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对学生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对学生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 物理教学 科技意识 探究活动 社会调查 合作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呢?
1.科技小制作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设计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2.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3.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也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也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4.组织社会调查活动
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水能风能的利用”后,可调查当地能源使用情况、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调查噪声污染、热机的使用、农村用电等情况。
5.组织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课外探究活动是从学生的生活和认识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运用于生产生活实际,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在课外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由活动的“支配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引导者”,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探究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不断鼓励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探索热情更高涨。
6.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创新与实践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内涵应包括善于与他人合作的本领。学校应有意识地组织一定数量的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小组的组合不是简单的、随意的,而是要求小组成员各有所长,既有文笔流畅、文字功底扎实善“写”的,又有思维灵活、悟性好善“想”的,还有动手实验能力强善“动”的,通过这种具有优势互补性质的小组合作的结果,首先使每一个小组成员均尝到了合作的甜头,明白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1+1>2的效果。另外通过合作中的互相“磨合”,使他们善于与他人相处,找准自己的位置,并能发现、学习别人的“亮点”,为今后自己能成为善于创新与实践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7.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注重发挥“阅读教材”的作用,把让学生认真地看“阅读教材”作为硬任务要求学生去完成,这样做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视野,更主要的是能促进、激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力所能及的小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使创新和实验能力得以提高。比如讲到“内能和热量”一章时,有的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发现,有一种新型半导体陶瓷发热材料――PTC。PTC有一个特点,就是有一个人为的设定温度,高于或低于这一温度,其电阻值作相应变化。根据PTC的这个特点,学生将一个适当的PTC陶瓷元件与台灯开关并联,做成了一个PTC延时台灯,在台灯开关断开后,台灯可延时3分钟再熄灭,效果颇好。
同时应要求学生每学期要阅读l―2本课外科普书,并告诉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不要被名家、书本所吓倒,要敢于“评头论足”、“求全责备”,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要敢于提问题。即使提错了也比不提好,没有现在的错,就没有将来的对;没有现在对问题看法的不完整、不全面,就不会有以后对问题看法的完整、全面。很难设想,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一下便能抓住本质和规律,只有大胆去实践,才一定会成功。
8.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使学生学会观察是培养他们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基础。纵观近代科技史,不难看出,重大的发现和发明均离不开观察,科学家们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观察中得到启示。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摆的等时性”;奥斯特通过观察,发现“电流的磁效应”,证明了电和磁的相互转化,为电磁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要求他们不仅在观察过程中做到注意力集中、细心并有条理,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而且要求他们在观察中能发现问题,并尝试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例如有一位学生在上学途中看到一堆盖楼房用的长预制板,有的从中间断裂了,进一步仔细观察发现:这些断裂的预制板虽然两端都露出一段钢筋,但有几块中间断裂处却无钢筋,这显然不符合要求,如果这些预制板外形是完好的,怎样才能判断中间有无钢筋呢?他和他所在的课外活动小组成员经过思考,运用所学过的电学知识,做了一个很简单的检测器便解决了这个问题。
总之,把物理教学和科技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加强学生科技意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是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戴明扬.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技术物理教学,2003年01期.
