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运输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交通运输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交通运输管理

城市交通运输管理范文1

[关键词]交通运输;城市轨道;组织管理;优化

中图分类号:U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129-01

众所周知,我国自从改革开发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一二线城市交通发展突飞猛进,而且随着人口和车辆的不断增加,交通需求量日益增大,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交通堵塞越来越严重,而且交通事故屡见不鲜,同时带来了严重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大量的实践结果表明,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运输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下面会给予相关建议和办法。

一、当前城市轨道交通的实际状况

概括地说,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包括轻轨、地铁、悬浮列车等,其中轻轨和地铁占其中的比例最大。其中轻轨主要是实现中距离的交通,地铁主要实现长距离的交通。当前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超过六十个国家拥有城市轨道交通,其中城市交通轨道超过四百个。而我国目前拥有先进轨道交通的以一线二线城市为主,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这些城市已经全面进入了网络化运营,对促进建设城市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直接决定该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但是当前轨道交通发展遇到了很多问题亟需解决,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资金投入大。建设现代化的轨道交通自然少不了大量的资金投入来购买材料、支付人工工资等等,一直以来,这些支出来自于政府投资或者包给开发商同时予以相应补贴来完成的,从这一点来看,如何有效解决盈亏平衡是城市轨道交通能否正常运转的重要前提。第二、经营模式问题。调查发现,如今很多大城市都能够正常运营轨道交通,比方说轻轨、地铁等。这些年来一直是采用政府组办以及经营的管理模式,这是没有任何竞争存在的,所有权全部归国家,即使外包也是按照国家的政策经营。第三、安全管理。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属于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其中安全是核心当中的核心。一般而言,城市轨道交通包括乘运职工的安全、乘客的安全与相关运行设备的安全运行。但是事实证明,我们所见到的绝大多数交通事故发生的起因是由于轻轨、地铁的职工由于专业技能水平不足或者粗心大意、乘客安全意识欠缺或者是设备故障导致的,鉴于这一点,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进行培训和安全检查设备各部件是否正常运转,同时及时提醒乘客们乘坐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确保交通的安全运行。第四、设计不合理。现在有很多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需要进一步提高,比方说早期的北京、广州等城市所使用的是换乘设计(十字架型),通过这种设计方案其实就是将两条地铁在一个特定的站点交汇,换乘则往往集中在一个站点(在正常状况下),与此同时乘客朝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发散。值得注意的是,一旦乘客临时想要换乘另外的路线并非易事,必须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自己的站台,这种运营路线单一的设计毫无疑问很难满足高峰期的交通运输实际需要,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归根结底就是设计的不合理,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按照平行换乘设计,就是将地铁的平行路线朝着相反方向路线改成换乘路线,这样就能够彻底解决换乘问题。

二、解决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组织有效管理的相关建议

前面已经讲到,城市轨道交通在全世界范围内应用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反应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已经成为我国政府部门放在重中之重的项目之列,下面将会结合多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几点相关建议。

1、进一步提高规划管理水平。

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想要有效提高规划管理水平,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就必须有机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轨道交通,尽可能多的采取实地考察评估方式,更多的利用现代化信息和数字技术精准评估分析线路的建设规模、技术难题以及网络布局等,通过这种方式从根本上实现维修管理、日常维护等综合化管理,除此之外,要想方设法降低二次维修概率,这样也能够有效解决乘客的安全问题,提高交通运输工具的正常使用。

2、加大政府的领导作用,同时加强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督力度。

由于我国的轨道交通都是由政府部门直接控制,因此政府部门是否有效管理可以直接决定其使用效率。而轨道交通与道路交通不同之处在于,轨道交通比道路交通的操作步骤繁琐,而且技术性更强,同时涉及面更加广泛,因此政府的领导体系必须合理完善才行,这就要求出台一些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方案。除此之外,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的正常发展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大量的资金支持,很多时候政府部门需要设法筹措建设和后续资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依靠政府的投入来支持,这样就会大大增加政府的资金压力,现在应当多方面、多渠道的去筹集资金,比方说增加各个区域的企业投入、社会投入等。另外各大媒体加大监管力度,其中对于那些设计不合理、建造过程偷工减料或者错误的地方大胆给予报道,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顺利开展。

3、根据需要建立应急处理管理体制

由于轨道交通运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突发时间,这就需要在建立一些切之可行的处置方法以及事后的相处理措施,从而统一协调处理。具体地说,就是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针对性强的乘客疏散方案,最大限度的避免乘客因不知情而造成的堵塞问题。因此想方设法建立一个完善的应急管理体制,可以大大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4、实现各条轨道线路传输网络的单独运营

