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辨证分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骨质疏松的辨证分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骨质疏松的辨证分型范文1

关键词: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综述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4-0758-03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代谢性的疾病,被称为是“无声无息的流行病”,是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死亡率及保健费用消耗大的疾病。现代医学根据有无基础性疾患而将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糖尿病人出现的骨质疏松属于继发性骨质疏松,是糖尿病在骨骼系统出现的慢性严重并发症之一。近年来,一些研究显示约有2/3的糖尿病人伴有骨密度减低,其中有近1/3的患者可诊断为骨质疏松[1-3]。

1现代医学对糖尿病骨质疏松的研究观点

1.1糖尿病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自从1948年首次提出糖尿病可致骨改变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糖尿病骨改变及机制,但目前尚未完全简明,还有很多争论,可能原因如下:(1)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敏感性下降[3-6]:①成骨细胞表面存在胰岛素受体,胰岛素缺乏可导致骨基质成熟和转换下降,骨基质分解,钙盐丢失,引起骨质疏松。②胰岛素缺乏影响成骨细胞对胶原的合成,可以加速胶原组织代谢,使骨吸收增加。③胰岛素缺乏时可使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更新率下降,1-25(OH)2D3 减少导致BGP下降。④胰岛素缺乏通过骨细胞的多种代谢作用,而影响骨的形成和转换使骨矿物质含量减少和骨质疏松。

(2)高血糖:骨密度降低与长期空腹血糖水平过高密切相关。当大量葡萄糖从尿中排出,同时也将大量的钙磷镁排出体外而造成丢失过多;高尿糖阻滞肾小血管对钙、磷、镁的重吸收,加重骨盐丢失。长期高血糖还可产生过多的糖基化终末产物使破骨细胞活性增加和对骨吸收加快[6-7]。

(3)甲状旁腺激素:糖尿病时PTH增多可能与尿钙排泄增加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多,可动员钙进入血循环,加之糖尿病人严格控制饮食,血钙水平降低使骨吸收增强,又加重了骨质疏松。

(4)糖尿病人合并肾病时,肾功能减退,使维生素D在肾脏激活受阻,不能转变成有活性的维生素D,结果导致小肠钙吸收减少,肾脏排泄钙、磷增多,骨钙沉着减少导致骨密度下降。

(5)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3,6]:近年来,已有研究表明胰岛素生长因子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6)遗传因素:目前有研究认为,某些基因与糖尿病骨质疏松有关。Ma[8]对97例2型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中Bb基因型骨密度高于BB型、低于bb基因型,但没有显著差异,因此认为VDR基因多态性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有较小影响。Hampson等[9]的研究认为糖尿病患者骨密度与1型原羧基端前肽(COL1A1)基因的多肽性有关。

1.2糖尿病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10-11]糖尿病合并神经-血管病变时,加重骨的营养障碍。血管病变,血黏度增高造成骨组织供血不足和缺氧,引起骨代谢异常,导致或促进骨质疏松发展的因素之一。糖尿病并发垂体和性腺功能减退时,生长激素(GH)和性激素缺乏,促进和加重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与糖尿病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热卡丢失,膳食结构,营养不良,体重,劳动强度等慢性并发症及代谢性酸中毒有密切的关系。女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是由于女性的骨架较瘦小,又常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在40岁左右,卵巢功能开始减弱,雌激素水平下降使骨骼中的钙结合能力降低。

1.3现代医学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糖尿病合并钙磷代谢紊乱导致骨密度下降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常见于文献集记载。郭燕[12]等调查的患病率计算,在1500万糖尿病病人以上,则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患病人数不下700万。林爱琴等[13]在研究2型糖尿病病人已提出,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P

虽然糖尿病引起骨密度减低的原因复杂,仍有很多争议但通过各各作者的研究、观察结果显示糖尿病对钙、磷、镁代谢,骨代谢,骨密度的影响,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中起着主导作用。

2中医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研究

2.1中医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理论基础①根据“肾主骨,生髓”,“肾主生殖”:认为肾虚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确指出:“肾生骨髓,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人体的骨骼依赖骨髓的营养,骨髓为肾精所化生,肾精充实则骨髓化生有源,骨骼坚固,强健有力,一旦因各种病理因素以及年老肾虚,则不能充骨生髓,骨骼失养,脆弱无力而形成骨质疏松。肾虚在消渴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内经》言“肾脆, 善病消瘅”;这说明肾虚与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关系是有密切的。②“脾肾相关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二者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 则水谷精微下走伴小便而出, 故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四肢百骼, 故形体日渐消瘦甚则发为骨痿,骨骼失养,则骨骼脆弱无力, 必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③“血瘀证论”:腰痛或全身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中医理论认为:“瘀则不通,不通则痛”,疼痛是血瘀证的重要症状。骨质疏松症的疼痛也是由于血瘀所导致。消渴病阴虚燥热, 津液大量耗损, 不仅入脉之津液不足, 甚至脉内津液外渗, 形成血脉空虚, 津枯血燥, 血流速减慢, 血滞脉络, 形成血瘀。再说, 消渴病久, 阳气虚弱, 鼓动无力, 血行亦减缓;阳虚生内寒, 寒则血凝, 也将导致瘀阻脉络, 发生血瘀。血瘀可致气血运行障碍,营养不能濡养脏腑,引起脾肾俱虚而加重骨质疏松症的症状。所以肾虚血瘀是消渴的主要证型之一, 更是消渴并骨痿的常见证型。④“肝肾同源之说”:肝藏血,肾藏精;血的生化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所以说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称之为“精血同源”。如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能引起肾精亏损,肾亏则髓空,骨骼虚损,而形成骨质疏松症。近来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上也证实了:肾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根本原因,脾虚、血瘀及肝虚在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糖尿病日久尤其是老年患者, 有血液黏度及血浆黏度的增高, 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血管壁应力和微血管张力下降等变化;亦有红白细胞黏附聚集性增高、血小板黏附聚集性增高、血浆纤维蛋白水平增高、红白细胞变形能力减弱、血栓素增高、微循环处于痉挛或瘀滞等状态。这些现象从客观上进一步显示肾虚血瘀是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发生的病理基础。

