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管理的必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安全管理的必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校园安全管理的必要性范文1

【关键字】:中职学校;校园安全;安全管理

1.校园安全管理基本内涵

1)定义

个体人身不受伤害、财产不受损失,精神不受威胁的一种客观状态是安全最基本的含义。根据安全的含义,由此可以引申出,在中职院校校园范围内,个体个体人身不受伤害、财产不受损失,精神不受威胁的一种状态,这是校园安全的具体内涵。校园安全管理的的基本概念是指学校的管理者,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准则,在保障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防控危险隐患,妥善处理事故,是以维护良好的校园秩序,保证校园教学活动正常开展为目的,全校师生共同实施的安全维护的活动。

2)必要性

最近几年,国家重视人才全面发展的培养方式,促使全国各大中职院校探索开放式办学模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技能素质的养成,但也造成中职院校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与外界的联系和互动逐渐增多,导致了校园的不安全因素骤然增多,校园的正常教研秩序遭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对师生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构成重大胁。2012年,党的“十”报告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秩序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首要条件。简而言之,安全是和谐的有机构成部分,身为学校的一员,必定要发挥主动性,为构建安全的校园环境出一份力量。

2.校园安全形式

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猛,人民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国家加大了对学校教育的投入,学校校园规模建设扩大,中职院校扩招人员,校内外的沟通交流增多,但也渐渐带来了中职院校安全问题。广大的中职院校师生生活在校园环境中,期望能拥有一个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能使自身素养得到提升。财产安全、人身安全、心理安全是主要影响校园安全的形式。

1)财产安全

在不同校园地点,犯罪分子针对不同的情况,利用多种作案手段窃取师生的财务。比如在学生宿舍,犯罪分子主要作案手段是溜门盗窃。即多半乘机利用寝室无人、大门未锁或者学生对自我财产的疏于保管而实施盗窃行为。盗窃案件以“顺手牵羊”为主要作案手段主要发生在图书馆、教室、操场等公共活动场所。在食堂,以混入校园内的外来人员为主的犯罪分子利用师生在食堂就餐时警慑性不高,人员拥挤,实施扒窃行为。

诈骗案件发生时间多在开学新生报到时期,人员流动频繁,校外推销人员也借此时机混入学生寝室实施各种推销活动,导致学生被骗。特别是新生离开熟悉的环境,刚入校园,学校安全现状了解不深入,特别容易盲目轻信他人,受骗事件时有发生。现在诈骗次数越来越多,诈骗手段也越来越高明。有关新闻曾报道过,以学生安全为威胁,诈骗学生家长的金钱等诈骗新趋势。

在校园里,影响师生财产安全的主要隐患是盗窃和诈骗案件,这是校园安全隐患的不容忽视的一类案件,故必须增强对在校学生的安全教育意识的培养。

2)人身安全

学生寝室人员密集,部分学生违法规定乱搭网线,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不安全使用电器设备,这样易导致火灾的发生。俗话说水火无情,一场火灾的发生不仅会导致财产损失,也有可能会造成人员的伤亡。青年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栋梁,若是学生不注意安全隐患,将会使家庭失去欢笑,少了为建设祖国的一份力量。因此,要着重强调时刻关注消防安全,任何的消防事故都是大事故,在心中留一盏警钟。

3)心理安全

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让人们不满足于简单是吃穿住行,迫切需要追求精神世界的精彩,这就体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近年来,中职院校学生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而发生的自残、自杀、伤害报复性案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些案件的发生,正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一些心理矛盾和心结,没有得到正确的对待和有效的梳理,必然导致心理问题堆积,压力过大而无法得到有效疏导,长此下去,出现了一些过激的行为,或者伤害自己或者伤害他人。因此,学校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必须注重学生心理卫生教育,积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及时疏导心理问题,避免心理问题引发一系列恶性事件的情况发生。

3.校园安全管理举措需改进

根据校园安全管理影响因素,综合我国的国情,汲取国外先进经验,围绕法制健全、管理机制更新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提出了改进我国中职院校校园安全管理的对策。

1)校园安全管理法制建设

通过考察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校园安全立法实践,我国要结合当前应试教育占主流的实际,制定符合中职院校实际的校园安全法,同时,要注重校内人力、物力的资源整合,还需依托社会力量共同治理。校园安全法应该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该法的适用以对校园内适用为主,但不局限于校园内的师生,如果校园以外一定范围的人、事已构成学校的不安全因素,或者可能严重影响校园安全,也可适用。在宪法的指导下,依照法律程序,各地方政府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确立中职院校安全保卫管理部门的执法地位,授予校园安保管理部门一定的执法权限范围,整合中职院校安保队伍力量,明确安保工作人员为校园警察,统一校院警察的编号,有利于校园安全管理活动正常执行,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明确校园安全管理责任机制

依据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目标任务进行责任分解。在开学之初,学校管理者依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与校内各学院及行政机构签订相关责任书,将安全管理的目标责任落实在各个部门,再具体细分到个人,做到层层落实,层层把关。全校师生及职工自发参与到安全管理工作,职责明确,分工明晰,发挥主人翁精神,促使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得到飞速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配套的责任追究制和奖惩制度。在实践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师生及职工,需给予适当奖励,激发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让校园能一直处于和谐的氛围中。但是,对于造成安全事故发生的个人或是集体,必定要严格追究其个人或是集体的责任,并给予相应的惩罚。

参考文献

[1] 王文湛.《全国学校安全工作指南》,光明R报出版; 2005.

