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范文1

一、新时期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培养的必要性

1.是落实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

素质教育在我国开展多年,但实际上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义务教育的目标是为了要更好地培养新一代有理想、有文化、讲纪律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然而素质教育更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精髓。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了自己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吸收外来文化,才能具备甄别外来文化优劣的能力。然而当前我国中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十分的淡漠,长此以往,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有关调查显示,当前我国中学生的道德素质逐渐出现下滑的趋势,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中,低素质、低水平的违反道德的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由于我国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智育轻德育的弊端,也使得学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许多青少年缺少正确的信仰和文化认同,精神家园十分荒芜。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民族荣誉感与道德水平,语文教学必须要承担起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的历史重任。

2.是适应全球化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

随着地球村、全球化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商务时代已经全面到来,全新的国际秩序正在形成,社会文化的发展也必定是色彩纷呈。而青少年是我们民族的希望,身上肩负着着保家卫国、促进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而当前青少年对于我国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低迷则十分让人担忧。我国现阶段的青少年通常都是90后学生,他们从小就对西方文化耳濡目染,比如动画片、电影、书报杂志及可口可乐、肯德基等等,他们习惯了享乐主义,而对于我国民族苦难的过去与光辉的历史却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再加之受到来自社会崇洋的错误思想影响,他们对于国家、社会和历史的认知十分的肤浅,民族文化认同感非常淡漠。因此,我们必须要高度注意这种情况,绝对不能放弃中学语文教育这块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的重要阵地。

3.语文教学是人文教育的基本要求

语文教学应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增强语言能力、提升审美情趣的重要工具,而如果语文缺少了人文内蕴,缺少了情感教育,那么语文教学便失去了灵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能够回归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能够很好地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进行有机地统一,能够促使语文教学更多地融入民族文化,从而体现出语文的文化功能与特性。此外,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还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和历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使语文教学真正走上一条适合我国社会需求且更具民族文化特色的道路,顺利地走出中学语文教学的困境,进而大大地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的具体措施

1.在教学中充分融入我国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融入我国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了解历史。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传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真正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明确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整体文化发展史中的实际地位。举例来说,在课文《拿来主义》中,鲁迅先生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表明了对西方文化的重要态度,教师要在这时及时地加强文化认同教育,抓住教育时机。同样,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涉及到了对封建迷信与礼教的批判问题,教师这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知识尚存浅陋的一面;再如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描述了古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论,老师可以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加强讨论,用自己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加强引导,对于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

2.结合地方特色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性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而文化更是渗透在语文活动的实践当中,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组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从活动入手对学生进行文化认同感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细心地去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并能够思考和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文化内容。举例来说,我国地域广阔,拥有56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都形成了自身别具风格的民族文化,针对这一内容,教师可以开展一次以“考察家乡的民俗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民族文化,并加深记忆。

3.利用网络资源拓宽视野

语文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认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自身指导者和组织者的重要作用,教会学生收集知识和加工知识的方法,鼓励学生到开放性的信息平台中去搜索有价值的信息。教师要加强与学生沟通,要将网络互动快捷的特点充分地利用起来,这样一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兴趣。通过探讨课内知识及社会上的实事热点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范文2

1.明确分工负责,有效管理课题

民族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较为复杂而又十分严肃的工作,需要课题组成员认识明确,思想重视,真正挖掘出优秀的本地区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内涵,编纂开发高质量的校本教材。课题负责人召集课题组成员,广泛交流讨论,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校本课程理论和教材编写方法及原则。课题组成员有的负责学习交流裕固族历史文化、裕固族发展等方面的材料,汇总整理课题组成员各自的初步研究收获,有的负责研究相关裕固族历史、民俗文化,撰写调研报告。课题组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2.重视理论学习,深入科研培训

课题负责人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民族学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管理、课程模式、课程编制、课程结构等理论。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法、文献资料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科研方法培训。制定具体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并进行系统研究,以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

