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疏导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心理疏导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心理疏导教育

初中生心理疏导教育范文1

【关键词】学生叛逆语文教学

近年来,针对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相关研究已经迅速成为理论界与教育界的热点研究课题,专家与学者在进行一些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时,也纷纷开始涉猎中学生叛逆心理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在关系。但只是零星散见,并未能将中学生叛逆心理与初中语文教学框架紧密融合,更勿论提出借助初中语文教学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有效对策了。

一、学生叛逆心理概述

学生叛逆心理指学生为维护本身自尊,对应对对方要求而选用一种截然相反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叛逆心理作为青少年成长、发育过程中时常出现的心理状态,也是学生在初中这一年龄段最为突出的心理特征。

初中生之所以产生叛逆心理,有着一定的诱发因素,主要如下:首先,初中学生在这一年龄段迫切地希望能够独立,自尊心也变得很强。初中学生在不断提升的独立意识的作用下,其自信心也开始发生膨胀,开始变得偏激,不成熟甚至叛逆心理均会出现。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知识不充足的同时,不愿意听取家长、老师的意见,叛逆心理表现极为明显;其次,中国家长单一、粗暴且专专横的家庭式教育法会带给孩子相当大的心理压力,当孩子无处排挤这种压力时,就容易引起叛逆心理;最后,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过于关注尊师重道,却没有充分掌握学生心理变化,所以一旦学生心理出现问题时,教师变得束手无策,加之只是一味以自己的角度批评、审视初中学生,造成学生因为不被理解而产生叛逆心理。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可行性

1、语文学科的交际性在效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可行性

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本身作为最重要的人际交往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分支。初中语文教学的交际性主要表现在其工具性与人文性上,正是这两点的和谐统一,使得语文课程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及情感沟通能力。学生一旦借助于语言的交际性,可以有效舒缓心理压力,排解心中不快并巩固了语言基础知识,这说明语文的工具性完全可以帮助初中学生疏导叛逆心理问题。

2、语文学科的部分教学目标在调适学生心理的可行性

语文学科的一些教学目标与心理健康的教学目标有着一致性。初中语文教学目标既关注初中学生语文知识、写作技能及人际交流的提升,又同时也重视通过初中语文教学开发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学生日后德、智、体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说,初中语文教学在调适初中学生心理、提升学生性心理素质能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3、初中语文教学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可行性

初中语文教材的教学资源极为丰富,它是众多教育意义突出、审美情趣出色的文学资源的集合体,所以通过初中语文教学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发挥心理健康的引导与教育作用。语文教材的每次重新编订,专家们均以增强学生语文素养、塑造学生健康品性为根本出发点,精选融人文性、科学性与教育性等于一体的文章作为教材的最新内容。也正是因为这些课文,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时,通过与学习共同学习教材,引导学生形成对人以善、感恩、助人、自尊、奉献等乐观精神,这也是学生减少叛逆心理的强大心理后盾。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有效对策

1、借助课文教学疏导初中学生的叛逆心理

初中语文课文教学内容涉猎极广,文章更是异彩纷呈。教师在进行不同课文的教学时,可以借助语文教学向学生渗透健康的心理。如在进行“体会大自然”类课文的教学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然景色中充分感受到《春》里的美丽、《海滨仲夏夜》的清新,引导学生以景寄情,开拓视野,将心里的不悦、矛盾借助欣赏自然宣泄出来;在讲授“童年”类课文时,教师积极帮助初中领学生回忆自己的美好童年,通过回忆幼时的天真无邪来充分减缓内心的压抑及叛逆情绪;在进行“体会真情”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初中学生通过课文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意、领会朋友、同学间的真挚情感。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父母,为孩子的心理叛逆寻找适当的突破口,便于学生排泄压抑与叛逆。

2、借助阅读教学疏导初中学生的叛逆心理

阅读是人类汲取精神营养的重要行为,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因为他们正处成长的关键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价值观与完整的世界观,需要阅读海量的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并从这些优秀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与人文性吸取营养,提升自己的判断力、理解力及思维能力。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推荐初中学生自己阅读一些健康的文学作品,这比教师苦口婆心的劝慰、家长长篇大论似的说教更能发挥教育作用,帮助学生有效疏导自己的叛逆心理。

