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技能的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技能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技能的特征

教学技能的特征范文1

>> 基于CDIO模式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大学生创业训练实践平台构建 基于CDIO理念的大学生工程意识与工程能力培养探索 论诗歌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 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塑养的影响作用初探 浅论舞蹈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 高校宿舍氛围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潜在影响及现存困境 美育对大学生人格养成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网络文学对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影响及对策 基于CDIO工程教育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拉丁舞对大学生人格特征影响综述研究 高校辅导员人格魅力对大学生人格养成的影响 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健美操影响女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理论分析 大学生人格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完善其人格培养的对策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及对人格特征的影响 依托科技竞赛和CDIO模式培养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科技竞赛和CDIO模式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 基于CDIO工程教育的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CDIO工程教育的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雷环,汤威颐,Crawley E F.培养创新型、多层次、专业化的工程科技人才——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人才理念和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29-35.

[3][4]Crawley E F, Malmqvist J,Ostlund S,et al. 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The CDIO Approach,New York:Springer,2007(2):51.

[5]刘兴丽,张凤武.工科大学生CDIO工程能力成熟度评价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124-128.

The Effects of CDIO Engineering Education Mode on th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the CDIO Abilities of Undergraduates

XU Yan-ping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Shanghai 201209,China)

教学技能的特征范文2

【摘要】 构建数学教学技能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以案例对其进行求解及说明.

【关键词】 数学教学技能;模糊综合评判;层次分析法;数学教育

综合评判法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综合评判法将评价目标进行逐级分解,并使其具体化、行为化,直至末级项目可以测评为止,这些末级项目就作为评价指标.为明确评价要求,各个末级指标要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根据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赋予相应的权重,形成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以综合评判法为基础,在对评判事物进行初步量化时不采用直接量化评分的形式,而采取相对模糊的评判,如:优秀、合格、不合格等.考虑到数学教学技能评价常涉及多个因素和指标,适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数学教学技能.

一、建立数学教学技能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四大要素:因素集U、评语集V、因素权向量W、单因素评判矩阵R.

1.确定因素集

根据前期分析,确定影响数学教学技能综合评判模型的因素集有8个因素,分别是U={U1,U2,U3,U4,U5,U6,U7,U8}.其中U1=数学教学语言技能,U2 =数学教学导入技能,U3=数学教学讲解技能,U4=数学教学提问技能,U5=数学教学板书板画技能,U6=数学教学变化技能,U7=数学教学强化技能,U8=数学教学结束技能.

2.确定评语集

按照所考核技能考核标准,设定评语等级及分数段为V1=优秀(90-100),V2=良好(80-90),V3=中等(70-80),V4=及格(60-70),V5=不及格(0-60).这样,评语集V=[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记为:V=[ V1, V2, V3,V4,V5].

3.确定因素权向量

各因素权向量由调查结果按层次分析法确定.在深入分析数学教学技能分类及其在大学期间训练培养可能性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教学技能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其中准则层为U,按照两两比较重要性准则(参照1~9比较尺度)构造判断矩阵,求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为简化计算过程,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采用和法进行计算),再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检验.经计算调查结果符合相关检验,由此可以确定因素权向量为:

W=[W1,W2,W3,W4,W5,W6,W7, W8]=[0.13,0.15,0.20,0.13,0.09,0.11,0.12,0.07].

4.确定单因素评判结果――隶属度矩阵

邀请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教育专业10名教师作为评委,分别对学生数学教学技能进行单因素评价,得出单因素评价结果ri=( ri1, ri2, …,rim),并就此构造隶属度矩阵R85=( r1, r2, r3, r4, r5,) T.

5.建立模型

按照统计成绩(数值形式),计算评价结果.结果的模糊分布C与因素权向量W及单因素评判矩阵R有关系:C=W・R.

建立评价模型为:X=CV T.

