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规划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规划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改进策略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为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提供了依据,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城乡规划建设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软实力方面,相关部门有时候一味的注重城乡规划建设中的硬件问题,往往会忽视城乡规划建设的软实力,这些问题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乡规划建设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对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统筹的归纳和总结,期望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提出改进策略,从而促进城乡的进一步发展。
二、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良好的城乡规划建设才能有助于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对于现阶段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乡规划建设没有“因地制宜”。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些城乡规划建设没有遵照自身的基本特点,提出切实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而是一味的照搬照抄,盲目的遵循其他的城乡规划建设的良好经验。虽然说,刚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现,随着设施的投资加大,相应的运营和维护成本逐渐升高,这样一来最终必将导致东西部的地域差异更加明显。
其次,城乡规划建设必须从全局出发,把所有主客观因素都考虑在内。城乡规划建设是一件关乎生计民生的大事,因此在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统筹规划,以全局出发。对于我国目前的城乡规划建设工作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全面性考虑欠缺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注重个别地区的片面性发展,虽然当时能见到效益,但是只是注重眼前的利益,对于长远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城乡规划建设一味的强调城乡规划建设的唯一性,而忽略了长久的发展,导致多元化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
再者,城乡规划建设没有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在一些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政府相关的人员在对城乡进行基本规划的过程中,由于进行民意调查太复杂,而且过程比较繁琐,因此就主观臆断,选择性的忽略民意调查的重要性,这样的城乡规划建设没有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从而导致城乡规划建设没有按照群众的需求实现,这样的结果就会导致城乡规划建设没有按照群众的意愿进行,无法对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甚至造成怨声载道的局面。
最后,没有彻底的考虑基础设施的设施。随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为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提供了依据,城乡规划建设利益逐渐由单一化的利益向多元化的方向进行发展。但就现阶段而言,城乡规划建筑过程中,没有考虑基础设施的设置,只是一味的进行主题的建设,这样造成的局面就是城乡规划建设无法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以在考虑主体设施的同时,适当的考虑基础设施的设置。
三、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的改进策略
我国现阶段的城乡规划建设的基本工作仍然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因此来说所面临的问题依然非常多。为了有效的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的效率,我们必须针对现阶段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从而实现我国现阶段城乡规划建设快速的发展。
第一,坚持城乡规划建设“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对于这一原则必须经过紧身的考虑和分析,必须基于某地区的城乡规划建设进行考量,而不是一味的照搬照抄,盲目的遵循其他的城乡规划建设的良好经验。这样虽然道理漫长,但是未来是非常光明的,这样经过一些比较繁琐的考察工作,得到的结果是此地区的城乡规划建设得以快速健全的发展。
第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依据。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指导思想。在城乡规划建设中也是如此,我们不要知识一味的注重当前的利益,必须以长久的发展为最终的目的,因此来说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依据,对城乡规划建设进行统筹的安排分析,从而尽可能的适应科学发展管的要求。并且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城乡资源进行科学配置,从而尽可能的促进城乡规划建设的以最有序、规范的姿态发展。
第三,城乡规划建设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在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政府相关的人员要自始至终坚持在对城乡进行基本规划的过程中,意识到民意调查的重要性,切实为人民服务。这样通过对娱乐设施、安全防护设施的设置就会最大程度的提高全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始终贯彻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使城乡建设有过去的单一化发展向现在的经济和文化共同发展的转变,这就需要在城乡规划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仅实现工业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这样提高城乡的经济竞争力,而且要注重城乡的文化建设,注重城乡的文化氛围建设。通过对城乡的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不仅能提高城乡规划的质量,而且提高了城乡的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使城乡规划建设逐渐向现代会、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的品味。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的城乡规划建设的基本工作仍然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因此来说所面临的问题依然非常多。因此,对于城乡规划建设人员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进行全面思考,“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城乡的基本特点进行分析,这样通过城乡规划建设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才能实现我国城乡规划建设快速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城乡规划建设必将走向国际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赖宇骄.基于城乡统筹的成都地区城镇化实践模式与规划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2] 崔立烨.都市区内县(市)域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探讨[D].河北师范大学 2010