[2] 段建国,孟根龙.《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2006.

校园安全管理的必要性范文2

关键词:和谐校园;校园安全文化;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001-02

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随着社会文明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安全文化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构建“和谐校园”成为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作。因此,致力于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责任,也是高校自身文化构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安全文化与校园安全文化的概念

“安全文化”缘起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原苏联城市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后,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正式提出了“安全文化”的概念。1991年出版的《INSAG-4报告》(即《安全文化》)给出了安全文化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此后,与安全相关的各个行业都开始关注安全文化对安全管理的作用,其已经成为减少潜在大规模灾难和预防日常事故的关键因素之一。安全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别,但从其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来看,安全文化仍属于“安全教养”、“安全修养”或“安全素质”的范畴,即是说,安全文化主要是通过教化的作用,将人培养成具有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安全情感、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表现的人。

校园安全文化是指学校在校园安全管理实践中,为保障师生员工的安全所建立的完善和谐的安全环境;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持有的安全价值观、态度和素质,是具有学校特色的安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源于安全文化,又融于校园文化,并左右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没有校园安全文化,则“和谐校园”无从谈起。

二、构建高效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趋于多样化,办学层次呈现复杂化态势,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各种矛盾不断凸显,意外伤亡事故明显增加;同时,学校师生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面临着社会变革的冲击,这些都给校园安全工作带来新的课题,在这一背景下提出建设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不仅能使校园安全管理得到升华,也是适应新时期高等院校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

1.实现高校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安全文化建设与高校的教学工作关系密切,它对于保障高校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特别是对实现教学中心地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各方面工作的配合,校园的环境和秩序需要从各个角度加以保障。构建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就是要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价值观,形成重视安全的思维模式、精神风貌、职业行为规范、安全舆论和习惯,确保校园安全工作紧紧围绕为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活动服务。因此,高校在健全安全硬件的同时,在软件上最大程度地发掘潜力,从构建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角度审视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是确保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

2.健全大学生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动力。高校所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社会各行业的管理者、设计者、经营者和研究者。大学生在高校内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此期间形成自己健全的人格。当代大学生虽然整体上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但也不可否认有些学生确实在意志、观念、法律意识等方面有所缺憾,比如经不起挫折、侵害他人财物、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导致自杀等。对此,高等院校应充分发挥安全文化的教育、引导、塑造和渗透作用,使大学生在成长道路上不断完善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安全观,提高适应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3.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构建和谐校园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和谐校园,有助于大学实现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关系到和谐校园建设,也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发展。如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关注安全、关爱生命”已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理念和倡导安全文化的主流思想;弘扬校园安全文化的目的是要从更深的文化层面来影响师生员工的安全观念、道德、态度和品行等,引起其对安全监控的珍惜和重视,形成人人关注的良好安全氛围。建设高校安全文化体系,是高校提高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和战略选择,更是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三、构建校园安全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1.倡导良好校园安全文化,提升师生员工安全观念。过去,人们常把安全文化等同于安全知识的宣教活动,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安全教育和安全宣传是推进安全文化的重要手段和载体,但并不能完全体现安全文化的核心内容。只有全校师生员工的安全文化观念得到切实提高,校园安全文化才会产生有效的作用;所谓安全观念,就是人们应具有的安全知识和行为,即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健康又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并使自己的行为始终符合安全规范的要求。它需要教育和人们的主动学习,也需要制度和法律的约束。高校安全文化构建的指导思想要以“安全第一、生命至上”为理念,以培养和提高队伍素质,实现本质安全为目标,从精神、物质等方面不断营造安全氛围,规范程序、丰富内涵,引导和教育师生树立科学的安全观,全面提高安全素质;结合日常教学和主体活动,将安全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教学体系,让师生在活动中获得安全知识,感受安全文化,提升安全观念。

2.完善校园安全管理机制,确保校园秩序稳定和谐。随着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发展,高校已成为一个集教学、科研、工作、生活、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小社会”,处处受到来自大社会各方面的辐射和影响。因此,高校安全管理必须建立适应社会大环境需要的工作机制,进行必要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可以借鉴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经验,结合高校的实际,制定一整套详细的安全管理办法、安全考核指标、具体操作规程和评价体系,通过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治薄弱环节的确认,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和考核表彰机制,保证大学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完备。针对校园安全的薄弱环节和事故高发部位,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评估,给出科学建议;对危险品、和放射性物品的保存要重点规范;重视学生宿舍内用水用电安全及治安管理,关注学生食堂的食品卫生和公共设施的安全,对涉及学生的群体活动规范审批和申请流程,加强校园内的交通管理和疏导。同时,高校还要建立一种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需要的新机制:包括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处理好保卫部门和物业公司的关系;对在校内以承包经营方式开设的餐厅、商店、网吧等容易成为治安问题多发区的复杂场所,有关方面应加强协调、明确职责。

