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污染的成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污染的成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污染的成因

海洋污染的成因范文1

读下面的某区域洋流图,分析回答1~2题。

1. 该洋流所在的海域位于( )

A. 北半球中低纬度 B. 北半球中高纬度

C. 南半球中低纬度 D. 无法判断

2. 图中甲、乙、丙、丁四支洋流中,其成因与西风密切相关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箭头表示洋流分布位置及流向。读图,完成3~5题。

3. 由①②③④组成的洋流环流圈位于( )

A. 南太平洋 B. 北大西洋

C. 南印度洋 D. 北太平洋

4. 按洋流的性质分,属于寒流的是( )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①④

5. P洋流流经地区沿岸的气候类型依次为( )

A. 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B. 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C.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D. 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下图为世界局部海区洋流分布模拟图。读图完成6~7题。

6. 有关中低纬海域洋流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部为寒流

B. 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西部为暖流

C. 呈反气旋型流动,大陆西岸为寒流

D. 呈气旋型流动,大陆东岸为暖流

7. 日本暖流( )

A. 活跃了海陆间的水循环

B. 减缓了海轮北上的航速

C. 有利于北海渔场的形成

D. 缩小了海洋污染的范围

读某区域洋流分布图,回答8~9题。

8. 关于图中各洋流名称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①―巴西暖流 B. ②―本格拉寒流

C. ③―北大西洋暖流 D. ④―东格陵兰寒流

9. 图示各地气候特征与沿岸洋流密切相关的是( )

A. M地夏季炎热干燥 B. N地冬季温和湿润

C. P地夏季高温多雨 D. Q地冬季寒冷干燥

读北印度洋水平及垂直方向洋流示意图,完成10题。

10. 该上升流对印度洋西部海域的影响是( )

①使得海水蒸发量增大 ②使沿岸地区降水量增加 ③使沿岸地区海洋生物增多 ④使表层海水水温下降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 读某区域2月大洋表面海水等温线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海区等温线比B海区等温线稠密,说明A海区海水的温度南北温差 (大或小),原因是 。

(2)图中流经甲、乙两处的洋流分别为 、 (洋流名称),并简述洋流对甲、乙两海区沿岸气候的影响。

(3)若A海域发生石油泄漏,石油的扩散方向最可能是 方向,并评价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12.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在巴西东北部接近赤道的几个州的海滩上经常会出现企鹅的身影,令巴西环保组织很头疼。专家对企鹅出现在赤道附近的原因看法不一。有专家认为人类过度捕鱼,令企鹅不得不游向离岸更远的海域觅食,最终不敌强劲水流被带到热带;也有专家认为全球气温上升影响水流,更多的风暴令海洋风浪变大将它们冲得更远;还有专家认为企鹅本来要游到南非附近的海域,但洋流把它们带到了巴西东北部海岸。

材料二 南美洲简图

(1)分别写出洋流①②③的名称。

(2)判断④处气候类型并说明成因

(3)若图中阴影部分是出现企鹅的海滩,有专家认为“企鹅本来要游到南非附近的海域,但洋流把它们带到了巴西东北部海岸”,如果此判断成立,你认为是哪些洋流在此次企鹅大迁移中起了作用?

(4)在对来到巴西的企鹅的救援活动中,有人计划动用飞机将企鹅运到东南部的海滩,准备让企鹅乘洋流回到南极洲的家乡,如果此次行动可行,你认为企鹅乘的洋流有哪些?

13. 2010年8月4日,在经历重重波折后,14岁的荷兰少女劳拉・德克尔终于可以一偿独自环球航行的夙愿。据悉,如果一切顺利,劳拉将于2012年9月20日抵达葡萄牙里斯本,完成整个航行,同时,她将创下环球航海的最低年龄纪录。阅读她此次环球航行计划路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1)劳拉从荷兰出发后,并未直接向西横渡大西洋,而是先向南航行再横渡大西洋,她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2)当劳拉航行到A处时,该地的气候特征是什么,请分析该地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

海洋污染的成因范文2

【命题聚焦】

命题点一洋流与海水等温线判读

海水等温线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可从三方面分析:①海水等温线较陆地平直,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海水等温线数值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纬度差异;③海水等温线偏离纬线弯曲,主要原因是洋流性质差异。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就是洋流的流向,如下图所示:根据海水等温线数值的递变规律,可判断甲洋流在北半球,乙洋流在南半球。甲、乙洋流所经海域海水等温线都向北凸出,但甲洋流是由低纬流向高纬,乙洋流是由高纬流向低纬,故甲洋流为暖流,乙洋流为寒流。

