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机构教育理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辅导机构教育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辅导机构教育理念

辅导机构教育理念范文1

关键词:全纳教育;随班就读;支持系统

随着全纳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全纳教育发展成为一种接纳所有学生、满足不同需求的持续的教育过程。全纳教育成为实现全民教育的基本途径,它使所有的儿童能享受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参与合作学习,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使人的潜能得到开发。它不仅涉及特殊教育,还包括普通教育,甚至于整个教育系统和社会领域。目前,在我国,随班就读形式是对特殊儿童的需求响应,是全纳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班就读还存在着教育理念落后、师资质量没有保证、支持系统不完善等问题。为了提高随班就读的质量,需要庞大的特殊教育支持系统,我们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行政支持

行政支持是以政府为领导核心,以教育局教研室、特教资源中心为技术指导中心的特殊需要儿童随班就读支持系统。

1.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残联组成随班就读领导小组,学习全纳教育思想,以随班就读特殊学生需求为导向,制定科学合理的随班就读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使随班就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随班就读学生身心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2.由教育局教研室、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等组成教育教学专业技术指导小组,为随班就读承担师资培训、教育科研、教育评估、筛查鉴定等支持工作,使随班就读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3.政府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体,广泛开展全纳教育理念和随班就读舆论宣传,及时报道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教育支持活动成果,促进社会各方面对随班就读及其特殊教育的认识、理解和支持。

4.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手段,以个性化服务为原则,通过送教上门服务或机构服务等形式,借助特殊教育理念和方法,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开展学习技能训练、心理健康教育、文化课补习及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进而满足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个体需求。

二、学校、班级支持

随班就读学生所处学校、班级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支持直接关系到随班就读工作的运作和教育质量。

1.由学校领导、班级教师、资源教室教师组成随班就读的具体工作群体,全面负责随班就读学生的情况调查、心理评估、入学安置、学籍管理、课程设置、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开展兼顾到随班就读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探索和总结随班就读教学组织形式等。

2.班级教师在情感态度、教育理念、教学活动等方面全面接纳随班就读的学生,并结合特殊教育理论开展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

3.班级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材的处理、备课、板书设计、课堂提问等方面充分照顾随班就读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根据学生的能力状况不断调整课程与教学,为学生提供教学支持。

4.班级教师根据学生个体需要安排座位,实施合作学习、伙伴帮扶,帮助班级形成尊重、平等、友爱、互助的良好氛围。

三、社区支持

社区是学生生活的重要所在,社区支持能使学生尽快适应社区生活,为他们发展社会适应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1.特殊教育学校、特教资源中心组织特教老师或资源教师深入社区,通过张贴宣传单、散发宣传单或进行专题讲座等方式,宣传特殊教育,尤其是特殊教育支援服务,让社区居民理解、关心、支持社区内的随班就读学生。

2.社区内的残联康复中心、医疗机构及其他民办康复机构等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普通学校培训康复教师并为学生提供康复训练场地、器材及指导活动。

四、特殊教育学校支持

特殊教育学校是政府、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的专门对残疾儿童、青少年实施的义务教育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的支持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普通学校、学生家长的要求和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需要。

1.特殊教育学校承担对学生家长和随读教师进行培训的任务,加强对随班就读教师的培训指导,帮助家长和普通学校的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掌握随班就读教育技术,为规范随班就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促使随班就读儿童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发展。

2.特殊教育学校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从全纳教育理念和随班就读的实际出发,帮助建立资源教室,承担随班就读的巡回辅导任务,配合、指导普校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和个别教学,与普通学校及时商讨解决随班就读中出现的专业技术问题。

3.特殊教育学校协助随班就读工作的相关管理部门进行教学管理、教学研究、考核评价,督促随班就读质量不断地提高,促进随读工作良性发展。

4.特殊教育学校以教学科研为先导,充分利用科研优势,与随班就读学校教师形成合力,积极对随班就读工作的工作规程、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科研等等进行广泛研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随班就读模式,推动随班就读工作向正规、科学的目标迈进。

五、资源教室的核心支持

资源教室是指在普通学校中设置的、专门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个别化教学的场所。建立资源教室出于满足学生特殊教育需要的目的,是全纳教育理念的良好体现。