大家都知道的是,城市轨道交通线网通信传输的线路错综复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无法完全实现传输网络的独立运营,这样一来就会在很多时候导致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传输很难正常运行,一旦其中一条轨道网络发生故障,其他线网也无法正常运转,整个系统会陷入停滞甚至是瘫痪状态。而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传输组网方案下,不但可以有效运营管理好各个轨道交通线网,更为重要的各个线网之间是单独运营,即使其中某一条线网出现问题,也可以有效避免其他传输网线的干扰,保证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稳定性。

三、总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化的大力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作为一个衡量城市以及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国家政府部门直接进行建设和管控,并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已经成为广大市民出行的重要工具。鉴于此,国家政府部门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加大投入进行建设,各大媒体加大其监管力度,建立行之有效的应急处理管理体制以及实现各条轨道线路传输网络的单独运营等等,通过这些措施来不断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运作效率促进我国城市交通的稳定发展,与此同时还要有机融合具有现代化意义的信息化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来管理和优化轨道佳通运输,最终保证其安全可靠运营,为我国交通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建华,马帅.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组织管理与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

城市交通运输管理范文2

关键词:交通运输实验教学管理模式

一、引言

近年来,为了加强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众多高校成立了工程训练中心等校内工程实践教学单位,旨在使本校的工科学生参与工程训练、凝练工程经验,尽快的形成较为完整的工程意识,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过程急需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然而我国目前众多高校成立的工程训练教学单位多由校办工厂或者教学工厂发展而来,其教学内容是以传统的金工实习为主,全国各高校的在此基础上成立的工程训练中心也基本上继承了以金工实习为主的教学体系。尽管近年来不断的建设了一些电子和机电项目,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数控雕刻机和电子装配等现代加工实训内容,但主要训练内容依然围绕机械制造开展。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针对本校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特色,分析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特征及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构建一种适用于交通运输工程类专业的工程训练教学管理模式。

二、交通运输类专业工程训练教学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运输类专业所包含的内容不尽相同。具体来说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服务于交通运输业,研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布局、修建及养护,载运工具的设计、制造及运用,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运输规划及管理、交通运输的现代化及安全技术等工程领域,并据以进行交通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等工作的一门工程学科。以本校为例,我校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专业门类建设齐全,主要以道路及轨道运输为核心,包括交通工程、公路工程、桥梁工程、岩土与隧道工程、车辆工程、物流工程、汽车运用工程、交通安全工程、交通建设与装备、交通运输管理、物流管理、交通运输规划、轨道交通、交通信息与控制等下属于八个教学学院的二十多个本科专业,拥有规模庞大的生源,进行以交通运输为核心的专门工程训练培养的需求强烈,目前我校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开展的工程实践教学也主要针对这八个教学学院。由于我校现代工程训练中心的主要实验教学内容仍以机械制造、电子技术为主,还没有专门面向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生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虽然大部分专业有自己的专业实验室,但这些专业实验室也多进行与本专业紧密联系的相关理论的验证、未知知识点的探究等教学工作,存在知识面局限、受众小、协同教学及综合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纵观全国主要的建设有交通运输类专业的高校也没有与之相适用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因此本文依托本校规模庞大的教学力量和生源,探索一种适用性较强的以“交通运输工程”为对象的工程训练实验教学管理体系。

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特征

1.具有分化—综合—交叉的特点。从我国学科分类体系上讲,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类,从行业角度讲,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综合了工学、理学和管理学三个门类,管理、地理、机械、土建、水利等11个专业类,以及众多的子专业。交通运输学科逐渐由众多分化较强较深的专业性学科门类演变成一个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综合交叉的新兴学科。

2.具有较深的系统理论性。虽然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主体上属于工程技术型学科,但伴随这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采用纯粹工程领域的知识已无法解决目前出现的各类复杂的交通运输领域的问题。运用深层次的理论科学解决现代交通问题已成为交通运输学科的主流研究方法。

3.具有较强的生产服务性。马克思将运输成为“第四个物质生产部门”,将运输看成是生产过程的继续。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交通运输业归为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虽然交通运输业局部具有第二产业与第四产业的特性,但面向交通运输业的交通运输学科始终具有较强的生产服务特性,以生产过程为前提,为生产过程服务。

4.具有较好的行业指导性。学科的指导性指的是学科本身对行业发展的指导作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作为一个综合性、交叉性、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在其建立发展的过程中为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起到了优秀的指导作用,有力的促进力交通运输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5.具有较高的社会实践性。作为一门典型的工学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是直接面向工程技术领域,为社会生产服务。

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目标

交通运输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行,因此,交通运输工程始终被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宏观上看,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道路与铁路工程、机场工程、港口海岸及航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的设计、施工、检测、使用及维修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及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与经营管理的高层次经济管理人才。前者要求从业人员掌握交通运输领域中的某一或某几种特定工程技术和交通运输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结构,具备独立解决交通运输技术问题的能力;后者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全面的交通运输业的知识,能够参与到国家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各种交通运输领域企业的决策及经营管理,具备从事运输规划决策、运输行政管理、运输组织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五、交通运输类专业工程训练教学方案

