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思维的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造思维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造思维的培养

创造思维的培养范文1

【关键词】小学 阅读教学 创造思维

小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其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均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而加强,因此,我们要抓住儿童思维发展的这个“过渡”期,努力培养他们创造思维的能力,为使其将来成为创造、开拓型人才奠定基础。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有利条件

阅读教学主要是凭借课文进行各方面训练。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不同程度的创造性教育因素。我们要运用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就能提高他们创造思维的能力。课堂中要鼓励质疑,培养多向思维能力。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必须注意培养他们的独创精神。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提倡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儿童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有很多有利的条件。其一,小学生好奇心强,对各种事物都感到新奇,比成年人更富于幻想。他们头脑中思维定势较少,无框框制约,可塑性强。这种好奇心、兴趣、求知欲正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心理因素。其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趣味性和知识性较强,为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因此,语文教学设计在着眼于“双基”训练的同时,还要根据课文提供的显性材料和隐性材料,设计一些能激发创造思维的练习,一方面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标程度,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创造因素,找出“双基”与创造教育训练的结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阅读教学中启动学生的创造思维,应以宽松的氛围、宽泛的阅读天地和多种思维训练策略使其产生创新的渴望与需要,闪烁出创新的火花。

(一)发散思考

发散思考是指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方式。它能发散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并极有可能从已知导向未知,获得创造结果。

有的课文给出了某种情景下一种解决问题的想法和做法,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发散思考。如在讲《司马光》一课时,教师提问:今天,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形,你还有什么办法救缸里的小朋友?学生思考后积极发言,有的说:“把一根竹竿放在缸里,小朋友抓住竿子往上爬,就得救了。”有的说:“找一台抽水机,把缸里的水抽干了,小朋友就得救了。”有的说:“几个小朋友一起推大缸,缸倒了,水流出来了,小朋友就救出来了”……当然,学生想出来的办法很可能不切实际,但教师要善于发现并肯定他们的新颖独特之处,鼓励他们有“另辟蹊径”的勇气。

(二)假设思考

假设思考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假设性问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回答。

如在《列宁和士兵》一课中,设计假设问题:“假如列宁真的忘带通行证怎么办?”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联想,他们纷纷替列宁想办法。有的说:“可以拿报纸上刊登的列宁像给士兵看。”有的说:“等一会儿,有认识列宁的领导来了就可以证明。”还有的说:“可以叫士兵的队长来。”……这样讲,有利于培养学生临场应变能力。

(三)合理想象

想象是一种创造思维。所谓想象,就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合理想象训练就是让学生对课文中未交代而又需要理解的地方展开想象,对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如三年级《丰碑》一课,讲的是在过大雪山的路上,军需处长没有穿棉大衣,冻死在大陀山上。课文没有交待他为什么没有穿大衣,可以设问:军需处长是管发棉大衣的,为什么没有棉大衣穿?提问后,学生沉思了。他们设身处地替军需处长想了许多原因:军需处长把棉大衣给新来的战士了;军需处长把棉大衣给伤员了;军需处长把棉大衣给又瘦又小的战士了。学生越说越对军需处长肃然起敬,也就更加突出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四)续换结尾

为课文续结尾,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提供的故事情节,进行思维发散,编出新的结尾。例如:许多学生对《小摄影师》的结尾感到遗憾,为满足学生情感上的需要,可以让学生为课文换上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尾。这种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融为一体的想象训练,需要包括语文在内的综合能力,适合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不失为培养儿童创造思维的一种有效策略。

(五)解决问题

有的课文可以结合内容设计一些解决问题的活动。例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可以设问:西沙群岛风景优美,但生活用水十分缺乏。如果你来负责海岛开发,会提出怎样的开发计划?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特别感兴趣。有的说:“可以搞人工造雨。”有的说:“可以接雨水储存起来。”还有的说:“可以挖海底隧道把淡水引过去。”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设想。

创造思维的培养范文2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3-0209-01

摘要:怎样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较行之有效呢?笔者作为一线的幼儿教师,认为应该选择一个与幼儿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作为突破口。比如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就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一定的可能性。

关键词:思维活跃;创造;支持鼓励

一、实施过程营造幼儿语言活动中的宽松氛围,鼓励幼儿敢说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首先要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

