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传播的革命性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联网传播的革命性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联网传播的革命性意义

互联网传播的革命性意义范文1

关键词:网络营销;传统营销;新经济环境;市场导向

世界著名的美籍华人企业家说:“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上网,即失败。”对于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而言,两者的差异可以说是革命性的、翻天覆地的差异。只有深刻理解了这种差异,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网络营销,更好地开展网络营销。网易总裁丁磊说:在一个互联网业者看来,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分为两个世界,一个是有互联网的世界,另一个是没有互联网的世界。两个世界的差异,充分地体现了差异的革命性。具体而言,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革命性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传统营销以市场导向为主,网络营销以顾客导向为主

市场导向,强调的是以整体、宏观的角度来开展营销;而网络营销,强调以具体的、生动的每个个体的消费者为对象来开展网络营销。以市场为导向,对于把握顾客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对顾客的需求的满足度一般较低;而网络营销可以通过技术的手段,来尽量分析出每个具体的顾客的需求的特点并满足之。这在人类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商业人士,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可以了解到芸芸众生中每个具体个体的需求的特点,并根据对每个具体的需求的把握,来组织生产,供应商品和服务。让顾客满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比让顾客满意更重要。利用互联网企业可以将企业中的产品介绍、技术支持和订货情况等信息放到网上,顾客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需求有选择性地了解有关信息。这样克服了在为顾客提供服务时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网络营销能满足消费者对购物方便性的需求,省去了去商场购物的距离和时间的消耗,提高消费者的购物效率;在网络营销渠道中,企业把速度放在竞争首位。公共网络的建立将迫使企业对市场机会做出快速反映,而强大的信息沟通能力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反应速度,同时也改善了传统的营销渠道的产销关系。

二、传统营销具有同质化、大规模的特点,而网络营销具有个性化、一对一方式的特点

在传统营销的视角下,商业人士总是试图从大众市场中,细分出一部分目标市场,找到特定目标市场的同质化特点,然后来组织生产。而网络营销,就是要将个体的需求同机寻找出来,不是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目标市场,而是去关注是否有特定的个体具有特定的需求,如果发现了一种个体的一种需求,还未有满足的,就可以通过网络营销的方式,来组织生产或供应。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网络营销是一种以消费者为导向,强调个性化的营销方式;网络营销正在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发生着变革。在传统的运行方式下,企业欲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欲望及发现潜在消费者方面有一些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在网络营销下,在互动沟通过程中可以实现信息对称(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干扰),从而使得产销之间实现一对一的深层次双向沟通。

网络营销的特点,使得具有相似需求特点的个体,会在网络营销者并不主动地背景下,会聚到提供个性化服务或产品的网络平台上来。

三、传统营销是异动单向的,而网络营销是同步互动的市场营销

营销,强调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提供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沟通的深度越深入,沟通的频次越高,则往往更使双方更容易解决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异。传统营销环境下,供给者显得更加主动,需求者是相对被动的;而在网络营销环境下,需求者取得了更大的主动的权利,需求者和供给者可以及时高效地互动沟通,这也是传统营销下不可能实现的。网络营销具有企业和消费者的极强的互动性,从根本上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网络营销的互动性,则利用互联网络互动性强的特点,将营销由营销者单方面的努力转变为营销者和消费者的互动。Yoyodyne公司是H&RBlok公司、Reader’s Digest以及MCI等众多公司的商,该公司吸引了100万用户参加游戏和有奖竞赛,该公司只要玩游戏的人自愿提供一个电子邮件地址,在它提供的网址中随意访问什么网址或阅读什么广告,通过这种方式Yoyodyne公司帮助广告商同用户建立联系,以便掌握更多的消费需求信息。这种传播方式大大加快了传播的速度,同时也使得广大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该公司的产品,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传播方式,它很好地利用了互联网的互动特性,使互联网成为传播概念的有力工具。

另外,网络强大的通信能力和电子商务系统便利的商品交易环境,缩短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实际距离,同时也促使营销者和消费者的沟通方式进一步发生变化,消费者希望可以亲自参与到产品的设计、生产、评测环节中去,并且成为企业经营全过程中重要的、积极的参与者。在网络环境下,通过电子商务手段,企业将信息以多媒体方式在网上传播,并以智能搜索和查询的方式,方便消费者主动在网络上搜索信息,这样企业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和消费者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共同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网络营销的互动性,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和互动,向消费者和目标顾客传递大量的信息,推动顾客主动购买并传播企业的产品概念,通过制造并传播,帮助企业实现快速扩展的目标。网络营销要应该很好地把握消费者的需求,提升消费者服务意识和水平。将消费者放在首位才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

四、网络营销可以更容易地将业务范围扩展到全国、全球,而传统营销则显得步履艰难

传统营销面对的工作环境是要将分布在全国、甚至全球的各种销售分支机构、销售商协调起来,组织资源来满足需求。网络营销通过利用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可以以一个形象、一个准则来满足客户需求;并及时沟通,处理各种特殊情况。

企业扩张,最根本的是要实现市场的扩张,客户数量的增加。做好产品的功能和质量,然后将产品卖给尽可能多的顾客,卖到尽可能广阔的市场,这是很多商业人士的梦想。在传统营销下,因为成本的原因,因为时间、空间的原因,因为管理的难度,使得很多小的企业虽然有很好的产品,但市场却几十年内,都无法扩展到全国、全球。

