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概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文化概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文化概述

历史文化概述范文1

一是完善外科实验室开放式制度,增加学生练习机会:这次改革将实验室实施了两种开放模式,一种是单项目式开放,也就是在完成每一个大的实验项目教学后,将这一项目的实验室及设备对上课班级开放;另一种形式是集中式开放,在一学期实验课全部结束后,将本学期所有开设实验项目的设备分别安置在相应实验房间,让任课教师轮流值班,学生抽自己空闲时间到外科实验室练习自己想练习的项目,值班的任课教师可以从旁指导。二是优化实验成绩评定方法:实验成绩为单科成绩,不记入理论成绩。实验成绩总分100分,由操作技能考核成绩60分及平时成绩40分组成,每位学生都要合格,不合格者重修。操作技能考核应按实验项目制定每一流程的具体操作规范及分值,学生通过抽签方式选择考试项目。八是加强实习前的岗前培训:通过岗前培训,使学生对临床实习中的可能接触到的常见护理操作能更好地掌握,能更顺利地进行临床实习。③效果评价。操作技能考核成绩评价:2010级本科护理专业学生在其外科护理实验结束后按2009级统一的评分标准及相同的任课教师对操作技能进行考核,得出其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只将两个年级学生的操作技能成绩进行对比,不包括实验的平时成绩。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采用无记名方式让学生参加对七个方面的问卷调查,比较学生对改革前后教学效果的评价。④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x±s),采用t检验的统计方法;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2010级与2009级护理本科学生相比较,操作技能考试成绩有较大的提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也就是说项目化、流程化的实验教学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成绩。2.两组学生对手术室护理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价。问卷调查中:教学效果好、收获大,有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团队协作精神,减轻了临床实习前焦虑等五个方面的满意率,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经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动手能力和无菌观念两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

三、讨论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专业技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再加上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只是机械地简单模仿,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4]。通过实施项目化、流程化等一系列实验教学改革,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评价较高。

1.增强了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以往只将实验成绩作为外科护理学总成绩占分较少的一部分,有的学生只重视占分较多的理论课的学习,而对操作技能的重视不够,这必然会让一些动手能力较差但仍然被评为合格甚至优秀的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改革后,将外科护理实验课从外科护理学分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实验成绩为单科成绩,不记入理论成绩,每位学生都要合格,不合格者重修,否则不能进入临床实习,学生不得不对实验技能操作重视起来。

2.强化了教与学的目标性。将整个实验内容项目化使学生明确了整个实验内容的总体构成,实验教学内容板块化,使其学习更有目的性,避免了以往将外科护理实验插入各章节而导致实验内容凌乱、学习盲目的现象。

3.增强了教与学的程序性。将每个实验项目分解成若干流程,并且细化每一流程的具体操作要点,教师教学演示及学生练习均严格按此流程进行。学生对每一个操作步骤“应做什么”、“怎么样做”,都心中有数,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操作顺序错误及方法错误。

4.让教与学更具连贯性。将每次的教学时间由2学时增加为4学时,避免了大的实验项目只能分次上课的现象,让教学演示具有连续性,学生在教师示教后能立刻练习,减少了对演示内容的遗忘。

5.增强了学生规范化操作的意识和责任感。每个项目中不同流程练习的学生相互监督,并且将这种相互监督得到的互评成绩计入学期实验的总成绩中,让学生在练习中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进行规范化操作。技能考核时如有合作性内容,考生合作部分的分值相同,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责任感。

6.增加了学生练习机会。通过开放实验室,大大增加了学生的练习时间,并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加入了岗前培训,使学生能对技能操作内容反复练习,娴熟于心,增强其进入临床实习时对相关护理操作的信心,减轻了实习前焦虑。

历史文化概述范文2

内容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经济发展内在的要求,也是对我国质量技术监督系统进行深化改革的要求,这同样也是经济一体化对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提出的新挑战。本文对我国国有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深化改革方式和步骤提出了建议,认为应对目前质检系统的具体业务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拆,在一些领域内政府部门应退出市场,并推动民营化,与此同时应加强政府的规制管理。这样的改革将有利于建立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市场秩序。

关键词:民营化 业务分拆 市场化改革 规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丰硕成果,经济富康、制度转型、社会稳定。从1972年到1992年是一个经济自由化的阶段,政府管得少了一点,给予了人们更多的选择。从1992年至今我国已进入一个建立现代市场体系的市场化阶段,而这一阶段的改革由于更深地触及到了制度环境和人们的观念,则需要相对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近二十几年,民营化浪潮几乎席卷世界各国。俄罗斯以及许多东欧国家采取了全面快速民营化这样一种激进式的经济转轨方式。这种改革方式的理论基础是标准的现代经济学产权理论,它认为清晰界定产权是经济繁荣的先决条件。而我国采取了渐进式的经济转轨方式。田国强提出内生产权所有制安排理论,论证了经济自由化、市场化和民营化三阶段式渐进改革方式的合理性。斯科特•沃尔斯顿的一项关于电信业改革问题的研究认为:民营化之前先行确立规制权威的电信企业,与电信投资环境的改善和电话普及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联系。提供了关于改革顺序应如何安排的经验性证据。本文试图在竞争与规制的制度框架中分析国有产品质量检验部门改革的方式与步骤,以及民营化问题。

目前我国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管理运行模式

近几年,国内外对于许多中国制造产品的质量产生质疑,特别是三鹿奶粉事件,给企业以及市场监管者都重重地敲响警钟。我国承担技术监督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的机构是成立于200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由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合并而成,直属国务院。其中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前身是国家标准局、国家计量总局、国家经贸委质量局三个部门。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了经济自由化的阶段,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共存于经济中,同时市场体系也自发地发展壮大起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对于产品质量的管理职能逐渐强化,发展成为一个兼具科学研究、市场监管以及技术服务的综合性部门。1999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开始实行省以下的垂直管理。质检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分四级设置,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各级质检系统都由行政机构和技术机构两部分构成。行政机构即国家、省、市、县各级技术监督局,行使行政执法职能。各级技术监督局又分别下设各类事业性技术机构,包括产品检验机构、计量器具检测机构、标准及信息研究机构等。