3.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切实强化师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全宣传教育工作是建设安全文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学校的安全文化是与学校的安全教学、与学校的师生员工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学校的师生员工为载体,依靠师生员工来实现。通过课堂教学、讲座、辩论、征文、案例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安全知识、校纪校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安全文化素质。要充分调动校内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校内刊物、互联网、横幅等舆论工具,增强安全宣传的辐射面,将安全宣传的声势造出来,营造出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努力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防范能力,使人们耳濡目染,自觉践行安全管理。抓好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改变人的精神风貌,有助于改进和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

四、总结

和谐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关系到学校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是实现学校稳定、保障师生安全、保证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而对校园文化的研究,则是帮助人们提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质的关键。文化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但一旦形成,就具有改变人、陶冶人的功能。校园安全文化的积淀,将使“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使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徐弘,任性遂.构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2]郑正平.浙江省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J].黑河学刊,2009,(8).

校园安全管理的必要性范文3

关键词:安全管理;学生管理;必要性

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我们长春科技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历经十四年的发展,构建了以工学为主体,以农学为特色,以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经济学、理学、医学等学科专业为主要支撑的专业体系。随着学校学生的不断增加,学校在学生管理中的安全管理就更显得尤为重要。

1学生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性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长春科技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学生总体素质发生了变化,加之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不强,这些就需要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不断的改革来适应新形式的不断不变化。

1.1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不强。“90后”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主题。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自我为中心的家庭环境里,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百般疼爱和呵护,因此大多数学生缺少独立自主的能力。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存在着极大的欠缺。一些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没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组织观念不强,组织纪律性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生活自由散漫,抽烟、喝酒、沉迷网吧。不能很好地和同学相处,甚至打架斗殴。

1.2学生管理的新形式和新手段。长春科技学院在新形势的不断变化下,教育形式不能满足于单纯的课堂传授知识上,而是要通过说服教育、激励鼓舞的手段,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师生的沟通,潜移默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校中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自我意识中的自卑心理和自我认知的偏差,不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健康发展。作为辅导员,我们通过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分析自身优势,明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不断战胜自己,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学生管理工作要在完善传统模式下,建立健全新的管理模式,本着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探索研究新形势和新情况,创造出适合当代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方法。学生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长春科技学院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达到帮助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2安全管理在学生管理中的必要性

为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确保国家财产不受损失,杜绝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管理中安全管理是重中之重。安全管理,是指根据国家有关法规,运用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协调各种力量,预防各种事故危害案件的发生和避免非正常伤亡的活动。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是高等教育事业完善和发展的有力保障,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安全管理是学生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这必将对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长春科技学院在思想上重视安全管理,在行动上积极落实安全管理措施。

2.1加强学生管理中的安全管理是民族进步、国家发展,社会和谐的需要。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践行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加强安全管理,使学生人身安全得到保障,使学生身心健康地投入学习中去。加强安全管理时间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健康和稳定发展的要求。

2.2加强学生管理中的安全管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伴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办学模式已由过去的封闭性办学转型为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模式。长春科技学院扩大招生,在校师生不断增多,校园内商业网点也在不断增加。长春科技学院不仅教书育人,在学生安全管理上,加大健全学院的安全保障体系,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工程,对校园实行监控管理。

2.3加强学院的安全管理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四条指出“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

3学校在学生管理中的安全管理尤为重要

学校在思想上重视安全管理对学生生命财产安全有重大的保障意义。安全管理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开展的必要条件和必要前提。

3.1加强学校学生管理中的安全管理,建立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校长作为学校安全管理的主要负责人,要时刻关注安全问题,组织协调好各部门负责管理工作的细节问题,切实保障好学生的安全。

3.2学校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实行责任制。安全管理要根据责任的归属签订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明确各部门及实施人员的奖惩制度,一切以“安全第一”为基础,切实做到责任明确,管理无死角。

4加强学生管理中的安全管理教育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校园治安和学生安全问题。《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高等学校内部保卫工作规定(试行)》,《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中,明确了学校在学生管理中安全管理的职责,同时也规定了学生在安全教育和管理中应享受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安全的高度重视,维护大学生的安全和合法权益。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依法治理学校确定为高校各级领导的法定义务,推动学院各级组织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