而网络营销环境下,企业可以通过近似免费的信息的传递,将产品的信息拓展到全国、全球,可以节省大量的市场推广成本和客户管理、服务成本,并能节省商品生产、管理的成本。在网络营销时代,我们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小而精的强大的企业,它们在一个行业或产品领域内,同过去的产品上的竞争优势,而占据了该产品或行业的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市场的领导地位。

传统营销领域,虽然也提出了整合营销的学说,但实际上,能够真正做到整合营销的企业少之又少,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传统营销本身就是一个分散、独立的过程;网络营销在统一协调营销工作方面,具有天生的巨大优势。这解决了无数营销管理人员在营销管理、控制中感到困惑的一个突出难点。

五、网络营销实现零级渠道销售模式,传统渠道则必须依靠中间商发力

互联网传播的革命性意义范文2

然而,人们震惊地看到:科学家在短短的年代中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给予了世界一个因特网络,给予了网络经济的运作平台,网络经济如此迅猛地在全球展开,然而经济学家却还没有来得及对其进行那怕是粗浅的研讨!这便是我们选择这一课题的意义与初衷。

令人欣慰的是,在实证调研方面,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从1999年开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传播政策研究中心启动“全球互联网项目”(WorldInternetProject),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自1997年起开展互联网调查,迄今已公布了14次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中心从1999年夏天开始准备加入“全球互联网项目”,于2000年底至2001年初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长沙实施了问卷调查并于2001年5月向社会了研究成果。

全文共分一个前言与五部分内容,前言是对本研究成果的一些约定与说明;第一部分“世纪之交:互联网引致网络经济”;第二部分“石破天惊:互联网的革命性昭示”;第三部分“互联共享:认识网络经济新本质”;第四部分“论道经邦:点解网络经济面临的难题与对应措施”;第五部分“传承经典: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挑战探微”。

“互联网”、“网络”概念,无疑是世纪之交的第一关键词。迄今为止,互联网的普及率,是以往任何一种事件无法比拟的。它是空间拓展远远超越时间的一个典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3630万台,跻身于世界第二网络大国。全世界亿万个终端同在一个互联网上传递交流信息、运作种种事务,刹时间,前所未有的网络企业、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网络教育、电子货币、网上资讯等核爆炸式地在互联网上展现,形成一种基于国际互联网的壮观经济现象,真可谓石破天惊。网络如此快捷地结缘经济,新的网络经济现象如此快捷地在全球开展,新的理念、新的商务模式、新的经济机制如此快捷地被创造出来。在15世纪,全球人均收入年增长仅0.1%,在此后5个世纪中人均收入小有上升,在20世纪下半叶接近3%,而2000年美国在这一年就上升22%。这就是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的辉煌,就是计算机网络时代的辉煌!事实上,世界正在进行一场计算机网络经济革命,这场革命给予了每个国家、每个区域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千载难逢的挑战与机会。尽管经历了世纪之初网络经济的“寒夜”,但如今网络经济的辉煌再次闪耀。

网络经济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其根源在于国际互联网的革命性意义,那么它究竟给予我们何等昭示?第一,互联网络显示了前所未有的特征,它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世界,一个崭新的统一的网络国际社会,大体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理解网络的神奇:无差别化,数字化,互联实时化,人本化或智本化,资源共享化,虚拟化,高速化,全球一体化,综合化。第二,基于这样的特征,它最终将成为带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引擎,它曾经创造了这样的奇迹,而今经历了重新融合后的网络经济正在创造新的奇迹。第三,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国际互联网络及其网络经济,之所以说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重要的产业革命事件,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透视它震撼全球的影响力:一是它的影响广度,它几乎布线于全世界各个角落;二是它的影响深度,它在微观上改变着人类行为各个方面,在宏观上改变着现行社会体制、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三是它的影响速度;四是它的影响长久度。第四,基于当代计算机、光缆通讯技术之上的网络经济,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伟大的产业革命,它事实上已经构成第三次产业的科技基础。几乎可以说,正是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形成,使得自上个世纪初叶出现的三次产业分化真正完成。可以预料,扎根于新技术基础之上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前程似锦。第五,互联网产生的信息服务社会。如果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资本社会,那么互联网产生的则是信息服务社会,或者说是信息社会。

正是互联网产生的上述革命性意义,它给予了互联网络下的新经济获得新的本质,或者说发生着本质性嬗变。第一,一种崭新的网络企业诞生。所谓网络企业,是互联于因特网络中的各类企业,是由于网络经济拉动起来的企业系统。在网络经济中的企业,已经可以完全实现:“无论你在天涯海角,企业在你掌控之中”。第二,以网络企业为基础迅速形成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由于互联网的特征而有力地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革命。大量网络企业的诞生,大量网上经济活动的涌现,从而形成了一种史无前例的“网络经济”现象。所谓网络经济,是指建立在由现代通讯网络、电子计算机网络所形成的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一切经济活动,即基于互联网基础上发生的经济行为以及网络的上游、下游经济活动。第三,比之传统经济,网络经济具有如下新的本质:它是人本经济,它是和谐经济,它是可持续经济,它是低成本经济,它是互惠经济,它是一体化经济。第四,在这个新兴的经济体系中,智慧资本、知识资本最终获得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因为,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值因素、倍增因素的重点在于智慧劳动。第五,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平台上,体现不出人们的社会差别(阶层、民族、区域、地位、性别、身份、年龄等等),它甚至跨越了时空界限,将劳动者之间的差别简化为人们能力的差别,简化为人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在这个平台上创造价值、服务企业的差别。这便为劳动者平等地、自主地展示能力提供了无拘无束的时空,就是说,劳动者迈向自主劳动的路途坦荡。第六,网络经济的发展,将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次上打造出新的经济机制,而且最终会形成一整套与新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机制系统。

