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范文1
关键词:群众文化;策略;探讨
群众文化是新时期我国文化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丰富群众生活、活跃群众思维、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也有了更多的多样化的需求,而在群众文化建设的实际过程中,由于历史、地域、经济等各种问题的影响,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紧跟时事,推进群众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群众文化生活的繁荣发展,是各级文化部门必须落到实处的,需要不断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的路径选择
(一)群众文化工作应着眼于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群众文化应该着眼于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群众文化是以人民群众参与为基础的,以文化形式为载体发展的,如果没有优秀的文化载体,群众文化的建设就不能更好的进行传播。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产生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这种民间艺术为群众文化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载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的改变,民间文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群众文化来源于人民群众,民间文化的丰富能够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群众文化,以传统民间文化为载体,更有利于群众文化的发展建设。以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为载体的群众文化建设,传递着民族的精神情感和民族理想。
(二)群众文化工作应落脚于对公民道德水准的提升
优秀的群众文化应该是积极向上的,促进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提升的,群众文化的功能不仅是通过文化娱乐活动满足精神文化需要,更能在人民群众的参与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教育和提升,促进社会道德的进步,提升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准。群众在参与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在自我的学习和教导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审美修养和道德修养,使社会群众整体的道德素质能够得到提升。因此提升公民群众的道德水准也是群众文化建设的责任。
二、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对群众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完善管理机制
特别是在基层活动中,文化活动的建设更加困难,而且由于经费的制约,导致基层文化活动无法开展,或者开展的质量和水平不高,并且长期得不到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人民群众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对文化形式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审美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简单的文化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更渴望参与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而且群众文化的建设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能够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从思想上加强领导干部对群众文化建设的认识。各级文化宣传和建设部门对文化建设要有足够的重视,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群众文化应该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以确保各级文化部门的文化建设的任务和措施能够落到实处,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把群众文化建设列入各级文化部T的考核机制内,将文化建设作为各级文化部门发展的重要的考核指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建设中去,增加文化建设的活力。
(二)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
只有加大经费的投入,才能确保群众文化活动顺利的开展,才能完善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群众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加大经费投入能让文化活动更常态化,文化活动也能更规范、更多样化,更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加大经费的投入可由政府每年进行一定的专项财政资金拨款,来支持各级文化部门举办群众文化活动,推进群众文化建设。政府也可以适时出台一些群众文化建设的优惠政策,推出文化建设活动项目,吸引当地企业等参与文化活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共享的文化活动,以吸引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集体和个人也可通过兴办文化产业和联办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活动等方式进行社会资金筹集,并且能够实现文化活动的资源共享。加大经费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完善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和布局,进一步完善图书馆、文化馆等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补充图书馆和文化馆图书以及活动器材等资源,为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提高群众文化建设的水平。
(三)创新文化载体,丰富文化活动
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范文2
关键词:文化馆工作;群众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文化馆的职能作用
作为一种公益性的、政府设立的群众性文化事业服务机构,文化馆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目标,为其提供免费的文化服务的公共性文化活动场所。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将文化馆的职能与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馆在一定程度社会教育的承担方面以及对民间优秀文化遗产的整理与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公共文化活动往往反映了社会主流文化趋势,文化馆在对此类公用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引导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文化报》在2010年的调查资料表明,到2010年年底为止,全国城乡区域共有县级文化馆馆舍2841处,乡镇文化站38181所,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满足度以及群众文化艺术素养的普及与提高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文化馆的社会组织作用
作为一个极为庞大的社会性工程,基层文化建设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凝聚全社会力量,在此过程中,文化馆对于基层文化建设使命的承担具有无可代替性。应构建文化人才培养的社会性网络,将乡镇文化站点、文化馆、社区文化室以及本馆辖区内不同形式与种类的文化社团进行资源整合,融于一体,做到上下结合、顾点及面,辐射整个城乡区域,实现精英文化、主导文化、民间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共生互助与有机融合,为群众文化的广泛性和常规性提供良好保障,在确立主导性群众文化的同时又展现了大众性的群众文化。
应以对各种不同文化文艺人才的发掘为基础,利用各种节假日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广场文化、乡村集市文化以及庙会等等,此类文化活动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与活跃,人民群众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而为构建城乡间实现充分互动交流的良好局面创造有利的前提,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文化馆的宣传教育作用
