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交通管理的目的和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交通管理的目的和意义范文1
关键词:城市交通管理;执法对策;执法教育
石家庄市作为华北重要城市,当前正处于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历史时期,同全国一些大中城市一样,社会经济发展与道路交通需求的矛盾仍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城市道路普遍存在着严重的交通拥挤与阻塞现象。作为交通管理执法主体来说,面对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交通需求,交通管理执法将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任务。
通过比较国内外交通管理的情况证实,单单靠修建道路的措施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并不是一种万全之策。国外的交通管理经验告诉我们,现代化工业社会的汽车化高度发展需求,将在很长的发展时期内超过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城市资源的需求,因此,城市交通拥挤将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国外的交通管理已把工作重点明显地转向于建立科学的现代化交通管理上,如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其中也包括交通管理执法系统的建设。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这些经验,把交通管理工作的重点逐渐地转移到交通管理软设施的建设上来。对于石家庄市的交通管理而言,除高度重视由公安部和建设部提出城市交通“畅通工程”要求的综合交通治理方针和实施指标外,应采取措施提高城市交通管理的执法质量。
一、加强交通警察的职业培训教育
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对公安交警的整体素质和技术业务技能提出了更高、更强、更加专业化的要求。加紧提升交警队伍的整体素质,成为实现交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条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交警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过去在交警培训教育中,因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培训内容以及其它方面存在的种种原因,明显地存在下述几个方面的问题: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教学模式传统化,无法适应在职培训对象、教材陈旧,与实际需要脱节、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不能激发培训学习的积极性、考核方式呆板,不适合培训对象的特点等。如果不予重视交警职业培训工作方面存在的这些不良倾向,长此以往,交警职业培训的意义和作用将会大大地削弱,或者会变为空架子,而提高交警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应研究规划制定切合实际、具有实效的交警培训教育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包括:
1 加快确定各层次的交警培训教育目标
交警职业培训工作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它总是要从一定目标出发,然后围绕这一目标来展开教学培训活动。如果教育培训无目标,必然会导致培训教学工作失去方向。因此,无论是什么层次的在职培训,都必须首先确立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然后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根据专业学科及对象来制定培训教学目标。就在职交警的培训来说,就是要建设一支适应21世纪交通管理工作需要的高素质的交通警察队伍为总目标。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层次培训对象的情况,本着面向实战,讲求实效,追求实用的思想,规划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培训目标,确保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培养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具备综合素质的实用型一线交通管理执法人才。
2 改变传统的培训教学模式
交通管理工作的社会性、广泛性、实践性、操作性以及在职交警培训自身鲜明的特点,决定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不适宜的。因此,必须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化教学思想来指导在职交警培训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交警培训的特点,结合不同的培训对象,有针对性地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及手段,以求趣、求乐、求实际为出发点,创造性地充分发挥学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实现培训教育的目标。针对在职交警培训的特点,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1)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景和情感气氛,通过创设和再现客观交通管理执法业务中的有关情景,体验到进入交通活动中的各种角色,从而促使其学习动机和学习需要在这种具体的“情”与“景”的交融中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不仅能使学员更好地感知教学内容,在相关交通执法业务的真情实景中得到实际体验,掌握交通管理执法业务理论知识,而且还能够使学员充分认识和感受交通管理执法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中的一些突出问题,通过向学员提供真实的典型案例,引导学员思考,启发学员寻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双向交流法。