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宏观经济状况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宏观经济状况分析范文1
在这不确定的世界上,能引起风险的事件极多,从世界经济走势、国际冲突,到汇率变动、自然灾害发生,无一不影响家庭理财决策。当然,如果是对这大大小小可能发生的事件都作出正确的预测才可以进行家庭理财,那就没有人敢理财了。对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进行家庭理财最重要的还是预测短期中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比如,在近期央行会不会调整利率或汇率、会调整多少等等。然后,再根据这种预测作出家庭理财决策。只要预测大体正确,理财就能成功。但是,如果人人预测都正确,都作出了同样的理财决策,这就与人人都不预测,或者人人都预测错误,没什么差别了。只有别人没有进行预测,或者别人都预测错了,你才能成功。打个比方说,人人都预测今天要下雨,出门带了伞,你的伞就卖不出去。只有大家都不知道今天有雨,唯独你知道,你才能卖伞赚钱。
如何在别人不进行预测,或者做出错误预测的情况下,而你的预测正确呢?这不仅需要你有点悟性,而且必须有点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的知识,并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变动。
宏观经济政策并不是决策者为所欲为,或者灵机一动拍脑袋决定的。它有定的规律,宏观经济学讲的正是这种规律。政府用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经济的目的是实现经济稳定,即既不过热,出现通胀或存在通胀压力;又不过冷,出现衰退与通货紧缩。如果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经济出现或冷或热的波浪式发展就是正常的。政府的宏观调节就是在经济过热或出现通胀苗头时采用加息这类紧缩性政策,在经济过冷或出现衰退的苗头时采用降息这类扩张性政策。各国政府都根据这个原则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根据这个规律,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央行加息了。中国的经济连续多年实现了高增长。经过调整,2005年GDP增长达到10.2%,2006年上半年又达到10.8%。这种增长率正常呢,还是偏热呢?根据大多数经济学家的看法,中国适度的增长率在7%-9%之问。低于7%,存在衰退,高于9%就出现了过热。也正因为如此,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目前经济过热。而且,这种高增长是由固定投资增加和出口增长带动的。尤其是固定资产增长过快已引起一些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为了抑制经济的过快增长和固定投资增加过多,使经济在稳定状态下运行,采取紧缩性政策就是必然的结果。关于经济过热的情况,媒体常有报道,经济学家也有分析。如果你关心宏观经济走势,就不难得出加息势在必行的结论。根据这种预测,在央行尚未宣布加息之前调整家庭理财的方式,理财不就成功了吗?
在经济中,利率的变动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仅影响存款与贷款,还影响股市和汇率。一般而言,利率与股市价格反方向变动。加息会引起股市下跌,降息会刺激股市上升。所以,当你把股市炒作当作家庭理财的一种重要方式时,一定要通过预测利率的变动来决定在股市上抛还是进。利率也影响汇率,通常是利率上升,汇率也上升;利率下降,汇率也下降。如果你持有外汇,或想通过外汇买卖来实现家庭理财,也必须考虑利率与汇率之间的关系。当然,在中国日前市场经济尚不完善,股市运行并不规范,汇率还没有放开的情况下,利率对股市和汇率的影响还是有限的。但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利率、股市以及汇率之间的关系对家庭理财会越来越重要。
根据宏观经济状况来判断宏观政策的走势,或者说预测央行会加息,还是降息是家庭理财决策的基础。只要能正确判断宏观经济状况,得出预测就不难。难就难在对宏观经济状况的判断上。我们老百姓并不是专家,而且专家电会由于信息不充分或其他原因而得…错误判断,我们该如何判断宏观经济状况呢?