1.资源教室配置足够的适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辅导需要的教材、教具和书籍;资源教室配备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并积极履行职责辅导随班就读学生。

2.资源教室在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诊断、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咨询与培训、教学辅导、功能补偿和行为矫正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全面为随班就读的学生及其家长咨询和培训服务。

3.资源教室的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技术设施和各种教育手段,既要针对学生当天课堂中未能消化的文化知识给予个别辅导和重点练习,还要针对学生存在的学习、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困难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4.资源教室利用相关设备和资源为随班就读教师提供特殊教育信息,对随班就读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和特殊教育技术支持。

六、结论

1.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教育支持有利于提高残障儿童的入学率,有利于随班就读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挖掘,让随班就读学生实现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过得开心。

2.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教育支持能充分应用普通教育学校、特殊学校、学生家庭、社会的资源优势,使随班就读教学具有特殊而不隔离的特点和优势,并能充分发掘随班就读学生的潜力,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辅导机构教育理念范文2

 

京翰教育简介:京翰本着“关注孩子学习成长的每一个细节”的治学理念,京翰教育在业内率先推出“4个1”辅导模式:1位学习规划师、1套个性化学习方案、1位精英学科教师、1位专职班主任,目前众多学子经过京翰的辅导实现快速提分,实现了升学的梦想。因为完善温馨的服务、现代时尚的学习环境,被家长和孩子亲切的称为“孩子的第二个家”。

辅导范围:小学、初中、高中课程均可辅导

北京京翰教育-免费咨询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76768

校区地址:北京大兴亦庄学习中心

****************************************************************************************

聚智堂简介:聚智堂名师教育坚持以诚信为本,以感恩为根,以名师育英才,以名师创企业的教育理念。聚智堂现设小升初、中高考课程辅导、竞赛课程培训等培训项目,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层次设置中高考猜想班、同步提高班、名师精品大课堂、承诺抢分班、预科班、衔接班、VIP高端精品一对一等多种班型,采用全国独创“1+1面授加1+1情境”混合教学模式,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优质服务。此外,聚智堂名师教育联合全国百人名师俱乐部在我校开展公益免费的专家门诊、学科讲座,受到广大学员及家长的关注与热捧,在我校接受免费帮助的学员、家长数不胜数,更有近万人次在我校免费学习,在关注学员成绩提高的同时我们更关注学员心理上的成长,一横感恩的“青少年精英俱乐部”“家长学堂讲育儿”等课程,更帮助学员及家长解决生活上动力上心态上的所有问题。

辅导范围:小学、初中、高中课程均可辅导

北京聚智堂教育-免费咨询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59658

校区地址:北京大兴亦庄学习中心

【以上培训机构也都不错,可以多咨询几家,选择机构!】

辅导机构教育理念范文3

学校辅导的内容与特色

台湾的学校辅导开始于1950年代中期的侨生教育。当时,为了减少来台学习的海外华侨子女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萌发了台湾最早的学校辅导工作。此时恰逢辅导运动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许多留美辅导人士纷纷返台,参与到对侨生的辅导工作中,积极介绍辅导理念,开展辅导实践。此后,学校辅导陆续在小学、中学、职业学校、大专、大学中全面推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教育制度,在机制设计、机构设置、课程安排、人员培训、资源配置和社会支持等方面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台湾辅导界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学校辅导的本土化尝试,在学校辅导的专业方法与技术方面,积极引进西方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台湾社会实际开展研究和探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期、中期,结合台湾实际开展的台北东门小学儿童心理卫生实验――“东门方案”、国民学校课程及资优儿童教育实验、中等学校辅导制度与辅导方法实验等一系列探索,为学校辅导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0年代末至1980年代,围绕着指导(辅导)活动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各级辅导组织和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师资培训、培养和任用,以及相关配套政策、规章的健全与落实,台湾确立了完整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学校辅导体制;1990年代实施的“辅导工作六年计划”直接针对青少年教育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不仅投入了高达几十亿新台币的费用,内容设计也十分具体,比如“朝阳方案”为问题行为学生辅导计划,“春晖专案”为防药物滥用、防艾滋病、反辅导计划,此外还有问题家庭辅导计划等,彰显了强烈的台湾色彩;1990年代后期开始的“青少年辅导计划”和“教训辅”三合一学生辅导新体制,除了延续“辅导工作六年计划”的部分目标外,又针对青少年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增添了新的辅导内容,如情绪、校园暴力、少年犯罪、儿童辍学、法律、性、亲情教育等。

