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范文1
一、地理综合思维的内涵
1.地理思维
地理思维是人们根据思维的共同规律,认识地理事物,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揭示其内部联系,达到对地理事物规律性的认识的过程。它是人们对地理事物的理性认识过程,这种理性认识活动,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由于地理研究地域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相互关系与作用,研究范围及其广泛,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不均匀。地理思维具有综合性,空间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思维包含有地理形象思维、地理逻辑思维和地理辩证思维等。
2.地理综合思维的涵义
综合思维即综合性的分析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式。地理学不仅限于研究地球表面各个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对其进行要素的综合分析、地方的综合分析、时空的综合分析等。
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产生是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并且有一定规律可循,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一个要素或局部发生变化,会使其它要素或整体发生变化。地理思维具有整体性、区域性和动态性。学生激活了地理思维能力,能够多要素、多角度地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而非片面地、孤立地看待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而综合地观察、分析和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较全面、辩证地看待现实中的地理问题[1]。
二、初中生地理综合思维的特点
1.初中生思维能力特点
整个初中阶段,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初中生已能理解一般的抽象概念,掌握一定的定理,能对许多现象进行概括和抽象。初中生的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其逻辑思维还有赖于感性经验和具体形象的直接支持。从思维的品质上看,初中生在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方面都有了显著增强,但又常常带有主观片面和肤浅的特点[2]。
2.初中生地理综合思维现状
初中生对地理事物的认识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地理现象能够较全面的观察,分析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较发散。如分析聚落的形成,能够从地形、气候、水源、资源等方面分析;对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会初步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如分析各地气候差异的原因,能够从纬度位置、地形、海陆位置等方面分析;对地理问题的分析,会运用辩证思维,如人口增长的利与弊。
三、激活初中生地理综合思维的方法
1.根据初中生认知发展规律,培养综合思维
相对于小学阶段,初中生的认知水平迅速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有了较高提高,能自觉根据教学要求去知觉事物。在观察方面,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等都有了显著发展,辨析事物差异的准确率、理解抽象事物的能力得到发展。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初中生认知特点,培养其综合思维。如在探讨地球运动和经纬网时,采用教师讲述、学生看图的方式,学生常常会觉得乏味且感觉困难。采用观察直观感受模型演示地球自传和地球公转,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提出相应问题,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分析及总结,再联系实际案例探讨、分析,会收到较好效果。
2.联系生活中地理事象,激活综合思维
地理事象是指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主要包括天文现象,大气与气候现象,水文现象,植物形态与动物迁徙,地质构造,地貌,各种生产活动如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自然灾害、环境问题等。
初中生生活在多样的地理环境中,引导学生搜寻各种地理现象,运用地理综合思维分析地理现象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可形成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生活地理情景,设置地理问题,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如引导学生分析当地工业区分布特点,结合地形图、气候、资源、交通、市场等信息综合分析工业区分布的原因。
3.结合地图阅读分析,形成综合思维