有了宽松、愉快的气氛,孩子才想说、敢说,并且感受说的快乐。当然,宽松并不就是让幼儿随意自由发言,而是让孩子感到没有压力、不强调对错与好坏,教师要坚持“理解接纳,支持鼓励”。

1.允许并接受孩子的语言特点在进行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支持、少反对;多欣赏、少讽刺;多启发引导、少消极灌输。受生活经验、词汇量和思维特点的限制,以成人的标准来说,有时幼儿的语言表达的意思不一定准确或恰当,在讲述时小班幼儿往往有些词还不会用,有的孩子就会用方言来表达。尽管这样,这时我除了引导幼儿准确地表达,还极力地鼓励与表扬幼儿,因为他们能使用语言解决问题比正确地造句更为重要。

2.耐心满足孩子语言交往的需要以前在集体语言教育活动时,当有个别孩子把问题答的与教师设想的大致符合时,教师马上就此小结了,迅速进展下一个问题,这样往往容易在幼儿之间形成一个思维定势。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幼儿突破定势,激发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

3.减轻孩子语言发展的压力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竞争来刺激孩子发展,比如在语言活动中,也有比比谁想得快、说得多之类的内容,结果举手的总是那么几个语言发展好的孩子,语言水平稍弱的孩子就干脆不举手了,以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老师总是表扬他们说得好”。其实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学习优势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要承认差异,并重视差异,不要总是一概以“说得完整”、“用词丰富”这些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孩子,而可以用不同层次的评价来对待语言水平不一的孩子。例对稍滞的孩子,可用“你能勇敢地说了,真好!”来鼓励、强调个体间的纵向比较,而淡化群体间的横向比较,让那些滞后的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而减轻语言发展的压力,从而让所有的孩子在真正宽松的语言氛围中敢说。

4.掌握提问技巧,开阔幼儿思路在集体语言活动中,常通过提问来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通过提问来完成我们的教育目标。

因此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始终坚持问题要提得“活”,要尽量开阔幼儿思路,具体体现在:

1.变回忆式的问题为启发式的问题

3.变封闭式提问为开放式提问

4.由教师提问到幼儿提问

5.多让幼儿仿编或创编,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等。

二、讨论与建议

1.上述的语言活动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其效果也是很明显的。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要防止幼儿的思维在模糊状态中就发散开去,以致思路不清。扩散思维是多向的,但必须符合逻辑,必须立足于一个发散点,而不是随便胡思乱想。

2.通过语言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我们的目标,但这个目标一定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从自己的脚下出发,有所进步。

创造思维的培养范文3

1 发展创新潜能,诱发创新意识

1.1 让学生大胆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手段之一。学生天性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强,对待新鲜事物脑子里总会出现十万个为什么,甚至会怀疑,往往创新的开始就在于此,这也是他们独立思考的体现。教师要有意识地设障立疑、布置悬念,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用语言、情感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养花》一课,教师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有的学生问:“养了什么花?”有的问:“为什么养花?”还有的问:“怎样养花?养花有哪些好处?”等等。带着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探究中寻找答案。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教师引问,引起学生质疑,到逐一做答,达到渐渐去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目的。

1.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质疑习惯

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学生的兴趣取向,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质疑习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怕学生提出问题答不了,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而不让学生互动,应多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并解决问题。

如教学拼音“ao ou iu”,联系教科书上的情境图,教师提问:“放假几天,同学们去哪里玩了?看见了什么?”学生谈论着各自的去向和介绍自己看到的景和物,其中有一位学生说:“我在公园里看见那里的湖水很美。”由此,教师将课本中的情景图与放假所见联系在一起,给学生创设了语言环境:“国庆节那天,我和家人去公园玩,公园里柳树快乐地跳舞,小鱼高兴地跃出水面。我们跑步去坐观光缆车,坐上缆车,城市的高楼大厦尽收眼底,我还看见广场上有几个小朋友在跳皮筋呢!”描述的景和物都是教材中的情境图,也是公园里的实景,学生比较熟悉。因此,教师问:“刚才,我描述的这段话里,哪些词语里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很快说:“高楼大厦里有ao ou”;“柳树里有iu”。这样宽松的环境中揭示了课文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而后教学过程中,教师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并创造性地组织、引导学生发现错误产生质疑。教学“iu”时,为了区分“iu”和“ui”,教师故意将“ao ou ui”贴在一起,让学生读“ao ou iu”。这时候有学生发现了问题,其他学生在同学的提醒下都发现了教师的错误。一个学生说道:“老师你错了,你明明贴的是‘ui’,你还说是‘iu’。”就这样,很顺理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二者的区分掌握得很牢固。