教学技能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 教学效果 个人特征 教学素质 教学责任心 教学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影响教学授课效果的因素大致分为三类: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和环境因素,本文主要探讨教师作为授课主体能从自身改善的教师因素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唐代文学家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课堂上对学生言传身教的第一人,其一言一行都能极大的影响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队伍日益庞大,很多年轻博士、硕士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充实到了教学岗位。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功能,学校教学中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究竟哪些因素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呢?教学理论与经验一般认为,学生自身背景、兴趣、动机、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技巧与教学态度以及课程性质等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但这些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究竟如何并不明确,需要深入的调研分析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筛选出真正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为年轻教师的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建立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此,笔者在某高校组织了一次关于课堂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

1 调查与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某高校一年级到四年级的本科学生为抽样对象,覆盖文理专业,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6份,有效率为94%。本次问卷共设计了25个问题,围绕教师个人特征、教师教学素质、教师教学技能以及教学责任心等几方面展开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采用SPSS软件。

2 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课堂教学效果受以下因素影响。

2.1 教师个人特征及教态对课堂质量的影响

教态主要包括如表情、姿态、动作服饰等体态语,教师的个人特征包括性别、性格、教龄、个人内在气质、教师个人自信心以及魅力等。它们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教师有声语言的讲解而“察其言”,而且可以通过教师的教态和个人特征的阐释而“观其色”那么以上各个因素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有多大,在对400份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进行总结说明。

在37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认为教师个人特征及教态对课堂质量有影响的比率占13%,其中有67人认为性别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约占18%;63人认为教师的教龄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约占17%,而45%认为教龄对教学效果影响一般;65%的学生约252人认为教师的性格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从调查数据来看一个拥有良好教学性格的老师能为他们的教学效果带来出其不意的功效。教师的个人内在气质如自信心等也会对教学效果有较大影响,拥有这一观点的学生高达74%,见表1。

表1 教师个人特征及教态对教学效果影响比率

2.2 教师教学素质

教师的教学素质主要包括:普通话水平,课堂形象。有声语言是教学交流的主要工具,对于大学这样一个汇聚了五湖四海学子的地方来说,方言往往成了交流和学习的主要障碍,所以讲普通话极其重要。而课堂形象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可不察。调查显示,有20%的人认为教师教学素质对他们的听课质量影响很大,其中接近一半(约49%)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对其教学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 而90%的人认为课堂形象影响一般或者没有影响。

2.3 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时间分布合理程度,知识程度,多媒体水平,板书质量,表扬学生的频繁程度及课堂组织方法等。34%认为教学技能整体对教师课堂效果的影响很大,其中有47%的学生认为时间分布合理程度很重要;56%的人认为老师的知识程度是影响他们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作为教学手段教师的板书质量只有30%的学生认为会影响到教学效果,但是多媒体水平如果比较高将会促进教学,43%的学生支持这一看法;在课堂上当众表扬学生是教师鼓励学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有效方法,但是在大学这个特定的学习环境中只有32%的学生认为表扬很有必要;合理的课堂组织方法能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帮助,调查结果也证明了这个事实,认为影响较小的只有9%。具体比例如下:

表2 教师教学技能对教学效果影响比率

2.4 教学责任心

教学责任心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熟练程度,认识学生的比例,激情程度,批评学生次数,作业次数及批改作业次数等。就教学责任心而言,34%的人认为教学责任心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其中72%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的熟练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节奏及听课效率,所以教师在上课前务必备课。如果教师没有认真备课掌握好课程内容,即使教学水平再高教学效果也可能不佳;教师与学生的相互熟悉程度对课堂效果的影响42%的人认为很重要,41%的人认为一般;有激情的教师才能调动学生的活力,能否激情的投入对工作效率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只有当教师激情教学时才能连锁的带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整个课堂才热情洋溢,只有12%的人认为课堂效果和教师激情程度无关。就作业而言,86%学生认为作业应该适量不应该搞题海战术,但是高达81%的人认为布置的作业应该及时修改,能及时矫正,已达到巩固课堂知识学习的目的。