就是教师针对某一特定的问题,通过座谈交流、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专题讲座等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这样一方面有助于让学员了解交通管理执法工作的最新信息、动向,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同时也能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培训的需要,把知识讲授、问题讨论、案例分析、技能训练、实地调查、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多形式、多角度地向学员传递新信息、新知识,使他们能及时准确地了解交通管理工作的新动态。
3 对培训教材进行规划
教材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综合反映,是教学思想、观念、模式及方法改革成果的载体。一本好的教材可使教师和学员得到良好的训练、吸取更多的知识,反之会极大地限制知识的传授。就当前交警在职培训中存在的各种教学问题而言,在很大程度上都出自教材。因此,必须尽快地对现有教材进行规划建设,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要成立专门的教材规划机构。其成员必须要经常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必须进行系统的、持续的课程标准和学术专题研究,随时掌握交通管理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及时对教材进行修订优化,促进教材建设的协调发展。
(2)教材要注重反映正确的教学思想和观念,注重反映现代交通管理水平的教学模式。
(3)教材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培养对象出发,从解决问题出发,内容要贴近实际和实用,要有助于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 加强师资建设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措施等基本要素构成,其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培训教育工作的成败。因此,要搞好在职交警的培训,同样不能忽视任课教师的作用,任课教师既是课程的设计者,又是教学的实际操纵者,故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十分关键。一方面,要选择理论水平高、交通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担任在职交警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对师资的培养工作,要鼓励教师多走出去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同时还要鼓励他们“沉”到交通管理的
实战部门,在交通管理执法工作的第一线“充电”,以便掌握更多的新问题、新情况,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为搞好培训教学工作创造条件。
二、强化交通管理执法公开
在交通管理执法中,其执法方式不仅要符合依法的要求,而且要贯彻公开原则,这是对交通管理执法活动的基本要求。在交通管理执法活动中贯彻公开原则,实质上就是要求警务公开,要严格依法办事,切实尊重和保障相对人的权利。即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其所担负的交通管理执法职能与人民群众相关的执法规范、执法程序及警务工作纪律等内容向社会全面公开,以求增强交通管理执法的透明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以保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执法。在以往交通管理执法活动中,由于警务公开不到位,权力运作缺乏应有的透明度。其所导致的后果表现为:群众对交通警察的执法工作持怀疑态度,不知道交通警察是否依法办事,严格执法;极少数交通警察钻执法依据、执法程序不公开的空子,凭借权力随意执法,或者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严重影响了交通警察的执法形象,导致人民群众对交通管理执法不满意。
实行警务公开,即交通管理执法方式公开化,就是要把权力运行公开化,把权力及权力活动的过程置于广大人民群众面前,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交通管理执法方式越公开、越透明,就越能得到及时、有效、严格的监督,公正执法就越有保障,、权钱交易等不良现象就会被堵死。
交通管理执法方式的公开化主要包括:交通管理执法依据、标准、条件公开,交通管理执法程序、手续公开,如收费标准、办案时限等;交通管理执法的结果公开,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相对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要把行政处罚的依据、事实与理由告知被处罚人等;在交通管理执法活动中推行听证制度,如在处理交通事故中举行听证、公开调解等,让相对人有更多的知情权、陈述权、申辩权、监督权。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要全面推行交通管理执法程序化和警务公开化。向社会公众公开交通管理执法的依据、内容、程序与手续、时限,会极大地方便人民群众,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如在交通事故调解处理中,举行听证程序,通过听证的形式使相对人享有了解权、知情权,直接面对面地听取当事人的陈述与申辩,使交通管理执法行为更加客观、公正,以利于问题的妥善处理与解决。
三、提高社会监督意识