基于以上对互联网及其引致的网络经济的探讨,我们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但是,目前网络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很多,处境也是十分困难的。本研究论文中,作者对其中最为紧要的几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应对策略或者政策建议。第一,作者告诫,网络经济发展到今天,如果想减少市场的盲目性带来的损失,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需也必须介入了。必须制定给网络经济基础产业中的每一块均衡发展的政策,也就是说,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来调节网络经济丰厚利润与赶超利润的分配。第二,针对我国大批网络企业不能赢利的根源,作者强调,网络信息产品的商品化是关键,为此建议:对信息、网络产品要区别对待。软件、专用信息、经过研究加工过的信息,必须将其产品商品化。商品化的惟一出路是给出产品的边界,使其具有排它性、独有性。而对公众信息,不足以商品化的产品,要另起思路,不能勉强打包成品。目前成功的做法是,以公众信息为平台,提高点击率即赢得人气后,再以广告销售、网上产品销售为盈利点。第三,互联网经济决不是一个产业的“专利”,不是技术的副产品,更不是个别产业部门的特权。互联网将引发各行各业的变革,因为必须明确认识到,发展网络经济必须发挥传统产业的作用,只有当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了,网络经济才找到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第四,虽然网络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但决不能忽视自身的创新,而且网络经济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创新。第五,作者还对新近发表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若干重要数据进行了解读,并藉此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比如,加快农村与西部互联网络的发展,政策要倾斜;对.CN域名的开发战略要再认识;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的关注,加强研究投入;提高对网络信息利用的深度;网络企业要以诚信取胜。

另外,作者对网络经济引发的对政治经济学重大理论问题的挑战,给予了经济学的诠释与回应。面对网络经济,传统的经济学方法显得力所不逮,应当与时俱进地吸收西方经济学与其它科学的方法;知识、信息商品的出现,是对传统商品理论的补充与拓展;同时,也引起了对传统使用价值的补充与拓展;网络经济的出现,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种种挑战都未能动摇这一理论的真理性;智慧资本、知识资本作为一种资本的新“品种”,丰富了资本理论;由于网络经济的调整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新机制的形成,已经构成对传统增长理论与经济周期理论的挑战,所以必须发展原有理论;在分配理论上,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发展,为分配的多元化创造了经济基础。

互联网传播的革命性意义范文3

200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并获博士学位,现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邮编361005)。

电邮:

2009年7月31日,科技部、广电总局和上海市共同启动了“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extGeneration Broadcasting,NGB)”的示范项目:以此为标志,NGB开始走向实施阶段。此时,距离2008年1 2月4日“部局合作协议”的签署,才不过短短8个月。相比几年前的IPTV,这个节奏多少透露出了几许“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在政策制订和产业推进的同时,关于“三网融合”的讨论声音也始终不断。罗小布提出澄清基本概念的想法(参照阅读:本期罗小布专栏P28~P37),使我联想到科学史上曾经发生的澄清基本概念的情形――往往是在学科范式尚未确立的时期,或者是科学革命即将来临的前夜,而在“常规科学”的阶段,科学共同体通常不会去质疑基本概念。

既然NGB是“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其技术被寄予的革命意义毋庸置疑,由此而对我们习以为常的基本概念进行反思,看来确有其必要。笔者以为,重新审视“广播”、“带宽”以及“融合”等三个基本概念,是理解NGB的关键。

NGB还是不是广播?

广播兼具技术和社会的双重含义,NGB对“广播制度”的颠覆性创新亦从这两个维度展开;所以,建设NGB绝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富有社会意义的系统问题。

与近年来热议的下一代网络(NGN)、下一代互联网(NGI)以及IPV6等诸多“下一代”新技术相比,已经走过百年历程的“广播”显得有些古旧。

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商用的电台广播,到30年代走向商用的电视广播,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若干次全球经济危机之后,于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陆续进入“黄金时代”。当时的“广播”,不仅代表一种向大规模受众传递声音和影像的技术手段,更象征着工业社会形成的向大量聚集(尤其是聚居在城市)的“大众”(mass)传递信息(以单向传递为主)的制度。(文中红色突出显示效果为编辑所加,下同――编者注)

上个世纪广播制度的形成具有技术方面的原因,即模拟的开路发射技术无法精确限定接收者的权限;也有社会方面的需求,即工业社会向大众传递同样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是精英集团整合并掌控社会的需要。在这样的技术与社会条件之下,形成了以中央化的传播与个性化的接收为基本矛盾的现代广播制度(Williams,1974),而商业广告赞助和征税成为解决这个基本矛盾的两种主要手段,并相应地形成商营和公营两种主要的广播体制。

