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1

关键词:社区;问题;对策;公共安全管理

目前我国十分重视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工作,致力于解决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我国当前的首要任务。社区作为城市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即作为一种城市管理单元。目前我国制订了较为明确的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保障体系,为城市居民安全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成为社区安全、社会安定、生产安全的基本保障。本文首先即将对城市社区安全管理进行概述,分析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以便广大城市社区安全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参考。

一、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概述

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大致分为两部分,即社区安全和城市管理。社区安全建设直接体现了城市的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社区的安全保障建设的提高可以完善城市管理功能。社区安全的概念基本可以理解为社会机构与各类组织之间的联结纽带,为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服务,满足大众的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大众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内的各项事业可由社区安全管理作为基本保障,进而建立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保障体制。城市管理是在保障社区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整个社区的平衡发展。城市管理的范围基本包括大众的工作场所、日常娱乐、运动场所、学校、医院、商业圈等城市基本单元。城市管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降低社会的暴力伤害、职业伤害、日常伤害以及有效处理各种突发意外。因此,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工作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

二、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在社会管理过程中能够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并为居民提供多样,根据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实践进程研究,可以看出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功能也就更为复杂,而经济发展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潜在的危机。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安全也面临更大挑战。加强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能够从社会治安、居住环境、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加强社会管理的多样,因此城市管理应当充分重视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明确认识到社区安全管理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城市发展的角度,对社区安全保障功能进行探究。

三、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中时期,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同时城市人口也在不断增长,因此会导致城市内部的发展失衡,整体协调性有待加强。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基本包括:重视程度不足、人员素质不强、管理方法不合理等。

1.重视程度不足

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主要体现在社区安全体系还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强,因此存在诸多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在利益冲突与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智利存在诸多问题,城市、政府、社区之间的在互动机制上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良好的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是社会安全与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但目前我国对于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的管理不够重视,在城市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中,社区治理、专业治理、自治治理、三者之间都站在自己的利益立场去进行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工作,而不是做到真正的重视社区治理的中体效能,极大的减弱了社区安全的保障性。社区治理的关键在于将城市构建的具体框架、街道、社区之间关系进行明确定位。进而从自治治理、专业治理、社区治理三个方面制定明确的管理体制方案。因此,加大对于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显得尤为重要。

2.人员素质不强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存在人员素质不强,其问题主要体现在公共安全教育的培训体系较为薄弱。据调查,我国对社会群众进行国民消防安全素质的调查过程中,发现社会群众普遍存在安全意识较为薄弱,缺乏安全意识以及基本的消防安全常识。这种情况直接体现出我国对于国民的消防安全教育方面的重视不够,因此,导致我国人员素质不强。我国在国民的安全教育的培训方面的制度,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国民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国民普遍存在应急处置能力以及公共安全保障素质能力较低,社会安全的保障性存在较大隐患。当前我国的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养成忧患意识,导致面对安全危害时不具备应急处置能力,极大降低了日常生活的安全性,缺乏城市社区公共安全基础保障。因此,加强我国国民整体的安全意识以及消防安全常识显得尤为重要,进而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社区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增强城市以及群众抵御各种灾害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3.管理方法不合理

我国在社区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管理方法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尽完善,其主要体现在社区治理的规章制度不够明确。社区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而社区中又由区、街、居三级组织机构构成。做到有效的社区治理需要做到发挥其综合能力,然而管理方法不合理是导致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需要对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制定明确制度程序与运行机制,协调组织各成员之间解决问题的处理方式。我国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政府机构制定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与服务之间的界限不够明确,另一方面,社区组织的行为没有形成有效的规范形象,导致部分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部门的权力过于集中,工作质量和自身行为规范的监督与制约力度不够。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社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应当解决管理方法不合理这一问题,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

四、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对策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对此,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对策显得尤为重要。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的管理对策基本包括:加强重视程度、强化人员素质、完善管理方法等三个方面。

1.加强重视程度

针对我国对于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重视程度不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加强重视程度。完善社区安全体系,加强监管力度。

进一步完善城市、政府、社区之间的互动机制。进而对城市构建的具体框架、街道、社区之间关系进行明确定位,加大对于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