3、借助写作教学疏导初中学生的叛逆心理

学生写作是学生初中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项目,学生写作作为初中学生理解、阅读及总结等能力的外在表现,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写作教学达到帮助学生疏导叛逆心理。写作在疏导初中学生的叛逆心之所以得天独厚,是由于教师除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外,通过学生在课堂的发言及作文可以洞察到学生心理的变化。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批阅学生随笔、作文等时,若发现学生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如与父母冷战、内心抑郁甚至失望等等,语文教师要以恰当的心态采取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做好学生叛逆心理的疏导工作。

结语

本文从初中语文教学入手,选取恰当教学方式以疏导初中学生的叛逆心理,首先阐述初中生叛逆心理;随后指出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可行性;最后提出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初中生心理疏导教育范文2

1、对逆反心理现状作调查,是研究初中生心理发展规律的需要

心理学家早就注意到儿童在初中阶段心理上的特殊变化。前苏联心理专家达维多夫的研究结论指出,11-15岁是儿童产生急剧心理变化的年龄,这是个“危机年龄”,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许多困难与不平衡。

处在初中年龄儿童的心理活动显得激烈、动荡、身心发展不仅速度加快,还伴随着质的变化与转折,这给学校教育提供了重要机会。教育得好,初中生身心发展就可能非常顺利,为将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得不好,则可能会使初中生感到成人的干扰太多,管教太严,反感情绪就油然而生。从而漠视甚至抗拒成人的教育。一旦产生破罐破摔的逆反心理就会变得很难教育,给以后的发展造成困难,不少十分聪明,原本可望成才的孩子,就是因为在初中阶段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与疏导,不能顺利度过“危机年龄”段而丧失成才机会的。这不能不引起教育者和家长的高度重视。因此,对初中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现状进行调查以便采取正确的疏导措施,帮助其度过“危机年龄”,正是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2、对逆反心理现状作调查,是我校初中生心理现状的需要

我校社区环境差,生源差。本学区小学升初中时,经过重点学校两次筛选后进入我校。小学六年苦读,未进入重点校,这本身便是一个不小的心理挫折。在这一挫折下产生逆反心理是现状之一。此外,我校教师竞争意识强,总希望经过三年努力使自己教的学生在中考成绩上能赶上重点校学生的中考成绩。而这一目标又常常难以实现,于是在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支配下,则有可能产生教育方法的不恰当,导致学生受到新的挫折,这是初中生因受挫而产生逆反心理的现状之二。因此,及时地调查初中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现状,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疏导,这正是调查我校初中生心理现状的需要。

3、对逆反心理现状作调查,是我校心育课题研究的需要

我校心理教育课题是《初中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现状的调查及其疏导》,课题研究的核心是通过正确疏导,促进逆反心理的良性逆转。要进行正确疏导,必须通过调查了解其表现,分析其成因,才能据此选择正确而有效的疏导措施,因此,对逆反心理现状作调查,正是我校心育研究的需要。

二、课题的界定

从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类型来看,一般有自负型逆反心理,困惑型逆反心理,失落型逆反心理和受挫型逆反心理四种类型。本课题研究的是受挫型逆反心理。其内涵是通过对本校初一学生心理现状的调查,探索受挫型逆反心理的表现特征及其成因,以便有的放矢地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疏导,促进受挫型逆反心理的良性逆转,预防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再度发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提高学校的全面素质教育质量从心理学角度提供有效的教育措施。

三、调查的目的、对象与方法

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实施调查,目的是了解受挫型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分析导致此种心理的内外因素,为寻求受挫型逆反心理疏导的有效措施提供依据并验证初步疏导的效果。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我们进行了两次调查。

第一次调查为以下两步:第一步,公开信调查和谈话式调查。2010年4月,我们向全校教职工宣讲课题研究方案,在教师们充分了解课题研究内涵、目的和内容的基础上发出公开信,由教师以书面形式提供可能属于逆反心理的各种表现。同时,我们选择了初三的一个班进行谈话式调查(话题是:三年来,你对教师或家长是否有过较强烈的反感情绪,你渲泄此种情绪的方式有哪些?),并由学生写出自己渲泄反感情绪的表现形式。第二步,2010年5月,课题研究中心组认真分析了第一步调查的资料,与潍坊学院前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8名大学生一起研究设计了调查卷,然后选定9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培训,对初一(7个班)300余名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实施了问卷调查。

第二次调查:2010年4月,在对学生和教师近一年的心理疏导之后,我们又设计了第二份调查卷,对原初二195名(随机抽取4个班)学生和新初二新初一各100名(随机抽取4个班)学生实施了对比验证调查。

