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范文1
那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呢?
一、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信息传递方向由单向转为多向,形成多层次、多方向的综合课堂教学,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重视学法指导,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课堂教学生动、直观、活泼而有趣,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课堂上讲到生石膏(CaSO4・2H2O)和熟石膏(2CaSO4・H2O)的时候,由于生石膏和熟石膏的化学式很容易混淆,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记忆:水多是生的,水少是熟的。这样的方式既生动又形象,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当然,我们还可以用其他更妙的方法,如:一回生,二回熟,即可将其化学式的特征记下来。在课堂上如果教师经常改变教学方法,注重灵活性,那么学生的思维肯定会越来越灵活。
二、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们。”实践表明,没有学生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效地开展活动。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让学生多主动参与我们的教学。比如:在第三册化学(人教版)第六单元第一节《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的教学中,关于以铝屑为原料制备Al(OH)3的实验方案的设计,我们可以先由学生写出自己认为可行的设计方案,然后给几个学生代表展示他们的设计方案,接着由全班同学对他们的设计方案进行讨论、比较、归纳,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评价(可以从原料的利用率、实验的可操作性等方面出发),得出最佳方案。当得出最佳实验方案后,还应进一步讨论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实验条件的选择与控制。我们可以就方案中氢氧化钠和硫酸的浓度与用量、实验如何操作等问题展开讨论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感知制备过程。当学生做完实验后,让学生从电解原理的角度去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制备,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仪器和试剂,如电源、导线、铝棒、铜棒、氢氧化钠溶液、氨水。经过教师的引导,很多学生都得出正确的实验方案,即:用铝棒作阳极、铜棒作阴极,电解氨水,即可得到Al(OH)3。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三、应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常言道:“学成于思,思源于疑。”显然锻炼智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应当是课堂渗透。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启发式教学,它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去获得智力发展、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例如,在加热条件下,木炭与浓硫酸反应,请设计一个实验检验该反应的产物。笔者应用启发式教学,提出如下问题:
1.写出木炭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产物有哪些?
3.先检验哪一种产物?其余产物如何检验?
4.用什么试剂?
5.有什么现象?
6.检验产物的先后顺序是否可以调换?为什么?
这样经过一步一步地启发,并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很快就得出正确的方案,即:先用无水硫酸铜检验水,再连续用三个洗气瓶(第一个冼气瓶装品红溶液,第二个洗气瓶装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第三个洗气瓶装品红溶液)检验二氧化硫的存在。最后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至于检验产物的先后顺序能否调换,在教师的分析和帮助下,学生就会知道是不能调换的。因为产物中有水,若先检验其他气体产物就会带出水蒸气,因此必须先检验水。又由于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的性质相似,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均变浑浊,所以应先检验二氧化硫并将其除掉,再检验二氧化碳,这个先后顺序也是不能调换的。这样经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并不断地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四、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环节。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以获得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创造一个能刺激学生发散思维的环境,逐渐培养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探索与创造力。实践证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比如笔者在高三复习“氯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归纳获得氯气的途径。
途径一: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共热;
途径二:氯化钠固体、浓硫酸和二氧化锰共热;
途径三:浓盐酸与高锰酸钾溶液共热;
途径四:电解氯化铜溶液;
途径五:电解盐酸;
途径六:电解熔融状态的氯化钠;
途径七;浓盐酸与氯酸钾溶液共热;
途径八:电解熔融状态的氯化铝;
然后设置一个情境:如你要获得一些氯气进行性质研究,你将选用什么装置进行制取,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它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争辩,借助实验筛选出合理的途径。首先,途径八很容易被排除,因为氯化铝是共价化合物,电解没有氯气生成,而途径四、途径五、途径六理论上可以得到氯气,但由于装置比较复杂,而且在我们农村学校的实验室也没有电解装置,因此,我们只能选择的是途径一、途径二、途径三和途径七。最后,让学生对所选途径的原理进一步优化,按相应的实验原理进行实验装置的设计。
总之,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是不现实的,但只要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龙柒主编.世界上最伟大的50种思维方法[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上接第28页)
x1+x2=2k2-2kk2-2=2×1,k=2,
代入消y后的方程,计算得Δ<0,满足题中条件的直线m不存在.
