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危机的本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债务危机的本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债务危机的本质

债务危机的本质范文1

【关键词】欧洲货币一体化,欧洲债务危机,制度变迁

一、引论

以2009年末的希腊债务危机为导火线的欧洲债务危机如今烧遍了整个欧元区国家,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关于这次的债务危机的爆发原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笔者认为,欧洲债务危机的根源正是在于其制度上的缺陷。而这一缺陷早在欧洲货币一体化之初就已埋下伏笔。要理清欧洲债务危机的前因后果,需要从欧洲货币一体化这场持久的制度变迁开始研究。

二、欧洲货币一体化

欧洲货币一体化肇始于1950年成立的欧洲支付同盟。1989年6月,欧共体12个成员国在马德里召开会议,提交了“德洛尔报告”。该报告提出了一个分三个阶段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计划,旨在建立一个欧洲统一的金融市场和中央银行,最终实现欧洲货币一体化。1991 年 12 月,欧共体理事会首脑会议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举行,会议正式通过了“德洛尔报告”,决定分 3 个阶段建立欧洲经济与货联盟,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构想终于正式启动。

1、“德洛尔报告”第一阶段:1990年7月1日——1993 年底。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与欧洲内部大统一市场的建设节奏保持一致,协调经济发展与货币政策,使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接近。在货币一体化方面,对成员国家的货币进行汇率联合干预,限制成员国家货币之间的波动幅度,促进资本自由流动。

2、“德洛尔报告”第二阶段:1994年1月1日——1999年1月1日。这是一个过渡阶段,为第三阶段实施单一货币准备条件。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加强地区政策与结构政策,协调经济政策。在货币一体化方面,建立在货币政策制定和金融监管有一定权力的欧洲货币局,为实行统一货币、建立统一的中央银行奠定基础;缩小各成员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幅度,避免法定汇率的调整。这样一来,各成员国必须逐步放弃货币政策制定权,移交给欧盟的中央银行体系,由其来制定整个欧盟的货币政策。

3、“德洛尔报告”第三阶段:1999年1月1日——这是建立欧洲货币同盟的实质性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推进各成员国的财政协调,限制各国对财政政策的使用,扩大欧共体委员会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在货币一体化方面,建立欧洲中央银行,统一货币政策;推进货币统一,以欧共体货币取代各成员国货币;进一步统一管理各国外汇储备。

2002年1月1日欧元发行,欧元在欧盟12国成为唯一合法货币,这是欧洲货币一体化最重要的一步,也标志着新的货币制度对旧有制度的取代。在新制度的不断发展演变过程中必然产生更多的新兴利益集团,在第二个阶段很多利益集团已经成型。

三、欧洲债务危机

在欧洲货币一体化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终导致了从2009年末开始的欧洲债务危机。2009年末,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的阴霾尚未退去,虽然全球经济有复苏的迹象,但是欧洲债务危机已初见端倪。这导致2010年起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和爱尔兰等欧洲其它国家也开始陷入债务危机,整个欧盟内部都受到了债务危机的困扰。关于本次欧洲债务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2008年金融海啸的对欧元区的冲击。由美国房地产泡沫引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是世界金融市场产生震动,形成了2008年的世界金融海啸。在这种环境下,美国采取美元贬值来专家危机,导致欧元区外部的金融环境恶化,欧洲中央银行也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企图刺激经济增长,这就为欧洲各国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进行债务融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第二,欧元区制度上的缺陷。制度上的缺陷,才是欧洲债务危机真正的原因。这主要就是我们所说的在制度创新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整个制度变迁过程才会不断延续,也才能够依次为新的激励继续发展。这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在这场货币制度的变迁过程中,由于历史局限性,这种新的制度设计中存在种种问题,产生了分散的财政政策和统一的货币政策之间的矛盾。根据传统经济理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相互配合、搭配使用。

第三,欧元区的内部经济失衡。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但是在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中,为尽快推行新的制度,实现单一货币,在有些国家部分指标尚未达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的规定时就加入了欧元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部分国家经济发展尚未达标,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必然会导致更大的问题。。

第四,其他外部因素。比如国际评级机构对希腊等国信用评级降低,对这场债务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经过分析可以看出,在这些因素中,最本质和主要的还是制度上的缺陷。其他的因素或是因为制度缺陷而产生的,或者只是起到了加速债务危机扩散的因素而已。

四、结论

2009年末开始的欧洲债务危机,至今仍在发展,没有人知道这场债务危机接下来的发展究竟会到什么程度,是在欧盟成员国及世界组织的行动下得到妥善解决,还是最终导致欧元区的崩溃。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这关键还是要看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由于引发这场债务危机的根源在于制度上的缺陷,在这场还在进行的制度变迁过程中,需要从制度上来解决这一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危机之下,新的制度创新才会开始,欧洲货币一体化这一制度变迁过程也才会不断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张茉楠. 警惕债务危机引发系统风险 [R]. 国家发改委综合司经济预警办工作论文,2009(12).