1.交通运输工程认知训练。本层次的工程训练教学主要针对刚入学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生在第一学期开展,属于工程背景和工程意识的认知教育,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及相关专业的起源,明晰其发展历程、现状及典型的职业规划,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地了解本专业的主要相关课程及其发展前景,进而使得自己能尽快适应本专业的学习,强化专业意识、树立专业思想、培养专业兴趣,从而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主动性。训练方式以观摩教育、讲座培训为主,采用集中、分批训练的方式进行;参与训练的教学单位包括了现代工程训练中心、交通馆、汽车综合性能试验场等校内实习机构以及公路风洞实验室、公路养护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桥梁结构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学校各重点实验室。整个认知训练在一周内完成,由工程训练中心统筹组织,其他各部门协助完成。

2.基本工程技能训练。本层次的工程训练教学主要针对二年级或三年级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生开展,属于与交通运输工程相关的专业基础工程技能的训练。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技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及未来工作过程中的创新实践打好技能基础。该层次的训练将现代工程训练中心部分传统的金工实习和电子加工实习纳入教学范围,同时囊括了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相关的部分工程技能训练,如交通灯设计、GPS调度管理、沙盘设计及制作、地理信息系统、交通仿真、汽车拆装、汽车造型设计、汽车综合性能检测、CAD&CAT等。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将本校交通运输工程学生划分为设计施工类、载具装备类、信息控制类及管理规划类四类,根据各类专业的特点各有所侧重,确定不同的训练内容及课时数量。整个基本工程技能训练时间为三周,主要在工程训练中心内完成,部分课程在室外或由相关实验室协助完成。

3.综合与创新训练。本层次的工程训练教学主要针对三年级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生开展,属于与交通运输工程相关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训练。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该部分训练分为两部分同时进行。一部分在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交通运输工程实训平台展开,该部分面向所有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学生。长安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实训平台是我校利用教育部改善办学条件专项经费建设的一套面向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综合性的实训平台,该平台包含“城市道路交通仿真沙盘”“智能交通信号协调控制实验系统”“基于车路协同车联网实验系统”和“高速公路隧道监控实验系统”等,在该平台的基础上可以针对属于不同子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进行协同综合教学,进行包含汽车造型设计、道路设计、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智能车辆控制管理、交通规划、交通设施设计、交通控制系统开发、交通仿真、交通流统计、电子装配等内容在内的实训教学,通过该平台的训练,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锻炼独立动手和工程综合思维能力。另一部分主要面向学习成绩优异、对交通运输知识具有浓厚兴趣的高年级学生,结合学校、陕西省及国家有关单位举办的各类创新设计大赛展开。如我校工程训练中心承办或协办的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交通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陕西省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等进行。通过开展众多的比赛,为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较为独立集中的设计开发平台,通过该类平台,学生可以在模拟交通运输工程开发、设计、生产、评价整个过程中对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行全面的锻炼,从而培养成为具有综合工程实践能力的交通运输行业亟需的高水平人才。

城市交通运输管理范文3

【关键词】城市交通;经济发展;作用

1 前言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城市交通是从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迅速发展起来的,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对于城市交通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城市交通是连接城市交通的主要方式,为居民出行以及货物运输提供良好的通道,促进了城市经济的而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协调的关系。但是城市交通对经济也能起到制约作用。本文对近十年城市交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考察,从而了解交通运输的影响和作用,为制定相关政策和交通运输规划提供依据。

2 城市运输对经济的积极作用

2.1 改善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是能够影响资本有效运行并且实现资本增值的综合因素,是某种地区的综合条件体系。一个地区的投资换将包括基础设施、地理位置、资源保障等硬件条件和政治条件、行政管理、文化背景等软环境。在投资环境中,城市交通是决定性因素之一, 因此运输条件的改善对投资环境的改善有着重要的作用。城市运输作为快速、安全、便捷的运输方式,能够带来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的建设,为沿线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提升了区位优势,便利了周围人员、信息、货物的交流, 扩大了城市的吸引力力,为区域经济的招商引资创造平台、为外来投资提供了有利的运输环境,加快了改革开发步伐, 带动了经济发展。除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之外,城市交通还促进了地区间的协同发展,使交通周围的地区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增长效益,增加收入和产值的目标。