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因此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密切相关(如上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中低纬环流圈(信风,盛行西风);②以副极地为中心的中高纬环流圈(盛行西风,极地东风);③40°S附近为全球性西风漂流(盛行西风)。

根据洋流的分布规律可知:①洋流影响海洋航行:顺洋流航行速度快,逆洋流航行速度慢;高纬处,洋流可能带来冰山,威胁海运;寒、暖流交汇处多海雾,也会影响海运。②洋流影响海洋环境:加快污染海区的净化速度,但扩大了污染海区的范围。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可以依据洋流的分布及洋流名称来进行空间定位,也可依据海岸轮廓或岛屿等其他地理事物判定洋流分布及洋流名称。

命题点三 洋流与季节判断

世界洋流分布除“三圈”外,还有“一季”。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当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时,北半球为夏季;逆时针方向流动时,北半球为冬季。

命题点四 洋流与沿岸气候

气候成因的影响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具体的某种气候的形成并不一定全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审题时要注意判断主导因素是什么。大气环流和纬度位置是一个地方气候形成的决定因素,尤其是大范围地区气候的形成。而对局部的某一范围的气候来说,地形、海陆位置、洋流往往起着重要作用。洋流促进了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如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地形、信风、洋流等,而其西海岸荒漠环境的形成和沿岸寒流有很大的关系。

命题点五 洋流与海洋渔场

本命题点可以结合成因分析,由果及因推理成因。渔场即渔业资源丰富、鱼类汇集、渔业活动频繁的场所。据此推理鱼类汇集的成因,思维过程是:鱼类汇集饵料(浮游生物)丰富营养盐类、有机物质丰富深层无机盐上泛特殊的海域位置。而特殊的海域位置包括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河流入海口附近。

联系洋流分布推导渔场分布。如温带沿海海域是渔场分布的主要海域。这里的渔场大多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热带和副热带的渔场主要分布于离岸风盛行、上升流势力强大的海域,即多位于副热带大陆的海域,如南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岸等海域。

命题点六 洋流与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格陵兰岛的冰盖和北极的冰雪融化速度加快,大量的淡水注入北大西洋。大量淡水积聚在洋面上,导致北大西洋暖流缺乏向北运动的动力,使其速度减慢,甚至最终会停止。科学家预测,如果北大西洋暖流流速减慢的现象持续下去,北欧和西欧的平均气温可能会下降,会让这里的冬天变得异常寒冷。

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水就会向相反方向流动,即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流动。反方向流动的这一洋流是一股暖流,即厄尔尼诺暖流。这一暖流使原受秘鲁寒流影响而形成的冷水域变成暖水域,南美西岸的气候出现异常,原本干旱的地方却洪涝成灾。

【方法突破】

方法一 “8/0”判断洋流模式

“8/0”记洋流模式,中间分数线为赤道,分子“8”,按笔顺代表北半球大洋环流及洋流流向;分母“0”,按笔顺代表南半球大洋环流及洋流流向(南半球中高纬度没有形成环流)。中低纬度大洋西岸为暖流,大洋东岸为寒流(南北半球均是如此);中高纬度大洋西岸为寒流,大洋东岸为暖流(只限北半球)。如右图所示:

方法二 “左右手”判断洋流模式

对于北半球的中低纬度,中心线为30°N线附近(副热带),运用“右手螺旋定则”,大拇指向下,四指弯曲则呈顺时针方向(反气旋);南半球的中低纬度,中心线为30°S线附近(副热带),运用“左手螺旋定则”,大拇指向下,四指弯曲则呈逆时针方向(气旋);对于北半球的中高纬度,中心线为60°N线附近(副极地),运用“右手螺旋定则”,大拇指向上,四指弯曲则呈逆时针方向(气旋)。

【典例精析】

下图中格陵兰岛大部分终年被冰雪覆盖,甲、乙分别是北美洲和英国的港口,甲乙之间的虚线示意航线。十八世纪邮政长官富兰克林调查发现,沿北美洲和英国之间航线航行的邮船,往、返航程耗时明显不同。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最有可能出现冰山的海域在

