用等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最关键的就是要树立以用为本的理念。淮北矿业集团高学历、高技能,专家型人才少,占人才总数的2.5%;高职称、高技能人才少,占人才总数的12.1%;工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煤炭产业人才尤其缺乏,煤矿瓦斯防治、煤化工关键技术和核心工艺攻关的高端人才少。为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应进一步积极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1.4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是促进不同产业融合、协调科学发展的需要:煤炭企业一般是煤炭产业与煤化工产业融合的新型综合能源化工公司。如何实现协调科学发展,对人才就有不同方面的新要求。一是实现以煤为主、相关多元化产业发展,洁净煤产业化,煤炭转化和煤炭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方面,需要高科技和专业化人才。二是实现“煤炭、化工、盐业并重,相关多元”发展战略,不同产业融合,需要高学历专家人才、拔尖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才。三是适应市场经济,培育新兴经济增长方面需要大量具有市场营销、现代物流、财会、金融、投资、经济、法律、信息网络、服务公关等方面人才。

2 加强人才培养,用人才推动企业发展

人才支撑发展,发展造就人才,人才是最具活力的发展要素,发展是造就人才的最大舞台,两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

2.1 特别能战斗的人才队伍支撑企业跨越式科学发展: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相对于资金、技术等要素,人才在企业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发展所需要的一切资源如果没有人才去掌握、去应用、去创造,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更是创新驱动之源,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力量。例如,我们淮北矿业集团的发展就是靠大多数精干的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支撑企业实现了跨越式科学发展,创造了企业史无前例的发展人才与企业发展良性互动研究新篇章。

2.2 企业的新发展、新跨越,要由人才发展来实现,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刻不容缓人才需要在发展中锻炼和造就。人才成长离不开个人的天赋和努力,更离不开发展提供的机遇和舞台。企业落实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宏伟蓝图,搞好职工从业技能鉴定工作,培养专业各类人才,就要致力于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企业所有问题的关键。企业必须继续抓住和抓好战略机遇期,推动发展再上新台阶,实现新发展、新跨越。淮北矿业集团继续推进改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大做强煤炭、煤焦化工、煤盐化工,煤电产业。企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急需更多的人才,为人才的茁壮成长搭建了发展新平台。

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企业要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制定人才发展规划,使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抓好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党群工作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智力支持。淮北矿业集团制定了人才发展规划。一是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二是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合理,工程技术人员在专业技术人员中的比例提高。三是人员素质显著提升,大专学历以上人员较快增加。四是强力培养高技能人才。五是坚持高端引领,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和引进开发国内外高层次人才。

3 企业人才与科学发展良性互动的几点思考

3.1 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人才资源已成为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谁拥有了高新技术人才,谁就能够发展得更好更快。企业的人力资源潜力很大,关键在于开发。要重视和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千方百计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逐步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使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推动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要面向社会广招人才,更好地为煤炭企业服务。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念。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既重视有成就的人才,也要关注有潜能的人才。

3.2 服务改革,以用为本搭建人才发展平台: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才发展以用为本。人才的价值是在使用中体现出来的,要把用好人才、发挥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在使用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成就人才。为此,应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注重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改革各类人才选拔方式,科学合理使用人才,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建立统一规范,更加开放的人才资源市场。改革人才收入分配办法,让一流人才获得一流报酬。为人才发展和科学使用搭建平台。

3.3 营造符合人才发展的环境:良好的环境,能吸引人才、激励人才、造就人才,不好的坏环境,压抑人才、埋没人才、甚至摧残人才。必须加强人才环境建设,营造切实尊重人才的环境,要坚持用企业科学发展聚才育才,针对各类人才成长特点,提供干事创业、发挥聪明才智的平台,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要充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鼓励各类人才独立思考,大胆创新。要关心人才,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和生活待遇,在评先、提干、职称评定、工资和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和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向优秀人才倾斜,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培训,主动与高等院校联系和沟通,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有计划地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鼓励职工自学成才,凡自学成才者,给予奖励。要大力表彰和广泛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大力营造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的舆论氛围,在企业中形成见贤思齐、奋发向上的良好风尚。

3.4 创新促进人才成长的良好机制:人才成长的过程是一个相互竞争、比学赶超、拼博前进的竞争过程。促进人才发展,必须建立好的机制。一是创新人才发展的选拔任用机制。选用人才要公平,一定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促进人才的公平竞争,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要广泛使用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形式,千方百计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制度,确保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二是创新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倾向,注重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建立各类人才能力素质标准,健全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不断加大职业技能鉴定力度,通过多渠道评价技能人才。三是建立健全人才投入保障机制。人才投入是赢得未来的战略性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人,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发展的财政经费投人。四是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深化人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推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办法。