首先,要关注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例如:GDP增长率、CPI(消费物价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出口增长率等等。这些数字很容易获得。要注意的是专家对这些数字的解释。例如,这两年CPI并不高,但专家指出由于CPI中所选的商品种类与各种商品所占的权重,CPI实际上低估了通货膨胀率。
其次,是主管经济工作的领导,如央行领导,有关经济问题发表的讲话。他们作为官员公开讲的代表了政府对经济状况的分析。他们又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决策者。因此,他们的讲话中往往含蓄地表达了政府的政策意向。
宏观经济状况分析范文2
关键词:经济形势;宏观;宏观经济;走向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2001701
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运行状态以及其经济活动的总体活动简称为宏观经济,简单来说也就是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总体活动。然而,由于一个国家内外经济状况的不断变化,并为了能够实现国民经济活动与发展的稳定增长的态势,就需要采取宏观经济政策,也就是以政府为主体,采取相关的政策措施,对整个市场经济的运行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的国民产出水平、稳定物价、低失业率等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是针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发展形势而采取的相应的对应措施,因此,下面笔者就根据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相关分析。
1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下的经济形势进行探讨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相对健康,主要在于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长期平稳且快速发展的状况,这种经济发展状况也正好符合了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准。具体来看,我国的GDP、财政收支、投资于对外贸易等实现了长期的快速发展,且从增长数据判断来看,其增长的速度也较为合理,也形成了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经济国家。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后革命时代”。所谓“后革命时代”,指的是未来的经济革命时期。“后革命时代”首先表现为以“和平、和谐、共同发展”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题,强调经济发展为时展的主旋律。其次,“后革命时代”着力于生产关系的转变,提高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应性,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创新与优化。因此,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已经做好准备,逐渐走向经济发展的“后革命时代”。
当前的“后危机时代”即将过去,从当前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全球的经济复苏的势头仍在持续,基本上已经实现了金融危机的渡过,虽然目前也存在着一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但从整体的发展形势来看,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后危机时代”也即将过去,逐渐开始走向新的宏观经济发展道路。
步入了经济发展的“双重并存”阶段。一般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要渡过三个阶段:首先是建设阶段,其次是发展阶段,最后是消费阶段。然而,当前的“双重并存”阶段指的是我国的东部地区已经发展到了“发展与消费并存”阶段,而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仍处于发展的“建设与发展并存”阶段。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存有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没有实现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并伴有其他的经济问题。
2简要分析我国目前经济状况存在的问题
虽然从我国宏观经济的总体发展来看,我国经济处于平稳持续快速发展时期,并逐渐走上“后革命发展”时期,但在这些良好的经济信号下,仍存在着一些经济问题。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实现优化。从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来看,主要依赖于我国的外贸出口与投资,也就是说,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变。经济增长依赖于外贸出口则体现了我国国内的消费不足,尤其其个人消费,而较大数量的投资就会造成本国的货币供应量增加,从此以往,就会造成外汇积累较大,国际收支与国际贸易出现双顺差,从而增大了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因此,这两种经济增长方式存有不利于我国经济长期性发展的弊端,需要通过调控手段,逐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健康化。
当前我国的经济调控政策存有局限性。宏观调控主要是在市场经济中,通过政府采取经济、行政以及法律手段来对经济的运行进行有关调节,该手段主要是为了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从而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然而,从我国具体的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的经济调控政策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在某些领域难以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其次,宏观调控表现为对市场经济的干预,且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最后,宏观调控需要较为专业的知识作为基础,一旦调节出现错误,就使经济出现更为严峻的问题。就业率低与通货膨胀形势严重就业率低、通货膨胀形势严重是目前我国人民能够切身感受的经济问题。就业率低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据调查显示,2009届大学生的就业率仅仅只有百分之二十三。而目前我国出现通货膨胀与经济过热的经济状况主要原因在于“流动性过剩”,也就是“钱多资少”,人民币的投放速度过快。这种情况不仅对造成劳动成本上升,物价上涨,还会使人民财产流失,从而造成更大的经济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发展不平稳问题凸显。正如前文提及,我国目前处于“双重并存”的经济发展阶段,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中西部。另外,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协调问题也十分严重。总的来说,在这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依旧面临着许多挑战欲风险,且伴随着诸多不确定的、不稳定的国内、国外因素。
3就我国经济形势的宏观走向进行相关探究
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是推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优化,改善目前经济形势的重要措施,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防线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以下笔者就我国经济形势的宏观走向进行有关探究。
以积极态度逐渐走向“后革命时代”经济发展道路。“后革命时代”是以和平发展、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是逐渐完善市场经济发展与提高生产力的时代。所以,为了走向“后革命时代”就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抓住当前的和平时代,努力将中国经济推向未来,推向现代化。其次,注重经济发展途径的创新型,转变滞后的、不合理的经济发展结构,不断加强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与改进,并实现市场经济主体的生产要素的创新,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未来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最后,合理利用投资、消费、出口三个经济拉动力,通过调整投资、消费、出口的比例从而利用者“三驾马车”拉动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步上“后革命时代”健康发展的路子。
合理利用宏观调控政策,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宏观调控主要依赖于三种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行政手段。为了使我国走上健康、稳定发展之路,就需要合理利用这三种手段,借助于价值规律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不平衡的经济发展区域予以调解。首先,要推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一方面不断将城市的有力资源注入乡镇发展,另一方面乡镇应该不断优化农业的生产要素,实现产业的规模化经营,从而在加强城乡联系的基础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另外,对于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也应该遵循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将东部的技术、资金资源引入中西部,带动中西部的经济发展,从而使我国经济发展实现协调、平衡。
坚持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由的经济体系,其主要是指在这种体系下的生产、销售等市场经济活动完全主导于市场的价格机制,并通过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的作用力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效果。因此,在我国政府调节经济走向的同时,还应该利用市场经济这双无形的“手”,将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整形结合起来,从而在这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共同的作用力下,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完善与改革,推进我国经济走向有活力、有生命力的未来经济发展之路。
总的来讲,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存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在不断完善与调整的过程中,仍面临着国内、国外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所以,为了能够推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与健康发展,就需要立足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不断探究目前存有的经济问题,以实现我国宏观经济走向的准确判断,从而在政府为主导的前提下,借助有行与无形之手,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走向新的健康、创新发展路程。
参考文献
[1]王碧峰,周传龙.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03).