2 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想方设法创设各种形式,给学生参与和探索的机会,使教师、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过去的死板教学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就造成:1)教师以教为主,学生以学为主,培养的学生大多高分低能;2)注重课堂教学,忽视课外学习,培养的学生大多视野狭窄;3)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培养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厌学;4)重视学生的平衡发展,忽视对其个性能力的培养。家长、教师都要求学生平衡发展,不准他们偏科。而现在课改的一大亮点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说,语文教育是倡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自主、探究、感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去获得独立的感受和理解。

3 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实践活动是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挥个性特长。实践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办班刊,出作文集,开朗诵会,等等。例如,在学了《灰雀》《奇怪的大石头》等类型的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在活动课上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他们根据课文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任意发挥,自由表演。对参加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对表演独特、新颖的,进行表扬奖励。通过此项活动,把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参与其中,受到锻炼,提高创新能力。

创造思维的培养范文4

关键词:图形 创造性 思维 培养

培养学生的图形创意与创造性思维,并不能仅仅从课本上出发,艺术类的学生对创意的要求要高于一般的学生。比方说,一名美术学生要想在创意上获得一定的成就,就必须利用身边一切可能利用的资源,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地方,利用独特的视角和突出的思维,再加上专业知识的辅助,使得自己的作品独树一帜,但又被大家所接受。这样的创意才是符合社会发展的。本文就图形创意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进行一定的分析。

传统教育机制当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性思维的缺失

我国的教育属于典型的传统教育,也可以称之为应试教育,对学生来说,在小学甚至在幼儿园的时候,就知道一切都要以老师的教学为标准,老师说的就是对的,如果老师给予否定,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逐渐的,他们就失去了创意的能力。本文认为,现阶段的创造性思维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标杆”作用

在艺术类的学生当中,图形创意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常常将某一位学生的出色创意或者作品当做标杆在学生当中展示,并且鼓励学生向该学生以及标杆作品学习,从主观的角度来说,其他学生原本的一些创意,很有可能直接被扼杀。他们会努力的朝着标杆努力,造成大范围的雷同现象,最后导致自身的创意思维缺失。

2.老师的传统教育思想

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不自觉的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学生的身上。比方说,当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和创意的时候,无论合理还是荒唐,教师都会先从自己的创意以及作品角度出发,去评价学生的观点和创意,这种方式并没有在客观上做出相应的评价,而是在教师的思想上进行对比,符合教师的思想,将会被采纳,如果不符合教师的思维,一定会被拒绝。虽然目前的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和对事物的理解上,有自己的观点,但面对教师强大的压力,还是选择了顺从。

图形创意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图形创意的培养

图形创意从某个角度来说,显得既虚拟又具体。显得虚拟,是因为构成图形的线条和点可以任意组合,在学生没有成型作品之前,所有的图形都是虚拟的存在,并且只有学生自己才明白;从具体的方面来看,图形创意可以通过很多的介质来具体化,比方说木材或者钢材,通过不同的制作方法,能够将图形创意具体化,用来供人们观赏或者应用。在培养图形创意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多注意周边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的实际诉求,因为所有的图形创意都要拥有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孤立的存在。图形创意在思维方面,要遵循实用但不单调的原则,要让作品真正对人们的生活或者工作起到作用,但是又要给予人们一定的惊喜;在制作的过程中,材料要精挑细选,方式方法要合理,时间要充沛,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图形创作,让创意最大化的实现价值。