突破策略:特例引路,猜想证明
解决此类问题,我们通常假定题中的数学对象存在(或结论成立)或暂且认可其中的一部分结论,然后在这个前提下进行逻辑推理,若由此导出矛盾,则否定假设;否则,给出肯定结论.
题型4 探索方法、规律
基本特征:需要非常规的解题方法或被指定要用两种以上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难度较高的构造法即属此型.
【例4】
(上海)如图3,正方体OABC-O′A′B′C′
棱长为a,E、F分别是棱AB、BC上的动点,且AE=BF.
(1)求证:A′FC′E;
(2)当三棱锥B′-BEF的体积取得最大值时,
求二面角B′-EF-B的大小(结果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在陌生的问题情境中能自主探索,
提取相关信息,获得规律,从而解决问题.
(1)题中E、F虽在棱上运动,但始终体现出直线A′FC′E的
一个不变关系,而C′EA′O不变,故只要去证C′EOF即可达到目的.
(2)题中寻求的是E、F在变化过程中二面角的最值状态,易看到该三棱锥的高一定,因此,只要底面面积最大即可.考察E、F在变化过程中当E由A向B运动时,BEF的面积先由小逐渐变大到一定值后又逐渐变小,因此,在E为AB的中点时该三棱锥的体积取得最大值,从而解决问题.
突破策略:变换角度,等价转换
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范文2
【关键词】科学;幼儿教育;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G543.48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3-0077-01
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环节,可以通过幼儿教育引导孩子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上进心、爱心等等。通向成功的关键在于人们能构建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开放的、积极的、健康的、建设性的、创新的思维方式,而教会孩子正确的思维方式,我认为是幼儿教育课程中的重中之重。现就如何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方式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以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为舞台,培养幼儿科学的正确的思维方式
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载体,在课堂活动中,幼儿的科学思维方式能够得到极大的锻炼。
开展形式各样的课堂活动就是要让幼儿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探究、创造的乐趣,构建基础性科学知识,获取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锻炼其科学的思维方式。如:在手工课堂上,老师首先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物品:颜色形状各异的旧矿泉水塑料瓶、胶水、小剪刀、彩色纸张、塑料花等等,然后引导幼儿观察、分析旧塑料瓶的特征情况,让幼儿动脑思考旧塑料瓶的各种用途,并鼓励他们动手,使用旧塑料瓶来做出他们想到的相关物品,幼儿们的想法很多,最后他们做出了很多物品:有的用小剪刀把白色旧塑料瓶剪成了矮矮的小烟灰缸,说给爸爸放烟灰用;有的用小剪刀把绿色旧塑料瓶剪成了中个的笔筒,说可以用来放他的水彩笔;有的给有曲线的旧塑料瓶贴上了彩色纸做的裙子,在盖子上贴上用纸画的圆脸,做成了可爱的娃娃装饰品;有的直接把塑料花插到旧塑料瓶里,说这是花瓶……有的幼儿刚开始不知道怎么做,老师要尝试先让幼儿向最简单的方向思考,让他们发现旧塑料瓶最初的储存用途,如当水壶用,进而再引导他们发现旧塑料瓶新的物质特征等,让他们自己从多方向去思考、去设想旧塑料瓶的新用途等。幼儿的科学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就能在这样的思考与动手相结合的课堂小活动中培养起来。
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快乐的情绪体验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激发幼儿表达、表现的愿望。在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中,除了传统的倾听欣赏、阅读理解、朗诵表演的方式,更应充分运用:制作课件、设置情境、观看短片、互动表演等多种教学手段及方法;与音乐活动结合、与游戏活动相结合、与简单的手工或绘图相结合等形式,积极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获得综合体验。
将语言、艺术、社会等融入到课堂活动中,构成综合课程,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形式。如开展“听故事,编结尾”活动,老师准备一个故事开端,要求幼儿根据故事的情节,编出各种可能的故事结尾。要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对故事开端的理解,从不同理解点切入故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然后组织语言将故事结尾讲出来。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幼儿的想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幼儿语言能力。还可以开展“拼图活动”,老师将一完整图画裁剪出一块图片,然后另外准备几个与裁剪下的图片形状相同但图像略有不同的图片,然后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思考,把正确的图片拼入到图画中,通过这样的活动中可以培养幼儿的收敛思维能力和洞察力等。所以多开展综合性的科学教育活动可以使幼儿的思维方式、语言能力等等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二、创建优良宽松的活动环境,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提高思维能力
如果让幼儿处于一个材料贫乏的环境中去学习、思考、幼儿只能去空想,他们的思维能力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因为没有东西去诱发他们进行思考和想象,而他们也不能通过动手做物品来验证自己思考的和想象的是否科学正确;如果幼儿对活动的内容没有兴趣,幼儿的思维活动就不能处于积极状态,也无法使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故要使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就要在活动中积极为他们准备充分的物质条件,创建丰富宽松的活动环境,注意激发他们学习、思考、探索的热情,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成长,提高其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范文3
关键字:教育改革;教育观念;高校教师