2.强化人员素质

强化人员素质主要体现在强化公共安全教育的培训体系,增强群众的安全意识,以及基本的消防安全常识。减少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国民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差距。提高国民的应急处置能力以及公共安全保障素质能力,减少社会安全的保障性存在的隐患。强化城市社区公共安全基础保障,进而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社区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增强城市以及群众抵御各种灾害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3.完善管理方法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社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应当解决管理方法不合理这一问题,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需要对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制定明确制度程序与运行机制,协调组织各成员之间解决问题的处理方式。(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MPA中心)

参考文献:

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2

关键词:社区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一、社区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一)社区管理的含义

社区管理这一概念内容很丰富,近些年来被使用的较多,较频繁。它是指社区里面的各个社区基层职能部门、团体(组织)和社区居民在在特定的社区地域范围内,对社区的正常秩序和社区经济的发展等日常事务进行管理,目的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物质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二)社区管理的特征

我们从社区管理的定义和具体内涵不难看出,社区管理具有区域性、多样性和自治性的特征。

1、社区管理具有区域性

社区管理的内容和方式都是围绕一定范围内的社区进行的,从管理内容上看,管理范围局限在社区范围内;从管理方式上看,主要发动社区内的各种管理主体,让他们发挥自身优势进行自我组织、服务和管理。现在的城市管理主要是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为带头的社区管理,他们将工作中心放在本社区,调动社区内的积极力量和可利用资源对本社区内的环境、卫生、文化等给方面协调管理。通过开展各项社区活动来提高小区内居民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同时,也要加强文化宣传工作,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来加强小区内居民的精神文明教育,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

2、社区管理具有多样性

这里说的社区管理的多样性指社区管理主体日益多样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区内有街道办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也包含了政府职能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他们种类的多元性,共同构成了社区的多样化。他们每天在社区内活动,共同在本社区党工委和街道办主导下对社区进行管理,共同促进社区的发展。

3、社区管具有自治性

自治性是社区管理的性质,它强调社区内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群众的功能使他们进行自我管理、教育和服务。社区内居住的人群中绝大多数都是居民,社群各项活动的开展也离不开居民的参与,因此,社区管理具有自治性。

二、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1、社区街道办事处内部结构不合理,自我认识不清晰导致职能定位模糊,社区内居委行政色彩比较浓厚

社区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政府人员、企事业单位人员、社区内第三部门人员和居民。在社区管理中,政府一般不愿意下放权力,而且社区内的党支部建设处于失衡状态,政府往往自己独揽大权,不利于社区的管理。在行政与自治的管理中更多突出行政意志。总是以行政意志为主,自治意志为辅助地位。

2、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共同体意识不强、素质不高、管理结构也比较单一

社区居民在社区中参加活动少,有的邻里之间还陌生,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不强,进而对社区公共管理方面的事物的积极性也不高。好多居民由于工作没时间,自身维权意识也不够,每次参加活动都费事、费时和费力等原因,他们喜欢有问题直接找政府,这跟之前的管理模式分不开(之前政府是“管制型”),各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导致居民参与社区管理意识淡薄。过去社区组织的运作及居民的参与大多

3、社区公共服务缺乏社区内公共服务开展缺乏,政府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投入力度不够

社区公共服务活动往往由政府承办,在开展活动时很少结合居民实际需要。之前,社会组织开展公共服务,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把大量资金投入社区内的设施建设中去,对这区内企事业单位开展公共服务要求条件较高。居民较少参与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规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过程中。

三、构建城市新型社区的对策

1、完善社区结构体系

加强社区各主体协同管理社区,政府认清自己的能力和作用有时候也是有限的,社区建设不能单靠某一种力量去推动和实施。调动社区内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为社区建设所用。发挥社区中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作用,调动他们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

2、加强社区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社区自治管理效率

在社区管理中要想建立一支服务能力高的队伍,就要面向社会广泛吸纳人员。可以通过正规的考试招聘,也可以进行民主选举的办法从社区中选出优秀的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对于新录用的人员需要进行岗前培训和定期对考试。

3、加强社区公共管理服务

在社区管理中应该区分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管理和社区内部的公共管理。鼓励社区内开展公共管理服务,并给予相应经费支持和金钱的奖励。对于社区内部公共事务的管理和社区公共服务,可交由社区居委会等社区组织和社会组织来完成。

总结

城市社区的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仅谈谈作者对社区管理的一点认识。社区管理离不开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共同参与,政府需要调动社区内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引导居民进行自我管理。找准社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并针对性实施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姚化伟.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基于上海模式、沈阳模式和江汉模式的实证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陈岚.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以江苏常熟为例[D].上海交通大学,2007.