由此可见,广播具有技术与社会的双重含义。

在实现数字化转换之后,有线电视网在技术层面上与传统广播网已经具有显著区别:由于能够精确控制接收者的收视权限,因而不只能够向“大众”进行“广泛”播出,而且能够精确地向特定“小众”进行“窄播”;与此同时,由于能够实现即时双向互动,也不再限于单向的“放送”。有线电视城域网在完成数字化整体转换的基础之上,通过采用大规模汇聚路由器(ACR)以及基于新数据接口标准(DOCSIS3.0)的一些技术,已经能够以较大的带宽提供点对点的双向交互功能,从上海嘉定试验网初步实现的某些互动业务,人们依稀可以看到NGB浮现在地平线上的曙光,然而这才仅仅是一个开始。

在物理网络方面,NGB与电信网络已经没有太大的实质区别,但与传统“广播”网却有着本质差异。作为对广播技术的革命,NGB可以向下兼容广播功能,但显然不是传统“广播”网。由此看来,NGB中的Broadcasting只能解读为一种行业立场:这是以广播电视部门为主导、以现有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尤其是有线电视城域网)为改造对象的“三网融合”方式。

既然NGB有行业立场,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再次面对IPTV在许多国家曾经遭遇过的“IP”与“TV”的技术范式(technical paradigm)冲突。由于执行主体不同、基础条件不同,不同部门在实施网络融合时必然选择不同的路径。与此同时,由于NGB在技术上与传统广播相比已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其社会意义也将随之发生新的调整,这势必要求运营商不能再以广播的思维模式来运营NGB。

基于上述对“广播”基本概念的反思,可知建设NGB的目标给广电运营商提出的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更是一个系统问题!那么,广电部门应该采取怎样的融合策略,才能有效地改造广播基础设施并转换运营思路,从而真正实现“三网融合”的NGB呢?

带宽与宽带

带宽(bandwidth)是网络的物理属性,宽带(broadband)互联网接入是基于网络应用的用户业务;但NGB的意义不是增加了多少带宽或增加宽带业务,而是带来了基于视频的流畅互动体验,后者才符合用户的新媒体消费行为特征。

宽带接入需要网络带宽,带宽是网络性能的重要指标,这是常识。曾经听到某运营商谈及NGB时说,“NGB是对广电网络的全面升级,升级之后网络的带宽得到极大改善,使我们能够提供更多增值业务尤其是宽带业务,从而具备与其他运营商全面竞争的可能性。”――笔者对这个观点感到有些疑惑,改善网络性能是为了什么?按照罗小布的说法,运营商其实更应该重新反思用户的需求。用户究竟需要什么,无限增加带宽的宽带接入吗?

记得互联网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刚刚在美国走向商用的时候,WWW曾被戏称为“waiting(等待)”、“waste(浪费)”和“waffle(闲聊)”,足见互联网起步阶段的情形:用调制解调器通过电话线上网,速度奇慢费用极高,而且内容很少。刷新一次网页需要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在讨论区看帖、发帖已经勉为其难了,更不要奢谈网络视频。相比80年代的广播电视,当时的互联网在性能上显然有许多不足,我国上世纪90年代也是类似情形。可令人费解的是,人们竟然喜欢互联网!

今天互联网已经深入社会各个角落,以至于1PV4拥有的2-1地址资源即将被分配殆尽。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3.38亿(CNNIC,2009)。如果说带宽是制约网络发展的因素,那么互联网怎么会有今天的大好局面?

笔者以为,互联网能够迅速发展,根源在于用户体验!

互联网提供一种无限的可能,让用户高度卷入地在赛博空间(Cyberspace)中邀游探索。这种用户体验,正是基于传播方式的根本变革:从集中单向的广播转向互动式去中心化的传播。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渗透,这种双向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逐渐塑造了一种所谓“参与式文化”或者俗称“前倾式文化”。以往大众传媒的受众养成的习惯是:仰靠着沙发被动地从报纸电视获得娱乐和资讯。与这种“后仰式文化”相比,“前倾式”文化需要用户投入 更多的注意力去主动参与。电视机从没有遥控到有遥控、电视节目从“观众call in”栏目到草根选秀、互联网应用从以网站提供内容为主的Web1.0走向以网站提供互动平台为主的Web2.0,推动新媒体发展的是用户的参与精神!

一个偶然但鲜明的例子是,《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引起的“贾君鹏”现象,正是海量用户参与下的传播爆发力体现――这则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的火爆“水帖”提醒我们:用户需要的是参与,注重行动本身所体现着的存在,而不是内容所具有的符号含义,这构成了用户新媒体消鼻行为的基本特征。

回顾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带宽尽管很重要,但也要联系具体服务谈带宽才有意义。如果宽带业务提供的仍然是集中供给的内容,那么运营商提供再多的带宽也无济于事。试想,内容严重同质化的电视节目从30套增加到300套,对用户又能增加多少吸引力?所以,来来NcB的接入网带宽会有显著改善,但怎样用好带宽更重要!