高速度的经济进程给社会各行各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高校教师作为知识的主要传播者,首先要快速而深刻地对教育观念进行改变。今年两会重点讨论了教育改革问题,明确提出了两个不适应: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对我们高校教师来说是一次机会,更是一次挑战。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合改革的浪潮,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去顺应社会,为此我们要树立以下几种新的教育观念。
一、现代化教学是传统教学的延续和超越,历史不能割断
现代化教学是当今教育事业顺应社会的一向具体表现:而建立一种新的现代化教学思维方式并不是简单排斥传统思维方式,而是基于现代科学和实践的发展对传统思维方式加以扬弃、整合和优化,使其实现与其他地区、其他文化系统(特别是西方文化)思维方式的交流、互补和融合。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促成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型。我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整体性思维来讲,它符合现代系统论注重整体综合的基本原则,但却不像现代系统思维那样重视分析研究。现代的系统综合是建立在对系统各要素充分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因而是真正科学的综合。如果我们能既认真吸取和继承传统思维注重整体综合的合理内核,又克服和剔除其模糊性、猜测性、封建性等不科学的落后因素,再着重融入现代科学的分析思维方法,就既可以实现传统整体性思维方式向现代系统思维方式的转型,又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掌握现代系统思维。
二、高校教师应该走出书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开放年代,各种思潮、各种学派、各类的知识会不断的从四面八方走来,作为高校教师不能抱着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的讲稿,在落后与陈旧中寻求安稳。他们必须走出书斋,开阔视野,使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我们要以参与者和促进派的身份,深入到教育改革的前沿,通过对实际生活和就业要求多方面的观察和思考,得到自己对生活、对科学文化、对社会的了解,针对学生毕业最关心的问题,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使理论知识不脱离生活,不脱离时代,正如西方教学中所注重的实用性,不要让我们所教出的知识还没有等到学生毕业了就已经被淘汰了,在我们的课程中应该多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只有我们教师更多地参加到实践活动中去才能教给学生与时俱进的观念才能捉到最新的、最前沿的信息,加以系统的筛选并传授给学生,培养出的学生才能适应整个社会。教师也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崇拜你。
三、高校教师要虚心向学生学习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人的遗训至今仍富有深刻的哲理,更何况信息网络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我们面对的是看电视、玩电脑长大的孩子,他们的知识面广,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有主见,独立性强,在许多方面都值得教师去学习,因此高校教师要不断地进步,不断完善,虚心学习学生的优良品质,这样做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才能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四、高校教师要掌握一些创造技法
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范文4
关键词:课程改革;思维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053-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人的全面培养。无论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编排,还是学习方式的改变、评价体系的建立,都充分体现了对作为个体的人的尊重。广大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与新课程不适应的思维方式,逐步形成新的思维方式以适应当前的课程改革和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
一、传统思维方式的不适应性
传统思维方式指导下的课程逻辑具有确定性、课程旨趣具有基础性、教学模式具有认同性,教学评价具有筛选性。在这种课程思维方式指导下的教师教学思维方式也必然具有一定的“预成性”。“预成性”思维方式从对对象的存在状态的观点来看,表现为实体性;从其对对象的运动状态的观点来看,表现为规律性;从其对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的观点来看,表现为线性;从其对发展的关注点来看,表现为结果性;从其采用的认识方法来看,表现为抽象性。具体而言,传统思维方式指导下的教学表现出如下特征。
(一)先在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对于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反映。它直接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水平,影响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思维下,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在教学活动发生之前或教学情景之外就设定目标,教学仅仅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和途径。
(二)固定的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思维下,教学的内容是事先规定的,一般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只关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重点、难点及考试要点;注重显性教材的运用,忽视隐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学生基本无权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只有接受既定知识的义务。
(三)预选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在传统教学思维指导下,教学方法的设计主要考虑教师教的方法,对学生学的方法关注不多。教学方法的选择仅仅是实现预期目标的途径而已。
(四)预成的教学情境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引下,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首先设计教学情境,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基本不考虑课堂上可能的突发状况,或者根本不允许“意外”情况的发生。