A.①附近

B.②附近

C.③附近

D.④附近

(2)沿甲乙之间航线航行的邮船往、返时间不同主要受

A.海浪的影响

B.暖流的影响

C.海风的影响

D.寒流的影响

【解析】第(1)题,冰山来源于冰川,而冰川分布在高山及高纬度地区,从图中可以看出①、②纬度较低,排除;④虽位于北极圈以内,但由于地处欧洲西部,受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增温增湿),因此出现冰山的可能性较小;③位于北美洲中高纬度,受东格陵兰寒流、拉布拉多寒流影响,降温减湿,因此是最有可能出现冰山的海域。故C正确。第(2)题,综合考虑一些因素,洋流对海洋航行影响最主要。沿甲乙之间航线航行受北大西洋暖流(自西向东)的影响,向东航行顺流而行,因此从甲乙的时间短于乙甲的时间。故B正确。

【跟踪训练】

下图中的粗线表示洋流,等温线值T1

1.位于同一半球,且性质相同的洋流是

A.甲、丁位于同一半球,均属暖流

B.乙、丙位于同一半球,均属暖流

C.甲、乙位于不同半球,均属寒流

D.丙、丁位于不同半球,均属寒流

2.下列洋流组合中能构成完整洋流系统的是

A.南赤道暖流乙西风漂流丙

B.南赤道暖流丁西风漂流甲

C.北赤道暖流丙北大西洋暖丁

D.北赤道暖流甲北大西洋暖流乙

下图为“某海域大洋环流模式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西风带的盛行风向。读图回答3、4题。

3.甲洋流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是

A.增温增湿

B.增温减湿

C.降温增湿

D.降温减湿

4.图中①、②、③、④四海域最有可能形成大渔场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根据等温线值T1

2.B根据洋流“8/0”模式图,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为顺时针,南半球为逆时针,故B正确。

海洋污染的成因范文3

例1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图)。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于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

解析 本题考查发展工业优势条件和不利地理条件、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等,意在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主要从资源数量与质量、开采方便、能源、资金、市场与交通等方面回答。(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主要从气候、水资源、劳动力数量和工业基础等方面回答。(3)是一个开放的答案,如果回答赞同,主要从甲地位于内陆地区,人口稀少,土地广阔;而乙地临海,易造成海洋污染,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污染造成的损失更大。如果是反对,主要从甲地生态环境脆弱;乙地保护与治理设施完备,技术高。

答案 (1)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

(2)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与基础设施薄弱。

(3)赞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染物;乙地人口多,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等。

反对: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沙漠化);乙地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

点拨 区域自然资源开采利用方式的分析:一是考虑自然资源储量与质量、分布与集群状况;二是考虑市场开发前景;三是考虑交通等基础设施状况和对环境的影响;最后决定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和方向。

例2 读赞比西河区域示意图,回答(1)~(2)题。

(1)赞比西河是非洲第四大河流,下列有关赞比西河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上游支流短小急促,峡谷险滩广布

B.中游地势低洼,河网密布

C.上游西南部降雨量小且变率大

D.该河的汛期出现在7、8月份

(2)赞比西河干流上现有4座大水电站,有关卡布拉巴萨水坝工程利弊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建设大坝最主要是为了发展交通和旅游

B.能够调节径流,增加马拉维湖的通航能力

C.保障了中下游的航运,利于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D.导致河口三角洲不断受到海水侵蚀,海岸线向后退缩

解析 本题考查赞比西河的自然环境和流域的合理开发。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游河段的支流较长,且沼泽广布,流速不会太快;中游也位于南非高原上,多峡谷,只有下游沿河地区有部分平原;赞比西河全流域都位于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其汛期在3~4月份;上游西南部支流多为季节性河流,说明西南部雨量小而变率大。建设大坝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发电、灌溉、航运、防洪等;虽然大坝能够拦蓄洪水,调节径流,但大坝修建后形成的水库对马拉维湖的通航能力调节有限,且马拉维湖是东非大裂谷的一部分水坝工程阻断了中、下游的航运,不利于淡水鱼的洄游,影响了生物的多样性;中游大坝众多,导致入海泥沙减少,三角洲受海水侵蚀严重,海岸线不断向后退缩。

