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课心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辅导课心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辅导课心得

心理辅导课心得范文1

心理学家认为,逆反心理是一种情绪厌烦或情绪对立状态,是人在感情上的反感、烦闷的体验,逆反心理在中下等成绩的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为了消灭后进生,大面积地抓好英语教学质量,我曾对所教中后进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其原因有:

1、单词、句型枯燥乏味。

2、基础差,学习吃力,成绩不好,因而厌烦上英语课。

3、对老师的教学有看法,或对老师的批评产生了对立情绪,以致放弃学习英语。学生逆反心理的存在,无疑会严重影响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怎样引导学生克服逆反心理而积极地学习英语呢?我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基础,扫除障碍

教学实践告诉我,要想有效地杜绝和消除逆反心理,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在教学中一开始就注重了抓紧、抓好语言基本技能的严格训练。把掌握英语的“工具”和“钥匙”交给学生,集中时间,从严要求,让学生过好过好语音关和字母识记关。在训练中,紧持一个“准”突出一个“会”字,要学生对照录音,勤模仿,苦练习,并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标准和办法。给掉队的学生及时补课,搞好个别辅导,扶他们一把,让他们迎头赶上。再则,创造英语气氛,强化听说。在学生有一定的语音基础和听说能力后,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从少到多,由易到难,持之以恒,并充分利用电化教具,创设浓郁的英语氛围。逼着学生听懂,逗着学生开口,努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在起始年级的英语教学中强化听说,不仅使学生获得语言基本技能,帮助他们扫除深入学习的障碍,使他们有成功的希望,从而成为消除厌烦情绪的一个诱因。

二、不断改进,常教常新

逆反心理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心理特征综合产生的,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他们喜新厌旧的心理。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做到常教常新。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保持和发展旺盛的求知欲。对英语句型的教学,如采用学生跟老师亦步亦趋地,识记、背诵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学得枯燥而产生厌烦的情绪,即使是跟着老师背、读,也象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没有效果。于是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去发现一些读音规律、语法规律。创设英语情景和氛围,把他们带入一种氛围中去,让他们用英语去思索,去理解,去交流思想,从而掌握所学得的知识。实践证明,根据教学内容,探索不同的学法,创设不同的情景,设计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法,常给学生换换“口味”,学生课堂中的“喜新厌旧”的逆反心理是可能克服的。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英语的教学改革中,我把启迪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一项持之以恒的事情来抓,使学生由兴趣到爱好,再由爱好到精通。开展多层次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特别是课外的阅读和交流,在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唱英语歌曲,表演英语小节目也都成了学生学习英语喜闻乐见的形式。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到了比书本上更多的知识,开阔了知识视野,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成功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消除逆反心理的有效手段。老师不仅爱成绩好的学生,更应该偏爱成绩差的学生。常常有意识地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坚持正面教育,对他们多关心多鼓励,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

心理辅导课心得范文2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

众所周知,在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之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宽泛,而网络上的信息十分驳杂,充斥着大量的负面信息,这给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此情况下他们极易出现各类心理疾病,甚至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排解学生的负面情绪,引导学生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并与他人和睦相处,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成长为国家和企业需要的人才。由此可见,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团体心理辅导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一)概念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环境下应用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将以平等的态度进行交流,相比于其他教学模式有着更为明确的目的。团体心理辅导不同于一般的团体活动,学术性和娱乐性较低,比较侧重于沟通和疏导,通过创造丰富的主题情境,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参与和挑战,帮助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完善,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

(二)形式

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讲授式,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该门课程有个更加清晰的把握;另一种是体验式,由教师创建各种类型的活动,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获得某种心理品质的提升。一般来说,这两种教学形式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单纯的讲授知识或是体验活动都无法让学生领悟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学生要么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兴趣缺缺,无法专心投入;要么被热烈的活动氛围所吸引,忘记了活动的初衷,因此只有将二者结合到一起,才能发挥出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

团体心理辅导体验式教学常常应用以下三种活动项目:

第一,角色扮演。即让学生来扮演某个小说或影视剧中的人物,按照所扮人物的为人处事方式来行事,使其切身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表演过程中学生会对彼此扮演的角色更加了解,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有助于训练学生人际交往技巧,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第二,心理剧。这是让学生扮演特定心理活动下的某个角色,将角色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以达到宣泄情感,消除压力的目的。心理剧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占据不容忽视的地位,这是学生分享情绪的一个重要渠道,在表演的同时学生会将心中的情绪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使其他学生能够清晰的辨识出情绪的类型,掌握情绪的控制方法,从而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第三,游戏辅导。游戏是很多学生热爱的休闲娱乐方式,游戏的过程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刺激,使其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引入游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游戏环节中,毫无防备的将心中的真实想法呈现出来,以便于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而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获得的效果也会更为显著。