城乡规划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体系;考研与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1021204
1 引言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增加了“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城乡规划专业属于工学门类的建筑类专业。调整之后的城乡规划学科在内容设置上更为广泛、在学科体系上更为全面,主要体现为从原有注重规划设计技术转向与社会学、经济学等联系更为紧密的城乡统筹人居环境大学科[1]。专业地位的改变、专业名字的变更以及专业体系的扩展都体现了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需要,也是中国城乡规划与建设和人才培养与时俱进的新体现。
以考研与就业两个方面为研究起点,将和城乡规划专业相关的课程设计结合起来综合研究,探索一般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为设计类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依据。
2 考研导向
1998年我国成立了全国工程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全国高等教学城市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当时设置城市规划专业的高等院校不足30所。截至2013年全国开设城乡规划专业的高校共196所,在校本科生总数为37037名。2013年当年毕业本科生5953名,当年招收本科生8970名,遍布大部分省、直辖市和自治区[2]。截至2015年5月23日高校城市规划专业评估通过学校共计42所。笔者对这42所院校从地域分布、硕士生招生方向、考研快题题目类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摸底,积极借鉴优秀院校的相关经验。
2.1 地域分布与学院设置模式
我国城乡规划专业评估通过的学校中有24所属于国家211高校,有19所属于国家985高校,有8所是行业内公认的建筑类老八校。而且绝大部分高校位于直辖市或者省会城市,地理位置优越。其中土建类院校占据了36所,地理类院校有4所,综合类院校有2所。学院开设有如下几种模式:建筑学院模式、建筑与城规学院模式、建筑与艺术学院模式、建筑工程学院模式、建筑与环境学院模式、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模式、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模式、城市设计学院模式等。
2.2 硕士生招生方向
在硕士生招生方向中城乡规划设计、城乡历史遗产保护、城市与区域规划、社区与住房规划、城乡规划管理等招生方向所涉及的学校面比较广,紧随其次的方向有生态规划、城市理论研究、城市设计、城乡规划技术科学、城乡基础设计规划和小城镇与乡村规划。
2.3 快题题目类型
考研快题题目类型方面,居住区规划设计、城市中心区设计、园区设计(工业园区规划、校园规划)、滨水区规划设计等出现的频率较多。近几年热门考题的类型有产业园区规划、办公园区规划、物流园区规划、体育场馆规划、火车站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次热门类型有旅游区规划设计、历史街区规划设计等。从城乡规划专业考研的要求来看,国内许多高校在初试和复试的时候会选择快题设计作为必考科目,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多加强学生手绘能力以及方案能力的展示。
3 就业导向
从城乡规划专业的就业去向来看,主要分布在国家或地区的规划设计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设计单位等,这就为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尤其是设计课程指明了鲜明的方向――要培养能动手、动脑、设计能力强的学生。
河南理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成立于2005年,学制为5年,当时所在学院为土木学院。2008年并入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2013年更名为城乡规划专业。该专业的前身是测绘学院建立于1993年的城镇规划专科专业。
3.1 已毕业学生就业总体状况
笔者对已毕业的05、07、08、09、10五个年级(06级没有信息反馈)的122名学生进行了统计,除了4人信息不明之外整体就业状况良好。转行总人数占到了已毕业学生的10%,尤以05级和10级转行人数较多,05级是五年制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的第一届学生,转行人数多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10级是刚毕业的一届学生,由于受到环境大背景的影响也有不少人转行。从事城市规划行业的人数占据了绝大多数,合计达到65%,有17%的学生从事了建筑行业,也有6名学生规划和建筑都在做,这也充分说明了建筑和规划两大专业不分家的现实情况。
3.2 行业内从事的项目类型
经过统计,笔者汇总了已毕业学生在行业内从事的项目类型。
(1)城乡规划设计方面:主要有概念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控规、修规、旅游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规划、老城区改造、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特色商业区发展规划、物流园区规划、工业园区规划、专项规划(教育空间布局专项,市场布局专项,街景改造、市政专项规划等)、村庄建设规划等。
(2)城乡规划管理方面:有项目评审、设计评审、规划科日常工作(涉及规划、项目手续办理、协助审批用地相关手续)等。
(3)建筑方面:有建筑总图、居建及配套、住宅区、公建、人防、地铁、厂房、办公、商业酒店、养老中心、社会福利救助中心、公租房等方案设计和施工图等。
4 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体系改革
城市规划教育已经由传统的空间形态和工程技术领域逐步进入到对社会和经济、区域发展、生态保护、城乡管理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和融合[3]。设计课课程作为专业教育的核心,在开展设计课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基本的设计技能之外,注重其他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例如社会调研能力(设计前期项目调研)、设计分析能力(方案前期思路形成)、口头表达能力(方案各个时期的汇报)、经济分析能力(方案后期汇总)等,并将相关的学科知识贯穿到设计课教学当中。
4.1 教学目标改革
4.1.1 办学定位
河南省开设有城乡规划专业的院校有17所,例如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在17所院校中,只有郑州大学的城乡规划本科专业通过了专业评估,说明了河南省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滞后。其中建筑学院模式6所,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模式4所,园林学院模式2所,环境与规划学院模式1所,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模式只有河南理工大学一所,其他模式3所。