在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的过程中,还产生了两个相当有特色的机构――“中国辅导学会”和“张老师”。成立于1958年12月的“中国辅导学会”是台湾学校辅导的开拓者、推动者、领导者和核心力量,其成员既有官员,也有辅导专家和“海归”学者,它创造了学术社团与行政力量完美配合的范式,造就了台湾学校辅导的辉煌。校外辅导机构“张老师”成立于1969年11月,初期只有两张桌子、四张椅子、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一条专线和20余位义务“张老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张老师”的服务机构已遍布台湾各县市,有32条咨询专线、26个晤谈室、68位专任“张老师”及1086位受过200小时训练的义务“张老师”,还拥自己的报刊社、出版社,并与广播、电视等众多传媒和社会机构合作,开辟“张老师”专栏,制作各类节目,举办巡回演讲、座谈等,向公众推广心理卫生知识,预防心理疾病及行为的发生。“张老师”的服务种类、辅导理念与工作方法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建立起了自身独特的辅导架构,不仅深受台湾民众信赖,其影响力甚至扩及东南亚华侨社会。此外,台湾还有众多其他校外辅导机构,构筑起了完整的社会辅导工作网络。专家认为:学校辅导的兴起与发展深刻影响了当代台湾的教育理念,促进了台湾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各方面的发展与改革。

值得推广的台湾经验

台湾学校辅导取经于西方,却经过长期的本土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中华文化圈这方面做得最早也是做得最好的。海峡两岸同种同文,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的整体情况比较相似,在华人社会中具有“样本意义”与“样板价值”的台湾学校辅导无疑也是最适合和最值得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借鉴的。

叶一航教授认为,台湾学校辅导有四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官方主导,自上而下推行;二是法规健全,刚性政策突出;三是学校辅导工作体系完整;四是普及程度高。与此相适应,台湾学校辅导的成功经验也可以归结为四点:一是制度建设优先,使辅导在短期内即成为一种教育制度;二是独立设置辅导专业课程,以课程化方式推进;三是行政主导与学术社团专业支持的完美结合;四是致力于学校辅导的本土化。这些特点和经验非常值得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借鉴和思考。

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专家强烈呼吁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克服形式主义现象,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一项为学生的一生成长谋福利的事业;教育行政部门要多一些“刚性”的、可操作的、配套的政策,通过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长期规划,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建立师资培训和任用制度等,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加以落实;要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改革、德育等工作的整合度,充分发挥专家、社团和一线教师的协同作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有效沟通的长效机制,理顺各种关系,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强有力的支持性网络。

辅导机构教育理念范文4

【关键词】研究生 职业发展教育 体系

职业发展教育起源于职业指导,它是大学生人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具体是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具备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意识与理念,全面提升自身素质。而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是指从学生入学到就业前所进行的职业素质和就业技能教育,并与学校教育同时进行,它是对高等教育的有效补充。它区别于本科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队伍体系的构建是强化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前提条件。

一、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师资力量、工作对象、工作内容等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我国的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仍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

(一)职业发展教育理念认识与理论研究不足

由于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教育等理念是近年来才引入我国的,虽然引起了我国教学工作者的重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高校对职业发展教育理念认识和理论研究不足的问题,错误地将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混为一谈,导致大部分研究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和择业中无法得到学校的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进而缺乏职业发展意识。

(二)机构设置不完整

在高校中很少存在专门的与具备独立职能的就业指导机构,大部分院校都将这些机构设立在就业指导中心或者学工部,明确设立针对研究生群体的就业指导办公室更是较少。对于那些已经开展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的院校,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职责不清晰、归口不明确的问题,就业指导部门和研究生工作部门处于松散的工作状态。

(三)缺乏系统性

现阶段,毕业班学生是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中的主要工作对象,近两年来,也将新生列入工作对象范畴中,然而尚未形成全程化指导模式;在教育内容中涉及职业发展的较少,多数都是围绕学生的自我认识;在教育形式上,就业辅导和讲座是较为常见的教育形式,缺少对研究生个体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的指导以及对简历制作技巧、面试技巧的培训。