[3]吕蓉.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探讨以泉州市丰泽区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13.

[4]汪诗颖.城市社区管巧体制巧革研究——以贵阳市为例[D].贵州财经大学,2015.

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3

关键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207-01

我国城市社区文化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余年的发展,已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任何一个新兴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城市社区文化也不例外,由于其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必要对此进行分析研究,以找出发展和完善的对策。

一、当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

(一)设施建设滞后、资源整合不力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提速,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但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与城市总体建设速度相比明显滞后。一方面,社区文化资源严重不足,设施总量不能满足居民文化活动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资源整合不力,又有相当数量的社会文化资源被闲置,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二)文化队伍建设薄弱

从机构设置上,目前各地对社区还没有文化专业机构的建制,一般也没有专职社区文化人员,大都由居委会干部兼管,还有的社区将文化与计划生育的业务职能合并,很难适应繁杂的社区文化工作。

(三)文化建设投入少,缺乏经费保障

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少,二是活动经费无保障。无论搞设施建设还是组织活动都要拉赞助、靠结对单位支持和社会各界“恩赐”。

(四)居民参与度有待提高

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居民社会接触面变得更加狭小,人们的社区地域意识和对群体行为的认同等心理感觉日益淡薄,从而造成对社区文化缺乏了解,进一步导致对社区文化活动缺乏参与积极性,而城市人员流动性大,不同人群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成为影响社区文化活动参与度的原因。

二、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增强责任意识

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要深刻认识繁荣发展社区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时代意义,明确在建设社区文化中应担负的领导责任。社会各界都要增强更好的服务于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意识,为繁荣发展社区文化事业尽力尽责。

(二)把握“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就是要让社区居民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主体,尊重他们的自由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权利,培养他们的友爱、和善、交流、参与、协作的新型市民观、幸福观和社区文化价值观。引导他们发自内心地关心和创造性地参与社区的各类文化活动。

(三)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

各级政府应提高划拨专门用于社区文化建设的经费比例;扩大和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建设,争取早日全方位全时制进社区、进家庭;推动机关、学校、企业的文体设施无偿向社区居民开放,实现社会文化资源共享;通过区企共建、区校共建、区部共建等方式,汇同社会力量共建社区文化。

(四)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

首先,应解决现有社区文化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通过考试选聘的方式,择优选配专职的社区文化干部;其次,要通过专业技能培训的方式,提高社区管理人员的素质;其三,要发挥文化单位的人才和设施设备资源优势,组织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文艺表演团体等文化单位,把“文化进社区”活动落到实处;其四,充分挖掘社区周围企业、单位、学校的文化潜力,及时发现和建立一支热心社区文化事业并有一技之长的业余文化骨干队伍和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构筑起老、中、青、少、儿五个社区业余文化人员梯次,形成街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相相得益彰、全面发展的社区文化网络。

(五)完善管理体制

在社区文化建设和活动中,传统的行为道德规范与行政管理固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现实中,更需要以立法的形式,将社区文化建设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因此,各级立法机构和政府应尽快制定与公共文化设施、社区文化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与行政规章,指导帮助社区居委会建立健全社区文化自治自管制度,保证社区文化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居民充分实现自己的基本文化权利。

(六)坚持创新、丰富和发展

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4

关键词:社区管理;社区服务;政府

一、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基本现状

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很多城市在社区治理实践中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至此各地区此基础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鲜经验,基本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街居治理新格局,初步实现了政府依法行政管理与社区依法自治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具体而言,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与基本经验可归纳如下:

1、初步实现了城市公共部门依法治理与城市社区依法自治的衔接与互动。自2011年以来,我国很多城市进行了街居管理体制改革的尝试,力图规范街道办事处与社区的角色职能,让社区自治组织从行政性事务中解脱出来,全力做好居民自治工作街道办事处集中做好行政工作。

2、突出了民生导向加快了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民生建设是社会建设与社区治理的突破口。近年来,我国城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以街居公共服务改革为突破口,城市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和下沉加快。当前,我国城市区和街办两级在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通过设立区、街办、社区三级公共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站,加快了行政和其他便民服务下沉社区的广度和力度。

3、高度重视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社区公共文化是社区治理的软实力之一,是社区发展的动力基础,是一个社区区别他社区的本质表现。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在大力打造社区环境文化的基础,上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通过开展一系列居民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增强社区发展的软实力。

