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相关内控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相关内控制度范文1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内控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7)11-0063-02
党的十以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通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做出了明确规范,该规范在2014年1月1日起施行。2015年12月21日,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权责一致、制衡有效、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更好发挥内部控制在提升内部治理水平、规范内部权力运行、促进依法行政、推进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017年1月25日,财政部又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结合本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的实际情况,明确相关内设机构、管理层级及岗位的职责权限,按照规定的方法、程序和要求,有序开展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审核、报送、分析使用等工作。可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已经成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问题。本文重点讨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相关内控制度建设问题。
一、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概述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财务管理涉及事业单位的资金收支以及资金管理,为事业单位开展各项经济活动提供资金保证,因此,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在整个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根据COSO报告,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以及监督等构成要素。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而言,控制环境要素主要体现在事业单位各级领导班子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单位文化、对员工特别是财务管理领域员工胜任能力的重视、事业单位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职责划分以及人力资源政策等;风险评估要素主要体现在事业单位对由于内外部环境以及自身业务活动所造成的各种风险的态度及应对措施(包括经营风险、法律风险、财务风险等各种风险);信息系统与沟通要素主要体现在事业单位与财务管理以及业务活动相关的信息系统建设情况以及单位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沟通情况,良好的沟通可以有效预防和化解风险;控制活动要素主要包括与财务管理相关的交易授权、业绩评价、职责分离、信息处理以及实物控制等;监督要素包括管理控制以及内部审计等。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事业单位需要重点监控的经济活动包括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领导、健全内部控制组织、完善决策程序、明确岗位职责和人员分工、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内部核算以及信息系统建设等。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预算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合同控制等。事业单位通过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化解各类风险,实现事业单位良好的内部治理以及发展目标。
二、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内控意识淡薄。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工作中,往往会出现单位整体氛围上缺乏内控理念的情况,相关人员也缺乏对内控制度的现实意义、重要性的认识,错误地认为内控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工作。这种思想也存在于一些领导干部之中,致使领导干部在实际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对财务部门进行简单的监督,忽视了对所有工作的内容、流程的内控,同时一部分领导干部误认为内部控制可以被部门预算所替代,会计人员仅仅只是要求对具体的执行情况进行负责,导致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不能够真正达到其期望的工作效果,严重时还会给单位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
(二)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内部审计人员是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和检查执行的首要责任人,发挥着制约、监督、治理财务会计工作的作用。但他们往往独立性不够,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是本单位的财务部门以及各相关业务部门,再加之我国一些事业单位未能有效地形成一套符合本单位财务管理实际需要的内控制度。另一方面,由于内控的相关制度、规章还未及时建立与完善,导致了财务工作人员与内控管理人员的职责划分不明确。
财务相关内控制度范文2
关键词:电力企业;财务审核;内控制度
0 引言
建设财务审核和内控制度对于提高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促进电力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财务审核和内控制度对于电力企业的重要作用,并阐述了建设财务审核及内控制度应遵循的相关准则,最后对电力企业财务审核和内控制度的建设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意见。
1 电力企业财务审核和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1)优化企业的制度:自电力改制以来,企业制度的现代化一直是改革的目标,而经营体制兼具约束和激励两种作用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而财务审核和内控制度又是企业进行自我约束的重要手段。
(2)确保国有资产不受损失:电力企业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就是国家的投资,电力企业首先应确保国家资产不受损失,其次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升值。国家明确了电力企业的资产考核的相关内容,而在具体实施时,就需要有财务审核和内控制度的支撑。
(3)降低经济犯罪的发生几率:经济犯罪很大一部分就是因财务审核和内控制度的松散诱使的,有力的财务监管能够增加犯罪成本,为国家财产安全提供保障。一些电力企业的内部监控不够系统化,机制也不健全,风险防范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加强其财务审核和内控制度建设就是十分必要的。
