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习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习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习惯

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习惯范文1

 关键词: 民族风俗习惯;民族习惯法; 国家制定法

    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本原则出发,尊重各个民族的平等权利,不因为某些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而歧视或侮辱他们;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或保持,必须让该民族的群众去选择,其他民族或个人不应强制或干涉;不能以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要求和衡量别的民族,更加不能以个人主观的好恶去看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有关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

    一

、民族风俗习惯概述民族风俗习惯的基本含义,是指各民族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和习俗,是在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种客观反映。在民族生存环境中,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社会政治、历史发展等条件的不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民族长期传承和广泛采用的生活方式。真正成为民族的风俗习惯的行为方式必然相沿成习、代代相传,必然为众人所用而广泛普及。

    只要民族风俗习惯形成,即为全民族所公认和遵守,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传统、道德标准和宗教观念等。某个民族反映其民族特性,必然存在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特征,代表着民族的标志。在民族的相互往来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关系中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需要慎重看待。

    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风俗习惯也在变化,然而,风俗习惯的变化常常滞后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呈现相对的稳定性。民族风俗习惯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经常会滞后于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地反映着某个民族的得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法律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因此,不同民族无论是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是其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本质上是坚持不同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反映,侵犯民族风俗习惯,就意味着践踏民族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刑法第147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正当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把“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归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是从法律上保护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在刑法上的反映。

    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助于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任何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常常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理解为对本民族的尊重,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蔑视,理解为对本民族的歧视。所以,各种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会伤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团结。

    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能够促进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民族的某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很多民族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例如,我国少数民族有很多是以讲故事和唱山歌的口头文学形式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而且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还有一些表现在他们具有特色的日用器具、服饰、建筑和手工艺品等方面。正是由于千差万别的民族风俗习惯,才构成了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使文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三、理性思考法律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护(一) 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提倡科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不能孤立地看待风俗习惯,必须从一个民族的历史、经济和自然条件去考虑这些风俗习惯之所以形成和存在的现象,如此才能让我们的认识符合客观情况。把民族风俗习惯看作陈规陋习,是对少数民族的诬蔑和歧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存在某些陈规陋习,这是符合实际的。

   但是,汉族的风俗习惯中同样有陈规陋习。任何民族的风俗习惯中都会有好的、一般的和不好的。对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应全部

肯定或全部否定,而应当进行具体分析。总体上,汉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上较先进,大部分少数民族发展较落后,这是客观事实。但是,先进并不意味一切都好,落后也并不意味一切皆坏。

    看待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不能用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标准,而应以对民族团结、对经济文化发展、对国家统一、对社会主义事业和对人民群众是否有利为标准。凡是有助于民族团、有助于经济文化发展、有助于人民生活和身心健康的风俗习惯应当提倡和发扬。凡是有害于民族团结、阻碍生产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利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不科学的风俗习惯,应对本民族群众说明害处,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后,让他们自己进行改革。改革某些风俗习惯,主要依靠文化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来实现。提倡少数民族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各方面奉行健康、科学和文明的新习俗。

    (二)合理利用少数民族习惯法

少数民族习惯法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部分,应当被合理的利用。少数民族习惯法是在民族地区公平正义观上历练形成的一种具有特殊调控作用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在坚持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上,少数民族习惯法应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的批准、同意或默许来使其具有双重效力,使其权威性得到保障。在保持正义和秩序的基础上,国家可以做出适当的变通,实现少数民族内社会关系的稳定和谐。

    运行国家法律是个复杂的过程,只靠法典是不能实现其功能和效率的,强行推行法律常常也只是适得其反。制定法有必要给少数民族习惯法留出一定空间,去吸收和认可一些有益的习惯法,使其融入制定法。

    也不能简单地用国家制定法来代替少数民族习惯法中的消极因素,而是通过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进行长期有效的法制宣传等方式,实现少数民族习惯法和国家制定法的融合。

    实践中,对少数民族习惯法效力的承认须限定在特定的区域内。在民族自治地方,有关少数民族特殊事务上,可以对习惯法有选择性地优先适用。对那些既符合少数民族的

风俗习惯,又符合全国人民利益的习惯法,可以优先适用。

    结论:

认真看待民族风俗习惯,涉及到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繁荣稳定。正确处理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之间的关系,重视和充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这样才能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秩序向着一种健康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习惯范文2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承;现代化

