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进攻战术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篮球进攻战术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篮球进攻战术教学

篮球进攻战术教学范文1

教育

    论文摘要: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联系作为哲学的基本观点,要求篮球教学与训练应遵循集体协同规律、动态变化规律:质量互变与度的把握规律也是苦练与巧练的哲学依据。二者为篮球进攻基础配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教育

    进攻战术基础配合篮球作为一项集体协作的运动,要取得比赛的胜利就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篮球运动要求每名队员在比赛中做到齐心协力、密切配合。而且要求充分发挥教练员的指挥才能,将全队作为一个整体设计战术、制定战略。本文从哲学的角度简述普遍联系的观点及质量互变规律在篮球进攻战术基础配合中的体现,以供提高篮球运动训练水平作为参考。进攻战术基础配合是指在篮球竞赛中,进攻队员两三人之间组成的简单配合方法。它是组成全队进攻的基础。进攻战术基础配合有传切(空切)、突分配合、掩护配合、策应配合。

教育

?一、普遍联系的观点所谓联系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的普遍性既指每一个事物内部各要素、部分或方面及其发展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在篮球进攻战术基础配合中无不体现这一观点。传切战术传切战术是指队员之间利用传球和切入技术所组成的配合。它包括一传一切和空切。传切配合是项基 础的进攻配合。要求各个跑到队员之间都要相互观察自己的跑到路线,假动作要逼真、变向切入动作迅速、侧身看球并且要求传球队员动作要隐蔽、及时准确。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要培养队员培养运动员的篮球视野,要求队员做到“人球合一” “人球并重”。只有各个队员及人与球之间处理好传接球时机、传与切的关系。此战术才能熟练地应用于比赛之中。

?2.突分配合突分配合是指持球队员突破以后,遇到对方队员补防或协防及时将球传给进攻位置最佳的同伴进行攻击的配合方式。这里的“突”与“分”突出了这两个阶段之间的联系。当持球队员遭遇对方补防或协防时,采用突分配和可打乱对方的防守部署、压缩防区,给同伴创造最佳外围投篮或篮下进攻的机会。要是突分的各个环节达到最优化就要求队员在突破中动作要快速、突然。在准备投篮的同时要注意观察攻防队员的位置变化及时、准确地将球传给进攻位置更好的同伴。当持球队员突破后,其他进攻队员要摆脱对手,离开原先位置切向空隙区域。准备接球进攻获取抢篮板(要求突破队员要突破快速、突然,还要传球准确无误:无球队员要积极摆脱防守,积极寻找空当)。篮球运动本就是一项集体运动项目,只有积极发挥各个队员的积极性、审时度势篮球的技战术水平才能达到最优化效果。

?3.掩护配合是指进攻队员选择合理位置,借用自己的身体用正确的技术、动作挡住同伴防守者的移动路线,使同伴借以摆脱防守,获得投篮攻击或其它进行攻击的一种配合方法。掩护形式多样,但从掩护组成行动上来看:一是者主动给同伴作掩护,是同伴摆脱防守。二是摆脱着主动移动,利用同伴的身置将对手挡住,是自己摆脱防守。掩护配合是攻破紧逼人盯人防守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掩护配合要求掩护者应选择正确的掩护动作和位置,掩护的一瞬间掩护着的身体是静止的,并与对方保持适当距离,两脚平行站立、两膝微曲、双先后交叉放于胸前,有利于保护自己和攻守对抗。同时,要求被掩护者应选择嘴角摆脱角度,隐蔽掩护意图。掩护的同时同伴间根据防守变化组织中投、突破、内线进攻。在掩护教学训练过程中,只有充分考虑到各个环节的内部联系,突出整体系统观念,有条不紊的把各个环节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起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4.策应配合策应配合是指进攻队员背对或侧对球篮接球后,通过各种传球方式与外线队员的空切、绕切相结合,借以摆脱防守创造各种里应外合的进攻机会的配合方法。在策应配合教学和训练中要求策应队员突然起动摆脱对手,占据合理有利的策应位置。策应队员接球要求两脚开立、两膝微曲、两周外展、用身体护球,准确判断场上攻守变化情况及时地将球传给进攻位置最好的同伴或个人进攻。传球后跟进或抢篮板(策应对队员不要站在限制区内,传球要隐蔽、及时、准确)。外线队员传球后利用起动速度或假动作摆脱对手,接到策应队员的传球后迅速做出投篮、突破或传去的最佳选择。只有把各个环节用合理的方式衔接起来才能真正达到“策”的效果。同时还要求接应队员传球后,利用速度或假动作摆脱对手或吸引对方防守,给策应队员或自己营造出传球、突破或投篮的时机,真正做到“应”的效果。总之,只有正确策应者及接应者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同时采用合理的方式将“策”与“应”两个部分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策应的整体性效果。

?二、质量互变规律 1.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存在的两种形式。其中量变到质变有两种形式:其一,事物事物数量的增减一起事物的质变。其二,事物内部结构引起的质变。篮球的教学与训练也离不开这一哲学规律的指导。所以,篮球进攻基础配合要熟练地运用到比赛之中,就必须经过艰苦的反复磨练。这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升华。同时也可通过总结经验,对某些技术结构和技术环节的调整达到新的境界。这是通过调整事物内部结构引起的事物的质变,它常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质量互变规律就是我们平时苦练加巧练的哲学依据。

?2.关于“度” 所谓“度”就是事物自身质的最高限度。在进攻基础配合教学和训练中,要适时讲解各个配合的基本要求,要求各个队员速度快、传、投、准确、换位及时、站位合理。否则战机会转瞬即逝直接影响到比赛的胜负。总之,在篮球实际教学和训练过程中,根据普遍联系的观点,不仅要注意对基础战术各个环节的组合训练,而且要注重对队员自身篮球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做到“人球并重”“人球合一”的整体训练和同步训练:同时根据质量互变规律,则应正确把握苦练、巧练和训练的强度,只有充分把握各个配合各个环节的联系,把握进攻防守中质量互变规律才能促进球队的快速发展。

?