表3 教师责任心对教学效果影响比率

3 对策分析

对教师个人特征、教师教学素质、教师教学技能、教师教学责任心四大模块的调查分析可知大学生认为影响他们听课质量的主要因素为: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责任心。但教师个人特征和教学素质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作为教学主体主动输出方的教师而言,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从这四个大的方面入手,针对各项原因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3.1 教师个人特征的改善

教师作为施教者,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甚至往往成为对孩子一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健康人格。拥有高尚的人格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是现代社会对教师的人格的要求。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教师个人要注重个人特征的改善,比如:增强个人自信心及个人人格魅力,注意言谈举止及服饰等,有效引导学生在课程内容上的注意力。

3.2 教学技能提高

教学技能提高除了必要的专业知识提高之外,还是多年积累的过程。年轻教师可以多向老教师学习,尽快提高教学技能,比如:(1)多听老教师的课;(2)及时进行课后反思;(3)积极探索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等,从而改善教学技能。学校可以组织教师技能的统一培训,让每个教师都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与方法,这样可以大大缩短教师的成长时间。

教学技能的特征范文4

1 《课程标准》下正确认识和定位运动技能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必修课程,只要人类从事以运动项目为中心的身体练习,运动技能教学就必然存在于体育教学之中,可以说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课程标准》的性质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知识技能为基础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课程总目标的第一条就是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在领域目标中提出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不应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与完整,不强求技术动作细化和统一化。以上说明新课程不是不要运动技能,而是给运动技能的传授以更大的空间和重要的地位。其原因在于:首先,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体能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手段;其次,运动技能的学习是学生保持体育课程学习兴趣的前提;再者,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是更好地实现其它领域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在对待运动技能的学习上,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它对实现其它课程目标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要克服以往的技能教学的:“繁、难、严”,要把技能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把运动技能教学过程建立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树立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基础上。

2 《课程标准》下运动技能的教学

在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之前,确实有很多“打破以单纯传授运动技能的教学体系”之说,要实现更多方面的教学目标。过去,对运动技能传授方法有的是蜻蜓点水、有的是低级重复,如侧向滑步推铅球可以说是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运动技能的教学显得单调、枯燥无味,学生学得不积极、老师也不愿意教,还有其他一些运动项目也是如此。当然这里面除了教材内容的选择及安排有些问题,我们老师的教学中也有问题,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盲目,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应尽量多地给学生运动技能的练习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无效的讲解时间,教师的指导有时可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进行。同水平的运动技能学习目标,可以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在不同年级来实现。在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时,既要考虑如何使学生有效地获取运动知识和技能,又要考虑如何运用运动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实现其他学习领域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性质。

3 《课程标准》下运动技能教学的策略

3.1注重基础性的运动技能教学

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行为的关键,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打好运动技能基础。

3.2运动技能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鲜明的阶段特征,这种阶段特征的存在决定了我们必须打破以往按年级来确定运动技能教学的做法,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来选择运动技能教学的范围和方法。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考虑和设计运动技能教学,并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去认真研究、组织教材,运动技能的教学一定会富有成效、生动活泼、受学生喜爱。其实,体育教学的真正意义应该是让受过正常体育教育的学生无论其天分如何,都有着参与体育活动、发展适合自己年龄特征的适当技能的机会,并且身心健全和健康快乐。因此,运动技能教学一定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3.3运动技能的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

体育学科的多功能性决定了体育除了具有健身的价值外,还具有其它许多价值,其中包括参加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的价值。这是因为大多数体育项目的技能教学只有在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因此,体育课程要积极挑起重担,尽可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掌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这就需要运动技能的教学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并注意教授学生走向社会后参加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及个人交往时所需要的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贴近社会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生活。