2.2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候分型临床研究对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候特点,过去没有专门文献记载,直到近几年才有一些探讨,根据其病症特点,将其归属于消渴并骨痿范畴,消渴与骨痿病机的一致性, 导致了消渴与骨痿并发的必然性。苏友新[20]等观察42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证侯类型。按照中医辨证可见到肾阴不足、虚、脾气虚、血凝四症在所有患者中均存在。冯维斌[21]对 128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观察,据临床症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气阴两虚9%、肝肾阴虚21.88%、肾虚血瘀68.75%。杨大男[22]等认为肝肾亏虚、精血不足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的主要病机。张发荣[23]等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分为2个阶段、4个证型。第1阶段分阴虚内热、湿热内蕴2型,第2阶段分肾精亏虚、正虚血瘀2型。熊曼琪[14]等对中医不同证型的糖尿病患者骨密度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气阴两虚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发病率最高(78.1%)、阴阳两虚(57.1%)、阴虚燥热型最低(31,3%);认为脾气虚是消渴病重要病机。

总之,目前对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侯分型尚未取得统一认识,还需要待于进一步研究。

骨质疏松的辨证分型范文2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骨折 中医理论 近10年来我国对骨质疏松症(OP)的研究成绩卓著,尤其是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令世人瞩目。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群及绝经后妇女的一种多发病,是以骨量减少、骨的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临床表现为腰背四肢疼痛、龟背、乏力,甚至骨折。本病属于中医的“腰痛”、“骨痿”、“骨痹”、“骨折”、“绝经前后诸证”等范畴[1]。

近几年来,多以补肾壮骨、祛寒益精,养血活血为主,常用的药为:仙灵脾、补骨质、骨碎补、川断、桑寄生、附子、肉桂、枸杞子、蛇床子、巴戟天、丹参、龟版胶、地黄等。现在骨质疏松症在诊断标准、研究方法等方面日趋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结合中医古代文献对OP在基本概念、病因病机及治法选方等方面的全面认识,现将笔者对OP的中医理论认识简单介绍如下:

(一)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后天之本相互资生,脏腑之间相互关联肾藏精,主骨生髓, 肾虚与骨质疏松关系最为密切。《医经精义》指出:“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故骨者,肾之合也”。“精足则髓足,髓在肾内,髓足则骨强”,反映了肾、骨、髓之间存在一定的生理联系。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气的盈亏直接影响人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肾藏精,主骨生髓。髓藏于骨中滋养骨骼,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坚固有力,反之则疏松易折。《景岳全书》:“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可见古人对“肾主骨”与五脏六腑之间的普遍联系已有认识。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依赖脾的运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清阳实四肢”谓四肢运动有赖于清阳之气,清阳之气则有水谷精气所化生,所以脾旺则四肢强健。脾气虚弱,气血生化无源,骨骼因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气虚不能充运,无以生髓养骨,而致骨质疏松的发生[2]。

(二)(气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久病入络

骨痛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以腰背痛最为多见,疼痛持久,痛处固定不移。清•唐容川提出“: 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周身作痛,以其堵塞气之往来,故滞障而痛,所谓痛则不通也。”王清任在《 医林改错》中明确指出“ 痛不移处”或“ 诸痹证疼痛”定有瘀血,可以认为血瘀为骨质疏松症性疼痛最主要的原因。老年人或妇女进入绝经期后肾阴、肾阳偏衰,肾阴不足,虚火炼液,致血稠而滞;肾阳不足,不能温养血脉,致血寒而凝;肾虚元气不足,血液运行无力,致气虚血瘀;肝肾阴虚,经脉失养,血流涩滞而瘀;脾虚气血生化乏源,气虚统摄无力,脏腑机能的衰退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停滞为瘀[3]。