质量技术监督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暴露出的体制性弊端

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工作职责主要有三个层面:第一,科学研究和政策法规的制定。国家质检总局下设有各类科研机构,这些机构和总局各职能部门共同承担着国家各项科研与政策制定的任务。比如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承担着研究建立、维护、保存国家计量基、标准和研究相关的精密测量技术的任务。国家质检总局法规司负责组织起草有关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研拟各项方针政策。第二,行政执法的职责。质检系统依法对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有关事项进行监管。以维护国家在生产、流通方面以及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第三,检验检测校准工作。质检系统各级技术机构面向企业、个人承担具体的产品检验、检测和校准工作。一方面为质量技术监督行政管理机构履行职责提供技术保障,另一方面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标准化、计量测试和产(商)品检验技术服务。从这三方面的职责不难看出,技术机构虽然将逐步被推向市场,但是它在行政上依然直接隶属于技术监督局,因此整个质检系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这项工作的立法者、执法者同时还是为市场提供服务的经营者,其中所固有的矛盾不言而喻。这样一种矛盾的状况所暴露出来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行政性垄断导致检验检测机构低效率

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的国家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其技术机构虽然是事业单位,但是与上级行政部门有着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整个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行政性垄断。这种垄断特性直接导致了检验检测工作的低效率。行政垄断导致了监督人事实上的缺位,质检系统技术机构的监管部门是其上级行政管理单位。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行政官员监管技术机构,监管人往往不具备实施监管所需要的技术知识。虽然监管人可以外聘专家,但是这些专家只是起到一个咨询的作用,并不能代替监管人实行监管权利。二是监管部门是被监管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无法保证其可以完全客观地发现并评价自身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监督机制,监督人既没有足够的动力,也缺乏相应的能力来实施监督,造成监督人事实上的缺位。垄断造成激励机制缺失,行政垄断更加恶化了整体低效率的状况。虽然行政执法权在上级行政部门,但是具体实施检验检测、出具技术报告的是技术机构,而技术机构是按行政区划设置,所以每一个技术机构总有自己基本固定的市场份额。技术机构作为行政管理部门的直属事业单位,到目前为止人员工资一直是国家财政拨款,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所得收入成为员工津贴、奖金的来源。在市场份额比较固定的情况下,其检验检测行为普遍表现为只追求数量,忙于收取检定费,不追求质量,不顾及本单位的信誉。技术水平较低的一些技术机构常常会出现乱出检验数据和检验结果的情况。这样的行政垄断只激励技术人员创收,这种创收只建立在业务数量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服务质量的基础之上。低水平的检验检测使得强制检验的实质变成了强制收费。

(二)激励不足导致科研工作滞后

科研开发的速度和水平跟不上企业和市场的步伐。尽管在我国质检系统的科研机构和技术机构中有很多优秀的科研技术开发人员,并且完成了众多的国家、地方、企业的科研项目,但是,相对于整个经济社会中不断涌现出的新产品、新技术、新经济问题来说,相应的检验检测技术、法律法规的制定是滞后的。据商务部针对2002年国外贸易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影响的调查显示,2002年我国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受到了国外贸易技术壁垒的限制,出口损失高达170亿美元。事实上,作为一个政府部门在检验检测技术方面很难真正做到与企业日新月异的产品完全同步。而传统体制对科研技术人员激励不足,使这类人才流失严重,是导致科研工作滞后的重要原因。我国的现实情况是,由于行政垄断的低效率,产品技术检验检测市场需求量很大,富有创新精神的民营企业却被市场拒于门外,因此市场存在大面积的没有被覆盖的空间,同时,技术进步又会制造出新的市场,供给却明显不足。

质量技术监督系统业务分拆与民营化改革

(一)技术机构业务分拆与民营化改革

质检系统的技术机构向企业或个人提供检验检测调修的技术服务。技术服务的内涵包括:新检测技术的研发、对于技术标准的宣传培训、先进的仪器设备、工作人员高水平的技术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以及认真负责、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在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凭借高质量、高性能的产品和企业自身良好的信誉和知名度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检验检测服务其实是企业生产活动的延伸。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专业化分工水平越来越高,独立公正的检验检测机构可以为企业提供高水平的专业化服务。比如:市场委托检验、产品认证等。也可以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有关产品质量的争议提供公正、专业的仲裁。技术机构向市场所提供的这种服务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具备效用的可分性,这样一种生产活动具有明显的私人产品的特点。

对于私人产品生产的最优所有制安排,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已经给出了充分的解释和论证,民营化并且促进竞争是目前所知最好的制度安排。但是正如田国强对转型经济的分析,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特别是产权理论都基于两个暗含基本假设:所讨论的社会具有充分的经济选择自由和存在着一个成熟、完善的市场体系。而这些条件是我国当前社会还不具备的,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三阶段论来说,目前我国正处在第二个阶段,也就是市场化的阶段。对于具有行政性垄断特点的庞大国有质检系统来说,快速民营化即以期望市场自动促进竞争显然是不现实也是不可取的。斯科特•沃尔斯顿参考了200个国家从1985年至1999年的分组调查数据,检验了电信行业规制改革和民营化之间的选择顺序是否有直接结论关系,结果发现:仅仅是迅速民营化而完全忽略了竞争和规制是一个错误,其结果是南辕北辙的。特别是质检系统本身的工作就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市场体系的建设,其改革的方式和步骤更应该从转轨经济的现实条件出发。

田国强提出中国经济制度平稳转型三阶段:第一阶段经济自由化。这个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2年;第二阶段建立现代市场体系的市场化阶段。市场化阶段的时间非常长,至今仍然没有完成;第三阶段市场环境达到了一定程度时进行民营化。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各级站点遍布全国,从业人员数量众多,固定资本投入总量巨大,但是由于其是从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技术机构转制过来的,很多部门中通过各种权利关系安排就业的人员为数不少,特别是在一些相对不发达地区,检验检测的技术技能不仅不能跟进企业新产品的创新速度,而且连基本应达到的水准都不能保证。固定资本投入总量虽多,但是办公设备不足、陈旧,检验检测设备过时、重复建设、浪费等现象也十分严重。在这样情况下迅速民营化可能遇到的国有资产流失、人员下岗分流带来的社会不安定和对立情绪是可想而知的。在目前市场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情况下,渐进式的改革比较适用于质检系统。