答案 (1)C (2)D

点拨 河流流域的开发利用,与其本身的自然环境有关,比如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就适宜发展农业;而科罗拉多河,河道狭窄、落差大,就适宜开发水利资源;黄河的开发其指导思想是除害兴利,综合利用,使黄河水沙资源在上中下游都有利于生产,主要任务是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缓解黄河下游洪水威胁;防治水土流失,逐步减少输入黄河的泥沙,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水沙和水能资源,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所以要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就要走因地制宜、综合开发与治理的路子,以协调人地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练习]

下图是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石(石家庄)太(太原)铁路横穿太行山,在沿滹沱河基本与河流平行,主要是考虑( )

A.水源 B.气候

C.地形 D.资金

2.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但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和交通的压力较大,其原因是煤炭( )

A.燃烧效率低,废弃物多

B.埋藏浅,有害成分少

C.分布集中,便于开采,

D.应用技术难度低,使用数量大

下图是我国四川省西南部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甲河谷气候炎热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十分脆弱。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与乙地形的成因密切相关是( )

A.丙河谷形成的冲积扇

B.甲河流形成的江心洲

C.丙山脊的自然延伸

D.甲河流形成的河漫滩

4.调查发现甲河谷植被稀少,有一些小叶灌丛分布,森林覆盖率不足3%,其主要原因是( )

A.地质灾害多

B.背风坡气流下沉

C.土壤肥力差

D.河谷宽度大

5.某科技公司,通过技术手段,在甲河谷一些区域生产出的水果肉质厚实、风味浓郁醇厚、口感甜美;其主要利用了该河流的( )

A.丰富的优质水源

B.特殊的光热条件

海洋污染的成因范文4

知识在人群的分布与构成,决定了这人群的进化级别与方向,人的生命只是人类知识构成,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1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1、我国陆地面积

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 三位,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 热 带。

2、我国最北端在

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为中心线,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海南),最西端在 帕米尔高原 (新疆),最东端在 黑龙江与 乌苏里江 的汇合处(黑龙江)。

3、我国东临海洋,从北向南依次为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第一大岛台湾岛,第二大岛海南岛。我国的内海是 渤海 和 琼州海峡,管辖的海域面积约 300万 平方千米。

4、我国陆上国界漫长,达2万平方千米,接壤的国家共有14个。

有六个隔海相望的国家(自北向南依次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5、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

全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 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北京是首都,称为“祖国心脏”。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6、目前人口数为13.7亿。

东西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线 以东南人口密集,以西北人口稀少。

中国人口分布特点是 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沿海、沿河湖、平原、盆地区人口多,干旱荒漠、高原人口 少 ;经济、交通、工业发达地区多城集区,人口 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偏僻农牧区人口少;汉族地区人口 多 ,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 少 。

7、我国实行

计划生育 ,控制 人口数量 ,提高 人口质量 ,是一项长期基本国策。

8、我国共有56个民族,各民族中,汉族

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 和 中部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 部地区。

民族风情: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云南傣族的泼水节;中华民族的端午节。

民族政策: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区域自治。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2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一、山脉纵横交织

1、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1) 山脉纵横交错,把全国分成若干地形区

(2) 山脉成为地形区的界线P27的表格1

2、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P21

(1) 东西走向的山脉 :最北一列:天山和阴山;中间是昆仑山和秦岭;靠南的一列是南岭。

(2) 南北向的山脉 :位于中国中部的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3)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西侧的一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的一列:长白山-武夷山等;东侧一列:台湾山脉

台湾山脉的主峰玉山是中国东部最高峰。

(4) 西北—东南向的山脉 :阿尔泰山、祁连山

(5)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6) 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分界线:

河北和山西(太行山) 福建和江西(武夷山) 湖北和重庆(巫山)

青海和甘肃(祁连山) 西藏和新疆(昆仑山) 广东和湖南(南岭)

3、中华五岳:泰山(山东)、华山(陕西)、衡山(湖南)、恒山(山西)、嵩山(河南)

我国山脉两侧地形区名称一览表

一、地形复杂多样

1、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和山地。

2、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主要地形区特征:

(1)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 ——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大江大河发源地;

(2) 内蒙古高原——开阔坦荡,地面起伏和缓。

(3)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黄土广布;

(4) 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地表崎岖

(5)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最大的内陆盆地;内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丰富的油气资源

(6) 准噶尔盆地——绿洲和垦区,受大西洋湿润气流影响。

(7) 柴达木盆地——内陆高原盆地和“聚宝盆”;平均海拔最高

(8) 四川盆地——紫色,红色盆地,内有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9) 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林业和牧业