这种表现为“预成性”的传统教学思维方式与新课程改革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明确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传统“预成性”的教学思维方式强调教师对学生进行外部的控制和塑造,重视经验的简单传承和知识的被动掌握,忽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它忽视了教学的复杂性,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否定了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性。于是,学生的思维被禁锢,教学的创造性被抹杀,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变得僵化,生命活力受到压制。
二、适应新课程的思维方式
新课程在重视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更加关注人的培养,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预成性”的教学思维方式。“生成性”思维具有重过程而非本质,重关系而非实体,重创造而反预定,重个性、差异而反中心、同一,重非理性而反工具理性,重具体而反抽象主义的特征。因而,“生成性”思维方式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具体而言,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师应形成过程性、突现性和非线性的思维方式。
(一)过程思维
恩格斯曾经说过:“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过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在教学中,学生是“整体”的人,教学的过程是由多主体、多环节等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教学的效果是多因素共同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只有把教学活动作为整体,用过程思维方式来进行分析,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教学活动。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也必须运用过程思维方式,从整体性观念出发,分析和把握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的关系,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突现思维
教学活动作为一个过程,其运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运行的结果很难提前预测,也就是说,教学活动中的任何一个小的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对其结果产生影响,有时这个影响也许是惊人的。教学的对象是人,而人的发展也是不可预测的,学生有些在教学活动中突现出来的思维火花足以影响他的一生。这就需要教师认识到教学过程不再是一种平稳过渡的形态,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突现思维就成为一种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科学设置、合理运用各种“突现点”,以促进各种知识意义和教学价值的生成,力求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水平,促进教学高水平的运作和发展。
(三)非线性思维
世界从本质上讲是非线性的,非线性特征揭示了世界的复杂性,复显了世界的本真面貌。所以,非线性思维才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非线性系统具有多变的方向、非均匀的分布、可变的速度等特点,因而具有种种内在的不确定性、永恒的新颖性和不可预料性。教学系统作为一个人与人相互作用的双向系统,是较一般系统更为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教学活动中的多因多果、一因多果或多因一果等相互交错的“网络”就是教学活动非线性的具体表现。教学中的任一偶发事件或对教学目标的微小偏离,都会导致教学系统的巨大变化。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具有非线性思维方式。
三、适应新课程教学思维方式的培养策略
(一)教师要认识到转变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习惯强大惯性的影响,教师思维方式的转换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意识到转变教学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传统教学思维方式的特点是用过去说明现在,用道德、政治的眼光去观察、判断和评价一切事物,忽视对新生事物的客观了解和借鉴。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世界创新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的情况下,一个国家若仍旧封闭保守、自以为是,将被时代大潮流远远地甩在后头。肩负着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人才重任的教师,就必须尽快实现教学方式的转换,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教师培训机构要重视新思维方式的引导
有些新课程培训本身就违背了课改的原则。比如,新课程要求探究,但新课程培训却还是在那里灌输。如果教师没有探究的习惯,学生就不会具有探究的能力。长期在非创造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教师,不知道如何创造。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创造的感觉,就更谈不到如何让学生学会创造。因此,教师培训机构要精选培训的内容、采取适当的培训方式,让教师在培训的内容中了解到新思维方式的内涵,在培训的方式上感受到新思维方式的魅力。
(三)教育管理机构要支持新思维方式的发展
教师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变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以过程思维、突现思维以及非线性思维等复杂性思维适应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然而,有些教育管理机构仍旧以原有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要求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有意无意地阻碍了新的教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育管理机构也要变革旧有的管理模式,支持和促进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给教师新思维方式运用于教学以应有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罗祖兵.从“预成”到“生成”:教学思维方式的必然选择[J].课程・教材・教法,2008,(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N].中国教育报.2001-7-27(2).
