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相关基础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相关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相关基础知识

护理相关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 心血管介入;低血压;相关因素;护理对策

近年来心血管介入术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诊断和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压是提示病情变化的危险信号,及早发现、及时果断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回顾性分析我科在心血管介入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压的原因及护理对策,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2002年10月至2006年10月,我科共开展心血管介入手术492例,男356例,女136例,年龄32~81岁,4例发生血管迷走反射出现低血压,其中1例出现在血管穿刺时,3例出现在拔鞘管后压迫止血时。3例发生血管夹层出现心原性休克引起低血压,68例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低血压。

2 结果

经过积级对症处理,除1例出现血管夹层的患者死亡外,其余全部心率、血压恢复正常,生命体征平稳,手术顺利完成,未出现其他并发症及后遗症。

3 相关因素

3.1 血压降低与血管迷走反射有关。精神紧张,局部疼痛,导管刺激,饥饿等均可引起血管迷走反射[1]。临床表现为迅速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胸闷,恶心,呕吐,全身大汗[2]。本组发生4例。

3.2 血压降低与冠状动脉病变部位有关。右冠状动脉近端或前降支近端闭塞,多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行干预手术时容易出现低血压。本组发生16例。

3.3 血压降低与再灌注。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可出现血压降低。本组发生19例。

3.4 血压降低与手术操作有关。我们注意到有一部分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时,尤其是多支血管病变,在造影非相关血管时,可出现一过性血压下降。另外在导管插入过深或冠脉开口有病变,也可引起一过性血压下降。本组发生29例。

3.5 血压降低与药物。术中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可引起血压下降。本组发生3例。

3.6 血压降低与血容量不足。术前禁食时间过长,术中失血及出汗过多等,未及时补充液体引起血容量不足而出现血压下降。本组出现4例。

4 护理对策

4.1 术前护理

4.1.1 心理护理 加强健康教育,做好心理护理,介绍手术医生,讲解手术简要过程,术中应注意的事项,如何进行配合,强调一旦有不适症状及时通知医务人员。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和要求,要尽量给与解答和满足,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和精神压力。

4.1.2 饮食护理 术前根据患者情况酌情进食,一般情况下术前禁食4 h,如因故推迟手术时间,应让患者适当进食流质饮食,补充营养,保证能量的供给,保持患者的体力和维持正常的体液平衡,减少术中低血压发生的可能性。

4.1.3 物品准备 备齐术中所需物品,将除颤仪、临时起搏器、起博电极、急救药品、物品放在固定的地方,并使之处于紧急备用状态。

4.2 术中护理

4.2.1 术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及倾听患者的主诉,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于解决及帮助,如发现患者精神过度紧张,除常规给予镇静剂、氧气吸入外,应派一位护理人员站在患者手术床旁,用交谈方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给于情感支持。如本组有2例患者躺在手术台上紧握双拳,表情紧张,在行右冠造影时,突然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患者主诉胸闷,及时报告术者,停止手术操作,鼓励患者大声咳嗽,安慰患者,稳定其情绪,同时静脉给予阿托品、多巴胺,10 min后心率、血压逐渐恢复正常,手术顺利完成。

4.2.2 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面色的变化,迅速准确提供术者所需物品,及时准确执行医嘱,并做好抢救准备,如发现患者出汗较多,出血较多应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及时提醒大夫,同时加快输液速度,补充液体,维持有效的循环血量。防止出现低血压。

4.2.3 密切观察心电监护及压力波形的变化,特别是在导管到位、球囊扩张及梗死血管开通的瞬间,最容易出现血压下降、心律失常,此时应密切观察心率、血压的变化,并及时报告术者,出现异常及时配合大夫进行抢救。本组出现的血压下降大多在这些阶段发生,护士及时发现,提醒术者暂停手术操作,并根据病情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使患者转危为安,手术顺利进行。