除了以上三种形式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和当前学生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设计其他的教学活动,如叙事接龙、头脑风暴、放松训练、时间拼盘等,用多样化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团体心理辅导更加易于学生的认可和接受。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采用三大部分、六大模块、九大专题,分别为导入篇、基础篇和提升篇,下面说明各个篇章的设计要点。

第一部分,导入篇,该篇只有一个模块即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以走进心理健康为专题,讲授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这部分可看作是整个课程开篇。重点在于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对于心理健康有个整体的认知。主要采用小组组合、相识接龙、问卷自测和情景体验。

第二部分,基础篇,设有发展个性、职业生涯辅导、学会学习三个模块,以及大学生人格发展、自我意识培养、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心理四项专题。这部分重点在于帮助其正确地认知自己,积极地看待成长中的问题,以宽容、善良、开发地心态对待外界评价,不断调适和完善自己的各项素质,从而优化个性、健全人格。采用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角色扮演、职业探访、头脑风暴等。

第三部分,提升篇,设有学会交往、学会生活两个模块,专题有人际交往能力、挫折与压力管理、情绪管理、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此部分内容是从大学生的现实实际出发,对于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心理学的分析和解答,帮助大学生科学规划人生,合理管理时间。采用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爱在指尖、成长四部曲、情绪训练营、生存选择等。

三、结语

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学会了管理情绪的方法,并能够与其他学生友好和睦的相处,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挑战,可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应受到高职院校的积极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心理辅导课心得范文3

近两年来,我校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课的有效性研究"的课题研究,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而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及自身学习、实践和同伴研讨过程中,对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了一些实践与思考,在此谈些粗浅的体会。

一、活动氛围的和谐性

各项调查的结果表明,现在的小学生在人际交往的选择上,明显趋向于民主、平等。这样的情感倾向决定了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喜欢别人把他们当成有头脑、能独立处理问题的"大人"看待。这就要求我们辅导老师做到以彼此平等的讨论对话取代居高临下的说教、训斥,即使不同意学生的看法也要表示充分理解。这样学生就能相信老师是真心实意做他们的大朋友,平等地与他们一起探讨此时或即将面临的问题,从而彼此建立起充分信任的关系。

在辅导活动中,教师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教师在进行心理辅导活动时,常常会处于教育者和辅导者之间的角色冲突。教师的角色到位应该体现在理念、教育方法和关系三方面的到位。理念上,要对每个学生有积极的信念,相信每个孩子内心蕴藏着积极的资源,相信每个孩子是可以变化发展的;方法上,教师要重"导",不重"教",通过启发、暗示和创设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产生活动兴趣,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及时鼓励,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欣赏和肯定,以此来营造集体气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关系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大朋友和小朋友的关系,有时,教师在参与讨论中做出自我表露,不但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让学生觉得老师更加真实可信。这样,才能在辅导活动中营造宽松、真诚、和谐的氛围

二、活动中的交流

每个学生都有一种解决自身问题的潜在能力,即使是心理适应不良的人也同样如此。团体辅导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治疗,而是为了唤醒学生内在的这种需求,激发学生改变自我的动机和潜在能力 。使每个学生了解自我、寻找自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辅导活动全过程中,教师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如目光)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大家都是平等的。在与学生交谈中,我们要多用"你的意思是?"、"你看呢?"等语句,让学生自己来判断、选择,自己决定,自己改变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教师是组织者、服务者、接纳者、引导者。 教师要引导全体学生认真倾听每一位同学的发言,只有当每一个学生都切身体验到自己是被团体高度重视和注意着的时候,他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才会焕发出光彩。

三、活动中互动的力量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互动的"团体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产生影响团体成员及整个团体的力量,这就是所谓的"团体动力"。在实践中,我们给学生创设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话的环境,最首要的任务是给孩子改变座位的排列组合,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座位一变,四目相对,心灵的窗户就立即打开了。

布鲁纳主张使小组讨论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因为在这样的互动合作的活动中,学生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对别人的意见做出评价,并能通过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观点,既不钻牛角尖,也不人云亦云。这样一种能与他人和集体合作共事的人格特质,就是通过自由的没有压力的小组讨论中逐渐形成的。小组组织形式以5人左右为宜。 男女生平均分到各组中去。根据团体辅导主体的需要,事先自由组合或是以其他方式分组。如数字抽签分组、动物抽签分组、拼图分组、以组长为核心自由分组等。

如片段:

在《我的快乐我做主》辅导活动中,事先让学生自由组合,在引导孩子说说自己最快乐的事情以后,请四人小组讨论:自己不开心时怎么办?