二、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队伍体系的构建

(一)以研究生工作部门为主导,以就业指导部门为依托

职业发展教育是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研究生工作部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指导者、参与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严抓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规划方案和整体组织,全面规划职业发展教育中所需要的工作人员、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学形式等内容。另外,课程体系构建是进行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基础保障,也是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的必经之路。因此,就业、指导部门应有效协调教务部门,有目的、有组织、有序开设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以人生导向为目标,针对不同阶段研究生的具体特点,有效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与目的,科学、系统性地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二)以职业发展专职辅导员为主,以研究生导师为辅

职业发展专职辅导员具备相关的资格证书且处于职业咨询师中级以上等级。不同高校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成立针对全校研究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办公室,条件允许也可成立针对院级研究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办公室。在具体的职业咨询过程中应以个体为主,团体为辅,合理利用辅导方法,引导研究生正确认识自己。研究生导师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且职业发展教育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导师作用不容小觑。研究生导师重点指导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促进研究生学习与未来职业的有效衔接,全面均衡学习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三)合理利用校外资源,拓宽职业发展教育渠道

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具有一定的社会性,社会资源整合是进行职业发展教育的关键切入点,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加强联系,寻求其人才培养意见,并与之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优异的实习基地。另外,还应加强和职业生涯服务机构的联系,聘请专家以专题讲座、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开展教育活动,使其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结语

职业发展教育在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择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应深入认识研究生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其理论研究力度,不断探索,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队伍体系,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和理念,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改善研究生的就业现状。

【参考文献】

[1]朱英,林文伟,李成龙等.构建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队伍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2):43-47.

辅导机构教育理念范文5

关键词:中队建设 文化 影响

所谓中队文化,是指“中队的所有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它包括中队成员的言行倾向、中队人际环境、中队风气等标识,还包括中队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的布置等外在的环境。中队文化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中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因素。既然中队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就蕴涵着各种各样的复杂成分。本文就是我个人结合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加强中队文化的建设。

一、中队辅导员当好“亲密朋友”和“指导者”。

新课程的理念是“一切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等。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一切从学生出发,分层管理,区别对待,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拥有绝对权威的地位,而要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交朋友。

1.辅导员要用鲜活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让少年儿童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实践活动,为少年儿童创造体验的条件,设计体验的舞台,营造体验的氛围,引导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根据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的规律,满腔热情地关注少年儿童学习、生活、成长遇到的问题,耐心细致地解释少年儿童出现的困惑,引导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把思想教育做到少年儿童的心坎上;要在少先队基层组织中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善于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

努力营造有利于少年儿童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要维护少年儿童的具体利益,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成长,切身为他们服务,及时反映少年儿童的意愿和要求,开展社会监督,同各种危害少年儿童的现象做斗争,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2.明确辅导员工作专业任务少先队辅导员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是在少先队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少年儿童为主体,以少先队组织为载体,以少先队活动为途径,进行少先队的教育和自我教育。

二、中队辅导员要深刻认识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双重身份。

中队是少先队生活的基本单位,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少先队中队”的两大构成特点:(1)中队建立在教学班上;(2)中队辅导员一般由班主任兼任。因此,我们必须从这两方面来认识和研究少先中队。

(一)“教学班”与“少先队中队”是性质有所不同的两种组织。

少先队中队建立在教学班基础之上,成为少先队生活的基本单位。中队带有少先队组织的全部特征,是实施少先队教育的核心环节。当中队自转机制健全、完善起来,那么中队便能体现出少先队组织的全部功能。

从性质上分析,“教学班”与“少先队中队”是有区别的,主要有:

1.教育的途径不同。教学班寓教育于教学之中;少先队寓教育于自主开展的活动之中。

2.影响方式不同。在班级里教师施加直接的教育影响,强调教师的教育作用;而少先中队通过发挥少先队组织特有的教育功能产生教育影响,突出自我教育的原则。

3.服从的权威不同。教学班服从学校、教师的权威;中队服从少先队组织的权威。

(二)“班主任”与“中队辅导员”是性质不同的两个角色。

1.带领的机构不同。分别是学生和少先队员。

2.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不同。前者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后者是亲密朋友和伙伴关系。

