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辅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语文教学辅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辅导

初中语文教学辅导范文1

关键词:数学符号;符号感;符号思维;相互转换;符号创设

【策略概述】

符号化策略是指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建立符号意识,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并能运用符号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符号化策略的实质是信息加工策略。通过用符号表达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经过这一抽象过程,可较好地浓缩信息量,便于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也便于信息的深加工和信息的提取及运用。数学符号是具有简洁性和抽象性的规范语言,它准确、清晰,具有简约思维、提高效率、便于交流的功能。符号化策略的应用能够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因为符号化有助于我们深加工信息,便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运用符号化学习策略,能促进文字语言、图象语言和符号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更好地促进数学协作与交流;运用符号化策略,使得代数运算变得更为简捷;教学中渗透符号化学习策略,可促进学生的思维由“经验思维”向“符号思维”转化,从而逐步形成学生使用符号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

【问题透视】

代数内容的学习,重在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数学表达能力、运算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重视学生符号感的培养已成为数学教师的共识,但在符号化策略的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这样一些主要问题:

问题一:符号的引入缺乏相应的教学情境,学生难以真正接受。学生进行符号化的过程实际是一个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如果没有相应的学习情境,学生很难真正理解符号的内涵。问题二:在符号化策略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字语言、图象语言和符号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方面意识不强,导致学生不能熟练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如:进行有理数这一章知识梳理时,教师强调了“五个本身”的问题:绝对值是本身的数是非负数;相反数是本身的数是0;倒数是本身的数为+1和-1;平方是本身的数是0和1;立方是本身的数是+1、-1和0,对于这些,同学们都能记住和背出来;但当教师在黑板上把这“五个本身”问题换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时,一些学生就面面相觑了。这反映的问题就是学生对数学符号语言的理解不够,也反映了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够完善。问题三:在代数运算教学时,教师往往关注了运算结果的对与错,而忽视了引导学生优先确定数的性质符号和注意运算的顺序。

【策略导引】

对于学生而言,掌握数学符号的过程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

程,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要完成从文字语言数学语言符号语言的转换,通过转换,建立符号意识,用符号来准确表达数学学习对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能准确把握符号意识的内涵和本质,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符号化学习策略,使学生的思维从“经验思维”向“符号思维”转化,让符号化学习策略真正浸润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

1.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知符号的必要性和内涵的丰富性

数学符号的引入,可简洁地表示和反映空间图形与数量关

系,并推进数学学科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学习内容,生动地展示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引入符号的必要性,并从中体验到符号的合理性和精巧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学生学习符号的兴趣,强化学生对符号的认知动机。

2.对常用数学符号进行整理归类,引导学生形成符号知识网络

数学符号这一系统是丰富多彩的,而且随着数学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扩大更新。从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看,数学符号可划分为类,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归类,使数学符号作为一个知识网络的直觉信息储存于学生大脑中,便于学生记忆,更便于唤起学生有意义的联想。

3.灵活运用代数符号,增强学生的符号应用意识

数学符号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从感性理性运用的辨证过程。如:在教学“圆锥的侧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有学生提出:“我想知道圆锥的侧面积怎样求?”教师因势利导:“能直接求吗,如果不能,你能进行转化吗?”学生:“我们已学习过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教师:“化曲为直,你能运用扇形的面积公式推出圆锥侧面积吗?”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推出了圆锥的侧面积公式:圆锥的侧面积=底面圆周长×母线长÷2,用字母表示为S=■LR。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叙述、图形直观显示、用数学符号表示圆锥的侧面积公式。这样有助于学生懂算法、明算理,从而内化知识,强化符号的应用意识。

4.引导学生重视三种数学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

每个数学问题都是由一些特定的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图象语言组成,那么掌握三种数学语言之间的正确转换,既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更是数学学习的基本技能。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可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它的抽象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它的符号化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概括事物的规律,也

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用文字语言表述的数学问题,可以通过线段、图形、图象、表格等手段直观地重现原题,再运用符号语言把自己的思维结果陈述出来,这样可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提高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完成语言转换的同时,也就明白了数学问题的实质。

5.引导学生运用和创设个性化的运算符号,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数学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数学理论的创建和形成,

都是数学家们对新运算符号的大胆创新和巧妙引入。为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和形成符号化策略,在代数运算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进行含教科书中规定的常规运算符号的代数运算外,还可引导学生进行含非常规的新定义的运算符号的代数式运算。

在这类问题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演示解题过程外,更要引导学生理解这种新规定的运算符号的内涵,明确这是一种新的规

定,增强学生对运算符号的认识。当学生理解了,就会对此新运算产生浓厚兴趣。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符号化意识,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辅导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一、更新教学观念,创设良好氛围