2.2 拉动消费需求

消费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主要促进作用之一,城市交通运输通过“波及”效应促进消费增长。当城市交通的结构以及产值发生变化,会引发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不同的产业关联方式发生变化, 从而使相关产业部门产值变化, 波及到相关产业变化,依次传递在国民经济体系的影响力。这种效果会对国民生产总值产生影响,而且包括前向和后向波及效果,促使相关产业扩大产值,提高效益,而且从业人员收入增长。收入的增加会提升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社会总体需求增加。最终的结果是促进部门扩大生产,促进部门从业人员收入增长,形成良好的循环。在循环的阶段中,会给是生产部门带来效益。城市运输业的前向以及后向联系效果形成的国民收入增加,通过促进消费而再次引起收入增量。这是城市交通的直接效果,并且由此形成的国民生产总值称为“消费波及效果”。

2.3 发展了外向型经济

城市交通能够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在低通货膨胀时也能够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是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保证。对外经贸是外向型经济的组成部分,城市交通是对外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良好的城市交通,能够提高了运输质量,降低了运输成本, 增强了空间的可达性,并且将国际市场供需与国内生产优化配置联结起来,从而带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而且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扩张,能够促进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从而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2.4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区域内各种类型的产业部门的比例关系是产业结构的主要表现形式。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标志。城市交通的的建设,能够改善沿线运输条件,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生产要素的流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城市交通通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以市场为导向,形成既有分工协作,又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推进经济的不断发展。

3 交通运输现状阻碍经济发展

我国的城市交通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而且相应的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交通运输发展存在不足,导致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体现不明显。

3.1 “瓶颈”制约作用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规模的人均水平还处于落后地位,不能够满足现有需求的发展。包括铁路、港口泊位以及民航机场等交通设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城市交通中,民航能通航的城市远远不足,而且港口不够,码头前沿和航道水深不足,导致大型船舶进港停靠困难,增加了运输费用。现阶段的公路网结构不合理,路网规模相应的地位不够匹配,布局不合理,影响了路网功能。而且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些城市交通的存在大大制约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3.2 整体水平不足

总体来说,我国城市交通技术水平较低。其中铁路密度小,电气化率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较大。虽然公路发展较为迅速,但是总体技术标准偏低,影响了通行能力;内河航道使用率低,高等级深水航道比重小,而且装卸工艺、设备、效率低下,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民航通信导航技术、空管落后,满足对空中交通的需求。

3.3 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综合运输体系取决于运输技术的进步、运输方式的发展,我国现阶段的运输方式改革存在明显的差别。相对于公路、水运部门,铁路运输部门改革滞后,在运输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不明显。综合来看:(1)交通运输投融资体制不能适应不同需求,虽然公路运输渠道广泛,投融资方式多样,但水运投入不足,铁路运输投融资渠道单一,制约了交通建设的全面发展;(2)运价管理方式不足,运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杠杆作用发挥不够;(3)运输市场的开放程度不足。

3.4 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的不协调

交通管理体制对交通运输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是保证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协调发展的关键。我国的交通运输管理采用“块”与“条”结合的管理模式,即不同的运输方式自主管理,而同时中央与地方直接参与管理,但具体职责划分不明显,导致实行管理存在问题。交通运输划分方式管理模式导致区域内部交通建设和运营缺乏有效的衔接,难以形统筹规划、协调配合,交通资源缺乏整合以及统一规划,造成使用效率低和资源浪费,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4 完善的交通运输投融资机制

为了保障城市交通对国民经济持续的积极作用,消除瓶颈,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发展交通运输。

4.1 交通运输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完善交通运输投融资体制改革,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发展状况以及交通需求,将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与交通运输紧密结合。在城市交通供给过程中,加强市场化运作,对于交通发展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发挥交通运输的投资供给效应和投资需求效应。

4.2 突出政府引导作用

政府要明确其交通项目的出资任务,采取相对灵活的产权安排,引导资金有层次的进入交通领域。在交通运输的建设过程中,加强专项财政资金管理,扩展资金来源,促进费改税的改革,按照公平原则进行建设。通过有效率的引导,促进城市交通的全面发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4.3 完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

从综合交通管理经验来看,推行决策与执行相分离,实行 “大部制”的格局己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美国的综合性的运输部,具备多种交通方式的十几个业务局,统一归口管理运输的机构;英国的“大部制”机构是运输部,主要由交通运输管理、环境保护以及地方事务等部门联合组成;德国将也将联邦土地规划和联邦房屋、建设部合并为运输部,管理全国整个运输行业。但是结合我国的交通运输管理现状,突破管理格局存在很大的困难,现阶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促进地区综合交通管理,构建地区综合交通管理体制;(2)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和行业监管,形成综合交通现代监管治理结构,在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供给发展的同时,逐步规范、统一政府和企业行为,降低交通运输管理的成本,促进使交通运输的发展与改革逐步制度化。

5 结语

随着城市经济圈的发展及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城市品流通的速度不断加快,交易的不断扩大,运输需求量不断提高,对交通运输业,特别是公路交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障城市交通的经济促进作用,需要大力发展城市交通。

参考文献:

[1]李作敏.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与应用[J].城市交通科技, 2006(11).