我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除人口基数最大的汉族外,其余的都是少数民族,各个民族在不同的地域中各自发展,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由于少数民族的人口较少,所以不具备较强的文化调节功能,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与主流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促使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开始与现代社会融合,并且加速了少数民族文化的迁徙。在现代化背景下,如何有效传承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成为现代人民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保护生存空间,提高生活水平

站在文化生态学角度进行分析,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风貌主要是受到地理环境的整体属性的影响,因此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俗习惯。我国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大多集中在边疆地区、山区和沙漠等,受到自然环境和文化条件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式。例如在草原上诞生的蒙古族,正是拥有辽阔的草原和牧场的环境基础,才形成了蒙古族特色的蒙古包以及那达慕,才有了蒙古族嘹亮的歌声。蒙古族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了包含自身特色的草原文化,若是改变了蒙古族的生活环境,那么如何能够有效保护蒙古族的草原文化,若是失去了大草原,如何形成威武雄壮的蒙古人民,所以生存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是深刻的。[1]

少数民族文化是在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中形成的,拥有独特性特点,同时也受到生存环境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当地人民的人均收入普遍较低。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在茅草房和危房当中,缺少基本的生存条件,人民的生活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并且也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的文化交流。

虽然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条件落后,但是我国大部分的文化和自然资源都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内,形成了资源丰富、经济落后的现状。随着全球现代化的发展,多数地区都开始大力发展工业,希望通过现代化的工业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却破坏了当地人民的生存环境,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冲击较大。例如广西政府针对南丹县开展的扶贫行动,通过现代化的建设来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虽然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却产生了消极的作用。若是在展开扶贫计划的过程中,充分了解民族的文化,熟悉扶贫群体的真实需求,那么项目的开展就是成功的,反之则会起到破坏。所以在现代化背景下,要想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就需要符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传承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通过文化背景来挖掘现代经济建设。

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合理利用文化资源

虽然少数民族的经济落后,但是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有部分人群认为,少数民族的地区发展缓慢是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导致的,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认定为“落后习俗”,虽然少数民族文化当中存在有部分消极因素,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但是也存在有优秀的方面,需要我们自己去分辨。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许多传统的智慧,虽然现代化的发展促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关注民族传统中的积极因素。例如在安顺地区开设了一家作坊式的蜡染厂,其保留了传统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也有效的利用现代化设备改善了生产的条件,合理的扩大生产规模。又如云南白药的生产以及四川刺梨酒等,都是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了有效传承。[2]

三、拓展文化传播空间,增强民族自强意识

少数民族要想实现文化传承和发展,就需要依托于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现阶段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在教育方面和娱乐方面的设施设备都比较落后,也没有针对少数民族文化特定划分文化类别,并且我国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目的反映也比较少。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广播电视已经深入到我国家家户户,但是对于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而言,还不能很好将自身的文化通过广播电视来进行传播,所以首先要为少数民族创造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真正的为民族文化扩展展示的空间。

受到传播空间的限制,我国的少数人民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往现代化的生活,认为自身的民族文化是落后的,尽可能的摆脱民族文化对自身的影响。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需要重视民族意识的教育,让少数民族人民感受到本民族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感受大国家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从而增强少数民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3]

四、结语

文章试论了现代化背景下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传承,我们不仅要从少数民族人民的民俗文化进行分析,还需要从具体的生活层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带领少数民族实现自我发展,有效传承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参考文献:

[1] (美)毕加霖,毕洁莲.瑶族社区扶贫与现代化建设[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2).

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习惯范文3

【关键词】 新疆籍高校毕业生 赴苏培养 文化融合

【作者简介】 沈瑾,金陵科技学院学工处副处长,讲师,南京农业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刘阳,金陵科技学院新疆班辅导员,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6-0017-03

2010年5月17日,中央召开了新疆工作座谈会,同志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新疆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次会议确定了19个省市对口支援新疆的重大举措。开展新疆籍高校毕业生岗前培训,正是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一项基础工程和民生工程。金陵科技学院对此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实践。

一、尊重差异,注重细节

新疆籍大学毕业生岗前培训班由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回族与汉族等五个民族组成,其中以穆斯林民族学员为主体。这些学员有三个特点:一是少数民族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汉族迥然不同。其独特的穆斯林民族风俗习惯,更是与内地差异巨大;二是学员都已经大学毕业,有的已经踏上社会十几年,其心理成熟度与思想复杂程度有别于在校生;三是学员们大多是第一次离开家乡,由于语言沟通、生活习惯、礼仪环境、相处方式等多方面的改变,使培训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大大提高。