宏观经济状况分析范文3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的重要性
1.该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它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课程本身在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宏观经济学》课程一般在大二开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宏观经济问题和经济理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以后专业的学习打下一定的经济理论基础。《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情况。
2.该课程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的宏观经济问题。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宏观经济学》产生的背景。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宏观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而发展起来的,是对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经验总结。《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现实的经济问题。我国也在实行市场经济,而市场又不是万能的,同时也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而通过《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理解经济波动的原因有哪些、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对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又是怎样影响经济的。
3.该课程是经管类学生的考研专业课。《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考研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好这门课,学生学好这门课,可以让学生考研增强信心,减轻复习压力,提高考研成功可能性。
二、《宏观经济学》应用性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材过于理论化。《宏观经济学》教材的应用性是应用性教学的基础。目前《宏观经济学》教材分为三类:有英文版、翻译版和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比较流行的是高鸿业编写的《宏观经济学》、曼昆编写的《宏观经济学》以及多恩布什编写的《宏观经济学》,但这些教材都与我国宏观经济状况联系不是很紧密,案例不够本土化。而且,对于不同类型的本科高校,目前也没有相适应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当然也没有专门适合应用技能型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权威教材。教师也没有明确的教辅材料,全靠授课教师自己搜集,这样授课的应用性程度就参差不齐,教学没有质量保证。
2.教师的应用性教学水平不高。应用技能型本科高校由于以前定位不清,教师缺乏应用性教学的观念。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习惯于理论讲授,习惯于满堂灌,互动式教学不足。而应用技能型本科高校年轻教师基本上毕业于研究型高校,这样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就存在一些问题,他们接受的是研究型高校的教学,这种影响对他们来说潜移默化,使他们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也不自觉地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这样,教师本身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也不是很清楚,比如我国GDP的核算情况,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此外,对应用技能型本科高校教师的评价还是重科研,比如评职称以及平时的绩效考核科研都占有很大的比重,这就限制了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应用性教学中。
3.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宏观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在教学内容上,为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理论讲授过多,过于注重图形推导、计算题的练习,比如IS-LM模型这部分内容就比较理论化,而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应用性问题却涉及不多,案例教学不够丰富。由于前后内容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如果前面内容没掌握好,就会影响对后面内容的理解,这又要求任课教师不得不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比如,如果不理解凯恩斯的国民收入由总需求决定,就难以理解表示产品市场均衡的IS曲线;不理解IS曲线,就难以理解由IS-LM模型所推导的暗含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收入决定。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难度大,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另一方面学生又认为《宏观经济学》缺乏实用性,致使学习兴趣不高。
4.教学方式单一。《宏观经济学》课程由于教学内容较多,而课时不够多,教师上课还是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较低,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师生之间互动不足,难以达到教学相长。
三、改善《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方法
1.选择高质量的应用性教材。教材对教学水平起到很大的影响,目前,针对高质量的《宏观经济学》应用性教材缺乏的现状,教育部应组织教师编写。教育部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制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应地,也应组织教师编写出与各类高校相适应的权威教材,以对教学质量起到一个基本保障作用。教育部在组织教师编写适用应用技能型本科院校的《宏观经济学》教材的时候,要多加入案例,尤其是本土化的案例,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并及时更新教材内容,进行教材的再版工作,以增强教材内容的时效性,避免教材内容陈旧。
