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篮球的转身技巧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打篮球的转身技巧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打篮球的转身技巧教学

打篮球的转身技巧教学范文1

关键词: 初中体育 女子篮球队 建立方法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对女子篮球队的组建,因为学校对其没有足够重视,很多女生对篮球没有过多接触,所以一旦组建起来对女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基于现状,我们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技巧完成女子篮球队的建立,首先要选拔队员,在建立后对队员进行持续化训练,通过组织活动与比赛强化学生的篮球技巧。

优秀的篮球队的建立,不是单纯地将人员组织成为一个团队,冠上一个篮球队的头衔就可以的;人员的挑选只是篮球队建立的开端,后续的各种训练及在训练中会出现的各种问题,都需要教练与队员一起努力解决,所以优秀的篮球队的建立需要通过多个阶段进行,并在建立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得这一团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优秀团队。

1.队员的筛选

建立一个团队一定要以人员的选拔为起点,建立一支优秀的初中女子篮球队,队员的选择非常重要,队员的组成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最终比赛成绩,通常在人员的筛选上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展开。

第一种是选择身体素质好的学生、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或者经常打篮球的女生,同时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协调能力,并且有足够快的反应能力;第二种是通过组织比赛,鼓励学生参赛,在比赛中观察学生的动作、表现等,将在比赛中表现较好的或者通过观察,挖掘具有潜力的女生;第三种是在平时的体育课上,多为学生灌输打篮球的益处,并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的教学和指导,不同于第二种方式中只在一次比赛中发现具有潜力的女生,在课堂教育上通过长时间锻炼指导,对有无优势做更准确的分析与定位;第四种是对女生进行全员单项能力测试,即运球或投篮等,对人员进行大面积测试时才能更好地挖掘出最具潜力的队员。

初次选拔时,可以选择人多一些的队员,将人数控制在24人左右,对其进行训练培养,在过程中发现队员的优势与劣势,通过比较后筛选出更合适的队员[2]。

2.基本体能与技术训练

在训练的时候尽可能地按照“全面、有效、标准、熟练”的标准进行,体能方面的训练最简单的是要保证队员的日常运动量,在技能方面的训练主要有投篮、运球、防守、运球等。由于大多女生都没有接触过篮球,或者各方面技能都不够熟练,因此,在训练阶段,为了使队员达到更好的技能水平,可以根据队员实际情况进行阶段性单项技能训练,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队员的技术水平[3]。在训练的同时有一些问题也需要注意。

一开始要注重对队员的体能素质培养,每天要有固定的训练时间,不管是课前或课后,对特能方面的训练一定不能有丝毫松懈,因为体能是一切训练的基础;结合现阶段初中女生的篮球水平来说,体能占50%,篮球技术占30%,队员之间的互相配合占20%,锻炼体能的运动常见的为蛙跳、跑步、俯卧撑等;体能训练也要有一定的持续性,在队员具有足够的体能的前提下,才能通过熟练的技术完成比赛。

在运球的训练中注意时间一般控制在一周左右,因为女生一般基础都不太好,所以在进行集中突击性训练,原地运球、转身运球、行进运球等练习;根据队员各自实际技能熟练情况,进行相应的训练计划调整。在接传球的练习中,同样将时间控制在一周左右,在这一阶段的训练中,可以对队员进行针对性运球,不必像体能和运球训练那样全员必练。投篮练习时间一周左右,主要练习动作为篮下投篮与三步上篮,培养学生的惯性投篮技巧。另外组织队员进行战术演练,将队员按两三人为一组,进行简单对抗练习,在技能、动作上暂不做过多要求,重点在于让队员熟悉过程,但对队员之间的合作默契要有严格要求;在演练时主要侧重掩护、二过一、一对三等简单战术练习。

在训练的同时,也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心理找出相应结局对策,比如很多女生不爱打篮球,担心会晒黑、手臂变粗壮,或者进行篮球练习会影响学习成绩等;最主要的是训练一定要在不影响学生的学习为前提下进行,另外也要采用一些较为生动的训练方法,结合篮球练习时的特点、难点,要求学生进行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教练在训练时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或表扬,并对存在的错误或不当的动作进行纠正;或者邀请男生团队与女生团队一起练习,以提高学生的训练积极性和趣味性,当学生有自主学习、练习的意识时,则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养队员自信心,提高比赛实践能力

对于任何一个球队来说,队员的自信心无比重要,如果队员对自身或团队丧失信心的话,那么这个团队在比赛中遇到任何水平的对手都不会取得好的成绩,注重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关注,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进行单独练习,或选择能力较强的队员,对其进行陪练起到引导作用;注重对队员兴趣的培养,调动起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培养学生自信心为前提,增强团队的比赛实践能力。

在训练时教练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区域战术衔接的指导和锻炼,在移动中,要时刻观察场上的变化,找准最好的时机传球给相应队员,并时刻注意防守或进攻,尤其是在防守转进攻时,是最佳的接球时间;蓝队队的每个成员都要有团队意识,即在实际比赛中要随时准备为队友创造机会,发挥出团队的力量,赛场上的比分会时刻影响队员情绪,所以发挥集体荣誉感,尽可能多得分,是赛场上最有利的强心剂,形成良性循环,进而赢得比赛。

从另一个角度说,初中女子篮球队毕竟是业余的,不能对学生进行强制性要求,从而本末倒置;在任何阶段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调动队员的学习和训练积极性,最好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让学生爱上篮球运动,体验运动的魅力,进而宣扬赢得比赛的意义。

4.组织比赛加强队员的实战经验

美国著名教练说过:一个球队在日常训练中的态度,会在比赛中很直接地体现出来[1]。所以,对一个球队训练质量好坏做衡量时,比赛是最好的标准;所以要求队员在平时训练中,认真对待每一次训练。比赛的目的是检验球队的整体水平,更是对队员个人技术能力的检验,所以经常参加实战比赛,有助于队员明确自身优缺点,不断改善以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