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观念逐步深入人心,逐渐替代了应试教育的观念。从传统的语文应试教育到当前强调的素质教育的嬗变,我们发现当代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急需提高。一方面表现在词汇贫乏,另一方面表现在语言组织缺乏逻辑,语言材料显得零乱不堪。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能够获取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有效地规范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形成良好的语感。为此,高度重视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就首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任何事物的生存与发展都有其相适应的环境,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也要有相适应的环境才行。

二、改变阅读方法,革新教学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构建新的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明确新时期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改变传统的“封闭性”阅读教学模式,树立开放的阅读教学理念。加大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情感,发展学生个性,这是语文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一条提到:要培养爱国感情,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还要尊重多样文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培育学生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尊重多样文化。开拓文学鉴赏领域,倡导开放型阅读教学,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目的传统,又要开拓文学鉴赏领域。教学上不能够再“以本为本”“以资料为资料”,应该以课本为主干,以资料为繁枝,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文本,从而形成独到的见解。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使学生能鉴别语言表达技巧的优劣与语言表达效果的好坏,从而加强训练,达到理想阅读教学效果。

三、提升阅读效果,感受语言魅力

阅读是读者通过感知书面语言材料,进而通过对所感知的书面语言材料进行编码、重组、解析、破译,再现作者借助语言材料提供的完整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判定、筛选、组合,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总是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剖析,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使学生了解中外名著及时文,使他们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四、拓展阅读领域,汲取文学营养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辅导时,一定要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领域。目的性是阅读的前提,阅读领域的选择是为学生指明茫茫学海中的方向。在阅读时,我们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这种突破口常在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基本角度。阅读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从内容上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也可以从作品形式引导学生获取信息,理解作品。除拓展阅读面外,还可以开展与阅读有关的各项活动,如根据教材的情节编写故事,让学生扮演角色;结合时事展开辩论、讨论、演讲比赛。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砥砺自己的语言,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把阅读得来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拓展阅读领域有助于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南宋大诗人陆游有句名言:“工夫在诗外。”强调写诗方法、技巧之外的生活积累,对于写作尤为重要。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开拓视野,丰富学识,获取灵感。而我国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普遍过重,沉重的考试压力使他们没有心思涉猎课外知识。如此,学生知识面狭窄,思维僵化,语言干瘪枯燥,索然无味,也就是无足为怪的事了。

初中语文教学辅导范文3

【关键词】初中生;名著阅读;盲目;浮浅;低效;沉浸

新修订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对初中生课外阅读文学名著作出了规定,并对初中生名著阅读的总量有了明确要求,还列出了课外阅读推荐篇目。但现在中学生普遍对文字量在二三十万字以上的文学作品感到吃力,那些经典文学作品很少有人去看,即使近年来,我们教育的有关部门对此也做了许多的努力,特别是利用中考这个指挥棒,不断强调名著阅读不能只流于形式,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然而初中生名著阅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现状

1.阅读态度的被动性,产生名著阅读的盲目性

初中生的阅读自觉性不够,特别是对一些篇幅较长,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严密的哲理的名名著感到乏味,阅读带有很大的依赖性和被动性。他们需要依赖老师开出的书目,并定期进行阅读检查测试,才会强迫自己看书。笔者曾到图书馆、阅览室了解过,对于一些外国经典名著或者哲理类书籍,很少有学生看,倒是老师布置要求阅读时,图书馆就会“门庭若市”。而借了书之后,只有老师强调考试会考到,所占的分值是多少,学生才会有看的“兴趣”和热情。试想一下,如果教师不布置阅读任务,这种热情还会这么高涨吗?而且,这种功利性极强的阅读,又能真正地起到有实效吗?

2.阅读内容的通俗性,造成名著阅读的浮浅性

阅读内容的通俗性也使学生的名著阅读受到了挑战。青春小说,畅销书刊,漫画读本,成了学生的偏爱,流行读物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一定程度上使他们获得精神的慰藉。“视文化”时代,或者称为“读图时代”,使很多学生已不再在书香氛围中阅读名著,阅读呈现的是一种浮浅性。即使是阅读经典作品时,学生更多的也只是注意到故事情节,认为情节越曲折生动,就越感到有趣入迷。但是较少注意作品的修辞、文采、结构。此外网络文学不仅在内容上,更在语言上,对名著经典来了一个极大的冲击:网络时代的碎片阅读更以其方便快捷、自由开放的语言优势,夺走一批批的文本读者。我们学生阅读在所谓的时尚中表现出令人担忧的浮浅。