交通管理执法权力不受监督和控制,就可能会被滥用。交通管理执法是行使国家交通管理行政权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如果缺少监督和制约机制,就可能使交通管理偏离法治轨道,导致专横,滋生腐败,交通管理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就无法保护。因此,加强对交通管理执法权的监督,使其公正、合法地行使交通管理权力是十分必要的。针对石家庄市交通管理的状况和特点,规划建议的交通管理执法监督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完善交通管理执法救济的宣传力度;加快交通管理执法监督法规建设的步伐;设立交通管理督察专员制度;交通管理执法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实施分离原则;推行交通管理执法责任制与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提高人民群众对交通管理执法监督的意识;加强新闻媒体对交通管理执法的监督。
四、提高交通管理研究水平和科技装备
城市交通的发展不仅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产物,但城市交通的发展也会给交通管理执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城市交通拥挤、交通事故、环境污染、车辆管理、行人管理、交通组织等等,这些问题不但现在存在,而且还会在将来随着交通需求增加更加迅速恶化。如果交通管理问题处理得当,则可促进城市建设的良性发展,反之,则造成城市活动的恶性循环。现代城市的交通是交通问题与城市经济活动和市民生活的一个复合体,涉及影响面非常广泛,构成因素十分复杂,如果仅就于交通管理问题来研究交通治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也只能是一种短期行为。因此,把交通问题作为派生的普遍社会现象来看待,必须采用“高瞻远瞩”的态度,重视依靠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治理再分析再研究再治理这样一个长期的过程。基于这一目的,对交通管理问题的研究水平和科技装备能力成为解决现代城市交通问题的一种有力措施。
交通管理的目的和意义范文2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以卫星及通讯发展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系统,由GPS星座、地面监控系统和GPS信号接收机三部分组成。在全球范围内任何位置,不管是任何天气条件,都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获得GPS定位到的准确的几何图像。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分布和运转的轨道与地球相距约11000海里,通过GPS信号接收机就可以获得传回用户设备的导航信息。全球定位系统有着相比于以往的雷达定位系统更加高精度、全天候、自动化和高速度的优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诸如交通、航空、测绘、勘察等多领域多学科。虽然全球定位系统最初的设计目标是作为军用,但当它研制成功之后,人们在实际应用中发现了这个早期军用系统的专属产品其实在民用领域同样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人们甚至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导航。
2 空中交通管理重点介绍
民用航空的空中交通管理,顾名思义是为了对民用航空所进行的飞机飞行活动提供飞行支持和维护,同时由于民用航空的逐渐发达,空中交通管理还会对空中交通流量进行和陆地类似的交通秩序维护。总而言之,空中交通管理是为了保证民用航空有序飞行和旅客安全到达目的地的一系列管理措施。
空中交通管理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空中交通服务管理、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和空域管理。
2.1 空中交通服务管理 空中交通服务管理应该提供的服务有:空中交通管制服务、飞行信息服务和危险警告服务。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的主要目标是防止航空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和其他飞机相撞,同时要防止飞机在机场或附近空域内与其他飞机或障碍物相撞,保证空中飞行活动的安全和良好的交通秩序。
飞行信息服务可以为处于起飞、飞行、降落状态的飞机提供实时的飞行信息,并适当地提出一些操作性高的可避开危险和加速飞机飞行的建议。
危险警告服务主要是为了解决飞机飞行中遇到问题需要救援的问题,帮助定位待救援飞机的位置和所遇到的情况,协助搜救工作。
2.2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ATFM)可以监控空中交通的当前情况,管理的目标是帮助飞行中的飞机之间进行高效的沟通,科学地预测和控制交通流量,在保证所有航线、空域的交通流量不超过航空运输局规定的最大安全容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加大交通流量。提高空中交通管理的能力可以帮助空管部门更加有效地利用空域和地面等多种资源。
2.3 空域管理 空域的划分应在国家安全和飞行需要的基础上,结合空中交通管理和通信、全球定位系统、地面基础设施及机场周边环境等进行。我国空中交通管理发展的目标是由国家使用先进的空中交管系统进行统一的空域管理。
3 全球定位系统在空中交通管理中的应用
3.1 全球定位系统帮助维护空中交通秩序 城市的陆地有纵横交错的公路、高架桥等,公路有交通规则才能确保车辆行驶的安全。而空中的各种航线更为复杂,不仅有平面间隔还有垂直间隔。飞机在飞行中相比陆地车辆更容易受到自然环境诸如气流和气压的影响,因此需要一套航空适用的更加严格缜密的交通规则。飞机的大小和性能决定了它可被允许飞行的高度。小型飞机的活动范围在3000米以下,大中型飞机可以活动在3000米高空以上。1000到7000米之间属于中空飞行,7000到12000米之间属于高空飞行,更高的距离属于平流层飞行。不同飞机,不同的高空距离时飞机之间的垂直间隔都在交通秩序规范之内,而实际飞行中具体如何确保飞机都遵守了这些交通规则,就需要全球定位系统的帮助,让空域中所有飞机之间实时的精确间隔都在空中交通管理的监测之内。
3.2 安装全球定位系统有效缩短航线成本 随着我国民用航空业的迅速发展,大多数民航公司都开始安装全球定位系统来达到有效缩短航线总体成本的目标。在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中应用全球定位系统对于航程较短的航线和直达航线的成本改进效果尤为明显。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大幅地减少飞机在高空中原有的大部分多余的盘旋,用合理的小程序间隔指挥引导飞机少绕弯路到达目标。