4.3 拔管时的护理 为防止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拔管前应先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说明拔管的方法,解除其思想顾虑,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护士要准备好抢救物品、药品,如阿托品、多巴胺、除颤仪等。维持静脉通道,持续心电监护,拔管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表情、心率、血压的变化,并与患者交谈,询问有无不适感,以分散其注意力,按压止血部位要准确,按压力度以触到足背动脉搏动为准,局部完全止血后,用绷带加压8字包扎,在其上面放1 kg沙袋,给穿刺点固定的压力,穿刺侧肢体制动24 h。拔管后30 min内应密切观察患者,以防出现低血压反应,如患者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胸闷等异常情况,立即配合大夫进行抢救。

总之,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时,出现低血压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对此导管室护士必须提高认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严密观察血压,心率的变化,针对患者出现的情况,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从而使患者安全有效地接受治疗,以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 于艳青,杨捷,柏颖.冠脉介入治疗后血管迷走反射的原因及护理对策.现代护理,2006,12:4.

护理相关基础知识范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上海市闵行区全部10家营利性综合性医疗机构,共106名医护人员,其中医生61名,护理人员45名。

1.2 方法

自行设计的问卷分为护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5个科别。问卷内容涉及法律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3大类。法律知识为与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密切相关的最基本的卫生法律知识;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病历书写、健康教育、临床基础知识。调查当日,随机抽查当班医生和护士。医生问卷内容以历年医师资格考试题目为题库,由区卫生局临床方面的质控专家从中选择最基本、最常见的题目,课题组按照法律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各占1/3的比例组成问卷;护士问卷从闵行区2006年护士”三基考试”题库中随机抽取,审核确定后组成问卷。

1.3 统计分析

当场核对试卷填写的完整性,根据标准答案打分。将每人的分值录入Excel软件,并进行相应的百分制转换,然后进行求和、平均分等计算。

2 结果

2.1 总体得分

我们将医护人员的基础知识、法律知识以及专业知识合称为执业相关知识。调查结果显示,营利性综合性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执业相关知识整体得分普遍较低,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很不理想。内科、外科、妇科、儿科4个专业的平均得分均低于60分,故判定为不及格。其中,妇科医生的平均得分最低,仅为51.88分。医生中,最低得分仅为25.00分(表1)。被调查的45名护理人员平均得分为60.98分,略好于医生,护理人员中,最低分得为32分,最高得分为84分。

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专业的医护人员执业相关知识得分分布情况,我们把得分情况按照好(>80分)、较好(70~79分)、一般(60~69分)、较差(50~59分)、差(<50分)分为5个层次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06名被调查的医护人员中,83%的得分集中在“一般、较差、差”3个层次,其中“较差”和“差”的比例占51%。结果还显示,执业相关知识的得分评价在“不同专业”中的分布情况也不相同,护理专业得分相对较好,得分高于70分的比例占31%。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的医生的得分评价相对较差,得分高于70分的比例低于13%(表2)。

2.2 分类得分情况

为进一步了解各科医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我们对不同专业医生的分类知识得分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法律知识类,内科医生掌握相对最好,儿科最差。基础知识各科医生掌握情况整体较好,平均得分68.37分。专业知识外科医生掌握相对最好,内科最差。对于各科医生而言,基础知识掌握整体相对较好,专业知识次之,法律知识相对最差(表3)。

3 讨论

医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卫生法律知识是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是卫生技能和执业能力的基础。基本知识掌握不好,执业能力就不容乐观。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区营利性综合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执业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很不理想。内科、外科、妇科、儿科4个专业的平均得分均低于60分,医生、护理人员的最低得分居然是25分和22分; 特别是妇科医生,3类知识的得分均低于其他科室的医生。69%的妇科医生知识得分集中在“较差”和“差”两挡。例如: 96%的护理人员不能正确回答如何护理留有长发的卧床女性患者;89%的护理人员不知道如何搬动劲椎骨折患者;100%的儿科医生不知道新生儿每日平均尿量;100%的妇科医生不知道过去病史应包括哪些项目;89%的内科医生不知道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频繁抽搐,应首先如何处置;79%的内科医生不知道丙类传染病包括的内容;100%的妇科医生不知道青春期开始的重要标志; 88%的妇科医生不知道产褥感染中,哪种细菌最易引起菌血症。