结合地域办学特点,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办学定位为:立足豫西北,面向河南,建立和健全具有特色的城乡规划专业。特色体现在:以其他兄弟院校为合作伙伴,以建筑学大类教育为依托,以城市规划设计课程体系为主线,强调城市社会、经济、生态与空间环境的统一。注重城乡规划、建筑学和环艺设计专业的融通和渗透,重视地域自然和人文特点,突出豫西北特色。
4.1.2 教学理念
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遵循“厚建筑基础、宽规划口径、强设计能力、高综合素质、多专业实践”的指导思想,努力创造良好的开放型教育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秉持着“为地方企业服务、为地方政府服务、特色课程建设、地域特色研究――即产、政、学、研于一体”的教学理念。
4.2 设计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4.2.1 设计类课程体系调整思路
在分析现有办学条件及师资力量的情况下,笔者将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的设计课程体系定位为2+2+1模式,即两年的建筑设计训练,两年的规划设计训练,一年的导师工作室培养,保证专业教育的连续性。结合学校特点,教学内容以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列课程为主线、四个平台为骨架、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为衔接,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的城乡规划专业设计课程体系。
第一平台(第1~2学年)――以学科基础教育为核心,围绕城市微观建筑环境设计,进行专业启智教育和建筑设计能力的培养。
第二平台(第3学年)――以城市片区环境规划为核心,进行城市中观环境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
第三平台(第4学年)――以城市总体环境规划为核心,进行城市宏观规划能力的培养。
第四平台(第五学年)――以设计院和导师为依托,进行实际项目以及研究课题的开展。
笔者将五年的课程设计进行了系统梳理,制定了适合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的计划表(详见表1)。
4.2.2 大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大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这里的大设计课指的是建筑设计基础系列课程、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列课程以及毕业设计)详见表2。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学生从高中阶段进入到大学最早接触的设计类课程,其内容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的专业喜好与专业接受程度。河南理工大学计划在前一年半内进行建筑大类培养,即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都按建筑大类进行招生,学生在大一、大二上学期的时候不分专业共同学习,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开始选择专业。因此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和建筑设计1的开设应该兼顾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两大专业的学科特点。
三年级之后学生进入到全面的城乡规划学习中来,需要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法定性规划例如修建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总体规划以及非法定性规划例如城市设计。
4.2.3 其他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除了大设计课之外,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还需要掌握其他一些专项规划的编制。其他设计课程建议在大设计课的基础上进行展开,保证设计的深度和广度。建筑构造课程设计可以结合建筑设计2进行楼梯、屋顶等建筑构造设计;场地设计课程设计可以结合城市规划与设计1进行场地分析;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可以结合城市规划与设计2进行道路设计、停车场(库)设计;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可以结合城市规划与设计3进行城市片区的管线布置。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结合理论课程进行城市公园设计、城市重点片区保护规划等,尽可能让学生接触不同类型的专项设计与规划。
4.2.4 快题设计教学内容改革
城市规划快题设计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公司招聘的快题设计、校园的测试快题设计和高等院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快题设计。公司招聘的快题考试以考察应试者的基本规划素养和对于规划原理的掌握情况为目的,时间总体会在3~6 h范围内。校园的测试快题设计一般为6~8 h。城市规划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快题考试主要有3~4 h快题和6~8 h快题两种。笔者结合快题考试的要求,制定了我校城乡规划专业快题设计内容计划表,详见表3。
4.2.5 特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设计课程的特色课程应结合学院的学科特色、学校所在的地域特色、学科发展的时代需求以及为地方建设服务来综合考虑,特色课程注重从豫西北山区以及豫西北农村中寻找来源,在教学实践中强调地域特色和国家政策发展。城乡规划专业特色课程主要集中在一年级下学期和三年级下学期,都是在有一定的基础之后进行相应的知识扩展。建筑设计基础2注重城乡空间外部环境认知以及城市特定环境下小型建筑设计等,建议选题内容有校园(城市)实体搭建、城市局部片区环境认知、校园(城市)小品建筑设计、小型住宅建筑设计等。城市规划与设计2以城市设计为主,注重社会文化调查与分析、美丽乡村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等。建议选题内容有小城市风貌设计、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遗产片区设计、豫西北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豫西北山区生态景观设计等。
5 结语
目前我国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由于该专业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特点,有的专业以土建类学科为背景,有的以地理类学科为背景,有的以社会科学类和管理类学科为背景。不同地域、不同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应确定自己的办学特色,不能走过于求其大(即什么内容都要学、都要学透)的办学思路。从学科发展来看,城乡规划专业应以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标准为依据,以学生考研和就业状况为借鉴,以设计类课程建设为重点,探索适合地方院校的城市规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推动学科健康有序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万民,赵 民,毛其智.“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建设的学术思考[J].城市规划,2010(6):47~54.