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体育教学方式 变革 文化审视
教学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从整体上把握着实践教学过程,对教学活动进行整体的总览规划,并内在地规定着教学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下,许多学者在教学方式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了一些好的见解和措施,取得了拙见的成果。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学方式的具体阐述各式各样,在教学方式的定义上主要是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的从属关系存在分歧,一类是把教学方式作为教学方法的属概念;另一类则把教学方式作为教学方法的从概念。前者以《教育大辞典》为代表,将“教学方式”界定为“教学方法的活动细节,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活动状态,表明教学活动的实际呈现的形式”。如讲授法中的讲述、讲解,练习法中的示范、模仿等。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用于同一教学方式中,在同一教学方法中也包含着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文化系统中教学方式便起着一个重要的作用,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方式的践行者和创新者,文化世界本身就包含着教学世界。“人生存与文化之中[2]。”本文拟从文化的视角审思和剖析体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展望体育教学方式发展的文化路径,对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理论参考。
一、体育教学方式的内涵解析
根据黑格尔的逻辑学原理分析,使之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应按照其“存在、本质、概念”的逻辑思路逐渐展开,在研究教学方式的内涵时,可以根据“教学主体”,即“教学存在”,作为一个逻辑起点,教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活动,是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种传授与被传授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的存在也必然包含了作为理论活动的教学认识活动和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学行为活动,由于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之间的双边实践活动,根据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而论,人是任何实践活动的主体,而在教学活动这个特殊领域里,人具有双主体性。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离开其中一个都构成不了教学活动。因此,作为双主体的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应是本文其考察教学方式的逻辑起点。思维方式是指:“师生关于教学存在的思维途径及其致思导向的理论概括,在思维中认识和结构教学活动的经验、只是、观念等要素的综合模式。”
教学思维方式深刻制约着师生对教学存在的选择、整理、评价等过程,综上所述,体育教学方式包含了师生在体育教学中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中的教学行为方式两个部分内容。
(1)人们的大脑活动作为教学思维方式的内在程式;(2)体育教学方式是体育教学思维的内在程式的外化;(3)体育教学思维方式作为其首要关注因素,如要很好把握与明确体育教学思维方式,必须清晰分辨出体育教学思维方式与其他学科教学思维方式的本质区别。“常识、科学和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三种基本方式。”同时也相应的形成了三种思维方式:体验式思维方式,科学性思维方式、反思性思维方式。就体育教学存在而言,体验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中更能有效的把握教学活动的表象以及个别规定性。在教学中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都要看其是否适合本学科的教学特色,不能空说理念,世间万物都存在着差异以便所有的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在实践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而定,具体在哪种情况下用,不能盲目追风。就体育这个特殊学科来说,学生要形成坚强的意志、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就必须依靠师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亲身体验和领悟才能得以获得。就此,结合体育教学现象,存在于本质而言,体育教学思维方式的内容核心是“体验性思维方式。”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实践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体育教育是通过人的躯体性活动来体验身体的知识,[6]并实现对知识的科学认识和自我反馈。所以,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就需要师生亲历的体验性思维活动,如没有这一特性,便失去了体育教学活动的实际性意义,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认知性的教育活动。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其他两种思维方式只是存在的比例不同,也不是不完全存在。
其次,体育教学行为方式是体育教学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其包含了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组织与形式、技术等行为样式。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总是情不自禁的按照自己的教学思维方式进行教与学的活动,体育教学思维方式决指引着体育教学行为方式,因此,不同的教学思维方式就有着不同的教学行为方式,并构建不同的关于体育教学存在的图景和表象,根据教学目标的定位从而决定在教学中师生会采用不同的体育教学行为方式。正临着新课程改革与实施,进行体育教学方式的变革,由于教学环境的特殊性,要因地制宜地展开体育教学活动,检验和修正体育教学行为方式的是体育教学的生成性,通过体育教学来促使体育教学思维方式的改变,体育教学行为方式的有效性验证体育教学思维方式科学性,最终更合理的实现体育教学思维方式与体育教学行为方式的更大程度统一。