4.1学生管理中的安全教育是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多种形式的办学格局,多校区的管理模式,后勤化社会化管理等,对高校保卫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增加了管理难度。校园环境的优化,到长春科技学院参观,借道通行,锻炼身体的人员不断增多,校园人员密集,部分外来人员素质差,常常与在校学生发生矛盾和纠纷,搅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教职工私家车的增多,超速行驶,违章停放,严重影响道路安全。现代网络的出现,使大家获得了大量的有用信息,同时学生沉迷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经常逃课,旷课,陷入违法乱纪的泥潭。因此,加强对广大学生的安全知识和普法教育和学习,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

4.2学生安全管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具有良好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的大学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青睐。长春科技学院将安全教育列为学生入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得到了普遍提高。时代在进步,当代大学生担负着祖国伟大复兴的重任。拥有广博的知识和技能,将来走上社会将大有作为,因此,安全管理在学生管理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必要性。学生的安全管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朱荣莉.浅谈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J].吉林教育,2007(10).

[2]王萍,王智新.高校安全管理重要性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6).

[3]倪景峰.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意义和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08(23).

[4]裴继春,赵卿,王惠云.墨菲定律的客观性探讨及对安全管理的启示[J].

校园安全管理的必要性范文4

关键词:学校安全立法;学校的义务;责任;措施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105

学校的安全事故近年来频发,性质越来越严重,而且涉及的范围日趋变广,学校的安全立法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为了使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开始进行学校安全立法工作。学校作为立法主体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本文就学校安全立法中学校的主体义务和责任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使学校更好的承担责任,保障学生安全。

1 学校安全立法的原因

1.1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学校周边安全隐患增多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学生不断增多,学校建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有些城市已经出现了大学城,这些大学周边小商贩摊点,娱乐场所等一应俱全,但是因为没有规范的管理,打架斗殴以及不法侵害的事件频发,对学校的以及学生的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同时校园的社会化程度不断增强,校园中社会性质的流动人口以及车流量不断增加。加之校园周边环境治安越来越复杂,安保水平较低,急需安全立法。

1.2 校园内部安保人员职业素质较差

大部分校园内部的安保人员都不具备专业的安保素养。我国高校的安全管理队伍主要有校卫队、保卫科干部以及保安部组成,其中干部大部分是由中专院校毕业、警校毕业或者部队转业干部构成,保安通常外聘保安公司,校卫队大多由勤工俭学的学生、保安学校毕业的人员以及校内部分流动人员构成。我国的安保人员的数量近年来不断增多,但大都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没有进行过职业培训,不符合从业资格要求等。对于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难以实现有效保证,安全立法势在必行。

1.3 校园安保机构没有执法权限

虽然我国曾规定在高校派驻公安机构,但这一政策并未得到贯彻落实。使得虽然部分高校确实有公安干警的存在,但他们并没有有效地执法权,甚至对治安管理没有处罚权,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因为执法权缺失,学校内部盗窃、大家以及其他事件不断出现,教师学生对安保机构满是意见,但是安保机构面对这种情况却无能为力。

1.4 校园安全主体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学校的安全工作涉及面极广,是一项系统的大工程。减少和预防校园事故的发生,以及保障学校和学生人身安全不仅仅是学校的职责,还是社会、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以及家庭的共同的责任。但是人们却往往忽视这一重点。我国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学校在学生安全问题方面的责任进行了规定,但是有关的其他主体的责任的规定却不明确,而且规定不够全面,政府责任方面更是如此。且安全主体的责任不明需要有效地安全立法。

2 学校在安全立法中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2.1 对学生进行适当管理的义务

对学生进行管理并不是指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你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管理,或者说对每一个学生伤害事故都能成功预见,学校对学生的适当管理一般指校园内部。对于以学校为主体的校外活动或者户外教学活动,学校也需要承担相应的管理任务。要对危险进行评估,同时掌握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相反的情况,学校承担责任的可能性则会降低。管理义务还包括保障学生不会受到校外人员、其他学生以及教职工的伤害。学校对于可预见伤害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履行自己的管理义务。

2.2 正确对学生进行引导

学生进行户外学习或者课外活动时,学校要教授学生充分的安全知识,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指导的必要性。而且还要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每个学生对安全知识的掌握。对于道路交通或者学校周边犯罪活动等已知的危险,这些具有不可排除性,学校需要对学生和家长进行一定程度的安全指导。学校仅限于在正常的教学活动期间对学生承担起安全保护的责任,因此在教学活动终止时,学校要及时告知家长。

2.3 保证设施和场地安全

学校需要对学校内部的场地进行定期的安全检修和维护,使它们处于可以使用的安全状态,当学校得知有安全隐患存在于这些场地时,需要及时采取维护措施,避免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以及对学生责任的承担。除此之外,校外学生伤害时间学校不承担责任,如果校园内的某些问题和过失导致学生在校外受到伤害,学校需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学生在离学校很近的地方因为学校的某些设备、设施发生了事故,学校需要承担相应责任,如果安全隐患不可预见,学校不对学生事故承担责任。