在组织比赛的时候,对对手球队的选择,要选择能力相当的,以为如果选择水平过高或过低的球队,则二者之间存在差异过大,影响对球队自身的水平、实力的判断。建议在正式比赛前进行一场热身赛,这样能更好地了解对手的实力,从而在比赛中具有针对性地发挥,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5.结语

在建立一支优秀的初中女子篮球队前期,对队员进行挑选时,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选拔,在训练时也最好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在整个球队练习中,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最好建立起一套具有团队特色的比赛方式,从风格上与打法上,结合各个队员的实际情况,特长、优缺点都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找出最合适的方式;在日常训练中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变化,注重对队员自信心的培养,当每个队员都有足够的信息时,整个团队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水平。多组织活动为团队提供实践比赛经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平时发现不了的问题,所以多参加比赛,不断累积经验,培养团队之间的默契,这样球队才能更优秀、更成熟。

参考文献:

[1]罗崇生.浅析女子篮球队的组建与管理[J].新课程・中学,2013(5).

打篮球的转身技巧教学范文2

关键词:领会教学法;高中女生;篮球教学;实践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223-02

一、选题依据

(一)问题的存在

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一些现象,男生喜欢篮球,但不喜欢篮球课,女生喜欢看篮球但不愿意打篮球。男生在总希望篮球课就打比赛,女生在篮球课时,在学习单纯技术时一板一眼的,练习看看是认真的,考试成绩也还可以,但到了教学比赛时,却往往乱成一团,什么技术应用和战术意识,完全体现不出来,到最后对篮球也只是停留在完成学习任务和考试的层面,直接影响了女生对从事篮球运动的兴趣和体育课。

在传统的篮球教学中,一般先让学生学习各项基本技术,例如准备姿势、步法移动、运球、投篮等,在对这些简单的动作反复练习、巩固的基础上,再学习简单的配合,到临近期末或雨天再学习裁判知识及一些战术配合,最后再安排几次教学比赛课。长期以来,由以技术为主的体育教学思想占了统治地位,在相当多的体育教学中,有些教学步骤过于细化和专业化的倾向。如女生平时很少机会接触到篮球,只有上课时才能拿到球,因而都急于想拿到练习,但是传统教学一堂课下来,女生们却没有多少机会碰到球,这种过于死板的教学方式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篮球运动价值

篮球是以集体协作、相互配合,在运动中完成各项技战术的运动项目,以完美的配合得到满足,最终以胜负,获得体验和自信,它是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运动技能的综合体现。它的每项技术的完成,是在诸多因素同时存在的基础上实现其价值的,比如:在运动过程中应有对手的防守与对抗、同伴的掩护与配合、比赛的紧张与竞争、观众的欢呼与鼓励等因素,只有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完成的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才能体现出篮球的真正内涵。

二、理论依据

(一)概念

领会教学法是由英国体育学者洛夫堡大学的两位教授宾嘉和霍普于80年代提出的革新球类教学的一种思路,其指导思想是把球类运动的特点及战术意识,而不是技巧作为球类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把教授学生领会篮球运动特性与战术作为利于篮球教学的突破口。

它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最大区别是:讲授球类运动项目时,教师不是基本技巧动作教起,而是首先对学生进行战术意识培养,教师在介绍战术之后,结合实践学生演示一些如何一次地临场复杂的情况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瞬间决断能力培训,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全面观察、把握时机的能力,教学比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尽量创造更多的条件为学生提供比赛机会,并体验比赛带给的和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而且在认识上对篮球运动的本质规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使该项运动成为学生们现在和今后锻炼身心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教学方法具有沟通和连接教与学、对教学内容加工、对知识技能和品德转化、激发学习动机等重要作用。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做到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既能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领会教学法经过近几年的反复实践与不断改进,已被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广泛采用。

(二)高中女生的身心特点

女生在进入高中阶段已经进入青春期,其身心将近成熟和完善,皮下脂肪增厚,肌纤维细,力量,速度,耐久力等身体素质差。心理方面不稳定,不成熟,表现为内向,含蓄,敏感,自尊心比较强,其意志表现为畏难、害羞、恐惧经不起失败的考验,不愿做动作、怕累怕脏、胆小怕事、意志品质脆弱等一系列症状。如果这种现象不加重视和针对性的解决,会导致女生对篮球或体育课产生厌烦情绪,体育课应起到让女生积极参与提高实践能力来完善自我作用。

三、实践与研究

(一)实践

1、球性练习。女生的篮球基础较为薄弱,教材内容选择和处理,一切尽量将基础性的内容实战化、游戏化,只要求达到目的即可,而不要求怎么完成,保护其学习趣味性。例如,将球从地面拍起来;绕遍身体可以绕的所有关节而不落地;各种抛接传球;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模仿看到她们所看到的篮球运动技术并以展示,让女生感觉原来篮球可以这么玩。随着学生球感的提升相应逐步提出与比赛相关实际要求,如比谁跑前去将球拍起拿住球快等。球性练习一般比较简单,所以除了少数学生可能需要指导。平时,多将球性练习渗透于课堂中,如准备活动中,放松练习中,让女生对篮球习以为常,充分利用一切时间提升球感。

2、运球教学。运球技术没有会不会,只有好不好之说,是最基本最重要一项个人技术。但教学比赛中应用起来对女生来说其实难度很大,这也是女生对此项运动更乐于观看而不去接触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在难度的递增上,一定要细化和灵活化,才能保护好女生们对篮球的兴趣。