2 电力企业财务审核和内控制度建设的相关准则
(1)主营业务的互为约束:电力企业的经济业务较多、来往数据也大,因而经济业务的完成应至少由两人以上进行,以形成主营业务间的相互制约,避免因一人包干产生的经济犯罪,并降低财务出现错误的问题。同时还应明确对经济和会计事项进行审批的人员、经办人员、保管人员之间的界限和分离,扬长避短、互为约束。
(2)全方位的财务管理:电力企业的设备、项目、物资较多,经济业务的往来较为频繁,且组织层次多,幅度广泛,部门相同而级别不同的信息传递存在路径较长的现象,账目之间、账目和实际之间很容易出现不一致的问题,因而,账目的核对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财务会计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予以纠正和规范,确保会计凭证、会计报表以及其他财务资料与实际相符合,以为会计决算、企业决策的制定提供准确的参考。
(3)财会的独立性、谨慎性:独立性是指由于财会人员的管理也是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会计人员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管理当局的影响,而失去了其独立性。有关数据显示,在管理当局的强令下会计造假的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在国有企业中。因而使会计保持其独立性是建设电力企业内控制度的重要条件。谨慎性具体说来就是应谨慎的确认、报告、计量企业的经营事项,不能出现资产、收益高估,负债、费用低估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从保守的角度确认企业财会数据对经营业绩的反应,以将企业风险尽可能的降到最低,实现电力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4)集约化的资金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的类型可分为粗放型管理和集约化管理两种方式,粗放型管理侧重于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企业的经营规模,适用于成长型的企业;集约化管理则致力于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提升企业发展的质量,对于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的电力企业而言,集约型管理、"一本帐"的财务管理、"一个池"的资金管理能够很好的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率的提升。
3 电力企业财务审核和内控制度建设的相关要点
(1)员工专业素质的培养:电力企业职工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核心素质、专业技能、工作经验、通用能力等方面。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并依据员工专业素质进行岗位职责的分工,对于确保业务的正常展开,提供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业务流程再设计和优化:电力企业运营环境的改变,使得其管理侧重点也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电力企业应对企业流程进行再设计和改造,以促进企业运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3)加强物资的管理:在对物资进行控制时,应制定相关的标准制度,对岗位职责和目标予以明确,是物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同时还应加强物资管理过程中的监督和控制力度,并建立物资使用台账,依靠信息化的物资管理平台,使物资的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4)强化内审职能:内审制度是建设审核和内控制度的基础,我国的电力企业虽然设立了审计部门,然而一些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不够扎实,内审部门也过多的受制于企业的其他部门,没有发挥出实质性的作用。
4 结语
财务审核及内控制度对于优化电力企业的管理制度,保障国家资产,防止经济犯罪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进行电力企业财务审核和内控制度建设时应坚持独立性、谨慎性、主营业务互为约束,管理的集约化和全面化等原则,并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加大物资管理的力度,发挥出内审部门的职能,以促进电力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财务相关内控制度范文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种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的应用,内部控制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仅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而评价和判断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开展内控制度评审。本文拟就对现代企业内控制度评审作以探讨。
一、开展内控制度评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检查、纠正错误与弊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可靠、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制度和程序。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财产的安全性和资源的有效性;有利于提高会计及其他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提高经济效益,避免意外风险;有利于预防和减少差错和舞弊行为;有利于保证授权和法定责任的完成。
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保证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但由于其固有的局限性,即一般仅是针对常规业务活动而设计,其设计和运行受制于成本与效益原则,并且即使是设计完善的内控制度也可能会因粗心大意、判断失误而失效,或因有关人员的互相勾结、内外串通、而失效,或因经营环境、业务性质的变化失效。因此,要判断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严密和有效,就必须开展内控制度评审,对企业内部控制及其实施效果进行系统、全面的检验、测试和评价。
内控制度评审就是运用审计测试、取证、评价等方法,评审企业内控制度各环节控制点是否健全,运行是否有效,针对内控系统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促进企业完善内控制度。通过开展内控制度评审,能及时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或措施,促进企业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强化执行内部管理制度的刚性,增强科学管理意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自我约束和风险防范能力,形成责权分明、团结协作、相互制约的机制,进一步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同时,开展内控制度评审,也是审计工作中心的前移,对提升审计的监督和服务层次、提高审计效率及防范审计风险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内控制度评审的程序与方法
(一) 确定评审项目
内控制度评审的目的不同,其评审的广度、深度和注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内控制度评审的范围和重点应根据审计的项目、目标而定。因此,确定评审项目、明确评审目的可以为开展内控制度评审工作选择恰当的切入点。