[2]张茉楠. 债务危机有蔓延之势 [N]. 中国证券报,2010(3).

债务危机的本质范文2

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形成机理

(一)分散财政与统一货币的制度性缺陷

本轮经济衰退充分暴露出欧元区体系深层次的制度性缺陷,即在欧元区内部货币政策由欧洲央行统一行使,而财政政策却由主权国家分而治之,这种分散的财政政策和统一货币政策之间的失衡导致成员国失去了熨平危机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一个主权国家调节经济运行的两个最基本、最核心工具,只有二者松紧搭配才会有效地对经济运行实施调节。由于欧元区实施统一货币政策,各国缺少了利率和汇率两大工具的支持,为了走出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经济衰退,成员国只能借助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复苏。加之,这些国家的债券也会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投机对象,结果造成希腊、爱尔兰、西班牙等国家物价和工资迅速上涨,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各国早已突破了《稳定与发展公约》规定的财政赤字不得超过本国gdp的3%,主权债务总额不得超过本国gdp60%的上限,已经完全脱离了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家还款能力,以至于投资者对政府债券的信任度降到了冰点,进而引发主权债务危机。  (二)欧元区各国经济发展不均衡

欧元区一体化之后各国经济结构存在很大差别,尽管都是欧元区国家,但各国的预算状况千差万别。各国经济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也使财政政策难以有效协调,但为了建立更为庞大的组织,拥有27个成员国的欧盟极力拉拢那些希望加入进来但经济状况却不容乐观的国家。加人欧元区后,各国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逐步明显地表现出来,例如希腊这样的国家没有资源优势,没有领先的创新优势,而德国、法国这样的大国就垄断了对外出口,强势国家与弱势国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以往在维护欧元与欧洲一体化的更高诉求下,经过欧洲政治精英的努力得以调和妥协,但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这些问题凸显,外围国与核心国之间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存在着明显的不相适应,欧元区无法满足成员国不同的货币政策偏好,外围国无法利用货币贬值快速形成对外盈余,也无法维持当前的财政赤字,使其陷入一种结构性的衰退,并且还面临债务膨胀,外围国与核心国差距越拉越大。同时,当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时候还会造成搭便车行为的出现,希腊无节制的信贷最后需要德国这样的大国来埋单,这种只靠成员国的相互救济渠道单一且不持续,使得欧元区的救助机制极难建立,危机爆发之初并未及时得到解决,导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

(三)经济结构单一,偷逃税严重,税收来源有限

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原因很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希腊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希腊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经济结构单一,主要是以海运、旅游等外需型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而这些产业非常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希腊海运市场急剧萎缩,航运业2009年的年收入下降了27.6%;旅游收入快速下滑,2009年赴希腊旅游的美国游客减少了24.2%,同时欧盟成员国进入希腊的游客也锐减了19.3%,来自两地的旅游业收入分别减少16.2%和14%,这些支柱产业的萎缩直接导致了希腊财政收入锐减。在希腊,偷、逃税现象十分严重,希腊政府在打击偷逃税方面一直不理想,据估计,希腊政府因偷逃税行为每年损失的税收至少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严重制约了税收收入的增加。

(四)高福利,加之人口老龄化,财政支出负担过重

希腊具有以高福利为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希腊公务员的队伍相当庞大,公共部门雇员工资的涨幅甚至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臃肿的公务员体系使得财政状况每况愈下;希腊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国家的产业竞争力显著削弱,而长期富裕的生活环境养成的高消费习惯无法自动作出调整,政治家为了选票必然通过政府举债支出来维持高生活水平与社会福利,导致财政赤字不断扩大、政府债务高居不下;希腊的失业率常年维持在10%左右,失业救济便成了希腊非常沉重的负担。希腊政府一直奉行无节制的赤字财政政策和高贸易赤字发展模式,对经济造成严重透支。希腊加入欧元区后,享受到欧盟区带来的诸多好处,其中最大优势就是更容易获得廉价的贷款,曾一度使希腊经济快速增长,平均年增长达到4%,但是希腊政府没有主动控制负债,遵守《稳定与增长公约》,而是一味地保持宽松的财政政策。在经济上行时,高福利和高赤字可以维持,一旦经济进入下行期,以债养债的做法便使希腊的主权信用风险逐步升级,最终演变成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五)刺激计划不当,陷入“救市陷阱”,由金融危机演变成财政危机