[2]王利芳.道路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5 .

城市交通运输管理范文4

关键词:低碳经济;交通运输管理;研究

低碳经济是近年逐渐兴起的一个热门话题,自从诞生之初,便受到的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基于这种现实情况之下,如何有效管理交通运输便提上了日程。加强交通运输管理可以逐渐改善当前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情况,有效实现节能减排的发展目标。实施交通运输管理的目的在于节约资源,有效减少环境污染。[1]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再对如何有效解决交通运输管理问题进行了探索与研究。以期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管理的优势来贯彻落实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发展目标,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阐述

低碳经济是一个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经济模式,它的核心是基于市场经济环境下,通过相应的制度与政策来调整经济发展模式,有效贯彻节能减排的发展要求,促进经济发展由高能耗模式逐渐向低能耗模式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首先是在英国提出的,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各国纷纷重视对节能减排措施的研究,中国社会也正处于向低碳型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期。[2]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进步,交通运输成为了保证城市日常运转的重要工具。交通工具的多样化是当前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但由此产生的一个环境问题便是汽车尾气排放所带来的空气污染。要想在低碳经济环境下改善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形式,就需要逐渐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对交通运输的规划管理。

二、我国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问题和不足

(一)交通管理与城市规划脱节,计划与实际不兼容

国家虽然有对交通运输投入资金,但如果管理不善的话,就很可能会产生资金浪费的现象。交通管理与城市规划不协调,就会使交通运输妨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正在不断增多,交通运输是当前城市居民出行的重要工具。如果交通管理与城市规划不协调的话,就无法为广大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服务。[3]除此之外,交通运输管理的规划不当,在人口较少的区域内投入了较多的交通建设管理资金,就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与此同时,如果在居民较为密集的区域缺乏交通运输管理规划的话,就会影响到人民的正常出行。

(二)居民出行需求无法满足,公共交通应用不足

在当前的城市中,公共交通工具迟到的现象较为明显。公共汽车是当前我国城市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但公交车晚点的情况是很多城市中都存在的一种现象。这也是当前交通运输中,私家车越来越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公交车已经无法满足市民对方便快捷出行的现实需求。[4]但要看到的是,私家车的增多会造成一个循环,就是交通越来越堵,公交车无法准时到达目的地。除此之外,还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汽车排放的尾气造成了大量的空气污染,这也是目前许多城市出现雾霾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新能源车辆发展应用缓慢,缺乏体系化激励

主要是受地方政策落实不利、激励政策不充分、充电技术规范不统一、公共充电设施滞后、家用充电桩进社区难度大、插电混动干扰、配套的充电设施不完善、电池技术存在瓶颈、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地方配套政策欠实惠、新能源汽车普及不够、零部件基础薄弱以及加气站的配置不完善合理。同时由于人才缺乏: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存在较大缺口,还远远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售价较高,难以带动需求释放;由于市场规模偏小,企业短期难以获得规模效益,生产成本尤其是核心技术电池成本居高不下,导致汽车售价普遍偏高;电池续航里程不高,给远途出行带来不便;应用环节配套体系不健全,充电难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核心问题,消费者与社会群体对新能源汽车认知度不高,推广普及工作有待提高;而新能源LNG车辆也存在技术水平不高,购置成本较高,政策优惠涉及范围单一,加气站的配置不完善合理等原因,造成新能源车辆发展受到制约。

(四)交通运输管理系统不健全,存在信息漏洞

由于我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各项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越来越无法跟上城市化的发展步伐,这一点在交通运输上得到了体现。当前来看,虽然许多城市都已经实现了城市化,但这些城市都还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城市交通运输信息管理系统。不健全的交通运输信息系统会出现相应的信息漏洞,从而影响到交通运输管理的正常开展。[5]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信息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了体现。在交通运输管理中,信息的地位也很重要。如果管理人员不能获得准确及时的数据信息,就会在具体制定相应的交通运输管理方针上面存在偏差,进而无法根据有效方案来规划设施配置。信息漏洞的出现,容易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这不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

三、完善提升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机制与思路分析

(一)制定完善的交通管理方案

交通运输管理需要包含在城市规划之中,这样才能够做到统筹兼顾,二者协调发展。城市化发展过快,使得一些交通运输的管理方针无法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甚至还有一些交通运输管理跟城市规划出现冲突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要制定合理科学的管理规划方案,要充分考虑到城市规划发展的现实需求,才能有效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在具体制定交通运输管理方案时,还要考虑到当地的人口情况。在一些人口较多的繁华地带,加大交通运输方面的资源投入,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的情况,方便市民的快捷出行。[6]除此之外,在考虑当地的人口因素时,还要结合其他的一些客观因素。如在修建地铁的过程中,要保证天然气与煤气等管道运输的安全性,还要对运输管道定期检查,有效消除安全隐患。如果地铁建设与运输管道相距较近的话,在检查时就会影响到地铁的正常运行,给人们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一旦管道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威胁到市民的出行安全。所以,制定合理的交通运输管理规划方案不仅可以方便市民出行,还能保证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重视基础建设,加大对交通运输工作的投入力度