2.提高教师的应用性教学水平。“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重视教师在应用性教学中的作用,要加强应用性教学,就要改变对高校教师的评价标准,提高教学在职称评定中的权重,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教学,并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和增加实践机会来提高教师应用性教学的能力。关于教师培训,可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宏观经济学》应用性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进行公开示范课,组织高校教师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这种网络培训既可以降低培训成本,还可以扩大培训范围,又不影响教师的正常工作。另外,要给予高校教师更多地接触实际的机会,可组织讲授《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师到统计局等政府部门去实践一段时间,以了解实际情况,这样讲起课来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收放自如,有的放矢。
3.增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要增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就要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性,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对培养应用性人才尤为必要。具体到《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也十分必要。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应关注相关报道及经济热点话题,注重収集与《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避免教学内容陈旧,所选案例尽量使用比较新的。比如,在讲“乘数效应”时,通过“破窗经济”的故事让学生有更生动的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宏观经济学》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把经济理论和经济热点问题相结合,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讲到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时,关于货币政策工具,就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下,我国近些年来法定准备率的调整情况,并向学生介绍调整的经济背景,2007年我国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10次上调法定准备率,是因为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8%,GDP同比增长11.4%,出现了通货膨胀、经济过热。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既紧密联系了实际,让学生了解了我国近些年来经济形势的变化,又让学生加深了运用法定准备率工具进行调控的印象,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转变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注重教学结合,教学相长,多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性。教师在引入新的教学内容时,可通过一些例子先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在讲授完基本理论之后,可以向学生布置一些与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的作业,让学生自己查找答案,并让学生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比如在讲完《宏观经济学》第一章衡量宏观经济的指标之后,就让学生分组做一个“某一经济体某一时期的宏观经济状况”的PPT,让学生在下一堂课的时候来做分享,实践中发现有的学生查找数据,做了图表,很好地完成了作业,这对学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又让他们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
宏观经济状况分析范文4
【关键词】 长期资产减值; 不能转回; 计提行为
一、引言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简称“新资产减值准则”)第十七条明确规定:“(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一新规与IASB和FASB对资产减值的规定明显不同。新资产减值准则主要考虑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发生减值后,一方面,价值回升的可能性较小,通常属于永久性减值;另一方面,从会计信息谨慎性要求考虑,为了避免确认资产重估增值和操纵利润。
新准则颁布后,关于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不能转回的讨论和实证分析一直进行。王建新(2007)研究发现,在旧准则下,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转回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和长期投资上,长期资产减值转回出于盈余管理的动机所致,新规定有助于压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张然、陆正飞、叶康涛(2007)研究发现,在新准则颁布以后实施以前,上市公司并没有由于会计准则变迁而集中转回大量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但对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更加谨慎,数据有所减少。李姝、黄雯(2011)研究发现,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较新准则之前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更能公允地反映资产价值的减损情况。熊若岚(2011)认为,禁止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规定并不能有效规避利润操纵,并且与决策有用观、权责发生制等基本原则相违背,应该允许资产减值损失在一定条件下予以转回。
对“长期资产减值一经确认,不能转回”的规定,学者们有不同的意见,而大部分检验新准则实施后长期资产减值计提行为的文章,更多只是分析总体长期资产减值计提行为,并未讨论各项具体长期资产减值计提行为的变化,这正是本文研究的动机。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