城乡规划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城乡规划学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 - 8181.2015.03.051
1 引言
我国目前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聚集效应使得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城乡二元矛盾也表现得愈加明显。随着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实施,新时期的城镇发展战略将更注重实现城乡统筹和地区平衡发展,将中小城镇及乡村地区作为承载转移大城市人口和产业的重要地区,旨在建设规模结构合理、功能分工明确的城镇体系。同时,强调科学合理的城镇发展模式,以及生态环境、文化特色等的有效保护。
因此,以城乡建成环境为研究对象的城乡规划学科,其研究对象的范畴与深度、研究方法等均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原属土建类专业下的二级学科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现状与专业教学显然落后于这种变化,以建筑学为基础建立的相对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新的城乡社会与经济发展需求。随着我国城乡建设中出现面临的一系列新的规划和建设问题,要求城乡规划学科有着更加广泛的知识体系。基于这一宏观背景的转变及学科发展的迫切需要,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将城市规划学调整为城乡规划学,列为一级学科,下设区域发展与规划、城乡规划与设计、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城乡规划管理等六个学科研究方向,学科与专业内涵得以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城乡规划教育事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2013年,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出台了新一版《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指导性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对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方向、目标、内容,以及人才培养的要求、层次、计划及教学方法、手段等都相应提出了更高要求。
2 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体系是建立在建筑学专业大平台之上的,现行的培养方案是在2011年学分制改革背景下进行修订的版本,其知识体系设置涵盖了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三大部分。其中,专业教育包括学科基础、专业特色和专业实践训练等知识体系。一、二年级专业课程设置以建筑学类理论和设计课为主;三、四年级以城乡规划类专业课程为主,如城市规划原理(一、二、三)、城市规划设计(一、二、三)、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城市设计概论、计算机辅助规划设计等;五年级以规划师业务实践和毕业设计为主。
现行的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教学侧重于物质形态设计,重视建筑设计、城市详细规划设计等内容,设计训练类课程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占到一半以上的学时,学生接受的设计训练较多,因而具有较强的构思能力、设计技巧以及图面表达能力,动手和操作能力比较强,但对涉及城乡规划与建设的其它要素如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知识与分析方法则重视不够,难以支撑起对庞大而复杂的城镇体系的规划和研究。
现行的课程体系与《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指导性规范》对照后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核心课程中缺少与人居环境与生态保护、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地区文化传统与特色等有关的课程,难以满足专业教学广泛知识基础和完成实践项目的需求;其次,对部分工程技术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如基础设施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等课时将相对较小,属于相对薄弱的教学环节,在学生走人工作实践时成为知识体系中的短板;第三,相关知识类课程仅开设了城市社会学、地理学、工程测量等,对《规范》中重点要求的区域经济与产业分析、社会实践调查方法等知识点涉及甚少,远不能满足专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要求。
因此,依据城乡规划专业发展背景与专业教育教学要求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修订与改革,调整并补充原有的知识体系框架,完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学科人才培养方案。这是我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培养体系和目标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突出应用型大学培养本科人才的专业特色的要求。
3 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针对新版《规范》和学分制改革的实行,结合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自身的办学特点,本次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目标为探索城乡规划复合型和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
3.1 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思路
3.1.1 符合学科发展及专业评估的新要求
我专业建设一直是以建筑学大平台为基础来构建设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课程教学中重视规划设计层面,即由建筑设计阶段到城市总体规划设计阶段的各种规划设计培养,侧重于动手能力、设计表达的训练。
为适应学科研究领域的拓展,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应与时俱进。应该紧密结合《规范》,在满足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培样方案要求的基础上,调整现行课程,增设有关村镇规划、城乡生态环境、城乡技术与信息以及城市开发与规划控制等方面的专业核心知识课程;同时,开设有关社会经济类、景观环境工程类、规划专题类等专业特色课程,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教学体系。
3.1.2 体现传统特色及专业地域性,适应地区需求
我校城乡规划课程教学并且一直致力于发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城乡规划与设计。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应该注重发挥专业自身地域特色,强化实践环节,在课程体系中体现地区特色和传统保护等,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强化北方地区城市规划设计特点等内容。旨在培养既能胜任大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和研究工作,又能承担急需规划人才的内蒙古地区中小城镇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专业培养方案。在教学中,鼓励教师针对课程内容与方法进行适度的改革,使其更符合专业培养与课程建设需要。
3.1.3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城乡规划专业的特色之一。在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背景下,新形势下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需要构筑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熟练地掌握专业的基本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在毕业后能尽快融人到规划实践中去。专业课程体系应设置多种方式和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环节。
同时,面对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镇系统的复杂化,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方式、训练创新的技能和手法,鼓励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应对新问题和新现象的创造性解决能力,提高专业综合素质。
3.1.4 城乡规划类课程向低年级渗透
现行的城乡规划专业课程设置在一、二年级以建筑类理论及设计课程为主,三、四年级开设城乡规划类课程。由于学科思维不同,狭隘而相对简单的建筑设计转变为广泛而复杂的规划设计时,学生在这一过渡时期往往表现迷茫。因此,适当压缩建筑设计类课程学时,逐步在低年级开设城乡规划专业理论及设计类基础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树立城乡规划专业思维,缩短适应学科思维转变的过渡期。
3.2 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具体措施
3.2.1 增设学科基础课,加强薄弱环节,完善相关知识
首先,在学科基础环节中增设涉及村镇规划、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旧城更新改造、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等知识点的课程;其次,针对原课程体系下的教学薄弱环节.增加相应课程的学时,如基础设施规划和道路交通规划等课程;第三,完善城乡规划相关知识课程,在专业特色环节增设如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社会实践调查方法、政策研究等方面的课程,以弥补建筑学平台课程体系在这些方面的不足,逐步建立起符合城乡规划专业发展需要的专业而广泛的知识体系。
3.2.2 适当调整课程设置,配合学生对外交流机会
课程设置中,针对某些常态化的重要专业竞赛,适当调整专业课程的开课学期和教学内容进行配合。如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社会调研类和设计类作业竞赛、城乡规划学会组织的“西部之光”大学生暑期规划设计竞赛、与其他高校共同举办的“联合毕业设计”等,将专业课程中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毕业设计等课程开设时间进行调整,配合各类设计竞赛,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可以有更多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开拓学科视野,提升其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2.3 以课程专题形式,将专业相关知识融人设计主线
在作为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主线的设计类课程中,穿插与设计内容密切相关的理论专题,以授课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课堂上将理论知识和实践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相关理论知识与专业设计课程教学实现有机融合。如在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中,加入《城市环境与历史文化保护》、《城市道路交通与空间结构》、《城市人口与城市化预测方法》、《城市产业分析方法》等专题,将专业理论知识有效融人设计实践环节中。
4 结语
我校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和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对现行本科课程体系进行逐步的重新梳理和优化整合,以期构建组成完整、联系紧密、功能明显的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形成完善的专业人才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熟练的技能、敏锐的思辨能力、较强的协作能力的新一代城乡规划专业人才,满足专业培养为城乡建设服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关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同列为一级学科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15):11-12.