2.4 学生安全警告义务

学校有义务在学生有可能遇到危险时向学生提出安全警告。只要学校履行了警告或者告知学生安全风险的义务,那就表示学生在活动中自愿对出现的风险承担责任。只要教职工没有在活动中人为的增加活动的风险致使学生安全受到威胁,那么对于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受到的伤害学校不会承担责任。除此之外,学校有义务将学生想要伤害他人或自己的信息告诉受害者或者学生的监护人。

3 学校如何更好地对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进行承担

3.1 将安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

要使安全教育走进课堂、走进教学、更要走进学生的头脑,将安全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并把其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科学制定与安全教育有关的教学大纲,使用规范的安全教育教材,将安全知识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作为学生的教育核心,通过课堂宣传,分阶段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重点安全教育,同时在进行安全教育时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将安全教育系统开展。

3.2 建立综合的校园安全管理协作机制

对学生的安全进行有效的保护,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伤害学生事故的发生,是社会、国家、家庭、学校的共同责任,只有建立起综合的校园安全管理协作机制,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参与,相互配合,而不是仅仅依靠学校的微薄之力,明确交通、公安等各个部门在学生安全方面的职责,保证各部门共同努力,齐抓共管,使校园安全管理机制真正的做到和稳定,为学生营造安全美好的教育学习环境。

3.3 安全信息进行公开

学校要提高自己对于安全事故的预警能力。学校要保证及时向学生提供安全建议,并能够及时安全警报,科学制定安全事故的预防方案,并将工作计划进行公开。定期对校园的犯罪进行统计并进行实时,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于学校安全状况的了解,对必要的安全信息和安全知识的掌握,在加强自身安全防范的同时参与到学校的安全建设,同时推动了校园安全部门管理工作的推进。提高学校的安全工作的管理效率,对各种危害校园和学生人身安全的犯罪进行有效地遏制和打击。

4 总结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校园环境的安全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学校只有明确自己的主体义务和责任,并对自己义务和责任进行积极履行,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的安全,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而又安全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在人身安全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进行学习,这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参考文献

[1]万华.法治思维下学校安全工作现状调查与思考.学校管理,2016,(03):2426.

[2]申建军,陈江毅.浅谈安全教育在高校保卫工作中的应用.才智,2015,(29):189.

[3]侯艳丽.无缝隙组织理论视域下高校安全管理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5.

校园安全管理的必要性范文5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职学生权益保护形势更加严峻。学校暴力问题依然存在,教师体罚学生仍然屡禁不止,学生的人格尊严被侵犯现象长期存在,致使学生暴力不断发生。校园安全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意外伤害和人身损害事故频发。学校管理中其他学生权益保护问题成为新挑战,如学生的参与权、财产全、隐私权、荣誉权与学校管理权的矛盾纠纷得不到公正的处理,使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没有履行对学生相关的安全保护职责,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紧急预案缺失,安全驾驭缺乏。教师与学校矛盾伴随着我国教育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及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而逐步激化。教师的人事制度和聘任制度的推行与实施,使教师跟学校之间教育法律纠纷和教育民事纠纷、教育行政纠纷、教育特别权纠纷不断发生。这种状况虽然有法规、政策、体制变革、财政分配不到位原因,也有教师和学校领导观念、思想上认识的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学校管理机制严重缺乏法律依据和具体措施。

二、依法治校是中职教育通向可行未来的关键

法治体现了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最为美好的价值理念与人文追求,教育的现代化要伴随着现代教育的法治化,在第22届世界法律大会上站在当今国际社会的高度,重点强调了法治对国际和谐社会发展所起到的规范和维护作用,并全方位展示了法治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战略意义。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依法治国”“科教兴国”的伟大时代,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进一步强调了推进实施“依法治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在中职教育中的体现与实践,是深化中等职业教育事业改革,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正合理地把中职学校各种教育管理科学而严谨的纳入法制轨道,最终形成安全管理中的一道最坚固的防线,实现学校利益得以合理调整及各种矛盾的纷争得以文明有序的解决,成为中职学校管理永久的“创新性”探索和实践性发展趋向。

三、以依法治校促进中职学校安全问题的防范和治理

近年来,中职学校迫于就业的压力一贯实施“重技能,轻管理”“重专业,轻人文”“重学科,轻管理”的教育策略,使校园各种风险和危机导致的“民生法治”矛盾日益突出,它涉及法律范围的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教育管理与社会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典型的权利问题。依法治校不单是要求学校表面上遵守法律条文,强调一所学校全方位的制度建设要遵守规则,并依照正当程序彰显公平理念,从管理制度与方法中体现出法治精神,实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开展实施教育教学管理,完善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将法治精神渗透在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中,并作为处理学校内部事务的主要依据,有效解决各种复杂的矛盾纠纷,使依法治校这一重要治国方略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得以充分体现。