在新资产减值准则的规定下,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计提行为会发生如何的变化?各项具体长期资产减值计提行为的变化又是如何?计提行为的动因是什么?笔者希望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分析新准则对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计提行为的影响,检验这一针对我国实际情况而修订的新规定的有效性,并为未来资产减值准则的完善和企业长期资产减值计提提供实证检验依据。
本研究选择上海证券交易所2005—2009年五年的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其中2005—2006年为新准则实施前两年,2007—2009年为新准则实施后三年。剔除数据不全的企业,最后得到100家制造业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这100家企业均未涉及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生产性生物资产等特殊资产减值。本文数据全部采用人工搜集方法,数据来自上市公司年度报告,采用Excel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检验。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2005—2009年企业长期资产减值计提总额情况
制造业企业2005—2009年度长期资产减值计提的相关数据,如表1。
从表1看,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新准则实施后企业长期资产减值计提额并没有明显的减少,反而2008年和2009年两年长期资产减值计提额都要比历年高,这说明宏观经济状况是影响企业计提长期资产减值重要因素之一。在宏观经济环境较差的情况下,如2008年经济危机下,企业资产价值下降,长期资产减值计提额较多,长期资产减值计提比例高达0.73%,是新准则实施前计提比例的3倍多。在宏观经济环境良好时,如2009年实体经济开始复苏时,企业资产价值上升,企业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额明显回落,而且计提比例也与新准则前两年持平。总体看,企业长期资产减值计提并没有因为新准则规定不能转回而减少计提额,企业长期资产减值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资产的内在价值。另外,我们也看到,企业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总体不高,五年平均长期资产减值计提比例才0.302%。
(二)2005—2009年企业长期股权投资减值计提情况
新准则实施前后,样本企业长期股权投资减值计提额相关数据,如表2。
表2中,从新准则实施前后长期股权投资减值计提比例来看,基本上长期股权投资减值计提还是与宏观经济状况相关的。2005—2007年中国股市热火朝天,全民炒股,上证综合指数一度升到6 000多点,是中国少有的牛市,这三年间,企业长期股权投资减值计提额较少,特别是2007年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比例仅0.28%。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股市大跌,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计提比例是历年最高的,达到5.64%,到2009年我国经济开始回暖,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开始下降。另外,我们还看到,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是企业长期资产减值总额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五年平均计提占总额比为26.43%,特别是在2008年,计提占总额比高达61.67%。
(三)2005—2009年企业固定资产(含在建工程)减值计提情况
新准则实施前后,样本企业固定资产(含在建工程)减值计提额数据汇总如下:
从表3看到,无论是固定资减值计提总额还是固定资产减值计提比例,都基本呈上升趋势,新准则实施后,企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额并没有因为“不能转回”而减少计提,反而计提金额比新准则实施前两年都要多,这除了受宏观经济状况影响外,还与固定资产本身属性有关。固定资产是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厂房和设备,是企业的劳动工具和手段。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有形和无形的价值损耗,特别是设备容易受到科技技术进步影响而产生无形的价值损失,导致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相应计提减值准备金额就相当大。另外,我们还看到,除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企业长期资产减值总额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五年来平均计提额占总额比为67.37%。
(四)2005—2009年企业无形资产减值计提情况
新准则实施前后,样本企业无形资产减值计提额相关数据汇总如表4。
从表4看到,新准则实施后,企业无形资产减值也并没有因为“不能转回”而减少计提,整体五年下来,减值准备计提比例基本持平。新准则实施前二年平均计提比例为0.395%,新准则实施后三年平均计提比例为0.277%。之所以无形资产减值计提比例下降是由于新会计准则中,将商誉作为单独项目从无形资产中独立出来,无形资产不再包括商誉,因此,新旧准则前后无形资产减值计提比例才会出现下降情况。第三个指标显示,无形资产减值计提额占长期资产减值总额比例较低,五年平均计提额占总额比仅5.44%。
(五)2005—2009年企业商誉减值计提情况
新准则实施后,样本企业商誉减值计提额相关数据如表5。
2006年新准则将商誉作为独立项目单独列示,从表5看,商誉减值计提比例也很低,三年平均计提比例仅为0.89%。而且商誉减值计提额占长期资产减值总额比例是四项长期资产中最低,三年平均占比仅为1.25%。
四、研究结论
2006年颁布的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一经计提,以后会计期间不允许转回”,在此新规下,企业长期资产减值计提行为是否会发生变化和变化的动机是什么?通过利用制造业企业新旧准则前后五年的长期资产减值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1.企业长期资产减值计提并没有因为新准则规定不能转回而减少计提金额,长期资产减值计提与宏观经济状况呈正相关变化,但长期资产减值计提比例总体不高,五年平均计提比例仅为0.302%。2.企业长期资产减值计提中固定资产减值计提比重最大,五年平均每年计提额占总额比高达67.37%,其次是长期股权投资减值计提,平均年计提占总额比为26.43%,而无形资产和商誉两项长期资产减值计提占总额比较低。以上实证检验结果说明,在执行新会计准则以后,企业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基本上仍然保持着一种客观性和可靠性,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与宏观经济状况相关。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王建新.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研究[J].管理世界,2007(3):42-50.
[3] 张然,陆正飞,叶康涛.会计准则变迁与长期资产减值[J].管理世界,2007(8):77-84.