【2】赵万民,赵民,毛其智.关于“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建设的学术思考【J】.城市规划,2010,(6):46-54.
城乡规划的特点范文4
1 现行城乡规划存在的问题
1. 1 规划决策的公共参与性不够
规划从编制、修订、审批到通过,经常被视为行政部门的操作过程,在制定规划决策时,经常是决策主体单向作用于决策对象,做决策的往往是领导者,规划师和公众只是决策的执行人和贯彻人,两者之间的互动较少,这使得规划领域的决策缺乏公众监督,代表公共利益的城市规划无法体现公平和公共性原则,导致规划难以贯彻和实施。比如,笔者所在城市公众对规划的了解还仅停留在政府的公示栏、规划局的网站及村民代表会方案文本的传阅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听证会、讨论会。往往是方案审批前的公示,几乎听不见任何意见,而在方案实施阶段却出现大量反对声音,造成规划无法实施。
1. 2 过分强调规划的技术性
城乡规划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公共属性和技术属性两个方面,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过于强调它的技术性,忽略了公共性。比如,在笔者所在的城市及周边地区,在面对一个规划的修订、实施管理时,大家的关注点都在是否符合技术规范及程序要求,很少考虑其是否公平、公正。
1. 3 城乡规划以项目为导向
由于受到权利的限制和金钱的影响,在城乡规划工作中,往往是项目布局到哪里,规划编到哪里,从而形成了一种以开发为导向的规划思路,使得规划的力度显得苍白无力,因项目变更调整规划的事时有发生。笔者所在城市就有为引进高铁项目,不惜让铁路线从城市核心区穿过,对城市造成分割。为机场建设项目,忽略机场距离城区过近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最后不得不建设一半中途搬迁。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牺牲城市发展远期用地需要,整个城市核心区被工业用地包围,给城市将来向外拓展埋下隐患。这种规划思路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不相适应。如何加快规划思路和规划体制改革,实现由项目导向型规划到资源管治型规划的转变,真正使城乡规划成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还任重道远。
2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乡规划与以往城乡规划的差别
2. 1 城市规划价值观的差别
以往城乡规划是以扩张城乡空间与增长城乡经济作为重点,而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乡规划则应当将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城乡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重点。伴随着人们对城市规划认识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也开始认识到,城乡规划并非一门单纯的自然科学,技术工种,而更是一门社会科学,具有人文特质。目前规划界对城乡规划认识上的改变,就是由于国家与时代对城乡规划的价值观出现了改变。公正与公平是当代公共政策的价值诉求之一,因此,在公共政策视角下,城乡规划的价值取向也必定会发生改变。
2. 2 城市规划的地位需要的差别
在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的城乡规划必定需要经历从简单的技术工具向政府公共政策的转变,即转变城市规划的地位需要,城乡规划的公共权力特点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实践表明,城乡规划除了是一门技术外,更是一种公共权力的表现形式,唯有把它当作公共权力行为来研讨,方能对专业实践经验、意识形态及管理上决策之间的关联加以更好的掌握。为了使城乡规划从以物质空间为主的技术规划顺利地转变为公共政策,则务必要将城乡规划的法律、行政及政治地位予以提升。
2. 3 城乡规划编制程序和内容的差别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乡规划除了应当赋予城乡规划工作者更大的权限与更高的地位外,还应当赋予城乡规划工作者更大的社会义务及责任,必须全面转变规划者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模式,同时也必须转变城乡规划的编制内容。换言之,城乡规划应当从着重强调物质空间的技术层面转变为注重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层面,放弃描绘理想蓝图,将现实中问题的解决当作重点,提升城乡规划的可行性。
在确定好规划目标后,还应当对规划程序加以转变。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乡规划程序应当着重强调公众参与的体现。公共政策与一般的政策有所差别,前者更强调公共二字。这表明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乡规划的决策应当注重公共性,应当将公共利益作为出发点,这样一来,以往完全由政府单方面来决定规划的局面必将得到转变。
3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乡规划管理的建议
3. 1 转变管理观念
管理观念的转变事实上反映了城乡规划管理中城乡规划价值观的改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城乡规划的概念就已经超出了物质空间层面,延伸到了城乡的社会及经济发展层面。然而,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乡规划管理,需要进一步改变如下几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层面的管理。应当从以往单纯地重视经济增长,逐渐转变为注重经济健康运作、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发展政策,如生产生活配套建设、产业空间置换、服务保障政策及技术培训等。二是社会发展层面的管理。应当从以往空泛的代表公共利益,逐渐转变为注重对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的关注、优美的人居环境的建造以及城乡规划社会公平性的体现,如公交优先政策、就业政策以及公共住宅政策等。三是物质空间层面的管理。应当从以往所谓的指导建设逐渐转变为对城乡空间的控制和指导并行,着重强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换言之,应当将城乡规划调控城市空间资源的能力充分地体现出来。
3. 2 转变管理内容
城乡规划管理体系是管理城乡建设及综合部署城乡建设的依据,其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规划的编制和审批、规划实施管理及规划实施监督。公共政策视角下城乡规划管理内容,应当对照公共政策过程,弥补现行管理工作内容方面的不足。
一个完整的地政策过程应当涵盖如下八个部分: 一是政策问题的确定; 二是政策方案的形成; 三是政策决策; 四是配置资源; 五是实施政策; 六是评估政策; 七是调整和监控政策; 八是终结政策。通过比较不难发现: 第一,当前的规划过程主要是目标导向型的,与公共政策过程的问题导向有所不同; 第二,规划修编部分并非等同于政策调整,因为政策调整一般是因为先前在评估政策中发现了政策执行中的偏差而实施的,而规划修编则一般是因为转变了城乡发展目标和条件而造成的; 第三,显然缺少评估规划这一部分,因此,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乡规划管理,应当进一步的健全原先的环节,尤其需要强调评估规划的环节,不仅应当在实施后进行评估,更应当在实施前进行评估。实施前评估就是在确定规划方案之后,但还未经过法定程序审批前,应当落实好实施前的评估工作,如可行性评估、预测性评估等,这样方能使城乡规划的可行性及科学性实现全面的提升。