四、以依法治校完善和创新中职学校教育管理机制

1.创建浓郁的法治文化氛围,用法治文化建设创造学校的灵魂

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方式,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浓郁的法治文化氛围具有超越时空的感召力,它能让校园的每一个成员凝聚在这种文化的氛围中,最终形成伟大的向心力。如果一所学校缺少文化,学生的心灵成长就会滞留在一个枯燥偏远荒芜的区域。因为充实和丰盈的法治文化能启蒙人们的心智,愉悦人们的身心,引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通过校园传统法治文化建设,加深师生对“依法治校”内涵的理解,诠释中职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体现法治对生命的尊重和人性的关怀,使法律通过公平公正的司法过程在校园生活中发挥作用,为中职教育输入新元素和新知识,培养中职学生多元化的群体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使得法律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中,从了解法律、熟悉法律、信任法律最后信仰法律,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拓宽依法治校的教育渠道,改进创新法制教育的方法

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不是自我封闭的体系,它和家庭、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协助是创建校园平安管理的基础。所以让教师走出去,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改进管理和教学方法,拓展教育管理的思路和视野,借助外力,让拥有法制教育管理实践经验和丰富的理论专业人士走进来,形成合力全面推进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管理模式,打造高效的法制教育基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网络资料,寻找迎合中职学生心理特征与感知能力的法制教育模式。注重法治内容向其他学科渗透,真正做到指导学生的实际生活,增强学习效果,全面提升中职学生对法制教育的兴趣。打破中职学校的法律课程以理论为主导,内容比较落后和单一的教学模式,多做实际案件分析,使法制教育具有适用性、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和活动,提升法制教育的参与率,抓住法治教育的关节点和法律知识普及和教育的黄金时期,使学校的教育管理拥有最核心基础,有效解决中职学校管理各个环节中的安全隐患。

3.以依法治校改进办学理念,突出中职办学特色

先进的教育理念能使学校发展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参与社会竞争,实现走强校之路的梦想。学校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法治在学校发展中的保障与推动作用。学校的办学特色是表现为学科专业特色、校园建设特色、师资队伍特色等显性特色,还是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校风学风等隐性特色,并且探索怎样把显性特色与隐性特色和谐地统一起来,有效形成中职学校自身独特办学特色。那么以“依法治校”作为中职学校的一种办学理念,无疑是治校方案中显性特色与隐性特色的最佳结合体。依法治校是从隐性的角度剖析中职学校管理与相关法律之间存在的关系,并为中职学校的良性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和完善的法律机制,有利于调动师生员工对教学管理实施的可行性与主动性,营造“安全、规范、健康、有序”的育人环境。

4.以依法治校健全学校安全问题治理与防范机制

校园安全管理的必要性范文6

【摘 要】简要论述了安全工程学科的发展,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剖析了高职路桥类专业施工安全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如何进行安全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架构策略,探索了实现安全意识培养和安全技能训练的途径,供类似课程建设参考。

关键词 高职;路桥;施工安全;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132-03

作者简介:胡友好,男,副教授、工程师,研究方向:安全施工技术、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立项课题“交通高职路桥类专业学生安全技能培养研究”(编号:交教研1402-175)的研究成果。

路桥施工安全技术做为安全工程学科的一个分支,其发展同交通建设一样,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本文通过分析路桥施工安全课程发展现状,结合社会和用人单位对路桥专业发展的希求,探索交通高职路桥类专业学生安全技能培养策略与途径。

一、安全工程学科的发展

安全工程类学科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设立较早,20世纪中期便已经在高校中出现,从国家层面确定了建立规范安全培训机构的必要性,同时,还在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面设立了诸多要求,管理工作也较为严谨。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职业病防治、生产劳动保护与工伤事故预防等安全工作方面加大了监管力度。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为了预防事故,实现本质化安全管理控制,国家积极推进开展各类安全教育培训,并将安全教育作为预防事故的重要对策之一,放在一个比较显著的位置和高度,重点予以强调与发展。为保障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安全教育工作,这方面的各项法律法规也逐步建立并实施。随之,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开始有章可循,安全教育基础理论方面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将安全工程专业列进《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之后安全工程高等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相继有40多所院校陆续开设了安全工程专业,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进入21世纪,是大数据时代,信息发达,知识资本化,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科技的竞争都更加激烈,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经济发展的时代,安全生产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特别是生产企业和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影响到社会稳定大局。人们对生产、经营以及日常生活的安全要求日益迫切,安全教育和安全教育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安全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不同于其他知识学习的普通教育,既要有安全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还要着重安全意识的建立和安全态度教育。

二、路桥施工安全技能培养分析

1.存在的问题。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校企合作的逐步深化,高职路桥类毕业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有了改进和提高的同时,面临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①安全在路桥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及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安全技能训练的必要性认识不足;②企业对高职生安全方面能力的期望与毕业生素质及实际表现之间存在差距,企业岗位本身对安全操作、控制需求与实际毕业生知识能力之间存在差距;③专业课程设置中,安全技能培养所占的比重适宜度没有分寸,人才培养过程中安全实习实训条件欠缺。企业需要既懂路桥施工业务知识,又掌握安全知识,具备安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④岗位技术升级和环境变化对毕业生应变能力、学习能力、安全分析能力的需求得不到有效保障。