二、当前国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利益冲突与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社会转型时期,承担着社会治理使命的我国城市社区,受传统街居管理路径和居民素质的影响,在社区治理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还需要我们以与时俱进的实践精神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1、社区承担了太多社会事务职责,但管理权力却未得到相应调整。各条线在社区各设一套班子,对社区服务建设总量不少,但因是“小而全”,相互之间没有实现充分整合。如民政部门重视对老年人口的生活照料服务,卫生部门大力推进社区卫生康复治疗服务;文化部门提倡社区文化设施的充分使用,教育部门要求发挥社区教育功能等等。这些社区服务具有很大的共通性和重复性,这其实是旧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矛盾在社区管理体制未得到充分完善时期的表现。对社区服务资源的优化整合,将是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发挥社区服务功能的关键问题。

2、政府部门在社区管理中存在“越位”问题。有些政府部门仍在行使本应由社区企业行使的职能,有些政府部门承揽和包办了许多本应由社会自治组织办理的事物,街道办事处直接领导和管理居民委员会工作的现象还较为普遍的存在,街道办事处还时常干预社会中介组织行使社会职能。

3、社区治理的规章制度不完善。社区治理要发挥合力功能,必须有一系列的规范、制度、秩序与运行机制。既要确定各组织及其成员相互交往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又要规范对越轨者宽容的限度。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制度设计的主要缺陷在于:一是对作为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还没有明确界定其行政服务和管理的范围;二是区属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分别受各自条条的领导,按条条的指令行事,与街道办事处之间的关系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依据,往往造成在社区事务上相互推诿扯皮;三是社区内的各种社会组织也没有形成有效的行为规范,让社区成员来共同遵守。对于社区行为越轨者,社区组织也缺乏行政上或法律上适当而有效的惩罚;四是社区治理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条块结合的监督机制,有关专业管理部门权力过于集中,对它们的工作质量和一些不正之风难以进行监督与制约。

4、社区管理工作人员队伍薄弱,整体专业化程度偏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力资源“下沉”基层社区的动力基础与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我国社区社会工作者严重不足,社区人才总量缺乏。一方面,城市社区依然存在着不少街居干部由老、弱、妇组成的状况,已不能适应社区治理的新需要,迫切需要文化层次较高,经过专业培训,懂得现代社区治理,熟悉市场经济的社会工作者等各类人才来充实城市的社区治理工作。另一方面许多青年人不愿意到社区工作,即使是那些通过“一居一大”等方式到社区工作的大学生们,也只不过把社区作为自己的“跳板”,很少有安心社区工作的。

三、解决社区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妥善解决上述问题,是城市社区治理工作的必然要求。我认为,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应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深化社区体制改革。深化社区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认真转变职能,真正做到“小政府、大社会”,进一步理清和街道办事处职责定位和相互关系。一方面要努力完善自身职能,依据法律法规的授权,确立街道办事处对辖区治理负总责的地位;另一方面要从深化“服务”入手,充分调动辖区居民和非政府组织开展社区工作的积极性,使街道办事处对社区是工作上的指导和监督、资金上的支持和政策上的引导。尤其要彻底废除街道办事处随意向居委会下派任务的制度根源,使街道与社区之间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真正落到实处。

2、转变政府职能。要进行社区治理首先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转变职能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的职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下改上不改”的现象,社区治理才能取得成效。就马村街道办事处的工作实践来看,各个职能部门还是把街道办事处看做是自己的下一级政府,想方设法的推卸责任但是却要揽权。而街道办事处自己的人员配置都有限,最后就把工作又压给社区。所以社区治理的头等大事就是政府部门职能转变,这也是最关键、最困难的一环。

3、建立“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模式。在下放工作职能的同时,要明确社区工作经费拨付标准,社区为有关职能部门代办业务时,可以按规定向服务对象开展有偿服务。总的看来,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存在四种方式:一是政府部门只出人不出钱,政府部门向社区派驻人员完成部门职能。二是政府部门只出钱不出人,政府部门筹资向社区居委会“购买服务”,社区居委会招聘人员完成。三是政府部门向社区居委会放权,社区居完善城市社区治理的对策委会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

4、组建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的需求也出现了多样化。过去那种以退休老人为主体的居委会成员结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社区需求。因此,应将社区工作者及相关的社区工作纳入到正规的职业范围,促进社区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刁‘投身到城市社区管理。同时要加强社区工作者的学历教育、岗前培训、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使社区工作者队伍尽快专业化。