营利性综合医疗机构要针对目前的情况,着力在3基本方面加强培训。完善医务人员内部考核制度,特别是医疗质量方面的考核。目前营利性综合医疗机构的培训工作是一个弱项。相关研究结果显示:95%的被调查者认为无论医院管理人员还是医务人员,卫生法律法规知识都掌握不足,非常希望得到专门的培训,但只有42%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医疗机构业已或可以联系到培训渠道,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无力解决培训问题。可见目前营利性医疗机构法律法规培训需求相当大,目前的培训现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急需重视这个问题。卫生部门、行业协会应进一步发挥“服务”作用。为有培训需求而无培训渠道的医疗机构牵线搭桥,让医疗机构的内部培训工作能更加有效地开展,引导和帮助医疗机构提高医务人员素质,提高医疗机构的执业能力。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卫生主管部门要定期对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状况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医师,责令其停止执业活动3~6个月,并接受培训和医学教育。暂停执业活动期满,再进行考核,对考核合格的允许其继续执业,对考核不合格的注销注册并收回执业证书。我们认为,对于医务人员的考核工作目前已显得非常必要。从知识、技术、医德等几个方面对医务人员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减少落后医师,同时保护了优秀医师。同时记分制度已在医疗机构层面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果在医务人员层面也建立这样的制度,一定会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

护理相关基础知识范文3

高职护理专业基本上都是在原有中职护理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的。四年制的中职护理向三年制的高职护理转变必然面临着课程建设的改革。目前的现状主要为以下几点。

1.1教学理念

教师基本上都是毕业于医学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本学科的系统性多,联系护理职业能力少,导致学生对本职工作认识的较晚。

1.2教材编写

尽管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的教材进行了多次改编,但在内容上仍保留的是本科的“压缩版”,大量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望而生畏。

1.3教学方法

没有彻底脱离局限在本学科知识范围内的“平面式”教学;学时少不具备分组式讨论;把抽象性的内容采用单纯的知识堆砌,致使学生不能对理论知识深刻理解和掌握。以上问题显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高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知识的传授。

2“平行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自2006年国家大量投资支持职业院校的建设以来,我国高职护理的生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高职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均采取超百人以上的大班授课方式;其次是学生层次差别大,文、理科学生基础知识不同;再其次是自主招生的比例逐年增大。由于我国高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受教学条件的限制,某些国外的教学新模式不易在大班采用。为达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同时得到提高的目的,针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采用以岗位需要为目的实现多学科知识同时传授,把原有的本学科系统转为跨学科系统,真正的突出了知识的实用性。“平行式”模式:教学内容是将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按护理岗位需求进行筛选后与多学科的知识优化重组,教学方法是探究性和驱动性的知识传授。是实现对护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教育的教学模式。

2.1教学理念

是把医学基础课中的理论知识学习与护生职业素养相结合[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强调本学科重点还要强调护理相关的考纲;不仅强调本学科的系统性还要强调本学科与护理知识的相关性。如:在首次开课时用大量的事实宣传护理职业是神圣的职业,使学生热爱护理工作;每次授课时展示护士资格考试要求、护士应会技术等内容。

2.2教学内容

是把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与未来的护士职业能力要求相结合。单纯的记忆生理学内容不仅非常枯燥而且不能引起重视。为解决这一困惑,备课时依据护理执业考纲要求把生理学的重点和难点与其他学科优化组合。以生理学为主线同时增加以下内容。

2.2.1理论内容:介绍相关的解剖学、临床知识、护理知识、保健知识[2]。

2.2.2视频内容:相关的护理操作视频(每次课约5min);如:讲解肺通气时播放护理岗位的人工呼吸法。

2.2.3课件内容:临床应用,如:讲授血清与血浆的区别时还展示临床上二者应用的区别。

2.2.4教学图片:护理岗位的器械,如:胃管、导尿管、吸痰器等。

2.3教学方法

是把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结合。

2.3.1训练学生自学能力:针对学生不会看医学书的特点,每次授课后给学生指出下次课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特点,提供上网要查找的相关护理知识[3]。