希腊的债务危机还未平息,美国又出现了地方债务危机,据前洛杉矶市长理查德·赖尔登2010年5月在《华尔街日报》中声称,洛杉矶很有可能会在2014年宣布破产。希腊危机不过是冰山一角,由于其自身问题以及欧元区体制上的缺陷导致债务危机首先在希腊爆发,其实全球普遍存在着债务危机,究其根源主要是各国为了阻止美国金融危机的蔓延,纷纷采取经济刺激计划,从而扭曲了资源配置的结果,这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延续。金融危机第一阶段是由于格林斯潘长期执行低利率政策,使得大量廉价资金竞逐资产和资源,衍生出越来越大的证券资产泡沫和金融衍生品泡沫,最终资产泡沫无法维持,吞噬了华尔街金融大鳄;为了挽救金融体系,美联储印出更多钞票,这种行为本质是将金融机构的债务危机转移到政府身上,这是金融危机第二阶段。2009年的大救市其实就是各国政府以债治债,借债投资,虽然全球的大救市使得经济回暖,但是并未解决核心问题,最终政府规模巨大的财政刺激计划和投资计划,造成许多经济体财政赤字攀升,同时政府的过分干预使得资源错配的局面最终以债务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说,各国出台的系列救市计划,造成资金错配,由次贷危机、金融危机演变成财政危机,世界陷入“经济刺激计划的陷阱”。

债务危机的本质范文3

【关键词】 欧债危机; 养老保险基金; 改革

2009年末,发端于希腊的欧洲债务危机,已由单一国家债务危机演变为整个欧元区的债务危机,发展为制约并影响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复苏的一场“债务风暴”,不仅整个欧元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且对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均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专家称,养老金赤字是希腊债务危机爆发的重要诱因,人口老龄化和福利制度是其背后推手,那么,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应当汲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呢?

一、欧债危机的爆发与影响

欧债危机即欧洲债务危机,是指一国以本国的为担保,向外部所借的债务。次贷危机之后,为抑制经济的剧烈下滑,各国普遍实施了宽松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公共债务的规模和财政赤字,埋下了债务危机的隐患。高福利、低盈余的希腊无法通过公共财政盈余来支撑过度的举债消费,欧债危机由此爆发,从而引发了继金融危机后又一具有威胁性的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灾难。

欧债危机的爆发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矛盾长期积累的后果,而人口结构老龄化以及过度的福利政策,则是欧元区国家长期低增长、高失业,政府债务不断加剧的最根本原因。受长期低出生率、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和二战后生育潮人口大规模步入老龄化等因素影响,从20世纪末开始,欧洲大多数国家人口结构开始步入快速老龄化,在职劳动者与退休人员的比值不断下降,导致养老保险缴费收入增长有限,甚至还时有萎缩;与此同时,养老金领取人员的数量不断增长与待遇的刚性需求使养老金财政支出持续增长,导致欧洲国家养老金财政赤字不断扩大,使欧洲国家的债务危机不可避免。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欧洲债务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保障财政危机的延伸和深化。

目前,欧债危机持续发酵,无论是贸易渠道还是金融渠道,已经给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复苏带来阻碍。欧盟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其经济的整体下滑对我国出口形势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同时,由于欧元坚挺度下降,外需不足等局面有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过度依赖对欧出口将会给我国经济的长期走势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出口战略上,贸易伙伴以及出口产品都应优化结构,多元化发展,以分散市场风险。

二、欧债危机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启示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应该对欧债危机的经验教训引起高度警惕和反思,避免重蹈覆辙。从欧债危机看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发展经济,实业立国

经济发展是解决包括债务危机在内的各种经济问题的根本办法。从欧债危机的产业背景看: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欧洲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但大量制造业外迁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经济不振时无力“输血”,从而导致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这是欧债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实体经济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改善民生的经济基础,如果过度地炒作资本,不仅影响基础经济的发展,而且会造成贫富悬殊,影响社会稳定。需要高度注意的是,被誉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在一些地区和行业也出现了实体经济“空心化”的苗头,金融体系脱离服务实业的本位、社会资本“脱实向虚”等潜在问题逐步显现。近期温州大量企业出现“债务危机”,游资从实体经济“抽离”,进入房地产和高利贷等金融领域,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中国经济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必须始终坚持实业立国的方针,一个强大而质优的制造业将是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牢固基石。必须坚持金融行业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定位,加强防范金融风险,包括防范来自国际的金融风险和抑制国内的金融异化,在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下足功夫,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高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降低经济发展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确保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奠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