3. 3 转变管理模式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乡规划,倘若要做到区域治理,实现统筹管理城乡的目标,则必须将现行的在城乡规划区范围内执行调控职责的限制打破,根据实体地域、行政地域以及功能地域等方式把城乡划分成多个空间层次,分别执行对应的管理模式: ( 1) 城乡实体地域: 体现的主要是城乡建成区,在城乡实体地域内,应当将以建设活动为主的管理职能作为执行重点; ( 2) 城乡行政地域: 城乡行政管理地域指的是归属于各个城乡的行政区域,其属于一种行政管理内涵。根据我国的行政管理特性,在城乡行政地域内可在统一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中纳入农村建设与乡镇建设,以便更好地开展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管理内容; ( 3)城乡功能地域: 城乡功能地域可以单纯地解释为是一种与中心城乡相关的社会经济活动所牵涉到的空间范围,其管辖范围大于城乡行政管辖范围。所以,在城乡功能地域内,应当将人口合理流动、产业布局以及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等以调节区域合作为主的规划管理内容作为管理重点。
城乡规划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城乡规划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TU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2013105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快速城镇化发展,面临经济、社会和产业及空间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挑战。城乡规划作为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要求规划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以此解决复杂的城乡发展问题。为此,充分意识实践教学对于新型城镇化人才需求的重要性,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尤其在当前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十分重要。
一、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
城乡规划教育要服务规划师职业发展需要[1]。中国的城乡规划已走过半个多世纪,随着国家发展战略调整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城乡规划师的角色和职业能力及综合素养发生了转变,因此,对城乡规划教育也有了新的要求。
(一)当前规划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城乡规划学科本科阶段的办学特点和专业发展要求总体来看,国内大多数院校比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不同程度参与过实践或在实习期间接触过实践项目,但从当前实践的复杂性和国家及社会发展速度来看,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和水平,较服务职业发展需要和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4+1”人才培养模式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衔接不够。针对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五年制学习,大多数专业院校教学模式为4年理论学习,1年实践教学,主要症结在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
学习与实践环节未有效结合,
实践教学目标中对责任感、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没有作硬性要求,尤其在理论学习阶段缺乏引入导修职业导向学习制度,即缺乏引入有丰富经验的职业规划师和管理者承担相应的核心设计课程或实践教学;(2)双师型教师师资不足,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目前中国本科实践教师群体在高校内部尚未取得相应的地位,高水平教师参与本科实践教学的少,导致实践教学师资出现缺口,使得教师技术水平和技术结构出现滞后性。实践教学方法中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的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和社团活动;(3)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把关不严,缺乏相应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学生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缺乏联动监督机制,对于实践知识掌握情况和实践能力提升情况缺乏考评。
(二)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实践能力要求
城乡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方面,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复杂,需要广博的知识面和牢固的专业理论作基础,从城乡规划学位教育到职业发展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关注民生、了解社会、推动经济、促进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复杂性,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信息网络普及以及社会深度变革等多重因素,城市功能日趋复杂,城乡规划也由技术导向的空间规划发展为融经济、社会、生态、安全以及信息相互结合的综合规划。
二、构建科W的课程体系,打造实践教学体系平台
(一)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夯实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践教学的核心,是专业理论付诸实践和人才培养目标得以落实的主要载体,因此,在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中如何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只有构建了科学的课程体系,才能夯实实践教学体系的基座,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从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基本素养培养和实践能力个性化培养两方面进行(见表1)。按照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的教育质量基本要求(即5个知识领域、25个核心知识单元和10门核心课程)[2],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对专业人才的要求,结合多年办学积累的基础,已经构建了一个完善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包括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和工程实践四个阶段[3]。
创新能力基本素养培养主要在基础实践阶段进行专业启发和引导教育,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初步了解城市空间的概念。规划思维训练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个性化培养主要在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和工程实践三个阶段进行。综合实践阶段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环节,是建立以“真题”为假想,并符合实际和技术规范的设计纽带。这一实践阶段主要以建筑和规划课程设计贯穿“复合空间”载体为主线,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城市空间的塑造,提出空间实现的技术手段。创新实践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质量的主要阶段,主要以参加国家级竞赛为主,包括全国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会会主办的综合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和城市设计竞赛。工程实践阶段为城乡规划高年级学生直接参与工程实践训练,主要以真题毕业设计为主,依托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实践基地进行“双导师”制指导,设计成果直接应用于实践项目。