3.3 全球定位系统与数据传输相结合的ADS系统 在海洋上、地面HF无线电通信和雷达都无法覆盖的区域,飞机要想与地面空中交管系统取得联系,离不开全球定位系统的协助。这是全球定位系统在空中交通管理中的另一应用。因为全球定位系统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获得定位信号的,因此在这些情况下它依然能全面地控制飞机的飞行。当飞机飞过无线电和雷达无法覆盖的区域上空时,以前的方法是增大飞行程序间隔,因此飞机必须遵循较远的安全航线,虽然确保了飞行安全也增加了航线的成本。而全球定位系统与数据传输数据相结合的ADS系统,使空中交通管理中心不再依靠地面警戒雷达来控制飞机,这样空中交通管理的指挥就不再是不确定或者未知的,ADS系统会将正在海洋上空飞行的飞机的位置准确地反映给空管中心,表现为飞机把自身定位自动汇报给地面而不再需要加大航线距离来飞过未知区域。
交通管理的目的和意义范文3
关键词: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日益突显。为此,急需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我国的交通建设与运输管理的全过程中来,因此,必须加强交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以全面提升整个交通行业的管理水平。
一、加强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交通是人类所有活动的纽带,对城市及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道路交通量急剧增长,全国范围内的大中城市及沿海地区公路网基本都出现了严重的交通阻塞现象。
通常来讲,解决交通拥挤的办法是降低道路交通负荷,使道路通行能力适应交通流的要求。降低交通负荷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交通建设,提高交通网络容量,以达到降低交通负荷的目的。通过道路建设解决交通问题往往是人们首选的措施,但是,道路交通建设投资巨大,建设周期也很长。而且当道路网络基本完善后,新建道路能产生的网络运输效益就已经非常低了;二是控制交通需求的管理,通过控制、限制、禁止某些交通方式的出行,减少出行量,以达到降低道路交通负荷的目的。三是交通系统管理,通过一系列的交通组织、交通设施控制交通流量,使交通流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都趋于均匀,这可有效地避开交通阻塞时刻及阻塞地段,提高网络运输效率。
与建设道路相比,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管理手段充分发挥道路网络的潜在功能,全面提高运输效率,缓解道路交通紧张局面,投入少、见效快,更具有现实意义。现代化管理的技术核心是信息化建设,即道路交通综合信息的管理与应用。
二、我国交通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公路管理信息化工作。对建立全国公路数据库的可行性进行了调研,同时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和开发。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自行研发的路面管理系统、桥梁管理系统逐步推广应用,为道路管理决策科学化和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部分省份逐步开发完成了高速公路交通监控系统,并实现了联网收费、电子不停车收费。目前,全国初步实现了公路基础数据资源的计算机管理,部分省份还初步建立了公路数据库,并实现了公路属性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的交互查询,建立了不同比例的电子地图,基本满足了日常道路管理与养护工作的数据需求,为可视化、现代化、科学化的道路管理工作提供了支持平台。
信息化成为现代公路管理的重要工具。这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公路管理信息化实现了以管理公路信息资源为工具,解决所管养公路基础数据的信息化管理问题。这样,公路管理部门能够准确、详细的掌握最基本的公路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应能同步在电子地图上进行显示,从而构建可视化的电子公路,使宏观决策、行业管理等工作更方便、快捷。
其次,公路管理信息化实现了及时向公众提供信息的服务。通过信息化建设,向社会公众提供人性化的出行信息,如公路基本情况、堵塞、断交、封闭、施工等信息。这项工作是新形势对公路管理部门的要求,更是体现全行业服务理念,树立行业社会形象的重要措施。
第三,公路管理信息化提高了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公路管理工作的许多决策都是以海量数据为基础。如公路养护计划管理、超限运输路线安排等,应结合公路技术状况、公路病害、交通量、公路基本情况等综合因素。以往都是根据经验和上报情况为主进行决策,加强公路管理信息化建设后,工作效率和决策科学化水平均有大幅提高的余地。因此,应开发与日常业务紧密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提高公路管理信息的现代化水平。
三、加快推进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信息化管理的规划必须立足高起点
高起点的规划,是实施交通管理信息化高质量建设的基础。交通息化建设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做好统筹规划。通过各个分系统联网,加强数据采集、交换和更新,建立公路基础信息库、运输企业库、船舶库、车辆库、从业人员库等大型基础信息资源库,形成信息集中再反馈的互联互通机制。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统筹、集约、便民等因素,以整合、升级为主,改造、新建为辅,并注重与国家和相关行业的规划相衔接,为各类资源的综合利用奠定基础。规划既要体现综合性、权威性和计划性,明确交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目标、基本原则和建设重点,实施统一的建设标准与规范,又要明确各阶段的建设目标,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有序、持续发展。
2、统一规范标准,不断完善信息应用系统