科技创新对学生的意义范文2
21世纪是以“创新”为特征的世纪,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平台,更应在培育学生“创新”能力上下功夫,要努力构建“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断为创新教育开辟新道路。据研究,当代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表现主要体现在:1)缺乏创新的观念和欲望;2)创新性思维能力匮乏;3)对科技创新不感兴趣;4)缺乏创新过程所必须的恒心和毅力;5)对什么是科研,如何做科研,如何将其付诸实践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潮的涌入和网络文化的盛行,现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活动也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如各种心理问题和道德修养缺陷,以及浮躁的心理和随波逐流的跟风行为等等,这些都无疑都给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形成了层层障碍。这一切无疑是对高校的严峻考验。从中国高校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现状分析,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工问题,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并对大学生在在创新问题上犯下的疾病进行“治疗”有着迫切的必要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2如何改善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现状,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科研活动不能只是走走形式”。现在高校有很多为了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科研创新人才,要求每个学院都要有一系列关于科技创新的学生活动。但这些活动表面上是在做一些科研创新活动,实际上却是华而无实。多数活动只是走走形式,比如办一些平时做过的科技小制作比赛,做一些简单的理论性的培训等等。根本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接触“科研”。加之策划和组织活动的一般都是学生,该学生的负责态度直接影响了一系列活动质量的好与坏,并且学生本身的能力有限,还处在学习阶段的他们对科研的概念也是懵懂的,根本无法带领一整个学院的同学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有较高的发展和提升。所以,科技创新能力的而培养不能只是完成任务一样应付了事,走走形式,要真正结合到生活实际,从本质上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科研,科研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并通过一些动手实践的方法使同学们深入了解科研以及现在中国社会的现状以及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斗志和意志,在适合自己的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
作为一本科生,本身对课本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还需远远不够,在高校“科技创新”培育人才计划中很难进行相应的辅助和决断。所以,高校作为一个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重要基地,要想学生在“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中有所建树,就必须结合老师的力量,进行“师生面对面”。高校的老师在科技创新的能力上必然有一定建树,至少比学生更上一层楼。在“师生面对面”的活动下,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每个实验室的历史以及老师们艰苦奋斗的科研历程。并通过一些相应的实践来激起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兴趣和好感。不断培育出新的科技创新人才。
科研要具体到实践中,真正去体会和培养兴趣。很多学生对科研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认为科研就是每天呆在实验室拿瓶子洗瓶子,以至于学生对科研觉得不然就是遥遥无期不可达到,不然就是各种枯燥无聊,使学生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具体到真正的实践之中,如参观啤酒厂,制药厂等等,充分激发他们,使他们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任重而道远的大工程,但它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成为人才强国战略有着决定性的重大作用和深远意义,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自己,担负起建设祖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重任的必然要求。
科技创新对学生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 培养现状 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以及国家实施的人才强国战略,迫切需要各行业的创新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在中小学阶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解现有中小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现状及科技创新能力,明晰当前中小学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明确今后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开展的内容和形式。我们采用小组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有关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创新基础、科技创新思维、科技创新技能或方法(个人主动培养创新能力实践)、科技创新环境的营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因素等方面展开调查。以期为今后中小学科技活动课的开展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随机抽取6所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其中男生324人,占46.3%;女生376人,占53.7%;男女生人数基本保持平衡。
2 调查方法
(1)编制问卷:在分析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小组访谈,并在专家和一线科技教师的指导下编制出初始问卷。然后再进行预测,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删除或者修改一些不理想的项目后,确定正式问卷。
(2)正式测试:运用编成的《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抽取重庆北碚地区12所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810份,整理后获得有效问卷700份。
(3)统计方法:数据的整理统计运用SPSS13.0 FOR WINDOWS软件包完成。
三、调研内容及结果分析
1 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该维度主要从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概念、意义的理解等来考察目前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见表1)
统计结果显示,仅有9.9%的学生同意和基本同意发明创造是大学生、老师及高校专家的事;而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创新能力是中小学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同意和基本同意的比例为90.5%),并认为学生时代的创造是有意义的(同意和基本同意的比例为89.4%),说明目前学生的自我科技创新意识较强,但在“创新”的理解上存在偏差,有58.1%的学生反对和不同意创新一定是“高、精、尖”的大项目。对该维度的一道开放性问题(你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理解)答案整理后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是从科技创新的意义上去理解的,如:创新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方便生活、促进社会进步等,而很少有学生从科技创新的概念方面去理解,如:创新就是创新性的知识和产品等,即对科技创新的意义很明确,但是对科技创新的概念理解较为模糊。
2 学生科技创新基础
从自信心、兴趣及怀疑精神等方面自评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和创造力特征,基本情况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有86.9%的学生有自信或很有自信,并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对许多别人视为平常的事,有70.7%的学生却很有兴趣和好奇心;有56.3%的学生,对老师或课本上的说法时常表示怀疑并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这表明在日常生活中,中小学生有较强的创造力潜质,但是因为教育和文化的影响,也即对权威的崇拜,使得该阶段的学生怀疑精神欠缺,对于老师或课本上的说法,时常表示怀疑的仅占17.6%。
3 学生科技创新思维