(二)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实践教学空间
城乡规划教育应充分反映规划理论与研究应用于实践领域,为城乡建设和发展提供规划策略和解决措施。为此,需要建立科教协同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即建立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实践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加强与社会接轨,积累实践经验。
1.建立协同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通过多届毕业生就业单位反馈和同行院校调查发现,学生的实践教育和能力教育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这充分说明城乡规划教育应充分让学生接触社会,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思想强调“一个基础、两点关注、三项结合”的协同实践教学模式。 “一个基础”是强调实践基础和专业技能训练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两点关注”是关注专业教育理念革新和学科发展的前沿热点和难点;“三项结合”是结合学生自身和地域办学特点、教师科研课题平台、实践基地建设与研究机构联合等,进行实践教育教学。
(2)优化专业基础理论内容,增强专业基础训练内容的协同。按照城乡规划基础教学 “建筑初步―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规划设计”的传统课程设置顺序,会导致学生到高年级出现知识和学习思路的“突变”[4]。为此,应优化专业基础理论,将建筑类型学思维与规划方法论有效结合,注重建设设计方法教育,融入城乡规划专业特点,建立跨学科多专业协同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增强专业基础训练教学效果。
(3)建立“双师”制实践教学模式,增强实践教学质量。按照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教学的模式,以设计系列课为实践教学体系主干,并依据学生课程设计阶段,分层次进行联合教学指导。规划专业低年级学生进行思维和专业技能训练,高年级设置多元的设计实践真题,设置开放式设计课教学,并引入实践单位项目负责人进行专题讲座,开展联合指导设计等,使实践教学落实到具体课程设计中,以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2.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推动实践基地平台建设
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平台,也是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桥梁。就城乡规划学科优势和特点来看,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一体化实践基地建设,能充分发挥高校师生的创新思维,优化社会资源,
为科研和设计单位提供思维动力,实现协同共赢,更有利于建立“研究―设计―咨询”一体的智库目标。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实践教学体系中工程实践阶段,主要通过设计院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时间段在实践基地进行学习和研究。为有效提高工程实践质量,应建立校内外联动培养的教学机制,实行双效考评制度,即校内外导师对学生实习和设计整个学习过程进行长效监督和分阶段考评,真正发挥在实践基地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严抓实践教学质量,建立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按照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和工程实践四个实践培养阶段,建立“四位一体”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从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思维创新、实践能力四个方面进行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全面考核与评价(见表2)。
(一)按照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分阶段考核
按照实践教学体系的四个阶段,从基础实践能力、综合设计实践能力、创新与实践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分阶段考核。(1)实践教学基础实践考核阶段,主要根据实践教学计划目标,从学生基础理论的实践运用,专业基本技法,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等方面进行分层次考核评价。(2)综合实践阶段考核评价侧重规划整体思维和逻辑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考核,从城市观察认知,发现社会问题,基于建筑和规划专业技能提出科学方案和解决途径。考核具体内容包括专业运用能力、设计表达能力、协作沟通能力等。(3)按照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专业人才培养意见和要求,规划教育机构应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能力的应用性、复合型专业人才。鉴于本科生知识体系和设计经验,创新实践主要指参加专指委主办的全国综合社会调查和城市设计竞赛,进行学生创新训练,提升学生解决社会热点矛盾问题,提出复合工程实际的创新方案的能力。(4)工程实践阶段考核,以团队化考核方式进行。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学生一般以团队小组形式完成真题项目。按照岗位职业技能与设计任务要求,校内外联合考核教师团队及实践单位负责人对实践成果予以答辩评定,从设计完成质量、团队协作、创新思维与设计表达等全方位考核学生宽广的学术视野和人文素养[5]。
(二)建立“过程―结果”双效考核评价机制
专业人才“过程―结果”双效考核机制是提升人才质量的指挥棒,是教学中层层分解知识,落实和培养实践技能的手段。因此,实践教学评价要注重从实践教学过程化考核、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与评价。
(1)关注过程有利于激励学习动力,培养创新思维。城乡规划专业学科特点之一是工程实际性强,因而从学生基础实践阶段引导、激励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反馈―调查”不断学习,有效激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划思维,为后续创新实践提供条件。
(2)“过程―结果”兼顾专业人才实现路径。鉴于城乡规划专业涉及社会、经济、人文等多领域,只驾驭技术的专业人才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学过程中,增加规划人才的价值取向、社会发展的多维分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修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四、结语
新时期,中国正值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高校培养的工程科技人才难以满足中国转型发展的需要[6]。作为政府决策和城乡发展源头的城乡规划专业也受到来自社会各方和周围环境的挑战,为此有效提升专业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对于解决日渐复杂的社会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当前规划本科教育基础上要注重“细培养、强实践、快适应”的教学方法,革新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专业人才根植于实践中,产生更好的社会效果。
参考文献:
[1] 吕斌. 规划教育要服务职业发展需要[J].城市规划,2015(1):95-97.