(二)循序渐进,平稳运行

据统计,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首次超过10%,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1年,这一比例已高达13.7%,日益严峻的老龄化浪潮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从欧债危机国家可以得到教训: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秉承循序渐进的策略,保障水平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中国应本着发展与改革同步、公平与效率均衡的理念,着眼长远,统筹协调,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长效机制。同时,还要适应人口众多这一国情,把保障公平作为本质要求和首要原则,注重扩大保障的覆盖面,努力消除保障水平和标准的不公平现象,保持养老保险制度的平稳运行和基金长期平衡能力,避免短期福利政绩病,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统账结合,部分积累

债务危机的本质范文4

关键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形成机理;警示

从2009年12月开始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拉开序幕,随后危机逐步向欧洲其他国家蔓延。危机已经不单是希腊自身的公共财政问题,现已对其周边国家造成负面影响。更可怕的是,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最后的落脚点在欧元、英镑等重量级货币的前途命运上。为了防止危机蔓延,力保欧元稳定,2010年5月10日欧盟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共同出资7500亿欧元,帮助可能陷入债务危机的欧元区成员国,但是由于全球金融和信贷市场仍然对希腊充满了不信任,加之在此次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中,欧美各国复苏的基础较为脆弱,危机仍有进一步扩散的可能,使尚未全面复苏的全球经济雪上加霜。本文以希腊为例,分析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形成机理及对我国的警示意义。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演进

2001年,希腊为了加入欧元区,请美国投行高盛为其设计出一套“货币掉期交易”方式。通过这桩交易使希腊账面上符合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成员国财政赤字的规定,隐蔽了希腊政府高达10亿欧元的公共债务赤字规模,为这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后,希腊等欧盟成员国为了刺激经济,纷纷大量举债,政府债务急剧扩张。当投资者开始怀疑政府的偿债能力时,开始纷纷抛售那些高风险国家的国债和国债衍生品,希腊这样的国家被列在首位。各国政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实施的赤字财政政策成为此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导火索”。

2009年10月,希腊政府宣布财政赤字严重超标,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分别达到12.7%和113%,远超欧盟《稳定与发展公约》规定的3%和60%的上限。鉴于希腊政府财政状况显着恶化,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宣布把希腊主权信用评级由“A-”降为“BBB+”,随后标准普尔将希腊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BBB+”下调至“BB+”。随着主权信用评级被降低,希腊债务危机正式拉开序幕。继希腊之后,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主权债务等级也被全球三大评级机构先后几次下调,2010年伊始,主权债务危机在欧洲全面升级。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危机对欧元区的影响

在欧元区并非只有希腊面临庞大的债务和财政赤字的困境,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国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见表1。

从目前来看,欧盟给予希腊巨额贷款的方便,短期内虽然使得希腊局势趋于稳定,但是政府用主权信用的形式,用巨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办法,即用更长的杠杆来解救危机,这样的援助不会从根本上解决危机。作为欧元区第四大经济体的西班牙约1.6万亿美元的经济规模是希腊、葡萄牙和爱尔兰经济规模之和的两倍。2009年西班牙GDP萎缩了3.6%,财政赤字激增至GDP的11.4%,一旦西班牙这样的大国爆发主权信用危机,则可能拖累整个欧元区的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如果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欧元区不采取彻底“财政”改革方案,整个欧洲经济都会受到主权债务危机的拖累。

(二)减缓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

欧洲部分国家出现的主权债务危机不仅仅是几个欧元区国家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债务危机往往具有传染效应。受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影响,金融市场和股票市场波动比较大。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暴跌行情,在期货市场,作为全球经济活力领先指标的铜价,连续增长了21个月后在2010年4月开始进入下跌的走势;随后出台救助计划,今年5月10日欧洲央行宣布7500亿救助计划带来的利好仅仅持续一天,随后又重新步入下跌甚至暴跌的轨道。5月11日,欧元对美元下跌0.7%,欧盟证券市场指数StoxxEurope600下跌1.2%,近一个月来,全球股市全线下挫,股市市值缩水约7万亿美元。投资者不仅担心欧洲国家难以解决债务危机,甚至担心美国就业市场的改善程度可能也不及预料,更担心全球经济是否真的会出现二次探底。目前,许多经济体至今仍未退出次贷危机中推行的经济刺激计划,而欧盟甚至全球又再次陷入应对希腊等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之中,这使得全球经济复苏将会变得更加艰难,同时也加大了全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退出的难(三)会对中国出口产生一定的冲击,外汇储备可能贬值

在经济与金融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开放经济体都难以在一种区域性金融危机中完全置身事外。由于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变得更加暗淡,这无疑会给中国经济造成负面冲击。冲击之一是欧元区国家可能实施更强硬的对外贸易政策。自2007年以来,欧盟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在经济恶化的情况下,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欧元区政府可能会把重点转移至对外贸易领域,首当其冲中国将成为欧元区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对象。据统计,今年4月份,我国对欧出口的增速还维持在25%,但这种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期,下半年反应可能会比较明显。冲击之二是中国外汇储备多元化管理的难度增大。次贷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外汇资产增持更多的是欧元资产,随着欧洲主权信用危机爆发,欧元对日元与美元已经显着贬值,并可能进一步贬值,这无疑加大了中国外汇储备多元化管理的难度。