3.挖掘本地民族文化资源,引领校本课程的开发

学校以教师为中心,动员学生、家长、社区群众共同参与,调研、搜集整理了裕固族文化、历史、礼仪、风俗等方面的大量资料。教师边学习边研究,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无论是课程目标的设定,还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都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拓展民族文化知识,增强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教学科研精神,加强教师对课程的整合能力,使教师真正成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引领者。结合当地裕固族文化的特点,把裕固族优秀文化编入校本课程的内容,编写了《裕固族文化选粹》,校本教材在该校试用后,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通过学习教材,学生们了解了裕固族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知识,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强化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推动民族文化传承

强烈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要生生不息传承下去的原动力。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中的基本要素,师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理解直接影响到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的效果。酒泉市肃州区黄泥堡裕固族乡有1300多人,其中裕固族占55%。根据对本地开展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由于强势文化的影响和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裕固族优秀文化日渐萎缩,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亲和力降低。因此,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十分必要。裕固族是一个有着历史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裕固族文化基本上属于北方游牧文化的范畴。由于裕固族在其形成过程中吸收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因此裕固族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民族文化。裕固族的文字虽然已经失传,但在民间仍保留了包括神话、传说、寓言、民歌、叙事诗、格言、谚语等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弘扬裕固族优秀传统文化,能逐渐培养师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所在社区和家庭的其他成员,从而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

三、开展民族特色主题活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范文3

成绩是辉煌的、可喜的,然而当我们为成绩举杯高歌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精神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于物质的发展,中国人民富起来的同时,精神文明严重匮乏。这些问题出现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主要表现为人心浮动、跟风现象严重;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不足;价值取向偏离主流文化;思想道德严重滑坡;中国人的善良、热情、互助的朴质渐渐为物质侵蚀。这些问题影响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对此,我们必须正视问题,科学合理地解决问题。

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政府不仅是经济的建设者,也是软实力的承担者,经济要发展,软实力也需要建设,两发展才能两不误。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加强沟通。坚决取缔不文明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营造绿色的文化氛围。鼓励、支持、引导有利于主流文化发展的社会团体,保护其合法权益。鼓励文化创新,积极发掘如莫言、李安这样的文化大师。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同时宣传中国优秀文化,让中国优秀文化走得更远、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提高认识,增强文化自信。文化的兴衰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社会上出现跟风追星、对外国文化的追捧,可谓是登峰造极,而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却备受冷落,这些种种行为都是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表现,尤其是当代青少年,可谓是让人担忧,外国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入侵已是无形之中的事实。学校要加强对中华文化的教育力度,提升当代青少年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使青少年了解中国文化的根源,使其更好地加深理解和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树立正确价值观,传承主流文化。在一味追求物质丰富的今天,人民生活水平虽然获得很大提升。同时精神文明却每况愈下不容乐观,民众忙的只是忙不完的应酬,却忽视了对自身的继续教育,导致了价值观偏离,主流文化得不到很好的传承。少点应酬,多读一本有用的书,就是对自己很好的继续教育。对于提笔忘字也是一种共性,这些都是缺乏学习的结果。请停停你的脚步,给自己充充电,补补精神钙,主动承担起传承主流文化,弘扬正确的主流价值观义务。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范文4

【关键词】民间美术;功能;教育

民间美术是由广大普通民众自发创造、欣赏、流传的艺术,具有生态性、民俗性、实用性、多元性等特点。民间美术来源于民众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民俗风情和民族特色。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中,民间美术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原始艺术的延伸和发展,其质朴、纯真的艺术审美形式丰富着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将民间美术引入到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促进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另一方面,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开发利用民间美术资源,既是美术课程自身发展的必要方式,也是推动民族美术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民间美术的功能