四、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1、公开信与谈话式调查结果:

60封公开信调查反馈:认为学生存在着逆反心理的教师为100%,列举出可能属于受挫型逆反心理表现的教师为71%(43份)。谈话式调查反馈:三年来对教师和家长曾有过较强烈的反感情绪的学生分别为48%和22%,其反感情绪的渲泄方式有10余种(下文将作具体分析)

2、两次问卷调查结果:

(1)抽样本分析,我们从两次调查问卷中随机抽取100份样卷作了分析,结果见下表:

统计主项(学生数)

第1次

第2次

1、自认为没有受挫型逆反心理

2%

7%

2、认为教育教育不当引起逆反心理

87%

64%

3、认为家长教育不当引起逆反心理

38%

33%

(2)全样本分析,我们对接受了两次调查的195名学生的问卷作了全样本分析,结果见下表:

统计主项(学生数)

人数

百分数

1、诊断受挫情形明显减轻

106人

54%

2、诊断受挫情形未见减轻

45人

23%

3、诊断受挫情形有所加重

12人

6%

4、认为经疏导能把挫折转化为动力

57人

29%

2、两次问卷调查结果:

(1)抽样本分析,我们从两次调查问卷中随机抽取100份样卷作了分析,结果见下表:

统计主项(学生数)

第1次

第2次

1、自认为没有受挫型逆反心理

2%

7%

2、认为教育不当引起逆反心理

87%

64%

3、认为家长教育不当引起逆反心理

初中生心理疏导教育范文3

关键词: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压力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随之改变,人们原有的一些价值观念也在逐步被瓦解。与此同时,社会的现状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如家庭离婚率逐年攀升、留守儿童逐渐增多,导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缺乏良好的家庭环境。加之当今的升学压力,一部分初中生陷入了紧张、焦虑的精神状态中。强化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时代在改变,社会的发展需要一批无论是在文化素质方面还是心理素质方面都合格的人才。为了适应社会新的发展趋势,在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年龄较小,正处于学习的最佳阶段,同时也是提升适应能力的最佳阶段。初中生的社会适应,包括社会环境适应、人际交往适应以及自我适应等内容,其中社会环境适应是最主要的一项内容。适应社会环境是指学生不仅要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同时还要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乐观对待身边环境的改变,不急躁。面对环境的改变,应该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原有的学习和生活模式,逐步适应环境,逐步成长。

二、开展多种教育方式,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过大的心理压力往往是导致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教育活动,不仅是教师和家长的责任,也是学生自己的任务。对于教师而言,要仔细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一旦发现问题,教师要主动和学生交流,对学生进行及时疏导和开导,避免事态的严重化;对于家长而言,要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避免给学生造成过大的精神压力,与学生加强沟通,及时舒缓学生的压力;当然学生自身也必须具有缓解压力的能力,一旦发现自己承受了过大的压力,学生要及时寻找缓解压力的方式,加强与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同时也要建立起自身的压力缓解模式。

初中生是国家发展的栋梁,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强化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积极预防,针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另一方面,面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学校和家长要担起应有的责任,积极寻找有效解决措施。

初中生心理疏导教育范文4

一、消极逆反心理的特点

初中生与常理背道而驰的逆反行为都归属为消极逆反心理,其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明确的针对性和否定性

针对这种情况难以得到最佳展现,在德育工作中,初中生的消极逆反心理往往是针对某种特定的对象,表示否定的心理状况和思想情绪。在接受德育时则是体现在对某个内容、某个正确方法的否定,执意不肯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则主要体现为自以为是和我行我素,对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不屑一顾、恍若无物,甚至出现明知故犯、挑战权威的行为,并以此为荣。在对待领导和教师的态度上,有的学生是不冷不热,有的则是背后恶意中伤,甚至公开顶撞。

2.强烈的主观性

在应对客观事物的过程,初中生的消极逆反心态主要在其主观思想下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和态度,无论对人还是对事都并非依照事物的客观特点进行判断。对其是非曲直的判定上往往含有浓烈的感彩,以感觉为准则来确定自己对事物的态度。当事物对自身主观需求不能满足或者有所不利的时候则会立刻产生反对和抵触的消极意识,如不满、厌恶、抵制等逆反情绪[2]。