初学阶段,从理解“持球走”等规则作为切入口,让女生在篮球场上根据自己需要,原地和跑动中运球,不丢球并到达目的为前提就可以,不过分强调细节。一方面鼓励女生积极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多练多摸索,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和能力强的同学的技术动作,运球时应如何协调用力和掌握其节奏,再给予更细化的技术指导练习进行验证练习。

到能自由运球阶段,从“二次运球”规则切入进一步提出实战要求,要求绕过固定位置障碍物(或人)达到目地的。随着能力提升,增添防守队员要求其根据同学的实际能力从消极防守演变到积极防守。对于能力强的同学,可以采用以多数人防守少数人来强化能力强的学生。过程中,女生们面临的各种各样问题,除了让同学们学习讨论,老师适当提示一些原则及过人技巧指导(假动作、转身等),然后再次展开专门性一系列可以让学生自己拓展练习进行实战强化,再进行比赛。

3、传球练习。

传球能力好坏,体现了传球队员有无战术意思和应变能力,也是保证团队正常配合的必须具备的素质。

无防守练习。两人一组,在场地内自由跑动,并在跑动中互相传球;两人一组运球追赶另一组选手的同伴,在教师的指导下变换角色,要求“球到人到”的原则。

有防守练习。防守队员从消极防守逐渐加大力度到积极防守。开始初期,女生很容易会出现老被抢去球现象,演变到最后往往变为“争球”练习。师生一起归纳出被抢截的情况并讨论分析,提出解决办法,教师提问并技术指导。

例如:问题1,持球者如何保护手中的球并把球成功传出?

答:利用身体挡住对方以作保护;利用中枢脚作旋转配以假动作骗开抢截球员后传球;也可以在抢截者还没有来得及抢截时做快速隐蔽传球。

指导:持球者练习中枢脚旋转,旋转时注意身体挡在球与抢截者之间,持球3秒后把球传出

问题2,假若传球路线被抢截队员隔着,你会采用哪些传球方法避开抢截者呢?

答:利用吊球和反弹球传球

指导:抢截者做消极抢截,使其完成,逐步加大力度到积极抢截

问题3,接应队员应怎么样协助队友传球呢?

答:移动自己的位置去改变同伴传球路线,使防守者难以判断

指导:持球者传球后便充当抢截球员

综合练习,从“一个抢二”,“二抢二”,“二抢三”,以此类推一直到演变成“五抢五”;按以上模式持球者从不能运球到可以运球的传球练习;在前基础上在对方限制区设制一个不能离开但在里面可以移动的接球队员;接到球或中途被抢截后角色转换,难度过渡细腻能让女生自然适应比赛中进攻传球时的紧迫感。

4、投篮练习。

投篮作为唯一得分手段,也是女生在教学比赛中提升兴趣和信心,体验学习成果最重要的一块。设定学生学习目标:把握投篮机会赢取2分,做准确的中距离(2-5)投篮。

投篮比赛,在距离篮框约3-5米处,设定五个投篮标记轮流进行,每人轮流投时,其他组员协助捡球。碰到小框为1分,篮圈为2分,命中为3分,哪组先到15分为胜。几轮下来,组里如有经验基础的同学肯定会指导同组成员,没有的自然会讨论、分析研究如何投准。教师此时鼓励女生观察有基础同学技术动作和思考利用物理知识来应用于练习。此后再集中起来了,让有投篮基础的学生分享投篮经验,教师帮着解释和归纳、补充,再针对性设置练习内容。

一对一半场,二对二半场……五对五半场,至全场比赛。按学生实际水平和场地分成三个(或以上)水平组,学生可以经过向申请到根据自己能力相当的组练习。在练习中,学生肯定会问到很阻碍,无法很好投篮得分,在比赛时,出现长时间没进球的僵局时,休息时间时,适时的抛出问题:

问题1,何时为投篮为最佳时机?

答:当自己在适当的投篮距离接球后,并判定对方来不及防守时便会尝试投篮。

问题2,怎么样投,能确保得分率高呢?

答:身体正向框,利用手指拖稳篮球,手和肘低于球体及贴近身体;膝盖微曲;当出手时食指和中指指向篮框,以求准确的投篮路线和弧度。教师再进行示范,然后按得出经验和理论去体验投篮技术。

因为比赛中影响投篮命中率因素太多,体力消耗太多而没有得分容易让女生失望泄气,此时要多加指导在被防守时投篮时机和技术应用。女生体力较差,尽量采少人数,短时间的小比赛主为,循环、淘汰练习,加强比赛中的投篮能力,以增信心。

5、篮板球练习。

抢篮板球场面,在女生中是一件极为可爱的事情。起初,都是看着球下来,后来都冲下篮板下方或者举手等着下来,跳起来抢,球总是被那几个同学抢到。对于这种现象,先请学生来讲其中的“秘诀”,学生口语化,更能让学生接受。此后,教师更为形象地专业地指出学生做到几点并示范,预备――移动――卡位――看时机跳接――传球或补篮,可以采用专门一个人不同位置投篮,进行专门抢篮板练习。

6、防守练习。女生在防守时,大多体现为,对手到哪里,她也跟到哪里,抢到哪里,容易一下子疲劳,而无法坚持下去,也容易把自己位置搞混淆了,有时方向也会搞错,女生投错篮的例子比比皆是。经过她们疲惫不堪、一片混战的防守后,再告诉她们,防守目的、及轻重缓急和一些基本的原则及方法。比如说,给学生分析防守意识时,想赢,在争取多得分的同时还不能让对方只顺利投篮得分。要站在投篮者和篮圈中间尽量阻碍其投准,不能让对方组织好有机会较好位置和时机投篮,进攻队员任何一个都可能为投手,所以要整体防守概念,限制区是投篮命中率高的地方,更是防守的重要区域等,几次体验后,就知道个大概,有了整体意识,从“人盯人”到了“联防”,也就有信心和体力更好继续下去。