3.施加教育影响的途径不同。班主任直接施加教育影响,而辅导员通过队组织的教育功能产生教育影响。

4.工作的职责不同。这一点尤为明显,班级管理与少先队教育存在很大不同。

因此“班主任”与“中队辅导员”这一特殊身份,本应为班主任工作注入“亲密朋友和辅导者”教育理念,可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自己特殊身份的认识和操作方式处于朦胧状态,便很容易产生不自主地将“班主任”与“中队辅导员”等同起来,以至形成用班主任的方式从事中队辅导员工作的现象。出现“班、队混淆”甚至“以班代队”的情况。这样忽视了少先队组织的作用,使队组织教育功能未被启动或未被合理启动,无异于取消少先队。

作为辅导员,首先在思想上,要正确理解少先队教育任务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在工作中要把各项要求和任务正常化、制度化、系统化,真正将少先队的教育理念、主题活动、组织教育等落到每一个基层组织中,使每一个少先队员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引导队员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三、实施人性化的中队管理,打造中队的规范文化

中队管理潜藏着巨大的育人功能。辅导员如果实施规范化、人性化的中队管理,使中队管理公正、公平、以人为本、合乎人性,那么,中队就会产生一种先进的班级文化——“规范文化”,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比如,我们中队针对每个队员的日常行为管理,开展了“做文明学生,展四星风采”的评比活动。队员们通过争创“助人之星”“规范之星”“创新之星”“特长之星”的活动,提高了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锻炼了意志,陶冶了情操。队员们良好的学风、礼貌的言行、高雅的举止,都是文化修养和价值追求的表现。

但有的学校的少先队活动仍存在着偏于形式的问题。如:有的学校要求每月举行中队会,进行检查;有的订立每学期“队会评优”制度;也有的把“队会评比”作为例行工作项目。因此,把本应开展的“各种有意义有趣味的活动”引导成为侧重于队会,思路基本上是“主题队会”,而主题队会又必然是“表演式”的,学生成为演出的道具,脱离队员的生活。

总之,少先队建设应该坚持实践育人的原则,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把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作为主要方式,注重实践环节和参与过程,着重引导少年儿童自己在体验中寻求答案,突出情与理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坚持以少年儿童懂得道理和培养习惯为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卓,田芯.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J].江苏教育

辅导机构教育理念范文6

关键词:终身教育理念;高等教育;培养模式

在学习型思想与终身教育理念的广泛传播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构建以终身教育理念为目标的社会生态逐渐成为各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宏伟目标。因此可以说教育终身化是现代教育的主流发展方向及趋势,是转变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契机,对推动并创新传统教育理念、内容、模式及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深入推动终身教育的落实,实现学习型社会生态,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必须从终身教育对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角度出发,探究终身教育的价值,提升终身教育理念的实效性,以此为教育改革与管理改革指明新的发展方向。

一、终身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一)终身教育的理论形成与基本内涵

终身教育是美国学者朗格朗率先提出的现代教育理念,在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传入我国。朗格朗认为,教育应渗透到人所有的生命过程中,具体包括教育的各种方式、各个方面及各个阶段,它是系统而连续的,是贯穿人类全部生命过程的“进化活动”。朗格朗在学术著作《终身教育》中指出,终身教育并非在传统教育基础上增加的新形态与新概念,同时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人教育”和“大众教育”。它是更广泛、更宽泛的教育理念,是对传统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及教育内容的升华与超越。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学生个体需要不间断地挖掘自我的潜能,实现并追求自身的理想,从而适应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因此,在该理念指导下,我们能够发现未来教育将不再是由教育机构所统筹的教育过程,而是贯穿人所有生命周期的教育形态,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持续进步、勇往直前的教育思想。相较于以学校为中心、与社会发展相脱离的传统教育模式,终身教育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充分、更有效地利用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资源,开辟出全新的发展道路,使“学习过程”贯穿到整个职业发展过程。因此在概念内涵上,终身教育理念是影响并推动大众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键要素,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根本所在。