2.3.2训练学生思维能力:针对学生习惯被动听课的特点,授课过程中对重点、难点一定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4]。

2.3.3训练学生归纳能力:针对学生对医学知识归纳能力欠缺的特点,授课结束时把课上重点再次归纳后展示给学生。

2.3.4训练学生沟通能力:针对学生对医学知识提出疑问较困难的特点,采取书面反馈(选择、判断、问答);当面交流;网上交流。

2.3.5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的特点,授课中增加护理工作相关问题的讨论[5],如:讲解体温测量时讨论体温计掉在地上如何处理?

3“平行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结果

3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医学基础课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护理职业要求相结合的“平行式教学模式”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

3.1教学目标

实现了研究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的转变。医学基础知识与护理岗位能力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早期学习中即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了充分的认识。对学生职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

3.2教学内容

实现了单纯理论传授向实用知识传授的转变。结合未来工作岗位讲解基础理论知识不仅生动、形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学生对未来岗位必须学习的知识可以重点掌握。

护理相关基础知识范文4

嘉应学院医学院,广东梅州 514000

[摘要] 目的 调查分析本专科护生乙肝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了解本科护生与专科护生在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上面的不同点,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加强本专科护生乙肝健康教育知识,以此来提高护生健康教育能力,提高护生整体素质,保证未来护理事业对健康教育知识方面有更好的发展。方法 对嘉应学院医学院在不同医院实习的120名本专科护生进行乙肝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其中本科生60名,专科生60名。结果 本科组和大专组平均答对题数对比,本科组平均答对题数为11.07,而大专组为9.13,各组数据间方差齐性(P=0.199>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卡方检验可以看出, 乙肝是否有自愈能力知识的对比中,本科生和大专生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的选项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乙肝健康教育知识了解方面,除了预防免疫知识、休息与活动知识本科生比大专生好(P<0.05),其他的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生应该更为全面的掌握乙肝健康教育的知识,为以后护理工作中打好扎实的基础。

[

关键词 ] 本专科护生;乙肝:健康教育:调查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a)-0104-03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地区,一般人群的HBV标志和乙肝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分别为57.6%和9.7%,估计约7亿人曾感染HBV,其中1.2亿人为HBsAg慢性携带者,占全世界HBsAg慢性携带者人数(3.5亿)的1/3。这些人中多数为隐性感染、常为意外检出,如就业、开学、出国、婚检等。对于乙肝我们引入了“健康者”,“无症状携带者”,以及“非活动性”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或乙型肝炎病毒( HBV )携带者的概念[1]。乙肝病人发病初无任何症状、无任何心理准备,被检出后常感到茫然,产生巨大的心身压力[2]。健康教育是指借助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认识危害健康的因素,促使人们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害因素,预防疾病,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从而达到个人和社会人群躯体、心理、道德上的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的最佳健康状态[3]。因此,必须对乙肝病人及时进行健康教育,及时的对乙肝病人进行有效健康教育,可以加强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曾强对疾病康复的信心,从新回到美好的生活上来。护生是未来的护理人员,在校学习期间就必须教育护生树立牢固的整体护理观念,训练和提高他们健康教育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在走上护理工作岗位后能够较快地胜任护士角色,承担起健康教育的职责,早日成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同是具备健康教育能力同时是护生体现自身知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4]。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嘉应学院医学院13届毕业护生为研究对象。调查时间为2012年7月—2013年5月,调查的护生年龄在(22±2)岁之间,均为在临床实习了8~9个月的本专科护理应届毕业生,本科组和大专组各60人,其中,本科组,珠江医院实习护生有26人,南海区人民医院实习护生有4人,顺德区人民医院实习护生有8人,南方医院7人,华瑞医院3人,东莞东华医院4人,其他医院8人。大专组,珠江医院实习24人,南方医院实习13人,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9人,宝安区人民医院6人,南海区人民医院8人。共发出12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2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2 调查方法