?参考文献:

?[1] 江俊文.哲学教程[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

?[2] 王福华.对篮球运动基本特征的哲学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3]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4] 翁培荣,许根平.从哲学角度探索篮球及其发展规律[J].体育科研,1997(2).

篮球进攻战术教学范文2

摘 要 近几年国际篮球规则修改变化较大,改变的核心是三分线距离扩大、三秒区改成长方形、增加进攻有利区,规则修改对篮球比赛中技、战术的运用产生了较大影响也对高校篮球技、战术教学和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探讨FIBA新规则对篮球比赛及教学训练带来的影响,从而为高校篮球教学和运动队的训练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篮球规则 高校 篮球教学

一、前言

篮球规则的演变进程与技战术的发展从篮球规则的发展历史来看,篮球规则的发展与篮球技、战术发展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当篮球规则的条款影响篮球运动的发展时,篮球规则必然随之进行修改,以新的规则限制不良技、战术的运用,修正篮球技、战术的发展方向,使之向良性方向发展;同时随着篮球规则的修改,促进了一些新的技、战术的产生,极大的促进了篮球运动水平的提高,使技、战术更具攻击性,比赛的攻防更激烈,速度更快,更具观赏性。篮球运动发展到今天,规则的修改越来越频繁,且每一次地修改都促使了一些新技术、新战术地产生与发展,这就要求我国各级教练员要时刻注意规则地变化,加强研究,进行技、战术的创新,促使我国篮球运动水平快速提高。

二、新规则对篮球运动的影响

(一)新规则促进远投技、战术的产生和发展

1984年FIBA规则引入三分线以来,有效的解决了篮下过于拥挤的情况使远投技、战术快速地发展起来创造了许多新的技、战术,篮球运动得到了飞速发展;同时,也使得许多队过于依赖三分打法,放弃篮下的对抗与竞争,国际比赛越发显得枯燥和战术单一,远不及NBA的赛事场面火爆。2010年FIBA规则将三分线扩大,向外移0.5米,三分投篮区扩大半米后,一方面加大进攻方投三分的难度,对投篮技术动作与攻防战术带来新的变化,使得原来喜欢靠近三分线投球的选手不得不改变投球习惯;使得原本三分投球就不准的球队在布置三分投球战术时变的更加困难,增大了两分区的空间和篮下机会,运动员的个人能力与技巧更能够体现,加强了篮下的竞争与对抗;另一方面,篮球比赛的节奏和攻防转换速度更加快速,防守的面积扩大使个人防守的难度越来越高,身材高大的运动员在篮下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变的更有威胁。这样更大的开发运动员的个人潜力和提高比赛的对抗强度,使篮球运动更具观赏性,同时也会创造一些出新的技、战术和先进篮球理念,推动篮球运动快速发展。

(二)规则修改对篮下攻防技、战术的影响

在整个篮球运动发展过程中,曾一度出现了高大队员左右篮球比赛胜负的倾向。为了遏制高大队员称霸篮坛的局面,国际篮联及时地扩大限制区,1952年限制区的底部由3.6米扩大到6米限制高大队员密集篮下的死扛硬打,限制高大队员在篮下范围内活动,迫使运动员提高身体素质,促进高大队员掌握全面的技术,提高技、战术运用能力,向灵活的方向发展;使比赛又出现了紧张激烈的竞争气氛,出现了打高度与速度并重的局面;使防守区域扩大半场人盯人、全场人盯人、3―2联防等防守战术得到发展。新规则将梯形限制区改成长方形,增大限制区使比赛更加精彩,对高大队员扩大攻击范围,掌握全面的投篮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增设进攻有利区对比赛的影响

现代篮球运动对抗激烈是其最基本的特点,攻防队员均可利用灵活的身体对抗技术赢得有利的时空位置,获得主动的优势。2010年FIBA规则引入NBA规则中的合理冲撞区,在这个区域内没有进攻犯规,说明了此区域只有阻挡犯规,没有带球撞人,规则这一点是鼓励球员突破到篮下。在NBA实行合理冲撞区规则以来,比赛中篮下身体对抗异常激烈,大大提高了比赛的观赏性。增设进攻有利区原则是鼓励身体的强对抗,使比赛富有激情,在流畅的环境中进行。而在FIBA的比赛中,篮下的防守“假摔”屡禁不止,骗取进攻犯规,比赛失去公平竞争,增加合理冲撞区可以很好的解决“假摔”问题,并鼓励内线的强对抗,促使运动员提高身体素质。在攻、防过程中更加依靠身体的强对抗,使篮球运动更加公平、合理、人性化发展。进攻有利区的出现,更加鼓励内线的强对抗,这对于整体水平较弱,身体素质欠佳,突破能力和对抗能力严重不足的中国球员来说,将面临严峻考验。

三、高校篮球教学对策研究

(一)高校篮球教学中应要求内线队员掌握全面的投篮技术

在教学中,教练员要清楚的告诉学生限制区的概念、来源、以及为什么会发展到现在的形状,这样就让学生能够清楚的了解限制区的意义。在技术教学中注重内线队员篮下勾手投篮、反手投篮练习及中距离跳投练习。练习方法:无人防守情况下的勾手投篮、反手投篮练习,使学生规范、熟练的掌握技术动作;有人防守情况下的练习提高学生抗干扰能力;“一对一”或“一对二”篮下单打提高实战能力;横向移动接球中距离跳投,接球转身跳投。在战术教学中,无论是进攻战术还是防守战术,都是围绕篮下限制区展开的落位进攻与防守,结合3秒规则在进行进攻战术教学时,教练员可以对队员的站位、移动更明确的进行讲解,让学员更清晰的了解进攻移动路线和目的,如:三分线弧顶附近的有球掩护及掩护后抢位顺下,三秒区两测的无球掩护,横切要位等。避免在比赛时因为3秒违例造成进攻机会的丧失。在防守中,也要根据限制区抢占有利防守位置,利用3秒规定,积极的将对手拦截在限制区以外,减少篮下危险区域的进攻压力。