地图是空间信息的图形传递形式,是信息的载体,可容纳大量信息。地图作为再现客观世界的形象符号模型,不仅能反映制图对象空间结构特征,还可反映时间系列的变化,并可根据需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式、图形数字化与数字模型,经计算机处理完成各种评价、预测、规划与决策。地图不仅能直观地表示任何范围制图对象的质量特征、数量差异和动态变化,而且还能反映各种现象分布规律及其相互联系。
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通过阅读地图,能够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探讨河流时,引导学生阅读河流水系图,让学生从图中提取相应信息,如发源地、入海口、支流、干流(上、中、下游)、流的国家或省区等;其次是结合地形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工业分布图等进行叠加,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师生或生生探讨。让学生结合图例,绘制地图如街道图,零售店分布图等;创设探险、寻宝情景,让学生结合地图模拟探险或寻宝。
4.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促进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更多地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践应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认识,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地理活动课适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广泛,类型多样,主要有考察型、调查型、公益活动、撰写观察日志、创设微型课题如观察分析一种岩石的形状、成分等。
初中生对地理事物充满好奇,参与地理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很高,观察事物的视角很多面,分析事物较细化,思维较发散,但是分析地理事物较浅表、单一。由于初中生思维是发展变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应当充分结合初中生认知规律开展。例如,观察月相,需要组织学生统一时间观察,设计观察日志(月相的形状、出现等的填空),根据观察情况,分析月相变化规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认识月相形成的原因。又如,观察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成立一个地理小组,每天中午12点观察学校旗杆影子长度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分析其变化规律,然后提出问题,通过实践观察,认识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现象。
参考文献:
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范文2
关键词:地理综合题;问题;复习策略
从近年考生回答综合题的总体情况看,答不全、超答或答非所问等是造成失分严重的主要表现。究其原因,除少数考生没有真正掌握分析问题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和方法之外,更多的是审题不到位,没有领悟命题者的意图而造成回答问题的方向性偏差,或者是简单套用答题模式按惯性思维作答,又或者是不能有效地提取材料信息而自圆其说,等等。
一、解答中存在的问题
1.区域定位不准
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地图上,有些学生往往不能借助经纬度、海陆轮廓特征或代表性的地理事物等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一旦“识地”出错,再多再好的“析理”也是枉然。例如,我国的国土整治,黄土高原为水土流失的治理、西北为荒漠化的防治、华北为中低产田的改造、长江中下游为退田还湖等。如果定位出错,国土整治的知识迁移亦会出错,答案就跑题了。
2.画蛇添足,做无用功
这类问题绝大部分由于审题不清,对题干中的限定词理解不清或疏忽大意,导致答案与题目要求脱节或超出要求范围。常见的有只要求评价自然原因,却长篇累牍阐述人为原因;只要求答出某种地理要素,却过多地一一展开等。
3.层次不清,逻辑混乱
主要表现在一些文字较多、涉及面较广的论述性、评价性的简答题中。有些学生展开分析时往往不能遵循时间和空间顺序,或者按照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的思维层次一一表述,而是出现时空的跳跃或层次的混乱。例如,在描述某地的地理特征时,一会儿描述东部的地形条件,一会儿又描述西部的人口状况,一会儿又回过头来描述东部的交通状况等,不能给人清晰的思维顺序。
4.要点不全,套话连篇
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区位条件的分析与评价方面。例如,在对某地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作出分析时,有些学生往往回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等。对于题目给出的一个具体区域,我们应该根据该区域的地理特征具体分析,例如,其地理位置优越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处在河流的入海口或邻近发达地区等;交通便利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如海运廉价、经过铁路线名称等;其丰富的资源为石油、煤炭还是铁矿、淡水等。
二、提升地理综合题得分率的复习策略