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形成机理

(一)分散财政与统一货币的制度性缺陷

本轮经济衰退充分暴露出欧元区体系深层次的制度性缺陷,即在欧元区内部货币政策由欧洲央行统一行使,而财政政策却由主权国家分而治之,这种分散的财政政策和统一货币政策之间的失衡导致成员国失去了熨平危机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一个主权国家调节经济运行的两个最基本、最核心工具,只有二者松紧搭配才会有效地对经济运行实施调节。由于欧元区实施统一货币政策,各国缺少了利率和汇率两大工具的支持,为了走出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经济衰退,成员国只能借助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复苏。加之,这些国家的债券也会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投机对象,结果造成希腊、爱尔兰、西班牙等国家物价和工资迅速上涨,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各国早已突破了《稳定与发展公约》规定的财政赤字不得超过本国GDP的3%,主权债务总额不得超过本国GDP60%的上限,已经完全脱离了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家还款能力,以至于投资者对政府债券的信任度降到了冰点,进而引发主权债务危机。

(二)欧元区各国经济发展不均衡

欧元区一体化之后各国经济结构存在很大差别,尽管都是欧元区国家,但各国的预算状况千差万别。各国经济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也使财政政策难以有效协调,但为了建立更为庞大的组织,拥有27个成员国的欧盟极力拉拢那些希望加入进来但经济状况却不容乐观的国家。加人欧元区后,各国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逐步明显地表现出来,例如希腊这样的国家没有资源优势,没有领先的创新优势,而德国、法国这样的大国就垄断了对外出口,强势国家与弱势国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以往在维护欧元与欧洲一体化的更高诉求下,经过欧洲政治精英的努力得以调和妥协,但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这些问题凸显,外围国与核心国之间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存在着明显的不相适应,欧元区无法满足成员国不同的货币政策偏好,外围国无法利用货币贬值快速形成对外盈余,也无法维持当前的财政赤字,使其陷入一种结构性的衰退,并且还面临债务膨胀,外围国与核心国差距越拉越大。同时,当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时候还会造成搭便车行为的出现,希腊无节制的信贷最后需要德国这样的大国来埋单,这种只靠成员国的相互救济渠道单一且不持续,使得欧元区的救助机制极难建立,危机爆发之初并未及时得到解决,导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

(三)经济结构单一,偷逃税严重,税收来源有限

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原因很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希腊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希腊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经济结构单一,主要是以海运、旅游等外需型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而这些产业非常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希腊海运市场急剧萎缩,航运业2009年的年收入下降了27.6%;旅游收入快速下滑,2009年赴希腊旅游的美国游客减少了24.2%,同时欧盟成员国进入希腊的游客也锐减了19.3%,来自两地的旅游业收入分别减少16.2%和14%,这些支柱产业的萎缩直接导致了希腊财政收入锐减。在希腊,偷、逃税现象十分严重,希腊政府在打击偷逃税方面一直不理想,据估计,希腊政府因偷逃税行为每年损失的税收至少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严重制约了税收收入的增加。

(四)高福利,加之人口老龄化,财政支出负担过重

希腊具有以高福利为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希腊公务员的队伍相当庞大,公共部门雇员工资的涨幅甚至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臃肿的公务员体系使得财政状况每况愈下;希腊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国家的产业竞争力显着削弱,而长期富裕的生活环境养成的高消费习惯无法自动作出调整,政治家为了选票必然通过政府举债支出来维持高生活水平与社会福利,导致财政赤字不断扩大、政府债务高居不下;希腊的失业率常年维持在10%左右,失业救济便成了希腊非常沉重的负担。希腊政府一直奉行无节制的赤字财政政策和高贸易赤字发展模式,对经济造成严重透支。希腊加入欧元区后,享受到欧盟区带来的诸多好处,其中最大优势就是更容易获得廉价的贷款,曾一度使希腊经济快速增长,平均年增长达到4%,但是希腊政府没有主动控制负债,遵守《稳定与增长公约》,而是一味地保持宽松的财政政策。在经济上行时,高福利和高赤字可以维持,一旦经济进入下行期,以债养债的做法便使希腊的主权信用风险逐步升级,最终演变成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五)刺激计划不当,陷入“救市陷阱”,由金融危机演变成财政危机