内控制度评审根据其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项内控制度评审,其目的是监督检查被审单位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发现其中的薄弱控制点,促进被审单位完善控制措施,促进经营管理。另一类是非专项内控制度评审,其目的是通过评审,进一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和重点,从而达到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注重对内控制度本身健全性、科学性、完整性的评审,是审计的目标,它可以根据本单位实际需要,灵活多样地确定评审的范围和内容,并且更多的是靠专业判断,在评审过程中,更强调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以支持其最终出具的评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后者注重在内控制度评审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估,比较科学地确定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更注重评审过程中的审计证据的适当性,获取的审计证据足以评价控制风险的水平即可。从调查、测试的广度和深度看,专项评审往往要大于非专项评审。因此,应根据评审的目的确定适当的评审项目。
(二) 调查了解内部控制制度
在实施评审初期,需要对被审企业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及其执行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实践中,一般可实施以下程序和方法:
1.调阅与内部控制有关的文件和记录
搜集被审计单位正在执行的各种内控制度,阅读并理解这些制度的适用范围和控制环节。对收集的相关文件列表登记,熟悉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增强对被审单位控制环境、控制程序的感性认识。
2.询问有关人员,并与相关内部控制文件相核对
审计人员可向各级主管、经办人员询问有关筹资和投资、采购、销售等业务内部控制情况,并将询问结果同相关内部控制文件核对,以检查相关规定与有关人员的理解是否一致。在此阶段可采用座谈和问卷两种方法。
3.实地观察
实地观察正在进行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了解和确定业务授权、文件记录、程序和步骤是否与内部控制文件的规定相一致。
4.同步符合性测试与“穿行”测试
同步符合性测试,即在了解内控制度的同时对相关控制有效性的确认;“穿行”测试即选择一笔或几笔有代表性的业务,检查其是否能够按照相关控制程序的要求正常通过若干控制点。这两种方法不是审计人员在调查阶段必须执行的,但执行此测试可以方便地获取相关控制政策、程序健全和有效等方面的证据。
5.初步评价
审计人员在了解内部控制之后,应对该单位的控制制度及控制风险进行初步的评价,对存在特定风险的控制采取不信赖或较少信赖的策略,有针对性地设计测试方案。
(三)记录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初步评价情况
审计人员对于调查了解到的内部控制情况和所做的控制风险评价应及时做出适当的记录。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专业判断来选择特定的记录技术或综合运用相关记录技术,通常有流程图法、调查表法、描述法等。
(四)进行内部控制测试
内部控制测试包括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符合性测试是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及其发挥作用的程度所进行的测试,以进一步确认内部控制评审的结果。实质性测试是对内部控制作用下产生的有关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测试。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可采取以下步骤和方法:
1.制定测试方案
审计人员在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解和初步评价后,需要制定内部控制测试方案,确定下一步测试的内容和方法。
2.根据测试方案进行符合性测试
在测试实施阶段,审计人员要根据测试方案,测试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从而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在测试时要选用适当的方法。
(1)抽查
抽查主要有判断抽样法和统计抽样法。在抽查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关注业务活动的运行是否与相关内部控制的要求相符,抽查结束计算相符率。在非专项内控制度评审中,如果发现业务实质或金额的严重错误,审计人员也可以作出记录,为实质性测试提供证据。
(2)询问并实地观察未留下“审计轨迹”的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
对于不能留下"审计轨迹"的内部控制的运行,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询问执行该控制的相关人员或进行实地观察获取证据。例如,观察出纳员支付现金时是否有财务主管人员审核凭证,以及审核时是否认真仔细,同时作出相应的记录。
(3)重做或重新执行某些程序
审计人员为了验证某项控制的有效性,可以选择一项经济业务,按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处理程序从头到尾重新运行一遍,检查是否均正常通过相关控制点。例如,审计人员可以通过重新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来检查财务人员是否已认真将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相核对。
3.评价测试结果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
在实施符合性测试后,要对测试结果进行评价,以确定内部控制是否真正发挥作用。如果认为内部控制没有得到执行,或执行结果表明内部控制无效,应进行详细的实质性测试;如果认为内部控制得到了贯彻执行,发挥了内部控制功效,可进行有限的实质性测试。
(五)综合评价
评价阶段,审计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对调查测试结果和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分析评价,然后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强点和弱点加以归纳汇总,由各分项工作底稿过入汇总工作底稿,研究这些控制点是否处于关键位置,从而从整体上对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做出较为科学的评价,并针对其中存在的缺陷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写出评审报告及管理建议书。
三、内控制度评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进行测试时,符合性测试可分为同步符合性测试和追加符合性测试。同步符合性测试是在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解的同时,同步进行的测试。追加符合性测试主要在期中工作期间执行,而实质性测试则主要在期末工作时执行。但是,也允许在期中工作时执行有关交易的某些详细实质性测试。同样,在实质性测试阶段,也可以同时进行符合性测试。