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各项宣传教育活动是文化馆所担负的职责。在文化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利用各种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帮助群众准确、形象、通俗地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使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从而使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与此同时,通过文化馆工作的开展,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将各行各业出现的先进模范与事迹以鲜明的舞台形式向社会大众进行宣传,鼓舞并启迪更多的人,使其振奋精神,积极向上,努力奋斗,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个人应有的贡献。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文化馆的服务作用
文化馆具有双重身份――社会文化服务者和党政文化使者。文化馆代表了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切身利益,担负着重大责任。
以群众文化实践为依据进行辩证分析,从需求角度来看,人民群众作为文化需求方成为主体,文化馆则为客体;而从供求角度来看,文化馆作为文化知识的提供方成为主体,人民群众则成为客体。在各种民间文化作品的创作与演出中,群众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文化馆代表着主流文化内容的发展方向,在更多时候担任了其中的主体,同时承担其提升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水平的重要工作。事实上,文化馆工作以群众文化活动为基础,文化馆与人民群众两者水融、不可分割,共同推进群众文化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范文3
如果现在我问大家我们最需要什么,也许不少人会认为是物质财富,但我认为最需要的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我们校园时常可以发现,每天饭后,水房门前的大铁铜里就会增加不少剩饭剩菜,水槽中也会漂浮着被扔掉的馒头。有时能够看见只吃了一半的高级面包。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艰苦奋斗精神逐渐被人们淡忘了。这说明,我们迫切需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雷锋的事迹我想大家早已熟知了吧!对那双打满了补丁的袜子一定印象很深。或许有人会想: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难道还要我们再穿上打补丁的衣裤吗?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艰苦奋斗作为个人品质,它是一种作风,一种精神。雷锋每月只有六元钱津贴,而他一点一点地积累,竟积攒了二百元钱,并全部上交,支援了国家建设。试想,如果不具有艰苦奋斗精神,他能做到这一点吗?现在有些青少年,花钱比已工作多年的家长还要大方。他们觉得艰苦奋斗精神过时了。但是,我们要说,这种精神是在任何时候都是有意义的!追求美好生活是人们的正当要求,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然而,超标准的消费却是及不应该的。
特别是我们这一代,未来的主人,更应该懂得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继续浪费,做“伸手”派,十年二十年后,我们成为祖国的建设者,我们都不知艰苦奋斗,不懂勤俭,任意浪费,我们的国家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说到这里,问题的答案就出来了。我们最需要什么呢?我们这一代最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
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范文4
8月4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年职工奔波在单位和家庭之间,担心抽不出时间接送孩子;青年白领穿行在拥挤的地铁里,发愁买不起房子;大学生害怕毕业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甘愿接受“零工资”的试用;老人们念叨退休待遇不能兑现、看病难上加难;公务员抱怨钱包瘪、压力大;农民害怕化肥涨价,粮价偏低;私企老板唯恐政策变动、眼下的生意不可为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竞争加剧,焦虑不再是“弱势群体”的专利,而渐成一种普遍心态。
从心理学上说,适当的焦虑,不是坏事,还是一种发展动力。可当焦虑情绪成为普遍性的社会化情绪,甚至上升到了社会焦虑症程度,就应该是一种提醒,“有尊严的发展”缺失了。
什么是“有尊严的发展”?温总理对尊严感进行过详细解释:第一,无论是什么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第二,国家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第三,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因此,我们要给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他们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说白了,就是平等的权利、应有的物质和精神保障、良好的发展机会。
这些年的发展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可在“有尊严的发展”落实方面,仍有不足。比如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引起不满,“我爸是李刚”之类的特权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某些人的“赢者通吃”、“霸王情结”的思维达到了肆无忌惮的程度,剥夺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公平感和公平信仰。再比如社会保障不足,除了公务员能够享受丰厚的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障,不少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问题也都推向了社会。“看不起病”、“养不起老”,甚至没有养老钱,仍是很多人的无奈现实。常有后顾之忧,自然就想多挣钱,多干活儿,年纪轻轻就不得不为退休的事情考虑,增加焦虑心理。
总之,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经济建设“一手硬”、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一手软”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过分强化经济行为,政府应该承担的其他职能,比如社会管理职能、精神发展等,所能占用的精力和时间就有限,政府应该坚守的人本职能、服务本位却被淡化和忽略。
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范文5
好的公共文化服务要体现六个特性
就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而言,什么是好的体制和机制呢?我们认为,好的体制和机制要体现以下六个特性:
一是价值性。首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价值取向: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二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保障文化民生、促进文化公平为宗旨。一句话,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价值取向是“核心价值引领”和“公共需求导向”的有机结合。二者始终内在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个过程之中,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谐统一的两个基本要求。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和机制也必须充分体现这两种鲜明的价值取向。然而,在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仍然存在偏重一方而忽视另一方的问题。
二是公益性。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和机制要突出公益性特点。公共文化服务以普遍实现公民文化权益为准则,追求的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体现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因此,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好公共文化服务与非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使二者之间形成互促共赢的发展新格局。