主要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考察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思维。(见表3)
从统计情况来看,在对自然界、身边事物观察或对别人结论质疑的基础上,总是和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学生仅有9%和23.7%;总是和经常对提出的问题假想答案的学生占42.8%:总是和经常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得出结论的学生有38.3%;而总是和经常根据假象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学生仅为19.5%。
在科技创新思维能力这一维度上,学生总体得分较低。表明总体上中小学生在发现、提出问题、运用知识做出结论和假想答案,并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能力普遍较低。而这些创新思维能力中,尤以根据假设,制定简单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能力最欠缺。
4 学生科技创新方法
主要考查学生在创造性活动中主动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分别从依靠自己和依靠他人两种途径。了解学生创新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见表4)
从统计情况来看,总体上学生在科技创造性活动中处于较被动的状态。遇到问题时(总是和经常)依靠自己通过找有关的书(49.8%)、通过网络查找(51.9%)和自己思考(36.8%)寻求答案的学生明显多于(总是和经常)依靠他人,如专家(7.8%)、学校指导老师(23.8%)和区、市少科站老师(8.2%)。说明即使在科技活动中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学生更多的也是依靠自己,而非他人。
5 影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因素
主要从学校家长支持、教师指导及校园文化三个方面考察了影响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环境因素,调研了学校及家长对学生科技创新的支持和鼓励、学校科技活动课的开展、教师教学和校园科普活动等情况。(见表5)
从学校家长支持方面来看,学校会举办各种科技活动或比赛(80.3%),并对给予成绩优秀者奖励(78%);开设有科普课(71.0%),并配有科技辅导老师(78.3%);科技活动的开展得到班主任(86.9%)和家长(83.6%)的支持。从校园文化方面来看,不时的科普宣传或竞赛活动均超过80%。从上面两方面来看,中小学科技创新活动的总体氛围较好。
从教师指导方面来看,经常在课堂上穿插科技知识的占45.1%,进行课外实践教学的占20.1%,会演示趣味实验的占34.6%。总体上各项所占比例少于半数,说明在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教师指导力度还待加强,尤其在课外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
在问卷的最后有一道开放性问题:“当我参加科技活动时,我会考虑?”,对问题答案整理后的结果为:①科技活动开展的形式及如何实施;②能从科技活动中学到什么,回报是什么;③是否会耽误学习;④自己的能力和信心;⑤费用问题。从这道题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参加科技活动时,考虑较多的是科技活动开展的形式及如何实施,从这些活动中是否能学到知识和能力等。
四、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1)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意识较强,科技创新
基础较好,但对科技创新本质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不足。科技创新思维能力较弱,怀疑精神欠缺。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较为单一。
(2)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力度不够,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领会不深,尤其在课外实践教学活动较为欠缺。
(3)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认识逐渐加深。家长普遍支持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在努力营造浓厚的创新活动氛围。
(4)学校的创新活动体系不完善,科技创新培养途径仍较单一,教学课堂缺乏创新氛围。
2 建议
(1)加强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和认识
认识科技创新的本质及内涵,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前提。在这个方面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做:①利用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系统的科技创新教学;②开展主题活动教育,如带学生参加科技展馆、举行科技知识竞赛、举办科技摄影展等;③搞好宣传活动,如科普知识讲座。
(2)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怀疑精神
在怀疑精神方面。教育者需要在日常的课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材以及教师授课当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表扬。同时,学校应该和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指导家长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怀疑精神。
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要充分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创新能力与教学方式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学人员创造性地教,就能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性地练、创造性地利用。
(3)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丰富教学课堂
在师资的配备和教学上主要体现了两点:①聘任专门的科技辅导老师。科普老师的专业性和创造力,在挖掘教材的潜力、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对学生深入的了解,可实施因材施教,对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更加直接的作用。②其他学科老师的教学渗透。要想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与思维方法,各科的任课老师需要在日常课程中,结合本学科教学,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另外,鼓励教学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发科普教学用具,政府可以有针对性的支持相关企业和高校研发教学器材及教材,从而能够在更为广泛的区域内,更为科学的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4)营造更为浓厚的科技创新活动氛围,完善科技创新活动体系
科技创新对学生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一、前言
伴随社会飞步发展,各领域也更加大了竞争力度,众所周知,大学最大效用便是向社会输送可用之才,当前伴随国民经济稳步快速增长,更多外资企业也看准中国市场,纷纷来到我国发展,各领域同国际融合也更深入,此时培养出更多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异常迫切。因而本文接下来将主要探索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相关内容。
二、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加快素质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
加快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有利于加快素质教育体制的改革进程。现阶段,在全面素质教育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能力提升和实践能力强化的同时,也是践行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略,素质教育以以人为本为主要精神,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1]。同时,通过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可以进一步扩展素质教育体制改革的范畴,深化素质教育程度,推动素质教育改革的长远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快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增加,全球已进入知识经济的新发展时代。同时,我国的社会发展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这就需要大学生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巨大贡献,不断培养出高素质、强能力的科技创新型人才[2]。通过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这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教育作用和现实意义。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实践路径
(一)积极转变教育理念