(二)终身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影响

终身教育在我国古代教育中早有体现,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提出“三十而立、五十知天命、七十从心所欲”的思想,他认为“非生而知”的过程是终身不断学习、不断努力的过程。并以“乐而忘忧、发愤忘食、不知老矣”的实践,论证了终身教育的重要性与价值。虽然我国乃至其他国家并没有明确提出终身教育理论或理念,但在社会活动中,将该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譬如古雅典政治家思想家卢梭的“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即我愈老愈能获得更丰富的东西),便是对终身教育理念的最好呈现,其基本内涵是人类在青年时期应为安定和理想发愤学习,到中年时应为弥补心灵的空虚而不断汲取知识,到老年阶段应将学习作为意境,自乐其中,慢慢品味。而在现代社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教育与技术、科学、经济、生产的关系日益加深和加强,学习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抓手,并逐渐引起社会各级的广泛重视,进而形成以技能培训、专业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活动。而在终身教育理论正式提出后,9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开始不断加强对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的结合,进而将能力教育、素质教育、文化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从根本上影响了教育培养的模式和体系。

二、终身教育对培养模式的影响

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主要指高校在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的引导下,根据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对特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和管理制度,实施教育的总和。简而言之,高校培养模式主要指实现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的手段和方法,具体包括培养规格、培养目标、教育过程、评价与管理制度。在终身教育理念下,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在教师的监督和引导下完成的,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无法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成效相对有限,而将终身教育融入现代教育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和教师充分接受和了解终身教育理念,明确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对实现自身理想和信念的作用,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快速、更加稳固。在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上,高校逐渐转变了应试教育的理念,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实践型、专业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逐渐打破了应试教育壁垒,使自主学习型人才真正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心。

(二)高等人才的教育过程

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的培养过程注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渗透,忽视实践教育的实效性与有效性,存在教师本位问题。而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高等教育更加关注课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衔接性,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主观能动性,并从就业指导、专业教育、实训实践阶段,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功能和作用,充分融合现代师徒制、校企融合、顶岗实训、在线教育等教育环节,使人才培养更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其根本原因在于终身教育理念的逻辑结构既包括社会教育,也包括学校教育,为充分融合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调动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就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手段等层面,提升课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衔接力度,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社会发展中,从而巩固终身学习理念。

(三)教育评价与教学管理

传统的教育评价制度是诞生于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的管理体制,是通过专业成绩、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习成效及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模态。难以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无法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更可能影响到素质教育的落实与实现。而终身教育理念的融入,将帮助高校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提升教育实效,使人才评价从高校教育渗透到整个社会发展阶段。延伸教育评价范畴,考核并评价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学习质量及发展成效,使人才发展成为高校教育的新方向与新目标。而在教学管理方面,传统教学管理主要以行政手段为抓手,侧重于“和谐校园”的营建,忽视了管理制度对教育流程的影响。而在终身教育理念下,高等教育必须将制度建设放到人才培养上,将调动学生学习习惯及教师创新教学体系、模式及方法作为制度构建或挑战的关键要素。

三、终身教育下传统教育的弊端

(一)教育时间

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等教育生态,青年学生在毕业后将难以继续参与各类教育活动,并且学习能力、知识储备能力开始下降,导致青年学生在参与岗位工作后很难真正地参与到正式的教育活动。而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层面上,我国青年学生普遍认为利用高校所学的技能、知识及获取的文凭赚取未来的富足和安定就足够了,进而导致终身教育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而在教育体制上,高等教育机构在学生毕业后,便不再涉及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不再考虑学生在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导致教育过程呈现出阶段性、间接性问题。

(二)教育空间

在广义层面上,教育活动主要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等。其中,学校教育占据着主要位置和地位。简而言之,青年学生的教育活动只局限在校园内部,一切生活、学习活动都围绕学校展开。虽然高等教育机构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专业的师资队伍,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教育成效,然而由于高等教育的空间局限性,导致学生只能在学校中获取相应的理论知识,一旦离开校园,便导致学生难以充分地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推动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导致课堂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脱节,难以灵活应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而这种空间局限性,又将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适应社会的层面上。

(三)学习理念

在传统教育理念下,专业教学所存在功利性、工具性特征日渐凸显,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不再是发展自我、建设社会,而是凭借毕业证获取满意而安定的社会岗位。一旦学生真正参与社会活动,从事相应的岗位工作,便很难开展专业学习活动,进而弱化了专业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在此背景下,“考试评价”成为代替“能力评价”的关键手段,学生只需要获得相应的考试成绩,便可得到毕业资格,从而造成学生隐性逃课、学习积极性低下、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到高校的健康发展。

