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艺作品的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艺作品的要求范文1
关键词:评论正气;底气;锐气;文气;牛气
中图分类号:I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190-02
文艺评论是对文艺作品进行价值判断,包括艺术评估和思想引领,评论家自身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道德境界非常关键。因此,一个优秀的文艺评论家必须努力提高学养、涵养、修养,让自己的评论作品更加客观、更加厚重、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
一、树立评论正气
俗话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什么是道义?简单地说,就是社会责任。作为一个讲正气的文艺评论家,要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要严肃认真地考虑评论的社会效果,树立强烈的底线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绝不把格调低下、粗制滥造甚至思想导向存在错误的文艺作品推介给社会。同时,文艺评论家,还必须帮助读者或观(听)众正确理解作品的艺术发现和独具个性的艺术特点,帮助他们正确地、深刻地认识某些作品思想维度、道德评价、价值取向、艺术审美等方面的偏失、低俗和不健康之处及其可能产生的精神副作用。坚持以作品说话,不考虑作者的头衔、名气、学位、职称或其他什么关系,做到既尊重作品本身,又尊从评论者自己内心对于作品的真实感受。要旗帜鲜明,是一说一,是二说二,是方说方,是圆说圆,千万不要搞媚俗溢美,把贵州骡子说成马,把烂谷草说成黄金条,把泰国蚂蚁说成非洲大象,视觉片面,夸大其词,一味地讲好听的话,字字句句都在唱赞歌。
二、充实评论底气
俗话曰,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自身不硬,如何“打铁”?“打铁”可是要碰“硬”的。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只有得行的人说你行,你才行。”因此,我们作为文艺评论家,要广泛地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要关注并把握人类文艺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新成果,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养、涵养、修养,要从多个层面不断地锤炼自己,炼好评介“内功”,多读书,多仔细阅读原著,提高鉴赏作品的综合能力,争做“得行”的人,不断充实作为文艺评论家的“底气”。只有“底气”充盈了,你的评论才有分量,才有可信度,才有给作者和读者正能量的温度。
三、养好评论锐气
文艺评论家要有胆识,有胆量,要养好“寻美”与“求疵”的锐气。“寻美”评论,主要是引导文学读者进行有效的审美鉴赏,达到指导阅读或者愉悦欣赏的目的;而“求疵”则是对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进行批评和警醒,扬优补拙,达到指导创作、引领创作的目的。批评时,要有的放矢,一针见血,直陈得失,既给作者一面镜子,使其有所受益,也给读者以借鉴和引路。要客观公正,既不求全责备,也不胡乱吹捧。事实上,只有善意的、真诚的、客观的、合理的批评,才能使文艺家新的创作升华到新的更高层次。因此,文艺评论家要准确把握评价尺度,提升阐释深度,增强评判力度,让创作者受到激励和启迪,让欣赏者得到借鉴和愉悦,使文艺评论能够真正评出水平、评出力作、评出导向,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益。
四、把握时代文气
这里我所说的“时代文气”,是指时代文学发展的潮流、方向、脉络。任何文艺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时代行为、思潮的显影。如果不了解时代的文气,评论作品时就会有失偏颇,甚至打胡乱说。比如“新时期文学可以分为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两个大的时期,而八十年代文学可以以1985年前后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我们所说的过渡阶段就是指从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前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主潮是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和反思文学,旧的文学阴影与新的文学萌芽全部交杂在这两个文学主潮之中”。作为文艺评论家,从宏观上把握了那个时代的文气,就一定能从微观上准确地鉴赏那个时期产生的任何一部文艺作品。
五、提高评论牛气
文艺作品的要求范文2
为满足广大群众对文化服务的质量、品位、风格等日益提高的要求,河北省群众艺术馆在服务理念、知识素养、专业技能等方面紧跟时展,着力提升全省广大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2014年以来先后举办了全省文化站长培训班、农村文艺辅导基地广场舞培训班、全省群众文化志愿者文化志愿服务培训班、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少数民族自治州文化馆舞美灯光艺术培训班等14期培训活动,培训人员涵盖广大农村文艺爱好者、乡镇综合文化站业务骨干、市县级群艺馆业务骨干等各个层面,总培训人员千余人次。此外,组织灯光音响专家分别赴全省11个地市举办了“全省数字音响技术巡回普及讲座”,历时24天,行程4000多公里,培训学员500余人,切实提高了基层群众文化服务队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完善提升群众文艺创作职能作用