三是均等性。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和机制还要体现均等性,让全社会公民都能无差别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我国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仍然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城乡之间的差距比较大,而且一些地方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二是地区之间的差距也比较大,不同地区的人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
四是普惠性。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和机制必须体现普惠性和包容性。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的,就是让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我国目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普惠性上有待改善,特别是基层群众、偏远地区的群众、流动农民的公共文化需求没有得到很好满足。公益性文化场馆要向人民群众免费开放,聚集于“单位”的公共文化资源要向社会免费开放,城市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要向外来务工人员免费开放,构建共享式、包容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五是便利性。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和机制,以方便人们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为原则。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要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之中,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目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存在远离人们生活和脱离生产的问题。
六是有效性。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和机制还要有有效性。一方面,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要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服务和需求不能脱节、错位;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也要追求效率性。这两个方面,在现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仍然存在差距,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同时,也存在着公共文化服务效率低甚至无效率的问题。
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二是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三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四是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富有效率、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也要主动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积极学习借鉴国际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体制机制,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够更好地面向大众、服务人民。
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加快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构建以民众公共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其核心内容。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必须注重民众的参与,建立健全有效的民众参与机制。目前,民众在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建设中参与还比较薄弱,人民群众无论是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还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民主参与程度都有待提高和加强。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首先要了解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服务,这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提和基础。在现阶段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之中,大部分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模式,人民群众在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方面很少有自己的话语权和表达权,结果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公共文化服务的缺位和错位,进而使得人民群众真正的文化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政府代替人民群众做主,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全能式政府高度集权的惯性延续。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这种自上而下的、单边的文化服务决策及供给机制严重地限制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
为此,需要改革旧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决策机制,构建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民众公共文化需求表达和参与机制:一是完善人民群众在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方面自下而上的表达机制,以确保人民群众的真实文化需求纳入到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决策和供给的议程之中来;二是建立健全人民群众在公共文化服务之中的监督机制,避免或减少公共文化服务运行过程中违背人民群众意愿或侵害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现象的发生。三是将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建设或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程度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的绩效考核之中,建立起自下而上的考核问责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评价考核机制有两大缺陷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并没有根本改变。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等人民本位的公共服务则仅仅停留在喊口号上,并未真正摆上政府的工作日程之中。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的政治前途、政绩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绩效考核结合起来。