根据相关的资料文献采用自制调查问卷的方法,调查问卷从乙肝基本知识及健康教育掌握程度两方面进行调查,分别调查护生的乙肝基础知识及健康教育知识。

1.3 统计学方法

将调查结果录入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的形式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本专科护生乙肝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总体调查

在本科组中答对题数在18~12题区间的人数达到43%,答对11~6题的人数占55%,而答对少于五题的人数只占了2%。大专组答对题数在11题以上的人数占了20%,答对11~6题的人数占70%,而五题以下的人数占10%。从百分比可以大概的看出本专科护生乙肝健康教育掌握程度大部分处于中间水平(见表1)。

2.2 本科组和大专组乙肝健康教育知识平均答对题数的对比

本科组和大专组平均答对题数对比,本科组平均答对题数为11.07,而大专组为9.13,各组数据间方差齐性(P=0.199>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本专科对知识具体掌握情况

2.3.1 本专科护生对乙肝基础知识的了解情况由表三可见本专科护生在乙肝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对乙型肝炎是否有自愈能力掌握的较差,传播途径及基本诊断的掌握程度更差,而对于乙型肝炎的基本概念及引起乙型肝炎的原因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比较好。从卡方检验可以看出本科生和大专生对比中,除了最后一项乙肝是否有自愈能力知识的对比中本科生和大专生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的选项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3.2本专科护生对乙肝健康教育知识的了解情况

由表四可以看出本专科护生对饮食知识及休息、休息与活动知识、以及乙肝的用药方法掌握的比较好,而对于情绪对乙肝的影响及乙肝患者的复查时间掌握程度较差,而对乙肝的复查时间及预防免疫知识掌握程度较差,对乙肝的合并症及预防免疫知识掌握的最差。用卡方检验可以看出,本专科对比中,除了预防免疫知识、休息与活动知识本科生比大专生好以外,其他的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2.4护生的健康教育意识方面的调查

调查发现大部分的本专科护生都认为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非常重要,并且愿意承担教育者的角色,但是,很多本专科护生觉得学校所学的健康教育知识不能满足临床护理中健康教育的需要,健康教育中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都少有缺乏,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稍有缺乏护患沟通技巧。

3 讨论

3.1 本专科护生对比

调查发现本科生乙肝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方面,本科生掌握的程度要高于专科生的掌握程度,通过统计学方法得出,本科组的掌握程度要高于大专组的掌握程度,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本科生在进入医学院校的时候基本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就要优于大专学生,并且本科学生在大学三年的学校基础知识的学习,比大专学生要多出一年的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时间,理论知识比较扎实,由此可以看出,提高护生的整体素质及文化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3.2 基础知识方面

3.2.1护士与患者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并且护士的角色之一就是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在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对护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基础临床护理,还要有心理学、社会学、营养学、预防医学、药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实现从传统的单纯护理角色向集预防保健、心理护理、躯体护理于一身的多元化角色的转变[5]。

3.2.2不断提高本专科学生整体能力的必要性本专科护生是未来护理事业的主力军,是在临床中接触患者最密切的人群,是日常生活中对患者影响最深刻的护理工作者,护士如果对疾病的基础知识了解的不够,就容易把错误的信息传递给患者,使其不能正确的对待及处理疾病,所以需要护生不断的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努力的做为患者更好的了解及预防疾病的主力军。针对此情况在校期间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采用专家讲座、运用多媒体视频、临床见习等教育方法,提高护生的医学知识,使其更好的运用于临床。