群众文艺创作是群众文化艺术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文化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河北省群众艺术馆作为承担着全省群众文艺繁荣和发展使命的省级馆,按照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2014年以来积极发动各级文化馆(站)广大业务干部,深入群众,扎根基层,感知群众生活现状,体悟群众精神意愿,开展了第十一届燕赵“群星奖”群众文艺作品评选,“我的中国梦”“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廉政文化”“反”主题群众文艺作品创作、征集、评选,编印不同主题的《文艺演唱材料》,“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跳百姓健康舞”推广等活动,全省各地推出了一批主题鲜明的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在这些群众文艺作品创作过程中,为真正使这些作品让群众满意,受群众喜爱欢迎,按照强调的“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的要求,每部作品坚持取材老百姓日常闲谈和群众生活点滴,同时,待作品成型后,第一时间下到基层接受实践的考验,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最终推出了一批接地气高人气的群众文艺作品。
三、立足提高群众艺术修养,完善提升群众文艺讲座和辅导职能作用
目前,广大群众对文艺知识的诉求日益提升,河北省群众艺术馆切实立足群众需求,一是大力办好“百姓课堂”公益性文化艺术讲座。“百姓课堂”是是2012年创建的一项公益性文化服务项目,讲座内容涵盖了文化艺术、法律、美容、礼仪、插花艺术等老百姓日常感兴趣的各个领域。截至目前,已策划举办了《摄影的魅力》等30余期公益讲座,听众达万余人次。二是精心做好“边远贫困地区”人才支持专项工作。2013年以来,在巩固提高完善已有“河北省农村和社区文艺辅导基地”的基础上,每年选派15名专业骨干人员,定期到河北张家口尚义县、保定望都县等九个边远贫困县开展广场舞、合唱技法、群文作品创作等一系列群众喜爱的辅导培训活动。同时,组织有关业务骨干深入多个农村进行调研,仅2014年就新建了石家庄市井陉矿区横涧乡赵村店村、井陉矿区贾庄镇东王舍村等8个文艺辅导基地,受到广大农民群众一致认可和好评。
四、立足现代数字化建设,完善提升群众文化数字化服务职能作用
文艺作品的要求范文3
文艺短评具有篇幅短小,反映迅速,评论及时,通俗易懂等特点,可称是文艺战线的轻骑兵。它既能帮助艺术家总结创作上的经验教训,提高创作水平,又能帮助广大文化消费者真正感受理解作品,提高对文艺的鉴赏能力。
文艺短评一般出现在副刊或普通的杂志上,所面对的是大众,这既要求评论者认清时代的主旋律,高瞻远瞩,又要多与作者、观众沟通,特别是要熟悉大众的欣赏心理,对产生轰动效应的某些作品或者观众在欣赏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迅速做出反映。在具体写作文艺短评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确定评论范围
评论范围的确定,要有一定的前提和基础。这就是既要熟悉作品,对作品有深刻的认识,又要了解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总体构思,而且还要知晓一般读者或观众的反映。具备了这样的前提,短评写作方可起步。对于一般性文艺作品,可从以下三方面评论:
(一)评论思想倾向及其社会意义。文艺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社会价值是作品的灵魂、统帅,也是文艺短评评论的重点。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幅血肉丰满、生动形象的人生世界的艺术图画,其间蕴涵着多方面的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但是作品的主题和社会意义一般不是直接由创作者指出的,而是蕴涵在丰富具体的形象之中的,这就需要短评作者帮助观众深入挖掘,以实现作品的价值。例如根据当代著名作家毕淑敏的同名小说《红处方》改编的电视剧,情节紧张,故事性强,对观众很有吸引力,但是对于作品的思想意义,一般观众就可能缺乏深入的思考。这就需要短评作者引导观众认识作品要表现的深刻寓意:人类虽然制造了魔鬼一样的鸦片,但是他们凭着理性的力量,最终将战胜它,从而歌颂了人类的伟大与高贵,并且对当前吸毒贩毒者及广大观众的灵魂都起到了震撼作用。
(二)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这是文艺评论的中心。评人物关键要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产生的环境。分析人物形象时,或分析典型人物,或分析塑造人物的手法,要根据实际作品,有所侧重,切忌面面俱到。特别是对一些有争议的人物,评论者一定要高瞻远瞩,既指出形象的积极意义,又要客观地指出其负面影响,以防作品的人物形象对观众起误导作用。
(三)评艺术技巧。对作品的艺术技巧的正确评论,可以帮助读者或者观众提高阅读和鉴赏作品的水平,又有助于艺术家总结经验。分析艺术技巧表现在多方面,如人物描写方法,情节结构的安排,环境场面的设置,创作方法的运用,语言风格的特色以及编导的艺术策划和演员表演的艺术功底等等。
范围明确,挖掘深刻,评论才能受到大众的认可,所以,确定评论的范围是写好文艺短评的重要环节。
二、选择评论的角度和提炼论点