参考文献

科技人才发展规划范文6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人才战略;做法;存在问题;对策

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是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的果树专业机构。“十五”以来,根据科技和产业发展要求,进行了学科结构调整,基本确定了以下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一是果树资源与育种,其学科的研究方向为苹果、李、杏、树莓、蓝莓等果树资源与育种研究;二是果树栽培,其学科研究方向为苹果、梨、葡萄、李、杏、树莓、蓝莓、枣、榛子、板栗等果树栽培、设施栽培(李、杏、葡萄、桃、甜樱桃)、果树植保、果树土肥;三是果品加工与贮藏,其学科研究方向为果品加工、果品贮藏;四是观赏园艺,其学科研究方向为观赏果树及林木资源利用研究;五是干坚果研究,其学科研究方向为枣、榛子、板栗等新品种引进、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六是设施蔬菜研究,其学科研究方向为国外优良蔬菜新品种引进及配套栽培技术。在上述研究领域中,果树资源与育种、果树栽培、果品加工与贮藏为重点学科。

1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做法及成效

一是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在全所人才资源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科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需要,制定了《辽宁省果树所“十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辽宁省果树所“十一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制定培养计划,确定培养目标,根据辽宁省果树科研所科研、开发、管理工作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分学科、分层次进行不同形式人才培养,既要突出科研人才,又要重视经营开发人才和行政管理人才,既要开发现有人才,也要培养后备人才。二是将人才培养与所重点学科的建设结合起来,培养硕士以上研究生人选,必须是重点课题或重点研究领导的优秀青年,引导人才的走向。三是选派一些政治素质好、有事业心、专业拔尖的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到国外进修,或到高等院校攻读学位,“九五”以来,已选送6名同志以访问学者身份到国外进修,6名攻读博士学位,已有2名毕业,硕士研究生毕业10名,在读10名,学费等相关费用由所、课题、个人按比例承担,先以个人借款形式支付,毕业后按规定报销,签定协议并由经济担保人担保。四是设立“青年科技基金”鼓励青年科技人员申请所自选项目,经过个人申请,所学术委员会对论证报告把关,由35岁以下优秀青年主持,给科技人员提供脱颖而出的条件和环境,课题人员组合上,明确规定在科研项目执行中要有青年科技人员担任课题主持人,副主持必须是青年科技人员。五是注重学历层次,把好进人关。为全面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文化层次,建立起一支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队伍,除鼓励在职人员继续进行学历教育外,重点把好进人关。规定今后新进人员原则上要求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实行考试、面试评议制度,严格把好入口关。六是创造用好人才的环境。在职称的聘任上按照科研、科技服务、科技开发、管理各岗位的不同特点,制定各岗位的聘任标准,单独打分排序,同时将指标数按同比例分配到各岗位中,在职称聘任上创造同等机会;对学术造诣较高、承担国家重点课题的博士研究生、学科带头人提供楼房1套;对新分到所大学生安排食宿,每人每月给100元生活补助,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关心人才成长,营造一种环境的亲和力。对于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真正能够推动“三农”发展的优秀科技人员,不拘一格让其脱颖而出,在职称晋升、奖励措施等方面给予倾斜[1]。七是创新激励保障机制。党政班子共抓人才发展规划以及人才培养、引进、优化人才结构的工作机制;制订人才激励政策,在优势学科中筛选出学风正派、学术造诣较高、熟悉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能根据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把握学科研究方向、具有组织和指导重大科研项目和培养高级科技人才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对获得国家、省重大项目和重大成果的科技人员进行重奖。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每项奖励5万元,获二等奖每项奖励3万元;获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每项奖励2万元,获二等奖每项奖励1万元;获国家其他各部委一等奖,每项奖励1万元,二等奖每项奖励5 000元。成果鉴定每项奖励2 000元;取得专利的技术(或产品、品种)或保护权的品种每项奖励2 000元。品种鉴定并登记备案后,通过杂交自育的品种每品种奖励5 000元,芽变选种每品种奖励3 000元,引进品种每品种奖励2 000元。获院科技创新一等奖,每项奖励5 000元,获院科技创新二等奖,每项奖励2 500元,获院科技创新三等奖,每项奖励1 000元。不断完善培养、引进、使用等激励保障措施;创造人才施展才华的科技发展平台,促进人才团队优势的集聚;营造鼓励成功、宽容失败,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创业环境[2]。通过实施人才战略,科技人才的总量和结构得到了优化,质量得到了提升,科技人员的内在动力极大地得到了激发,“十五”以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研究、开发、推广等项目143项,科研经费从2000年的42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335万元,获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11项。其中,国家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政府成果转化二等奖1项,省农业科技贡献一等奖3项。18个新品种通过省级品种备案登记,获专利2项,产生社会经济效益3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