2.创造思维的培养

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教师可以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面入手。通过挖掘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轻松地完成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快题训练,通过一题多解或一形多变的方式,培养思维的变通性何灵活性。如关于“水”的图形表达,按照习惯思维很有可能是每个学生统一地用波浪曲线来表达。在图形创意课程中就是引导学生冲破习惯思维的局限,重新观察、重新认识事物、重新表达。例如可以从水的各种形态如液态、固态、气态等不同角度描绘;通过水也可以联想到湖水、河水、海水、溪水、瀑布、冰水、雨水、雪水、洪水、露水、汗水、血水、脏水、污水、等;从以上的阐述来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没有想象当中那么难,只是需要把日常忽略的培养方式结合起来,并且从多个角度出发,就能得到一个理想的结果。

对图形创意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思考

图形创意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部分教师选择分开培养,效果也比较理想。但本文认为,在日后的教育当中,可以将图形创意在一定程度上与创造性思维相结合,二者在很多地方都有共同处,以图形创意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将创造性思维应用到图形创意当中,一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很有可能因此而创意不断,并且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较大的便利。

总结

本文对图形创意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阶段,思维是最活跃的时期,教师要把握住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培养。自己的想法仅仅是一个借鉴和参考,不能作为最终的定论,否则会对学生的图形创意以及创造性思维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今后必须对学生的各种思维进行肯定,同时以此为基础,优化创意,使之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晓红,李毅.谈图形创意课程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2006(02).

[2]许倩菁.启发式教学在图形创意课中的有效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2).

[3]王强,朱正伦,沙强.图形创意课程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作用[J].高校教育管理,2008(06).

创造思维的培养范文5

创造性思维是自觉的能动思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他的主要特征是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真理性和价值性。实施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创见的设想和理智取舍活动的过程。许多著名心理学家就创造性思维的结构问题分别提出了它们各自的划分思想。在分析一般创造性思维过程时,一种被普遍认同的理论是由约瑟夫.沃拉斯于1926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创造性思维过程包括4个连续的阶段:①准备阶段;②酝酿阶段;③明朗阶段④验证阶段。笔者认为,创造性活动过程与科学创造活动过程大体上是一致的,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情境与选题准备阶段

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使学生产生趋向目标的强烈的创造欲望;其次要选准课题,然后围绕选题做好知识、资料的准备,了解前人在同一领域研究的进展情况等。准备得越充分,思路越开阔,就越容易获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起主要作用。

2.酝酿与构思阶段

英国著名的思维教学专家爱德华.波诺(Edward Bono)曾说:“一切教学都可以说是在指引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教学可以说差不多完全是注意力的取向问题,因为他不传授新知识和内容”。认识主体面对困惑的问题情境,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定向分析导致矛盾或问题的关键,确定其实质性问题。一般需要多维度、多功能地考虑问题,运用分析、联想、类比、归纳、猜想、反思维定势等思维方法,以及运用分解、叠加、变形、代换、反演等数学方法进行推理、构想与探索。这一阶段的时间一般来说较长,而且思考十分艰苦,是训练学生意志、毅力,创造和体验数学建构过程、积累经验的最佳时期,需要抓住目标始终不放,一追到底,进行深人的探究性思维活动。

3.领悟与突破阶段

经过充分酝酿之后,学生情绪异常高涨、思想十分活跃,在头脑中于某一瞬间突然产生顿悟,形成新的构想和数学猜想,从而实现思维的突破与创新,使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方法和数学美感起着突破口与领悟本质的关键作用。数学家阿达玛曾用他的切身体验来描述这一过程:“呈现于我面前的解答往往是:①与我前些日子的努力毫无关系,因而难以认为是以前工作的结果;②出现得非常突然,几乎无暇细想。”

4.检验与完善阶段

这是对顿悟式所形成的数学猜想等结果进行检验、论证,并不断接受实践的再检验及修正与完善的过程。这一时期是数学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完善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运用集中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这四个阶段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各阶段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严格划分也是困难的。但其中第二、第三阶段是关键阶段,对实现创造、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起主要作用的是形象、灵感、审美意识等非逻辑思维。

创造性思维过程,又可以说是发散与集中思维互相作用的过程。在创造性思维的前期,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得各种设想,需要进行发散思维,这时应掌握较多的思维方法与创造技法。而在创造性思维的后期,由于较多的设想已出现,就需要运用几种思维加以筛选与验证。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来解释创造性思维的结构,经历了“问题―猜想―创造”过程。在酝酿构思和领悟突破阶段一般要通过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并形成猜想,然后用集中思维和逻辑思维达到对猜想的检验、论证和完善,形成创造。