综观广电与电信的历史,有线电视网络在用户带宽方面曾经具有的优势并没有带来竞争胜势。因此,对于广电运营商来说,不必执着于带宽,更不必纠结于宽带接入业务以及互联网国际出口的问题(这个问题既非广电的主营业务,也不是用户的真正需求)。NGB对广电的意义。不是增加了多少带宽或者增加了宽带业务。而是增强了用户的互动体验。并且是基于视频的互动――用户的真正需要不是带宽本身,而是通过更加顺畅的信息传输来实现更为真实的“人机互动”和“人际互动”。

融合与分离

网络不允许地方割据,必须互联互通 只要地方与中央的利益博弈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网与台很难改变“名分实合”的局面这是直接关系到“统一标准、全程全网”能否真正实现的问题

关于融合,前人的论述虽然已经很多,而要理解NGB,却还需反思融合。罗小布提出区别媒介与媒体的观点,对于认识融合概念是有启发意义的;其意义在于:应对媒介与其承载的内容进行区分。麻省理工学院比较媒介研究中心主任Jenkins(2006)对融合的理解是:“内容跨媒介平台的流动、媒体产业之间的合作以及媒体受众的迁移行为。”

无论是视频内容从广播网向电信网的流动,或者语音通话从电信网转向互联网,都属于媒介融合之后常见的情形。对比通常讨论的多层次融合的观点,Jenkins强调的是对媒介与内容的区分,从而引出融合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媒介平台要互联互通,这是需要兼容标准来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内容要自由流动,这是需要监管政策来解决的问题。二者是一体两面的关系,相互联通因而能够彼此交融。可见,要实现融合,不仅需要解决技术标准的兼容问题,更涉及监管政策和部门利益问题。许多国家在IPTV行业监管方面发生“IP”与“TV”的冲突,其根本原因就是内容流动引起用户迁移,从而带来利益格局的调整问题。

目前讨论最多的融合,主要是关于计算机产业、通信产业与内容产业之间的合作问题。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的Terry Flew(2008)认为,未来一定时期的融合问题也还是这三个产业的合作问题(如附图所示)。

无论是“三网融合”还是“N网融合”,首先都需要解决物理层与业务层的分离,物理网络具有自然垄断属性,业务则需要鼓励竞争。将物理网络的差异对业务的可能影响屏蔽掉,也正是基于软交换的NGN的核心精神之所在。笔者以为,影响未来NGB实施的主要因素很可能在于“网台分离”政策的执行问题。2008年“1号文”关于“加强市场培育与监管”的规定,第一条就明确提出“转变广播电视运营方式,推进实施网台分离,形成适应数字化发展需要的广播电视运营机制”。网台分离不是难以理解的理论问题,而是难以执行的实践问题,这似乎已是政府、业界以及学界的共识。

在广播时代,广播电视网以城域网为主,其性能与规模的关系还不是十分密切,虽然网络规模通过运营成本能够间接影响网络的绩效,但是并不存在显著的网络效应。然而,NGB不是传统广播网,用户之间需要互动,这使得网络具有了外部效应。从理论上讲,用户越多网络越吸引人。对于NGB所能提供的基于互动的各种增值业务来说,网络规模具有重要意义。改善网络性能需要扩大网络规模,即便不能全国统一,也要尽量鼓励跨地区兼并。试想在网台结合、地区割据的条件下,各项业务如何能够自由地跨地区、跨媒介平台流动?

网络不允许地方割据,必须互联互通。只要地方与中央的利益博弈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网与台很难改变“名分实合”的局面。这是直接关系到统一标准、全程全网的能否真正实现的问题。

结语

互联网传播的革命性意义范文4

由分管数字媒介的人统一管理所有媒介购买,对群邑中国来说是“革命性”的变化,在国内所有4A机构中也属首例。

“这个想法在Bessie(李倩玲)心中已经酝酿很久了,”陈建豪坦言,2010~2011年中国在线视频行业超常规高速发展,更是促成了这个想法的成型。

这次人事调整,意味着群邑中国的战略转向――从部门内推动所有媒体渠道的整合。

数字,终究是要回去的

早在2008年,在一次由群邑内部100名中高层经理参加的“佰夫长”会议上,李倩玲就强调了数字业务的重要性。“佰夫长”大会之后,李倩玲开始不遗余力地提高群邑的数字版块。她着手组建群邑中国的“技术”团队,成立了搜索、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以及电子商务团队,与互联网公司争夺人才。她还要求每个媒介公司建立自己的数字营销团队。在群邑中国,数字营销业务被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视起来。

在数字媒介刚引起广告主注意的时候,很多的是尝试性投入,媒介机构要做的是根据客户预算和需求购买数字媒介;现在复杂而又碎片的传播环境下,数字营销已成为常规预算,品牌广告主想要了解的是如何管理全媒介战略。客户对整合营销的需求越来越大,例如宝洁、欧莱雅、百胜等品牌广告主,已经开始践行整合营销。

谁能率先提出跨媒体分析模型和监测工具,不仅对广告主来说具有实战意义,更将重新定义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在整合的浪潮即将改变媒介行业原有的生态系统和游戏规则之时,公司的两边分别连接着媒体集团的发展和广告主的需求,在建立新规则的过程中,他们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群邑看到了其中的机会。他们认定,在中国未来3~5年内,广告主在数字媒介的投入会超过平面和户外,这一革命性的发展将大大缩减数字媒介与传统电视之间的差距。