3.较强的可塑性

从消极逆反心理的形成上来观察,这种由主观意识所形成的短暂联系,因为其主观意识的影响而存在可变化性。所以,只要能够打破这种消极抵触的暂时性神经联系,就能够重塑这种思想观念,从而消除初中生的消极逆反心理。另外,初中生还处在一个成长和吸收的阶段,相对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对于新思想观念更为容易接受,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只要恰当把握好教学方法和思路,是不难消除这种消极逆反心理、建立全新积极思想的。

二、消极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

心理活动要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同时也将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初中生在德育中产生消极逆反心理同样如此。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育方法不当。学生消极逆反心理必须依赖于一些“引子”和依附于一些事物之上方能产生,从而将这种消极否定的情绪释放出来。而教师与德育方法上的一些问题和内容上的不恰当则往往会成为这些“引子”,成为引发学生产生和释放这种消极情绪的载体。其二,心理要素的不平衡发展。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中学生在知、行等心理要素的发展上并不完全。情绪较为容易波动,心情不定,时而兴奋、时而抑郁。并且在心理活动中往往“激情”占有很大的比重,喜欢“标新立异”和“与众不同”的做法[3]。同时,由于学生的学习目的、动机的各不相同,在学习认知过程当中往往受到各种环境的影响。更因其好奇心作祟,对于教师不让知道的东西则更是想知道,对于禁止的事情则越想去做一做。

三、消极逆反心理的消除

初中生消极逆反心理的存在,不仅是对其德育的严重阻碍,更影响了其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同时使得德育活动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对这种消极逆反心理的疏导和消除工作成为了现今德育中的重要问题,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1.晓之以理

教育者应当将理论上的教导和行为上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既定事实用更为恰当和民主的方式为他们讲道理,使得学生明辨是非,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应做;哪些事情应该赞同,哪些事情又应该反对。而以理服人的前提则是站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这样的说教才会更具有说服力和生命力。坚决杜绝假话和空话,否则极容易适得其反,教师要凭借真理让学生折服和信任。

2.动之以情

逆反心理的消除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而师生的关系状况对此结果显然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经常可以遇见这种情况:同样的道理和知识,不同的人去讲授,学生的接受和理解显然是不尽相同的。对于有的教师授课,学生能够不自觉地就集中精神听课;有的教师授课,学生却自顾自地、毫无兴趣,这即是源于师生关系的不同。融洽的师生关系显然能够促进教学活动的更好开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关心、爱护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以此为基础开展的消极逆反心理消除工作显然是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

3.人格感染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逆反心理的疏导和消除工作既要依赖于真理的力量,同时也可以依靠人格的魅力,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魅力的作用更大于说教工作。为人师表,则是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展现正确的一面,教师的表率作用往往是极为有效的,他能以自我的良好形象和作风来带动和感染学生,以身作则,这样的方式远比一味说教来得更深动形象,更具有说服力。

4.区别对待

这里的区别对待主要是指在褒奖和批评的方式选择上要因人而异,就初中生而言,许多学生的自尊心极强,怕丢“面子”,如果稍有错误则当着很多人甚至全体学生面前对其进行批评责罚,难免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所以,在教育批评的过程当中,教师务必把握好分寸,针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育方式,有的学生稍加提点即可,有的学生则需要明示。另外应尽量将当众批评转化为个人批评,甚至暗示。

初中生还处在一个较为好动的阶段,自制力仍有缺乏,课堂中难免会出现开小差的情况,教师可以走过去有意识地地敲敲桌子或者仅仅是用一个眼神暗示。用这些较为和缓的方式显然更能够得到同学们的好感,从而减少这种逆反心理的产生。

5.参与认知

参与认知,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成为主角而亲身感觉、主动接受,也同样是疏导和消除逆反心理的有效方式之一。这样的方式不会让学生再感觉到自己仅仅是在被动或是“被强迫”接受知识的灌输,而充分地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自发自愿地接受和参与德育活动。

四、总结

初中生心理疏导教育范文5

关键词:初中生 攻击行为 产生原因 预防干预

一、概述

初中生攻击行为是指初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伴随的,或因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或因挫折而故意采取的,指向他人的并给他人或可能给他人造成身心伤害的行为活动。这里的行为执行者是指在学校就读的初中学生,行为本身是故意的,是给他人或可能给他人造成伤害的,而且是学校和社会规范所不允许的,并且他对行为者本身的健康成长也是伤害性的,这种行为是行为执行者的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或受到挫折所采取的。如得不到家长的关爱、因成绩不好而受到其他同学歧视、或自认为没有得到老师的关注、或在成长过程中的疑惑得不到解决情绪得不到宣泄等。