(二)注重提高高校篮球运动员战术素养

篮球战术是篮球比赛中队员所运用的攻守方法的总称,是队员个人技术的合理运用和队员之间相互协同配合的组织形式。而在比赛中如何正确合理的运用战术,则依赖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水平。所以在高校篮球训练与教学中,战术意识的培养是长期的。战术意识比技术更重要,技术不精,可以练,但如果缺乏正确的战术意识,运动员就会失去行动上的指南,就不能合理得运用技术。所以,高校运动员的篮球战术意识培养,应放在与技、战术训练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同等的位置上。在教学与训练中可通过以下措施与方法提高高校篮球运动员战术素养,首先要使学生掌握篮球理论知识并加强专项理论的学习;其次篮球战术意识是通过娴熟的、过硬的基本技术体现的,所以在训练中要把基本技术达到自动化的程度;第三,注意在基本技、战术训练中贯穿战术意识的因素,施以战术意识的内容,把技、战术训练与培养战术意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并注重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技、战术的运用能力。

(三)高校篮球教学要注重专项身体素质训练

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促进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出色的身体素质是一名优秀篮球运动员的必备条件。在篮球运动中,良好的专项素质是学习和掌握技、战术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篮球技、战术水平提高的必要条件。篮球比赛的速度越来越快,身体接触越来越频繁,攻守对抗越来越激烈,这对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篮球比赛中的攻守对抗集中表现在攻守双方对时间、地面和空间的争夺上。谁在这三个方面争取到优势,谁就能占据比赛的主动,如:擅长对抗的欧洲球队,速度、力量、技巧完美结合的历届美国队。争取时间和地面的优势主要靠起动的速度、动作的速率和力量,争取空间优势则要靠身高、臂展和弹跳等。技、战术的掌握与运用、随机应变等又需要身体的灵敏、柔韧、协调等,所以良好的身体素质是篮球技、战术发挥的保证出色。根据比赛要求、进攻位置的特点,篮球队员的专项素质训练应该有所侧重,相对而言,内线高大队员要求有突出的对抗性力量和较高的跳跃能力,外线队员要求有良好的灵敏素质和较快的反应启动能力。在专项素质训练过程中要选择和篮球运动技术、结构相一致的动作方法,把运动员的一般运动素质转换为篮球专项运动素质,即跑跳能力和对抗能力。

四、结束语

近几年国际篮球规则修改的核心是三分线距离扩大、三秒区改成长方形、增加进攻有利区,其主要宗旨是提高比赛的公平性、对抗性、观赏性。规则的不断修改都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出的,篮球规则的发展与篮球技战术的变化是相互促进的,每一次的改动都意味着使篮球比赛更加激烈、更具有魅力和更趋于合理,都会针对性地产生一些相应的战术配合。高校篮球教学和训练也要根据规则的修订针对性进行调整和适应,如:篮球教学中应要求内线队员掌握全面的投篮技术,获取更大的进攻空间;提高高校篮球运动员战术素养,正确合理的运用战术;注重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提高跑跳能力和对抗能力,为全面掌握技、战术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刘谦.2008年国际篮联新规则对篮球运动的影响[J].考试周刊.2009.12 .

[3] 武洛生.2003篮球竞赛规则修改对比赛的影响[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5.

篮球进攻战术教学范文3

关键字:篮球教学;快攻战术

快攻是篮球战术进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防守转入进攻 时,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在对方尚未部署好防守之前,创造人数上、位置上的优势,果断而合理地进行攻击的一种进攻战术。现代篮球运动实践证明,积极创造快攻战机,充分发挥快攻威力,能给对方造成很大压力,并能争取进攻主动权,甚至对整场比赛的结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在教学训练中掌握快攻战术呢?

一、形成正确的技术概念

快攻战术教学,首先要给学生完整的技术概念,要让学生了 解什么是快攻战术,快攻战术有什么用途,快攻战术的组织形式、 种类、以及每名队员任务、职责等。可以通过教学片,录像、观看实战比赛等,让学生了解快攻的组织结构和基本要求,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轮廓,做到更好地了解快攻战术。

二、掌握好发动快攻的时机

篮球场上形势千变万化,机会稍纵即逝。因此,抓住每一次 机会发动快攻是对场上每一名队员的明确要求。快攻的时机很多,但常用的有以下四种:跳球时发动快攻;抢断球后发动快攻;掷后场界外球时发动快攻;抢至后场篮板球时发动快攻。了解了发动快攻的时机,还应该让队员了解快攻在什么情况下运用。目前来看,快攻通常运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对方队员退守缓慢;对方队员体力下降;对方善于阵地防守;策略上要求加快进攻速度。当然,临场随机应变才是抓住快攻的最佳时机。

三、抓好系统训练

在了解了快攻战术的基础上,按顺序,先教快攻的发动与接 应,再教快攻的推进,最后教快攻的结束。一般情况下,可先练习长传快攻,然后练习短传推进快攻、运球突破快攻,最后练习全队组合快攻。当然,先练习什么,后练习什么,要根据队员的理解能力、身体素质,战术素养等综合考虑,不可一慨而论。快攻战术的练习应先在固定形式下掌握快攻的方法,然会过渡到机动情况下练习。开始练习时可以不加防守,再逐渐增加防守进行练习。最后分组对抗和在接近比赛的情况下反复练习,不断提高。要重视发动与接应这一快攻重要环节,加强快攻战术意识的培养,通过强化训练,建立稳定的条件反射,不失时机发动快攻。