1、民间美术的认识功能

民间美术的认识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作品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形式两方面认识。民间美术的内容大多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其造型、色彩与结构都具有中国元素特色,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尤其是某些地域性的纹饰图案和图腾崇拜,充满文化思考。民间美术许多形象都蕴含着特定的象征意义,如牡丹寓意花开富贵,“连(莲)年有余(鱼)”寄予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等。其次,民间美术不同的表现形式让广大民众了解到不同地域的生活习惯、自然风貌和民俗文化。对于同一种创作对象,不同地区的民间艺人会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创作出不同风格的作品,南方剪纸构图复杂,讲究线条,而北方剪纸率性简洁,天真而浑厚。当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能充分感受到民间美术的多元性,进而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民间美术的教育功能

民间美术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忠、孝、善、义等为题材的作品对民众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民间美术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年画中的人物有仗义、忠诚、英勇的形象,剪纸中也有描绘圣贤先烈的故事,借助民间美术作品、民间故事传说来宣传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使中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间美术中所包含的道德准则、礼仪规范,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

3、民间美术的审美功能

民间美术来源于生活,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从房屋陈设品到日常衣食住行用生活用品,从祭祀供奉用品到装点节日的窗花、年画,都是民间生活的缩影,体现了广大民众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情趣。它在艺术上集壮美和朴素于一身,表现出质朴纯真、积极向上的风格,散发着劳动人民内在的真挚、善良、纯真、质朴的审美情趣,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些审美不仅仅是民间美术作品的体现,更是广大人们群众人格的表现,只有心灵纯真善良,才能物化成作品的质朴与求真。

4、民间美术的实用功能

鲁迅称民间艺术为“生产者的艺术”,是跟人民每天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密切联系,充分体现了生活的原型。中国民众一般的民居建筑、楼阁亭台都成就与民间艺术家,衣饰图案、刺绣、普通的用具,桌椅乃至碗盆,都贯穿了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人类的造物活动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生活生存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人生命延续的首要保证。民间美术的创造忠于这一原则,并且把生命的维系与造物活动相结合,充分说明了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5、民间美术的娱乐功能

作为民俗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在指定的节日中有应时的玩具,如元宵节的走马灯,清明时节的风筝,端午节的香包;有并具娱乐性和竞技性的蹴鞠、毽子等健身玩具;还有具有启蒙和教育意义的拨浪鼓、泥人等。这些产品并不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而是满足广大人民在审美上与精神上的物质产品。物质产品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使人们精神愉悦,进而满足人们心灵的需要,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中小学民间美术教学的意义

民间美术是民族特色和本土艺术的反映,直接再现了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体现。在教学中扩展了美术教学的课程内容,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帮助他们了解中国的文化的多元性,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次,民间美术多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以忠、孝、节、义等思想内容为题材,中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还在成长阶段,民间艺术简单、质朴的表达方式,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美术教育中加入民间美术,可以向学生们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起到促进的作用,有利于人格的健康发展。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时期,创新精神是创造能力的体现。民间美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在课堂中,将剪纸、泥塑等民间艺术传递给学生,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和眼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将民间美术的美学思想传递给学生,如构图形式的对称统一,同一主题不同的表现形式等,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三、如何在中小学课堂中如何高效利用民间美术资源

1、引导学生关注民间美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民间美术集结了历代劳动人民的生智慧和经验,也体现了民众对自然地尊重,对生活的热爱,从民间美术本体形态元素分,可以分为祭祀类、娱教类、装饰类、穿戴类、生产类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民间美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从艺术角度去理解民间美术作品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关注传统文化,用美术手段去传承,记录,表现。

2、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

民间美术课程要想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首先就得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所处的环境。民间美术大多就地取材,利用当地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文化气息,如苏州刺绣精细雅洁,蜀绣色彩鲜艳,富有立体感,所以在选择学习内容上要选取结合当地特色的美术题材和样式,将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的所学和所用相互贯通,做到学以致用。民间美术的地域性可以为处于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学生提供多样学习的选择。