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5

关键词:社区文化 建设 和谐社会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概述

伴随着城市社区的划分,人们更多以社区群体的形式进行生活、交往,社区式理念也逐渐进入人们的眼球。而在当今社会,物质生活已经得到充分满足时,居民对于文化的追求愈加强烈,进而使得社区文化需求成为社区人民的重点需求之一,这才有了社区文化建设这一系统工程的产生。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相关部门建设意识不足

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推动者,相关部门对于这方面的建设并没有很高的认识。而这种意识不足还不是说完全没有意识,而是有了一点点的想法,却因为不知道如何实施或者由于对实施结果的不确定性让许多相关部门望而却步,导致这种“社区文化建设”新理念刚刚萌芽就搁浅了。

(二)居民参与度不强

社区文化建设的直接服务对象就是社区居民,所以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社区居民的反馈和行为也十分重要。但是在以往的生活习惯中,人们更喜欢独立地生活,平时消遣的方式都是在家看电视,或者仅仅是和自己的亲戚好友进行交往,并没有参与社区文化、社区交流的意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社区活动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居民无法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进而减少了其二次参与的可能。所以相关部门在提高意识的同时,也要想方设法吸引社区居民的注意,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

(三)社区文化建设效果不明显

社区文化建设不像是其他制度上的改革,效果显而易见。社区文化是漫长积累而无实质形态上的一种建设,这种建设可能短时间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就好比在一个从来没有过社区集体活动的小区,突然组织社区赛事,会令居民不知所措,参与的积极性也不会高,甚至无法获得居民的理解。但是一旦真正形成一种文化,随着时间流逝,潜移默化中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而这种改变终究会逐步影响整个大群体的文化建设,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三、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管理

任何一项社会建设活动的展开,都需要其相关组织机构有超强的意识和统一的目标。对于社区文化建设来说,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社会建设理念和社区建设理念保持一致是非常重要的。

加大宣传力度,出台相关福利政策进行扶持社区文化建设项目,政府监督建设进度,对于不同社区的文化建设进行评比学习,配合居民需求加强社区文化的建设。

(二)实施针对性建设措施

在向居民推广社区文化建设活动时,要注意对象不同导致需求不同的情况。首先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儿童适合一些亲子类的活动,不仅让孩子参与其中,同时加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青年人更适合有激情有活力的活动项目去释放压力,比如各种球类比赛、个人特长展示大赛、趣味游戏等;对于老年人,则适合举办带有娱乐性、慢节奏的活动,比如象棋、围棋、交际舞、经典歌曲大合唱等,既能体会生活的乐趣,同时又能享受其中。其次,既然是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就要充分利用好居民的空闲时间,所以针对可利用时间的不同举办不同的活动,多样化丰富社区文化生活。

(三)培养相关专业人士

无论是什么改革与创新,都需要一个掌舵人对整体方向的把控。专业人士对于社区文化建设有着更深层的了解,让实践活动向着更科学、更现代化的状态转变。无论是整体建设上的新概念宣传还是对于社区文化活动的举办,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打造一支具有较高素质、先进眼光的工作人员团队,对于推进整个工程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的必要措施。

四、结语

社区文化建设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建设过程中,坚定核心理念、制订相应措施、培养相关人才,从意识、执行、发展三个方面进行统一考虑是使建设有条不紊M行下去的必要保障,同时也要及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有目标、有方向地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朱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时期社区工作与管理[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4.

[2]刘芳.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19).

[3]黄立营.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选择[J].煤炭高等教育,2004(06).

[4]张华.和谐社会背景下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1).

[5]李兰.社区文化建设与公民幸福[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3.

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6

一些地方对社区卫生人才的开发工作还没有提高到“第一资源’的高度来认识,对社区卫生服务专业技术队伍和管理者队伍的建设还不够重视,这是不正确的。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卫生人才不足,高素质卫生人才严重匮乏,仍是制约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的因素。缺乏懂经营、善管理,熟悉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作风建设的人才,缺乏高水平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人才,特别是农村和社区缺乏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服务的人才。

――高强部长在全国卫生人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高强说,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时间不长,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虽然已经有了提高,但在总体上仍然处于初建阶段,无论总量、结构、素质都有一个进一步适应群众需求的问题。一些同志反映,在他们那里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病就医的人不多。原因是什么?有多种因素影响。从社区卫生服务本身来说,技术水平、服务质量还不足以赢得群众的信赖,同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既要改善房屋、设备等硬件设施的条件,更要改善人力资源队伍这个软件设施的条件,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千头万绪,人才建设是当务之急。