1.把握好答题的方向性
根据问题判断得分点的基本方向,对作答的问题,一定要仔细分析,明确问的是什么,以免错答或答非所问。特别要注意关键词,根据关键词确定得分点的基本方向。分析区位因素,应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分析,或者更具体的是要你分析自然因素还是社会经济因素。
2.把握好答题的全面性
答题时,为保证尽可能得全分,作答要点不能少于得分点,因此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确保答案全面完整。尤其回答形成原因、区位因素、条件、产生的后果、地理意义等问题时,要尽量多答几点。因为地理环境整体性告诉我们,任何地理事物现象的形成、发展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与之无关、对立、错误的观点不能答。
3.把握好答题的逻辑性
答题切忌乱作一团,一定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不能写成小作文,要让阅卷老师一眼就看出你从几个方面作答,得分点一目了然,以达到“一秒钟改完”“爽快给分”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答题一定要规范化、段落化。有多少问,分多少点(段),分段分点答题,每个要点尽量序号化。
4.把握好答题的准确性
文字表述要注意地理术语的运用,要用直观、明确、精练、科学化的语言,用词用句可回归教材,规范用语,应力求准确,措辞要认真推敲,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叙述要符合学科习惯和规范。“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综合题规范答题的宗旨。酝酿“语言”时,应遵循“先自然,后社会经济”“先主要,后次要”“先自身原因,后其他原因”“先主后次,先上后下,先内后外”等步骤,用精炼的地理语言回答问题,不说废话,尽量不使用方言、口语。
总之,地理学科综合题要想取得满意的成绩可不是简单的重复复习,针对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训练,纠正和培养答题习惯,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范文3
1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地理知识的能力
由于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或地理综合体的形成,都是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只有通过对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剖析,认识地理综合体各个部分的特性,然后再加以综合,才能对一个地区的区域特性或地理综合体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1分析共性。引导学生关注各具特色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中的共同点或相似点,通过综合分析能够从不同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中寻找出所包含的共同本质和规律。如:地形雨、锋面雨、对流雨、台风雨四种降水类型,虽然降水的形式不同,各具特点,但其产生降水的根本原因都是由于暖湿空气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其中的水气冷却凝结所致。又如通过对各种自然资源特点的分析、综合,可得出:“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不均衡性”的共性。
1.2概括定义。认识地理事物,通过下定义过程,对某些地理事物的形态、特征、运动、功能等进行概括,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锻炼学生的集中思维能力。如讲自然资源概念,可以先列举出一些资源,象森林、矿产、水能、水电、化肥、农作物等,让学生从其中选出哪些属于自然资源,然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在已知正确答案的前提下,让学生试着给自然资源下定义,再与课本上的自然资源定义验证,看结论是否对。
1.3优选方案(答案)。训练学生会从地理课本中的各种定论,讨论出的各种方案中筛选出一种方案或找到问题的一种答案。如城市中布局工业的最佳方案的选择,或者选择题确定答案。
2注意学生思维的系统化训练
在地理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将分散的、凌乱的、复杂的地理现象按一定的联系、从属关系进行分类、归纳,使之集中化、条理化、系统化。
2.1归纳结论。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纵向归纳和横向归纳。前者如:中国有哪几种走向的山脉,他们各自的名称是什么?后者如:比较英国和日本在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以及资源、工农业、交通等异同,达到“”的教学目的。另一种是引导学生依据许多现成的资料,归纳出一种结论。例如:有这样一道关于自然景观的判断题“四月的早晨,阳光洒满了百花盛开的大地,在那到处散布着红色低丘的田地里,绿油油的稻秧随着微风漫舞,田边有三五成群的姑娘正喜悦地采摘带着露球的桑叶,近处的池塘中,鱼儿在欢快的跳跃,池塘边开着各种鲜艳的鲜花。正向姑娘们点头微笑,远处纵横交错的河道,反射出一道道银光,小船在水上,来往不息……这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景色?通过如下的阅读分析过程:①地形特征:红色低丘散布、河流纵横交错:②农业特征:桑叶鱼塘。③主要特产:桑蚕、水稻、淡水鱼。然后将这些地理表象分析归纳。聚合到一个焦点上,就会得出这是“珠江三角洲”的结论或答案。这样培养集中思维。可以提高学生归纳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2.2疏理专题。引导学生把已经学过的地理知识,通过它们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按照某一课题为线索,进行疏理并串联起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如复习气候知识时,可将中国和世界有关气候的概念、分布、特征、成因等内容有机联系起来,进而总结出世界气候规律性的东西。