本文认为今后的改革应打破这一领域行政性垄断的格局,采取有效的规制政策,允许盈利性的私人机构进入检验检测市场,为企业和个人提品质量技术方面的咨询、培训、检验检测调修等服务。从而与现存的国有技术机构形成竞争,以达到提高效率,增进社会福利的目的。事实上,质检系统作为基础部门之一,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巨额资金需求,有限的政府财政力量对于技术机构设备升级换代和科学研发的市场需求显然难以支撑,目前已经出现捉襟见肘、步履维艰的局面。与此同时大量民间资本却在闲置待用,不知投向何方。政府与民间在资金运动上的不平衡,源自国家垄断体制下形成的严格市场准入限制。因此,应解除国家垄断,放松市场准入限制,充分吸收社会和民间资本进入检验检测市场,进而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这将为市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适宜的政府规制使服务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趋向一种良性的循环,也就是说服务质量与信誉成为该服务供应商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产品的消费者是企业生产活动和产品质量的真正监督人。良好的获利能力就是激励检验检测机构提高服务质量的动力,市场机制和合理的政府规制可以解决目前没有解决的激励不足、监督人缺位的问题。在推动民营化之前,先行设置合理的规制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二)规制、监管部门与技术机构脱钩

为维护市场秩序、度量衡的统一以及为了保护国家安全、人身安全、保护环境,政府应该对为市场提供检验检测服务的民营企业或国有事业单位所从事的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管和规制。这项服务应该由政府来提供,因为它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的特性,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但是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如果是直接行政隶属关系,由此形成的行政性垄断格局会导致监管不力和监管不严。在开放民间机构进入市场的同时,要使那些进入市场为企业、个人提供检验检测服务的原国有事业单位也逐渐与上级行政执法部门脱钩,与民营公司保持平等的竞争关系。作为有行政执法权的技术监督部门则应该保留自己的技术力量,包括人员、设备、场地等,以便为行政执法提供技术支持,但是其不应再参与任何盈利性的市场经营活动,即完全退出市场。监管机构一方面要监管市场,另一方面应对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的企业进行规制,包括:对进入企业的规制管理。成立独立于行政机构的技术委员会专门负责对进入企业资质的考核,比如对人员技术水平、设备、场地、资金的考核;对服务信息的监管。采取强制性产品信息,以及违规检验检测信息披露的措施;严格责任原则。加大对于市场中出具虚假检测报告机构的处罚力度等。

结论

本文在中国渐进式的三阶段经济改革的背景下,思考我国国有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深化改革问题,对于改革的方式和步骤提出了建议。本文深入分析梳理了质检系统目前的业务内容,认为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即科学研究和政策法规的制定;对市场进行监管的行政执法的职责;向市场提供服务的检验检测校准工作。并进一步对这三项活动的经济属性做出了分析,认为其中向市场提供的检验检测服务具有私人产品的属性,因此应该推动检验检测技术服务机构的民营化,使原国有事业单位与上级行政主管部门逐渐脱钩,在该领域内引入竞争;鼓励民间机构参与科研活动,而政府退出市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对市场的监管显然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政府部门则应该做好监管人的角色。在推动民营化之前应先行设置好合理的规制政策,政府不仅应做好市场的监管人,还要对于进入检验检测市场的私营企业,以及与政府部门逐渐脱钩进入市场的原国有技术机构进行有效的规制。

参考文献:

1.安佰生.标准化的准公共物品性与政府干预.中国标准化[J],2004(7)

2.田国强.一个关于转型经济中最优所有权安排的理论.经济学[J],2001

3.田国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M].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

4.斯科特•沃尔斯顿.在规制和民营化之间:改革的顺序选择――以电信行业改革为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3)

5.苏志明.质量技术监督管理[M].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

6.高本虎,李贵宝等.水利技术监督.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战略研究[J],2005(1)

7.孙早,鲁政委.从政府到企业:关于中国民营企业研究文献的综述.经济研究[J],2003(4)

历史文化概述范文3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是一种很有意味的表意体系文字。它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根、生命的根,含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传递着中国五千年的文明,直到今天,仍有无穷的魅力,显示了强大的生命活力。

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概述

1.汉字的概述

汉字是汉族人民创造的,是社会记实和沟通的用具,直接抒发意旨,具备象征功能和审美价值,是用来记录思维认识的书写符号系统。

汉字的出现往往是因为社会的需求而产生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奴隶制形成和国家建立以后,需要用规范而准确的文字来各种命令、统计各类财产、记载国家各种事情等等,以便更好地为国家统治所服务。这样以来,为汉字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2.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概述

在当今信息时代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电脑或手机的智能拼音、五笔输入法来输入汉字,致使人们的汉字书写能力逐渐下降,提笔忘字、写字不规范等现象越来越普遍。

针对汉字面临的传承和书写危机,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以“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为标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相继在2014年推出了以“让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为宗旨的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个电视节目不同于以往某些节目中的作秀,呈现出来的状态非常单纯、简朴。它可以让场外的观众朋友和现场的比赛者一起参加,人人都能够通过节目学习书写中国汉字,领悟中国汉字背后的历史文化。

二、汉字听写大会的“字”的选择指向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通过听写汉字词语来进行层层筛选,最终诞生年度总冠军。每场所选取听写的汉字不同,有简单的,也有相对繁琐的。纵观两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所选听写的词语类别很多,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1. 人物类

如:【光绪】皇帝名,清德宗(爱新觉罗?载??)年号(公元1875-1908)。

【恽代英 yùn】人物名。

【桀纣 jié zhòu】桀和纣,相传都是暴君。泛指暴君。

2.动物类

如:【貔貅 pí xiū】古书里的两种猛兽,现多比喻勇士。

【虫豸zhì】小虫的通称,詈词,喻指下贱者。

3.植物类

如:【颠茄】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卵形,花暗紫色,结浆果,黑紫色。根

和叶可入药。

【桔梗 jié gěng】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暗蓝色或

暗紫白色。供观赏。根可入药。

4.天象、地理类

如:【图们江mén】我国一条江的名称。

【日晷guǐ】古代一种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

【沟壑】山沟。

5.器物、建筑类

【舴艋zé měng】小船。

【毕肖】打猎用的一种长柄网。

6.人体类

如:【髋关节 kuān】俗称胯轴子,由髋臼和股骨头组成。

【上颚(上腭)è】是一对位于上唇之后的锥状坚硬构造。

7.医用、化学类

如:【扑尔敏 pǔ】一种药物。

【矽肺病xī】病名。

8.成语类

如:【惴惴不安 zhuì】形容又发愁又害怕的样子。

【分道扬镳 biāo】指分道而行,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

各的事情。

9.其他冷僻词汇

如:【裂璺 wèn】器物上的裂纹。

【九省通衢qú】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泛指武汉通向外界的交通非常便利。

这些词语,一方面能体现出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或记录先民历史生活痕迹,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汉民族拥有的天文地理、历史人物、传奇故事、风土人情、科学成就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让后人铭记不忘历史,爱我中华。