3.阅读目的不明确,产生名著阅读的低效性

初中生的阅读常缺乏明确的目的,他们对区别书的好坏优劣,缺乏鉴别能力,不善于根据个人文化程度选择深浅适宜的新闻记者材料。不少学生往往哪种书最流行就读哪种书,如前一阶段掀起一股“郭敬明”热,许多学生纷纷购买郭敬明的《幻城》、《左手倒影,右手年华》。同时武侠小说、侦探故事、卡通漫画在学生阅读中占很大的比重,很多的学生也很快看上瘾了,认为是潮流与时髦。而众多的国内外名著虽放在了学生的书桌上,学生却没有用心的去看一看!因为没有明确的指引,这样的课外阅读非但不会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说不定还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1.缺乏长期阅读计划,是造成初中学生名著阅读盲目性的主要原因

笔者曾做过一个关于阅读计划的调查:

表1的资料显示,无论哪个年级都有近一半的学生没有自己的阅读计划,而即便有长期阅读计划的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减少。可见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的这一要求在实际中并未完全贯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有短期计划,也很有可能与阶段性的月考、期中考试有关联,这也是与素质教育的目的相违背的。没有计划的阅读盲目的阅读,《学记》中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没有计划便没有阅读效率,所以学生在名著阅读上,没有自己的主动性,很多的时候都是靠教师的引导、指导。

2.阅读内容的通俗性和功利性,是影响初中学生名著阅读的浮浅性的

主要原因学生的阅读内容上,功利性和通俗性的书籍占了大多数。据调查,目前中学生的阅读范围相对比较窄,各类实用书刊,如教学辅导、外语、应该作文以及课程标准规定的必读书目,上了他们阅读的排行榜。其次阅读内容的通俗性也使学生的名著阅读受到了挑战。青春小说,畅销书刊,漫画读本,成了学生的偏爱。作品中的张扬的个性,不羁的行为,叛逆的思想甚至青苹果似的早恋,像一只温柔的大手,毫不费力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并使他们的理想主义和价值观向个人本位偏移。很多学生坦言:如果没有老师作为任务的强制要求,中外名著作品,是很少去主动阅读的。

3.流行阅读的大众趋向,是影响初中学生名著阅读的低效的主要原因

(1)由于社会的大背景使然。现行的教育制度,使得现代中学生生活节奏紧张,竞争剧烈,学业压力大,流行读物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一定程度上使他们获得精神的慰藉。高雅严肃、思想性高的名著作品,其受众程度越来越低;反之那些时尚轻松、流行娱乐的读物却日益盛行。这时候的阅读,给予读者的不再是深邃的思考,更多的是一种流行文化的消费。他们凭兴趣而读,追时尚而读,这种趋势明显影响到了中学生的阅读倾向,形成了名著阅读的有力阻碍。

(2)电子传媒和读图时代的负面影响。现在的电子传媒大不同于以往的印刷品时代,今天的文化已经进入了一个“视文化”时代,或者称为“读图时代”。很多学生已不再在书香氛围中阅读名著,许多名著性的文学作品,诸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都是通过电视、电影、网络等来接触和了解的。这种缩短了时空距离的电子传媒,使得学生不愿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作品本身,它破坏了人们超现实的想象力和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情境,学生再也领会不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享受。

三、对策——初中生名著阅读呼沉浸式阅读

1975年,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提出了沉浸理论:“说明的是这样一种状态,人们到一种活动中去而完全不受其他干扰的影响,这种体验是如此地让人高兴,使用权人可以不计较任何代价与付出。人们完全出于对事情本身的兴趣而做它。”

“沉浸式”名著阅读,指的是阅读者沉浸在纯粹、经典的语文环境中,完全投入在语文殿堂中汲取营养,从而让身心得到洗礼,让品位得到提升,让素养得到优化。因为这种“沉浸”可以使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产生自我的和谐,享受着意识与活动合一,因此有可能促成学生完成平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通过学生不断获得的自我肯定,促使个人更加努力于学习新的技能,从而最终更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

“沉浸式”名著阅读笔者认为是主张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浸润到阅读的文本中去,获得阅读的最佳体验和最大感悟,达到沉浸阅读的最佳境界,凸现阅读的“高峰体验”。

沉浸式名著阅读其具体的策略有以下以三个方面:

1.初试“沉浸”——以考试考查内容为诱点,制订循序渐进的名著阅读计划

要引领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特点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因为没有计划的阅读就相当于在在轨道上运行的火车,对学生阅读的提高没有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帮助.计划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名著阅读的成败,计划的内容包括目标与任务,完成目标的具体措施、时间安排与力量分配等。在学习上,既要有长期规划,又要有近期安排。在阅读初期对学生所产生的心理压力也是很大的。针对这种情况,可先让学生阅读一、二百页的短篇,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名著阅读与学生的隔膜自然就会消失。学生尝到了读名著作品的甜头,就会产生阅读的亲切感。其次,名著的东西往往不能短时间完成,有些学生无法从容应对这一漫长过程。针对这种情况,可制定简单易行的读书计划。如利用课间、午间、自修课的时间,根据能力的大小,每天读10页至20页的数量,一月下来,四百至六百的作品,就不知不觉读完了。这种降低心理压力、循序渐进的策略有利于学生对名著作品的阅读,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浅层“沉浸”——兴趣指引,方法护航,体验前所未有的名著阅读快乐