著名民族学家曾说过,一个民族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只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才能处理好民族关系,只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内地高校对少数民族政策与风俗习惯知之甚少,更需要了解、认同并接受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工作中力求做到尊重差异、注重细节。所以,金陵科技学院在新疆籍大学生岗前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始终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各个环节中去,注重细节设计,开展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充分尊重新疆少数民族的民俗习惯。

1. 学习先行,举办培训班

学员的93%是新疆少数民族,只有熟悉和了解民族政策与风俗习惯,才能在不违反民族政策,尊重民族差异的基础上,把培训工作做细、做好。因此,在学员到来之前,应该对参与培训工作的干部、管理人员、教师、辅导员及学生进行培训,让其充分了解新疆籍大学生岗前培训工作对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性,了解国家关于新疆少数民族的相关政策,熟悉新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及常见礼仪,为培训工作奠定思想与言行规范的理论基础。

2. 精心挑选,配备优秀人员

学校在配备管理人员及授课教师时,也非常注重细节设计,优先使用来自新疆或熟悉新疆的工作人员,选择那些既有较高的授课水平,又熟悉新疆少数民族特点的教师。同时聘请曾在新疆长期生活过的校内教授担任这项工作的顾问,这也为新疆籍岗前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 因材施教,精心组织教学

教学管理及教学设计也要尊重差异,注重细节。这些新疆籍学员个体差异很大,汉语水平参差不齐,既有取得HSK水平考试八级的学员,也有没有取得汉语水平考试任何级别的少数民族学员。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学员只是稍微学了一点汉语,汉语听说读写的能力非常低。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在教学工作开展前,进行了分班测试,根据成绩分成两个班,实施小班化教学。虽然增加了教学成本,但却能够保证培养效果。小班化授课使教师能因材施教,分层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顺利实现。在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把对新疆少数民族的热情与爱全部倾注到教学中,在教学设计上充分考虑学员的汉语水平及听课习惯,尽可能降低语速,在讲述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时,则创设一些有效的教学情境来辅助讲解,一直到学员理解为止。同时,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习惯,做到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

4. 特色管理,共建和谐集体

金陵科技学院学生处与伊宁市领队、辅导员组成了最佳管理团队,并充分调动学生开展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以学生党支部为核心实施管理。“感恩、规范、互助”是管理特色。

(1)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学员常怀感恩之心。在为期一年的培训中,多次召开班会,学习江苏省及伊犁自治州、伊宁市的相关文件,了解江苏与伊犁两地党和政府对新疆籍大学生岗前培训班的投入与期望,让学员从中体会党和政府的温暖。同时,多次召开以感恩为主题的座谈会,鼓励学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表达对党和政府以及学校的爱。

(2)以量化考核与个别谈心的方法规范学员的言行,提升学员的自制力。学校从新疆籍大学生岗前培训班的实际出发,和学员一起商量制订了《新疆籍岗前培训班学员量化考核标准》。该标准以准社会工作者的“德、能、勤、绩”为一级考核目标,其下再细化分解成二级考核目标。如“绩”的考核包括学员完成学习任务,完成交办事项的得分等;“能”的考核包括学员的汉语水平(汉族学生为维语水平),知识、业务技能的提升得分等;“德”主要考核学员的社会公德和精神面貌;“勤”主要考核学员的考勤情况。考核时间上的划分则按照月与学期进行目标考核,结合具体的奖惩办法把考核落到实处。因为学员的思想比较成熟,所以量化考核目标只是方法之一,更多采取一些人文化、个性化、适合学员特点的谈话交流的方法。对于一些思想情绪波动较大的学员,可采用个别谈心的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谈话谈心方法交替使用,使学员很快融入集体,认同规范。一年来,培训班没出现一例违纪事件。

(3)以民汉结对互助学习形式,帮助少数民族学员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为了创造和谐集体,提高学员进入工作的岗位适应能力,针对培训班学员有1/5是汉族学员的实际情况,学校以语言学习为抓手,开展民汉互助、互帮互学的活动,即汉族学员帮助少数民族学员学习汉语,少数民族学员教汉族学员维吾尔语,民汉学员在互相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牢固树立了民汉“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同时,为取得实效,还将这一活动纳入个人量化考核目标中。

二、交融文化,分享成果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而不同”,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国家打造文化建设软实力的今天,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更是题中之义。各民族在文化交融中相互了解、相互吸收、相互丰富,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鲜明特征。