4 《课程标准》下如何有效地进行运动技能教学

4.1确定运动技能教学目标

实践发现,没有运动技能教学的体育课是不会受到学生喜欢的。切合学生实际的、适宜的运动技能教学目标是确保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关键。以目标为诱导,让学生达到目标的过程同时变成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必须说明的是:运动技能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学生现有能力和水平,过高或过低既不利于运动技能教学,也不利于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

4.2遵循运动技能教学规律

运动技能作为“身体认知”是人类认知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必须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多年来,我们一般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从局部到全体、从分解到完整的规律来设计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但是在落实到一个具体运动项目的技能教学时,我们一定要根据这个项目的特点来确定其应该遵循的规律,否则,运动技能教学的质量和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效果就会大大下降。运动技能教学是有规律可遵的。那么,哪些运动技能教学必须要从简单的动作和从分解教学开始呢?哪些运动技能教学可以从较“复杂”的动作和完整教学开始呢?这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从项目特点上去把握,因此,运动技能教学规律也是新课程背景下从事运动技能教学必须研究的课题。

4.3制定运动技能教学的单元计划

运动技能教学为什么要涉及到单元计划?因为在体育的各类教材中基本上是以各项运动技术来划分单元的,单元名称一般为“跳远”、“单杠”、“篮球”等,单元的顺序基本上也是按运动技术的传授顺序来设计的。由此可见,单元的本意是指“某个运动项目技术教学和过程组成的教学板块”(毛振明),而课则是组成这个“教学板块”的有机部分,某节课的运动技能教学设计的是否合理,只有根据它在单元中的位置才能进行评价。比如,只有知道某节课是否是新授课后,才能对教师是否讲多了或运动密度、负荷量大小是否合适作出评价;也只有知道学生的运动技能达到的程度,才能对教师采用的教法是否合理作出判断等等。因此,体育教师在设计单元时,要特别注意通过对运动技能教学顺序和技巧的把握来达成单元教学目标,具体讲:

根据学校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确定每个年级段的学年(学期)教学内容和数量(教学内容不宜过多,以确保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编排教材的单元顺序和大小。

把一项运动技术单元化的最大优点是便于运动项目的教材化,运动技能教学的质量就会提高。为了避免以往体育教学单元的重复,必须合理地安排每个教材的教学时数,要有大单元(10学时左右)、中小单元(3-5学时)和超小单元(1学时,甚至是融合在课中)的概念。对体育教学单元过程标准化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运动技能教学的深度、广度和质量进行研究。因此,应根据各个项目的特点,合理确定单元的规模,单元间相互匹配、相互补充,共同完成各类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新课程坚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在肯定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共同规律的同时,也承认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有不同与他人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同时每个学生又都有不同与他人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等方面的各不相同,也就造成在技能学习过程中会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同一个运动技能的情况。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你讲我听、你做我看、机械模仿的过程,而是在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学生主动地体验、感悟教材,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师生交往频繁,生生交往复杂,物理空间多变。教师的教学安排不再受制于课前的精心策划,而是教师发挥教学机智,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行为。在这样的运动技能教学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可以解放他们的眼、耳、口手脚等器官,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中有了属于自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立性、能动性将得到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能自主地将自己的体验和兴趣结合起来,将自己的方法、价值观与技能的获得结合起来。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知识课堂”转变为“生命课堂”,生命发展成为体育运动技能学习的真正目标。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陈雁飞.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看待运动技能教学[J].中国学校体育,2005(4).