3、提高教师的美术素养,开发本土民间美术资源

“教师是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首要主体,为了合理开发与利用美术课程资源,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课程资源理论素养”。教师需要具备足够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教授学生。民间美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这就需要美术老师具备做够的专业知识,保证教学质量。将本土民间美术资源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通过实践,反思,改进,开发出适合本校学生的民间美术教学资源,从而增加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范文5

摘 要 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经验,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发与保护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 少数民族 传统体育文化 开发 保护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化是各民族内部的历史发展过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是指本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的相互影响,这其中又存在着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在世界范围内,进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纵向发展,传播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横向发展,两者结合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进步,这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一)体育是人类学研究的活化石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连,被各种民俗活动吸收成为民俗文化的载体,这使其成为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活化石’,其文化价值是一般活动所不能比拟和替代的。“

“中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一种传承的民族文化形式,它是源于各少数民族生产和生活中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并在传承的过程中体现自身具有的文化价值。”

(二)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形式

根据社会文化的规律可以知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它并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还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主要把竞技因素与舞蹈、艺术,音乐、体育等多种文化融为一体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形式。

苗族的“彩月亮”、布依族的“抱架腰”、壮族的三人板鞋竞技、彝族的铃铛舞、瑶族的跳八音等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都具有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们在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也使少数民族的生活得到了丰富,增加了人们进行身体锻炼的方式达到了娱乐身心的作用。少数民族的大部分体育项目都是生产生活需要中演变出来的,因此具普遍的生活特性和有广泛的群众性,在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过程中它为传统体育的传播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教学方式。“由于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地区的相对封闭,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没有统一的文字符号,所以它的教育手段主要以言传和身教,大多是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模仿学习的。”。“叉草球运动的方法是一手握鱼叉,一手把草球扔在地上使其向前滚动,象征着鱼儿在水中游动,这时迅速掷出鱼叉,一人叉一次,轮流进行,数轮以后,以叉中次数最多者为优胜,当小孩子的叉球技术达到相当熟练的时候,家长便带他们到江河去叉鱼。”

(三)文化的载体

我们所指的认同感是“使人们自觉的聚合在一个群体中的情感,它是一种体现了其成员对某些人比另一些人感到更加亲近的情感。”认同感通常是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产生而形成的,他们可能具有相同想法和观点。“民族认同感对于人们在进行正常的生活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少数民族独特的心理和精神。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本身具有的特征,决定了它能使本群体,本民族认同,并能增强民族内部的亲近感。因此许多少数民族都是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来增强彼此的认同感。”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和保护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地区经济的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最能反映少数民族个性特征和群体气质的,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是各民族长期生产劳动的结果。“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体育方面的表现,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体育的重要来源和有机构成,所以要积极引导人们根据现代体育观念重新认识其价值,在新的历史时期,确保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合理的保持和更新。”

(二)自变,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

民族体育文化不能只是一成不变的传承下来,应该根据不同的时代特点进行必要的自身改变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样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如新疆的传统体育“达瓦孜”,它不仅在长度、高度上不断的超越,而且难度上也有所突破。现在“达瓦孜”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极限运动之一,有许多爱好极限运动的人们在不断的尝试,其中不乏有比较突出的,阿迪力就是里面的佼佼者,他已经创造了5次世界吉尼斯纪录。因而“达瓦孜”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且以“达瓦孜”命名了节目和学校。与之类似例子有很多,如蹴鞠游戏活动现在就演变成了运动之父足球。“从这些鲜明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演变的过程中不仅保留了它本身就有的民族性,同时也增加了竞技性、观赏性,使民族传统体育更加具有魅力。”

(三)现代化发展与创新

一个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民族文化的变化一直存在与社会文化之中,而创新则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生命力,中国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与传播,同时政府也在积极的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开展与保护,是可以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与此同时,中国各级政府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持着高度的重视,在政策上和法律上都给予少数民族地区多种优惠,为少数民族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如增加经费,扩大少数民族地区全民健身的场所。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这些应对方法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体育文化之列。