四、发挥团队精神

篮球运动是集体项目,需要全队每一名队员相互配合,加强 合作来共同完成。快攻战术同样离不开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教 学中,教师要坚强这方面的教育,培养队员团结协作精神。要鼓 励队员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多出主意,发挥每一名队员的聪明 才智。要让队员学会理解、学会包容,遇到困难相互鼓励,不埋 怨、不指责,通过队员之间的共同努力掌握好快攻战术。

五、抓好实战训练重视教学效果

快攻战术和其他任何一种战术一样,训练只是一种手段,目 的是为比赛服务。而训练的效果往往通过比赛才能体现来。快攻战术快速、简洁、实用,但要通过两三人之间或集体配合才能完 成,有些战术体系单纯在训练中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此,加强实 战训练和实战比赛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世界篮球发达国家从 少年、青年、到成年,篮球联赛体系非常完整,每年的比赛场次多达几十场,甚至上百场,这样,使包括快攻战术在内的众多技战术在比赛中得到演练和提高,为熟练掌握快攻战术提供了良好条件。我们的基层训练目前没有这种条件,但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通过教学比赛检查训练效果,研究快攻中存在的问题,改进训练方法,同样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六、加强身体素质培养意志品质

篮球进攻战术教学范文4

一、“自学―辅导”法概念

“自学―辅导”法是把自学和教师辅导结合起来的教学法,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卢仲衡教授提出来的,他运用了有关学习的九条心理学原则,对该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设计了教学实验,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智能,研究教学规律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该教学方法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和学习,是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大大提升,摒弃了教师单向传授的弊端,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

随着教学理论的不断进步发展,“自学―辅导”式教学越来越多得运用到各项教学中。在篮球基础配合教学中,要做一定的引导和提示,向学生介绍本次课的内容、要求,教师导入新课内容,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概念,并从直观教学出发,向学生展示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学生按教师提供的图片或者视频分组练习、相互探讨,教师巡回指导。在学生练习中对集体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疑问进行点拨、解答。继续练习一段时间后,教师会对本次课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示范讲解,使学生的配合完成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逐步掌握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场上应变的能力。

二、“自学―辅导”教学法在篮球基础战术配合运用可行性分析

1.符合教育规律

“自学―辅导”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新型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在自学阶段实施了引导、提示环节,运用图片或者视频向学生形象生动得展示了本次课所学习的基础战术内容,但不会完整讲解示范战术内容和重难点,而是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摸索,最后由教师辅导解惑,引导启发学生,突破本次课的重难点,由死板的记住战术内容转化为灵活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更好的解决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可见,“自学―辅导”法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

2.符合篮球基础战术配合特点

篮球战术基础配合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记住配合的步骤,而且要对配合的路线和变化以及发动时机进行应变、分析、处理,最后在场上做出正确的行动。“自学―辅导”教学法运用直观、自学、组间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练习中自行解决问题,以练习为中心,教师从旁辅助,最后教师总结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激发学生练习兴趣,使学生变为练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更快的掌握篮球战术的基础配合。

三、实验分析

以南阳市宛北中等专业学校普高班6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分四个班,教学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二个班,教学实验组32人,对照组34人。实验的分组及条件力求均等。在实验中控制了三个因素:教材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时数均相同。经过实验,得出以下结论。

1.实践考核成绩的分析

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学都选择篮球基础战术配合中的掩护与防掩护、突分与防突分4个内容。根据统计得知,在第一轮战术基础配合教学实验中,实验组进攻运用配合398次,防守配合276次;对照组分别是256次和183次。在第二轮实验中,实验组进攻运用配合374次,防守配合261次;对照组分别是308次和175次。结果显示,运用“自学―辅导”教学法,对学生掌握篮球基础战术配合效果更佳。

经过两轮实验后,分别对两个组学生进行三项进攻、防守测试,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实验组学生在进攻和防守配合评分成绩都优于对照组,经t检验P

2.运用情况分析

经统计得出,实验组学生全队运用进攻战术基础配合的总频数,合理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全队运用配合的平均分值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值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学生运用基础配合的时机和能力越合理,战术的质量和效果越好,学生的战术意识得到了提高。

3.理论知识掌握的分析

实验中,对两组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了两轮测试,实验组理论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两轮经t检验的P

四、结论

篮球进攻战术教学范文5

摘 要 篮球战术意识在比赛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篮球运动要求运动员不仅具有良好的技术水平,而且要有良好的篮球意识,这样才能在激烈、复杂的比赛中合理地运用技术,协调同伴间的配合,以发挥集体力量,达到比赛取胜的目的。而篮球战术意识对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发挥有重要影响,运动员要在全面观察场上情况的基础上,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通过思维活动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合理运用身体、技术和战术配合,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已长和有效地制约对手。从篮球运动员技战术的理论基础、训练的安排、训练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及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对篮球运动员技战术的训练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对篮球运动训练中的技战术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篮球 战术 运动员 意识 培养

一、引言

“当一名进攻队员突破上篮,球在篮筐上颠了几下没进,紧接着快速跟进的另一名进攻队员高高跃起将球重重砸进篮筐,全场一片哗然——”,熟悉篮球的人们对这一场面并不会陌生,我们在CBA、NBA会经常看到。但试想是什么动力促使这名队员去完成这一精彩的二次进攻,是突发奇想,灵机一动,都不是。归根结底源于意识。通过反复的练习,多次的比赛而形成这种对篮球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由此可见,衡量一名好的篮球运动员的标准,不仅要看他是否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他是否具备良好的篮球意识和意志品质。后者是先天的,与个人性格有关。但前者是可以通过指导练习慢慢培养的。为了尽快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在平常训练中注重训练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对队员加强篮球意识的培养,二者不可偏废。