3.3 健康教育知识方面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6]。通过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增加,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并提高了自我护理心理调整能力,很快康复。护士提供主动服务,帮助患者解决问题,使护患之间相互理解,关系融洽,使护患双方产生积极因素,使健康教育有效成功[7]。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护生都认为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护生认为在学校所学的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不够,调查发现在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本专科护生对于休息与活动方面知识的掌握率有90%,说明护生对于休息与活动方面掌握情况比较好,而对乙肝的诱发因素、合并症、预防免疫知识方面答对率分别是20%、7.5%、29%,调查发现护生对乙肝健康教育知识中对乙型肝炎的诱发因素、合并症、预防免疫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差,这与护生做为一个护理专业的学生,对疾病的预防免疫知识方面有所缺乏,掌握的不全面,不彻底有关,对疾病的预防免疫知识不够重视,忽视了疾病的预防免疫是有关系的。针对此情况提高护生的健康教育水平,在临床实习中应对带教有严格的选拨,选拨一些基础知识及健康教育知识扎实的护士对护生进行带教,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有义务和责任把护生培养成为具有护理教育、临床护理和管理能力的高级护理人才。

3.4加强护生沟通技巧的培养

调查中显示有77%的学生认为稍有缺乏护患沟通技巧,另外有23%的学生认为非常缺乏护患沟通技巧,说明在护患沟通技巧方面学生的掌握程度是不理想的,需要加强。学生在校期间,一方面,教师要向护生传授必要的人际沟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要采用模拟实际的场景,让护生进行角色扮演训练,提高相互沟通能力。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带领护生走出校门,到医院、到社区、到厂矿等人群集中的场所,通过直接的宣传指导以及设置健康教育专栏、发放健康教育卡片等多种形式,在真正的实践环境中训练护生的沟通技巧和宣教能力。鼓励护生加强基础文化及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如语言学、心理学、人际沟通等,并有针对性地并组织讲座,如护患沟通技巧、护士语言行为规范、护患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等,使护生明白沟通的重要性并掌握技巧,并与临床护理有机结合,使护生语言更具艺术性。

4 结语

由于本专科护生即将要走上护理工作岗位,培养护生乙肝健康教育知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需要通过不断的积累及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及健康教育知识,不断的完善乙肝健康教育知识,为以后独立在护理工作岗位上工作时奠定良好的基础。

[

参考文献]

[1]牟晓玲,郑艳萍,潘琼.大学生乙肝健康教育问卷编制及信效度研究[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3(10):46-47.

[2]王琰,张云,刘晶,等.吉林市医学高校大学生乙肝知识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1(6):120-122.

[3]牟晓玲,郭丽,陈光英.QQ群健康教育方式对大学生乙肝知识知晓率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2(9):46-47.

[4]丁弋娜,林梅,潘建丹.护理本科生健康教育认知情况及能力分析与对策[J].全科护理,2011(25):89-90.

[5]王留芳.云南省医学院校护理本科生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2013(5).

[6]Kerbleski,M. Hepatitis C: Are You Confused:Issues Related to Pa-tient Education[J].Gastroenterology Nursing,2005,28(Suppl.1):S19.

护理相关基础知识范文5

【关键词】小儿肠炎;健康教育;护理

小儿肠炎属于消化道疾病,会对患儿的身体健康以及正常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临床上需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及合理的护理干预,以此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本文旨在研究在小儿肠炎护理中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及可行性,见下。

1对象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肠炎患儿。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成2组,50例肠炎患儿组成一组。对照组:男患儿26例,女患儿24例;年龄7个月~6岁,平均年龄(3.81±0.32)岁;病程1~9d,平均病程(5.24±1.21)d。观察组:男患儿25例,女患儿25例;年龄8个月~7岁,平均年龄(3.79±0.28)岁;病程1~10d,平均病程(5.31±1.19)d。2组肠炎患儿的基线资料差别较小(P>0.05)。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常规护理:对照组肠炎患儿接受常规护理,常规护理内容包括遵医嘱用药治疗、体征监测、饮食指导等基础性护理。1.2.2观察组——常规护理+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如下。

1.2.1基础知识教育:为患儿家属耐心、详细讲解小儿肠炎的相关知识,例如临床治疗方法、用药方法、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此外,还需告知患儿家属相关检查项目及检查目的。