三、汉字听写大会“字”的文化价值

汉字是中国文化系统中的一个独特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传播工具。通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个电视节目,我们不难发现汉字体现出了深刻的文化价值。

1.彰显中华民族的地大物博及灿烂的历史文化

汉民族的物产丰富,所走过的历史轨迹、缔造的光辉历史,大都是用汉字记

录下来的。如“鳜鱼”、“蛏子”、“桔梗”、“乌桕”等词语反映出汉民族丰富的物产;“图们江”、“婺源”、“日冕”等词语反映中华民族的幅员辽阔以及拥有渊博的地理文化知识;谱写了“光绪”、“恽代英”、“蚩尤”等汉民族历史上永垂不朽的人物传奇及创造的历史文化。

2.汉字承载着中国古老风俗文化

古代的风俗文化与我们当代的风俗文化是有差异的,有些古老的风俗文化已经消逝,很多都已被人遗忘。如:“合卺”成婚, 卺是瓢,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饮酒,是旧时成婚时的一种仪式。“及笄”指的是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可以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也指古代女子已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

这些古老的风俗文化有些已经消逝,但它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理应被后世所了解。

四、教学启示

通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个节目,对于我们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有很大启示。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1.识字与写字教学要做到字音、字形、字义三者相结合

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中,某些参赛学生只知字音,不知字形、字义;只知字义,不知字音、字形;只知字音、字义而不知字形;字音、字形、字义都不知。这种种现象就造成了这类参赛学生往往写错别字,甚至是不会写所听写的字。因此,在教学时切忌将字音、字形、字义孤立开来,应该在识字与写字教学过程中将字音、字形、字义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历史文化

汉字是基本的交际工具,中学生掌握3500个常用汉字是基础,但是这对于传承中国历史文化是不够的,还需要突破这种限制,跳出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规定掌握的汉字词语,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汉字词语的意思,更多地了解一些文化知识。通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引导学生关注我们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和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通过那些消逝的汉字词语以及文化知识来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固有文化并传承这种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概述范文4

关键词:历史文化建筑,现代城市,空间开发,设计策略

引言

历史文化建筑与其周边区域应当是一个整体协调共生的系统,历史建筑的文化气息可以为现代城市带来古风古韵,赋予城市独特的内涵。而城市的发展也应浸润于其自身历史文化气息之中。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城市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每座城市独特的面貌。现代城市开发设计应充分结合城市的文化底蕴,在城市开发换新颜的过程中尊重历史文化建筑的内在气息,使历史文化建筑的旧貌与现代城市新颜和谐共存。

1历史文化建筑与城市开发

1.1历史文化建筑概述

历史文化建筑是承载着历史文化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建筑物。历史文化建筑周边区域是指在历史文化建筑周围一定范围内,与历史文化建筑存在一定空间或功能联系的区域。历史文化建筑周边区域的开发既不能破坏历史建筑,又要适应现代化进程,二者关系一旦处理不当将可能引起不可恢复的后果。

1.2历史文化建筑周边区域存在的问题

1)勘察不全面,造成建设施工时对地上和地下文物的毁灭性破坏,使得许多珍贵的历史建筑永远地消失在推土机的重碾之下。2)对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古迹任意改造,致使街区历史格局风貌和标志性建筑面目全非。3)旅游事业发展过快,服务设施的盲目建设和游客剧增,加之疏于管理,对历史建筑及其周边区域的完整性产生干扰。

1.3历史文化建筑与周边区域开发的关系

城市设计开发必然会在历史文化遗产建筑周围新建、扩建建筑,这些建筑和以前旧的历史建筑形成的整体风格很有可能会格格不入,这时城市的设计者们就需要合理的协调现代建筑风格与历史建筑之间的关系,从它们两者的相似点和联系出发,找到相适应的设计方案。现代很多城市建筑物过分追求新颖,建造大量的摩天大楼,城市外表确实光鲜,但由于过分虚华,城市充斥着琳琅满目的现代风情,很容易让城市显得毫无新意。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发展原则,新建筑的风格一定要对历史文化建筑保留敬畏,充分考虑自身特点能否与古建筑交相辉映,在保留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提升历史建筑的地位,使得新旧建筑和谐相处。

2历史文化建筑周边区域城市开发策略

2.1历史文化建筑周边区域设计原则

为适应城市开发与历史文化和谐发展要求,在历史文化建筑周边文化环境中的建筑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城市开发必须服从当地的文化背景、人文环境、风俗习惯,因地制宜的发展和开发城市,强调要严格按照真实性原则、协调原则、创新原则、对比原则进行设计。同时,历史文化建筑周边区域城市开发要重视周边环境的设计,周边环境设计要呼应城市的历史文化。新建建筑时要有选择性的凸显历史,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建筑可以进行创新,将新建建筑作为历史建筑的配角。

2.2历史文化建筑周边区域开发策略

历史文化建筑周边区域的开发,应当根据相应历史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进行区分对待,指定不同的开发策略,如有模拟再现型、文化环境型和风骨韵型。模拟再现型是指通过修复、重建的技术手段达到对存在过或有关系的历史片段进行模拟建造。模拟再现型的方式又可以分为复建、重建、迁建等,复建又称为全复建,就是指完全按照原来的历史进行建造,像这种建造方式一般被文物保护区采用,例如故宫、滕王阁等就是完全保留历史的原貌进行复建。重建是指为适应新的需要而对旧的建筑进行盈利性建造,而迁建是指搬迁重建,采用这种方式建筑一般都是因为当地受到某种因素的制约。在现代模拟再现的风格中多采用复合建筑方式,即三种建造方式杂糅。历史建筑存在自身的灵魂,建筑的逻辑、细部、装饰能体现当时历史的风貌与审美观念。这种内在的精神往往不拘泥于固定的外在格式或手法的修饰,它们更注重对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文化心态、建筑观念和建筑思想的体现。这种从历史建筑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出发而进行的开发,就是指文化型开发策略。文化环境型开发更多的是表现当时精神内涵,包含着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创意和构思,将当时现实背景下产生的文化、历史、神话、宗教进行简单体现,其实质就是将建筑与文化的精神融入空间的构建。风骨气韵型的建筑表现形式是通过神似的表现手法创造建筑,旨在通过时间以及空间抽象体现建筑文化内涵。往往这一类型的建筑布局不仅能体现建筑刚正的风度,还有文艺的美感。地域文化是建筑的侧重点,建筑师不会有意的对建筑特点进行精心设计,而是建造时讲究神似,给人一种有意却无意的神秘感。