7、教学比赛。

经过前面技术的学习和积累,学生已经经历了类似比赛的体验和意识,将学生掌握篮球能力水平分为多个场地进行层次练习,按“一对一”,“二对二”……“三对三”模式慢慢合并。

教学调查结果得知:90%的女生感到学习方法实用、有效果,而且课上注意力集中,练习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跟以往教学形式单调死板,缺泛实效性,感觉没有实践机会的体育课感受完全不同,即充实学到东西,又感觉有成就,知道怎么打球了。由此可以看出“领会教学法”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积极的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现在运动技术都是从事此项运动人们中长期体验当中归纳提炼出来,在当学生先从事然后再帮其找到方法和答案时,更符合人对事物感知认识、探索理解和掌握应用的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领会教学法的运用有助于女生对篮球战术意识的认识、理解;针对女生特点,通过游戏竞赛为主、逐步增加难度,不同立体的组合等方法,让女生们从自己运动经历体验中归纳出提炼出基本运动技术,利于她们的技术水平以及在比赛中运动用技术的能力;参与的密度和强度提高了女生的身体素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篮球技能,拓宽篮球知识,自信心的培养等方面均具有积极作用。

(二)建议

1、极大部分女生对篮球知识了解甚少,所以在引导阶段,不要用太多专业术语,尽量以她们平常生活上容易理解的语言来要求她们达到教学所需要目标。以免因为不了解而没兴趣和没有信心,建议相关知识的传授与能力成正比进行,自然而然养成素养和意识。

2、从诱导女生领会篮球运动的本质入手,把教授女生领会篮球特点、规律与战术作为教学的突破口,要具体化、细化、简化、可操作。并在教学中尽量创造各种范围和难度的比赛机会,以使每个学生在比赛中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并体验比赛带给学生的快乐、兴奋、欣慰、痛惜、成功等情感体验。

3、自主教学、分层教学和领会教学有机结合使用。教学中,肯定会涉及到防守和对抗,能力水平的分层,自主的空间直接影响到女生学习效果,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女生讨论、商量划分和学习方法,尽量以鼓励为主,保护女生们积极性。

4、由于女生身体素质有限,在体验技术时,教师一定要沉得住气,放手充足的时间让她们去体验和交流、学习。才会引起她们对技术掌握的渴望,才会更为迫切和针对性学习和练习。

5、难度细化,进攻防守同步进行,层层递进,过渡到实战,一切以提高对抗能力作为重点,围绕竞赛,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需要中,给予建议和帮助,逐步规范要求。由于女生身心特点和平时运动习惯,很少机会接触篮球,领会教学法给予女生更多时间体验实战,对提高女生对篮球运动更进一步深入理解和体验,技术水平提高和比赛意识同步提高,自信心大大提高,思维得到扩展。

通过领会教学法,让不太喜欢直接竞争的女生们体验了篮球本身所特有的游戏性,竞争性、集体性的特点,通过此教学方法,不光掌握技术和应用能力提高,在学习用自己方法解决问题中,同时也形成了女生自己的个性化打球,这是新的发现和收获,这是值得我们去进一步发现和关注,更应于保护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廖玉光等.“领会教学法”的思路[J].中国学校体育,1998,(3).

[3]张实践等.运动技术教学从哪里开始[J].中国学校体育,1998,(6).

[4]张楠.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运动“领会教学法”的实验研究.2002.10.

打篮球的转身技巧教学范文3

关键字:偏差行为社会连结理论自我认知

(一)实习情况综述

2004年3月5日至5月21日,我们一行九人平均分成三个小组,在武汉市社会福利院康复区开展了为期十周,每周五、六、日分别由一个小组负责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选择武汉市社会福利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以前在这里作义工,与他们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另外,我们了解到他们的实际困难:即那里十位年龄在13——18岁不等,文化水平在小学三五年级之间的残障少年,无人授课、无处求学;同时,他们在自我认知、文化知识、社会生活技能等方面存在欠缺。(注:除了这些智力正常的残疾少年,康复区还有成年人和弱智青少年,鉴于时间、精力和能力的局限,我们和他们只作简单的交流,未建立专业关系。)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制定了总体实习计划:先联系我校附小彭英校长,动员小学生捐课本、习题集、工具书、课外读物等一百余本。然后,以作义务老师的方式,,与他们顺利地建立专业关系。工作方法上,以小组活动与个案工作结合、辅导与管理相配合的方式。我们的目的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方法和技巧,使青少年偏差行为得以纠正,在协助他们形成正确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交往;最终学会自我管理,即他们自觉、自动和自主改变自己的行为。

(二)实习的意义

由于实践经验的不足和理论知识的欠缺,“实习”解决问题的功能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突出体现的是“实习”作为“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专业认同方面:

与案主的正式接触中,我们认识到专业工作与一般助人活动的实质区别,从而对自己的专业有了客观全面的认识。一般助人活动的随意性,决定了它缺乏严密的组织性、前后相继的系统性、解决问题的彻底性,它是一种插入式的人文关怀。对于“义工”来说,志愿活动疏导了自己助人的意愿,满足自己了解弱势群体生活状态的需要。对于受助者来说,他们享受了一种探望式的关怀。活动结束之后,便各自回到原有的生存状态中,对改变他们的弱势群体地位没有本质的作用。

社会工作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要求组织性、系统性和彻底性相统一。如果说“志愿活动”是可以随便排列的卡通画面,那么“社会工作”就是设计动画片;如果“义工”过年的时候送给小白兔成筐萝卜,“社工”既要送给他们萝卜籽,还要教会他们种萝卜的技术;如果说“志愿活动”传达了社会对弱势群体进行人文关怀的信号,表达了社会接纳他们的至诚意愿,那么,“社会工作”要做的是把这种美好的意愿落到实处。