财务相关内控制度范文4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控建设 改善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法对一个单位越来越重要,内控管理是单位现代化科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手段,它通过制度的建设和流程的设置,来防范各项风险和错误、保证资产合理有效地使用、保证信息真实准确有效,从而提高管理的效果和效率。2014年1月1日,国家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内部控制规范正式作为一项管理制度纳入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中,旨在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执行能力,以保证单位组织目标的实施。事业单位的行业性质决定其内部控制制度不同于企业。本文对内部控制制度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重要性进行阐述,探讨如何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一、内部控制制度对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风险的防范和规避
由于事业单位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的变化,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有二,一是内部风险,指内部流程不规范、制度执行力度不足、岗位设置有漏洞等内部管理因素导致的风险;二是外部风险,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如自然灾害、政策的变更、科学的进步等)而产生的风险。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根据事业单位自身的业务流程及行业特点,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识别,找到风险点,及时做出应对,从而有效防范和规避。
(二)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完善财务制度,优化岗位设置,规范经济业务流程,加强预算控制,提高财务信息质量,从而全面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三)有利于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内部控制制度规定了资产采购、使用、调剂、报废等流程,明确了相关岗位的职责和不相容岗位制衡,可以确保资产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四)有利于促进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
随着事业单位的发展,内部控制制度需要不断健全。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不断对内控制度进行完善,以符合单位发展的需要。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一)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将制度落实,严格按制度执行,以制度管人、管物、管事。通过制度规范各项业务流程,形成一个规范化的执行环境,保证各项经济活动安全有效地进行。同时,加强监管检查机制,加大问责机制。通过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度。内部监督方面,以单位财务部门自查和单位审计部门审查的形式,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外部监督方面,由财政部门、审计部门或第三方机构对单位的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情节严重、造成重大损失的,对单位负责人及相应的责任人进行处罚。通过问责机制,加强单位负责人有关内控制度执行的意识。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内控考核评价体系
事业单位应按照国家政策的规定,同时结合自身的业务流程和行业特点,建立一套适合本单位的科学、合理、严谨、公平的内控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单位的内控工作成效进行及时的、全方位的考核与评价,特别是对风险防范、成本控制、预算执行情况等进行评价。
(三)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工作
根据单位业务的发展状况,经常对各项业务流程规范及内控制度进行检查、梳理,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完善相应的制度,使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全融入单位业务流程,满足单位发展的需要。从而有效地防范各种风险,提高单位自身的管理水平,提高社会服务的效率。完善内部控制工作主要措施如下述。
(1)设置合理的组织架构。由法人代表作为第一责任人,设置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牵头部门,全面负责单位的内控工作,组织财务、审计、资产管理、后勤保障、纪检等各部门全程参与单位各项业务活动,在内控工作中发挥其积极作用,在重视纵向权力分配的同时,更要重视横向的团队协作。
(2)明确组织目标,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围绕组织目标开展内控工作,设置各项业务流程,编制风险防范预案。根据现状及预测的目标,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对内控制度及内控流程进行不断完善和修订,以符合单位发展的需要。
(3)人力资源的控制。明确岗位设置和岗位职责,重要岗位实施轮岗制度;不相容岗位实施相互分离、制衡制度,以相互监督、相互制衡,保证资金安全。不断完善人员培训和绩效考核制度,通过各种培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通过考核制度,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4)业务层面的控制。主要有预算控制、收支业务控制、资产安全控制、政府采购控制等。事业单位预算贯穿单位的整个经济活动,必须设置牵头部门,组织各部门积极配合,对预算编制进行严格把关,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实行收支两条线制度,严格收入及时入库,加强对支出单据规范性、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核力度,支出严格按预算执行;严格审批流程,不可越权审批,大额支出必须实行集体决策制度;规范预算外报批程序。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流程,运用内控制度对采购流程进行监管。对资产实行归口管理,明确保管人员和使用人员的职责,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资产的使用、调剂、对外投资、租借、报废等严格按国家相关制度进行办理。账、卡、物必须相符,定期进行盘点,切实保证资产的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资产使用率。
(四)加强内控制度的信息化建设
在事业单位的内控建设中充分运用信息化系统的优势,发挥信息软件对内控制度的作用。通过信息化软件规范各业务流程,对库存情况、预算执行率情况、资产到期情况等设置风险值,及时应对风险。对各软件不同的使用人进行不同的权限的设置,以防范各项风险。通过信息化软件,更好地收集单位的各项信息、数据,做好各信息化软件之间的信息对接,使相互间的数据可以验证。此外,利用信息化软件还可以减少人力成本。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法制的健全,内控制度对事业单位起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必须加强内控制度的落实和执行。
参考文献:
[1]彭程甸,祝子丽.高校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比较[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8):47-53.