江苏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应在民族交流中获取更多的先进经验,这是本次培训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学校努力以文化融合为抓手来设计活动,促进培训工作的开展。

1. 在教学中体现文化融合

学校在教学计划安排上注重把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结合起来。即把汉语学习作为手段,了解中华文化作为内容,增强“四个认同”(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教育作为终极目标,在强化汉语学习时,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让学员在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一体多元、和而不同格局的基础上,增强“四个认同”。比如安排关于汉语与文化的系列讲座:汉字与中华文化、儒释道文化与中华文化、汉族民俗与中华文化、酒文化与中华文化、插花艺术与中华文化等。

2. 在活动中突出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除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还是要融入到活动中。内地文化与新疆文化有着鲜明的差异性,正是内地与新疆的差异性,才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灿烂文化。学校在活动设计中结合江苏文化与新疆文化融合这一主题来进行,让学员了解江苏的历史文化、现代文化及改革开放的成果,在开展相关的系列活动中,牢固树立“四个认同”思想。

(1)参观学习,了解历史文化。司马迁说过:“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懂得历史,才会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懂得历史,才能理解现在的国情。为此,学校组织了一系列参观学习活动,即把爱国主义与“四个认同”教育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内化于少数民族学生心中。让学员在参观游览南京的历史文化古迹过程中,体会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传统文明,从而激发学员的中华民族自豪感;让学员在凭吊革命先烈的过程中,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记住历史,珍惜今天,从而增强学员的历史使命感;让学员在品味佛教文化的活动中,体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从而加强学员对“和而不同”思想的深刻理解;让学员在参观现代科技文化的过程中,体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从而激发学员的爱国热情。

(2)社区学习,分享管理经验。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江苏走在了全国经济的前列,无论是GDP指数,还是人均收入,特别是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式都成为先行者,江苏江阴华西村就是这样一个代表。华西村是江苏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之一,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被誉为“天下第一村”。它对全国的新农村建设都起着示范意义。学校专门组织学员前往华西村参观学习,在聆听原书记吴仁宝的报告与实地考察过程中,学员们认识到改革开放对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意义,同时也认识到新的理念与勇于实践的精神对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巨大作用。学校还组织学员深入南京的先进社区、福利院、基层财政所等地参观学习,并开展“带着课题,走进社区”的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分享南京市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学习南京基层单位的先进经验,从而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丰富经验、增长才干。

(3)开展活动,强化文化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学校全方位、多层次为新疆学员搭建文化融合的平台。在活动和互动中,加深对“三个离不开”思想的认识。

首先,积极开展“手拉手,一帮一”学习汉语活动。为迅速提高新疆学员的汉语水平,学校组织开展在校汉族大学生帮助新疆少数民族学员学习汉语的活动。大学生们在活动中,共同成长。在校大学生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的意义,新疆学员也感受到内地大学生的热情与温暖。

其次,组织文艺演出,展示新疆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新疆自古就有“歌舞之乡”的美称,新疆歌舞以动听优美的音乐,绚丽多姿的舞蹈,深刻反映了西北边陲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学校利用各种节假日,特别是新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学员开展文艺演出,让学员展示新疆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让其他民族的大学生了解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增强构建民族和谐大家庭的意识。

三、结论

总之,在举办这次新疆籍大学毕业生岗前培训班的过程中,金陵科技学院充分调动新疆籍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注重理论探索,又注重实践体验,达到了增进友谊、交流经验、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发展能力、内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维目标,帮助新疆大学生牢固树立了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思想观念,并号召他们积极投身到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工作中去,为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习惯范文4

活动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初步了解朝鲜族、蒙古族、汉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几个民族的服饰、生活习惯和居住地。

2、欣赏几种少数民族的舞蹈音乐,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力和欣赏能力。

3、激发幼儿对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认识欲望,培养幼儿尊重和热爱各民族的情感。

活动准备

1、音乐舞蹈录像;《爱我中华》。

2、中国地图,五种民族娃娃图片。

3、各民族有特色的音乐待及儿童服饰。

过程建议

1、观看音乐舞蹈录像《爱我中华》,说说自己认识的民族,相互介绍自己对各个民族的认识。

藏族,男人带着有舌的毡帽,身穿长袍,斜开衣襟,腰间系一根衣带,一只主袖挂在身边,脚穿长筒皮靴。女人身穿长袍,外套背心,腰间系一条五彩横条的围裙。很多藏民是牧民,主要吃糌粑、喝酥油茶和青稞酒。对人表示敬意时,献上哈达。他们喜欢音乐舞蹈。