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社会工作是一种渗透,是一种要为案主的未来长久的幸福负责的系统工程。社会工作意味着在付出的同时寻求接纳,在相互接纳中承担责任。它“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和对案主生存状态的神入,从一开始就决定社会工作没有轻松和真正的开心可言——在案主的问题解决以前。

第二,对自己的再认识:

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开始由“社会人”转变为“社会工作者”。在体会到自身价值的同时,坚定了作社会工作的信念。

他们是因为上天自己的失误,而先天残疾的孩子。他们因为下肢残、侏儒、皮肤病、脸上覆盖性红斑、视听障碍、发音不请等生理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督促我们去珍惜自己的健全。至少,我们该把在空虚和抱怨中虚掷的时间,分给他们一些。有人说,看一个人的人品如何,看他对穷人的态度即可;我认为,从一个社会对生活不能自理者的态度中,也可以瞥见其文明程度。一个健全的社会,该为一切成员提供健全灵魂的空间,提供维护生命尊严的条件。体会到这一切的时候,我明白了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三:在专业技能方面的成长

接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对理论知识系统应用的过程。实习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关于残疾人生理、心理、社会需求的第一手材料。他们幼时被武汉市儿童福利院收养,长到12岁时分别被领养、寄养、资助继续求学等。而其余的,就暂时滞留在武汉市社会福利院。一年前,他们的老师辞职。他们就过着这种生活:白天吃饭、看电视、作卫生,晚上睡觉。第二天早上醒来,开始同样的循环。这只是让单调的生活,以相同的模式复制到不同的日子里而已。

被遗弃的日子里,福利院为他们提供了细数生命尊严的空间。在成长的过程中,封闭式的管教本身就意味着排斥与压抑。从本质上说,这是对他们尊严的一种漠视。

第五:对专业技能与价值的认识

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用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们的处境;以社工的视角理解他们的问题。那时侯我们理解到社会工作传递给人的是一种价值理念,它是一种温暖的生活方式。

第四,关于专业价值与专业技能之间关系的思考——价值是灵魂,技能是主导

在专业技能不足的时候,我们体会到了“爱”的威力——它是一个“缓冲坡”。面对他们突发的情绪转变、不愿对我们说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时,当他们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在合理的方案拿出来以前,我们给予的是毫不迟疑的付出真诚的爱、无理由的理解和有目的的安慰。这样问题不会恶化,许多小问题会在这个过程中化解。然而,要解决问题我们必须熟练地运用各种专业技能。

社会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价值重于技能。只重技能而轻专业价值观的形成,显然是舍本逐末、事倍功没;只重价值而忽略技能,只能伤了“爱心”又无功而返。我们应该让“关爱的心”成为一种本能,本能意味着瞬间作出真实的反映,它省去了在不同态度之间反复权衡的徘徊。这不只是道德需要、不是空中楼阁的说教、而是价值和技能相融的便捷途径。

(三)案主的问题

在十周的实习中,我把他们的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身体的缺陷、社会知识和情感教育的先天不足,使他们产生很深的自卑感,这是他们产生性格障碍的主要原因。

院方对他们的总体评价是:懒惰、没有上进心、自私、不会与人交往、不会关心人等等。这些为一个成人定性的词语,却用在孩子身上。环境在不能为他们提供应有的爱、自由和关怀的情况下,丝毫没有降低对他们的苛刻要求。的确,他们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自我封闭性和对外界的防备心理,这造成他们不会交往、不会关心他人。这是因为在生活中他们很少受到来自道德、宽容、励志等方面的关怀和教育;这是他们在自我照顾过程中被迫形成的一种求生本能。

有一个女孩樱:清瘦、娇小、总是面含微笑。每次,她会指着我们身上蚊虫叮咬处、结疤的伤口等温柔地比划一番;走路时,她喜欢拽着我的手贴着我走;我们坐下来时,她就站在身后给我们辫上各种可爱的发辫,然后幸福地笑。只是,去了几周我们从来没有听过她说一句话。

一天,在她们宿舍玩了好久之后,我对她说:“你给我辫辫子好吗”

她重重点头,然后要往我身后走,我拉住了她:“不要点头,告诉姐姐,说‘好’好吗?”

她迟疑地张了一下嘴,还是羞涩的点头。

“不能说‘好’吗?”我假装生气地嗔怪她。

“好——”那个字拉了好长的音,声音如被卡了的磁带一样,时高时低地在空中打颤。她不喜欢在生人面前说话,是因为声带的缺陷。后来她还是怯生生到不敢开口,经过几次强化训练,我们可以顺畅地开玩笑。经过了解,他们中另外两个孩子,也是因为相同原因不爱说话。显性的自卑,是不想在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生理缺陷;隐性的自卑,来源于没有爸爸、妈妈、没有正常孩子该有的一切。这是他们产生性格障碍的主要原因。

2:对外界的向往与缺乏“自我认知”之间的矛盾

他们需要自由的空间,让生命沿着自己的纹路延伸。因为青少年期,是自我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决定他们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都希望走出福利院,然而当我们问他们今天想干什么时,竟然都说“没想过”和“不知道”。从他们为难的神色中,我知道这是事实。他们的理由是,院里领导不让他们瞎想,想也没有用。

除了院方的管制,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除了电视报纸,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教他们写短文时,我让他们描述一下淋雨的感觉,他们都在摇头。“有过这种体会吗?”“没有。”“看过雨吗?”“没有。”他们在福利院,一般情况下是断然不准出去的,下雨更加不允许在外面。对于自然现象都生疏若此,何况社会?