(10)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最大,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湖泊众多,鱼米之乡

(11) 山地面积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3.山地的优缺点:p28

(12) 山区: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合称山区,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3

(13)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一、地势西高东低

1、我国地势的突出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三级地势阶梯的概况:P20

1、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经济、水能的影响:

(1) 对气候:使海洋湿润气流从东至西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2) 对河流:许多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

(3) 对交通:东西向的河流沟通了东西交通;

(4) 对经济: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

(5) 对水能:在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有利发电。

读图p30 三个阶梯的分界线及地形区。

第一节 中国的气候

我国气候特征:①气候复杂多样;②季风气候显著;③多特殊天气;④多旱涝灾害。

一、气候复杂多样

1、气候复杂多样,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1) 气温分布与温度带

?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 成因:纬度位置、冬季风的影响。

?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气温都较高。成因:纬度位置

我国冬季气温最低处是黑龙江省北部的漠河地区;气温最高处是海南省南部

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最冷的地方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夏季温度低的原因是海拔高。

(2)我国习惯从北到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这样划分是根据≥10℃的积温来划定。另外,青藏高原为高原气候区。

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P35的表格,记图2-22、23、24、25、26、27、28

(2)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干湿地区

?空间上分布即地区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成因:受夏季风影响。

?时间上分布即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降水集中在夏秋季,降水年际变化大。(由南往北降水的月数渐少,总量渐少,但集中在7、8月;降水年际变化渐大)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台湾省的东北部的火烧寮(雨极),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我国的干湿地区:P37表格

科学家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将我国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四种干湿地区类型。

干湿地区的植被类型

1、季风气候显著,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二

(1) 什么是季风:夏季——偏南风(西南季风来自印度洋,东南季风来自太平洋;)冬季——偏北风

(2)夏季风的影响是导致中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降水和时空分布(降水分配不均,集中于夏季,且年际变化大;年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 夏季风影响雨带推移及带来的旱涝灾害,P40第二段

(1)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以东为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大致和我国的一月份( 0℃ ) 等温线,(800mm)等降水量线,(暖温带)与(亚热带 ), (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一致。

我国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青藏高原)、西部高原山地表现出明显的垂直气候特征。我国是唯一一个拥有三种季风气候的国家。

(5)季风区指的是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

(6)回答问题:我国为什么没有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气候类型?

答:地中海气候位于中低纬度地区大陆的西岸,而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岸;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中低纬度地区大陆的西岸,且终年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而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岸,且仅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

一、特殊天气

多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

多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

一、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旱涝灾害

1、洪涝:夏秋季节

2、干旱:影响最大、最常见、范围最广。

第一节 中国的河流

一、外流区为主

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分布区域,成为外流区。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做内流区。

1、外流区

(1) 主要外流河及注入的海洋

注入太平洋:黑龙江、乌苏里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闽江、珠江、澜沧江

注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怒江。

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2) 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是珠江;结冰期最长的河流是黑龙江

(3) 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运河。它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经过6个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5大水系。

2、内流区

(1) 主要内流河:塔里木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

3、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对比

1、我国的主要湖泊

(1) 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是我国最大咸水湖,也是我国最大的湖泊。

(2) 东部平原湖区:鄱阳湖(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一、滚滚长江

1、长江的源流概况

1.(1)发源地: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省(青)、西藏自治区(藏)、云南省(云)、四川省(川)、重庆市(渝)、湖南省(湘)、湖北省(鄂)、江西省(赣)、安徽省(皖)、江苏省(苏)、上海市(沪)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也是亚洲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

2.(2)上、中、下游的划分:宜昌(湖北省,上中游划分地)、湖口(江西省,中下游划分地)。

长江上游的特点是:多峡谷、多支流、水量大、富水力;

中游的特点是: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下游的特点是:江宽水深、江海相连、航运便利。

中游段荆江被称为“九曲回肠”。这样弯曲的河道对航运和水流有哪些影响:不利于航行,水流不畅,极易泛滥成灾,因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解决办法:裁弯取直,建分洪工程,建水利枢纽工程等。

(3)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4)主要支流及湖泊:主要的支流和湖泊: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赣江、汉江(长江最长的支流)、鄱阳湖、洞庭湖、太湖

2、长江的水能开发:“水能宝库”