我们把攻击简单的分为打入、骂人、蛮横无理、欺负同学,课堂上做出各种小动作干扰同学听课等表现,编制成两种形式的问卷(自评与他评),按班级对我们学校的322名学生进行调查。经过简单统计,结果如下:打架斗殴的10人,占3.1%;骂人的31人,占9.6%; 与家长老师发生冲突的15人占4.6%; 暴躁、容易发火的 7人,占2.2%;上课动作多的29人,占8.9%; 有意违反校规的 9人,占2.8%; 与社会闲散人员联合殴打同学的11人,占 3.4%;没有上进心的 21人,占 6.5%。另外据山东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门诊主任翟静对济南两所中学的1585名初中生及他们的家庭情况的调查也发现,初中生存在敌对、攻击行为的占5.1%。事实上,初中阶段学生的攻击行为非常普遍,如同学间的互相辱骂、打架斗殴、恶意中伤,有些学生的攻击行为甚至指向课任老师。这种现象在校园里时有发生,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二、初中生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1个体的心理因素

第一,与初中生本身固有的经验有关。班度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早期遭受的身体虐待和以后的攻击行为发展之间存在着一个逻辑的理论关系,即身体曾经遭受虐待的经历教会了个体的攻击行为,并把攻击行为作为一种固有的规范。事实也证明,具有攻击行为的初中学生中大部分早期都受到过虐待或伤害。

第二,与初中生的人格特点有关。有研究表明,初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攻击倾向与某种人格结构的稳定性紧密相联。经常欺负其他同学的学生具有某种程度的认同感和自信,脾气多急躁,易被激怒 ,有与社会相悖的价值观,进而促成了特定的情绪特点和攻击行为模式;而经常被欺负的学生通常却具有自尊较低、缺乏自信、内向退缩、过敏性、情绪性等人格特点,因而常沦于被攻击、被欺负的地位,而这又反过来促

2 家庭因素

孩子最初的教育是由家庭提供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接受什么样的教养,对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有以下三类:

第一,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应该包括住房环境、家庭成员组成、经济条件等自然结构。住房环境拥挤、嘈杂、经济落后、信息闭塞会阻碍孩子们的心理发展。从小环境来说,若夫妻不和睦、经常吵骂打架对孩子也很不利;如果家庭结构不完整,父母离异、遗弃、死亡等缺乏温暖的家庭,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十分有害,青少年学生攻击行为与违法犯罪多源于此。

第二,家庭教养态度。父母的教养态度大致有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四种。而其中以民主的教养态度最好。家庭成员对子女教养态度一致,以平等的态度、民主的方式对待子女,严而不厉、宽而不娇、爱而不溺、放而不纵,注意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启发孩子的自觉性,培养孩子求知向善的自主能力和勤奋好学的品质。反之,其他教养态度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 社会因素

第一,电子游戏的影响

玩暴力型电脑游戏有可能强化一个人的进攻心理、情感和行为。有美国心理学者经过研究指出,由于电脑游戏具有交互性,会诱使游戏者将自己认定为攻击者的角色,所以暴力型电子游戏比包含暴力内容的影视节目更加有害。一项研究显示,具有习惯性攻击倾向的年轻人在反复受到暴力电子游戏刺激的情况下,其攻击倾向会明显增强。另一项研究则显示,任何人哪怕只是短暂地接触暴力电子游戏,也会在短期内出现攻击行为增强的现象。

第二,同伴群体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同伴群体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青少年学生攻击性的增加。同伴群体的感染作用、去个性化作用等,会导致青少年学生相互模仿,降低攻击他人产生的负罪感,从而直接增加青少年学生的攻击性。

三、初中生攻击行为的预防与矫正途径

(一) 学校因素的干预

1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会学生疏导和宣泄情绪。初中生处于生长加速期,其兴奋与抑制两大神经系统的失衡,容易引起过分冲动,从而发生攻击。心理学认为情绪不能压抑,应疏导、释放,否则将有害于身心健康。所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重点教会学生疏导和宣泄情绪的方法。

第一,让学生学会转移情绪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教会学生当心中的烦恼与愤怒无法排泄时,用转移法把这种烦恼与愤怒转移到其它地方,从而达到宣泄情绪的目的。例如,跑到学校空旷的地方大喊大叫;用手敲打沙包、枕头、拼命地踩地板等方法。但同时要教育学会要注意情绪的宣泄要有节制,要尽量不影响别人、不损害自己、不妨害社会。