希腊的债务危机还未平息,美国又出现了地方债务危机,据前洛杉矶市长理查德·赖尔登2010年5月在《华尔街日报》中声称,洛杉矶很有可能会在2014年宣布破产。希腊危机不过是冰山一角,由于其自身问题以及欧元区体制上的缺陷导致债务危机首先在希腊爆发,其实全球普遍存在着债务危机,究其根源主要是各国为了阻止美国金融危机的蔓延,纷纷采取经济刺激计划,从而扭曲了资源配置的结果,这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延续。金融危机第一阶段是由于格林斯潘长期执行低利率政策,使得大量廉价资金竞逐资产和资源,衍生出越来越大的证券资产泡沫和金融衍生品泡沫,最终资产泡沫无法维持,吞噬了华尔街金融大鳄;为了挽救金融体系,美联储印出更多钞票,这种行为本质是将金融机构的债务危机转移到政府身上,这是金融危机第二阶段。2009年的大救市其实就是各国政府以债治债,借债投资,虽然全球的大救市使得经济回暖,但是并未解决核心问题,最终政府规模巨大的财政刺激计划和投资计划,造成许多经济体财政赤字攀升,同时政府的过分干预使得资源错配的局面最终以债务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说,各国出台的系列救市计划,造成资金错配,由次贷危机、金融危机演变成财政危机,世界陷入“经济刺激计划的陷阱”。

四、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的警示

西方国家出现主权债务危机,是“以-赤字还赤字”,“以债养债”模式的必然,对中国来说也是重要警示。

(一)财政刺激计划要在可控的范围内,把握好财政赤字的“度”

目前我国的国家债务和财政赤字远低于国际公认的风险临界点,但也不能过于乐观。首先,中国地方政府存在根深蒂固的“GDP考核观”,这就使得一些地方政府盲目举债搞发展,地方投融资平台规模迅速增长,造成地方财政入不敷出;其次,政府本质上有主动负债的愿望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冲动,往往会置社会监督于不顾,赌未来经济繁荣的预期以保自己的政治周期;最后,当面临经济下行时,政府刺激计划是十分必要的,但这也意味着政府财政负担会加大,也可能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以及对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此外,地方投融资平台资金中80%来自银行体系,一旦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积聚,势必会对银行产生重大冲击。所有这些对未来中国经济肯定存在巨大的隐形风险,中国必须高度警惕地方政府的债务结构与实际债务负担,做好债务测算和偿债平衡工作。当条件成熟时,经济刺激计划应适时有序退出,如果当经济已经过热时才开始收紧,会被迫要求加大力度,政策效果也不佳,容易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注意量的积累引起的质的变化,把握好刺激计划的“度”。

(二)与国际接轨,增加中国财政的透明度

财政透明度是一国制定宏观政策的基础。目前比较权威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政事务部在《财政透明度手册》中所采纳的由Kopits and Craig(1998)给出的定义:财政透明度指向公众公布政府结构与职能、财政政策取向、公共部门账目和财政筹划。根据该定义,财政透明度的核心是要求以及时的、系统的方式对所有相关的财政信息(包括预算信息)的充分披露,包括用来编制预算的经济假设、政府资产和负债、税式支出以及对数据可靠性的建议。目前中国财政透明度整体较低,在预算内财政收支之外,存在规模庞大的预算外收支,并由此引出了各部门、各单位的“小金库”;在政府的预算报告 中缺乏详尽的数量指标,人们难以对资金使用进行绩效评估,在披露债务指标时数据不完全,没有包含所有既有债务等等。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透明度问题将越来越多地被关注,此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也告诉我们应该加强政府财政的透明度。中国应与国际接轨,加强与国际机构的沟通、协调,缩小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财政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的差距。

(三)地方政府负债要与其收入匹配,决不能过度负债

地方政府之所以必须平衡预算不能负债运行,是因为他们手里是没有印钞机的。他们不可能像央行那样凭空制造“信用”出来。而现在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事实上承担的债务,将会成为未来的宏观经济风险的来源。除非是压缩政府自身的开支,无论用何种方式弥补赤字,都有可能最终引发央行发行更多货币,这会让本已严重的通货膨胀形势雪上加霜。

应该说,在预算法的严格规范之下,我国的各级地方政府本来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赤字和负债运行情况。这原本是一个很好的经济运行环境,但是经济刺激计划产生出来的大量地方政府负债,正在恶化这个环境。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加州财政破产危机殷鉴不远,已经给我们敲响警钟。现在欧洲央行和美国政府都是靠购买或帮助受困地区发行债券暂时渡过危机,要恢复它们的财政平衡和经济活力还必须经历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控制自身的负债规模,必须依照预算法平衡预算。用融资平台的方式避开法律的监管是短视行为,逞一时之快而增加长期经济运行的系统性风险。