宏观经济状况分析范文5
宏观经济冲击和金融脆弱性会导致银行贷款损失的增加(JarmoPesola,2011),其中宏观经济会对整个银行业产生影响,而银行个体特征会在微观层面对银行自身产生影响。
(一)宏观经济对银行业信贷质量的影响银行信贷具有顺周期性特征,国内生产总值与银行不良贷款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张雪兰等,2012)。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进出口同样对降低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谢冰,2009)。此外,Louzis和Vouldis(2012)的研究表明失业率、利率和公共债务等宏观经济变量是银行体系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也会对银行不良贷款造成影响。当期紧缩的银根会导致下一期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的显著上升,反之会引致下一期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的显著下降(黄立新等,2012)。由于信息不对称、我国企业的融资结构等原因,我国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对银行不良贷款率有正向冲击。在我国,国有企业制度是形成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银行作为主要融资渠道的体制是形成银行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衷诚斌,2011)。
(二)个体特征对银行信贷质量的影响银行的资产规模、资本、成本收入比、贷款增长、信贷审批制度等个体特征会对银行信贷质量产生影响。银行资产规模越大,受到政府“大而不倒”的隐性保护越多,道德风险会刺激银行从事更高风险的业务,进而对信贷质量产生影响(Stern和Feldman,2004)。银行资本处于较低水平时,管理层存在为追逐高盈利而提高贷款组合风险度的道德风险激励,从而提高不良贷款率(Keeton和Morris,1987)。关于银行成本收入比对信贷质量的影响,有两个截然相反的假设:“劣质管理”假设和“克扣”假设(Berger和DeYoung,1997)。“劣质管理”假设认为如果成本收入比高,则表明管理效率低,将会导致不良贷款增加。“克扣”假设则认为若过分强调成本效率,就会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贷款增长会对信贷质量造成负面影响(DanelFoos和LarsNorden,2010),且中央政府控制、民营化程度低或大股东持股比例高的银行具有更高的信贷扩张速度,其扩张行为受宏观调控的影响更大(储著贞等,2012)。在不同的信贷审批制度下,由于对贷款项目的认知和所需承担的责任不同,不良贷款继续扩大程度有明显区别(刘青,2012)。现有研究成果对银行信贷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或侧重于宏观或关注微观,较少综合考虑宏微两方面的影响因素,因而本文的研究视角更全面科学。关于宏观变量,本文筛选了广义货币供应量(M2)、发电量环比增速、制造业PMI指数、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这些能够更好地刻画宏观经济状况的指标。对于所有权结构对银行信贷质量的研究,现阶段只有理论研究,并无实证研究,本文引入大股东持股和中央政府控股这两个虚拟变量,对其进行实证研究。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一)变量和样本选择及其数据来源本文从宏观经济因素和银行个体特征因素两方面研究银行信贷质量的影响因素。基于文献综述,并结合我国银行业的现实情况,本文构建两个模型,分别对宏观经济因素和银行个体特征因素进行研究。在宏观整体因素分析模型中,本文以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因变量,以广义货币供应量、发电量环比增速、制造业PMI指数和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自变量,这些变量相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等变量能够更及时准确地刻画宏观经济状况。在银行个因素分析模型中,本文总结已有研究结果,并考虑我国银行所有权结构的特殊情况,以13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为因变量,以成本收入比、非利息收入占比、资产规模、资本充足率、贷款环比增速以及股权结构为自变量,这样能够较为全面地刻画银行特征和经营状况。为了更好地描述股权结构情况,本文引入了两个虚拟变量,一是大股东持股虚拟变量D1,这个变量是股权集中度,如果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于30%,就取1,否则取0;二是中央政府控股虚拟变量D2,中央政府控股取1,否则取0。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样本银行包括: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和北京银行。鉴于农业银行和光大银行分别于2010年7月和2010年8月上市,数据缺失较多,深圳发展银行于2012年6月与平安银行合并,合并后各财务报表数据与合并前变化较大,故本文在16家上市银行里剔除这三家。本文所使用的宏观经济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银行数据来源于中国银监会网站公布的数据以及各家上市银行披露的季度报告、半年度报告和年度报告。
(二)模型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根据模型1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以及原始数据,可初步得出以下结论。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总体在下降,但到了2012年又重新反弹。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广义货币供应量呈增加趋势,但变化速度并不稳定。发电量环比增速波动性较大。制造业PMI指数和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变化情况与不良贷款率基本相反。根据模型2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以及原始数据,可初步得出以下结论。样本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情况与整个银行业基本相同,个别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低于同业许多。由于各银行经营战略等不同,成本收入比、非利息收入占比以及贷款环比增速有较大区别,因此样本数据波动性较大。国有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高。
(三)模型构建本文构建两个模型分别对宏观经济因素和银行个体特征因素进行研究。宏观整体因素分析模型:宏观整体因素分析模型的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TimeSeriesData)。本文根据因变量的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图以及对模型的检验,最终决定采用移动平均模型(Moving-averageModel)。银行个体因素分析模型分析13家上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希望从样本推广到我国所有商业银行,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RandomEf-fectsModel)。本文样本数据为面板数据(PanelDa-ta),即既有时间序列数据又有截面数据,可能存在序列相关性和截面异方差性。Beck和Katz(1995)引入了面板校正误差法(PanelCorrectedStandardEr-rors,PCSE),可有效处理复杂的面板误差结构,如同步相关、异方差、序列相关等,在样本量不够大时尤为有用。Zellne(r1962,1963)在他的两篇开创性论文中首次介绍了似不相关回归(SeeminglyUnrelatedRegressions,SUR),以修正序列相关性和截面异方差性。本文样本数据中,横截面个数为13,小于时序个数18,因此采用面板校正误差法和个体成员截面似不相关回归(Cross-sectionSUR)相结合的方法,也就是Cross-sectionSUR(PCSE)方法。