2.安全技能培养的重要性。高职路桥类专业目标是培养素质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创新与创业意识,掌握路桥工程建设的知识和理论及基本技能,能适应职业变化、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就业面向生产、管理及服务一线。国家规定,路桥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经政府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企业必须满足相关安全生产条件并获得政府主管部门颁发的安全生产许可证后方可进行经营活动。根本来说,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安全不仅是企业安全员和项目经理的工作,做为现场的一般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足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对国内路桥类专业相关课程的综合研究分析表明,大多数学校没有单独开设施工安全课程,即便开设的,也是内容单一。以往路桥工程安全方面的教学内容散见于其他专业课程中,教学内容、项目滞后于现场实践;不能满足考证考核要求和施工现场的实际需要,增加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训练势在必行。另外,纵观国内外安全教育学和安全教育及高职路桥类专业的发展历程,进行路桥施工安全教育的研究几乎是片空白。除了专门的安全工程类专业对学生进行安全方面的专门训练外,大多数高校特别是高职教育涉及学生安全意识教育与培养,局限于校园安全和学生的自我防范,没有主动培养为企业、为岗位进行安全专业的预防措施制定、布置、检查,并帮助企业和项目建立相应的安全保证和管理体系方面的训练,尤其是针对路桥施工特点相结合的安全技能训练。因此,专门进行交通路桥类专业高职生安全技能训练和研究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三、施工安全技能培养策略

1.路桥施工岗位安全技能调查分析。根据以往的一般经验,毕业生在施工单位成长很快,参加一、两个项目建设后就可能成为现场负责人,从事本行业一段时间获取一定经验后也可能做专职安全工作。另外,参加工作以后,短期内再进行系统安全学习的机会很少。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精力旺盛,常常跑在工程一线,负责测量、试验、监理及现场管理等工作,在某些方面比专职安全员更有机会发现安全隐患,此时,如果没有必要的安全素养,一是不容易识别危险源和违规现象,另一方面,就是发现了,不知道如何正确指导和纠正,也不能达到预防效果,还会影响自身形象和声誉。因此,路桥毕业生具备足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对将来的职业生涯是很重要的。

路桥施工的实践性与技术性都很强,工学结合培养人才得到广泛认可,该模式涉及教育、产业、社会等多个系统的结构特征。结合路桥类高职生安全技能的特殊性,积极探索并选择适宜的安全技能观和安全技能培养内容。通过与施工、监理及检测企业保持联系,与以往毕业校友加强沟通,以及采取访谈、座谈会和调查表等方式,调研毕业生工作初期所应具备的安全技能,安全素养,为课程内容的设计,安全技能的培养提供参考。

2.安全技能培养策略和课程设计思路。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运用系统化的观点和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充分考虑路桥施工安全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和环节、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技术手段、优化设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学习活动要依据不同的教学情境;学习过程中要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起到指导者的角色;整合学习内容,按学习情境组构课程内容主框架,学习资源要充分利用校内和社会资源。

路桥施工安全技能涉及到路基、路面以及桥梁工程等多个科目施工中的安全防范和控制措施,所用规范范围广、技术更新快、实践性强、信息量大。按照路桥施工的作业流程设置一定的学习情境,力求体现路桥施工现场的真实情况,使学生在顶岗实习及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快速适应工作现场环境并且进入到工作角色中。同时考虑到安全与生产的结合以及当前高职高专学生对色彩、实物图片的兴趣,脱开传统枯燥的纯文字安全规程内容,先引入施工内容,以典型案例为导向,插入大量的施工现场真实图片,在了解施工内容的基础上学习安全规程,体现安全与生产的统一。

课程整体结构是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自学公路施工安全内容。通过安全课程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安全生产管理的法律法规,掌握路桥工程施工事故的特性与职业健康,会编制现场生产管理安全措施。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学会分析处理现场典型安全事故,理解安全管理与设计、施工的相互关系,领会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

四、路桥施工安全技能培养的途径

1.合理利用社会安全工作和校园安全教育促进安全意识的建立。社会安全是针对社会事件的安全措施、对策、知识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涉及个体和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随处可见,大的如民族宗教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小的如遇到小偷、抢劫、诈骗等。事实上,当我们关注安全问题的时候,注意的实际是安全风险及其防范。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学生生活在社会中,在校园里读书学习,安全教育是学校对学生常抓不懈的基本教育内容之一。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问题,关系到每个家庭,波及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专业的安全教育应与生活的安全教育联系起来,专业中的安全技能和安全知识其实也是生活安全的一部分,关于各种安全的宣传、培训和讲座随处可见,如防火安全、用电安全、交通出行安全、安全员考证,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校园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都是安全的社会实践形式,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与施工安全课程是一致的,引导学生多加以观察,既有利于现实需要,也是施工安全课程实践的有益补充和拓展。