3历史文化建筑周边区域设计研究方法

我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建筑设计往往取材于文化的融合,深远的文化内涵可以为建筑设计提供形式多样的素材。在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城市的开发中,我们要重视着眼于设计的本体应辅助于历史建筑,充分考虑历史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联系,采用借鉴、变异、消解、演绎等手法,将周边新建建筑与历史建筑自然统一,形成和谐共生的文化环境。借鉴是指将历史建筑的构件、形式、材料、色彩、装饰等运用到周边区域的新建建筑中的一种手法。例如将历史建筑的山墙、檐口、装饰等符号、材料转移或运用到新建建筑中,新建建筑在体型上与历史建筑保持一致,使新老建筑之间产生共鸣。变异手法往往追求的是建筑形式的偶然、不定、异质和无向风格。通过引入斜、折、曲等线、面、体要素,进行大胆构思。这种手法能够借助于形体想象将建筑形态的点、线、面体不断的曲折、拉压、旋转、膨胀、收缩,从而达到形态气息上的张力、弹性和塑性。在历史文化建筑周边区域中运用变异手法进行设计,通常会形成与历史建筑的对比,通过新旧的对比以衬托历史建筑。例如在美国玛吉鲁德校舍的扩建部分中,设计师就运用了此种手法。新建建筑采用简洁的造型和较浅的色调,从而反衬出老建筑独特的精美细部和绚丽的色彩,起到了良好的背景效果。消解手法是强化和升华空间外延扩展的重要设计手法。设计师在建筑创作中追求建筑的透明感,表现出空间的广阔、通透。这种手法运用于历史建筑周边区域设计时,可概括为一种“隐新为旧”的手法。为了保证与历史建筑的一致性,将新建建筑隐藏起来。在建筑外观上通过尺度、体块、材料的处理,与历史建筑达成和谐的空间形式和环境,而新建建筑内部却可以被赋予很多新的功能。另外,历史建筑周边区域的开发建设,向地下空间发展也是一种可尝试的可能。建筑的演绎手法能将传统建筑的构造演变为建筑特有的元素,并将这些元素运用到新建建筑中。这种建筑手法可以使历史建筑周边区域的新建建筑脱离历史建筑的固象符合拼贴,让新建建筑更有个性,在延续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建筑空间精神。

4结语

历史文化建筑周边区域城市设计和开发不仅要在建筑类型和体量上慎之又慎,更要把握好保护的原则,充分考虑历史文化建筑的本体特征和人文环境,通过设计赋予新建筑以旧灵魂。从而达到保护历史建筑本体、协调周边环境并发扬城市特色的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朱光敏.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建筑环境创造[J].时代建筑,2015(4):59-60.

[2]宋严厉.城市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的设计[J].城市问题,2013(6):23-25.

[3]陈子坚.建筑元素的空间演绎———福州大学图书馆建筑创作手法例析[J].新建筑,2010(3):50-53.

[4]孙立艳.历史文化古迹周围建筑设计策略与方法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2(6):101-103.

历史文化概述范文5

【关键词】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城镇历史

一、城镇历史地段中滨水景观概述

在城市中存在着一个特殊的空间区域就是滨水地段,具体是指与海洋、湖泊以及河流相邻的建筑土地;城镇与水体靠近的区域。对于人们来讲是一种恒久、内在的强大吸引力,在城镇的整体空间景观以及生态环境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城镇历史地段具体是指在城镇中发挥历史功能的大小区域,包含了古老的城镇中心地区或者保留了历史风貌的区域。它们不仅仅能够对历史进行见证,并且形成了一种传统的城镇文化价值。通过以上分析,城镇历史区域的滨水地段具体是指沉淀了丰厚的城镇历史、珍贵的文化价值的特殊区域。对滨水地区生态环境进行改善的同时,尽力找寻一些可以促使人们精神记忆迅速回归的地方,可以包容或者隐含历史变更、文化风情的地方,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地方,在城镇历史区域滨水地段景观充满地方精神,这便成为规划设计滨水景观的主要目标。浙江最著名的古镇之一木渎,地处苏州城西,太湖之滨,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素有千年古镇的美誉。太湖的胥江河在全镇进行了贯穿,可以认为是古镇文化的重要源泉,也是木渎人民的文化摇篮,更是具有历史古镇文化价值的区域。在木渎具有优良历史传统的老街就在胥江河东面,已经很好的保存了重要的传统建筑物民居,在西面则是一片荒野。基于木渎镇体现出的形象荣誉,有关部门提出了整治胥江河西面滨水景观的目标计划。

二、城镇历史地段中滨水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

胥江河西面规划区域,西面把江滨路作为重要界限,南到新桥,东到大桥规划,总长度是1300米,宽度最大值是140米,最小值是30米,规划区域面积大概是7公顷。胥江河当前始终承担着一部分航运功能,通过实际调查得知胥江河西面规划区域出现了下面问题:

1.规划区域内出现了闲置的土地,严重缺少文化内容,迫切需要创造特定的场地凸显木渎古镇传统的文化历史特点。

2.混乱的道路交通系统,致使本地居民和胥江河之间产生了隔阂,非常需要系统化的组织,加强亲水性。

3.卫生条件恶劣,随便乱扔垃圾,对古镇面貌造成了影响,也扼杀了本地居民对胥江河边产生的兴趣。

4.杂乱不堪的植被,结构简单,单一化的群落,混交程度非常低,植物整体景观非常单调,缺少色彩以及变化季相的树种,并且严重缺乏湿生植物,致使生态整体效益低下。

同时,规划区域也潜在着比较多的优势因素,充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起组成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古镇。例如:很好的保存了已经融合了石雕、砖雕等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构造,除此以外还包含了传统的民族风俗、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把这些历史文化古迹充分在规划中,并且积极挖掘和凝练,促使设计出的滨水景观可以充分体现地域特点,保证这个历史区域可以紧密的联系居民生活,凸显历史价值。规划区域内具有一些绿化植被,产生了较强可塑性的生态环境,为再现人文景观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城镇历史地段中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详细分析了古镇与滨水景观规划区域的情况,对古镇目前存在的文化元素很好的进行挖掘,应用现有资源,经过清理河道淤泥、重新构造生态以及规划景观等方法,打造一个充满时代地方特点的滨水景观空间,促使其作为本地居民休息游玩的重要场所。