范围确定后,还存在一个怎样评的问题,亦即选择什么角度进行评论。文艺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不是机械的、照相式的,而是作家根据自己对实际生活的认识、体验和理解,对所得到的材料,进行概括、提炼、加工。不同创作者的生活阅历和欣赏水平的差别,对作品的反映也各有千秋。因此在评论时,要根据作品的特点,根据大众对作品的普遍认识程度,选择适当的角度给以正确而中肯的评价。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观察角度的变化,事物往往呈现新的面貌。所以,选准角度,评论容易产生新意,短评要把作品中的内容美,形式美充分显示出来,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并拨动观众的心弦。比如茅盾评论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就选择了一个很好的视角,他是从细节分析入手来评价人物形象和作品的思想意义的。
在确定了范围,选准了角度之后,就应开始提炼观点了。要想使短评的论点鲜明、新颖、论据充分、具有说服力,就要做到思路清晰。如果思路混乱、论点模糊,就写不出优秀的评论文章。此外,还要做到材料和观点的有机统一,如果观点不是从材料中提炼,而是凭空想出来的,材料不能说明论点,这就容易造成论点与材料的游离,甚至产生互相矛盾的现象。
三、短评作者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素质的积淀
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往往包含着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评论者要想准确深刻地对作品进行评论,首先必须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否则,就不能深入地理解作品,评论就不会有的放矢,切中要害。著名评论家中如俄国的别林斯基,我国的傅雷,他们都是对现实生活有深刻的认识并有一定的知识修养的人。实践证明,评论者的生活经验越丰富,知识越渊博,其评论水平就越高。其次,短评作者要有高度的文化修养,包括理论修养和艺术修养。文艺评论是一种理论活动,这一活动既需要形象思维也需要抽象思维,他们要比一般的作者、读者或观众站得高,并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对作品的认识比较深远、精辟。艺术修养是指评论者的艺术鉴赏力及对文学批评规律的把握程度,艺术感受差的人不会成为一个好的评论者。普列汉诺夫指出:“只有那些兼备极为发达的思想能力跟同样极为发达的美学感觉的人,才有可能做艺术作品的好的评论家。”对艺术作品批评规律的把握是指深刻地理解文艺批评的性质,正确掌握文艺批评的标准,恰当运用文艺批评的方法以及具有熟练的文艺批评技巧。第三,短评作者要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短评面对的是普通的观众和读者,在语言运用上,要明白晓畅,少用专业术语,因为作者的表达往往和读者或观众的普遍性理解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语言隔阂,为了尽可能地扩大读者范围,要求写作者认真考虑读者的语言理解层次,主动适应普通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做到语言表达的深入浅出和简明平易,不能隐晦曲折,艰涩难懂,要把写作和阅读之间的语言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我们在强调文艺的审美教育作用的同时,要考虑文艺的娱乐属性,寻找严肃文艺与通俗文艺的结合点,力争做到“曲高和众”,引导观众在文艺鉴赏的娱悦中受到文化和思想的启迪。此外,短评作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并对当下的社会生活作出敏捷的反映。文艺短评在社会起着引导鉴赏、推动创作的重要作用,文艺短评作家是一个时期社会舆论的制造者。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重要文艺作品的出版或上演,短评作家适时恰当地发表评论,给予引导,往往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如果缺乏评论者的参与,就会影响大众欣赏水平的提高,甚至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短评作者应目光敏锐,勇于开拓,对一定时期百姓生活中产生不同凡响的作品以及百姓所关心的焦点问题给予中肯的评价,写出能与读者和观众心灵共振的短评。
文艺作品的要求范文4
一、要时刻记住“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
“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艺最根本的问题。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艺术家,作为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承者和支持者,文艺工作者首要明确的就是文艺要为人民服务的问题。文艺创作来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是一个文艺工作者需谨记的原则。
在谈到文艺工作时曾说: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是第一位的工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第一个问题就谈到“我们的文艺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并指出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在讲话中也指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回顾文艺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至今仍具有强大艺术感染力的经典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以人民为主体的作品。无论是文学、戏剧、影视、舞蹈等,创作者只有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才会创作出真实、生动的文艺作品,才会引起人们的共鸣。同时,也只有那些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工作者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人民的爱戴,才能成为德艺双馨的伟大艺术家。