(1) 水能最集中的河段:集中在上游河段?源头至宜宾段?三峡段;原因:落差大,降水丰富。

(2)长江三峡:由矍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位于第二和第三阶梯的交界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具有防洪、发电、航运、水产养殖、供水、灌溉、旅游等功能,世界最大的水电站。

(3) 葛洲坝

1、黄金水道:航运价值高

(1) 有利条件:降水丰富,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干支流通航里程长约7万千米。

(2) 运输价值:水运成本低;流域经济发达,资历源丰富;与南北向的铁路线相交,联系广泛。

(3) 货运量占全国的60%。

4、长江之害在于中下的洪涝灾害:上游地区植树造林;

中下游地区兴建分洪蓄洪工程,加固江防大堤。

二、滔滔黄河

1、黄河的源概况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省(青)、四川省(川)、甘肃省(甘)、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内蒙古)、山西省(晋)、陕西省(陕)、河南省(豫)、山东省(鲁)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500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1) 上、中、下游的划分:河口(内蒙古,上中游划分地)、桃花峪(河南,中下游划分地)。

黄河上游的特点是:多峡谷、多支流、水量大、富水力;

中游的特点是:多支流、多泥沙;

下游的特点是:“地上河”。黄河“地上河”成因:黄土高原土层疏松,中游地区夏季降水集中导致泥沙的大量淤积使黄河下游的河床不断抬高

(2) 主要支流:洮河,湟水(上游),汾河、渭河(中游)

2、黄河的水能开发

(1) 水能集中在上游、中游

(2) 主要水电站:龙羊峡、三门峡、小浪底等

3.黄河的治理:①在上、中游特别是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下泄;

②在下游修筑堤坝,加固黄河大堤。

4.黄河的奉献:①塑造了肥沃的华北平原;

②提供大量的水能资源;③提供了水源进行灌溉。

长江与黄河的对比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3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概况

一、什么是自然资源:存在与自然界、能为人类提供福利;

1、主要类型: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

2、自然资源的特征

(1) 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技术进步不断拓展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空间:空气、风景

(2) 自然资源数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

3、可再生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

应有计划,有限制地加以开发利用。

4、非可再生资源: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煤炭,石油,天然气。

应综合利用,注意节约,避免浪费和破坏。

5、新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核能、氢能等。

特点:污染小、储量大、分布广等。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第二节 中国的土地资源

一、人多地少

1、土地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2、“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不及世界的1/3。

一、类型齐全

1、各类土地资源齐全:耕地、林地、草地等(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比例图)

2、草地面积较广,所占比重大。

居世界前列。而耕地、林地所占比重相对偏小。

3、中国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的干旱荒漠,以及青藏高原上的高寒荒漠等。

二、区域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区域差异明显

1、耕地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以及低缓的丘陵地区

2、林地分布在东北、西南(天然林)、和东南山区(人工林和次生林)。

3、草地分布在北部、西部内陆地区。

4、土地资源质量的区域差异

一、珍惜每一寸土地

1、耕地存在的问题:人均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工矿与建筑用地占用及乱占耕地,使耕地面积减少——对策:提高耕地的生产力;

适当开垦荒地,提高利用率。

2、林地存在的问题:管理不力,滥伐现象严重—对策:营林、护林、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

3、草地存在的问题:超载,管理不力,造成退化——确定合理的载畜量,划区轮牧,防灾。

4、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第一节 中国的水资源

一、“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特点。

1、南方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0%,却占全国总流量80%以上。

2、黄、淮、海流域面积占全国耕地的38%,以上但水资源只占6%。

3、水资源空间分布的五个带:P73;图3-20

我国水资源供需情况对应地区

二、时间分配不均及其对生产的影响。

1、中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上: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际变化大。

2、对生产的影响——易造成干旱和洪涝灾害。

三、节约每一滴水

1、地区分布不均——兴建跨流域的调水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最大规模)。把长江流域富余的水调入缺水的华北、西北地区。

2、时间分布不均——兴建水库。

(小浪底)(三峡水利枢纽)。

3、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上的最大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利枢纽是目前长江干流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1.我国各大水系中,水资源最丰富的水系是长江水系,其次是珠江水系。

6、污染和浪费——节约和防治

7、缓解缺水问题的根本途径: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节水型社会”。

8、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条路线:P76图3-24.