1.2.2临床症状教育:将小儿肠炎的主要临床症状告知患儿家属,使患儿家属对疾病的正确认知程度得到提升,进而加强家属的监护效果。由于小儿肠炎具有呕吐、食欲下降、发热、大便次数增多等多种临床症状,导致患儿臀部容易受腐蚀而脱皮,因此,护理人员需叮嘱患儿家属保护患儿的皮肤。

1.2.3饮食教育:由于患儿会因腹泻等原因导致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若禁食会使患儿出现营养不良以及病程迁延等现象,因此,护理人员需将正确的喂食方法告知患儿家属,同时鼓励家属进行母乳喂养,叮嘱家属一旦发现患儿出现腹胀、严重脱水的症状要立即禁食,护理人员此时应给予补液处理,在患儿好转时立即喂食。

1.2.4疾病预防教育:将小儿肠炎的致病因素告知患儿家属,协助家属熟悉疾病的相关知识,指导家属培养患儿保持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提高疾病预防效果,叮嘱患儿家属要及时更换患儿尿布以及处理呕泻物。

1.3观察指标、判定标准

1.3.1观察指标:观察2组肠炎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平均住院时间、治疗依从性以及患儿家属的知识掌握程度,对患儿家属进行6个月的电话随访,统计患儿的疾病复发率。

1.3.2判定标准:患儿的治疗依从性以护理人员的日常观察进行评定,总分为10分,治疗依从性与分值呈正相关。患儿家属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采用本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进行判定,总分为100分,疾病知识掌握程度与分值成正比。

1.4统计学处理:本文数据均经SPSS18.0版处理,用(x-±s)表示平均住院时间、治疗依从性评分以及家属的知识掌握程度评分,采用t检验;用%表示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疾病复发率,使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2组患儿的各项指标差别明显,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研究结果

2.1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肠炎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

2.2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治疗依从性评分以及家属的知识掌握程度评分:观察组肠炎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评分以及家属的知识掌握程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2.3患儿的疾病复况:观察组肠炎患儿6个月内复发1例,疾病复发率为2.00%。对照组肠炎患儿6个月内复发12例,疾病复发率为24.00%。2组肠炎患儿的疾病复发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小儿肠炎是婴幼儿常见的疾病之一,以往在我国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1]。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使患儿的预后效果得到显著改善,但因小儿的各项身体功能发育尚未成熟以及抵抗力低下,同时小儿肠炎的致病因素较为复杂[2],导致小儿肠炎的发病率仍较高,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因此,需对肠炎患儿进行有效的治疗以及合理的护理干预,达到促进患儿早日康复的目的。传统的常规护理能够取得一定的干预效果,然而由于小儿肠炎疾病的治疗时间较长以及复发率较高[3],同时多数患儿家属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极易延误诊治,从而引发不良后果。分析可得,在对肠炎患儿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还应对患儿家属实施健康教育。本院采取的健康教育内容包含基础知识教育、临床症状教育、饮食教育以及疾病预防教育四项内容。基础知识教育能够使患儿家属掌握小儿肠炎的相关知识,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治疗及护理配合度;临床症状教育能够使患儿家属正确认识患儿发病期间出现的临床症状[4],叮嘱患儿家属保护患儿皮肤能够防止患儿皮肤出现脱皮现象,进而减轻患儿的痛苦;饮食教育可使家属掌握正确的喂养方式以及喂养时间,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5-13];疾病预防教育有助于增强家属对疾病的预防能力,降低疾病的复发率。本院将收治的100例肠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一组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一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肠炎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治疗依从性、家属的知识掌握程度、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疾病的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P值<0.05。综上分析可得,对肠炎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疾病的复发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王颖.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急性小儿肠炎护理质量的影响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7):287-288.

[2]任文荣.小儿急性肠炎护理采取健康教育的临床探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22):112-113.

[3]冀敏.健康教育在急性小儿肠炎护理中的作用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24):3399-3400.