传统的媒介机构架构是按照媒介形式区分团队,要研究跨媒体整合和分析模型,必先从内部组织上进行调整。“谁行动快,谁就将拥有优势。”

整合的行家

内部整合这样的工作,需要一个拥有M&A(Mergers And Acquisitions,合并与收购)经验的人来执行。天平偏向了陈建豪。

从互联网企业到广告公司,17年的职业生涯,学广告出身的陈建豪却始终没离开收购、合并、整合。他笑称:“这就是命。”

1999年底,陈建豪进入当时互联网行业的领军企业雅虎,不久后,60人的雅虎台湾团队吞下拥有300多名员工的搜寻引擎网站奇摩站(Kimo)。在磨合过程中,陈建豪慢慢积累了跨国公司与本土创业型公司整合的经验。

2001年初顺应市场需求陈建豪转战内地,到雅虎中国任运营副总裁。2003年雅虎整合业务,把搜索作为主要着力点,在中国通过并购3721发力。

200多人的3721队伍全部进入新东家,而雅虎中国当时才不过50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方是创业期公司,另一方是已具规模、已成体系的跨国企业。不同的公司文化,波动的员工情绪,拉锯战再次展开。只不过这一次因为对方是周鸿,时间更长、难度更大。

对陈建豪来说,磨合两方团队是“累心”的,却也让他学习到了创业人“坚定的意志”和“灵活、快速的办事风格”。

一年后,这个雅虎中国的“老兵”选择了离开,加入另外一家全球知名的互联网电子商务公司eBay,担任副总裁的职务。彼时的eBay已投资1.5亿美元,全资收购易趣,以此为跳板进军中国这个潜在的最大电子商务市场。

以当时的眼光来看,易趣很不错:从60万美元的种子投资起家,成立4年来羽翼已丰,拥有超过300万的注册用户,网上交易活跃,每30秒有新登商品,每10秒有人出价,每60秒有商品成交。

然而,急于进行平台对接的eBay犯下了电商最致命的错误――为统一全球业务而忽略了当地市场的用户需求。2006年,eBay低价向TOM转让51%的股权,eBay易趣更名为“TOM易趣”。

离开互联网企业时,陈建豪笑言自己挣到了两“YI”身家――失意与回忆。他需要一个更具挑战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将激发他过去十几年在数字媒体业务上积累的所有能量和经验。

群邑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全套数字媒体服务体系的宗旨以及愿意在数字媒体业务和数字媒体人才资源上的投入吸引了他,方向对口,而且这个平台将使他有机会站在整个行业的战略高度观察和思考。

加入群邑中国一年后,公司战略转向,陈建豪身担重责。这一次,方向明确,态度坚定,就缺具体方案落地了。

再造工程

2010年,群邑在中国的媒介承揽额超过40亿美元,旗下包括凯帝珂、迈势、尚扬、竞立及传立。从内部推动媒介整合,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涉及到大大小小各个机构和部门,需要工作流程再设计、工作权责再明确等,“可以说,我们处在‘企业再造(Re-engineering)’的状态。”

把战略性的方向落实到实际运作平台上,群邑决定从跨媒体整合项目开始。在陈建豪原来的互动团队中,成立两个数字专项组和一个数字实验室:专项组分别研究台网联动和移动互联网,布局跨媒体分析和监测工具;数字实验室研究的是新的广告形式和载体,以及所带来的品牌效应。

“选择台网联动和移动互联网作为排头兵,是因为它们引导了消费者的眼球变革,”陈建豪解释说。观看的时段、习惯、地域,跨媒体合作、广告形式多元化、互动参与的特性,都决定着广告主如何营销、如何投广告。

在陈建豪的推动下,企业内部定期举办有关数字业务的培训,他希望每个群邑员工都能切身感受数字化带来的改变、了解数字媒介的最新技术。“这一切,仅仅是开始。”陈建豪强调。

互联网传播的革命性意义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云平台;空间;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9-0086-02

一、现代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的影响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互联网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一是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让互联网通过IPAD等智能手机终端迅速普及到每个普通用户;[1]二是以云计算为技术支撑的互联网新平台正在把“数字时代”带到各行各业的各个领域;[2]三是以博客、播客、微博、空间的广泛运用昭示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3]

上述三个特征,对教育来说,不仅从技术层面解决应用终端的普及性需求,还将真正突破海量储存、高速运行的需求瓶颈,特别是具有适合知识生产、储存、传播的文档发表,互通互联功能的空间等自媒体平台,其影响是冲击性的和革命性的。2012年1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出台了“电子教科书计划”[4],《今日美国》称:“奥巴马政府正在推动全美学校采用电子教科书,目标是到2017年让每个学生都有电子教科书。”这预示着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已经在全球的教育变革中发生了巨大的作用。

近两年来,世界大学城这个互联网云平台已经引入到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变化。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表明,运用互联网云平台空间于教育教学,已经超越了上一个“数字十年”互联网、多媒体等在教育中的各种运用所取得的成果,如建立在校园网上的精品课程和专业教学资源库,这种工具革命必将对教育和教学带来深远影响。[5]