第一节 中国的海洋资源

一、多样的生物资源

1、优越的海洋自然环境

(1) 地跨多个温度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2) 大陆架面积宽广。

(3) 海水温度适中。

2、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

3、四大渔场: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最大)、南海沿岸渔场、北部湾渔场。

2.我国海水养殖产量占海洋水产品产量的1/3以上。

3.我国海水养殖品种有海带、紫菜、虾、扇贝、牡蛎、鲍鱼等。

4.我国沿海的大陆架上,蕴藏着相当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

我国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海洋矿产资源有锆石、钛铁矿、石英砂等

5.我国开发利用的海洋化学资源主要是从海水中提取海盐和镁、溴、碘等化学元素。

二、巨量的化学资源

1、长芦盐场(最大)、淮北盐场、布袋盐场、莺歌海盐场。

三、保护“蓝色国土”

6.海洋资源存在的问题:海洋灾害频繁、局部海域环境污染加剧、近海渔业资源衰竭,如过度捕捞、石油污染、赤潮。

我国海洋总污染量的80%来自陆地。

海洋污染的成因范文5

关键词:经济发展;水资源保护;水体污染;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2-0104-02

一、经济发展是落后地区所有任务的重中之重

面对经济落后地区现状,对比其与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指标、城市建设等的差距,可以得出一个明显的结论,经济发展应该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所有任务中作为优先考虑的任务。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地区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生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改进,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数量的增长,即一个地区产品和劳务通过增加投入或提高效率获得更多的产出,构成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二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即一个地区投入结构、产出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各种结构的协调和优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环节;三是经济质量的提高,即一个地区经济效益水平、社会和个人的福利水平、居民实际生活质量、经济稳定程度、自然生态环境改善程度、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是发展经济的最终标志。

发展经济提倡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它具有六条原则:公平性原则 (资源占有、产品分配)、可持续原则 (资源和环境利用)、和谐性原则 (人与人、人与自然)、需求性原则 (满足生存基本需求)、高效性原则 (资源利用效率)、节约性原则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所有指标中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落后地区所有任务的重中之重。

二、水资源污染与保护也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经济发展往往以破坏水资源为代价,这就导致水资源保护与发展经济二者之间的对立。众所周知:各个地区水资源污染的问题日益明显,各种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环境的现象有增无减,日益严重的污染事件总是不断地见诸报端,江河湖海被污染,水资源的缺乏已经被广泛关注。在资源趋于匮乏、环境日益脆弱的今天,经济的竞争,正逐渐演变为一场环境竞争。因此水资源保护成为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

对于这样的竞争,选择大抵只有两种:或者不计成本与后果地竭泽而渔,或者可持续发展地永续利用。 不幸的是,当前许多地方政府仍然固执地选择了前者。正是出于这样的选择,他们才对这些大公司、大企业的环境行为不闻不问。庇护自不待言,为刺激经济快速增长、积累竞争的物质资本、追求自己的政绩,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竞争、企业竞争和引资竞争上为占据优势,随意降低或抛弃环境保护标准,出台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土政策”,甚至对环境执法横加干预阻挠,为这样的利税大户也是污染大户“保驾护航”。

(一)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中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缺水状况在中国普遍存在,而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全国约有670个城市中,一半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水现象,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10余个城市。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量并不丰富。水资源的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河流的泥沙淤积严重。这些特点造成了中国容易发生水旱灾害,水的供需产生矛盾,这也决定了中国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江河整治的任务十分艰巨。中国水资源虽然总量不算少,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很贫乏,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 / 4(中国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约2700m3,居世界第88位)。中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地区分布差异很大。随着我国人口迅速增长,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造成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

由于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首先是对工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其次对群众生活和工作造成不便,有些城市对楼房供水不足或经常断水,有的缺水城市不得不采取定时、限量供水,造成人民生活困难;其三,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资源枯竭,在27座主要城市中有24座城市出现了地下水降落漏斗。

(二)水体污染的种类

1.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有机污染类型,由于过多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天然水体而恶化水质。施入农田的化肥,一般情况下约有一半氮肥未被利用,流入地下水或池塘湖泊,大量生活污水也常使水体过肥。过多的营养物质促使水域中的浮游植物,如蓝藻、硅藻以及水草的大量繁殖,有时整个水面被藻类覆盖而形成“水花”,藻类死亡后沉积于水底,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导致鱼类因缺氧而大批死亡。