生:不开心的时候,我常常会大声喊。

师:嗯,会大声的喊出来。XX你呢?

生:我会听音乐。

师:嗯,音乐可以使人忘记不开心的事,你们觉得呢?

生:我会打球。

生:我会和朋友说说。

……

然后引导学生观看故事《不开心的明明》。

师: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四人小组讨论你准备怎么帮助这个不开心的明明?

学生四人小组互动交流起来

生:我要对明明说:"明明,不要不开心,不要记不开心的事,多想想开心的事"。

生:我会建议明明去跑跑步,出一身汗。

……

实践证明,互动是团体的基本特征,互动又是团体达成目标的重要条件,在团体辅导中,每个成员认知的矫正或重建、情感的体验或迁移、行为方式的改变或强化,都依赖于成员间的交流和互动。而且,这种团体环境的互动强化作用往往比个别的辅导帮助更有成效。

四、活动中的交流评价

心理辅导课心得范文4

[关键词]科技辅导;思维;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7-0235-01

思维与创新是科技辅导的主要内容,创新又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文章浅析了在科技辅导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应该做好下面的几点工作:

一:培养辩证的思维方式

在科技辅导中,辩证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科技的本性在于创新,世界没有终极的真理, 我们已有的知识仅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科技还是要向前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辨证思维方式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因为科技创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当代学生只有在科技创新中不断坚持辨证思维方式,科技才能进步,社会才能进步。

二:增强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有些人认为,教师在上课时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就传授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没有必要再进行系统的思维训练了。此说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实践证明,只有课堂上的常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有过这样的试验,让两组一般条件相似(但一组受过系统的思维训练,另一组未受过系统的思维训练)的学生一起去参加某科技活动,效果却大不一样,受过训练一组同学的创造智能明显高于另一组,其差别首先就在于前者的创造意识明显强于后者。在科技活动中,我们要始终把树立和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作为对学生进行系统思维训练的首要环节,经常组织学生去参观现代化的工厂、商店、科研机构、集贸市场、让他们走向社会,进行考察研究,以开阔视野,亲身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并可以通过举办系列讲座,命题征答、专题论辨、演讲比赛、智力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从新旧思维观念的比较中除旧布新,以增强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创造性思维是一门科学。它不仅要求学生更新观念,树立起强烈的创造意识,还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方法得当,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维方法训练,把它作为科技活动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建设。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做到循序渐进,尽可能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可以专门开设了创造性思维课,固定课时,排入学校课表,并参考有关资料,结合实际,实行正规化教学,对学生实施系统的思维方法训练。训练中应该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应该向学生介绍各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以拓宽他们的思路,并通过反复训练使他们掌握要领。在科技辅导中,要深切领会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起到的无比奇妙的作用,并能自觉地把这些科学的思维方法运用到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各种活动中去。

二是基本思维程序的训练。这是在掌握思维方法的同时必须掌握的基本规范和技能,体现了科学思维的一般规律。可以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思维程序:“观察――联想――思考――筛选――设计”。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通过观察,触发联想,提出问题,然后进入广泛深入地思考,设想出种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科学的筛选,选出较好的设想再进行周密的设计。通过训练,要使学生懂得遵循思维程序的重要性,把握程序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初步掌握这一基本的思维程序。

三是系统综合能力的训练。就是要使学生把学到的各种思维方法、技能融汇贯通,系统把握,综合运用。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辩证地而不是教条地,灵活地而不是机械地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创造性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实践

创造性思维训练作为青少年科技活动的主要内容,应该紧密结合活动的实际来展开和深化,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思维素质,开发他们的创造智能。可以说,实践是思维的载体,是训练的基地,是创造的摇篮。因此,在实践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决定科技活动成功的关键所在。

所谓在实践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指更新观念。树立创造性思维意识不脱离实际;训练技能、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不能脱离实际。还是指在“观察――联想――思考――筛选――设计”的基本思维程序中不能脱离实际。是指从设计、制作、试验到修改、完善的解决问题的创造过程中不能脱离实际。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效果最终都要落脚在解决实际问题的阶段,都得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体现出来,因而能否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