二、把课程建在互联网云平台空间的创新实践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下学期引入世界大学城,运用互联网云平台实名制教学空间建设“空间资源课程”,进行了依托互联网云平台空间建立课程资源库、将超链接技术的表格化教案集成教学资源运用于实际教学的创新实践。[6]

创新实践之一:空间资源课程导航[7],通过超链接技术,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库、教学进程、教学公告等课程的重要信息做在Flash版面上,形成课程地图,方便学生进入学习。

创新实践之二:表格化课程标准[7],在空间里以表格化形式将课程标准展示出来,包括课程信息、教师信息、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内容确定方案(解构工作或生活,重构学习)、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考核方式、学时建议、实施建议,简明、清晰地介绍了整个课程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CDIO)[9]。

创新实践之三:最小化的资源[10],在解构工作(生活)基础上,把教学的概念、方法、原理等知识以及案例和训练项目等分解到最小单元,这种对知识碎片化[11]的处理成为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基础。

创新实践之四:嵌入式案例[12],在空间文档发表时做出表格框架,分成标题、视频、说明等功能区,根据案例需要,在视频区通过分享手段将CCTV等公众媒体公开视频的代码共享,做成嵌入视频的案例,实现视频化教学。

创新实践之五:图表化教案[13],运用超链接技术在空间中发表图表形式的教案,这种教案简明、清晰,一堂课全部浓缩在一张表或一张图上,所有内容一般以问题形式链接到课程资源库或整个互联网上。

创新实践之六:空间资源课程墙[14],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组织教师按照“解构工作,重构学习”、“打碎、简约、集成、泛在”的理念和“内容标准化”、“资源最小化”、“应用表格化”的要求[15],已经建设了448门空间资源课程,通过表格化、超链接将所有这些课程分专业课和公共课集成起来,在空间里形成了方便学生选课学习的课程墙。

创新实践之七:空间ISAS(Information Search and Analysis Skills)讨论区[16],利用空间的文档及留言功能,在文档区发表教师布置的课程探究学习问题及学习要求,学生在留言区就探究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将小组学习成果在留言区以PPT或图表式教案形式发表,不仅强化了课程在空间的师生互动,而且学生的学习成果往往又成为今后课程教学的资源。

三、空间资源课程建设和运用实践的推广意义

第一,表格化课程标准与课程教学资源的确定模式。课程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空间资源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其关键是通过解构工作(或生活)来确定教学内容,也就是要把行业企业现行最成熟的技术、规范和流程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使课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让学生学了对将来工作有用,这就是“内容要标准化”。如果说,在过去几年,在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过程中,通过1000门国家精品课程推广了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那实际上只是在部分课程建设团队中得到普及。而由于每个教师都要把课程建在空间里,实际上是引导教师根据课程需要对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梳理,所有待建教学资源(知识、案例等)都来源于对工作(生活)进行解构之后的课程教学需要,这是对“工学结合”理念的一次全面普及,不仅普及到每一门课程,而且还普及到每个教师,这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

第二,最小化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模式。教学内容确定之后,就可以把需要传授的知识、需要采用的案例、需要进行的训练变成教师授课的图文或视频,这就是课程教学资源。空间资源课程的教学资源要求最小化,也就是在完成解构的基础上,再把“知识、能力、素质、场景、环境和条件”这些要素细分到最小单元,即将具体的知识点、能力点、素质点、案例、训练题等,变成一个个具体的概念、方法、原理、案例、项目、训练题,相应的就在空间里建成了概念库、方法库、原理库、案例库、项目库、训练题库等课程资源库。过去精品课程建设框架是把课件或视频作为最基本的资源,它们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整体性,要更新就必须“伤筋动骨”,这种空间资源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模式,由于做到了知识碎片化,不仅使课程变活了,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课程内容更新成本,对各级各类教育都具有现实的推广意义。

第三,图表化的教案。空间资源课程资源集成以图表化教案的方式呈现,建立在空间里的图表化教案或课件,其意义不仅在于只要运用超链接技术就能快捷地调用教师自己资源库的课程资源,更能广泛地链接互联网上所有可以使用的教育资源。由于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只是一张逻辑清晰的表或图,这不仅方便教师将其运用于实际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时能够始终保持对课程的整体印象和深入探究的冲动。如果说,早些年流行于互联网上的PPT等教学课件是一场教学手段的变革的话,其意义也就在于用现代教育手段进一步强化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教师为主讲授的知识传授模式;而空间资源课程的图表化教案或课件,则是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其说是教师上课的路线图,还不如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路线图,这种意义是革命性的,变化的不仅仅是手段,更重要的是学习模式和师生角色的变革,其推广价值更是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比尔.盖茨.告别演讲[EB/OL]..

[2]陈康,郑纬民.云计算:系统实例与研究现状[J].软件学报,2009(5):1337-1348.

[3]代玉梅.自媒体的本质:信息共享的即时交互平台[J].云南社会科学,2011(6):172-174.

[4]奥巴马政府力推全美教科书电子化[EB/OL].http://省略/2012-02/02/content_1252011.htm.