首先,要以规范运管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在机构调整的基础上整合业务需求,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并不断提高软硬件建设的针对性,加快软硬件更新升级,以不断适应运管行业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以严格的项目管理体制为保证,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实现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目的,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数据及软件平台的标准化。
3、信息化建设中要注意保障信息、数据的安全
在建设信息网络系统时,应同步建立安全保密体系,坚持内网外网分离,利用数据备份与恢复、身份认证、实时检测与监控、访问控制、病毒防护等手段确保信息网络的安全,并通过定期培训、教育等方式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保密和安全防护意识,杜绝安全隐患,保证公路信息网络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
4、加强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的管理
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各级交通管理机构的积极参与,只有将部门的信息化纳入目标考核体系,才能调动积极性,增强紧迫感,信息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各级交通管理机构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管理、信息系统维护都需要专门人员负责,这就有必要建立信息主管制度。
5、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在推动交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行业信息化人员队伍的素质建设,要广纳贤才,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研究制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政策和措施,努力在信息化建设中培养和锻炼人才,逐步建立一支既熟悉交通业务、又掌握信息技术的,适应交通信息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交流、奖励等机制,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创建良好的人才环境。在培养方式上,针对不同层次需求对交通行业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化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使用和运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
结语
交通信息化建设以为社会提供“安全、便捷、舒适、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环境为宗旨。因此,必须进一步解决客观现实存在的问题,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规范、引导和推进交通信息化发展,全面提高交通持续综合竞争力,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林达铭《信息化是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J] 交通世界 2004(7);
交通管理的目的和意义范文4
关键词: 城市道路交通, 交通需求预测, 信息库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urban population increase, the urban road traffic facing more and more problem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road traffic traffic demand forecasting some problems, this paper explored effective and reasonable traffic demand forecasting and improve the measures of urban road traffic environment, urban traffic to safe, quick, clear.
Keywords: urban road traffic, traffic demand forecasting and information base
中图分类号:[TU9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主要包括需求管理、需求预测和系统管理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之间互相影响和配合,相辅相成。在城市道路交通建设过程中,必须对交通需求预测有良好的控制和引导,否则就很有可能会造成许多交通问题。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速前进和汽车市场的逐步扩大,对需求预测依然成为了城市道路交通过程中的难点和必须点。
一、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目的
科学合理的运用法律法规和工程技术对道路交通活动进行统一控制管理,利用安全教育等措施协调和处理道路交通中人、车、路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道路的安全顺畅,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率和能源消耗就是市道路交通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目的。
城市道路交通是交通管理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直接决定了城市居民是否出行方便,所以,城市道路的交通管理及必须在有限资源的约束下,通过系统、科学、完善的交通改善方案,来有效保证城市居民出行的安全、效率和通畅。