关于创造性思维,总主要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爱护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异想天开”,不求一开始就成熟;

二是支持学生,让学生大胆实践,学中干、干中学,逐步总结提高,不求一下子就成功;

三是指导学生选准重点,总结提高,做到有所取舍,集中集体智慧,不求一揽子都解决。

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造精神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智力能源。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做好启发、引导和培养训练工作,这一能源一定会被激发、被唤醒,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四:在科技中怎样创新

首先说下创新过程的一般规律:在科技研究中没有对比,就没有差别。通过对比,发现差异。找到差别来源,制定趋利避害的方案,科技创新的全过程就是不断对比、不断修正的过程。比如你不熟悉电子学,却急需修复一台有故障的电子仪器,不妨打开一台能正常工作的完全相同的电子仪器,用万用表同时测试两台仪器各个部位的电压分布,你就会很快发现电压分布的差异所在,确定受损的部位,进一步找到受损的元件。

所以青少年在科技方面要勇于创新,打开思维,不能把自己关在束缚的牢笼。能做到举一反三,才是当今社会需要的科技型人才。

并且创新活动是以培养学生参与、竞争、实践的意识,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明创造能力,提高科学素质为主要活动目标,所以科技创新活动不受时间、地点、教材限制,真正为学生创造力的开发、科学素质的提高提供广阔的天地,从而让学生在自主、和谐的气氛中大胆尝试,积极探索,敢于创新。还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树立良好的学风,是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技能的重要条件。可以展开开放式的课堂将科技创新活动整合到新课的学习中,既是快乐的文化课,又是高效的艺术课。只有开放式的课堂,才有这样的活动效果;学生自身投入到活动中,才能更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因此,科技创新活动要注意启动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情感,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能力。

当然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还要有好的行为习惯,更要在学生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的提高,以及勤奋精神、劳动态度、坚持耐心的作风、探索兴趣以及与他人协作意识的养成上下功夫。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创造发明,使他们都能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 《青少年的课外科技活动的研究与探讨》.

心理辅导课心得范文5

[关键词]心理护理 妇产科 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8-0145-02

1产科全程心理护理的意义

对任何一位妇女来讲,怀孕期间都会是一段特殊的生理与心理非常时期,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几乎没有一位女性能在怀孕期间轻松地始终保持往常的平静,而不发生任何心理改变。特别是初孕妇女,从确知怀孕到临产,随时都在面临自己从未经历过的感觉,从而出现很多由不适应到适应的心理改变。护理人员在与孕产妇交往过程中,通过心理护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解除孕产妇的不良情绪,增强孕育健康胎儿及成功分娩的信心,协助孕产妇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通过心理护理,护理9人员要尽可能为孕产妇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

2产前心理护理

孕妇入院时,对医院的环境和周围的人都很陌生,心理会感到害怕和恐惧。因此,产妇入院后,护士应及时介绍医院环境、陪伴及作息制度、床位医生及责任护士,以消除产妇的陌生感和恐惧感,给产妇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这样可以使孕妇和医护人员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孕妇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生活,对她们的康复是非常有益的。

与非妊娠妇女比较,尽管妊娠期妇女有明显的心理、生理变化,但基本属于健康状态,可视为正常人的特殊生理阶段,此时,产科心理护理重点在于提供教育和咨询服务。首先,做好每位来院建立围产卡孕妇的宣传工作,利用电视录象、宣传栏、宣传画、护理人员讲座等途径,宣传无痛分娩及母婴同室的意义、母乳喂养的好处、授乳的技巧等,使她们建立信心,在心理上和生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入院后护士要及时的对孕妇讲解临床分娩知识、胎儿自我监护方法、营养卫生、母乳喂养等知识,并针对病情进行个体化教育,如对妊高征孕妇讲解左侧卧位、间歇吸氧、降低血压、自数胎动及保持稳定愉快的情绪的意义和方法等等;第三,让孕妇了解宫缩阵痛的性质及规律,增加自然分娩的积极主动性。通过一系列的讲解和教育,使产妇了解一些必要的知识,为迎接宝宝的出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承受力。

3产时心理护理

随着产程的进展,产妇心中会产生恐惧和不安的心理,此时护士应及时了解产妇的生理心理情况并进行评估,了解产妇对分娩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护理。