二、对数学创造性思维产生条件的认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它既是概括性、灵活性、广阔性、独立性、论证性等各种思维品质相互结合、高度协调的产物,又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集中思维、发散思维等各种思维形式的辩证统一因此,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条件是相对复杂和苛刻的。

1.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和良好的认知结构

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说:“发明是辨认、选择”,他认为创造无非是一种选择而已,即选择数学中有用的组合,抛弃无用的组合。根据这一观点,创造性思维是根据需要调动储存在大脑中的各种知识和经验的表现,是辨认、选择和重新组合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掌握丰富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我国数学家陈景润曾把华罗庚教授的《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从头到尾研究了7,8遍,重点章节读到40遍以上,这为他后来成功地将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具有思维的高度灵活性

灵活性是思维的品德之一而高度的灵活性则是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面对复杂的对象,只有具备思维的高度灵活性,才能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才能冲破原有的旧观念、旧思维和思维定势的束缚步入新的境界,产生创造、发明。例如,年轻的数学家伽罗华在研究代数方程思维受阻时,便迅速调转研究方向,以反常的思维方式引人了代数群的概念,这样,他不仅解决了代数方程的根式可解问题,而且开辟了群论这一新颖的研究领域。再如,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他们在长期论证“欧氏第五公设可证”这一猜想受阻时,毅然转向对其否命题进行深人研究,创立了非欧几何学。在科学发明史上诸如此类的大量事实充分表明:具有思维的高度灵活性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

3.具有发现问题的强烈意识和执著的探索精神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一个科研工作者只有具备了强烈的发现问题的意识和敢于批判、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精神,才能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即思维的疑难和矛盾,它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起点是质疑,创造发明往往是在实践性理论的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引起人们去解决问题的。牛顿正是从观察到苹果落地这个事实开始提出了疑问,并最终导致了一个伟大的发现。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创造思维的培养范文6

如何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很值得每位教师去研究和探讨。现在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以知识为基础

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主要是借助于知识(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同时人们所获得的知识要经过思维的“过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所教的知识,构筑知识结构,掌握基本技能,学会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处理具体问题时思路的畅通、贯通及变换打好基础。可见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传授知识,并不是局限于大量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简单的累积,而关键是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能自如地运用这些知识。这样的知识才可以作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重视对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科学思维主要采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两种形式”,创造性思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过去传统的教学中只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智能的发展。直觉思维能力是科学创造的触媒,是人的聪明才智的重要标志.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自学能力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能力,它包括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独立观察、独立实验等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对学好数学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素质也起很大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和了解探索真理的途径。同时通过学生自己实践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索新颖问题的能力,并创造出超出已掌握知识范围的新思维成果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不畏艰难、勇敢坚强的品质和冒险精神。

四、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作用

第一、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首先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教育的能力:1.思维要具有流畅性,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左右逢源,并伴有直觉和自由联想。2.教学要具有灵活性,能够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用多种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3.教学思想要具有独创性,不因循守旧,不人云亦云,能够使用不同于常规的方法来解决疑难问题。要善于进行灵活多样、富有弹性的教学设计;教学信息的传达经济、迅速、有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创新”。并能根据教学反馈信息进行机智地教学调控。

第二、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性思维的关键。

教学中,要努力营造一个全体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从潜意识中产生需要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实践证明: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制订探究计划、设计探究性实验、学生动手操作等活动,既能有效启动学生思维集中,又能刺激学生大脑思维,加快思维速度,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发展,增强学生思维情感的体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第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固然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知识、能力的主要手段。但是,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也是挖掘和培养学生潜能,发挥每个学生的相对优势,促使学生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通过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发现去思考,广泛寻觅知识;加强、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培养实践技能,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增强独立创新意识,在好奇中探索知识,在活动中锻炼科学思维。以最佳心态接受信息,以使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空前高涨。从而可以收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无法得到的效果。课外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以学生探究知识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协作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最终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一次重大改革,这场改革“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是要优化教学过程,而且要把强化教学过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优化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素质教育的核心,才能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