教学技能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胜任特征; 胜任特征模型;长学制中医学生;中医教育

中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中医药卫生专业人才。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中医学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教育改革和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中医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医教育面临着更多的问题与挑战。作为中医院校主要的培养对象,长学制中医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成绩优秀的学生与成绩一般的学生之间的素质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不同年级学生所具备的素质差异如何?这些不仅成为学生制定自我发展及学习计划的基准,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培养和指导学生需要考虑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对处于某一工作岗位或完成某项任务的人进行能力或素质方面的研究,多采用“胜任特征研究”。胜任特征能够从本质上反应出人才的核心能力及潜在特质,对于人才培养、测评和选拔有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对于长学制中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与评估,尝试引入胜任特征的概念与测评工具,是对现有长学制中医学生培养与评价体系的有益补充。

1.胜任特征的概念与发展

20世纪初,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对科学管理的研究,后来被称为“管理胜任特征运动” [1]。他应用“时间——动作分析”的研究方法,界定哪些因素导致了优秀工人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作过程和结果。

1.1 胜任特征的概念

基于对美国新闻署(USIA)官员的调查研究,DavidMcClelland 在1973 年发表的《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一文中将胜任特征定义为绩优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2]。Spencer夫妇在1993 年提出,胜任特征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 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 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3]。胜任特征自上而下包括以下几个层面:① 知识:岗位任职者所需掌握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以及相关信息;② 技能: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③社会角色:个体对社会规范的认知和理解;④ 自我认知:个体如何看待与认识自己;⑤个性特质:个人所具有的生理、认识与心理特点;⑥ 动机:人们内心深处反复出现的一种牵挂,它驱动、指导并选择行为。

1.2胜任特征模型的概念

胜任特征模型是指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最终确立起来的与绩效高度相关的胜任特征结构模式[4],它是做好某一特定任务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力要素的总和。McClEiland于1973年提出了冰山模型,把一个人的特质比喻成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人们通常所看到的特质,是整个冰山浮于水面上的部分,包括知识和技能;而对个人职业生涯、工作绩效起决定性作用的深层次胜任特征,是潜伏于水下的部分,较难一眼观察到,即社会角色、自我概念、自身特质和动机。

1.3胜任特征在医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加拿大皇家医师协会在90年代初期即制定了相关的胜任特征框架,用于评价医生的关键知识和技能,描述了医生提供好的医疗服务应扮演的7大角色,即医学专家、 交流者、协作者、管理者、健康支持者、学者和专业主义者 [5]。Patterson等人于2000年通过3个独立试验对全科医生的胜任特征模型进行三个不同角度的分析研究,发现除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包括替代体验及敏感性、沟通能力、概念式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个性特征[6]。Ronald M. EpstEIn&Edward M. Hundert认为胜任特征建立在基本临床技能、科学知识及道德发展之上,包括认知功能、整合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情感/道德要求、临床技能、习惯性思维、背景分析七个维度[7]。董海瑛等人通过研究医学生对各胜任特征要素的态度评价,利用因子分析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包括职业发展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个人特质、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辅助知识及成就导向和行动六个群的医学毕业生胜任特征模型[8]。

2.长学制中医学生胜任特征研究对中医教育的启示作用

长学制本硕连读培养模式是中医院校的重要教育模式之一。因为学制长、专业课程学习难度大、专业性强,中医学长学制学生早期树立专业取向与信念、培养专业学习胜任素质尤为重要。长学制中医学生胜任特征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到中医学生的培养、考核与评价体系中,其对于中医教育领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明确培养目标,促进教育机构制度化建设

长学制中医学生胜任特征的研究为教育机构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理论基础。以往的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侧重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对于影响中医学生专业技能掌握及发展的综合素质要求较宽泛。从中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明确人才素质需求、细化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方案,成为教育机构应逐步加以完善的重要方面。

长学制中医学生胜任特征的研究是对中医教育标准的完善和补充,促进了教育机构自我反馈与修正的制度化建设。同时,也为教育机构职能发展由原先单纯的知识传授提出培养社会型、职业化、高素质中医人才的更高要求。