(一)规划思想

木渎镇是一个拥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文化的江南园林古镇,占地面积为62平方公里,从来都是吴郡工业、文化商业、旅游教育的重要城镇,被称之为石雕之乡、书法之乡、园林之乡,是吴中的第一镇,是太湖风景区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在太湖十三个风景区之中木渎排在了首位,也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江南园林古镇,木渎在明清时期就已经拥有30多处私家园林,目前已经对多个园林进行了修复。其中江南著名的严家花园,是台湾著名的政界要人严家淦的故居;作为乾隆民间行宫的虹饮山中保存了十分珍贵的清代圣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清幽淡雅的园林环境,让人滔滔不绝的历史传说故事,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身心放松、陶冶情操的休闲场所。

木渎古镇具有十分秀丽的风光,富饶的物产,又恰好被吴中的名山环绕,素有聚宝盆的美誉。木渎与苏州城是年龄相仿的著名水乡古镇。根据历史传说在春秋末年,吴越之间出现了激烈的争斗,最后越过战争失败,越王勾践使用了美人计,为吴王献上了美人西施,吴王夫差对西施进行专宠,为了她特意在秀丽的灵岩山修建了娃宫,同时也在紫石山建造了姑苏台,源源不断的木材在山下堵塞了港渎,木渎这一名称便因此产生。

因此,详细分析木渎古镇文化之后进行提炼,规划该滨水地段历史区域应当将木渎文化作为重要线索,分别是园林文化、水乡文化、古街文化,充分展示古镇文化的深刻内涵,凸显地方特点;将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辅助线索,尽力打造了滨水生态绿廊,对古镇生态环境实施改善,推动其可持续的发展。联系河西绿地存在的地形特点,应用景观的方式构建滨水生态绿地空间绿地,朴实的古镇文化以及健康自然的生活环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将历史区域滨水景观规划理念定义为:古镇民俗走廊、绿色生态渠道。

(二)规划设计

1.整体布置

按照木渎胥江河历史空间遗迹布置以及传统的古镇结构,联系木渎古镇三个重要文化主题:园林文化、水乡文化、古街文化,可以把设计趋于划分为三个对应的风貌,园林古迹、水乡商市、古街幽深,为木渎古镇展示历史文化创造了有利的场所。

园林古迹区域:切实联系木渎古镇深厚的园林文化,通过创造具有园林景观与文化的空间区域,为居民与游人建设一个轻松闲适的景观空间。

水乡商市区域:将古镇水乡文化作为重要主题,充分应用商铺、特色小品事物等别致景观,制造独具特点的活动空间,尽情展现远远悠长的水乡文化。

古街幽深区域:综合了古街别具一格的布局情况,鲜明的古建筑风格以及传统的文化风俗,展示一些文化景观元素、古街乡土风貌以及文化特点。

2.景观构成

在规划景观理念与整体布置的前提下,产生了一心一带三区域的景观构成模式,分别是接待旅游服务部门,滨水旅游体验中心,园林古迹、水乡商市、古街幽深三个区域。其中,接待旅游服务部门具体是指为滨水整体区域提供服务设备以及更好的接待外地游人;滨水旅游体验中心道路宽度大概是两米,在水岸线中横惯了木栈道。根据水位的不同情况,应用生态阶梯驳岸创造一种鲜明特点的景观区域,达到游客对风景观赏的要求;三个主题文化区域重点是通过古镇园林文化设计出具备特殊文化含蕴的景观场地,制造文化的不同氛围。

(三)制造景致节点

通过对场所进行科学设置,赋予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令其凸显丰富的地方精神,以便能够引发游客与本地居民之间的情感共识。这也是规划的重要标志。

1.园林古迹区域规划

木渎有着十分浑厚的文化历史沉淀,通过国家批准的保护文物单位就达到了12处,并且被称之为太湖主要风景区之一。

园林古迹中的严家花园,位于木渎镇的王家桥北,初始是乾隆著名的学士沈德潜居所。沈氏后人在道光年间把这个院落转让给木渎有名的大诗人钱端溪,他建楼盖亭,并且将其命名为端园,朋友聚集在书屋。木渎富商在光绪年间花费了大量资金购买了端园,重新进行了修葺。由于园主姓严,因此当地人称其为严家花园。通过几代园主的共同努力,前后耗时上百年,不管是历经沧桑的岁月,还是沉积的文化底蕴,都将一种名园的文化历史气息赋予给了严家花园。景观方面以园林景致作为主景,分别在两侧设计故事墙,主要内容可以是园林历史文化。将波形的平铺场地作为重要载体,设计树池与坐凳,同时还可以提供一个休憩的场所为游客与居民。植被方面,应当尽量保存原来的部分树种,增植具有园林文化特色的乡土树种,进一步彰显园林古迹文化。通过构建亲水平台引发人们对园林文化的思考。场所形态主要以园林文化中植物作为关键设计要素,内侧主景道中利用园林主题景墙充分展现文化悠久的园林景观,并且大量种植红枫等具有园林文化特点的植物。

2.水乡商市区域规划

综合木渎古镇水乡文化,通过石刻与浮雕等手法,应用文化柱的方式,充分展示古镇水乡商市的欣欣向荣;同时在场所的入口位置设计木渎古镇地图浮雕,铺装选择乡土资料,将绿化贯穿于场地之中,给人们制造一种休息锻炼的地方。这些地点应当将舟作为形,仿佛就是古镇水乡商市昌盛繁荣时期千帆即发的景象;亲水台凭借阶梯形式朝着胥江河不断发展,加强了胥江河与居民的亲和力。收集古镇水乡商市中具有显著特点的标志性的实物在景墙中体现,例如帆船等小品实物,鲜明的将木渎古镇曾经的繁盛景象展示出来。并且通过以游步道的方式在场所中在水面中设计几个平台,打造各种不同的亲水区域。