虽然当前政府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管理建设城市交通运输,但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数量也在不断上升,日益增长的人口对城市交通运输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资金不足会阻碍到交通运输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对人们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政府需要逐渐强化对交通运输的资金投入,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舒适度,从而吸引更多的人群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这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当前城市交通运输拥堵的现实情况,还可以减少由于汽车尾气排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从而实现了节能减排的城市发展目标。当前来看,我国许多城市还缺少地铁等其他相应的城市公共交通工具,这种公共交通工具单一性的现象会影响市民的正常出行,也是造成当前城市交通运输拥堵的重要因素。所以,政府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来创新公共交通工具形式,可以通过修建地铁来有效缓解当地公共交通工具的运输负担,从而达到合理分流人群,保证交通运输通畅的目的。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从交通工具上着手,逐渐将以前高能耗、高排放的交通工具转变为低耗能、低排放的交通工具,从而实现绿色交通运输的管理建设要求。有效增加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中舒适安全的新型交通工具数量,可以吸引市民乘坐,有效贯彻节能减排的发展方针,也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要求。

(三)多措并举,营造新能源车辆发展良好氛围

尽快明确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国家战略和技术路线,建立创新合作机制;建立企业间的战略联盟推动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的突破;尽快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完善检测标准与手段;建立财税金融激励政策体系,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形成;拓宽融资渠道,健全风险投资机制;注意和谐发展,节能与环保并重;强调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既保护自主技术又尊重他人技术。同时要全面拉动新能源汽车消费,积极创造优惠条件,鼓励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使用便利,提高服务水平,继续推行并加大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补贴;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在尽全力保住自己在某个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优势的同时,持续并深入的研究下去,不断创新和进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通过不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水平,减免新能源汽车的购置税等方法,鼓励消费者优先购买新能源汽车;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转变人们传统观念,增强人们环保意识,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快信息化,完善交通管理机制建设

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交通运输管理正常开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合理有效配置城市交通运输资源的必要保障。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交通运输也开始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从而为管理人员制定相关管理方案提供数据支撑。健全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可以保证交通工具的正常行驶,有效避免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一些安全事故。道路信息可以保证车辆运行通畅,为驾驶者提供准确有效的绕行路线,有效降低道路拥堵现象的发生率。人口信息可以使城市交通运输的各项设施能够合理分配,从而实现交通设备的布局不断向科学化方向发展。政策信息是指政府针对城市交通运输管理所制定的一些方针政策,这是交通运输管理能否正常开展的必要保障。所以,信息系统在城市交通运输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也是交通运输管理顺利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因此,有关部门需要不断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有效开发公共信息平台,从而提高信息的实际利用价值。

四、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也获得蓬勃发展的机遇。基于低碳经济环境下,我们需要有效减少碳排放。在交通运输管理上的主要措施就是有效减少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放量,这需要从增加新型绿色公共交通工具上入手。低碳经济与我国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方针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政府需要大力支持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的发展,进而建立完善健全的公共交通运输管理体系,从而有效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余霞.低碳经济下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研究[J].企业经济,2011(10):49-52.

[2]王凯东.在低碳经济下的公共交通运输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182.

[3]卢微.低碳经济下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4):280.

[4]孟庆霞.低碳经济下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研究[J].黑龙江技信息,2015(23):267.

[5]姜晓新.低碳经济下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5(24):248-251.

城市交通运输管理范文5

【关键词】系统思想 系统工程 城市交通

用系统思想来解决交通运输问题,即将研究对象作为系统来考虑,找出相关要素及外部环境,设定系统的总体目标,进行系统分析后,改变系统的输入变量,以求获得系统的最优输出。系统思想的核心是建立系统的整体最优及平衡的协调。城市交通是一个由其内部要素集合而成,复杂开放、随机可控的大系统。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看,城市交通系统的本质特征包括:相关性、动态平衡性、结构性。

一、系统思想在城市交通规划中的应用

新形势下,要缓解城市交通问题,适应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规划需更加注重系统思想的应用。

(1)交通规划目的更加多元化。系统工程理论指出,系统的目标对系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交通规划的目的必须多元化。因此,一是要降低城市环境污染;二是要提高单位土地利用效率;三是要促进城市体系、区域布局的健康发展;四是要支撑城市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的调整。

(2)交通规划的决策过程更加注重各种分析方法的综合利用。在交通规划中,需要更加注重将专家理论、数据和各种信息与计算机仿真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科学理论与实践经验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综合系统的整体优势。