二、体育教学方式变革的文化路径
(一)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方式
体育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要求教师应“以人为本”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作为体育这门学科主要是以学生的运动实践能力为主线,最终达到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以及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如自主、合作、探究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二)“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体育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维方式,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教师与学生本身就是教学的双主体,缺一不可,只是在体育教学中思维的起始点在于教师还是学生,若以体育教师为思维起点,必然会形成以灌输式为主导的体育教学,若以学生为思维起点,那么我们就必然关注学生的动机、兴趣、情绪与意志等,这些内容正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根本依据,也是传统体育教学常常被忽视的,也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占据绝对的地位。要切实转变与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思维方式,着力关注与研究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个人与集体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思维特点等特点与规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运动技能教学原理。[4]体育教学思维方式制约着体育教学行为方式,因此,什么样的体育教学思维方式决定了什么样的体育教学行为方式。
具体的教学方法有讲解示范法、直观法、分解完整法、情景法、体验法、观察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等,这些方法都可供体育教师选择,但选择是有目标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设计与选择体育教学方法过程中必须介入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因此,教师的体育教学思维方式就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就决定了体育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如果体育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运动技术,那么可选用讲解示范法、直观法、纠错法,通过讲解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如侧重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那么他可能选用新的探究法、自主合作学习法等,需要学生之间通过观察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思考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如教师的教学思维侧重于发展学习身体素质,那么他就他就可选择各种练习法。
教学手段是指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物质方面的场地、器材、设备等。以体育教学行为方式中的教学手段选择为例,常用的体育教学手段有挂图、口哨、录音机、多媒体、各种器材等,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手段是由教师的思维方式来决定。如教师的思维方式倾向于传授知识型为主的教学方式,那么他可能选用挂图、多媒体、各种器材等;如果教师的思维方式侧重于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那么教师采用的可能是一些未经加工的原始材料,通过课堂学生之间探究合作进行加工组合完成,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体育教学方式应包含体育教学思维方式和体育教学行为方式,从文化学视角重新审视体育教学变革,需要对传统教学进行重构,把传统教学方式进行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合理创生,体育教学方式变革才能更加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学的诉求,实现体育教学方式变革的文化路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以注重知识传授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顾远明.教育大辞典[D].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7:741
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范文6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创新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
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正全面推行新的课程改革工作。“新课改”不仅仅是对幼儿具体教学内容的简单更改,而是对整个幼教工作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方式、教育教学行为等进行系统性综合性全方位的改革,同时对现存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也相应地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建立新型的相配套的幼儿园管理机制是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新课改”的支撑和保障,是新形势下我国幼儿教育工作的客观需要。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地域,不同的经济、社会条件,对构建新型的幼儿园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也存在不同的要求。本人根据自己的从教工作,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总体说来需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一、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