现代大学校园大多是开放式的,学校中除了师生员工,也会有些社会人士,成分变得复杂。在安全的问题上,来不得侥幸和大意,必须要警惕在前、防范在先,必须勤思,合规、慎行。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氛围,筑起思想、行为的安全长城。高职学生基本都是成年人,已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具备对自己的行为负担责任的能力,要能及时地建立起自我防范的意识,在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前就应有良好的避免外来伤害的能力反应,具有不伤害自己和别人的安全意识。

通过日常的安全教育,把安全意识变成一种习惯,一种责任,一种个人修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自觉性,可以有效的弥补课内时间的不足,把有限的课内时间安排到专业的核心施工程序的安全控制上去。这里必须清楚,安全作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效果,可能会与自由、效率、经济、人权、创新发展等价值相冲突,甚至会有尖锐矛盾,对该种效果追求程度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关键是有效控制、合理把握。

2.研究施工安全课程课时与教学内容安排。开设相应的安全课程,进行路桥施工安全方面的专门训练,以安全员在公路施工项目中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为出发点,依据现行有关公路施工安全法律法规、规范、规程,系统阐述路桥工程施工进场安全准备、路桥施工前期工程安全控制、公路路基路面工程施工安全控制、桥涵工程施工安全控制、路桥施工事故调查与安全资料归档等方面的内容。以项目进展顺序为主线进行内容的安排。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掌握路桥施工安全防范控制的相关知识,可以以项目任务导向的方式进行讲授,设置相应的学习情境与路桥施工安全员考核内容相一致,既对施工过程也可进行有效安全控制管理,也有利于安全员考证,为学生就业对接安全员岗位,培养在施工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处理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路桥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学会运用安全生产管理的法律法规,掌握道路工程施工事故的特性与职业健康,会编制现场生产管理安全措施。同时熟练掌握路桥施工过程中的主要安全技术,并及时了解路桥施工中使用的先进前沿技术,做到懂原理、能辨识应用、会解决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与此同时要树立良好的环保、节能和与施工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人员协作的意识。

由于现在高职院校强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学生在校两年时间,第三年在校外实习,在校时间还要扣除一些节假日,用于教学的时间很短,安全课程与核心专业课程在专业建设中的位置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选取有较高要求,建议采用考查课的标准,每周2课时,一学期30课时为宜。

3.加强安全施工实践技能培养。安全施工能力作为路桥专业培养的一项技能,是整个培养计划中的一部分,课时安排上有一定的限制。实践教学对于学生安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至关重要,处在无法替代的位置,应重视策划和组织、运用。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有现场教学、校内实训模拟、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大作业,顶岗实习等。应选取实践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授课。教师要自觉加强学习,主动多到施工现场,多与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和一线安全员沟通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与学生对话,确实提高教学效果。

高职路桥类专业相关课程包括施工安全课程的实训受行业特点影响明显,实践教学目标明确,方式多样。教学形式的采用要综合考虑,提前安排,由于施工内容繁杂,操作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也很难在某个方面搞得非常精深,重点是应是安全员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安全技能,以及敬业精神、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的专业训练。工学结合,积极构建融“教、学、做”为一体,提高实践教学效率。特别注意,因实践教学形式灵活,如现场教学,充分挖掘教学要素并加以有效引导控制非常重要。一定要提前策划,在现场需点题指导,切忌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对于实践教学的考核应制定严格的标准,虽有机械牵强之嫌,然对实现教学目标则大有裨益。

4.探索新技术在安全技能培养中的应用。为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应始终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并与一些实力雄厚的路桥施工企业开展合作,与建设、监理、检测及科研单位保持密切的联系,时时关注新技术、新设备在路桥施工安全中的发展应用,并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更新调整,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全面提高学生对路桥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安全有全面、系统的认识,以培养良好施工安全员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重视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环境控制。因此,教师应在认真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学生也应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究性活动和合作学习,获取路桥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知识与技能,培养自己严谨的工作作风。

五、结语

本文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剖析了高职路桥类专业施工安全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如何进行安全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架构策略,探索了实现安全意识培养和安全技能训练的途径,总结如下:

1.社会在发展,人们对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命安全的保护要求越来越高。施工现场危险因素多,质量控制难度大,安全管理内容繁杂,即将走上路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应具备足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校园教育促进安全意识建立,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并制定严格考核标准进行安全技能训练,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合理进行施工安全课程课时与教学内容安排,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成果。

3.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与施工实践联系紧密的交通路桥类安全课程,进行安全技能训练,与交通工程施工安全员考试内容相一致,既有利于安全员考证,确实对施工过程也可进行有效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姜宁.道路施工安全管理[J].交通标准化,2014,(7):165-166.

[2]成军.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判断、困境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2,(2):89-92.

[3]胡友好.高职路桥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172-173.

[4]贾生超,张新科.基于德国经验的中国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制度设计[J].高等农业教育,2014,(1):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