2.2更新教育理念,促进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推进教学法研究

长学制中医学生胜任特征研究为中医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育价值理念。中医院校可以通过建设校园环境、完善规章制度和树立良好教风学风以及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对中医学生施加责任心、事业心、同理心、成就导向等方面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的个人特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更好的达成中医教育的目标期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同时,也应加强培养方式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尽管目前的中医教育教学改革已经逐渐在消除以往单纯强调知识传授的弊端,越来越重视中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对于中医学生个人特质和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仍然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体现在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中。在现有的专业主干课程教学中,借鉴胜任特征的研究成果,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或者对现有课程难以培养的其他潜在胜任要素,开发新的课程,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同时加强教学法研究,为突破现有教学瓶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利用数字图书馆及临床教学基地的优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早临床、多临床,树立扎实的专业思想。

2.3创新方法,完善考核评价模式

在考核评价模式的研究中,米勒金字塔是一个非常好的用于分析评估的理论框架。米勒设计了包括4个水平的金字塔模型,用于评价医学教育的结果,同时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为评价长学制中医学生胜任特征的理论模型。这4个水平分别为知识(knowledge)、能力(competence)、表现(performance)和行为(action)。目前对于长学制中医学生的考核评价模式主要包括课程考核、理念综合考核、临床技能考核几个部分。这些考核都分布在米勒金字塔的最底层,即知识、能力维度。对于高层的表现和行为,包括自我管理、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主动性、在实际医疗环境(病房或急诊室)中的表现等等,在现有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则没有涉及。因此,中医学生胜任特征的研究,为中医学生的考核与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标准。一方面,考核方法需要更新;另一方面,考核内容需要完善。  2.4完善学生自我评价体系,促进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长学制中医学胜任特征的研究为建立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中医学生综合能力考核体系提供依据,为医学教育质量评价、教学效果评价和中医人才选拔提供新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思路,培养学生自我反思与自我修正的习惯,为处于不同阶段的中医学生建立胜任特征标准参考,帮助学生为自己设定更高水平的学习目标,促进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中医学专业学生应认识到胜任特征的两个层次中,冰山水下部分的潜在特征对于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在学习中重视知识技能提高的同时,更要注意提高个人修养、追求成功的愿望和不断超越自我的品质,逐步塑造人格要素中对于成功起着关键作用的心理特征。

3.小结

中医教育应该重视不同胜任特征的培养,明确哪些胜任特征是优秀中医师所必需的,根据这些需要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测什么及如何测。中医教育不是简单的培训,不能只强调传授知识,为适应医疗保健基础科学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特点,应将重点转移到如何处理知识上来,应进一步更新与明确教育目标,并使考核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相一致。

参考文献:

[1] Sandberg J,Under standing Human Competenc at Work:An interpretative approa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9-25.

[2] McClelland,David C.Testing for Competenc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14.

[3] Spencer LM,Spencer SM 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John Wiley&Sons,Ine,1993:222-226.

[4] Barry Smyth,Elizabeth McKenna.Competence models and the maintenance problem.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2001;17(2):235-249.

教学技能的特征范文6

生产(服务)特征产学研一体实际生产实践教学一、具有产品生产(服务)特征数控实训基地的总体目标

(一)生产〔服务〕特征目标

产品生产(服务)特征:指实训基地的教学产品具有真实产品在市场的流通性、或在使用领域的流动性以及其生产工艺过程的真实性特征。“生产(服务)特征”数控实训基地可在原有数控实训基地基础上通过调整、改造、扩建而成,产学研一体,与实际生产加工企业的条件、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一致,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二)规模目标

在原有数控实训基地及相关实训室的基础上新建设计室、理实一体室、检测室、企业大师工作室,改造、调整现有设施、设备,添置生产设备,满足学生实训、生产加工需要。

(三)等级目标

应达到中高级生产、实训层次,基地的基础设施、加工设备、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在国内处于中上等水平。

(四)满足实习实训目标

可为数控及相关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操作和运转平台,可进行普通车工、铣工、钳工、电加工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同时可进行数控车削、数控铣削认识和生产实习,最终可进行具有产品生产(服务)特征的实际零件的生产加工及相应的装配实训。