蒙古族、身穿长袍,头上扎着头布,腰间束腰带,脚穿皮靴。喜欢赛马、射箭、还喜欢弹马头琴、唱歌、跳舞。蒙古族人民主要以放牧为主,在大草原上放牧马、牛、羊,住在可以随拆随搭的蒙古包。

维吾尔族,主要居住在新疆,不论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帽,上面用丝线绣出各种花纹图案。穿斜襟衣服,没有扣子。没结婚的女孩子,头上梳着十几条小辫子,喜欢穿颜色鲜艳的连衣裙。维吾尔族服饰漂亮,喜欢唱歌跳舞。

朝鲜族,男人上衣短,裤子大,裤脚扎灯笼;女的穿斜襟短衣和长裙,色彩鲜艳,梳着一条辫子。

傣族,主要居住在我国的热带地区西双版纳,他们住竹楼,穿着上短下长、颜色鲜艳的长筒裙,在解放前,傣族人民妇女在田里劳动,男人在家带孩子,他们居住的地方多孔雀,他们都很喜欢,经常跳孔雀舞。

2、比赛:将民族娃娃送回家。分组将朝鲜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娃娃图片贴到中国地图上的相应居住地。

3、听各民族的音乐,找出相应的少数民族儿童服饰。

4、进一步欣赏不同民族的音乐,并创编舞蹈。

延伸提示

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习惯范文5

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是改进工作方法、拓展教育管理途径,将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前提和基础。

(一)多才多艺,但是文化课基础薄弱,经济条件较差

少数民族学生大多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从民族地区到普通高校读书的学生也是当地的佼佼者,他们希望能够融入到校园生活中,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接纳。但民族学生从小接触的基本上是本民族的语言,汉语基础较差;同时,从小接受的教育水平与汉族学生相差很远,享受民族政策以低于同班同学的分数进入大学学习,文化课基础薄弱,在学习中存在困难,成绩不理想。

(二)热情活跃,但是在校园中归属“小团体”现象明显

少数民族学生天性纯朴、热情、豪放,与人相处的愿望强烈,感情表达直接。但是,受到原生环境和自身民族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刻,少数民族学生在语言、文化、信仰、饮食习惯等方面与汉族学生有明显差异,进入大学后不能很好地融入到以汉族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活中,而更喜欢和本民族的学生聚集活动,形成较为固定的活动群体。汉族学生比较难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交际圈中,双方由于接触少,互相不了解,差异感明显,交流存在一定困难。

二、因材施教,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提升教育管理质量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育管理方案,是实现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共同进步、健康发展、全面成才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针对性教育,促进民族团结

1.以适应性教育为先导,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将少数民族文化纳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范畴中,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特长,积极支持少数民族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

2.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民族精神与促进民族团结相结合。少数民族学生肩负着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的重任。因此,把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家乡、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合格建设者,是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标。

3.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发展党员和培训骨干相结合。扎实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党建工作,对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从新生入学开始抓起,做到早培养、早发现、早选苗,这是高校发展党员工作的成功经验。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党员发展工作,高校应做到关口前移,积极主动做工作。

4.以法律纪律教育为抓手,常规教育和特殊时期教育相结合。重视以校规校纪教育为主的常规教育,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少数民族学生发生违纪行为时,要同汉族学生一样严肃处理,在处理方式上要坚持以教育为先导,注重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校荣校的思想观念。抓住特殊时期的教育契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

(二)加强科学管理,促进全面发展

1.建立少数民族学生学风建设体制,激发学习热情。要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学籍管理规定,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学好主干课程,着重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

2.悉心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生活情况,尊重民族风俗。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学校应当在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学生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审慎对待其同民族风俗活动的关系问题。每逢少数民族的重大节日,学校应为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本民族文化活动提供必要和便利条件,维护他们应有的权益。

3.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设施,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健康成长。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开辟“学校-学生”教学互动专栏或专报,及时公布学校有关教学管理政策;为民族学生提供教学讲义,方便他们课后查漏补缺,跟上学习进度。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图书需求,完善图书馆资源服务,在接受学生荐购图书的建议时,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其中,为他们提供便于了解国家法律政策、各民族文化发展及科普、文学等方面的图书。

(三)开展精心服务,解决实际困难

1.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独特的生活习惯,加强情感凝聚。感老师除了配合辅导员开展培养工作之外,还要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在信仰、风俗、语言等方面出现的不适应,全面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和业余活动,通过定期召开班会、组织文娱活动、开展思想交流等方式,关注他们的思想状况,及时排解相关困惑。