3帮助学生掌握对地理知识整理加工的基本方法
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范文4
【关键词】高中地理;综合题;低分成因;解题能力;培养策略
1 前言:课题提出和研究的背景分析
浙江省高考“文综”自主命题已有数年,风格日渐形成、思路日趋清晰。纵观历年高考,地理试卷呈现如下特点:(1)注重地理基础和主干知识的考查;(2)以能力立意,试卷选材丰富、呈现方式多样;(3)关注地理学习方法和“理性”思维取向;(4)试卷结构和题型变化不大,但逐步常规化、亲和力更强。然而,从考查结果来看,试卷尤其是综合题的得分却远远低于命题者或高三师生的预期,详情参见表1。
表1信息显示:一是多年地理试卷难度系数维持在0.50~0.55之间,说明命题总体难度控制已驾轻就熟;二是存在比较明显的结构性波动,其中后期综合题难度系数变化较大,难度有所提升。由于信息呈现方式及设问的常规化,使综合题的解析日益成为一种可预见性的学习活动。因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高三地理教师综合题解析能力培养提供了风向标。在此,本文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高考“文综”地理综合题解答能力培养的策略作一些肤浅的探究。
2 高考地理综合题得分低的成因探究
2.1 知识层面:概念模糊、理解缺位,“库存”结构性不足
学生综合题的解题能力较差,在综合题中丢分太多,表面上看是审题能力的欠缺,语言表述较差,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不足,而实质上则是体现学科本质的学科思维方法的欠缺,以及对地理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把握不够。
案例1:2009浙江文综
参考答案
(1)66.50N及其以北地区。
原因:黄赤交角为23.50,地球公转导致昼夜交替消失
(1)图中哪些区域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为什么?(4分)
此题中原因的得分不高凸显出学生对黄赤交角概念、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
2.2 能力层面:能力单一、方法杂糅,“调度”混乱无序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建构在知识之上的能力更是学生学习及高考考查的精华。在近几年的《考试说明》中,地理部分都把四大能力的要求列在最前面,即“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案例2:2011浙江文综
参考答案
(1)①河段较②河段流速
快;封冻期短;流量小
(2)比较①、②河段水文特征的差异
此题得分率并不高,原因就是虽然学生背出了答题模式,可能得到了一些分,但不会具体结合相关图表知识、区域知识去分析,因而得分不高。
类似的情况还很多,因此,教师帮助有效学生提高四大能力,才能让学生在综合题作答的时候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3 高考地理综合题解答能力提升的策略探究
知识学习是能力提高的基础。要想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题解题能力,高三阶段的教学,教师自然是应把地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教学作为重点;同时高三的学习是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巩固性整理和升华性提炼的高级学习,笔者认为,要想获得进一步的提升,还应建立在对本学科本质理解和把握基础上。因此高三复习对地理核心概念、关键概念、重点原理的讲解还是有必要进一步深化,辅以适当的方法指导并最终促成高考综合题解答能力的自然生成。主要策略列举如下:
3.1 概念讲清——知识之根,学习之本
3.1.1 强化核心概念
中学地理中重要的30个地理概念有:位置、方向、形状、地带性(非地带性)、区域(空间)、时间、能源、自然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自然灾害、地球运动、地图 、地质作用、区位(布局)景观、地形、(地貌)气候(天气)、水文、植被、土壤(岩石)、人口、聚落、产业、农业、工业、交通、商业(贸易?金融)、旅游、文化、科技。这些核心概念大多是地理学的要素性概念,是进行地理思维的基础。
3.1.2 注意易混概念的区别
如农业类型、农业地域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概念讲解一定要清楚,而不能含糊带过,否则很多问题学生应对起来将很难讲的清楚。又如风化、风蚀、风力作用的概念区别等。
3.2 原理讲透——知地求理,理至知明
3.2.1 熟知会用核心原理
中学地理高考复习中几大重要原理:地球运动原理、地壳物质循环原理、大气运动原理、洋流和水循环原理、地域分异原理、人地关系原理等一定要讲透,让学生达到熟知会用。
3.2.2 以明理促求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应用
重要原理的强调,大多数高三教师心理肯定很有数,但笔者认为,有一些细节性的东西也还是要讲透,让学生真正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样才能达到熟练应用。