财务相关内控制度范文5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内容;程序;方法;途径
一、概述
为了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内部控制逐渐成为许多企业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管理手段和自我约束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
内部控制制度(以下简称内控制度)审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各项内控制度为对象,对其进行审查、分析、测试、评价,以确定其是否健全有效,从而对内控制度产生的结果做出鉴定的一种现代审计方法。
加强内控制度审计,变事后审计为事前防范,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有助于促进企业内控制度建设,保证内控制度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内控制度审计应引起内部审计部门的重视并在实践中逐步推广运用。
二、企业内控制度审计的程序及方法
1.初步了解企业内控制度
具体来讲应包括:企业经营组织机构、主要业务流程、相应的控制环节、控制措施和手段以及有关内控制度健立健全和完善等情况。在审计过程中应注意根据不同的审计目的确定需要重点了解的内控制度范围,如财务结算内控制度审计,应重点针对财务结算审批程序和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制度;生产管理内控制度审计,应重点针对项目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内控制度。
2.健全性测试
健全性测试是指把以上了解到的被审单位内控制度基本情况与理想模式进行比较,测试其控制点是否完整,找出内控制度在设计上存在的不足,总结其产生的负面影响。
这一环节操作的主要方法有文字描述法、流程图法、调查表法等。无论以上哪种方法,关键控制点的选择都至关重要,错选或漏选关键控制点都会影响审计质量,加大审计风险。例如,进行固定资产内控制度审计时,审计人员应选择固定资产的预算审批、供应商选择、合同签订、账薄登记、验收保管、定期盘点以及增加和处分固定资产的授权批准等环节作为关键控制点,围绕这些关键控制点,审计核实相应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据以初步测试和评价固定资产内控制度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3.符合性测试及有效性测试
符合性测试是在确定的审计范围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业务事项,沿着现有的规定和程序对控制系统的遵循程度进行检查,考察有关的控制点是否符合规定、执行情况如何;有效性测试,主要是针对某项控制的某个控制环节,选择若干时期的同类业务进行检查,查明该控制环节的处理程序是否按规定发挥了作用。这两种测试旨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各项控制措施是否切合实际、切实有效,有无失控和不完善之处,贯彻执行的实际效果是否符合设立该控制的初衷。
4.内控制度审计综合评价
根据上述测试的结果,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的内控制度做出综合评价,评价内容应包括对以上健全性、遵循性、有效性测试相关结论。此外,笔者认为,在评价中还应将执行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所耗费的成本与不实施该项控制制度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比较,将控制措施所带来的效益与该控制的实施成本进行比较,从而作出内控制度经济性评价。
三、加强内控制度审计的措施
1.提高企业管理层对内控制度审计的重视程度
内控制度审计可以帮助企业管理层看到内控制度中的薄弱环节,全面掌握企业的工作秩序,为企业健全内控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堵塞漏洞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由此可见,企业内控制度审计行为间接参与了企业宏观经济调控活动,为企业宏观控制起到保驾护航作用,作为企业管理层应重视内控制度审计。
2.创新审计理念,改进审计手段,加强审计人员内控知识的学习
内控制度审计与传统的审计业务在审计内容上有很大不同,所以在审计方式和手段上也应有所创新。首先,企业应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允许内部审计部门参与企业内控制度的制订工作,提出合理建议,最大限度地克服内部控制建立时可能就有的天然缺陷;其次,加大对企业内控制度的审计力度,改日常审计项目中的内部控制评价程序为内控制度专项审计,予以单独立项,专门评价,使内部审计深入到企业的管理和经营领域。第三,内控制度审计工作政策性强、涉及经济活动广,对内部控制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有关生产、经营、管理等相关的知识的培训,强化宏观分析能力,全面提高审计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
3.加强内控制度审计风险的防范
内控制度审计风险主要为评价失当风险,如进行内控制度健全性评价时,由于建立和使用的评价标准不当而造成对评价的偏差所产生的审计风险,或进行制度符合性和有效性评价时,由于样本的范围和数量抽取不当而造成评价失当所产生的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应注意将防范风险关口前移,在制订审计计划时进行风险预测,了解风险所在,并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通过设计适当的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标准、制定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步骤、合理选取抽样样本等措施规避审计风险的发生。
四、结论
随着企业对内部管理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成为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法则,内控制度审计在企业管理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利用其熟悉企业情况的优势,充分发挥其监督、服务的职能,正确实施内控制度审计程序,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浅谈企业内控制度审计》 作者:艾石英.