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习惯范文6

摘 要 随着社会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少数民族体育事业逐渐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政策一贯坚持的原则都是为了实现民族文化发展的目的,制定体育政策成为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必要手段。本文将重点论述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政治的特征以及启示。

关键词 我国少数民族 体育政策 特征 启示

一、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政策的定义

体育政策就是为了实现国家在某个时期的目标,而实行的规范体育方面各种行为的一个强制性的规则。为少数民族制定体育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各民族和平共处,团结友爱,保证少数民族的体育权利与权益。少数民族的体育政策的任务就是保证少数民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弘扬其民族的文化。通过制定少数民族的体育政策,能够有效的使少数民族的文化更加多元化,同时也为其发展奠定良好的政治基础。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政策一贯都坚持了以民族团结、平等、实事求是的实施原则,直接的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权益[1]。

二、我国少数民族体育事业政策的特征

(一)反映我国对体育事业的规划与要求

体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它在具备公共政策的一般特征外,还有其他的特征。反映我国对体育事业的规划与要求就是其中一个特征。国家制定的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政策就直接性的表明了国家对体育事业方面的态度。在这体育事业方面,不仅仅是要在口头上支持,表明在实际行动中,就明确国家看待体育事业的重要性,根据实行切实可用的政策方案,使国家的对体育的规划与要求都得到了实现。

(二)维护着少数民族体育权利与利益

体育政策直接的维护了少数民族体育权利与利益。体育政策体现了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少数民族的体育权利与利益可以通过正常的途径得到保证,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少数民族与多数民众无二区别。体育政策是保证民众体育权利与利益得到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作用与地位在少数民族的政策是十分重要的。

(三)少数民族体育政策具有层次性

在我国制定与实行的政策中,体育政策是一个明显的表现有层次性的政策。由于我国少数民族种类颇多,各个地区民族的文化与风俗习惯各有不同,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使体育政策不能一概而论。在少数民族中实施体育政策时,需要根据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差异、经济条件做出适应的调整,必须考虑到民族之间的层次性,制定不同的政策方针,避免因政策的层次性带来的不良后果[2]。

三、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政策的启示

(一)坚持走民族团结的路线,促进少数民族体育事业发展

在我国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开展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一直将民族团结作为实行政策的指导思想,让体育事业围绕民族团结的中心发展。坚持走民族团结的路线本质上来说就是关怀民族身心健康的一种方式,与体育事业息息相关[3]。我国的国家宪法中明确的规定了关于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问题,从国家将其记录进宪法中去,就可以明显的得知发展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重要性。我国从1981年至今,都对少数民族的体育事业十分关注。国家的体委与民委都制定少数民族关于体育事业的政策方针,目的就是保证各民族之间和谐共处,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丰富少数民族的生活,创造体育文明,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4]。要全面的落实少数民族体育政策,就必须在坚持民族团结的基础上进行,将各个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风俗都平等对待,为体育事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走民族平等的路线

只有保证向各个民族实行的政策都是一致的时候,才能实现民族团结的愿望。我国是一个重视民生的国家,方方面面的政策都体现了对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关注,全力的让每个民族享受的体育政策的权益。各个民族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会有发展不平衡、发展差异化的现象出现,甚至在表现激烈的时候会有文化冲突与民族冲突的现象。因此,必须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事实上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就制定了保证民族平等的政策,使全国上下的人民都享受到了平等的待遇。在我国的文化经济实力都处于上升的阶段时,国家政府更是加大了支持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力度,并且在经济上也有一定的支持力度[5]。

(三)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指导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要指导路线。在历史上由于各种战争的问题,致使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都迁徙到边远地区。在经受地区限制的原因后,少数民族的体育事业置办的远远不如内地地区,长久下去就形成不平衡性的发展状况。我国的民族类型就有五十六个之多,在发展体育事业的过程中,各民族理解的体育文化都各有不同,从而就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现况。因此,我国全面发展体育事业,就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兼顾到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立足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民族的异域风情,自然的就推动着我国的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相关政策都支持少数民族体育事业,比如具体表现在《民族区域自治法》中。

参考文献:

[1] 田祖国.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政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社会科学版).2011(03).

[2] 陈永辉等.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开发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2010(04).

[3] 王跃.后奥运时代我国民族体育的发展途径[J].贵州民族研究.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