(四)做好转方式、调结构大文章,由投资出口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

希腊今天的局面警示中国过分地依赖出口拉动经济是不可取的。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出口一直是我国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杀手锏,但是这种发展方式极易受到外部冲击。虽然目前中国出口恢复较好,但是未来发达国家增长趋缓的风险将会显现,在欧洲债务危机背景下,中国下半年出口回落是可以预见的。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主要的出口国——欧美等发达国家低增长的情况还将持续,从长期来看,出口导向型模式是不可维持的,中国应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外需转到以内需为主。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结构性转换的核心环节,消费是比出口、投资更好、更长效的拉动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倘若不主动转向内需为主,在面临危机时将处于被动的位置。在出口战略上,将主要向欧美国家出口转向亚洲新兴国家、东盟、非洲国家的出口,出口产品也应全面转型升级,单纯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结构是不可持续的。

(五)土地财政不可持续,应拓展财源

在中国,地方政府长期以来奉行“土地财政”政策,以出售土地筹集财政资源,高房价所带来的高额土地出让金和高税收已成为许多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柱,正是这种依赖带来了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成为房价上涨的直接推手。房价的过度上涨造成房地产泡沫,当经济下行时,顺经济周期会使房价大幅回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便会锐减,同时为了经济的发展政府不得不大量举债拉动投资,由此政府便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因此,政府应拓展财源,改变依靠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的“土地财政”税收模式。同时,房地产市场与整个金融体系关系紧密,必须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问题,谨防房价大起大落。抑制房价过快增长,不能忽视不产生实体经济效益的“流动性再创造”问题,一个国家的发展重心应该是以发展实体经济为主的健康模式,这样才会增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

(六)理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危机的出现,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开始怀疑市场的有效性。由于市场本身存在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等缺陷,人们认为只有政府才能修正市场失灵。尤其在后危机时期,有扩大政府能力、夸大监管作用的嫌疑。那种认为政府是全能政府,在危机中承担无限责任的看法,是大错特错的。政府过度调控后果很严重,只能造成道德风险加剧。政府不是“万能政府”,代替不了市场经济自身运转的高效率。在应对危机时期,强化政府的作用不是要政府取代市场的作用,更不是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而是应矫正市场机制中那些不健康的成分,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禁止对公众有害的市场行为,使市场经济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告诫各国政府应舍弃借助危机萌生的全能政府理念,严格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的真正职责应该是根据自己对信息的掌控能力和对规则的创造能力,为自由竞争理清适当的边界,保证政府在适当、适度干预的前提下使市场效率实现最大化,又不至于积累过多的市场风险。

(七)正视地方债务风险,防患于未然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由来已久。现行体制下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高度不对称,地方政府长期面对资金缺口。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国家税收收入的大部分归人中央财政,尽管中国现行的《预算法》等有关法律严格禁止地方财政出现赤字和地方政府举债,但事实上各级地方政府大都在不同程度上不顾自身偿债能力扩大赤字,举债度日或负债运行,且这些债务大多处于隐性状态。

此次金融危机加重了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很多地方政府的负债额远远超过本级财政收入,面临巨大风险。一些地方政府依托政府融资平台等方式过度举债已接近极限,地方政府性债务率已高达94%。

另外,从经济走势看,中国很可能步入加息周期,地方政府债务成本增大,房地产市场可能降温从而令政府土地收入减少,而一旦来自土地的资金链断裂,财政资金又有限,沉重的地方政府债务不得不由中央政府承担。地方政府留给银行大量的呆坏账靠中央政府来核销,宏观经济将可能有“硬着陆”的风险。

国家必须迅速采取行动,对全国整体财政及债务状况作全面清查和评估,摸查地方债务的规模、来源和性质,做好各级债务的测算和偿债平衡工作,进行债务规模限额管理和风险预警,从财政和金融两方面切实防范偿债违约风险。

(八)政府宏观调控有局限性,谨防凯恩斯陷阱

凯恩斯学派从价格粘性的角度找到了政府干预经济的理由,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具有合理性。金融危机的爆发,激发了各国对凯恩斯需求管理的狂潮,各国政府采取“无节制”凯恩斯加上货币主义的刺激计划,这在短期也许是正确的,但从长期来看,被喻为“看不见的手”的市场机制,才是自动调配资源使其得到最优化的有效方式。根据科斯定理,在不考虑交易费用的情况下,只要私有产权界定清楚,各方可以通过市场自由交易达到最优结果。㈣政府宏观调控就是在经济发生波动时采取反周期政策来减少波动,使经济更加平稳,但是在很多场合下非但没有使经济平稳发展,反而加大了经济周期波动的幅度。无论是此前的次贷危机,还是这次的主权债务危机,充分验证了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总是弊大于利的。为了避免问题的恶化,应谨防凯恩斯陷阱,真正认识市场,让市场来纠正资源错配。无论何时,政府不能代替市场的作用,市场力量才是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愈演愈烈的主权债务风险让我们重新思考反危机机制,也需要我国重新评价“凯恩斯主义”的成本,“赤字财政”不宜长期化,“赤字财政”作为市场失灵时政府对市场的补救,只能作为启动力量使用,以期由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恢复市场活力。但如果超过启动力量的定位,变成政府代替市场,则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