三、模型估计与检验
(一)宏观整体因素分析模型为了避免伪回归,确保估计结果的有效性,本文对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先对各时间序列绘制时序图,以粗略观测变量的折线是否含有趋势项、截距项,然后根据时序图,确定单位根检验的模式,进行单位根检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各序列均平稳,变量之间是零阶单整的,能够直接进行回归分析。模型1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可见除发电量环比增速不显著外,其余变量的系数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根据回归方程残差的序列相关性检验结果,可得出模型的随机误差项是一个白噪声序列。
(1)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加1%,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1.07%。银根宽松时,银行流动性较为充足,银行通过快速信贷扩张以实现近期利润,分母做大的结果是不良贷款率下降。银根紧缩时,分母增速有限,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资本投入增加(等,2006),所以实体经济转差,企业盈利下降,信贷违约率上升。
(2)制造业PMI指数(PMI)增加1%,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0.03%。PMI指数是一个综合的经济监测先行指标,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宏观经济状况,较为准确地判断经济走势。PMI指数越大,实体经济越好,企业盈利就好,从而偿债能力强,银行信贷质量高;PMI指数越小,实体经济较差,银行信贷质量恶化。
(3)工业企业利润总额(TPIE)增加1%,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0.36%。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加,表明企业经济效益较好,还款能力提高,相应地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反之不良贷款率上升。模型1的三个回归结果均表明银行信贷质量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银行倾向于在经济回升和繁荣阶段扩大信贷,提高获利能力,在衰退和萧条阶段减少信贷,减少或避免出现损失。与此同时,实体经济在经济繁荣时经营效益较好,能够偿还贷款,在经济衰退时经营陷入困境,违约可能性上升。对比各宏观经济因素对银行信贷质量的影响程度,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更大。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重创,中国政府推出4万亿元投资计划,经济增长实现反转。根据费雪交易方程:MV=PY,我国4万亿元投资计划导致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从而抵押资产的账面价值上升,银行信贷质量较好。多发的货币逐渐被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吸收,与此同时,政府逐步抽回过多的流动性,4万亿元投资的药效也随之逐渐失去。而4万亿元投资也加剧了产能过剩,导致我国经济下滑,银行信贷质量恶化。在经济增长以及通货膨胀的双重作用下,广义货币供应量对银行信贷质量影响更大。
(二)银行个体因素分析模型银行信贷决策是微观个体行为,本文拟在宏观影响变量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微观银行个体特征对银行信贷决策及信贷质量的影响效果。本文对面板数据各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各序列均平稳,变量之间是同阶单整的,能够直接进行回归分析。模型2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除资本充足率的系数不显著外,其他变量的系数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资本充足率是银行内部吸收信贷资产损失的变量,它与银行信贷质量在理论上没有直接关系,因而资本充足率的系数不显著。表6为Hausman检验结果,P值为1表明不能绝随机效应模型成立这一零假设。(1)成本收入比(CTIR)增加1%,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0.01%。这一回归结果符合Berger和DeYoung(1997)的“劣质管理”假设。如果成本收入比高,表明银行管理效率低,还可反映银行内部的风险控制以及信贷管理存在问题,如此将会导致不良贷款增加。(2)非利息收入占比(NII)增加1%,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0.02%。非利息收入主要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和咨询、投资等活动产生的收入,稳定、安全,且利润相对较高。信贷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提高,表明银行业务经营更加多元化、更加合理化。当银行盈利的来源多元化时,银行会更加理性而不会盲目地将信贷规模做大,从而埋下风险隐患,所以不良贷款率会下降。(3)资产规模(AS)增加1%,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0.29%。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发展迅猛,各家银行的资产规模一直在扩张,且越来越多的城市商业银行以及民营银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此同时,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从2008年第四季度到2013年第一季度总体下降较多,尽管从2012年起有所反弹。资产规模的上升,使得银行在贷款对象的地域、行业等方面的选择可以更加多元化,从而分散风险,所以对贷款风险的控制更好,不良贷款率较低。(4)贷款环比增速(LGR)增加1%,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0.02%。银行信贷快速扩张时期,贷款审批较宽松,会影响信贷质量,不良贷款率会上升。而在信贷紧缩时期,商业银行对贷款的审批更为严格,相应会提高贷款质量,从而降低不良贷款率。(5)大股东持股超过30%的银行不良贷款率较高。股权相对集中的银行,大股东在股东大会上具有更高的表决权,能够左右银行的经营管理决策。此时,大股东和管理层倾向于合谋侵害中小股东、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从事风险更高的经营活动,为未来信贷资产转坏埋下潜在的风险。(6)中央政府控股的银行不良贷款率较高。根据中国银监会网站公布的数据,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股份制银行高,具体数据见表7。中央政府控股的银行,承担更多的政治任务和社会任务,高层管理人员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政府干预银行经营,促使宏观政策调控意图快速传导至实体经济部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大额的国有企业贷款、政策性贷款等都是导致中央政府控股银行不良贷款率提高的原因。截至2012年6月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台贷款余额为1.96万亿元,占全部平台贷款余额的24.8%。
四、结论与建议
宏观经济状况分析范文6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教学改革与实践 探究式教学 案例教学
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一)完善的体系和派别林立并存