2.有毒物质的污染。有毒物质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指汞、镉、铝、铜、铅、锌等重金属;另一类则是有机氯、有机磷、多氯联苯、芳香族氨基化合物等化工产品,都能破坏这种蛋白质和金属离子的平衡,因而削弱或者终止某些蛋白质的活性。这些重金属与蛋白质结合不但可导致中毒,而且能引起生物累积。重金属原子结合到蛋白质上后,就不能被排泄掉,并逐渐从低剂量累积到较高浓度从而造成危害。

3.海洋污染 随着人口激增和生产的发展,我国海洋环境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损害。

(三)水污染的危害

由于地下水管理水平落后,我国地下水资源不合理开采现象十分严重,目前许多地区已出现地面沉降与地裂缝、地下水降落漏斗、地面塌陷、海水入侵、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全国一半地区的浅层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污染。水体污染影响工业生产、增大设备腐蚀、影响产品质量,甚至使生产不能进行下去。水的污染,又影响人民生活,破坏生态,直接危害人的健康,损害很大。(1)危害人的健康水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 (2)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水质污染后,工业用水必须投入更多的处理费用,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食品工业用水要求更为严格,水质不合格,会使生产停顿。这也造成工业企业效益不高和质量不好的因素之一。农业使用污水,使作物减产,品质降低,甚至使人畜受害,大片农田遭受污染,降低土壤质量。(3)水的富营养化的危害在正常情况下,氧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溶解氧不仅是水生生物得以生存的条件,而且氧参加水中的各种氧化-还原反应,促进污染物转化降解,是天然水体具有自净能力的重要原因。

三、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注重水资源保护

众所周知,江苏无锡的经济发展是多么的超前。但是无锡走的是传统工业化的道路,必然会在初期碰到一些早期工业化地区所遇到的问题,包括涉及资源消耗、水资源保护等难题。比如太湖,横跨江浙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就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富饶的物产和秀丽的自然风光来说,可称五大淡水湖之冠。前些年,太湖与滇池、巢湖一样水质污染日益严重,已严重影响到人民的日常生活,制约了流域的经济发展。据专家们分析,造成太湖富营养化的基本原因有三条:一是农业和生活污水大量增加,仅此足以使太湖水中的含氮量超过三类水指标;二是工业污染增加;三是养鱼、水运和旅游业等湖内的各种其它开发活动,也使污染物发生量直线上升。太湖富营养化和水污染日趋严重也已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

在1998年底,备受国人瞩目的太湖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攻克了第一个重要堡垒,沿湖各排污单位在国务院规定的时限内,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在这次气势磅礴的治污战役中,太湖流域1035家重点排污单位的总达标率为97.3%,42家企业被关停,许多“老、大、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企业污染防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地方环保工作得到加强,公众环境意识明显提高。

四、关于经济发展所导致的水资源污染问题的应对建议

(一)水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应是并驾齐驱的

没有经济发展,水资源保护无法实施,因为水资源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只顾经济发展,不注意水资源保护,对人类来说只是一种自杀行为。今天我们对自然掠夺式的的索取,最终会导致资源枯竭,水资源保护恶化严重,小命不保,更别提经济发展,所以两者应共同存在。工业化开始初期,经济增长但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随着工业化步入中期,经济增长和环境影响都放缓,而随着工业化步入后期,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都会相对下降。

(二)应该重新制订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

例如国土整治规划,应打破行政区划,根据不同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总量去制订不同区域的发展目标,再依此制订不同的考核体系与政策体系。再例如新的产业发展规划等。

(三)应推行行政体制改革,其核心是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由主抓企业主抓经济向主抓公共性过渡,如环境保护;同时还要理顺政府与市场、与企业的新型关系。

(四)要制订一系列经济环境政策

我们必须要算清一笔账,如果中国人均收入在2000美元,要走新能源循环经济道路时,我们的发展速度会降多少?我们要承担多大成本?整个财税政策体系是否支撑得了?这笔账如果能够算出来,一系列政策才能出台,经济才能够出现真正转型。

坚持发展经济优先的原因还来自于水资源保护本身,尽管经济发达地区总结了经验并获得了各种可以用于水资源保护和污染控制的新的技术和资金,而这些则是发展中地区缺乏的。发展中地区要想从发达地区获得这些技术和资金,存在许多困难并且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海洋污染的成因范文6

经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是他在品质、知识和经验方面的功能。这三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特殊的管理方式,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1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2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

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

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

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

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

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

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

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