二、研究方法

(一)视频观察法:通过观看NBA和CBA竞赛和录像,以取得相应的技战术资料。

(二)比较法:通过比较得出相应资料。

(三)访谈法:通过对篮球方面有专长的资深教练员进行访谈,获取了大量第一手实践资料。

(四)文献资料法: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有价值的线索,进行了相关研究。

三、研究对象

2008、2009、2010级男子篮球队,共6支队伍。

四、分析与研究

(一)“篮球意识”的概念及形成

“篮球意识”是指在复杂困难的环境中能随即应变地争取主动并正确的实施自己的行动和策略的一种能力,即兴发挥能力。是在比赛中各种技术动作、战术正取灵活运用和发挥生理机能和技战术能力的自觉的、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具有特殊作用的心理活动。因此,“篮球意识”是在篮球比赛中,运动员根据场上的客观具体情况,通过感觉、观察、思维、判断支配采取实效合理行动的过程和总和。“篮球意识”它表现在具体动作转向思维,并由思维再转向具体的动作。也就是说:“篮球意识”是在长期的科学地、系统地与多次激烈对抗比赛的战术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运动员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结晶,并随着运动员,同时也随着篮球技术、战术的发展而提高。

(二)训练方法中意识的形成

从现在NBA看来,现代篮球的显著特点是在打法上越来越简单化。现在更多的采用两、三个人之间的简单战术配合,或靠技术与身体素质的优势采用单打独斗。因此说,要想提高全队的整体水平,对运动员战术意识的培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1.篮球战术与个人战术意识的关系:篮球战术是在篮球比赛中,为保证队员个人技术的合理运用和综合素质的充分发挥,所表现出队员之间相互协同配合的组织形式。它是以技术为具体内容,以两个人以上的默契配合为手段所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时空框架。个人战术意识指队员在比赛中,所产生的对于篮球运动技术和战术的运用方法,时机和时空条件懂得规律性认识。它反映的客观比赛中就是队员灵活、正确的适应比赛情况的能力。不仅在同一个队中的两个队员形成默契和共识,而且在比赛中对一些关键球配合处理上也要有上佳的表现,这样才能体现一个队员的真实水平的价值。

2.篮球训练方法中值得注意的问题:针对比赛我们要有针对性训练,对于中学生篮球的培养应从基本功入手,一定要打好基础,养成良好的打球习惯和道德修养。同时,也要在训练和比赛中,通过多种手段,逐步学会观察、分析、反省、用脑筋打球的习惯,从而达到训练的真正目的。

3.篮球个人战术意识的要求:战术意识是指导运动员在复杂多变的比赛中,适当的选择和运用战术时,要表现出运用战术的及时性、合理性、有限性。因此个人战术意识行动的要求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1)感知的正确性。(2)迅速正确的判断。(3)战术要有目的性、实效性。(4)动作的合理性、应变性、隐蔽性。(5)配合的整体性。

战术意识的内容与注意事项:包括进攻战术意识行动和防守战术行动。

(1)进攻战术意识是队员运用各种进攻技术来实现的,它的基本内容可按无球与有球情况来分。例如,穿插、跑动、轮转换位等。

(2)个人防守战术意识行动是队员根据具体的情况合理运用防守技术,阻挠和破坏对方的进攻意图,并以争夺控球为目的的策略行动。它的基本内容可分为;防守无球队员和防守有球队员。例如,快速回防,协防等。

(3)注意事项:①个人战术意识行动决不是单干行为,应根据比赛中的防守双方的实际情况做出具体针对性的行动反应;②比赛中战机的出现只是一瞬问,因此,适时的捕捉战机是提高个人战术意识行动质量的重要因素。脚步动作的快速、灵活、多变是完成个人战术意识行动的基础,其必须体现快、慢、动、静相结合的特点

(4)个人战术意识行动的培养,培养战术意识是一个综合素质的体现,其培养途径多种多样,通常应从几个方面入手。①抓好基础;抓好基本功的训练。②在战术教学时,要树立和培养队员的集体观念。③在战术教学中,充分发挥教练的主导作用。④在训练中,注意培养队员的观察力和判断力,特别要教会队员用眼的余光观察和对场上各种情况的判断能力。⑤在重视技战术的同时,更应重视队员的篮球理论学习及文化知识的学习。⑥在战术教学中,要贯彻好分练和合连相结合的原则。⑦要把攻防作为一个统一的教学过程,根据攻防的主要方面采用先练和后练的方法。⑧在战术训练中,还要重视队员思维的训练。⑨积极创造条件,让队员多参加或多观摩高水平的比赛,在实战或观察中,不断提高战术的运用能力。

(5)就篮球发展趋势,重点突出队员们的防守意识,篮球运动发展的总趋势,是向着更高、更快、全、准、变、和女篮男子化,技战术运用向着更加“精练化”、“技艺化”和“智谋化”方面发展。并且由于个人攻击能力大大加强,进攻多采用大范围的连续配合,综合多变的集体性,多变性,使防守技战术向着更富有攻击性方向发展。随着篮球运动的不断演变,将会使我们感到球场越来越小,比赛时间越来越短,队员间身体接触越来越激烈。因此,加强篮球防守理论的研究,明确防守的原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对于提高训练质量,适应实战需要,提高篮球运动的整体水平和欣赏价值有深远的意义。

①篮球防守战术的训练。个人防守战术的运用是防守住进攻者的有效方法,首先须了解对方进攻的特点和弱点,作到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在赛前的比赛中着重进行,另外充分利用场地,篮球规则和防守阵形,设计防守战术,致对方于不利的位置。如一般通过紧逼防守使对方从边线运球,利用中线夹击或在底线突破时利用底线死角夹击造成其失误。总之在防守的策略上要压制对方进攻特长,使其不能充分发挥,迫使对方采用不熟练不习惯的进攻战术盲目进攻。