案例3:如日界线(180°)原理。有的老师直接告诉180°是人为规定的日界线,向东越过180°减一天,向西越过180°加一天,学生不理解,索性有的老师就让学生记住180°东侧晚一天,西侧早一天,而学生还是很难记得牢,因为不理解。实际上可以讲明这个道理。
第一步:明确——时间计算上是向东加,向西减;东西是相对的。
第二步:拿地球仪演示——顺自转方向一周,如果时间继续向东加就会超过24小时。
第三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为了不超过24小时,人为规定向东越过180°减一天。
这样原理讲清楚了,学生也就很容易记牢了。
案例4:又如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正 =90°-纬度差(纬度差指当地与直射点之间的纬度距离同一半球时大减小,不同半球两者和),死记公式还不如
让学生通过如下图形进行简单几何证明,而且可以进一步得出推论: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距离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距离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这对学生接下来对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及正午太阳高的各种应用的理解也会更加容易一些。
案例5:又如风向与等压线夹角大小与摩擦力大小关系直接让学生记也是相当困难的。其实还是要明理。结合物理知识力的合成原理,引导学生通过下图进行分析,即可得出摩擦力越小,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小,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的结论。
如果不揭示这些知识背后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的形成过成,这种死记硬背的事实性知识就容易框死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运用时陷入’生拉硬拽的境地。学生对原有事实性知识的浅表了解和死记硬背没,自然无法形成超越事实的抽象思维,也不能形成准确的“描述和阐释”的能力。
3.3 能力到位——因材施教,多管齐下
能力是新课程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高考命题的必然趋向。如果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探究而忽略能力立意,就会与高考的目标要求严重脱节,出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分’不同”的“熟题不熟”的现象。因此,高三地理教学中,因以学习能力培养为终极目标,有的放矢、步步为营为综合题解答能力的稳步提升打下扎实的方法和技能支架。
3.3.1 分层图解、层层剥离,提升信息获取能力
地图就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色,一张地图上的信息容量是非常巨大的。笔者通过对近四年的地理综合题的研究发现,其中几乎每一个小题都和图表、文字资料有关,有些是完全基于题目当中所给的这些资料。详情参见表2。
表2:近四年的地理综合题答题信息情况比较
考查内容 2009 2010 2011 2012
完全基于图表、文字资料 36(3)简述该区域第......
(4)你认为该区域的......
37(1)…据表1计算
...... 37(1)说明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
(2)中国生存支持系统...... (3)中国环境支持系...... 36(1)圣劳伦斯河是......
37(1)说出该区域......
(2)甲地是我国“西气东......
(3)简述...... 36(1)描述澳大利亚铁矿石生产......
(2)说明①、③两地的多雨季节......
应用分层图解法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针对每一个问题找出图中对应的有用信息,从而进行分析作答。这种方法的基础是把地图看作是由不同信息的图层叠加而成的,不同图层即可分解又可组合,通过分解和组合找到自己需要的那部分信息。这种方法的步骤一般分为四步:第一步是明确图中的各个图层,第二根据题意明确需要的要素,这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头脑中勾勒出的要素组合。第三从图中找出相应的要素进行分析,但是要知道影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要素有很多,每个区域可能不会拥有所有的要素,因此只能在图中找到该区域图中有的要素。第四根据分析的结果组织答案。
案例6:我们以2011年浙江卷36(1)题为例,先区分图层,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图
通过这样的训练方法,并不是让学生去绘制这些图,而是要教给学生如何提取图示资料中的有用信息。要完成这项教学常态式的工作,需要教师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要具备绘制图的基本能力。
3.3.2 纵横对比、有效归纳,培养收敛思维习惯
以下是对近几年高考文综题中比较分析类题目的部分归纳
考查内容 2009 2010 2011 2012
对比分析 36(2)分析海陆分布...... 37(1)上述三大产业在理论上应分别...... 37(4)中国东、中、西部的发展支持系统存在着差异..... 36(1)…比较①、②河段水文特征的差异。 36(3)比较②地和③地水资源.....37(2)…应转至何地并说明理由。(3)...与珠江三角洲相比......