[2]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 姜云,张洪波,王宝君,等. 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3):13-16.
[4] 白宁,段德罡.引入规划设计条件与建筑计划的教学设计教学[J]. 城市规划,2011(12):70-74.
[5] 徐熠辉,孙国春. 重庆大学城乡规划学科教学体系创新与改革探索[J].规划师,2012(9):11-15.
[6]李培根,许晓东,陈国松. 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问题与原因探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6.
城乡规划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筑学;发展关系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建筑学是研究城市的建筑设计与建筑群的规划设计及其环境的科学,在中国现阶段,城乡差距日益增大,很多农村都转向了城市,城镇化趋势加强;只有依据建筑学的理论和研究,合理规划城乡建设的蓝图,充分的利用国家短缺的土地资源,成为目前的主要问题。正确认识城乡规划的困境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建筑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研究,统筹城乡规划,显得尤其重要。
1 城乡规划所面临的困境
城乡规划建设是我国社会主要国家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不仅影响着城乡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因此,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必须全面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方案的可操作性与有效性。
(1)过多地强调了城乡规划建设的唯一性,而忽视了对未来发展的预测,从而导致城乡规划建设模式固定,多元化发展受到限制。
(2)忽略了对民意的调查,没有本着从“为人民服务”的角度出发,从而过度重视城乡规划建设中居住环境的改善,而忽视了对城乡安全设施的完善以及城乡交通便捷性的规,难以有效保证安全性与可靠性,造成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只是片面提高,而无法全面提高。
(3)一些地区的城乡规划建设人员盲目地扩大工业规模、追求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忽略了自身的承受能力,造成城乡风貌协调性降低、各项设施的运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不利于城乡的全面发展。长期下去,在东部沿海城乡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将继续扩大东西地区的差异,不利于我国社会注意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2 城乡规划的相关法律法规
城乡规划的法律规范体系指国家现行的有关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以及修改等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城乡规划作为一项制度,在宪法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层面都有相应的规范对其加以规定研究城乡规划的法律规范体系有利于系统全面地把握城乡规划制度,明确城乡规划与其他规划制度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推动城乡规划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城乡规划法律规范体系的构成)。首先是宪法层面上, “宪法” 第十六条第五款规定: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的利用土地;第八十九条关于国务院行使的职权中规定: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的城乡建设事业等行政工作。
宪法的这些规定提出了公民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并且授予政府管理城乡建设的权力,也构成城乡规划对公民使用土地进行建设加以限制的宪法依据《城乡规划法》系统规定了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改程序,并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构成城乡规划制度的主要法律依据《土地管理法》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第五章建设用地对城乡规划的建设用地规划和用地程序做出了限定:这些规定与城乡规划法中有关城乡规划的内容共同构成法律层面上的城乡规划体系再次是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层面上;《城乡规划法》颁布后,《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并未废止,依旧具有效力。
《城乡规划法》亦规定城乡规划的编制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上述规定在法律规范层面界定了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即城乡规划的编制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细究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土地为对象,界定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范围。城乡规划则主要以城乡建设用地为对象,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内的建设活动。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规划的前提;对于两者内容冲突的情形,应认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效力优先于城乡规划。
3 如何统筹建筑学和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建设可操作性与有效性的提高,需要相关规划建设人员全面思考城乡发展实际情况,统筹建筑学与城乡规划的关系,并对各个影响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统筹规划,以便提出更为科学有效的城乡规划建设方案,实施可操作性更高的城乡规划建设措施,为促进城乡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为原则进行城乡规划建设。在城乡规划建设中,也应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并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对城乡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充分发挥资源为人服务的作用,以促进城乡规划建设的有序进行。
(2)实施中心城市带动周边乡镇建设的战略,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城乡规划建设中,必须要注重城乡建设的顺序,加强城乡之间的互动,以中心城市带动周边乡镇发展为主要
战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并以产业发展、城市空间拓展为重点,实现城乡的全面对接,加快城乡同步发展的步伐
(3)完善城乡规划建设的管理制度,以保证规划建设方案的有效实施。在进行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与完善,尤其是对欠缺方案实施的监管,必须加强力度,集中精力抓细节、抓方向,应提高方案实施的科学性。
(4)强化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的品味。新时期的城乡规划建设,不仅要合理配置资源,发展工业与服务产业,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地区经济水平;同时,还要着重建设文化,开发城乡的文化资源,使之形成文化特色,为城乡居民的生活添加文化色彩,从而构建浓郁的城乡文化氛围,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的品味,促进城乡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5)加强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法律规范性与权威性。相关部门必须针对现阶段城乡规划建设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局面进行全面分析,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切实提高城乡规划工作的法律性,使其能够在法律的保护下有序、有效进行,从而提高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进而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城乡规划建设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城乡规划建设人员必须提高重视,全面思考,针对城乡发展的特点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建设;以建筑学理论为基础,从而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的质量与效率,进而促进城乡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乡的国际竞争力,为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定将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统筹与建筑学的发展关系,逐步向着现代化、先进化、国际化道路迈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