②篮球防守意识的训练。篮球的防守意识是运动员在教学和训练比赛等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形成的。消极的防守只能被动挨打,积极的防守则是进攻的基础,带有强烈的求胜思想是由守转攻的准备。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对运动员进行一系列的刺激性训练。a.摆脱接球时的防守行动。当进攻队员在强侧摆脱时,要尽量不让其在危险区轻易接球,如果对手接到球应尽已所能把球破坏掉。当进攻队员在弱侧摆脱时,防守队员要主动向强侧靠拢协防,同时阻止对手向有球位置背切,溜底接球。特别强调要保护篮下。b.切入时的防守行动。当横切时,在强侧要先堵对方向前接球的路线,然后堵住切入队员的后面路线,在弱侧横切时,始终要堵住对手前面的路线,保持“球——我——他”的位置。当对手背切或溜底,要堵其前面的移动路线。c.投篮时的防守。当对手进入投篮区时,必须尽全力封盖或干扰他的投篮,影响其命中率,一般情况下,要把擅长.右手投篮的队员逼到左边,左手投篮的对手逼到右边。

通过观看比赛和模拟训练,2008级2队l0场比赛的平均数据如表1: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训练前和训练后的各项数据,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球队的各项数据都有了明显的上升,无论是得分、篮板、助攻、抢断都要比训练前有所提升,而且失误的次数也有了一定的下降。战术意识的作用显而易见。

(二)建议

1.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是形成篮球意识的前提,是形成正确篮球意识的条件。有些运动员“意识”不强往往表现在临场情况不明,头脑不清,场上运动盲目,致使本人和全队技、战术的动用受到限制。因此,必须重视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可通过经常观摩训练和比赛,丰富自己的间接经验。在观摩中 积极思维,将观摩看作是自己的一项实践机会,有意识地进入角色,并对场上的每一情况变化都做出一个假设性的思维反应,然后再同场上队员处理该情况所使用的方法和效果进行比较。要注意培养运动员的动态观察能力,特别是两个以上动作的组合与衔接。培养运动员用眼睛余光观察的能力。

2.注重间接经验的积累。意识是一种经验的综合反应。意识的形成和提高依赖于经验。作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间接经验积累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积累间接经验即是对前人经验的借鉴,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一个捷径。积累间接经验,应注重教练的传授,使理性知识得到升华;阅读前人的经验(有关专业、资料),从中得到启发;系统学习有关专业理论知识。

3.基本技术训练与篮球意识训练相结合。在基本技术训练中,不是独立地练技术动作,而是贯穿篮球意识的,把基本技术训练与培养篮球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做有助于在练技术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技术运用能力,加快篮球意识的培养。

4.注重节奏。比赛节奏是一种配合默契的集体行为。增强队员的节奏意识,必须使全队思想统一,使反应和行动产生积极影响。在技、战术教学和训练中,应对节奏提出明确的要求。

5.教练员的主导作用。篮球意识的培养应贯穿于每次训练中,教练员起着主导作用。在实施训练过程中,教练员要把篮球运动的基本、本质特点、关键环节等,用形象正确的示范、准确简明的讲解传达给运动员。使他们明确不同情况、不同位置职责的具体要求,同时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正确解决,不断地提高运动员的战术意识。篮球运动员的意识问题是篮球教学、训练中的一项复杂、重要的内容。应在教学训练的基础上,从意识源于实践出发在训练中有针对性的因人施教,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运动员的篮球意识,通过看、学、讲、练等手段,达到提高篮球意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金学斌.战术意识的理论探讨[J].体育科学.l984.02.

[2] 张然.论战术意识[J].体育科学.l984.O2.

[3] 陈章云.篮球意识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l996.O3.

[4] 姚建平.篮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构成及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l998.S1:97-99.

[5] 李庆虎.加强篮球战术意识的培养[N].中国体育报.2003.

篮球进攻战术教学范文6

关 键 词:学校体育;篮球课程;项目课程;高校

中图分类号:G807;G8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6-0074-04

篮球运动是集对抗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体育项目,既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国内学者从教学视角对篮球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都没涉及到深层内核改革,因此有必要重新对篮球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剖析,对篮球教学实践效果进行反思。本研究从知识分类学和项目课程理论的视角,重新审视高校篮球课程改革。

1 我国高校篮球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1.1 高校篮球教学现状

在课程内容上,当前高校篮球教学形成以技术教学为主的内容体系。高校篮球教学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篮球发展史和裁判规则,实践知识主要包括篮球技术(多以移动、运球、传接球、投篮、运球上篮为主,部分学校还包括持球突破、抢篮板球)、基础配合(掩护)等主要内容,涉及到战术教学内容少;课程内容(教材编写)的组织上,也是按上述内容罗列,长期以来形成以技术教学为主的内容体系。上述教学内容基本与中学教学内容雷同,造成学生对篮球课的兴趣逐渐减少[1]。无论是篮球课程内容,还是学习顺序均以进攻技战术为主,直接导致学生形成重进攻、轻防守的篮球意识,与现代篮球注重攻守平衡训练理念大相径庭,从根本上颠覆了篮球育人和篮球文化传承的课程功能。

在课程实施上,高校篮球教学基本形成传统教学定势,其特征表现为教学顺序上依附于技能为主,教学方法以示范和无目的的教学比赛为主,练习方法以重复训练为主,教学组织上重队形,形成了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篮球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紧紧盯在篮球技术的传授上,以致每一堂课学生们都在简单模仿,这种用技术教技术、为技术教技术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损害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2]。这种重形式、重教法、轻学法、轻能力培养的篮球教学模式,违背了学生主体、情境教学的教学理念;而且在教学设计上,技术与基础配合内容多,战术内容少,技术练习与战术训练没建立任何联系,这种多技能、轻战术、少比赛及活动开展的篮球教学,不利于学生形成整体观的篮球和全局的篮球意识,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评价上,高校篮球教学考核内容主要为投篮和运球上篮,评价内容结构上仅达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五大目标之一的运动技能目标,形成以技能为主导的、“工具理性”式的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上的导向性直接导致篮球运动本身的价值及课程目标严重缺失。