交通,是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必需载体,是人们基本的生存和行为方式,而道路交通行为的本身性质和特点就决定了道路交通管理必须要实现的基本目标,既:均衡交通负荷、保障交通安全和道路顺畅、有效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使人们在交通过程中能够做到顺畅流动,不堵塞,进而提升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
为提高对道路交通的有效管理,提高道路交通的通行效率,治理交通行为中制约交通有效流动的突出行为,保障道路高效、顺畅通行,就必须要做到在道路建设过程中的交通需求预测。进而,保障和提高道路有效通行率。
二、城市道路交通需求预测分析
城市交通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解决已经建成了的交通设施的日常管理工作和需要在哪里再建设一些什么样的交通设施等等,并且对这些问题提供决策上的支持。城市佳通管理在理论上主要是建造对交通效果预测分析和模拟模型以及分析办法等,其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交通系统管理、设施建设、交通需求等。
1、城市道路交通需求预测分析的内容
(1)开展调查研究。想要建立合理、充分人性化、科学化的城市交通需求预测模型,首先就必须做好研究调查工作。
(2)建立交通信息数据库。在进行交通调查后,针对调查后回馈的情况,建立交通信息数据可以。其主要进行交通量、车辆停放、公交、汽车货物等方面的调查。
二是建立地理数据库。在将城市用正方形方格网的形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交通小区后,将每个方格区域作为一个数据收集单元进行调查,主要包括房屋类型、单元数量、居民人口年龄节后和人数以及家庭收入情况等人口信息和该地区从事不同行业的营业面积、职员、土地面积等经济信息两个方面。在进行调查和数据收集后,根据交通小区进行编码,建立地理数据库。其主要目的是基于它对出行行为建模。
2、城市道路交通需求预测的步骤
在数据库建成以后,按照出行产生估计、出行分布估计、模型划分估计、出行安排等四个步骤就可以对任何给定的交通条件进行评价。
(1)出行产生估计。通过对家庭收入、人口、拥有车辆等方面以及小区的人口密度,对每个家庭的每日平均出行量进行估计,从而可以决定人们从哪一个给定的地点出发更合适。理论上,车辆出行量与小区的人口密度是呈反比例的。其原因在于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出行基本都是步行或者乘坐公交、地铁等大众运输交通工具。而在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由于出行距离长,人们更多是选择自己驾车。
(2)出行分布估计。一般进行出行分布的估计都是采用引力模型,例如用一个区域到另外一个区域的直线距离或者实际的道路里程数、出行时间等。这就是引力模型的原理:两个对象间的引力与它们产生的数量成正比,而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模型划分估计。在模型划分估计过程中,了解那些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人群的收入和分配情况,以及运用服务标准和成本的关系,可以帮助人们有效估计在人口中分别使用两种出行方式的人数各自是多少。
(4)出行安排。在出行方式确定后,我们仍然可以运用数学模型预测从同一个起点到同一个目的地之间的不同路线怎样分配才能够达到均衡。在做完的预测后,就是要把将现有资源运用到最合理配置为起点,从而对可能产生交通系统变化的相对有点进行评估。总体上来讲,就是用上述的步骤建立数学模型,使用调查中的交通流量数据计算出相应的实际交通流量。
总而言之,开展交通需求预测,是从源头引导和改善交通,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课题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使有限的城市道路交通资源能够得到最佳的组合与分配,进一步提高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有效缓解交通问题,促进城市交通管理水平长足发展,对加快城市的经济发展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富昱.交通影响分析与城市土地开发[J].城市.2005(02)
[2]易汉文,托马斯•E•莫里纳兹.城市用地开发交通影响分析的模式与模型[J].城市交通.2004(01)
[3]温志刚.关于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0)
[4]王轼.城市快速道路建设对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J].现代城市研究.2003(S2)
个人简介:
刘尧(1973.4-),男,硕士,工程师,道路交通。
交通管理的目的和意义范文5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管理;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现代化的城市建设进程显著加快,对于城市发展的基础内容道路交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当前城市发展来看,道路交通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道路传输力不足、交通结构不发达、交通设施陈旧等方面,导致了道路拥挤等问题的出现。因此,要想保证城市的健康发展,必须尽快解决城市道路交通问题,进一步做好做好交通规划管理工作。
一、问题分析
在当前的城市发展中,道路交通规划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规划管理流于形式
关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是一直有着评价体系的,很多城市为了得到较高的评价分数,往往在编写管理规划时没有全面的考察实际道路交通情况,文本的编订主要是为了评比需要,缺乏实践性。很显然,在道路交通管理中应用这样的规划文本,是得不到任何成效的。而且,很多城市的相关领导没有较为长远的发展目光,即使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分数,但是实际上是名不副实的,在道路交通管理中并没有与高分数相符合的管理水平。长久下去,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将会面临更多的问题。
(二)规划管理缺乏针对性