(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本病有内外之因,肾肝脾为主要内在因素;精血虚衰,为主要病机。,其病理变化不同,临床出现之症候有所差异,症状表现也较复杂,且病情有轻重及深浅之别,故之临床上必须辨证分型。对于本病的治疗,《内经》云:“肾主骨,肝主筋”,“肾实则骨有生气。”《圣济总录》认为:“肾不荣,则髓不能满。”《脾胃论》强调痹痛治疗必须健脾化湿,调补脾胃。这些论点,提示了从肾肝脾治疗痹痛的依据。综上所述,应遵循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原则全面分析、进一步深入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诊断和治疗。

(四)上工治未病,中医讲求“未病先防”

因骨质疏松症多是伴随增龄而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疾病,其一旦发生而不可逆转,故以上防止早衰之法在预防本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类似于“上工治未病”的预防为主的思想,亦尤为现代医家所重视。

参考文献

[1] 中医古代文献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夏东胜(北京市通州区中医院北京101100)

[2] 中医药辨证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杜斌1闵正2(1.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江苏南京210029;2.武汉仁和综合医院),

骨质疏松的辨证分型范文3

关键词:牙种植;骨质疏松症;中医药;肾土骨;辨证施护

中图分类号:R24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12―0077―02

种植牙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口腔修复体,它将人工种植体植入颌骨内以支持义齿(假牙),使患者感到比较舒适,又能达到很好的固位效果。

牙种植体植入颌骨后,骨整合不仅受种植手术、种植体材料、种植部位等因素影响,全身及颌骨骨代谢状况也发挥重要的作用。而骨质疏松症对牙种植体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症在老龄人特别是绝经后妇女中发病率极高。颌骨骨质和骨量缺陷会影响种植体的早期稳定,从而导致种植体丧失,固定修复失败,因此,临床牙种植医师将OP列为种植的相对禁忌症。但近年来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要求牙种植的患者日益增多,其中不乏老年患者。为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对种植牙的需求,尤其是探讨如何纠正骨质疏松状态及其对种植体骨愈合的影响,对临床牙种植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理论认为肾主骨生髓,骨骼的生长、发育、修复均有赖于肾中精气的充盈、滋养与推动。《医经精义》曰:“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所合也,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是骨髓产生的物质基始,后天之精是骨髓充盛的物质保障。可见运用肾主骨生髓理论指导护理工作可提高疗效、促进病人康复。

1 辨证要点

从整体来说,肾是先天之本,对肾的辨证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肾阴滋养五脏六腑之阴,肾阳温熙五脏六腑之阳,病理状态表现为肾阴虚或肾阳虚,临床上更多见的是肾阴虚和肾阳虚两者不同程度同时存在,这就是精气两伤,阴阳俱虚。

肾阳虚型:肾阳虚衰,气血运化无力,脏腑及肌表均失于阳气的温煦,表现为腰背酸痛、下肢酸软、神疲乏力、头晕目眩。次症: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夜尿频多、尿后余沥、下肢浮肿、减退、失眠健忘、面色苍白、发槁齿摇。舌脉: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肾阴虚型:肾阴亏虚,肾精不足,不能充骨养脑,出现腰膝酸软、形体消瘦、肌肉抽筋、头晕耳鸣。次症:五心烦热、口干咽燥、潮热盗汗、骨蒸发热、齿松发脱、遗精、失眠多梦。舌脉:舌质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肾阴阳俱虚:老年患者大多阴阳两虚,故临床上大部分患者兼有不同程度的阴虚与阳虚症状。

2 辨证施护

2.1 情志护理 因目前种植牙在我国还没有广泛开展,患者对治疗过程及效果(外形、色泽、咀嚼功能)缺乏认识,加上昂贵的费用,因此,患者容易产生忧虑、紧张、猜疑等心理反应,其次害怕疼痛、失败,护士应耐心讲解种植的全过程,消除患者的疑虑,通过耐心细致的讲解,提高患者对种植牙的了解,坚定治疗信心。

2.2 饮食护理 根据辨证施护的原则,肾阳虚者应用淮山药、枸杞子、核桃仁、肉桂炖鳖鱼服食,温补命门之火、益肾填精。忌食寒凉生冷之品。肾阴虚者,可食用山茱萸、大枣、龙眼肉熬猪骨汤、鲍鱼炖鸡;阴阳俱虚者要进食鱼类、羊肉、鳖鱼等血肉有情之品。忌滋腻辛燥太过之食品。应以滋而不腻。补而不燥为原则。

2.3 运动指导 运动是预防骨质疏松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运动一方面能改善骨的血液循环,促进骨代谢,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机体的性激素水平而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同时还可以延缓骨量丢失,增加骨强度。鼓励病人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增加日光照射,促进皮肤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的吸收。同时根据肾主骨,齿为骨之余的理论,指导病人早晚做叩齿运动(即上下牙齿相叩)36次。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体育锻炼应遵循量力而行,劳逸结合,循序渐进,适可而止的原则,合理安排运动量,避免剧烈运动,注意动作协调,避免外力对身体的碰撞,防止摔倒。