我国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评价考核机制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重形式轻效果,也就是只注重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年度资金投入数量、文化设施建筑面积等等,而忽视了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成本效益分析,这种评价机制导致一些部门对公共文化服务只做表面文章,并没有取得真正的成效;二是缺少自下而上的监督、问责机制。单一的自上而下考核机制具有反复性和间歇性,而且无法体现民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程度。为此,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考核机制,除了考核诸如投资等外在指标外,还应注重对投入产出效益、文化设施利用率以及农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的考核。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建立健全民众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参与机制,形成自上而下的考核问责机制和自下而上的公众监督机制,将民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价纳入到绩效考核之中。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范文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84-02
摘要:
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时期,广大农村群众物质生活日趋丰富,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精神生活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所以,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应是乡镇文化建设的重点。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 发展思路
发展农村群众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撑,是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必要条件。我们就是要通过文化生活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但是如何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工作,这是我们当前应做的工作。
1目前农村群众文化的优势
近年来在临沂市委的领导下,在上级文体委的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了基础文体设施建设,建立了比较稳定的文化工作体系和宣传网络,树立了一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1在三区九县的各个乡镇都建有比较完善的综合性的文体活动楼及专门的群众文化活动室,新建了影剧院。90%乡镇村庄根据当地民风习俗,组建了业余腰鼓队、扇子舞、民间艺术表演队、管乐队、健身舞队等10多种群众业余演出队伍。呈现出群众文化丰富多彩,文化活动健康向上,群众文化管理日趋完善的良好局面。
1.2每逢传统佳节,文艺演出、广场文艺、高脚狮子、小金龙、打铁水、放礼花、彩船、彩旗队游街等民间艺术表演,深受群众欢迎。每逢“春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各种文化活动迭起。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机关文化活动不断发展,群众自发参加健美健身活动情绪高涨;人们自觉抗击流行性疾病,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新艺术的观念不断加强,从一定程度上抵制“”的侵袭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滋生。表现出了农民群众健康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
2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思路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群众文化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了打造农村群众文化中心,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文化,根据实际因地制宜的谈谈以下看法:
2.1借助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东风,认真领会,全面发展农村群众文化。、“科学发展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这也是从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角度,对我们文化部门的工作,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根据群众文化实际作好引导的同时出台政策,在规范管理文化市场的同时积极搞创收,用“以文补文”的市场运行方式来改善文化设施设备,以体现先进文化的要求,达到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所要求,是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
2.2加大“四基”建设的力度,全面发展农村群众文化。根据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加强对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研究和指导,促进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2.2.1基本的文化设施,群众文化网络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基本力量,没有必要的条件无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因此,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必须加强基本设施建设,改建影剧院,新修群众文化活动广场、群众文化活动楼、组建老年活动室、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等都十分重要,积极用拓展阵地,利用互联网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先进文化的传播,提高群众文化的影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
2.2.2经费是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保证,要开展好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必须保证群众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做到专款专用,并且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同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使群众文化活动规范化、经常化、多样化、制度化。
2.2.3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离不开一支素质高,专业技术较强,切实能发挥作用的群文专干队伍。首先,对基层文化专干的任用实行执业资格考核制度,严把“入口”关,只有符合岗位要求,达到一定素质条件的才能担任乡镇文体中心的专干工作。其次,制止文化专干一兼多职现象,使乡镇文化专干职业化。再次,加强对乡镇文体专干业务的培训和提高,定期召开乡镇文化工作专业业务会议,完善加强乡镇文化专干的考核,并列入年终目标考核内容,实行奖惩。逐步实现专业化、制度化。文化部门设专门机构,对农村群众文化进行管理,文化管理责任具体到人。因此,加强对文体专干专业技术的管理、培训十分重要,根据实际开设舞蹈、音乐、美术等门类专业培训,提高专干的思想水平、业务工作能力和素质,使他们尽可能成为文化工作的全才,通过专干再培训农村业余骨干,由居民、农民组建文娱活动队,达到普及群众文化活动的目的。所以,加强农村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关键是抓好文体专干的业务素质、专业能力的培训。使他们成为群众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2.2.4加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丰富乡镇群众文化生活,巩固文化阵地。调动居民和农村人自己创作自编、自演具有乡土风味的节目、农村题材的小戏和民间艺术等,搞多种形式的书画、摄影等各种艺术展览,创造条件,使群众自发参加各种音乐、舞蹈和健身健美活动,利用奖励机制,激励更多的群众参与活动。采取请进来学习,走出去交流表演等方式,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
2.3为农村群众进城参加各种文艺演出提供条件。农村群众根据当地的传统文化,会成长出民间艺术人才,他们渴望进城展示农村风采,城里为农村提供舞台。可以由几个乡镇为一个单位组织一次月末广场文艺,这样使乡镇群众唱老百姓的歌,跳庄稼人的舞,以达到相互交流,提高农村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目的。
2.4举办农村民间艺术舞蹈比赛活动。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艺术,它有各自的风格和特色。为了普及提高利用比赛的形式,了解民间艺术情况,发展民间艺术的看点、亮点及特长,摸索创建民间艺术之乡,有利于发展民间艺术,弘扬、繁荣民族文化,为创建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打下良好的人文基础,推动经济和社会向前健康有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