(四)教育需求

虽然我国逐渐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国际话语权,然而通过深入分析马克思理论及我国的基本国情,能够发现我国依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部分企业发展程度有限,依旧以重复性、规模性生产为主,没有意识到经济新形势对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及科技创新的需求,导致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时,无须巩固或内化课堂知识,无须获取深入的专业技能,便可促成企业的经济提升。在这个层面上,将导致终身教育的价值和功能难以得到发挥,无法真正地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

四、终身教育下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发展的策略

(一)构建终身教育培养机制

终身教育下高等教育不应逡巡在学校教育阶段,应延伸到整个生活阶段、社会发展阶段,使终身教育成为学生丰富知识、满足需求、实现目标的重要抓手。在培养模式构建阶段,高校应将人才培养从学校教育逐渐延伸到职业发展、岗位辅导等层面。首先,高校应利用制度手段,指导学生和教师加强联系,鼓励毕业生向教师询问并探讨岗位工作中所存在的专业问题,使高等教育逐渐渗透到岗位发展中;其次,相关政府部门应改变传统从就业率角度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观念,将学生发展情况及岗位晋升情况作为主要评价依据,提升高校参与终身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最后,高校教师应通过指导或帮助毕业生提升专业素养、专业技能的方式,调整当前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模式,增强专业教育的实效性,切实破解教育时间对终身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二)切实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校企合作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类型与重要的培养方式,能够有效破解传统教育弊端,提升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衔接力度,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职业发展需求及专业学习内容。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所开展的校企合作活动主要局限在实训实习阶段,并没有形成真正的校企合作机制。为此,高等教育机构应从社会发展与终身教育的角度出发,营建出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机制:首先,大力推动任务推动和项目推动教学模式的发展,使课堂教育始终围绕“企业发展”展开,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根据学生的职业取向及理想诉求,为学生搭建出理想的实训平台。通常来讲,专业教学拥有较为鲜明的广泛性与宽泛性,学生在职业发展中需要获取新的知识体系,而根据学生的职业取向,确定相应的实训内容,能够有效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调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意识。

(三)构建终身教育或学习体系

首先,高校应转变传统教育体系,融入终身教育机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意识。譬如,通过文化活动、主题班会、座谈会的方式,帮助学生真正认识到终身学习的价值和功能,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念,使其更加关注自我能力的提升和自我价值的挖掘。其次,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作出改革,专业教师应转变传统宣讲式的教学模式,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和理念,形成并探寻出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知识探索与理论研究的过程中,磨炼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改变评价体系,将能力培养作为学生毕业考核的主要依据,进而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理念。此外,在社会领域,高等教育应将终身教育从高校教育延伸到俱乐部、工会、教会、工作岗位、家族及朋友关系等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中,切实利用现代科技及泛在化教育理论,提升终身教育的培养质量。

(四)构建泛在化现代教育平台

在新经济形态下,现代企业逐渐从生产密集型发展为产业密集型、科技密集型企业,从传统的低端生产发展为高端制造,而在这个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手段,促进产业转型,使企业发展成为学生形成职业发展需求的外在动机。为有效提升学生终身教育的质量,增强自主学习能力,高校必须构建出泛在化教学体系,使“通过任何方式、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媒介学习任何知识”的教育设想,成为可能。首先,构建MOOC课程体系,整合知名院校的课程资源、师资资源,使学生获取免费、开放、精品的课程资源,进而为青年学生的终身学习活动奠定基础;其次,构建基于专业培训的网络课程体系,高校或相关教育机构应根据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及项目建设目标,制定出具有针对性、权威性、专业性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岗位工作中更好地获取相应的专业知识;最后,帮助教师形成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

五、结语

终身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调动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根据自身的理想和信念,架构出全新的终身教育体系,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模式的构建上却存在诸多的问题,制约了终身教育体系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应从通过构建终身教育培养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力度,构建自主学习体系及泛在化教育平台的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浩楠,于元青.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思想对社区教育“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7(4):149-151.

[2]孙立斌,赵军平.终身教育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6(6):37-40.

[3]何新哲.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审视与实践探索———以宁波TAFE学院“中外合作、中高贯通”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8(1):77-81.

[4]李国渝,朱肖川.远程开放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5):52-5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