[4]尚软香.健康教育在小儿急性肠炎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11):148-149.

[5]张宪丽.健康教育在小儿急性肠炎护理中的作用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15):1994-1995.

[6]唐艳梅.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急性小儿肠炎护理质量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5,28(16):101-102.

[7]王桃丽.健康教育在急性小儿肠炎护理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3):208-209.

[8]杨育慧.健康教育在急性小儿肠炎护理中的作用评价[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6,10(1):199.

[9]班敏.健康教育在小儿急性肠炎护理中的应用探析[J].健康前沿,2016(9):34.

[10]李如会,舒小凤.健康教育用于小儿急性肠炎护理中的价值探讨[J].医药前沿,2016,6(13):250-251.

[11]王月玲.健康教育在小儿急性肠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7):140.

[12]黄唯,周雄,刘佳.健康教育应用于小儿急性肠炎患者的效果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6,23(10):1385-1386.

护理相关基础知识范文6

1对象及方法

1.1对象

昆明医科大学2010级护理专业3个大专班共160人同时开展基础护理实课,每个班5位老师进行分组带教,每位老师带教10~12人。共计24次实验课。

1.2方法

(1)在每次基础护理实践课开课前组织带教老师进行相关的护理伦理学问题学习讨论,提出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和解决方法。对护生则要求提前复习护理伦理学知识,并针对不同的实验课也要找出相关伦理问题及解决方法,并写成书面材料交给带教教师。每次实验课前对1~2名护生提问或鼓励其主动陈述本次实验课所涉及的护理伦理问题和解决方法,教师根据护生的回答给予指导纠正。课后组织教师进行总结讨论,并学习及讨论下一次实验课的护理伦理问题,作好记录。

(2)设计及发放问卷调查表给护生,问卷内容包括护生基本情况、护生上护理学基础实验课之前对护理专业与伦理学的认识及对实验带教教师的评价三部分,共计28个问题。收回后进行统计,以检验教学效果。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60份,有效回收率100%。

2结果

2.1护生对带教教师综合素质评价

115人(71.9%)认为目前护理带教教师需要提高护理操作能力,更有利于促进护生伦理知识与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103人(64.4%)认为目前护理带教教师需要提高护理基础知识,更有利于促进护生伦理知识与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131人(81.9%)认为目前护理带教教师需要提高伦理学知识,更有利于促进护生伦理知识与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可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带教教师护理伦理学知识水平及护理学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对将护理伦理学知识结合到基础护理操作中十分重要。

2.2护生实践课前、课后对把护理伦理学知识渗透到基础护理操作中的认识

上实验课之前与之后对回答问题“是否应把伦理学知识与护理操作结合起来”的情况作了卡方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实践课前、后对是否应把“护理伦理学知识和护理操作结合起来”卡方检验结果。

上实践课 有必要结合 无必要结合 合计

前 147(91.9%) 13(8.1%) 160

后 157(98.1%) 3(1.9%) 160

合计 304 16 320

注:X2=6.57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从上表可以确定护生在进行护理学基础实践的过程中将护理伦理学知识渗透其中具有统计学意义。充分的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强化了护理伦理学知识,又使护生学会正确使用伦理学知识;强化了护生的道德观念,使护生能把所学知识活学活用。

3结语

(1)护理学基础是各专科护理的基础,是护理工作中运用最广泛的护理技术,每一个专科护理都必须在基础护理操作的技术支撑下才能完成。护理伦理课主要是在教室里的课堂上完成,尽管目前许多学校采取了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护理伦理课教学质量,但始终未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我们利用护生在校的基础护理实践课将护理伦理学知识合理渗透到基础护理实践中,改变护生学习护理伦理学的方法,增强了护生对护理伦理学的理解和应用,使护理伦理学知识与护理学基础实践相互促进。

(2)真正实施护理伦理学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掌握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趋势,而且对护理学理论、护理实践和科研也要十分熟悉[2]。在带教过程中,也暴露了我们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操作能力和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 丛亚丽.护理伦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