债务危机的本质范文5

从本质上说,意大利债券收益率陡增是希腊危机传染效应的反映。但是,意大利债券收益率的陡然上升,对意大利整体债务状况的影响其实是微不足道的。

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给了我们这样的信心。

首先,意大利债务的平均偿还期限很长。把意大利债务的平均偿还期限与拥有AAA级评级的国家相比较可以发现,只有英国债务的平均偿还期限长于意大利。这就意味着,除非意大利债券收益率高企成为一种长期现象,该国的债务偿还能力才会受到影响。

此外,意大利当前实际支付的债券利息水平很低。尽管意大利债券收益率自去年开始就一直在强势上升,但意大利目前实际支付的债券利息水平仍然是25年来最低的。

在平息了对收益率上升的恐慌之后,我们不妨再看看意大利的基本面。

相比那些已经陷入债务危机的国家,意大利的银行系统要健康得多。意大利银行业第二季度的总体表现要比欧洲的整体水平差12%,但这一糟糕成绩主要是受到中小型银行的拖累。实际上,意大利银行业的基本面情况在2011年上半年是在不断转好的,它们不仅获得了更充足的资本,其整体盈利水平也在提高。此外,意大利银行系统中质量可疑的贷款总量已在减少,并将在未来的一个季度中进一步减少。

对意大利来说,要么是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过高,要么是意大利政府创出过高的财政赤字,这个国家才有可能出现债务危机。但是,这两种情况都不大可能发生。

在债务占GDP比例方面,意大利在过去的20年中一直保持着较为平稳的水平,不过在2010年年底达到了119%的高点。我们做了3种假设来看意大利债务占GDP比例的发展前景:第一种可能是,债券收益率将保持当前的水平,而预算赤字在2014年之后逐渐增加到3%;比较乐观的情况是,债券收益率保持当前的水平,而预算平衡将一直保持到2020年;比较悲观的情况则是,债券收益率增长500个基点,即10年期债券收益率在2020年前达到10.1%,而紧缩政策在2014年后逐渐失效,导致预算赤字长期保持在3%的水平上。

债务危机的本质范文6

(一)高福利与经济增速不匹配下的赤字、债务负担沉重

南欧国家沉重债务堆积的根源由来已久,长期高福利支出与财政收入不相匹配导致长期的结构性赤字,是债务负担持续积累的主要原因。欧洲福利主义模式是欧洲历史发展的产物。福利国家这项具有创新性的设置,在不平等的雇佣当中增加了调和性,使社会阶层的紧张关系得到了极大缓冲,从而稳定了经济和政治体制。福利国家在控制社会张力、稳定社会秩序的同时保证了生产活力和市场的持续。但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社会结构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特别是二十世纪中期以后,经济衰退、贫富分化、社会风险化等趋势,致使福利国家曾经有过的盛景不再。欧洲整体的经济能够在过去二十年中保持大约2%的长期增长,但国家之间经济潜在增长的分化已经非常明显,但对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却仍然一致。高福利带来的支出与某些国家经济增长所能够承受的支出能力不能够在长期当中保持匹配,因此,欧洲福利主义模式本身包含了很多不可避免的内在矛盾,其中一个基本矛盾是所想和所得的矛盾、福利的普遍承诺和国家有限能力的矛盾。

(二)统一的货币、分化的财政以及固定的汇率制度使欧洲国家在经济调整中存在更多难题

首先在一个国家公共部门遇到沉重的债务负担时,通常一个国家可以选择进行汇率贬值来稀释债务,并借助本币贬值刺激出口,促进经济增长而增加税收,缓解财政危机。但欧元区的难题在于,不同的财政困局被统一的一刀切的货币政策所绑架。同样的难题在美国可以被定量宽松所化解,而在欧洲,在财政状况难以在短期改变的情况下,货币政策需要多方根据自身利益进行博弈并花费大量时间来确定,就成为欧洲债务危机迟迟不能够被根治的原因。除此之外,设立欧元区时的财政制度在此前并未能成为有效约束各国财政状况的工具,例如,2003年底德法意葡四国出现超标赤字而未受到任何惩罚,欧元区范围内对各国财政的约束限制本质上是形同虚设也是财政赤字削减不力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