一个人从胚胎到死亡要经历胎儿期、婴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等,每个时期都有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包括学习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方法,幼儿是天生的、主动的、开放的学习者,他们身上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的好奇,求知欲和探索的欲望。幼儿是在活动中发展的,幼儿活动的过程,正是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对幼儿来说,每一次相互作用就是一个潜在的发展机会。教师应创造适合幼儿的活动环境,为他们营造一个想像的、自主的空间,创设自由、平等、宽松的氛围,引导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让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丰富情感。活动中,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倾听他们的心声,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尊重他们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把好幼儿发展的度,做到既不考虑幼儿的成熟度、超前教育,用成人的标准和尺度要求幼儿,强迫幼儿去学习、完成高不可攀的作业,又不无端地落后、因噎废食,无目标地开展各种活动,浪费幼儿宝贵的时间,使幼儿错过最佳发展时机。 二、注重幼儿科学思维方式培养
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环节,可以通过幼儿教育引导孩子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上进心、爱心等等。都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幼儿教育作为启蒙教育,为人的一生奠定最初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向成功的关键在于人们能构建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开放的、积极的、健康的、建设性的、创新的思维方式,而教会孩子正确的思维方式,我认为是幼儿教育课程中的重中之重。以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为舞台,培养幼儿科学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开展形式各样的课堂活动就是要让幼儿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探究、创造的乐趣,构建基础性科学知识,获取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锻炼其科学的思维方式。如:在手工课堂上,老师首先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物品:颜色形状各异的旧矿泉水塑料瓶、胶水、小剪刀、彩色纸张、塑料花等等,然后引导幼儿观察、分析旧塑料瓶的特征情况,让幼儿动脑思考旧塑料瓶的各种用途,并鼓励他们动手,使用旧塑料瓶来做出他们想到的相关物品,幼儿们的想法很多,最后他们做出了很多物品:有的用小剪刀把白色旧塑料瓶剪成了矮矮的小烟灰缸,说给爸爸放烟灰用;有的用小剪刀把绿色旧塑料瓶剪成了中个的笔筒,说可以用来放他的水彩笔;有的给有曲线的旧塑料瓶贴上了彩色纸做的裙子,在盖子上贴上用纸画的圆脸,做成了可爱的娃娃装饰品;有的直接把塑料花插到旧塑料瓶里,说这是花瓶……有的幼儿刚开始不知道怎么做,老师要尝试先让幼儿向最简单的方向思考,让他们发现旧塑料瓶最初的储存用途,如当水壶用,进而再引导他们发现旧塑料瓶新的物质特征等,让他们自己从多方向去思考、去设想旧塑料瓶的新用途等。幼儿的科学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就能在这样的思考与动手相结合的课堂小活动中培养起来。
将语言、艺术、社会等融入到课堂活动中,构成综合课程,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形式。如开展“听故事,编结尾”活动,老师准备一个故事开端,要求幼儿根据故事的情节,编出各种可能的故事结尾。要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对故事开端的理解,从不同理解点切入故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然后组织语言将故事结尾讲出来。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幼儿的想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幼儿语言能力。所以多开展综合性的科学教育活动可以使幼儿的思维方式、语言能力等等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三、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幼儿学习兴趣
兴趣是幼儿认识科学的动力,它表现为儿童对事物的心理倾向性。通过让孩子们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使他们对周围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各种愉快的体验中学科学,获得科学知识,效果显著。比如在认识"雪"的探索活动中,我给每位幼儿一只杯子,让他们在杯子里装满雪,提问:我们试一试,如果一杯雪融化了,会是一杯水吗?"大多数幼儿都认为一杯雪会变成一杯水。随后我便安排小实验,让幼儿带着疑问自己操作、观察、发现问题、寻求答案。接着,幼儿把杯子放在他们认为融化快的地方,定时查看杯子里的雪,并相互比较融化的快慢。在试验的过程中,幼儿发现放在空调附近杯子里的雪融化得较快。最后他们又惊奇地发现一杯雪只融化成半杯水。幼儿在试验的过程中感知了融化。在这个活动中,如果不让幼儿亲自动手试一试,那么所达到的效果就明显不同了。通过让幼儿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充分发挥了幼儿学习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记忆深刻,让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而且教学效果很好。
四、课堂教育与社会大自然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