2.4 药物指导 中医认为,肾为光天之本,主生氏发育,主骨生髓,OP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肾虚症状。肾精亏虚,则骨髓化源缺乏,髓海空虚,骨失所养,出现骨骼脆弱。根据不同证型给予治疗。(1)肾阳虚损型:用熟地黄、巴戟天、羊萑、鹿角胶、当归、肉桂、乌药、枳壳。(2)肾阴亏虚型:用熟地黄、,u茱萸、制首乌、黄柏、牡丹皮、枸杞、山药、当归、佛手、肉苁蓉、知母。(3)肾阴阳俱虚:方用仙茅、羊藿、巴戟天、当归、女贞子、旱莲草、知母、黄柏等。服药时间多在饭后30min,因老人的脾胃功能较差,宜少量多次温服,以免影响药物吸收。

3 讨论

骨质疏松的辨证分型范文4

按照WHO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代谢障碍的疾病[1]。虽然大多数患者并不直接引起死亡,但对其健康、生活质量、社会负担带来的影响非常重大。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主要的、越来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2]。腰背痛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症状之一,现就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供临床参考。

1 西药疗法

1.1 抗吸收疗法 对抗骨动态平衡中的再吸收作用,主要药物有:①雌激素替代疗法,降低骨小梁的骨丢失。常用药物有孕马雌酮,长效雌激素尼尔雌醇联合安宫黄体酮、雌二醇[3]。②二磷酸盐: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活动来预防骨丢失的抗吸收因子及各种骨质疏松症和骨代谢紊乱,药物阿伦特罗与雌激素替代疗法联用效果显著,双磷酸脂可预防绝经后骨丢失和皮质类固醇引起的骨丢失[4]。有人认为二磷酸盐能增加食道黏膜损伤和胃炎发病率[5],但Epsteins[6]的实验证实,使用二磷酸盐能抑制骨吸收,BMD提高7%~8%,并认为是骨质疏松症治疗的首选。③选择性雌激素受体拮抗剂(SERM),常用的雷诺昔芬对骨、脂肪代谢和脑组织均有雌激素激活作用,而对乳腺和子宫具有雌激素拮抗作用,已成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最好的药物。④降钙素(CT):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肽类激素,主要特点是无可替代的代谢型骨病镇痛治疗中的地位,常用的是降钙素,但降钙素长期应用会导致降钙素受体和新骨减少,骨质变差,应考虑联合使用骨形成促进剂。

1.2 合成代谢疗法 主要促进骨形成。①甲状旁腺素(PTII):一种骨生成因子,加强骨细胞溶解骨钙和破骨细胞吸收骨基质,促进成骨细胞形成及矿化骨的作用。PTII疗法不能治愈骨质疏松症,但能在很大程度上恢复骨质量,特别是骨小梁,增加骨强度[7]。②氟化物(BMD):能刺激成骨细胞生长,加强骨合成代谢活动,抑制骨吸收;可缓解骨质疏松症的症状,持续增加骨密度,被认为是治疗中轴骨骨质疏松症的有效药物,如特乐定[8],但要注意氟的慢性中毒。③雄性激素和蛋白同化剂:能促进成骨细胞的产生从而增加骨量,适用于衰老、运动减少、服用糖皮质激素导致的骨质疏松症。常用药物有睾酮、康力龙、诺龙等。

1.3 促进骨矿化 药物主要有钙和维生素D,各种类型的钙对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的作用,维生素D代谢物反馈性抑制PTH的释放而减少骨丢失,以提高骨质量治疗骨质疏松症。总之治疗骨质疏松症不仅要用骨吸收抑制剂,而且需要同时使用刺激骨形成的药物以增加骨量,可联合用药。骨吸收抑制剂只能维持骨量和暂时骨形成增加,骨形成刺激剂才能有效地提高骨量。

2 中医药疗法

2.1 中药 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内在物质基础与调节机体内分泌、免疫、微量元素等系统有关,应标本同治,通过对机体全身性的调节作用,纠正激素失衡和维持钙平衡。其可能通过类激素样作用,升高体内分泌1,25(OH)2D3水平,间接促进骨细胞增殖,对破骨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可增加肠黏膜对钙的吸收的分子结构,使骨机械力学特性得以加强[9]。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髓、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以滋养而强健有力。肾虚肾精不足, 骨髓失养可致骨骼脆弱无力,出现腰背酸痛、胫膝酸软等骨质疏松症状。骨质疏松症分为肾阳虚型、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气滞血淤型[10] 。①肾阳虚型:治疗多以温补肾阳为主,右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②肾阴虚型:滋阴补肾,多以知柏地黄丸、左归丸为主(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版)。③脾肾气虚型:温肾健脾益气,有人用金匮肾气汤加味(附片、熟地、山药、山茱萸、肉桂、丹皮、茯苓、泽泻、骨碎补、黑固脂) 主之[11]。④气滞血淤型:活血化淤兼补气血之方,如桃红四物汤,活络丹(当归、黄芪、桃仁、红花、阿胶、赤芍、丹参、乳香、没药等)。目前证实中药黄芪、大黄、蛇床子、刺五加等可抑制破骨细胞,使骨细胞减少,有效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补钙是现象,即“标”,吸收是关键即“本”。有学者[12]通过观察中药对成骨和破骨细胞的影响证实,平补肾之阴阳表现为温和地促成骨细胞增殖和一定的抑制破骨细胞;加重补阳药则对成骨细胞的增殖加强,对破骨细胞的活性抑制减轻。加重养阴药则对成骨细胞增殖作用减弱,而对破骨细胞活性的抑制加强;养阴而同时加入泻火药则明显增加对破骨细胞活性的抑制,甚至对成骨细胞增殖也有促进减弱而为抑制。补肾药具有性激素或促性腺系统功能作用,以雄性激素睾酮作用明显。健脾药能降低PTH 浓度,抑制骨吸收;滋肾健脾双补可协同增强上述两方面作用,且增加CT浓度,缓解骨质疏松疼痛。近几年中医“肾主骨”理论和补肾中药延缓衰老,调节机体物质代谢、改善内脏机能的药理作用也得到证实,中药治疗效果明显,且安全有效。