从研究的基本内容分类,宏观经济学从整体经济状况的角度阐述了经济增长、充分就业、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问题。概括地说,宏观经济学是研究一国的整体经济运行状况和政府如何采取经济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控的社会科学,它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宏观经济学同时也是由众多经济学派的经济理论和学术观点构成的,仅近现代西方经济学就包括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新制度学派等。
(二)抽象的理论和数学模型并存
与一些应用学科相比,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首先,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一系列前提假设基础之上的。它剔除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影响因素,而这无疑会给一些社会阅历简单、社会实践有限的学生带来相当多的误解和困惑。其次,宏观经济学有大量的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数学工具运用逻辑上的抽象推理,将经济社会中各种不同的经济活动抽象为单纯的数学符号,然后使用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模型去演绎人们的经济活动。然而,这种使用抽象的数学语言表达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现实经济生活和实际经济价值的确令人费解和怀疑。
(三)实用的理念和意识形态并存
宏观经济学是资本主义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经验总结。从实践意义上说,宏观经济学理论不仅直接产生于现实经济生活,而且指导并反作用于现实经济生活。但是,在意识形态上,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上层建筑,宏观经济学又是一套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理论体系,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就在于企图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宣扬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完美的理想的社会。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应该摒弃其固有的意识形态,要让学生了解哪些理论和改革主张在西方国家是行之有效的,但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资源条件、市场体系发育程度的差异,在我国目前是行不通的。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在与微观经济学的比较中理解宏观经济学
从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和学科间的渊源来看,在与微观经济学的比较中认识和理解宏观经济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西方经济学课程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课程设置的顺序是先微观后宏观,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之后,对于需求、供给、均衡、消费者行为、生产行为和各种类型的市场等概念已基本掌握。也就是说,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已经构建好,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学习,能够较快地理解这门新的课程。
(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宏观把握是从简单的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循环流动图即最基本的微观经济学框架入手,然后逐步展开分析。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对整个经济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等指标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一个总量(GDP),三大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和AD—AS模型)和四大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为此,需要找到一些能够很好衡量宏观经济的指标来测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这种指标主要有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等。上述指标中,国民收入是中心,因此宏观经济学又被称为收入理论。
(三)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达、质疑、探究和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效果。
(四)推广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案例教学是美国哈佛大学在20年代首创的一种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和创新能力强的管理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最大特点是它培养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实务性和创新性,而这一点正是我们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最需要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性较强,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背景差异很大,加之要通过大量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以及经济学的特有概念去理解整个宏观经济学原理,因此学生容易感到抽象枯燥、难以掌握、很难将所学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我国的经济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经济学案例教学往往是以现实经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经济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将国外成熟、先进的市场经济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增强经济学理论的现实感,帮助学生加深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各种经济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将来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三、结语
总之,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需要我们认真摸索、善于总结、敢于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提升宏观经济学的整体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宝贵.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