(1)兴趣指引——以影视引导进入浅层名著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利用电视等媒体观看影视作品是激发学生品赏名著的情趣,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有效途径。当电视台播放某部电视剧时,与之相关的东西便成为初中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与它们有关的书也就成了初中生互相传阅的热门书。连续剧《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播出之后,文学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不同程度地带动了相应书籍的流行。笔者的学生中,有因为看了百家讲坛节目,而成了《论语》的忠实读者,通过影视作品中的名著内容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初中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引导学生有效阅读名著。

(2)方法护航——用不同的读书方法“含英咀华”。韩愈在著名的《进学解》中强调读书要“ 沈浸醲郁,含英咀华”和“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就是说读书要深入,要反复咀嚼,要读出文章最深处的“义”来。由“沉浸”而实现全方位触摸语义,正是沉浸式语文教学的第二重境界。③在名著阅读教学中,也要指导学生善于把阅读课文的方法应用到名著阅读中去,让学生自己动眼、动手和动脑,独立活动, 读书要深入,要反复咀嚼,要读出名著最深处的“义”来,全方位触摸名著语义、语境,用不同的读书方法让初中学生沉浸在名著的世界里,让他们“含英咀华”,汲取书中的营养,体验前所未有的阅读快乐!

①对比阅读法。把两个读物或同一读物中两个不同片段比较阅读,让学生对著作的诸多要素作出比较、评价。

②浏览式阅读法。叶圣陶先生曾说:“如果只注重精读,而忽略略读,功夫只作了一半。”对于作品中的非重要情节,以快速阅读的方法浏览,随意获取一定的信息。

③精读式阅读法。对作品的重要细节,关键情节,话外之音,静心细读,慢慢品味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等,以获取一定的认知或情感体验。

④创造性阅读法。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新见解,从而有所创新为目的的阅读,阅读中绝不把原著奉为神圣,在精读和研读的基础上,勇于质疑,大胆创新。

⑤圈点勾画阅读法。可边读边做摘记,或作圈点、旁批,作卡片,写心得,改写等,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3.深层“沉浸”——书人灵犀相通,凸现名著阅读的“高峰体验”

初中生的思维往往表面化,缺乏应有的深度,阅读如果只流于表象的理解,思维达到语言层就浅尝辄止,不能深入到意蕴层,领会文章的重点。通过沉浸式的名著阅读,能让初中生的思考变得有温度,思想变得有深度,它引导学生用心灵去阅读,用心灵去体验、用心灵去感悟。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沉浸在语言的世界里,循文明象,循文悟道,凸现名著阅读的“高峰体验”,如:

(1)开展多种读书活动促进沉浸式阅读。沉浸是指一种当个人完全进入一项活动时所产生的心理状态,个人因为自身的兴趣完全融入其中,专注在自身注意的事情上,并且丧失其它不相关的知觉……这就是“沉浸”状态,也有人把它称之为“高峰体验”。 ④而这样的体验,正是沉浸式名著阅读希望达到的一种境界。通过沉浸式名著阅读,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如在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时,组织“取经故事”(故事会)、“话说 (西游人物)”(演讲赛)、 “读《西游记》有感”(作文赛)、 “影视周”(影评)等活动。一系列的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有目的的读完《西游记》,更能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去感受作品,理解作品,领会作品的意蕴,凸现名著阅读的“高峰体验”。

(2)提供各式交流平台推进沉浸式阅读。开展欣赏交流课,搭建多种交流平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名著的世界里,体验阅读的快乐,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更多条件,每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交流,采取不同的形式欣赏交流课。初一时采取“我所喜欢的名著故事”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讲述自己感兴趣的名著故事。从初二起逐步过渡到对名著中人物形象的评价、作品主题的探讨上,学生把名著带入课堂,各抒己见,交流独到感受。在思想的碰撞中,完美和发展自己。

除了交流课,还可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如撰写读书报告、摘抄本的展台式展览、心得的墙报式展览、阅读名著优秀作文展览……在这种交流中,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中,必将极大地拓展其思维空间,享受名著沉浸阅读的“高峰体验”,并将极大地推动其阅读热情。

总之,名著阅读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其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他们受用终身的精神底子。在我们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在名著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疏通,希望我们的初中生通过 “沉浸”式的阅读,使名著阅读不再盲目、浮浅、低效!

参考文献:

[1]王仙娇.《流行阅读背景下初中生名著阅读的障碍、成因及对策》2008年3月

[2]王晨主编.《语文世界》.2011年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