(五)预期效益

1.增强师生实践技能、提高教学效率、改善学生就业前景

使学生熟练、规范使用常用设备和工具,熟悉基地各车间、各岗位群的操作过程,掌握整个加工对象的全部工艺流程。可为企业用工单位提供操作技能熟练、了解企业制度、规程、文化的合格技工。

2.节约耗材、降低教学成本、为学校创收

企业可以为具有产品生产(服务)特征的校内实训基地,提供加工产品的原材料,减少实训耗材的消耗,降低教学成本,产品加工费用可为学校创收。

二、建设“具有产品生产(服务)特征”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一)“理想性教学产品特征”教学内容的选择、设计、组织思路

1.实训基地覆盖的专业有:数控加工技术专业

该专业的核心教学内容为机械制图,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加工工艺,普通机床使用与维护,数控机床使用与维护,数控编程与加工、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机械产品的检测方法及检测工具的使用。

2.理想教学产品特征的选择思路

理想教学产品特征的整个加工过程的加工工艺、检测项目、方法、工具针对性强,工艺过程包括测绘、普通车削和钻削、数控车削、数控铣削、电加工、钳工加工等传统加工和数控加工流程,以及常规和特殊的检测手段,学生直接参与数控编程。使产品服务于企业,充分体现生产(服务)特征。

(二)“具有产品生产(服务)特征”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1.设计思路

通过调整、改造、扩建现有的软、硬件条件建成集教学、生产、科研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具有产品生产(服务)特征的校内实训基地,实现和完善产教研学、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基地具有真实性、开放性,岗位生产与校内实习一体,承担专项技能实训、教学产品生产,对外加工,实现教室车间一体、教学生产一体、作业产品一体。

2.建设思路

(1)按照“项目论证、专家评审、过程监控、绩效考核”的程序,成立领导小组,明确项目程序和内容,加强项目计划、预算和质量控制,合理配置项目资源,降低项目风险,聘请专家进行阶段性论证、评审、过程监控和考核。

(2)完善基地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实训制度》、《建设标准》、《基地安全生产制度》、《库房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制度》,使基地有序、安全、高效运行。

(3)全面分析数控加工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机械加工工艺和方法,了解机械工程材料的加工性能,熟练操作车削、铣削、钻削及钳工工种,了解夹具原理,正确装夹工件,利用数控加工进行初步编程,熟练操作数控机床,熟练使用常规检测工具检测工件,能够诊断和维修简单的机床设备故障。

(4)为满足培养目标及生产、科研、教学改革的需要,进行软、硬件建设,建立设计室、理实一体室、检测室、企业大师工作室等,同时在现有的设备基础上添加常规及数控设备,使实训环境和条件尽可能贴近生产实际。

3.教学改革思路

(1)教学模式的改革。专业课采用“理实一体化”目标式教学,围绕“理想性教学产品特征”确立各阶段教学目标,层层教授、步步训练,同时增大实训学时比例。

(2)考核方式的改革。专业课力求以产品、以技能对学生进行考核,降低理论考核权重,引入职业技能和能力考核与鉴定,并与社会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鉴定接轨。

4.运作模式改革思路

(1)与企业联合,建立校企合作教学改革研究中心、大师工作室、校企合作教师企业能力素养培训中心,让教师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最新动态及最新技术。

(2)建立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中心,用企业化管理模式主导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养成职业能力,并在教学过程进行即时评价。

(3)建立教师创新工作室,制定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进一步研发教学产品;建立名师教师工作室,带动培训青年教师,搭建校内师资培训平台。

(4)建立专业对接区域经济对接企业研究室,针对本地区域经济的需要和对接企业的需要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服务于地区经济,服务于社会。

三、“具有产品生产(服务)特征”校内实训基地细化建设项目

1.设计室:完成各种实训及生产项目的零件设计,产品的工艺设计,数控加工程序的设计、编写。

2.理实一体室:讲解操作内容对应的知识点、操作要点和技巧并进行分析、解决现场出现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