在很多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工作开展中,没有科学的考察本城市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只是一味的照搬规划内容,僵硬的按照程序管理,最终得不到较高的管理效率。对这些城市而言,在规划管理工作开展中,根本没有明确的了解规划管理的具体工作,没有深入的分析在道路交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将会遇到的问题,对于具体的道路交通规划内容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导致最终的管理工作缺乏针对性,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三)混淆规划与设计
很多城市在交通规划管理工作陷入了一个误区,将道路交通设计看成是交通规划,混淆了规划和设计的概念[1]。在规划工作中,规划文本的设计加入了交通标志设计等内容,虽然在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发挥了一定的效用,尤其是促进了中小城市交通管理的规范性,但是对于大城市的交通管理却不能发挥出较大的作用。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仅仅是道路交通设计,而不是规划。
二、规划管理对策
(一)明确基本内容
第一,道路交通情况调研。在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工作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实地的调研考察,全面充分了解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一般情况下,在调研中需要搜集的资料主要有: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率、城市道路布局、交通流量、包括居民、机动车等在内的城市交通出行特征、道路交通区域划分、交通管理设施等。整个调查的工作量是相当大的,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参与其中,同时也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有关道路交通部门应该重视。但是从现在的调研工作来看,很多的相关部门都对此缺乏重视,基础数据收集不充分,甚至很多数据都是在以往的基础上稍作改动的,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规划方案不符合实际的道路交通情况,缺乏实践操作性。
第二,诊断与分析。在经过了全面的道路交通调研后,接下来就要对数据资料进行诊断和分析,包括对当前城市交通现状的诊断和交通需求的分析。在诊断工作中,主要是在全面了解基础数据资料的前提下,结合当前的城市交通管理政策、现代化城市的建设程度等诊断当前的城市交通质量。在分析工作中,主要进行的是交通需求分析[2]。结合基础数据建立需求模型,通过进行一系列的计算对规划方案作出科学的评价。而且,还要建立包括客车、摩托车等多在内的多车种矩阵模型,以便能够为后期的管理规划提供有效性的数据参考。
第三,制定管理方案。一般说来,交通管理方案的制定是结合了如优先发展策略等在内的多方面交通管理策略的[3]。同时,还包括了如结点交通管理等在内的多种交通管理解决措施。在对交通方案的评价中,可以有效分析出城市交通流是怎样受相应的管理措施影响的;而且,通过交通管理措施的实行,可以科学的预测当前城市发展中的交通运行指标,由此制定出每日的交通管理目标。
(二)把握基本原则
第一,长远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工作必须要从当前的城市实际交通情况出发,根据道路网条件,做出具有实践性的交通规划,使其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这样才能满足城市发展对交通管理的要求。
第二,可持续发展。交通规划的制定必须要符合人文发展观,以提高城市居住环境为基本要求,全面分析当前城市交通发展的需求,做好规划管理,有效调整不符合发展的交通结构,使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三)分析规划管理特点
第一,衔接性。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并不是独立的存在,它与停车场规划等其他专业性的规划都有着一定的联系[4]。因此,在进行交通规划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做好与其他专业性规划的科学衔接,有机结合当前城市建设的交通管理政策,将提高交通效率作为工作目标,以改善交通环境、加强交通安全为实施重点,全面开展管理工作。
第二,阶段性。交通管理规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分为不同的阶段才能完成,而且,在每一个阶段中,规划的内容也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说,交通规划主要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实施阶段[5]。在“近期”阶段中,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详细分析交通问题、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根据阶段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交通管理项目建设规划、顺序、竣工时间;“中期”也是有计划进行,并详细列出管理项目的日程安排;最后,“远期”必须具有方向,准确把握未来交通管理、科技发展等的方向,未雨绸缪,做好相关的工作。
结语: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关系到城市的当前及未来发展,关系到人们的日常出行,必须加强当前、中期及未来管理,而这取决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城市道路发展规划,受到资金、资源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于城市交通来说,政府发展战略与政策的作用是直接性的、决定性的,也是一个协调多方利益的过程,需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分析,制定有效的对策。
参考文献:
[1]袁文清. 论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J]. 城市地理,2014,10:5.
[2]田玉国. 基于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12.