充分了解科技创新培养体系对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推动产学研有效融合等方面重要意义。依据新课改要求,树立同知识经济背景相匹配现代教育理念。大学生培养目标方面,摒弃以往智力教育为主要思想,树立创新作为主要培养方向的教学思维;大学生培养模式方面,要革新专业对口思想,要以全方位素质教育作为思想依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核心内容,提出弹性学分机制,依据素质、知识与能力整体要求对人才培养体系加以构建;人才培养阶段,要摒弃过去知识传授教学认识,树立重视创新思维与体验的教学观,将科技创新培养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运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出发点即是将人才培养规格与模式作为基础,全方位培养国家与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作为核心现代教学技术是一类创新教学方式,存在直观、生动与交互等特点,对适当拓宽教学范围十分有利,还能尽可能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挖掘出来。先进教学技术对教学理念与方法有直接决定作用,多媒体与先进网络技术的应用给现代化教学带来很大机遇,因为其自身的众多优势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长见闻、拓宽视野,比如设置语音教室,学生能够灵活安排学习内容,基础扎实学生可以进入新的学习阶段,而基础稍差学生可巩固旧知识,学生自主性也提高了,渐渐成为学习主人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而不断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为此社会、家长、学校和教师等都要提高认识。这里不仅要求从外部条件上突破,更要求教师自身及时更新知识阅历,提高教学实践水平,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激发学生潜能,不仅可以为国家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还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改变“中国制造”的现状,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此我们应当积极发散思维、开拓创新,采取创新的方法手段,将课程设置与建设摆在教学改革首要环节上,对课程推行、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等内容加以改革,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主要方向,同时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提升教学综合水平。也只有这样,向国家与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周全,程国富,肖金华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3(09):87~91.
科技创新对学生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科技创新活动 选题 交叉学科 技术伦理
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和早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然而,大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虽然已经发展了数十年,但尚未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应解决的突出问题,为积极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创新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一、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术科技的学习,二是学术科技的创新,三是学术科技的应用。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完整体系。马克思认为,科学是认识世界,是精神生产力,技术是改造世界,是现实生产力,那么科技活动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创新是科技活动三个部分的中间环节,学习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应用是创新活动的指向。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应解决的问题
1.严把创新活动的选题关,注重创新性。原创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活动中选题的重要意义。自然现象变化多端、丰富多彩,人们可能提出形形、各种各样的科学问题,选题是否得当关系到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意义、发展和价值,十分重要。贝尔纳曾着重指出:“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作为外部的经济要求,抑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所以评价和选择课题便成了研究战略的起点。”[1]好的选题应当是在现有背景知识中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真正有新意的科学问题,即要注重科技活动的创新性。大学生应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和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本着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和社会需求性的原则精心选择创新课题。
2.创新活动应注重团队协作,结合自身优势,并加强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高等学校作为一个承载各类知识和人才的“航空母舰”,其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方面的职能、作用和结构都要明确要求、准确定位。其次,在高等教育日益呈现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的发展呈现出多类型、多层次和多元化办学的新格局,分层定位显得更加迫切。这就要求每一所高校都应找到自己的办学特色、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办出特色和优势[2]。从科技创新角度来讲,大学应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和特色,建立交叉学科研究基地,构建以基础性学术研究和战略性技术研究为主要目标的创新研发平台[3]。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来讲,大学是多学科、多层次学生融合的一个整体,每个学生的学科专业和自身优势必定各不相同,那么,在创新活动中,大学生学会整合资源,多学科学生结合,充分利用各自自身优势,成立科研小组,团队协作必定比独自作战要更加容易攻克难题,取得创新研究成果。
科技创新活动一般经过以下三个阶段: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选题是否得当基础研究是前提,只有在实践中充分调研,对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进行有效探索的基础上,才能选择和寻求有发展意义的课题,并就其进行技术原理、方法及工艺方案的科学设计,进而使研究成果能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经营管理中加以运用和推广。创新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其重要评价标准。
3.明确科技创新目的,正确把握技术伦理问题。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科技犯罪等等许多负面价值,迫使人们追问,技术究竟为什么目的服务?技术能否在终极意义上促进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德国技术伦理学家尤纳斯在《责任原理》一书中指出,要形成一种“责任伦理观”。这种伦理观倡导科技创新活动不仅要引领科学发展,更要关心未来、自然、人类后代和整个生命界,要敬畏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对大自然负责,要尊重和保护未来人类及未来世界的尊严和权利;科技创新活动既要符合人类的目的,同时还要符合自然规律;在实施技术研究和开发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与处理人类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个人与他人利益、当代与后代利益之间的辨证关系,这样的行为才是合乎道德伦理的行为。以上的观点完全符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学生作为当今和未来社会建设的生力军,他们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否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正确把握时代所提出的科学道德、技术伦理问题关系到能否促进社会发展,造福人民,因此,正确把握大学生创新活动的道德维度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我国,大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虽然已经发展了数十年,但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宽松的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是高校管理部们、教师以及学生共同的责任和目标。
参考文献
[1]《科学学译文集》,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29页.