3.古街幽深区域规划

联系木渎古街布局情况、古街历史文化以及民族风俗,应用布置道路,主题实景以及小品实物等景致元素,制造出具有古镇古街特色的风土面貌。

各个场所根据对应的等级通过道路进行连接,形成一个系统有序的景致环境,把历史区域生态紧密与文化联系在一起。

(四)植物景致设计

具有场所文化精神的景致迫切需要优良的生态环境作为重要基础,与此同时胥江河在木渎古镇贯穿形成了天然的一条绿色屏障,因此,生态环境优良与否与当地的历史区域价值关系非常紧密,直接决定古镇本地环境气候的积极改善。相关举措包括:

充分应用本地的自然面貌,主要规划乡土树种,尽可能保存原来的古树。增植一些湿生类的植物,积极创造具有自然野生特点的水边植物景致。根据古镇文化特点实施营造,挑选一些能够表达特殊文化内涵的树种,按照空间发生的开合以及抑扬视线的变化需求,设计纯林乔木列阵、生态树林、广场树阵等,可以将七叶树、槐树等作为树种。不能忽略植物群落发挥的生态作用,要积极思考植物的生态特点、改善环境能力以及群落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挑选极强抗性的树种,科学配置,最终获得生态最佳效益。

结合植被、地形以及驳岸等进行设计,营造出高低不等,具有丰富变化的竖向景致以及全方位最高的生态清新利益历史滨区区域。

结束语

木渎古镇由水为街、由水成镇,胥江河又是其历史文化的发源地,因此,对历史区域滨水地段的规划不仅能够改善木渎镇的自然生态环境,有效调节小气候,更是促使木渎镇迈向世界的标志。胥江河滨水区域的规划是木渎古镇通过提炼文化元素对其历史精神的充分展示,其被作为游客与居民进行娱乐休闲的重要空间,很好的延伸了传统的古镇历史文化,只有具有城镇精神的历史区域滨水地段,才可以作为城镇发展的动力,滨水景致具有较高的识别度,很好的推动了古镇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翠,姚亦峰.滨水景观设计及其历史文化承载再现的研究―南京外秦淮河规划[J].中国园林,2009(2).

历史文化概述范文6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目前已经评选了六批,评选数量逐年增加,已达到276个村庄,浙江省共有28个村庄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由于其特殊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独特的传统风貌与地方特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位于桐庐县江南镇的深澳村是其中之一,深澳村在历史村落保护与发展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之路,本文以深澳村为例,探讨历史文化名村在保护的前提下如何发展?为其它历史文化名村的发展作个参考。

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的困境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意义在于:促进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提高居民和社会对传统村落保护意义的认识,保留传统文化记忆,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永续利用造福原住民。

(一)保护模式限制了村庄的发展

历史文化名村几百年留存下来的聚居模式与环境风貌、民俗风情等,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已经显露出困境,农耕时代的文明,以“慢生活”为特征的生活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生活节奏。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始终贯彻“修旧如旧”,维持原貌的原则,导致很多老房子“不能动”“不能用”。但传统的木结构建筑采光与通风条件不足;隔声、隔热效果差;市政基础设施不足,村庄周围自然环境被破坏,村民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目前居住于老房子中的大部分是经济条件较差的村民,迫切需要改善生活条件;村内的大部分青壮年出去务工,很多传统技艺失传,空心村现象严重。

(二)村庄保护模式雷同,古建修复水平低,降低了村庄应有的文化品味

国家和各级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对传统村落进行修复,为赶工期,抓进度,在修复风格、利用方式、产业定位、发展规划等方面都未能认真深入,匆匆而就造成大量粗制滥造的产品。负责村庄保护工程实施的村干部大多对于古建保护的认识不够,“依葫芦画瓢”现象比较普遍,受到建设资金、建筑施工技艺、建设进度等因素的制约,导致修复质量不高。例如古建修复这一块,木料的选择谈不上考究,工艺也差强人意,建筑的构配件依原貌修复,虽然可得形式上的延续,但是做工比较粗糙,所用木料较差,耐久性和耐腐蚀性均存在问题;所用的木柱开裂现象比较普遍。破坏了古建筑应有的和谐美,失去了历史村落应有的厚重感和历史感。在古道修复上,因大部分古道为卵石铺就,但传统的卵石路用料考究,石子大小均匀,图案拼贴精细。修复的卵石路,在用料上,大小均匀的卵石比较难买到,施工工艺粗糙,导致卵石路类型的古道修复效果欠佳。

(三)发展模式单一,村庄活力不足

历史文化名村开发的前提是不能破坏村庄的原始风貌,导致很多村庄单纯依靠旅游来发展经济,引入游客参观古民居,古祠堂等,依赖村庄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吸引游客,达到村庄发展的目的。但是同一地区的村庄建筑风貌相似度较高,江南平原地区,普遍的民居形式都是白墙灰瓦,马头墙,加上村庄的原有的格局与街巷,导致游客审美疲劳,村庄发展越来越受到限制。

(四)空心村现象严重,非物质遗存严重缺失

开发旅游的村庄,各个传统店铺摆满了很多义乌小商品市场批发来的小工艺品,价格便宜,质量欠佳,无论到哪里旅游都能买到同样的商品,本地特色的小手工艺品、特色饮食等不见踪影,很多传统手工艺几乎失传,本土的文化与记忆在消失,急功近利的心态明显。依靠旅游带动的辐射经济后劲不足,很多村庄的旅游开发以失败而告终。

三、深澳村发展策略分析

深澳村在村庄保护与发展方面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之路,村庄的保护与发展进入到“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强保护”的良性循环,通过对深澳村保护与发展策略的分析,试图找出一条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的和谐之路。

(一)深澳村简介

深澳村位于浙江省桐庐县富春江南岸天子岗北麓,地处丘陵,南高北低。是申屠家族的血缘村落,村庄的独特之处在于,在千年之前建村伊始,村庄先规划水系,再建设村庄,水系由供排水双系统组成,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取水、用水,非常方便,可贵的是时至今日,水系在村民的生活中仍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长800米的暗渠贯穿整个村庄,拱顶全用卵石砌成,每隔一定距离,就开一个水埠,当地人称为“沃口”(图2-3),深澳因此得名,2006年被评选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二)村庄保护