2.2 针灸 中医认为肾主骨、藏精,骨的生长、发育、强弱与肾精关系最为密切,若肾精耗损,则骨髓生化无源,以致髓不养骨,骨质丢失。辨证论治[13]:肾虚可累及他脏,尤其是脾脏,主张补肾健脾,取穴除补肾穴位外,加健脾之脾俞、足三里等。若治以补肾益精、温阳壮火,穴选肾俞、脾俞、命门、关元、神阙、足三里、中脘、大椎、大杼等。若补肾气、升命火,则选用肾俞、志室、腰阳关、膈俞、腰眼、太溪、三阴交等穴。辨病治疗: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穴取大杼、大椎、命门、悬钟、膈俞、足三里。刘广霞[14]以督脉为主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主穴为百会、大椎、至阳、腰阳关、命门,配以关元、气海、肾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周德祥[15]认为针灸具有调和阴阳、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的功能,能够调整和改善脏腑功能。现代研究表明,针灸能有效地作用于内分泌系统,纠正激素的紊乱状态,平衡钙磷的代谢,从而从根本上改善骨质疏松的程度。在治疗上,强调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要遵循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原则。肾虚是骨质疏松症最根本的因素,应从补肾着手,针对骨质疏松症常见的腰背痛、骨痛等症状选用适当的穴位,标本兼治。

3 蜡疗

周道平[16]报告了蜡疗治疗腰背关节疼痛80例观察结果,主要是利用蜡疗有较强而持久的温热作用原理,加强血液循环,增加组织营养,加速组织修复,降低组织张力,增加其弹性,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4 结语

在涉及的文献报道中,大体都是谈及治疗骨质疏松症单一的药物治疗方法。我院骨科从2005年开始至今,对住院的骨质疏松症部分病人在常规药物抗骨质疏松治疗基础上,配合针灸和蜡疗,疗效满意。为了进一步证实药物配合针灸、蜡疗治疗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效果,我们特申报针灸配合蜡疗治疗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临床研究这一课题,以便在临床推广应用中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博华,蔡世杰,陈平,等.综合疗法治疗骨质疏松症引起的腰背痛[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6,12(2):123,125.

[2] 鲁永梅,董火林.骨质疏松症治疗的新进展及评价[J].菏泽医专学报,2005,3(14):77.

[3] 赵伟业,董碧蓉.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新进展及循证证据[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5,9(1):80-83.

[4] 赵文国,贺宝玲,张柳,等.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新进展[J].中国综合临床,2005,19(1):13-14.

[5] 蔡小华,.骨质疏松的药物研究进展[J].怀化医专学报,2004,1(1):67-70.

[6] Epsteins. Update of Current Therapeutic Options for t he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J].Clin Ther,2006,28(2):151-173.

[7] Potts JT. Parathyroid Hormone:Past and Present [J]. J Endo crinol,2005,187(3):311-325.

[8] 程栋,龙樊,周海艇,等.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近况[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5,9(1):86-89.

[9] 谢席胜.中医骨质疏松研究进展[J ].四川中医,2005,21(5):20 -21.

[10] 冯世纶.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名刍议[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4,7(1):91.

[11] 刘献祥,吴明霞,吴炳煌,等.针灸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影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J].中国骨伤,2000,13(9):519-521.

[12] 刘献祥,吴炳煌,吴明霞,等.针灸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影响的实验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0,10(1):21-24.

[13] 徐亚莉,金建军,徐登玉,等.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6,4(23):53-56.

[14] 刘广霞.针灸督脉为主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28例临床报道[J].中国针灸,2005,20(9):529.