[5]刘洪宇.空间革命——高职院校开放发展的新起点[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6]刘洪宇.解构工作,重构学习,构建互联网空间资源课程[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7]刘洪宇.《社会管理概论》空间资源课程导航(2011年版)[EB/OL].http://省略/blog2012.aspx?bid=707608.

[8]刘洪宇.《社会管理概论》空间资源课程建设任务书(表格化课程标准) [EB/OL].http://省略/blog2012.aspx?bid=486137.

[9]李曼丽.用历史解读CDIO及其应用前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5).

[10]刘洪宇.社会管理概论课程共享教学资源库[EB/OL].http://省略/blog2012.aspx?bid=512624.

[11]朱学伟 朱昱 徐小丽.基于碎片化应用的微型学习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91-94.

[12]刘洪宇.世界上最温柔的抢劫[EB/OL].http://省略/blog2012.aspx?bid=290068.

[13]刘洪宇.第一讲 社会管理概述[EB/OL].http://省略/blog2012.aspx?bid=146676.

[14]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度空间资源课程导航[EB/OL].http://省略/e/blog.aspx?bid=1616669.

互联网传播的革命性意义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转变 创新

一、理论知识的论述

(一)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创新

企业创新就是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利用企业内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术、思想、管理系统和方法,以及其他的资源设计和创造,为我们的消费者和社会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最终达到实现企业目标的目的。而人力资源理创新是企业创新中的组成部分,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主要就是因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技术上的创新和管理上的创新都是由企业的人才创造出来的。对于企业而言,一个强大的团队组织,可以掌握多样化的资源,并且创造的价值是无限的。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创新,指的就是以企业战略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发展基点,不仅是走在最新科技基础上的一种创新,而且也是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并且提出新思路、新方法,使企业的人力资本实现增值,进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和经济价值,最终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

(二)互联网管理思维

互联网管理思维作为一种系统性的管理思维,主要就是由技术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心理上的革命性变化,经济不再是主要发展线路的思维,而是立体式的发展。“互联网+”的时代不仅是人与社会、人与企业组织之间进行交流时的桥梁,而且也是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媒介,这就是“零距离”时代的现象。因此,互联网时代就是展现出迫使企业和各个部门必须对市场、产品、客户,以及企业价值链之间进行详细的探究,并且能够应对整个企业生态系统被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考的特性。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所以,企业应该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去管理人力资源,时刻紧跟互联网时展的步伐。

二、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介绍

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工作任务主要被分化成人力资源规划、培训与发展、招聘与配置、薪酬福利管理、绩效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这六个模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常都会根据我国的相关政策法规和企业规章,利用网络的特点就是对企业人事信息调查、人才市场招聘、收集信息、人员实地调查和相关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等,进而达到保证企业员工行为的规范性和利益的合理性。

(二)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1)传播渠道滞后。在传统的招聘方式中,一般都会采用电视广告、报纸招聘信息,或者是个人电脑方式等。但是这些方式其自身就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如信息渠道的传播范围窄、信息传播的速度慢、招聘的成本高等。不仅导致人才流失,而且易造成就业滞后的情况。如某公司需要招聘若干员工,采用网络的形式和报纸的形式将招聘信息发出,虽然来求职的人并不是很多,但是我国的就业人员在人才市场造成了大量的滞留现象,这主要的原因就是招聘信息流传范围小,传播速度慢,长时间招聘导致成本过高等。

(2)员工培训模式落后。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通常都会邀请一些专家和相关专业的老师对企业的员工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这种培训模式不仅容易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且还由于每个员工之间的专业基础知识并不是非常牢固,培训的效率非常低。如在某大型讲座中,一些有资历的老员工,他们在这个培训中,仅仅是签了个到就离开了,根本就没有参与培训,让培训流于形式,反而企业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3)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缺陷。绩效管理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的一项重要的手段,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非常重大。只有良好的绩效管理体制,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员工在工作时的满意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企业充分的挖掘出员工的潜能。然而,由于以往的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缺陷,导致大量有能力的员工因为个人才能没有得到合理的工资体现,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往往做出的选择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

三、人力资源管理新举措

(一)运用互联网招聘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互联网的发展也渐渐的全球化,不再是传统的局域化发展。所以,招聘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传播信息的特点来企业的招聘信息,这种招聘方法的采用,不仅可以有效地将传统的报纸、电视广告等形式的限制被打破,而且也可以保证招聘到的专业人才完全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求职者能够快速地看到企业的招聘信息,并且也能够迅速的分析自我的专业能力和个人能力,快速联系公司,不仅对企业人事部招聘人才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地提高,而且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二)进行互联网培训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采取一些培训来加强员工的专业技能和个人能力,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导致在培训时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互联网培训计划可以有效地改变内部员工培训计划和内容。在这种培训方式下,不仅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性,而且扩大了培训的内容,培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种模式的培训,在时间和地点上方便了很多,员工可以自行安排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另一方面就是员工可以利用互联网查找与企业培训内容相关的资料,加强理解的同时,对员工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一个提升。

(三)互联网考核模式

企业绩效考核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不仅仅是员工工作能力的体现,而且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业绩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展和思想进步的过程中,企业绩效考核工作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所以,传统的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需要,应该要及时对绩效考核体系进行革新,这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