科技创新对学生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科技创业;创新创业;法律缺失;思政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116-03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的现状调查
大学生创业的主流行为是科技创新创业,它不是经营普通商品的一般经营行为,也不是普通的专业性比赛或科研设计。大学生创业往往具有对新发明新创造最旺盛的活力、对高新科技最敏锐的触觉,它要求大学生利用已有的科研成果,结合自己的专业,开发出迎合市场前景和社会需求的创新成果,进行成果转化,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中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开始于1998年清华大学首届创业设计大赛,教育部2002年4月确定8所大学生创业试点院校又将大学生创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已成为政府鼓励、社会支持和大学生群体认同并自主选择的一种就业方式。然而,与创业环境非常成熟的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创业者尤其是大学生创业者创业往往更容易半途夭折,创业成功率低。据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每年选择创业的比例为5%,在这 5%的大学生创业者中,创业平均成功率为3%,即使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广东省,大学生创业平均成功率也仅为1%。根据教育部的一项报告显示,在全国范围内,大学生创办的公司,五年内仅有30%能够生存下去。导致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众多,比较突出的原因是科技创新创业中存在的诸多法律缺失,一方面是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法律政策的保障力度跟不上现实需要,另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教育中法律教育的缺失。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察。
二、法律缺失的表现及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当前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的法律缺失主要表现为:一是相关国家法律政策的匹配力度不足:例如,中国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均未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相关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企业法》上企业注册登记的程序以及经营范围的规定限制太多,不利于大学生企业捕捉稍纵即逝的商机;《公司法》仍然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现状使许多大学生没有足够的动力采用以自己的知识成果入股的方式创业;《民法》方面对科技创新与创业学生的年龄的限制可能会影响部分少年天才创业者等等。二是科技创新与创业法律教育的不足。学校在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上更多的关注企管、金融、财会、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对与创业有关的法律知识关注较少,有的也只是简单介绍一下企业法的相关内容;从开设的课程体系看,少有法律类课程设置的,法律教育及相关课程设置没有提到应有的地位。三是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者存在着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不足的现象,不能有效地化解矛盾,促成和谐,支持创业,反而极易误入歧途,甚至违法犯罪;创业者的法律知识欠缺,运用法律知识防范、抵御并化解各种风险的能力差;法律政策掌控力尚待加强,不能有效的依法妥善解决纠纷,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创业风险与利益并存,对大学生来说存在风险较大,对学业有一定消极影响,对校园文化形成不良冲击等弊端,但是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积极影响非常显著:它可以推动科研市场化、教育产业化;促进知识成果向生产力转换;促进经济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激发青年人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个人、对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创业既是经济活动,又是社会活动,它受到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规制,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是否了解和掌握与其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大学生作为创业者进入市场,必须按市场规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来运作,但如果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的各项法律法规的支持跟不上形势需要,再加上大学生创业者的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就不足以面对复杂的社会和市场,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的健康发展就无从谈起。既然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利大于弊,我们应当鼓励其发展,并为其清除有碍发展的因素,创设保障其发展的环境,所以为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的顺利开展,对大学生创业中的法律缺失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三、存在的法律缺失的多层次原因考察
(一)从国家和社会层面上考察
首先,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法规扶持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但是目前,国家颁布的对于在校学生的科技创新创业的立法还是空白,已经颁布的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法规和优惠措施也只局限于大学生毕业之后的直接创业。其次,政府针对为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服务的相关职能设置还相对滞后,没有专门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法律咨询和服务的机构。这种现实情境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的各种相应限制太多,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处理一些不熟悉的法律事项,导致大学生的创业成本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