骨质疏松的辨证分型范文5

【关键词】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治疗方法

骨质疏松其定义为单位体积内骨组织(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绝对减少,从而导致骨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的而一种北京301医院骨科唐佩福疾病。其患病后的危害很大,可导致患者意识消沉、失眠、慢性背痛,甚至生活难以自理。本文探讨了一些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方法,具体见下文。

1 药物治疗

目前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主要有:抗骨重吸收药物、促骨形成药物、骨矿化药物。

1.1 抗骨重吸收药物:抗骨重吸收药物主要包括雌激素、降钙素、二磷盐等。雌激素主要抑制骨重吸收,它通过直接刺激骨组织中的雌激素受体或间接抑制某些细胞因子类产物而发挥治疗作用,适用于老年妇女绝经后的骨质疏松。降钙素适用于治疗椎骨骨折引起的疼痛,它是通过提高体内啡肽的水平,使神经肽的释放减少而发挥治疗作用。二磷盐不同以上两种药物,它既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吸收,又可以使骨的更替减慢,主要适用于骨密度低的患者。

1.2 促骨形成药物:氟化物是促骨形成药物的代表,它通过刺激骨细胞的活化而发挥作用。近些年来,据不完全统计,使用氟化物治疗后椎骨骨折发生率降低,提高了脊柱和股骨颈骨量。

1.3 骨矿化药物:该类药物主要是各种钙剂及VitD等。钙剂和VitD需要共同使用,VitD可以促进骨的形成和肠道内钙的吸收,利于钙的平衡。

2 局部治疗

针对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目前采用的局部治疗主要是保守治疗,也称姑息性手段。主要包括:卧床休息、支架支撑等。然而,长时间卧床易导致骨流失严重、肌肉萎缩,进而加剧疼痛。

3 手术治疗

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脊柱功能和缓解痛苦。并不是所有的骨质疏松患者都考虑手术的,只有当病人保守治疗无效、病情不太严重时才考虑采用手术治疗。治疗骨质疏松的手术很复杂,还存在一定的危险。

4 中医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骨质疏松是涉及多脏腑的病变,主要以肾虚为主,肝失疏泄为关键,脾虚为辅,血瘀是促进因素。中医根据辨证分型的特点,标本兼治,通过调理各脏腑,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的目的。

5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

经皮椎体成形术又称注入骨水泥椎体成形技术,它作为一种新的脊柱外科微创技术,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目前在欧美已广泛使用,是向患者疏松的骨组织注入骨水泥。将其应用在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具有小的创伤面、高的疼痛缓解率和高的功能改善率等特点。2005年-2009年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对32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进行了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的椎体硬度和强度明显增加,防止了椎体的塌陷,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并发症少,有很高的临床价值,但在适应症方面要尤为注意。经皮椎体成形手术后患者住院时间短,一般为2-3天,出院后,患者需要定期到门诊复查,并且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多吃钙、磷、维生素D含量高的食物如奶类、豆类、鱼虾等海产品。再坚持每日饮一杯牛奶的同时,要戒烟、戒酒、忌浓茶、咖啡等,多晒太阳和多做室外活动,促进钙的吸收。

6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是1994由美国的Rriley等人设计的。它是一种通过球囊扩张来纠正后凸畸形的技术,于1998年得到FDA的批准并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它是将穿刺针注入体内后将其内芯抽出,注入导针,然后把带芯的骨水泥推入管核,实椎体前缘皮质未破裂前,放入可扩张气囊。当囊内压力达到50psi时,将气囊内芯导丝取出,再将气囊的压力增加到满意程度。当球囊的扩张达到终板或预计的椎体复位时,抽出囊内液体,灌入骨水泥。通过此项技术可以恢复压缩椎体高度,从而缓解疼痛,可称之为安全、有效、简单的方法。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7 结论

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可使脊柱后凸畸形,引起疼痛,严重的可导致瘫痪,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文探讨了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主要方法,总体治疗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降低了病人的疾病痛苦,提高病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余伟杨;何登伟.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对比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 2010(22)):4110-4111.

[2]杨惠林;陆俭;陈亮;倪才方;唐天驷.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22(4)):406-408.

[3] 徐建成;白靖平;锡林宝勒日;何祖胜;江仁兵;黄卫民. 注入骨水泥椎体成形与非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15(13):2367-2370.

骨质疏松的辨证分型范文6

[关键词] 绝经;骨质疏松症;中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6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01-0158-03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commonly u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SUN Yan WANG Haiyan CHEN Lizhong SUN Haidong ZHANG Yixiao

Department of TCM,People's Liberation Army 208 Hospital Chinese Medicine Rheumatology, Changchun 130062,China

[Abstract]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is a common disease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Chinese medicine has its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MOP. Master the commonly u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Chinese medicine, modern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progress, to better provide thinking for the TCM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According to the middle-aged and old patients with kidney and blood stasis pathogenesis characteristics of pixu (spleen deficient), and the use frequency of PMOP, Summary the properties and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odern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progress and 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commonly used Chinese medicine epimedium herb, radix puerariae,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and salvia.