(3)交通规划更加注重先进规划方法的应用。规划目的的多元化,极大地增加了规划的研究内容交通规划需更加注重交通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更加注重解决战略规划层面的问题为分析复杂系统之间的关系,作为理论基础,宏工程等先进系统工程理论需逐步引入到交通规划中。

(4)交通规划更加注重交通网络的可靠性研究。在重大自然灾害,交通系统对于城市的援救与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灾害发生时,道路交通系统功能对于城市系统总体功能的恢复具有重大影响,因而需要提供具有一定可靠性、能够在灾害中发挥作用的交通网络。

二、系统思想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的应用

近年来,城市交通的管理更加趋向于管理手段的智能化和管理方式的人性化。并且交通量是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的基础,所以对城市交通量的预测对于城市交通管理来说尤为重要。在城市交通管理方面,系统思想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行生成预测。出行产生包括出行发生与出行吸引。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回归分析法、生成率法、吸引率法及平均出行次数法等。通过全面考虑出行生成的各个影响因素,利用交叉分类法、回归分析法、生成率法、吸引率法及平均出行次数法等,来有效管理交通运输。

(2)交通分配预测。在掌握各分区出行产生、出行吸引,以及出行分布情况后,即知道了各分区之间有多少出行交换量后,就可着手进行交通分配。交通分配就是把各分区之间的空间O-D量分配到具体的交通网络上。通过交通分配所获得的路段、交叉通量资料是检验道路规划网络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之一。

(3)停车需求预测。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均对停车需求预测进行过深入研究,由于具体情况不同,其计算方法差异较大。常用的预测模型有:停车生成率模型、用地与交通影响分析模型、相关分析模型、机动车OD预测模型、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在上述模型中,大都全面考虑各自本国或地区的实际状况,综合各自的需求预测分析后的结果,系统的制定对策,将管理推进。

三、系统思想在城市交通控制中的应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城市交通控制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各大城市共同面对的难题。越来越多的现象表明,城市交通控制问题往往突出表现在城市道路交叉口处拥挤。因此,道路资源充分利用与否的关键是交叉口资源的控制利用。目前城市交通控制系统基本上是引用SCOOT、SCAT等国外开发的系统,这些系统皆是建立在机动车为主的道路交通条件基础之上的被动型控制系统。实践证明:这些系统不仅不适应混合道路交通情况,在连续流与间断流的协调控制、公共汽车交通优先控制方面也存在问题,更难以适应于城市发展智能交通系统(ITS)的需要。针对以往交通控制系统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有着实时自适应控制与管理系统的方法。

四、系统思想在城市交通中的评价

现有的评价系统是就其特点、合理性及总体的综合评价,采用多目标原则,对影响城市交通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在确定评价准则和方法的基础上,然后综合研究整个城市交通的整体水平。首先可以通过评价认清交通现状与社会服务的差距,并通过交通运输管理来调整差距。其次,通过评价找出影响城市交通的主要问题,研究如何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并指明解决方向,最后通过评价为各个部门提供数据支持,方便全面的解决问题。

五、总结

交通运输业是国家的重要产业部门,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系统工程理论是指导交通发展沿着综合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轨迹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一体化交通系统的理论基础.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交通专业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努力探索系统工程的思想和理论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应用,尤其是应用到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之中。

参考文献:

[1]张国伍.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科的创建与钱学森的系统科学[J].2005.

城市交通运输管理范文6

关键词:城市客运;运输管理;问题与对策

一、城市客运管理存在的问题

1.城市交通规划衔接方面

一是城市客运交通与城市总体布局规划的衔接不畅。由于城市的快速扩张,城市规模也随之变大,带来的就是交通拥堵等问题,影响城市发展,从而使得交通部门不断优化道路结构,合理规划道路网,采用多种形式缓解城市交通问题。但是现在来讲,大多数职能部门都是分开工作,跟交通设计相关的总设计、规划、管理等都不在同一单位,其分别在交通部门、运管部门、公安部门等;另外一个就是城市客运设施管理还不规范,客运设施的执行力较小,落实起来比较困难,从而使得一些客运设施的用地被荒废或他人占有,对一些线路设计不到位,调整不及时,造成客运资源极大的浪费。

二是城市客运交通规划与大交通规划衔接不畅。由于之前的体制问题,城市交通都是单独的,一直以来都没有对交通管理和规划进行统筹考虑。在体制改革前,城市交通的主管部门为建设部和所在城市的城建部门,有专门独立的发展规划、融资渠道及运营管理方式,虽然也参与大交通发展规划的讨论,但其意见常被有意或无意忽略;大交通由铁路部、交通运输部和所在省市交通主管部门主管,发展规划和管理范围是除城市交通以外的城间和城乡所有的交通运输。