第一产程是三个产程中最长的,所以助产人员在全程护理过程中,应与产妇亲切交谈,了解她们的思想状况,以及对妊娠、分娩生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在分娩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对吵闹不安者,要热情,细心、耐心地照护与安慰,并激发其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指导作深呼吸,指导或帮助按摩下腹部及腰底部,以减轻症状,鼓励产妇利用宫缩的间歇时间,少量多次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供给足够的饮水,以保证分娩时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严密细心观察分娩的进展。在进行检查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态度认真,手法准确、轻柔、熟练,观察细致,记录及时,必要时将检查结果主动告诉产妇,以增加她们的信心,把顾虑、恐惧的心情转移到积极的行为中,以最佳的心理迎接分娩的到来。

产妇分娩过程中,通常都会非常紧张,为消除产妇紧张情绪,护士可以通过抚摸产妇额头或者握住产妇的手等,用肢体语言缓解其紧张情绪,同时还可以和产妇谈论即将出生的婴儿,使产妇得到心理支持,分散其对阵痛的注意力。开展无痛分娩后,使产妇待产的时间大大缩短,减少了产妇的体力消耗,使产妇有足够的精力和体力来迎接即将来临的分娩,顺利度过这人生最难忘的时刻。

4产后心理护理

产妇分娩后,有时会因母亲角色不明确,未能及时进入母亲角色,担心带不好婴儿;同时因妊娠和产后内分泌代谢紊乱,易出现精神方面症状。特别是某种特殊原因,如分娩死胎或畸形儿,产妇伤心失望、情绪低落、食欲不振、睡眠不好,此时应加强心理护理,疏导和安慰产妇,避免产后忧郁症的发生。婴儿与母亲同返病房后,实行母婴同室,婴儿与母亲24 h在一起,当婴儿哭闹时,产妇由于过度疲劳,切口疼痛,会感到苦恼和不安,护士需积极主动给予心理疏导,并加强护理,帮助其做好婴儿的护理,指导掌握母乳喂养技巧,按需哺乳。切口疼痛较重者,给予镇静剂,让产妇充分休息,加强营养,促进乳汁的分泌。

参考文献

心理辅导课心得范文6

【关键词】高职本科 贫困生 团体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024-02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时期,迫切需要大量高水平、复合型的职业人才。随着市场导向和国家政策引导,国内要求开办高职本科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多省市进行了多样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然而,在高职本科教育中贫困生现象随之凸显,严重影响着高职本科教育的稳定发展,有针对性地做好高职本科教育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办好高职院校本科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有研究显示,贫困大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从定量研究来看,图雅、曾天德等人的研究显示,经身心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在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躯体化因子分、强迫因子分、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抑郁因子分、焦虑因子分、恐怖因子分、精神病性因子分、其他因子分共11个维度上,贫困生某几个维度或全部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非贫困生,可能存在轻度以上的心理问题。从定性研究来看,已有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因经济上的绝对贫困造成心理的相对贫困问题较为突出,有学者认为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生活上的忧虑和学习上的焦虑使贫困大学生心理负担过重;过于自尊和敏感,不愿袒露物质上的贫乏;自卑心理严重,自我封闭意识强,惧怕交往(尤其是与异往);心态冷漠,情绪波动大,内心比较脆弱,感情容易受伤害。

为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院从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思想政治状况、道德状况三个方面开展调查,发现我院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差异较大,贫困生存在心理矛盾、道德滑坡、思想消极甚至偏激等特点;同时,结合我院心理咨询个案与贫困生日常管理工作,总结出我院贫困大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心理问题及其成因。

一 自卑与自尊并存的矛盾心态

自卑,又称“自我否定”。由于经济补给不足,现实生活窘迫,一方面是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致使贫困生及其家庭背负起沉重的经济包袱,严重影响了贫困生的学习与生活;另一方面是大学校园文化中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使其引以为傲的优秀成绩与非贫困生的多才多艺相形见绌,容易使他们重新以消极否定的基调重新定义自我。另外,社会主流价值中贫困大学生被认定为是弱势群体,大众的过分同情与怜悯,还有或多或少的嘲讽、蔑视或侮辱等不公正对待,使其产生了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不良的社会风气让大学校园出现了“拼爹”、炫耀、攀比之风,贫困大学生无法满足此心理需求,低人一等的不良情绪体验慢慢在内心深处滋长。因此,诸多因素导致贫困生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情绪。