全村平面呈长方形,中有南北走向老街,长200余米,宽约3米,卵石铺面。老街两侧各有3条弄堂,使村落建筑形成“非”字形布局。现存古建筑群有16万平方米,明、清堂屋100余座,结构保留基本完整,多为民居,部分为祠堂、庙庵。建筑形式类同,多为四合式院落,民居之间可相互以角门、后门相通,外观简朴,但梁架、门窗木雕十分讲究(图4)。村庄具有很高的保护研究与审美价值。深澳村在进行村庄保护时,一方面加大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一方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走出了一条古建筑保护与新农村建设融合发展的新道路。村内保留了历史古街的原貌,卵石路进行修复,并对申屠氏祠堂进行了重建。村口的建筑,有一些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建的农居,砖石结构,典型的浙江农民房样式,对于这类建筑,深澳村采用的做法是,不强行改建成仿古建筑,只是控制建筑的高度和村庄整体风貌相协调,让村庄留下各个时展的印记。避免了为了实现“风貌协调”而全部改成仿古建筑的“一刀切”的做法。

(三)产业发展方面

依托古建筑资源和村庄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澳村开发了“古风古韵”主题旅游产业。“观赏明清建筑、走青石板路,探秘地下水系,品麻糍、糊麦粿、油炸馒头等江南美食”。将古人留下的艺术与文化瑰宝,与传统的饮食文化结合起来,促进村庄发展。与深澳毗邻的荻浦村2007年被一并列入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村庄之间距离较近,在产业发展中,互为补充,形成规模效应。荻浦村里闲置的牛栏房,产生了美丽经济,村里将保存下来的牛棚进行装修改造,利用了牛棚原来的结构与材料,保留牛棚最原始的粗犷、质朴的个性,配以现代的设施与饮品,挖掘了“牛栏咖啡”(图5)。为游客提供一种异于城市的空间体验,唤起对农村生活的兴趣与追忆,投入使用后,受到游客的广泛好评。荻浦的“花海”从春天到深秋,种植不同花种,油菜花、格桑花、向日葵、虞美人等,争相开放,面积达数百亩,甚为壮观。两村互相呼应,形成规模旅游经济,后续还在陆续开发一些新的项目,古村落旅游外加观赏农业互相支撑,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兴该村不断挖掘文化内涵,一方面深入挖掘申屠氏来源、民俗民风等文化,另一方面整理申屠氏族谱。并制作了各类宣传手册及导游地图,对村民进行更高层次的素质培训。深澳的传统风俗有时节(丰收节)、水龙会,舞狮、龙等。传统手工艺有造坑边纸、绣花、贴画等。当地的节庆活动被重新发掘,周围的几个村庄相距较近,节庆活动的时间都不相同,各村轮番庆祝节日,可以让游客更多的参与到节庆活动中去,增加了参与感,体验性的深度游让来过的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起到了良好的推广效果。也让深澳古村积淀的文化内核呈现和演绎在现代人面前。

四、对其他历史文化名村发展的启示

历史文化名村历经几百年的风雨而不衰,在其选址、村庄建设等方面有其独特的地方,选址大多是钟灵毓秀之地,自然环境优美,气候适宜,物产丰富;村庄布局讲究相地、尊重自然,体现“天人合一”;建筑设计巧妙,雕刻精美。是智慧与美学的结晶。村庄的发展应挖掘潜在优势,主打特色牌。目前中国的历史文化名村较多,同一地区的村庄建筑模式与形态相似,如果仅靠建筑,街巷本身来吸引游客,难免会审美疲劳,利用村庄的其它产业特色为支撑,形成吸引游客的合力才是村庄长久发展的权宜之计。

(一)延续村庄肌理、因地制宜

村庄肌理是架构在丰富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互动关系之上的乡村聚居格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包括建筑、道路、广场等及自然环境所构成的空间。因此在历史文化村落的建设中,首先应该保护村庄肌理模式的连贯性和乡土建筑风格的统一性为主的一系列物质空间、功能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等。保护历史古迹,不仅是单纯的“修旧如旧”,应该以专业和发展的眼光,针对建筑的不同等级,区别对待;保护和更新村庄内主要的特色街巷系统,使其宜人的空间尺度得到延续;清理水网、河道等水系,增加村庄的灵性;广泛运用地方建筑材料,增加村庄的地域属性,为适应村庄的发展,还应精心营造丰富的公共空间,满足村民休闲娱乐的精神需求;传承与发扬民俗文化,增加历史文化名村的内涵要以发展的眼光,打造“活态”村庄。

(二)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应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很多历史文化村落单独依靠旅游发展经济,这实际上存在很大的风险。因为传统建筑大多是砖木结构的,经历时间的考验,真正保存完整的少之又少;浙江地区的历史文化村落量较多,风格相似,因此仅仅依靠村落中的古建筑、景观小品、民俗并不能保证村庄的吸引力与号召力。事实证明,很多历史文化村落改造与修复都是失败的,游客没有引进来,历史文化村落的沧桑感厚重感反倒在建设中破坏了。要保持村庄的活力,不仅要依靠村庄本身的历史与文化魅力,还需要有独立运行的产业,既可以满足自身的发展,还可以和旅游相结合,攻守兼备。提倡生态无污染的产业,例如开发生态农业,观赏农业;水系丰富的,合理开发生态养殖业。避免污染性企业,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游客的体验与参与性,注重产业模式链状发展。目前生态农庄、民宿等项目正在蓬勃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体验方式。利用村民闲置的房子,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农家耕种的乐趣,呼吸乡间清新的空气,既可以增加村民收入,也为游客增加了乡村的体验模式,延长了产业链,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民俗与节庆活动

不仅要从村庄的物质载体——空间环境、建筑、村内古道、设施小品等方面进行修复,同时要保留村庄的民俗、节庆活动等非物质遗产,吸引原住民回来居住,为村庄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打造“活态村庄”否则历史文化村落修复好之后也只是一个躯壳,没有灵魂与活力。利用村中已有的公共建筑开展文化大礼堂,广泛开展传统曲艺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挖掘特色饮食,特色手工艺,并不断使之发扬光大,历史文化名村既有灿烂的外在艺术魅力,又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四)政策的导向性

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保证村庄的健康、良性发展,同时吸引本村人回村创业,使本村的传统工艺和民俗得到传承和发展,并为本村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提供支撑。没有居民的名村只剩房子,只有生活在其中,才能形成活的生活场景。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