从我国高校篮球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学效果差,学生持不满意态度。调查表明:95%的学生喜爱篮球运动,但同时也有85%的学生对篮球课程不屑一顾[3];仅有25%的学生认为篮球教学是提高篮球技术水平的主要途径,75%的学生对学校篮球教学是提高自己篮球技术水平的主要途径持否定态度[4]。

1.2 高校篮球教学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1)以学科体系模式组织课程内容,没体现实践知识体系的特点。

学科体系是按知识的系统逻辑顺序组织教学内容,主要为学科课程开发及静态知识(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而篮球课程是开放性的、综合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篮球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必须以实践性知识为主组织课程内容和开展教学,更强调学生应用技能的能力。传统理论与实践关系模式表现为实践知识是叠放在理论知识之上,表示理论知识是实践知识的基础,实践只不过是理论演绎的结果,认为只有充分掌握了理论知识才能进行实践,才可能发展实践能力。篮球课程无论从课程内容组织,还是教学的逻辑顺序上无不体现了上述传统观念。这种脱离现代篮球运动实战,按照现行的技术理论体系组织教学的现状,其结果仅仅是使学生学会了篮球运动的某些动作(技能),而没有学会打球,在教学训练中普遍幻想的那种“只要动作做对了就会成功”的因果关系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3]。这种教学内容不切实际,教学效率低下,必须进行结构性的改革。

2)没有理解技能与能力的概念内涵及相互关系。

技能是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技能的本质是程序性知识,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5]。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总和,技术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能力是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从心理学来看,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和使活动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6]。按以上定义,通常讲的篮球技术实质是操作技能(动作技能),篮球基础配合则是操作技能的组合,不仅如此,篮球是开放性技能主导项目,完成各类动作技能必须同时有心智的参与,需要操作思维和实践中的直觉思维,因此学生能力的形成不是技能的简单应用,而是技能、心智、情境等综合活动和复杂的转换过程,技能只是能力形成的条件,仅依靠动作技能的重复练习是不能提高能力的,而目前高校篮球教学基本是以动作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体系,这就是技能主导的教学体系下学生经过一年的篮球课程学习后还是不会打球的根本原因所在,这种复杂结构的转换,必须解构传统篮球课程内容结构或内容组织形式,重构以篮球实战为基础的内容结构。

3)没有深刻领会课程的内涵与精神实质。

从现代课程涵义的演进上看,课程横向上是老师、学生、课程资源与情境组成的生态系统[7],纵向上是从国家、地方到学校、教师、学生的课程,而且现代课程是由静态向动态扩展的。对高校篮球课程而言,必须考虑各自学校的特点和学生需求,需各高校及教师等多元参与,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导下对篮球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与设计。

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有其学科基础,任何课程开发必须以知识论、学习论和教学论为理论基础,科学组织课程内容。其中知识论用于理解篮球课程内容性质、来源与结构,篮球知识不仅包括理论知识,而且篮球实践活动的实质是程序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等的有效整合;学习论指学生如何学习的心理过程,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动作技能学习的基础,构建主义心理学强调学生主动性参与和问题解决,情境认知心理学强调实践活动重要性,共同构成学生能力形成的理论依据,成为篮球课程主要的心理学基础,从而技能、认知、情境是篮球课程教学的核心要素;教学论从教师角度研究教学设计,这是传统以教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依据。

课程思维是指课程开发、设计或改革的工作逻辑顺序,课程开发多采用演绎模式,即以泰勒的课程原理为指导,按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的课程思维逻辑路径展开。传统的演绎模式为课程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从课程改革的实践来看,许多课程改革从怀疑课程内容及内容组织的合理性开始,上述已对篮球课程“技能主导”的内容提出质疑,如要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势必打破传统的篮球课程内容体系或内容组织顺序,转变以能力为本,以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这种以任务式知识结构中任务处于焦点,与任务直接相连接的是实践知识,其次是理论知识,是对实践知识的解释。能力与任务之间的关系上,能力可表述为完成相关任务,任务的结构与组织比任务本身更重要,这样使得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而不是知识的地位结构成了课程知识构造的基本依据,以此理论为基础,可将篮球课程内容与内容的组织作为篮球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即采用以篮球战术聚焦篮球技术与基础配合的自上而下的组织篮球教学内容。

2 基于项目课程理论的高校篮球课程设计

2.1 项目课程及其相关概念

项目课程源自17—18世纪课程教学中以实验研究、案例研究、沙盘演习等组织教学。我国学者将项目课程是定义为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7]。基于上述概念,项目课程的实质是以一个或多个项目组织课程内容,是课程内容组织的一种模式,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课程。项目课程起源于职业教育,但已不是职业教育的专利,而成为一种有着深厚理论基础的课程模式。

项目课程中的项目是指具体产品、服务或决策。对于篮球课程内容,项目的确定体现为战术体系的形成。篮球战术是为取得比赛的胜利,队员根据一定的战术指导思想,以篮球技术为基础,在战术意识的支配下,按照一定的阵势,全队有组织、有策略地进行协同配合的方法和原则[8]。按篮球战术的定义,每一种战术形成都可以看做一个产品,如快速进攻体系、防守体系是一个综合性项目,阵地防守、阵地进攻等均可以作为一个项目。