[3]荣力锋.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演化规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交通管理的目的和意义范文6
1.1城市道路分类依据不清晰
对于各类道路而言,要对其提出具体要求,包括道路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但是,目前只从从道路技术指标、硬件设施等方面对道路进行分类。以主干道为例,只要求“红线宽度达到一定标准、车道数达到六车道”,而没有道路两侧用地及交通管理是否满足要求进行充分考虑。
1.2各类道路定义及界定不清晰目前,对各类道路的定义,我国施行的各种标准规范中各不相同。例如:在《道路工程术语标准》中,把干道定义为“城市道路网中的区域性干路”;在《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中,则把干道定义为“它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不明确的道路定义,致使交通管理以及交通流组织混乱,道路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受到影响,路网系统既有的总体效能被削减。
1.3实现道路功能的具体措施不足在我国,各大城市虽然都对城市道路进行了分类,但是对各等级道路缺少合理的交通流组织以及交通管理。而对于如何对各类性质的道路进行交通流的组织和实现对它的管理,现有的分类方法没有体现出的具体措施。
1.4没有把道路功能分类与土地开发协调起来从宏观上说,基于传统的功能分区用地模式,对部标道路进行分类。从道路本身来说,我国在城市建设的历史过程中,城市干路不仅要承担各种交通功能,还要承担绿化、景观、沿街设店(购物)等功能。鉴于此,进行用地布局调整,对城市主要干路的功能进行净化,已经是当务之急。只有从认识上,对城市道路与土地利用开发观念进行彻底改变,才能有效解决城市道路交通问题。
2、我国传统的道路分类方法
1960年10月,原国家建筑工程部城市建设局编制的《城市道路设计准则》将城市道路分为三级七类:一级为全市干道、入城干道和环城干道、高速道路;二级为区域干道、工业区道路、游览大路;三级为住宅区道路。这一分类方法对于道路强调的是其平面性质,而没有联系交通流的属性;80年代,我国城市道路划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个等级。当时城市的交通压力不大,这种分类基本上可以满足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需要;1991年,实施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又把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四大类;1995年9月,实施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进一步对各类道路的机动车设计时速、道路网密度、机动车道条数、道路宽度等技术指标进行了明确。
3、道路功能分类的优化分析
3.1分类的原则与依据
(1)分类的原则。一是道路有主次、功能有分类。对城市土地进行开发的强度,要和城市所提供的交通系统运输能力协调起来,道路网络容量一定情况下制约着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不同的城市规模和土地使用性质,要求城市道路功能也应是不同的。在出行方式上反映出来,主要包括:公共交通、小汽车、自行车和步行。为了使这些不同的出行目的和方式都得到满足,城市路网作为交通得主要承载设施,必须要有分明的层次,而且也要有清晰的功能,也就是说,在各类道路上,出行的各种交通工具与主体的通行优先权是不同的;二是通过道路使用管理,使道路规划功能得到保证。划分道路功能和等级,不仅应对道路规划标准予以确定,而且应该对各类道路的优先服务对象予以考虑,从而为建设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并且通过使用管理,对于道路的规划功能予以强化与和保证。明确各类道路的优先服务对象,依据道路的等级和车速的限制规定,对车道宽度、信号灯和出入口间距、停车、公交车站等进行确定;三是交通政策要体现区域的差别。应在充分考虑道路所处的区域、道路的主要服务对象、道路服务水准要求的差异的基础上,划分城市道路的等级。
(2)分类的依据。划分城市道路等级的依据:城市用地布局、不同城市道路的几何特性、承担的交通流特征、改造建设城市道路的可行性等。主要包括:道路红线的宽度及其断面的构成、道路沿线的土地使用、交通环境、设计道路的车速、配套的交通设施、交通量,交通的构成、特性、组织的方式和交通管理的强度,在城市交通中道路的战略意义,在城市道路网络结构中道路所属的层次。
3.2分类的内容
根据上述分类依据和原则,大中城市道路可以5类9等级:
(1)快速路。快速路根据其在城市道路网中的位置和具体设计形式,又可分为快速路和准快速路两个等级。快速路主要进行通过通服务,它连接城市与周边的纽带,也是周边途经城市的快速通道。未来考虑路网的需求城市内交通性主干道不能完全满足,所以在城市内部又划分出准快速路,准快速路的功能主要是连接城市各区,以及实现对外的通道。与交通性主干道相比,其技术等级更高,但考虑到选线时可能沿原有道路进行,快速路改造不容易,大量建筑坐落在沿路,因此,在交通管理的过程中,要把部分服务考虑进来。
(2)主干道。主干道在城市中起骨架作用,根据道路两侧的建筑功能与性质,以及交通流的属性,又可以把主干道分为交通性主干道与服务性主干道两个等级。一般从定义上来看,主干道为交通性道路,提供车流进出城快速通道,但是考虑到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弊端,在城区内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的主干道,应该对城市功能予以兼顾,要设置适当的服务,可以称之为服务性主干道。
(3)次干道。次干道属于过渡性道路,主要作用是承接主干道与支路,在城市交通中辅助主干道,可以将其定义为通过性与服务性之间的过渡性道路。出于管理交通上的需要,根据通过通与到达服务通在次干道中的比例,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区分次干道为交通性次干道和到达服务性次干道。
(4)支路。支路是指一个地区内部的道路,是该地区联系外部的主要通道。支路根据其在路网上不同的作用,又有重要支路和一般支路之分。重要支路可以对干道网的不足进行补充,其道路线路可以跨区,或者与主干道直接相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