自尊感体现在个体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与认可。贫困大学生作为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有强烈的自尊需求,内心非常敏感,不愿过多袒露物质上的贫乏,想通过自立自强改变外界对他们的偏见。部分贫困生自我认识狭隘、个人价值观老旧,坚信自己是“千里马”,只是没有遇见“伯乐”,不愿意把目光投向外界,不能跟随时代进步而更新自我的认识。

二 焦虑和忧郁

焦虑指对当前或将来会出现的对自我的自尊心、生存环境、未来发展等方面有潜在威胁,可能会有某种不良后果出现时的紧张、不安情绪。目前,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如大海波浪,一浪接一浪拍打在他们身上:经济压力(学费、生活费等)、学习压力(专业知识、职业

技能)、毕业压力、就业压力、人脉压力、前景压力等等。他们需要顾虑的事情太多,精神长期处于一种过度紧张的状态,影响了日常的学习生活,导致心神不宁、注意力分散,做事达不到预期目标,长此以往就会出现自尊心损伤、自信心丧失,失败感和愧疚感进一步引起忧虑、紧张、失望、不安、恐惧、焦急、羞愧等负面情绪。

三 人际关系敏感

人际关系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已有研究显示,人际关系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由于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例如贫困、社会偏见、过分同情与怜悯,部分贫困生易引起无助、多疑、自我封闭等不良情绪体验,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喜欢采取退缩、逃避、离群等行为方式来保护自我,同学间的聚会、学校的集体活动或节假日的结伴外出活动他们都不愿或无力参与,这使他们与身边同伴的关系慢慢疏远,同学关系也随之紧张。此外,生活习惯与文化背景也是影响贫困生人际关系敏感的一个主要因素,一些贫困生内向、羞涩,不善言语,与周围同学存在沟通障碍,对于同学之间的误会、摩擦和碰撞不能及时解决,久而久之同学关系疏离,矛盾激化甚至产生敌对情绪。

四 思想偏激

贫困大学生由于自卑、内向、敏感、焦虑、忧郁等特质,内心非常脆弱,自尊心又极强,学习生活中的不如意,常常让他们感觉受到极大“伤害”,情绪波动强烈;又加上成长环境的单一,使自身认识片面、陈旧,人生观、价值观跟不上时代的进步,自我意识狭隘,心胸不够宽广,导致他们对待身边的人和事难免带有成见与偏见,有绝对化、片面化倾向,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标准;爱钻牛角尖,认死理,喜欢用放大镜来看待事物中的消极面,极易产生消极厌世的观念。有时对待不满意的事情,言辞激烈,莽撞从事,不顾及后果。

五 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

针对我院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再结合我院办学特色与理念:培养心理健康、专业知识过硬、职业技能过强、有理想、有信念的有为青年,学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来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其中最核心的活动是团体心理辅导。借鉴前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应激环境、自我意识、自信心、观察力、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团队协作、生涯规划八次团体心理辅导来提高贫困生的健商与情商。

此次团体心理辅导评估调查结果显示,贫困生对团体心理辅导的评价良好,大部分参与者认为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是愉快的,活动过程逻辑性强,有目标;团体氛围友善、温暖、融洽、轻松、信任、接纳;辅导内容有价值,对个体实质性的帮助非常大,能够帮助他们或多或少地克服一些不良的情绪体验,能够加深自我认识,增强自信心,增进人际交往,学会一些生活技能,更好地投入学习生活,展望未来。成员们表示:“团体心理辅导让我学会了很多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真正感受到了人的多面性,学会了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我在活动里探索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自我形象,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其实,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自己存活的方式,使我学会了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贫困。”“我从团体活动中看到了信任、责任、团队协作,让我懂得了团结协作就是力量,增加了对他人的信任,对别人的责任感,学会了去加入团队,发挥自己的才能。”

已有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具有有效性和长期性,我院对参与成员进行了长期跟踪,对其行为举止进行长期观察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交心谈心,发现参与者的行为举止有所改变,学习主动性增强了,与人交往相较之前增多;价值观也有所改变,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和正确认识贫困,有意识地抵制校园里存在的不良现象。

高职本科贫困生的心理特点既有固有的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提高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心理辅导的功能特性,有针对性地加强贫困生的思想引导,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从而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赵青.以团体心理咨询为核心的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1(4):79~81

[2]曾天德.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接纳和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5(12)

[3]牟艳娟.高校贫困生心理素质状况综合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6(9):83~84

[4]蓝琼丽、唐峥华、秦小云等.广西医学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9(1):27~29

[5]刘吕高.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精神扶贫[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