我告诉他们你怎么想,你不说别人永远不会知道,更加管不了。如果不想的话,即使现在就把你们放出去,又能干什么呢?我们给他们一个星期的时间大胆设想,下一周去的时候,我们要知道答案,这是作业。我们发现他们的理想也是缤纷美丽的,比如唱歌、画画、学古筝、厨师等。更主要的是,许多人有这方面的天赋。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我意识,至少让他们明白他们是独立的人。

3:“半隔离”状态的生存状态,使他们处于“心理无依”的状态。

他们每人都有用作业本自制的通讯录,上面有:姓名、地址、电话三栏。我们要逐一填写。他们会说出一些陌生的名字,问我们是否认识,那些都是曾经去看望过他们的大学生。难为他们还那么“念念不忘”。女孩小昕,经常让我们带信给我们学校的一个女生,还会送漂亮地风铃给她(他们一个月只有10元零花钱,这些钱要用来没生活用品,买一件新衣服意味着省吃俭用几个月,那个风铃是别人送她的)。后来我们问她:“你是不是很喜欢XX姐姐啊,怎么每次都问她啊?”她说:“是啊,因为我写了好多信,只有XX姐姐给我回信了。”

只要有电话响起,教室里就会出活跃起来。离电话最近的人跑慢一点,大家就高呼:“XX,快,快啊!谁的电话?”电话接通的时候,他们都自觉地保持安静,是谁的电话,谁就在大家羡慕的目光里幸福接听。谈话的内容大家共享的,原来他们的快乐来地那么简单!

(四)开展残疾少年社会工作的构想

目前,我们的社会缺少足够的空间和宽容去接纳残疾人。我们的同情和怜悯,从某种程度上隐含着排斥——似乎他们生来就是被同情的,而不是参与创造和分享“正常社会”的一分子。他们也在“我是残疾人”的自我认知下,躲避着外面的世界。这种成长环境就如脆弱的玻璃器皿,稍微的外力就会使之支离破碎,个人的才智也会在废墟中老化。要想在短期内根除社会偏见是不可能的。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要他们正视自己“身体残疾”的事实、树立“意志不残”的信念,以客观平和的心态迎接异样的目光、适应环境。

社会连结理论认为:当一个人感受到社会道德和社会秩序对他的重要性,了解到社会上多数人对他的期望时,他就与社会有了一种连结。同时,要想让他们在这种情况下适应环境,需要有强大的后盾,使他们与社会发生连结。家的教育就是爱与责任的传递,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以家的形式,赋予生命一种顽强的自我修复功能在废墟中挺立。

1.童话——安置心灵之家的“宅基”

小时侯,童话的缺席是一辈子都弥补不了的。它扼杀了孩子没有负担的期望,也关闭了孩子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用一己的思维来创造世界的窗口,那样的童年往往残疾。以后的补偿最多是借尸还魂式的徒劳,终不得精髓。因此,开始的时候,我们鼓励他们回忆自己听过的童话故事。我们也挑合适的童话故事对他们进行教育。

2.一个有组织的群体,分工明确地一帮一或一帮几——小屋的基本“架构”

生活在公共环境中,心灵的的慰藉就缺少私有源泉;人们通过某种拥有,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家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是孩子独有的私有财产。我们根据文化程度,把他们分成3个小组,每周五、六、日,分别去三个人,一人负责一个小组,为他们上课、解答问题等。当其中个体有问题时,我们就进行单独谈话。我们经常问他们一些漂亮饰物和照片的来历,他们就自豪地介绍照片中的自己,幸福地回忆与哥哥姐姐们在一起的经历。爽朗的笑声溶解为灿烂面孔的旁白,那种神态驰骋球场的体育健儿拿着奖杯奔向球迷。这时他们会感到有人是专门为他们而去的。

3.赞美和鼓励——进入小屋的“门”

如果说可爱的赞美字眼对一个人的人生是重要的,那么在一个人的人生之始尤为重要。我们对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漂亮发辫、条理清晰的作文、敏捷的思维等进行赞美,以此逐步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当我们要求他们写日记、保持安静、不打架时往往以奖励为借口,每每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当每次许诺之后,我们都在同学中收集适合的衣物带过去。

4.以宽容和教育做保证的自由犯错的空间——小屋的“床”

成长意味着犯错,成长渴求着自由与宽容。因此,他们需要一种力量来正确地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去嫁接一些、舍弃一些,而不是生硬地切割。有的时候,他们会把分给小伙伴的食物拒为己有、把作业做的乱七八糟、把同伴打的哇哇大哭、其中一些人看不起那些有智力障碍的人。开始的时候,我们对这些很反感,可是自己在这个年龄段做错事后,还蛮横地摔门而去,而每次妈妈都会默默地做好我喜欢的饭菜等着我迷途知返啊。一个人犯一次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别人一次也不肯原谅他。理请自己的头绪以后,我通过“换位思考”的方法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值的庆幸的是他们很听话。有了床之后,即使屋子没有建好也可暂作休息。

5.任意喊出需要与失望的自由——小屋的“窗”

如果说童话给了孩子们自由幻想的空间,那么我们该为小屋装上这么一扇窗——任其任意喊出自己的需要与失望。他们有权利在现实生活中争取童话唤醒的梦想;即使我们满足不了那些要求,孩子也可以在被拒绝的空间里慢慢融入现实。

6集体的监督与安排——小屋的“公安”

自发的助人活动很难长期坚持,因为自觉性的养成,离不开初始阶段集体的监督与鼓励。我们该有这么一种集体存在,它就是保障小屋安全的“公安”。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诞生,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周末和节假日,经常有高校学生、社会慈善人士去参观,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志愿者,使志愿活动成系统、成规模,将会受益无穷。