项目、任务与技能间的关系,项目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任务是指工作过程的一个环节,项目是按照工作任务要求进行一系列操作所获得的结果。以人盯人防守这个项目为例,防溜底、防突破、防挡拆和掩护、防内线、防策应和夹击等是任务,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各种操作技能(篮球技术)和瞬时判断、经验、决策等智慧技能。

2.2 篮球课程项目(课程内容的组织)的设计与序化

项目课程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项目的设计与排序是最重要的环节。项目设计主要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这是影响课程目标达成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课程开发最为复杂的问题。篮球课程中项目设计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即依据篮球运动的客观规律,篮球运动是一项以对抗为核心的攻防体系,涉及到攻防体系的任一环节都会影响篮球的制胜规律。2)认知性原则。即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能力的形成机制规律来组织课程内容的项目顺序。3)实战原则。即以篮球比赛实战为依据,注重结合实战的基本技术训练,强调简单、精确、对抗、实用,通过实战来学习篮球,紧密联系比赛实际是符合实战训练的核心[9]。4)适度性原则。篮球课程内容多,因此必须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特别是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依据篮球课程目标、学生的需求与认知规律、知识的性质等选择和组织适量的课程内容。

项目序化是指篮球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或逻辑顺序,包括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高校的篮球课程设计中,比较关注篮球知识与篮球技术等具体知识、技能,认为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能,就具备了能力,不重视让学生以什么结构获得这些知识。在项目课程理论指导下,篮球课程内容必须重视内容的结构设计,使由教学生“知道什么”转向让学生知道“做什么”。依据项目设计的原则,以知识论和学习论为基础,根据篮球的竞技规律和实战特点,重构篮球课程内容(见图1)。

把篮球课程内容划分为阵地进攻、从攻转守、阵地防守和从守转攻等4个项目,任何一个项目既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同时一个项目的结束即是下一项目的开始,在篮球比赛中,任何一个环节做的不好,都可能影响比赛的结果,这4个项目构成了自循环的、封闭式的篮球知识体系。设计项目时,根据实际需要或按实用的思路,可以把综合性或大项目分成子项目,如快速进攻体系可以分解为快攻和抢攻两个子项目,阵地防守也可分为人盯人防守、区域联防、紧逼防守等子项目。按项目课程理论重构的篮球知识体系,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每一个项目,又有利于从项目顺序结构上重新认识篮球规律,从而形成了篮球运动的过程观、全局观和整体观。

2.3 篮球课程实施

1)按项目结构构建篮球课程结构。

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以来,大部分高校采用选项课的教学模式,高校篮球教学不断探索篮球分层次教学改革,即按学生的技能水平分班组织教学,具体实施上分为两类,即同一学期分为初、中、高3个不同等级的3个层次班级,或是第1学期为初级班,经过考核合格后第2学期到中级班学习的教学模式。事实上,一方面学生的技能水平本身不太好甄别,传统意义上篮球有8大技术之多,而且篮球比赛中5人位置不同,技术要求也不一样,另外分层教学的考核标准设计也是一个难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分层次教学理论上设计非常好,但实际操作非常困难。按分层次教学设计篮球教学实质上还停留在传统的以学科体系组织教学的模式,要真正转向让学生“知道做什么”,可采用项目式篮球课程内容组织篮球课程教学,按上述构建的循环式篮球内容结构,每个项目可以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即每学期安排一个项目内容,如第1学期课程内容安排项目1(阵地进攻),具体内容可选择一个子项目,如1-3-1进攻等;第2学期内容安排项目3(阵地防守),具体内容可选择一个子项目,如2-3区域联防;第3学期到第4学期为综合项目,增加攻守转换项目。

2)学期课程的内容设计。

循环式篮球内容结构课程内容打破了传统按篮球技术、基础配合和战术的顺序组织知识模式,转向围绕项目或任务组织知识和技能,每学期篮球课程都是以一个项目为主要学习内容,按单个项目及其任务的学习需要选择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即按项目-任务-知识与技能的顺序进行项目内容开发。以第1学期学习为例,由于阵地进攻是一个大项目,可选择其中一个子项目的内容进行教学,如1-3-1进攻项目,经分析该项目包括外线与内线(罚球线策应中锋)配合进攻、内线与内线或外线之间的进攻、内线(策应中锋)的进攻、外线队员的进攻等典型的任务,其中内线(策应中锋)进攻任务包括中距离投篮、突破上篮或分球、给内策应中锋和底线两侧外线队员传球等技能,外线队员进攻任务包括传球、溜底、突破和投篮等技能,技术理论知识包括阵地进攻、传球、溜底、突破和投篮等的定义等,还包括进攻队员的移动路线、进攻点及原则与要求等知识。

3)篮球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课程有5个领域目标,篮球课程的学习目标不仅要获得或掌握技术、战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还要达到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目标,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能力形成的实质是知识与任务建立联系,能力的形成机制是通才实践活动的构建[7]。对于篮球运动来说,能力的形成就是建立战术、任务与技能(基础配合)的联系,学生是在完成各类任务的过程来学习篮球技战术知识的,学与做融为一体,在做中学。在学期课程中以战术实践知识为主要内容,单元内容设计上围绕以完成任务需要的典型技能和基础配合为主要内容,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分组教学、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以比赛为主要教学手段,组织各种课外竞赛活动,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俱乐部、社团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课内外一体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丽娟. 高校篮球教学与训练理论的现状与发展[J]. 科技创新导报,2012(7):170.

[2] 潘如福,邓国良. 高职院校篮球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32(11):143-144.

[3] 李杰凯. 论篮球教学训练中技术概念界定及其分类的理论误区[J]. 体育科学,2008,28(1):82-88.

[4] 曹竟成. 普通高校篮球教学改革探析与尝试[J]. 体育与科学,2002,23(5):73-75.

[5] 姚寿广. 示范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 王利明,陈小荣.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技术[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7] 徐国庆. 职业教育课程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