三个方面的问题

那么,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究竟存在着哪些问题,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问题的呢?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主要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培训进展缓慢等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数量不足 卫生部副部长蒋作君近日在海峡两岸四地全科医学与家庭医学学术大会上介绍说,目前,全国95%的地级以上城市和86%的市辖区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已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万个,初步形成了一支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卫生队伍。但从目前情况看,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关键在于人才队伍,尤其是社区全科医生,他们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骨干。

有资料显示,由于长期以来对全科医学的偏见,我国全科医生或社区医生相对不足。在澳大利亚,平均每10万人口中有70名全科医生;英国平均每10万人口中有63名全科医生;德国平均每10万人口中有35名全科医生。据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介绍,目前我国执业医师人数超过186万人,而全科医师队伍还只是这庞大群体的―小部分。若按每名全科医师服务5000名居民的低限标准计算,全国5亿城市居民至少需要10万名全科医师。

质量不高 我国目前全科医生与国外全科医生有很大的差距,全科医生中大多只有中专或大专学历,医学基础知识较差,业务素质偏低,知识、信息的更新速度较慢,很难适应人群对于医疗保健的需求。卫生部科教司副司长孟群说,我国目前取得全科医师资格的不到4000人,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导致了服务能力不强。缺乏高素质的全科医生已成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瓶颈和制约因素。

培训进展缓慢 按照卫生部规划目标,到2005年底基本完成大中城市的全科医师的岗位培训,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还存在较大差距。蒋作君说,社区全科医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经过培训合格的全科医学师资严重匮乏、社区护士培训覆盖面不够广泛等。全国社区卫生服务调查显示,至少有60%~70%的社区医师尚未接受过培训,这将严重影响社区全科医生综合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为什么我国全科医师培训进展会如此缓慢呢?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吕兆丰教授认为,主要是全科医师的服务模式问题没有解决。

孟群指出,我国在校本科生全科医学知识教育滞后。目前,全国99所高等医学院校中只有20多所开设了全科医学选修课,使在校医学生全科医学知识教育普及程度不高。并且,由于教育培训经费严重缺乏,相关配套政策尚未制定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使接受全科医师培训的人员在上岗、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卫生部在日前公布的《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城市社区卫生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不能适应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发展的需要,存在对城市杜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和培养能力薄弱等问题,制约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全面发展。

从日前召开的全国卫生人事工作会议上记者了解到,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高强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期间卫生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定要站在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研究加强卫生人才建设问题,从人民群众最需要、卫生工作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加强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农村卫生、社区卫生人才建设,加强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支适应群众不同需求的医疗卫生队伍。

五个方面的对策

据了解,在《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在地级以上城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市,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显著提高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卫生改革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要。

为此,我国将采取五大对策与措施。

(1)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将人才培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倾斜政策和相应支持,创造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认真组织制定本地区的社区卫生人才培养规划,将人才培养工作落到实处等。

(2)加大投入,强化管理,保障城市社区卫生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开展。中央政府提供专项补助经费,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的人员培训,包括国家级社区卫生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师资培训、培训标准制订和培训教材开发等项目内容。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卫生人才培养工作的经费投入,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社区中医药人才培训等,同时要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提高经费的使用效果和效率,保障城市社区卫生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3)制定政策,完善制度,规范和加强对社区卫生人员的使用和管理。①建立和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②完善社区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制度。⑧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制度。④在研究生学位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增加全科医学专业,将全科医学作为一个重要的临床学科加以发展。

(4)突出重点,均衡发展,健全和完善城市杜区卫生人才培养体系。①高等医学教育。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主动适应卫生事业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求,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等。②岗位培训。对从事或即将从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采取脱产或半脱产的方式进行岗位培训,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组织考试,对合格者发放岗位培训合格证书等。⑧毕业后医学教育。积极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探索相关配套政策和培养模式,稳步推进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要积极承担培训任务。④继续医学教育。有关部门要明确对城市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要求,大力开展具有全科医学特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继续教育活动等。⑤加强基层医疗服务队伍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规范诊疗活动,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

(5)培训师资,建设基地,加强社区卫生人才培养能力建设。采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强全科医学师资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在全国每个地、市遴选认定至少1~2个社区卫生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给予重点支持和指导,建设一支社区卫生人才培养基地的师资队伍,发挥其对社区卫生人才培养的示范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