初中生心理疏导教育范文6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教学校本课程 有效运用

在初中体育教学工作中,除了要充分运用通行教材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各种特色教材的补充与完善功能,让体育教学更加精彩,更贴近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与成长实际。校本课程作为重要的补充教材,对于提升体育学科教育引领功能,发挥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广大初中体育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效运用并放大校本课程的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笔者多年从事初中体育教学与研究工作,针对校本课程的有效运用方面开展探究与尝试,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一、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应当体现体育精神教育

在初中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技能技巧与动作的训练,还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勇直前的意志,以及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让学生的思想与心灵得到陶冶。这对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当前初中生大多属于独生子女,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在学习与生活中不能吃苦,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借助校本课程补充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教育,发挥榜样的示范引导作用。笔者在校本课程教学中选取了王军霞、高敏、田亮等在中国体坛上具有重量级影响的冠军事迹,对学生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冠军之路背后的艰辛,让他们在学习中感悟体育明星的顽强毅力,认识到只有付出了艰辛的汗水才能获得掌声,从而鼓励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勇往直前。笔者还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了团结友爱方面的讨论,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中。

二、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应当注重心理疏导干预

初中生的心理活动更加难以把握,青春期的学生思想与情感都更为微妙,叛逆心理、好讲义气、做事不计后果等成为了初中生身心发展方面的一个显性烙印,稍不注意就会造成人生的遗憾。初中体育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的成长进行引导,尤其是要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以校本课程为抓手,强化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走好青春的每一步。笔者在校本课程中专门设置了心理疏导方面的教学内容,向学生列举了外地发生的10起青少年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大多数都是盲目讲义气造成人身伤害的案例,让学生听得触目惊心。其中有一个致人死亡案件,起因只是两位初中生为打开水排队顺序这一微不足道的小事,最终酿成一死一伤的惨剧,两个家庭的幸福灰飞烟灭,两个花季少年一个离开了人世,另一个也将在悲剧中延续人生。在引入案例后,笔者引导学生对照自身存在的同类型小毛病、小问题进行自我剖析和相互点评,让他们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并积极改正这样的问题,避免出现同样的悲剧。

三、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应当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

青春少年爱追星,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逐步树立的阶段,各种媒体吃捧的明星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不仅有娱乐明星,而且包括体育明星。许多学生热衷于搜集海报、了解明星背景资料等,对于这样的状况,教师要善于引导,既要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要在教学中强化正确方向的引导,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其开展潜移默化的渗透,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点和明确导向。笔者在体育校本课程教学中向学生补充两个方面的体育知识,一方面是我国体育发展历程,向学生介绍了曾经在体育历史上创造辉煌的中国女排“五连冠”,以及跳水、乒乓球、体操等具有优势地位的项目荣誉,并介绍了北京奥运申办的历程与成功举办的影响,等等,让学生在对这些体育知识的学习与了解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另一方面,笔者向学生介绍他们感兴趣的多个体育明星资料,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这些明星能够取得显著成就,引导学生分析和感悟明星人物在成功背后付出的辛勤汗水,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

四、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应当有利学生健康成长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初中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及社会生活环境,发挥体育学科的重要功能。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发挥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运用校本课程向学生补充卫生健康方面的知识,向学生介绍均衡营养、科学膳食等方面的常识,教会学生更健康地饮食,同时向学生介绍科学锻炼方面的常识,指导学生立足自身身体特点制订锻炼计划,坚持开展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其次通过校本课程向学生传授防身的基本技能,尤其是对于女生而言更为重要,教会学生在遇到不法侵害时如何保护自己,给不法分子以有力还击,争取逃生机会与时间。这样的校本课程教学内容较好地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将会对学生的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应当整合校园内外资源

初中体育校本课程不仅要立足课内,还要向课外延伸,整合校内外的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的成长营造立体环境。笔者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增加了兴趣特色活动板块,依据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组织他们进行课外训练活动,满足学生需求。如男生对篮球、足球等较为感兴趣,在课后组织他们开展训练活动,并组队与其他班级开展竞赛,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女生对舞蹈、体操等项目较为感兴趣,笔者组织他们开展了形体训练,满足了学生的爱美心理。这样的课外活动板块能够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技能技巧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提高体育学科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