由统计可知,对比分析的方法在每年都有,尤其在2012年的综合题中表现的更为明显,这种基于不同载体的对比分析,是对学生四大能力综合运用的考查。
地理环境的两大特征一是整体性,一是差异性,地理要素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我们都可以发现其共同点和差异性。因此,把对比分析作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加有助于我们去理解地理要素的特征和成因。依据地理学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对比分析分为区域对比分析和要素对比分析两大类:
对比分析方法的应用和传授,同样需要教师的敏感性,同时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和教学技能。
案例7:例如在讲解亚洲部分的气候时,结合地形图和万象、孟买和马德拉斯的气候统计图,分析三地气候特征的差异及影响因素,这就是对不同区域的同一要素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这样的分析就可以深入理解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从而分析出对自然带的影响:
在讲解一些新概念或教材中没有的概念时,也可以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只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学生才能够在学习中和在解答问题时熟悉这种方法的应用。
3.3.3 搭建平台、激活思维,构建有效答题模式
想让学生提高高考题综合题答题能力,当然是要让学生和往届的高考题亲自见面。但如何见面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这里笔者采取了如下做法:
根据文综考试下的地理问答题设问角度,我们把4年的各地高考卷按下列体系条目进行归类训练。
第一部分“描述和阐释事物”目标性设问
(1)地理概念的描述性设问
(2)地理事物特征的描述性设问
(3)地理事物分布的描述性设问
(4)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描述性设问
第二部分“调动和运用知识”目标性设问
(5)地理因子列举类设问
(6)地理原理分析类设问
(7)约束性设问
第三部分“讨论和探讨问题”目标性设问
(8)异同比较类设问
(9)判断理由类设问
(10)措施、意义、建议、影响类设问
(11)评价类设问
(12)新知识手法类设问
编成一个个小专题,先给学生做,再附答案给学生,学生几道同类型题目做下来,自然有了感觉,自己可以先归纳出答题方法,再参考老师建好的各种模型,这样学生理解会深刻一点。
4 关于策略研究的若干反思
关于高考文综学生答题能力的提高的做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仅借以抛砖引玉。实践中,笔者发觉以几个方面的问题尚有待完善和解决:
(1)概念落实措施的“翻新”策略:概念与原理固然重要,但年年复一年、唠唠叨叨、难免有“炒冷饭”的枯燥。高三的地理教学中如何避免这种无奈及其消极影响不得不说是一门技术活.(2)有的学生区域地理知识薄弱,给对比分析带来很大的难题.(3)关于“答题模式”应用的问题.从学生的应用情况来看,确实也是一把双刃剑。模式化、程式化的答题训练,一方面可以规范学生的组织行为,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忽略一些近在眼前的“蛋糕”。
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地理 课堂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新教材从多层次多方面分类提出对地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突出要求学生学会求知的能力,学会做事的能力,学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地理教师应不断创新课堂教学设计,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发展智力和能力,提升综合能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
高中地理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引进了大量的案例和活动,改变了以往教材知识性文字表述太多,缺少活力的现象。在教学中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案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必须认真阅读教材中案例的内容,理解各个案例所要描述的具体地理事物、说明的问题、表达的思想等,在深刻理解案例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看案例开始,充分发挥对案件内容进行联想、延伸分析的能力。例如教学《洋流》一节时,教师创设洋流与航海的相关情景来启迪学生的思维:(1)请在世界空白地图上绘出哥伦布两次跨越大西洋的路线,并标注经过的洋流名称。(2)请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为什么冬季出发,夏季返回。(3)请指图讲解: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的航行路线、沉没地点,及惨剧发生的原因。以上案例引入历史事件等材料,创设诱人思考的问题情景,不仅考虑到了问题情景的现实性,而且考虑到了情景的创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目标达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载体。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1.强化地图教学。地图在教学中具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利用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最突出特点,没有地图就不可能有地理学,也就无法进行地理教学。地理教师要经常运用地图进行讲课,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填充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2.注重地理图表应用。地理图表多种多样,它能够形象直观地表达地理数字、人口总数、人口密度、工农业生产指标等,使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简明化。通过对地理图表的绘制、分析、比较、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更深刻地认识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实质。
3.地理逻辑的应用。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从整体上反映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整个地球各大洲、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是不同规模的地理环境。而地理环境特征总是与组成的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学生通过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纳,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揭示现象,总结规律,深入理解各要素的内在联系。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起着重要作用。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地理学中有较多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地理概念、事物、现象和规律以及运动复杂的宏观世界,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使学生理解掌握。而借助多媒体技术的模拟手段,可以使学生较直观形象地观察认识地理现象,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充分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的途径。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加深了对地理教材内容的理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强化了地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提高了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三、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从高中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来看,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教的作用逐渐减小,越来越多地依靠学生的独立性。例如教学《工业区位条件》一课时,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调查本地工业园区的发展,以乡土地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工业区位的条件及对本地工业园区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地激发,不仅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通过对工业区位的理解,帮助学生巩固了区域性、综合性的地理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变化,加强了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本节课由“一维的知识性目标”拓展为“丰富的三维目标”,突出了过程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不仅解决了“怎么教”、“教什么”这两个层面上的问题,而且较好地解决了“怎么学”、“为什么教”的问题。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重视学生智能的开发和培养,提倡在理解、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运用它们与其它学科一道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范文6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不仅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灌输,同时帮助学生认识风土人情,掌握自然规律,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那么,作为教师如何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呢?本文从以下几方面作出肤浅阐述。
关键词 新课程;初中地理;策略
初中地理学科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不仅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渗透,同时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方面,这对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认识乡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如何积极实施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呢?