[Key words] Menopause;Osteoporosi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Research progress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是最常见的一种原发性骨质疏松,是指由绝经引起的骨量减少和(或)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其主要症状为骨痛、骨骼变形及骨折等合并症,从而增加中老年妇女的伤残率及病死率。目前西医治疗PMOP所用的药物一般可分成三大类:骨吸收抑制剂(如降钙素、雌激素等)、促进骨形成药物(如氟化物、同化性类固醇等)、改善骨质量药物(如钙剂、活性维生素D等)。这些药物的疗效肯定,但长期应用不良反应较多[1],且会产生依赖性,不适合长期应用。

由于西医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存在的价格昂贵、副作用大的问题,许多学者经过不懈的努力,大力挖掘中医中药宝藏,在中医药预防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及临床实验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近年来,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中草药抗骨质疏松研究逐渐受到大家的重视,魏戍等[2]认为有效的中药物质基础与药理作用机制阐述是实验研究的重点,疗效评价是临床研究的关键。根据肾虚血瘀脾虚的病因病机特点,结合PMOP的用药频率,对以下四种常用中药做简单的概述,具体如下。

1 羊藿

羊藿又名仙灵脾,味辛、苦、温,归肾、肝经,为小檗科羊藿属的植物。有补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的作用,其为补肾壮阳之药,《本草纲要》中有“补命门,益精气,坚筋骨”之说,是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的常用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羊藿治疗骨质疏松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总黄酮及黄酮各单体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改善心肌缺血、降低血压、抑制血栓形成、促进造血功能、调节免疫、抗骨质疏松、抗衰老、抗肿瘤等作用[3]。目前对于羊藿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较多,体内及体外实验的研究结果均表明羊藿具有提升骨密度值、提高血钙和血磷的含量、抑制成骨细胞凋亡、促进骨形成以及调节骨代谢的作用。

宋敏等[4]采用血清药理学和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方法,显示羊藿总黄酮能刺激细胞增殖,显著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矿化结节数和Ⅰ型胶原表达,提示羊藿总黄酮代谢产物具有促进骨形成活性。濮祖茂等[5]对去卵巢大鼠的股骨头的组织形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和图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中低剂量的羊藿总黄酮在连续应用3个月后其骨小梁结构恢复了拱形结构,说明羊藿总黄酮能防止大鼠切除卵巢后骨质的丢失和改善骨生物力学的性能,具有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朱贵忱[6]等研究表明,羊藿与钙剂联用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更能有效地缓解骨质疏松患者的腰背痛,缩短疼痛缓解时间,阻止骨质疏松的进展,降低骨折的风险。白秀美[7]运用单味羊藿为煎剂与福善美片剂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羊藿能明显提高血清雌二醇水平,降低IL-6表达,证明其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类雌激素样作用和促进骨形成的作用。

2 葛根

葛根味甘、性凉,归脾胃经,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块根。传统意义上属于解表药,具有解表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的作用,但因其具有升发脾胃清阳之气、疏解肝郁的功效,因此可用于治疗脾虚肝郁之骨痿、骨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葛根含异黄酮成分葛根素、葛根素木糖甙、大豆黄酮、大豆黄酮甙及β-谷甾醇、花生酸,又含多量淀粉(新鲜葛根中含量为19%~20%),具有扩张冠状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高粘状态、有活血化瘀的功效[8]。

王新祥等[9]通过动物实验证明,葛根的主要成分大豆提取物大豆异黄酮可以抑制切除雄激素下降造成的骨密度和骨量下降,高剂量可增加骨密度和骨量,改善骨结构。郭辉等[10]从细胞分子水平观察葛根素对成骨细胞代谢调控的影响,发现葛根素能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并增加成骨细胞中的骨保护素基因的表达。谈志龙等[11]研究发现,葛根素能明显升高BGP和雌三醇,降低尿钙及尿脱氧吡啶啉,证明葛根具有增加雌激素样作用,具有抗骨吸收、促进骨形成的作用。张文扬等[12]采用温肾壮骨汤(羊藿、骨碎补、蛇床子、黄芪、葛根、桂枝、甘草等)加服钙尔奇D与鲑鱼降钙素加服钙尔奇D对比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连续治疗半年,临床疼痛症状有明显改善,且骨密度值增加。

3 黄芪

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归脾肺经,甘温,味经气浮,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脱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中焦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只有脾胃健才能化源充足,气血津液旺盛,全身的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皮毛筋骨都才能得到弘扬,从而肢体健壮、关节滑利、运动自如,因此注意调治脾胃,壮中焦化源有利于痿证的恢复[13]。现代药理研究认为[14-15],健脾益气药能促进小肠对维生素D的吸收和维生素D的活化,且黄芪有抑制破骨细胞的功能,同时也促进骨形成的补骨功效。

韩秀文等[16]认为,黄芪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机制主要是:①提高机体性激素水平;②促进成骨细胞,抑制破骨细胞;③提高机体微量元素锌、锰、铜、铁、镁的含量。欧莉等[17]在对去势大鼠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的动态参数观察中发现,黄芪组给药16周后能提高去势小鼠L2的骨小梁面积百分数及增加其骨小梁的数目及宽度(P

4 丹参

丹参性味苦,微寒,归心、心包、肝经,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根,有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除烦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其具有抗氧化、改善微循环、预防血栓形成、促进骨愈合、预防股骨头坏死等多种功能。