[2]《内审部门应积极加强内控制度审计》 作者:郭江平.
[3]《企业内控制度审计探讨》 作者:何存花.
财务相关内控制度范文6
关键词: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管理
成本费用控制管理是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本文从成本费用内控制度建设出发,分析探讨了成本费用的控制管理思路。
一、加强成本费用内控制度建设
企业在成本费用控制管理活动中,要在遵循国家财经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必须加强内控制制度建设。以成本费用核算为基础,根据自身特点,建设内控制度。具体以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内部监管等方面为基础,从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工程项目等业务层面建设内控制度。以加强预算管理,对重点项目指标,进行重点管理,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确保控制效果。
二、制定成本费用标准
成本费用标准,是控制管理的目标与准绳。可以从以下方面出发制定:
1、预算法。就是用财务预算制定的方法来成本费用标准。财务预算制定的方法较多,不论采用何种方法,编制的基础一定要科学、合理。
2、定额法。就是建立成本费用开支的限额。凡是能建立定额的环节,都应把定额建立起来,并纳入考核管理范围,如材料消耗等额、费用定额等。
3、指标分解。就是将各项管理控制指标按部门、岗位分解,落实责任,年终按成本费用完成情况作为部门、个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4、目标成本。分析评估成本费用各预算环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与历史成本比较后,确定各产品的成本和各项费用目标,实现目标成本和目标费用的控制。
三、发挥会计职能,核算监督成本费用
企业日常发生的成本费用在会计账簿中均有反应,充分发挥会计的核算职能,监督成本费用的形成,根据内控制度和成本费用标准,不定期进行成本费用检查、分析,进行日常控制。主要方面有:
1、材料费用的核算监督。一般以材料会计为主体,成本会计和车间核算员配合。其中车间核算员负责材料数量消耗定额标准执行,材料会计负责材料有关内控制度以及价格变动执行情况并向成本会计反应,成本会计分析、比对材料费用,提出改进措施。
2、人工费用的核算监督。按照企业人力资源政策和薪酬标准,准确核算人工成本,提高人工效率。
3、费用的核算监督。这里的费用包括企业期间费用和车间制造费用。由于费用的项目较多,且发生情况各异,一般由各业务部门、车间分别控制管理。
企业财务部门在核算监督上述成本费用时,一定要建立相应的台账,参与成本费用考核体系的建立和执行,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
四、分析控制成本费用执行偏差
企业应该定期对成本费用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与目标定额比对,分析差异原因,查明责任,分别情况,提出改进措施,并加以贯彻执行。对于重大差异项目,可以按下列程序控制:
1、提出课题。根据成本费用执行和分析结果,提出重点控制项目课题。课题内容应当是那些有降低潜力、管理层重点关心和可能实现的项目。
2、讨论和决策。项目选定后,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广泛的讨论和研究,选择最佳方案,并适时优化和调整。
3、确定课题负责部门、人员和实施方法步骤。
4、贯彻执行课题实施方案。在执行过程中,要与目标及时进行分析,衡量实施效果。
企业成本费用控制永无止境。由于各企业业务流程及经营模式的差异,可以在上述四个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和管理需要,制定更加科学详细的控制规划,实现管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