(五)实习实录

第一:他们的在乎让我惭愧

我们的实习受到少年、院领导的热情接待和真诚配合。刚去的时候,康复区宛若一张被定格的照片:房屋、假山、路边的行道木,溶为一体似地一动不动。干净的庭院内无人走动,走道两边的长椅上零零散散地坐着一些人——他们都保持着固定的姿势:翘腿的、低头的、打瞌睡等等,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交流。

我们刚一进门,他们立即都站起来,同时几乎把眼睛和嘴张到最大,表现出喜出望外的神态。然后纷纷跑开了——不是跑向我们,而是边跑边向屋里没有出来的人大喊,然后一起站在屋檐下看着我们。

我们主动走上前和他们聊天、发书、作游戏,气氛很快活跃起来了。他们送了我们一串串漂亮的纸鹤和纸心。走的时候,我把东西放在所长的办公室里,忘记拿出来了。我很为难地对小鱼(一个15岁的女孩,坐在人群中她可以瞬间抓住人们的视线。沉默淤积的忧郁气质,丝毫掩盖不了骨子里的宁静与自信;清秀的脸始终舒展着浅笑,真诚而不招摇.;只是,走动的时候原本平整的路变地不平了)说:“这样好吧,一会你帮我把东西拿出来,下次来我再带回去好吗?”

同伴也应和着说:“算了,算了,下次再说吧,我们还要赶时间。”

小鱼说:“不能算的,不能算的。”说话时会笑的眼睛在声音沉寂的一刹那归于忧郁,深邃的眸子在我和同伴之间游移。她舒展的眉头始终漾着的笑意,也被紧张俘虏了。

似乎如果我们不回去拿的话,她就会哭。一直不喜欢说话的女孩樱,一直摇着我的手,并且目光扫向一个工作人员(办公室钥匙在她那),然后再定定地盯着我。后来她陪我要来钥匙的时候,围着我们的几个少年,脸上都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轻松笑容。

实习要结束的时候,我和同伴在他们中一部分人中作了一个小实验。即让他们写下自己最舍不得的六个人,在一一删除之后留下一个人。我们想通过这种方法,粗略了解他们过去的生活,以及他们现在的渴望。结果,出现每条纸上都写着伙伴的名字,其中三张纸上有我和同伴的名字。后来那些纸被我带回来了。其实,我们有什么资格出现在那些纸上呢?我们是去实习的,我们做的也只是举手之劳而已啊!

面对他们的信任与期盼,我感觉自己必须给他们某种保证,那种实质性的,同时又对自己的能力心存怀疑。回来的时候,心情很沉重。害怕他们靠着我们,我们转身离开他们跌倒在地的伤痛,害怕我们没有能力教会他们如何自立。

二,错误地为他们定位“遭冷遇”

他们比我们文化程度停留在小学阶段,并且普遍比我们小,更加由于对“人生发展的阶段”了解欠缺,我们就下意识里把他们定位为脆弱的“儿童”。

首次去的时候,我专门买了一本《幼儿折纸》在宿舍里学折纸技术;同伴专门补习了童话,试图用“卖火柴的小女孩”对之进行熏陶,企图用“小二郎”对之进行感染,从而拉近距离。而那天,他们的折纸技术令我乖乖地当起了小学生;我们的故事却令他们乏味,他们甚至没有表现出最起码的好奇——鼓励我们把故事讲下去。

有的趴着睡觉,有的哈欠连连,问到他们是否故事,他们只是不置可否地笑。显然,他们还不习惯撒谎。更有甚者,他们干脆以点头、摇头回答我们的问话,也许他们以为我们之间没有共同语言了。

接下来的几次实习,我们就接受了来自他们的各种挑战。除了几个爱说话的之外,其他孩子不喜欢用言语表达感情,而后来爱说话的孩子也总是若有所思地点头、摇头、或者上课的时候睡觉、打闹。后来他们干脆用哑语进行交流。

后来,看到他们谈论偶像剧的投入、唱流行歌曲的认真;看到小姑娘在高校某男生走后,冒雨跑到大门口傻傻站立的表情;看到小男孩与“外来小女孩”(福利院有老人公寓,这些小孩一般是老人们的孙辈,周末的时候来看望他们)搭讪时的调皮;听到午饭后,小女孩在宿舍里打着、闹着、叫喊着“XX是XX的”,当然,说的是我们都知道的名字。我们明白了自己犯了多么可笑的错误——他们是进入青春期的少年,而不是儿童!于是,我们开始毫不避讳地聊偶像剧,讲校园里的事。

如果下肢不残的话,小昕是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她在意识到自己漂亮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残疾,这令早熟的她极其敏感切且有一种破坏倾向。一次,某公司的人给他们带了好多食物,每人还有几枝康乃馨,几个小孩接过之后就把它们丢在一边。而小昕则把花瓣一个一个撕下来,一枝接一枝。我把其余的几枝也拿给她,后来她笑着撕完了。当我问到她以后想干什么的时候,她一副无所谓的神态对我说:“嫁人呗!”

课外时间,我们让他们带我们逛整个福利院、陪他们打篮球、在他们宿舍瞎侃等等。我们努力以这种方式营造一种大家庭的氛围,让他们在相互了解与沟通中学会交往、学会生活。

第三:不只是震撼

1:病痛的时候我想到了死

小羊是一个很懂事,甚至有一点早熟地孩子,她患有严重的皮肤病,粗短的直发丝毫掩盖不了头顶的疮疤,大片的红点点从脸脸一直覆盖到后背,许多红点上隐约有白色的脓包。

一次某高校的学生看她们的时候,她一首歌唱过之后教室里有短暂的沉静,那是在咀嚼伤悲、是在酝酿眼泪。后来,在一个同学在带动下,我们欢呼雀跃地笑了,泪水才没有流出。

一天,我们看见她闷闷不乐,在我们再三地询问下她流下了委屈的眼泪。原因是她怕疼,她的皮肤病要用激光治疗。她说:“每次我一进去他们就按住我,我就哭,我怕啊!”