为了进一步探讨丹参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很多学者进行深入的研究,认为丹参的有效成分包括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且最新研究表明[19],丹参水提物即丹参的水溶性成分可促进成骨细胞活性、抑制骨髓脂质代谢,从而改善骨结构,从而预防卵巢等所致的骨丢失。张晓燕等[20]通过丹参提取物对去卵巢大鼠牙槽骨骨量的影响的实验结果显示,低中高剂量的丹参水提物均具有防治卵巢大鼠骨量丢失的功效,其中中剂量组[丹参提取物5.0 g/(kg・d)]是最佳剂量,但是其疗效不及雌激素。许碧莲[21]等研究表明,低、中剂量的丹参骨宝(丹参水溶性成分)可以使大鼠腰椎生物力学参数增加,而高剂量则无明显变化,从而说明丹参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其浓度有一定的范围。

中医学虽无骨质疏松症这一病名,但有类似于本病的记载,究其病因病机与临床症状,与骨痿、虚劳、骨痹之论述颇为相似,定性、定位最准确的是骨痿[22]。《素问・六节脏象论》指出,“肾为先天之本”、“肾生骨髓”,是说骨的生长发育,有赖于骨髓的充盈。肾中精气充盈才能充养骨髓:相反肾中精气不足、骨髓空虚则会发生骨的病理变化(如骨质脆弱、易于骨折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且有“脾肾同源”之说。脾之健运,化生水谷之精微,有赖于肾阳的温熙。若脾不运化,脾精不足,肾精乏源或肾精本虚,骨骼失养,则骨骼脆弱无力,最终会导致骨质疏松症。肾藏精,肝藏血,在体合筋,筋附于骨而聚关节。若肝血不足,脉络空虚,筋脉失濡,则血不荣筋,筋病及骨,骨失血养,至骨脆弱不健,故骨质疏松症与肝脾肾有着密切的联系。

绝经后骨质疏松是绝经后女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PMOP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中医药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其独特的优势:①疗效肯定:不仅能促进骨质的修复,同时还能提高骨密度值;②作用较全面:能同时调节内分泌、免疫等多个系统,起到综合治疗的目的;③副作用小: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目前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已经从多方面阐述了其防治PMOP方面的作用,为临床医师在治疗PMOP中对中药的组方、进行辩证施治提供基础,从而指导PMOP的临床用药。

[参考文献]

[1] 史晓林. 自拟强骨饮治疗骨质疏松症的32例临床报告[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6,14(2):33-34.

[2] 魏戍,谢雁鸣.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评述[J]. 世界中医药,2011,6(5):456-458.

[3] 葛淑兰,田景振. 羊藿及有效成分的药理研究进展[J]. 中国药师,2005,8(6):462-464.

[4] 宋敏,罗晓,李宁,等. 羊藿总黄酮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0,18(2):3-5.

[5] 濮祖茂,李勇,李晶晶,等. 羊藿总黄酮对去卵巢大鼠股骨头作用的扫描电镜观察和图像分析[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5,11(2):246-250.

[6] 朱贵忱,刘明雨,宋雷花,等. 羊藿联合钙尔奇D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IL-6、TNF-α的影响[J]. 河北医药,2014,36(3):325-326.

[7] 白秀美. 单味羊藿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D]. 南方医科大学,2009,1-88.

[8] 钟保恒. 葛根素药理研究现状[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5):16-18.

[9] 王新祥,张允岭,吴坚,等. 葛根对切除骨质疏松模型小鼠骨密度和骨构造的作用[J]. 中国组织工程和临床康复,2010,14(7):1262-1266.

[10] 郭辉,刘奕琛. 葛根素对大鼠成骨细胞代谢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J].现代中医药,2008,28(1):48-50.

[11] 谈志龙,邢国胜,于顺禄,等. 中药葛根对去卵巢大鼠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3,9(2):108-110.

[12] 张文扬,陈茂义. 温肾壮骨汤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1,31(7):650-651,655.

[13] 董颖,李霞. 内经选读指要[M]. 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01.

[14] 张华,冯新送,庄洪,等. 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及辨证施治研究[J]. 中医正骨,2001,13(3):55.

[15] 陈华庭,王虎,郑著,等. 黄芪总酮提取物对维甲酸所致大鼠骨质疏松的影响[J]. 中国药师,2005,8(11):895-896.

[16] 韩秀文,王进. 黄芪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进展[D]. 中外医学研究,2011,9(8):120-121.

[17] 欧莉,张素宁,曾小红,等. 黄芪配伍熟地黄对去卵巢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组织形态的影响[J].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5):1097-1098.

[18] 阳波,杨静. 黄芪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影响的临床研究[J]. 四川医学,2007,28(3):291-293.

[19] 孙宇,崔燎,吴铁. 盐酸水提法制备丹参水溶性有效部位群及其对成骨细胞活性测定[J]. 中国药理学通报,2008,24(3):377-381.

[20] 张晓燕,吴铁,崔燎,等. 丹参提取物对去卵巢大鼠牙槽骨骨量的影响[J]. 中成药,2007,29(2):268-270.

[21] 许碧莲,崔燎,陈文双,等. 维甲酸致大鼠骨质疏松模型探讨及丹参骨宝的预防作用[J]. 中国药理学通报,2010,26(4):539-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