(四)文化自觉与文化保护

“文化自觉是借用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先生的观点:它指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文化的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就是文化的自觉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文化自觉使人们对文化有自觉的觉醒和反省,知道文化的来源以及其形成的过程,它的特点和发展的方向。文化自觉所具有的自知之明加强了文化的创新性转变,提高了适应新环境、新文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范文6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学;促进作用

一、民族传统文化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民族文化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民族文化不仅限于书本,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理念、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等等。民族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它根植于人们的内心,也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不同的地区皆有着自身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而这些民族文化正是不断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和素材,毕竟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民族文化更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且二者相结合的民族文化必定使语文的内容更加充实多彩,它不但深刻了语文知识,更是民族传统文化另一种方式的传承。如今,以《论语》为代表的民族优秀文化,是现代教育思想的源头,是提高教师理论水平的根本。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提高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育水平的高低。

(二)增强教学的特色化和本土化

古语有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也是有地域间的区别的。将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来,无形中让语文教学更具本土化和特色化。而这一策略不仅符合了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标准,更有益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从而推动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我们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因此,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来,让语文课本中的理念紧紧地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那语文教学必将更具趣味性和本土性。且这样的融合无论是对于语文教学的发展,还是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是非常有益的。至此,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必将被激发出来,这不但有利于学生文化知识的增长,也有利于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三)提升学习热情,增强文化认同感

在网络、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体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些高材生选择定居于其他国家,或者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被其他国家申遗成功等等消息,这不仅是人才的流失更是传统文化的流失。面对这种种现象,这就有必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来,让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得到碰撞与发展。因为,如果一个民族在发展中缺失了自身的民族文化,那么这个国家和民族势必将无法立足于世界之林。故此,在语文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让学生与民族文化产生共鸣,不断强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认同感。以便让学生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塑造自己的品格,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思想层次,让学生与语文教学均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一并成长。

二、如何将民族传统文化运用到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

(一)依托本土资源优化课程设置

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首先需要将本土资源进行优化。这就要求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都需要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活动和文化内容。诸如本土的著名人物、历史事件、生活习惯、文学作品等等,将这些东西融入到高中语文课本中去,在教学中向学生不断渗透相关的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同时,本土的一些名胜古迹、传统工艺、考古发现等也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用以对学生进行熏陶,提升学生的情感感悟和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在这些环节中一步步地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

(二)举行以文化为载体的课堂实践活动

在学习中我们不可以忽视实践的作用,因此在学习中应适当地举办一些实践活动,以便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民族热情,对学生的思想产生积极的启发作用,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另外,在语文课堂中涉及有与民族文化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或者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用以鼓励学生去查阅相关文献,让学生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不断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当然,学校还可以举办相关的文化讲座和文化演讲等活动,或批准教师带领学生到一些名胜古迹去进行采风等,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感悟民族传统文化……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必能不断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能力,不断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三)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的文化素养总是综合表现为一定的人格气质,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熏陶和影响,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具有榜样和示范的作用。教师要学习历史,了解民族文化的发展,并要对国情、世情的发展以及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再学习,特别要注意研究民族文化发展史上(尤其是“五四”以来)对中外文化的批判与继承、改造与创新的经验和教训,树立起科学而全面的文化选择观。只有自身的文化辨析、选择能力提高了,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担负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

三、结语

本文首先对民族传统文化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分析,分别阐述了“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增强了教学的特色化和本土化”,“提升了学习热情,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其次又阐述了如何将民族传统文化运用到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通过“依托本土资源优化课程设置”,“举行以文化为载体的课堂实践活动”这两种途径来促进民族文化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以便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实践中提高学习热情并且打造出更加高效、优质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袁永秀.浅议民族传统文化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期刊论文】-速读(中旬),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