三是城市内部交通规划的不衔接。虽然目前我国城市交通行政管理体制已由交通、城建、市政、公安等部门的交叉管理的传统管理模式向“一城一交”的综合交通管理模式转变。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管理惯性,无法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各自为政,交通管理区域分割,部门分割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地面公交规划的衔接不畅、城乡结合部场站与城市公交线网的不配合、城市公交线路、站点与轨道交通站点的不衔接等问题,严重影响城市客运体系的效率。

2.客运枢纽管理问题突出

城市客运枢纽是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重要节点,是大交通与城市交通之间、城市交通与城际交通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是实现综合运输“零距离换乘”、“无缝衔接”的纽带,是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发挥总体效益的关键。但由于各交通方式管理主体的发展目标和利益诉求不同,各种交通枢纽都是按照各自的运输生产要求独自规划、独立建设、自成体系,在规划建设中未能充分考虑其他方式的需求,造成枢纽中不同运输方式的场站、运能等相互匹配程度较差,导致了各种运输方式之间无法组织高效率、高质量的“零距离换乘”,影响了枢纽及城市道路功能的正常发挥。

3.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长期以来,我国交通运输基本上处于各方式自我发展状态。虽然在发展中伴随着其自身的不断改革,如航空机场、公路客运站、港口码头等管理体制的变革,使城市交通与民航、公路、水运等方式之间的衔接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与城市交通密切相关的铁路发展改革明显滞后于我国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发展,严重制约了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总体部署和结构优化。

经过大部制的改革,我国公路、水路、民航、城市客运在国家层面上已经进行了统一管理;但铁路(国铁)仍是“独此一家”的全国性垄断经营,分布于城市中的铁路客运场站属于各铁路局。在一定程度上,铁路局只是铁道部的一个生产车间,并不真正拥有法人财产权,不能独立地在生产活动中自主决策、独立经营;铁路场站的规划布局、运输组织的完成等基本由铁道部统一管理,故而很难与其他交通方式进行衔接配合,在实际工作中就造成铁路场站的建设与城市规划的矛盾,进而影响到与城市客运体系的配合。随着城市的发展,现行铁路体制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已不能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和城市客运发展的需要。

二、加强城市客运管理的建议

1.加强多交通方式集中统一管理

现有的客运行业管理体制,各个相关管理部门都管理城市交通的某个方面,缺少统一、权威的机构对城市客运进行管理协调。在现行分部门管理体制中,各部门都在自己的管理权限内将其“应尽”职责单方向发挥到极致,而缺少相互间的沟通与协调机制,使之对社会经济和技术变化对城市交通的影响难以作出灵敏反应,无法采取协调一致的革新措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要求城市客运行业管理实现逻辑上的紧密连接和一体性,注重多方式管理的协调和集中统一。这要求以规范政府职能为出发点,在国家层面,真正确立交通运输部客运行业管理的行业主管职能和地位,并明确组织构架和政府职能,严格区分客运行业公共属性和市场属性的归属;在城市层面,要构建或整合城市客运行业管理部门,实现多头分散管理向统一集中管理的转变。

2.积极推进并落实城市客运公交优先

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要更多地体现人性化的思想,无论是铁路、公路、民航还是城市客运,其最终目的都是为老百姓服务,“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该贯穿到交通运输发展的全过程。对城市客运交通而言,从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开始就应该把人对各种交通运输服务的需要、安全、便捷、舒适等加以全面考虑。未来的城市客运系统,应该是一个高度自动化、高度复杂化和人性化的客运服务系统:一方面,在按照机动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统筹城市道路公共交通规划与轨道交通建设,适时采用高标准、大运力的.BRT.模式,并与轨道交通建设有机衔接,有效疏解由于需求快速增长引发的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居民出行环境;同时,加快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的规划建设,积极推进并贯彻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政策,在大城市优先发展轨道交通等大容量公共交通,提升城市客运结构层次和居民出行效率。

3.适时实行需求管理

通过需求管理,引导人们调整消费观念和出行方式,减少对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是综合运输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目前有限资源条件下,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完全满足客运需求,必须以交通需求管理的思想为依据,不断推动城市客运行业的发展。交通需求管理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措施,应该以城市客运各交通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和未来的运输需求为依据,从人类长远发展的角度自觉地调整消费观念和交通行为方式。在此过程中,政府应通过一些手段适时引导:一是建立与国情和资源禀赋相适应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城市客运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发展相结合,通过政策手段确立减少交通需求的发展模式,发展公共交通,在结构上实现交通模式的优化;二是通过有关鼓励政策和社会成本分担等手段,调节人们对出行方式的选择,鼓励人们采用低能耗的交通方式或调整出行模式;三是促进行业的技术更新,优先推广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先进技术,提高交通系统运行效率的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