那时我们静静地听她说,边安慰边为她擦眼泪。后来她说自己曾经都想过死,因为生活没有意思。女孩!一个外表“丑陋”而歌声甜美的女孩,想到了死!

实习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在闲谈的时候也会去揭她的“伤疤”。

“你脸上的伤是什么时候长的?”

“是因为小的时候,父母把我扔进一个比较脏的地方”语气平静地像是在讲述别人的事。

“哦,”我们准备给她一个发泄怨气的机会然后心理疏导“那你是不是很怨他们啊?”

“开始的时候是的,”说着她把头转向一边,“不过现在我想他们肯定也有自己的苦衷。”

听完这句话,准备好的话一句都说不出。从她的眼神和语气里我知道,她的话像外交辞令而不是肺腑之言。一个14岁的女孩凭什么承担这样的责任——要合理化社会的不公平待遇,要给父母这样的宽容?实质上这种宽容是一种更深层的自我压抑,那是多少次疑问、多少次期盼、多少次无奈之后而无奈地自我解脱呢?许多时候最难过的是,明明白白地掌握了一种理论,可是用在自己身上又接受不了,在她身上我看到了这种尴尬。

2,我省下肉来喂猫

男孩小苏——一个养猫的男孩。开始去的时候,他也把我们看成参观的人了,非常不配合。每次都是把他硬拖到课堂上,后来他明白我们工作性质后,还经常介绍书让我们带回去看,比如漫画版水浒传、黑色幽默、科幻故事等;天热的时候,他一边拿着我的水杯找有水的热水壶,一边说“灌满了,路上喝。”;更有甚者,他还送小猫给我们。那是幸福的猫——一只母猫和四只小猫的毛永远都是干净整齐。而且,小苏还把自己伙食里的肉挑出来喂猫;门口一直挂着小干鱼,小苏说那是托别人买的(他们每个月可是只有10块钱的生活费啊,一日三餐免费)。当然我们没有要,我们还是不自信自己可以养活一只小猫。实习结束那天,我们看见一群人围着一只受伤的鸟,才发现另外一个秘密:老猫几乎每天早上都会抓到鸟,其他人说它玩了一会就把它吃掉,S没有否认。我想那只被众人围着的鸟应该不会被吃掉吧!

现在还记得结束实习那天,照合影的时候同伴拉着他说:“小苏,过来!我们合一张,你是我的最爱啊!”想一想两个大男生这样暧昧都感觉好笑。小苏是儿童福利院里下肢手术做的最成功的一个,曾经他的右腿几乎整个拖在地上,如今只有一点点跛;他每天看报、喜欢篮球、羽毛球、院里还给他报名参加了湖北省残疾人运动会。曾有过多次机会出去上学,比如修理摩托、学习按摩等都遭拒绝,理由是不喜欢(这可是别人争取都很难争取到的),学电脑的机会自己不争取,理由是文化知识不够,学也没有用。他是一个很有主见也很有潜力的男孩,我们要他保证不再轻易放弃出去的机会,要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来。

3,我讨厌他们打乱了课堂

小鱼是一个上劲的女孩,尽管她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自己将来要干什么,但是她确切地知道现在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于是她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一个周六我们正上课的时候,某高校的学生前来参观,我们就动员他们去和大学生玩,许多人都矜持地坐着不动。当我宣布下课的时候,一直温顺的小鱼居然憋红了脸重重地收拾文具,然后悻悻地走开。原因是下午两点,她和老人公寓的老爷爷(院方帮忙联系的)约好了去练书法,下午不能上课了,而那些不速之客又打乱了上午的学习安排。

小鱼还经常去老年大学那边练电子琴,刚学两个星期,书法已经相当不错了。后来她主动申请外出上学,现在在武汉某电脑外语学校上学,该校已免费接受多位残疾人。走之前她给我看《圣经故事》,封面写着“何XX送给XX钊,X年X月X日”;下面还有图画——一把刀、一个箭头指向一条鱼、一个新日期。她说那是别人送给小钊的,小钊去那个电脑学校上学,就转送给她了。小钊是刀,她是鱼,她还说她看完的时候也会送给其他人的。

4,被辞以后,拒领工资

每次开饭的时候,都会有一个一袭白衣、五官端庄、20岁左右的女孩为他们打饭。我一直以为她是工作人员,后来才知道她是从那个电脑学校学成回来的。她向我们讲述了这么一件事。一次她去一家饭店应聘,因为没有把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她得到了那份工作。可第二天老板把她辞了,说:“这样的人,我不能要!”然后让会计给她一天的工资。她拒绝了那一天的工资,因为老板伤害了她的自尊。我们一直不知道她的缺点在哪,后来她去洗手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她没有左手,但是看她为孩子们打饭时的娴熟与麻利,我们相信她完全可以胜任那份工作,然而老板在乎的不是这个。

注:每次有人来的时候,小鱼和小苏都是大家的重点关心对象。某部队女兵集体认“小鱼”作妹妹,即节假日接她过去;小苏是院里重点培养对象。因此他们就比较优秀。

(六)实习的不足之处和建议

初次实习时,工作安排上有许多不成熟和不合理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四点:

1,价值观的影响远大于专业技能的应用,理论知识的缺乏使我们的工作先天不足

2,朋友间的关怀大于专业关系的作用,

3,“随机应变”式的介入取代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工作安排。

4,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能有效地反映、解决

实习中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缺少一套完整有序、有切实可行的运行模式。从实质上说,我们的实习是时间较长的志愿活动,而没有表现出专业助人活动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常识性的试行:

1建立校方和实习单位的简单联系,与负责人建立良好关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2老师、同学、实习单位之间要有定期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