一、立足课堂,夯实“双基”,为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打好基础
根据现行的地理考试制度,在八年级下学期对学生进行综合会考,尽管考试的要求不算太高,但纵观题目构成看,不再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所以一方面应付中考会考要求,同时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地理教学立足课堂,夯实“双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重视基础知识讲解,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基本内容为本,当学习完一个单元后,便帮助学生建立以单元为主体的知识网络体系,突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形成网络知识模块,这样便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重地理综合能力的培养。如在比较某一区域不同时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状况,可以采用纵向比较法,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如结合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比较我国东部和西部环境问题的差异,采用横向比较,让学生充分感知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资源开发过度等问题,造成不同区域环境问题。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立足基础,抓实“双基”,认真分析课标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真正吃透,形成地理知识的系统网络,让学生既牢固掌握“双基”,同时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
二、强化地图教学,掌握识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的地理识图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通过识图教学不仅强化地理学科的工具性,而且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能够让学生对照地理图形说出各区域的不同气候特征,地形地势等,是对整个学科知识的浓缩与概括。因此,学生读图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学科的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地图教学,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平时的教学要注重运用各种地图,如各种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区域图、柱状图、地理模式图等讲解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教会学生判读各种地图的方法,教会学生一图多思、多图并用的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用图的良好习惯,如经常引导学生及时将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和新闻事件落实在地图上,通过读图获取与自然、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资源、经济活动等地理信息,并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等,提高读图能力。
三、关注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强化综合意识,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学知识不是孤立、静止的停留于学生的脑海中,与其他学科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强化学生的综合应用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地理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本学科,强化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综合,适当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其他学科有效整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一方面,立足本学科,按照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目标积极实施课堂教学,抓紧好本学科的教学,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以教材的不变应万变。同时,加强地理学科与语文、历史等学科的综合,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习惯。但实践教学中,学生表现出的横向联系渗透的思维能力低下,学科知识干扰明显,学科跳跃思维不适应等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降低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改变划学科为牢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搞好本学科内综合的基础上,应淡化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打破学科之间的鸿沟,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结合点,使学生具有掌握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挑一些典型的综合题作分析,指导学生善于捕捉综合的切入点,以提高对知识由横向联系渗透向纵向深度发展的网络思维能力。
四、紧密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随着社会对自然发展规律的认识,人们越来越来重视生态可持续、良性循环发展。所以,教学中,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是课堂教学渗透的重要内容,重视自然和社会热点问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问题解决中感悟、体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教师也可以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立意命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去审视、分析、评判他们熟悉的地理事实、地理环境和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例如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环境是全球人们最关心的五大问题,以此为问题分析的背景资料,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可行性途径,加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问题矛盾,让社会更加和谐、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在大量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初中地理学科不再是仅一门副科,而是增强学生的综合知识,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作为教师,应认清并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技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初中地理学科既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又更好的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