以逝去的作家路遥为例,他的《平凡的世界》已是家喻户晓的文学经典。在他当年创作《平凡的世界》时,正是先锋派、意识流等文艺思潮刚刚进入中国,大家忙于对写作形式探索的时期。而路遥却远离都市,在黄土高原的窑洞里采风生活了几年,以传统现实主义的手法完成了这部在当时不算时髦的作品。因为作品的真实性与艺术感染力,《平凡的世界》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路遥和《平凡的世界》之所以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关键在于他的作品深入生活,贯注了昂扬的奋斗精神,使人们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这正是在讲话中强调的,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以人为本”永远是文艺工作者进行文艺创作的根本宗旨。只有明确了这个宗旨,文艺创作才能真正实现“双为”方向,文艺工作者才会有的放矢,不偏离社会主义文化的轨道。
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守正确的文艺思想阵地
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实践者,社会主义思想的信仰者和宣传者,文艺工作者要坚守正确的思想阵地,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主要内容,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支撑,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为主要目标,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为实现中国梦发挥文艺的价值引领作用。
在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面对市场经济中各种诱惑和挑战,文艺工作者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守的文艺思想阵地,把作品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随波逐流,不趋时媚俗,不做市场的奴隶,对一切有悖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有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悖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象,旗帜鲜明地进行抵制和批判,努力在全社会构建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体系,通过作品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价值,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还要求文艺工作者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文艺创作,宣传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正如强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三、以创新的精神积极开拓社会主义文艺的新天地
创新是文艺保持活力和生命力的源泉,是文艺能够跟随时展步伐的保证。在讲话中提出: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他还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要跟上时展、把握人民需求,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新世纪新阶段,文艺的建设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这种创新体现在艺术创作、艺术传达的各个方面;既包括形式上的创新,也包括内容上的创新。伴随着新的网络传播媒介: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出现,文艺在形式上也随之发生变化,如微小说、微电影的出现,都是结合网络时代做出的艺术形式上的调整。新时代、新生活成为文艺创作的源泉,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以新的艺术视角反映新世纪、新阶段的新气象、新生活的作品。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对文化新形势有新的认识、体验、理解、把握,从而真正把社会主义的文化理念融入文艺作品创新中去。
文艺作品的要求范文5
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文艺理论认为,文艺是可以具有意识形态性的以审美性为特征的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性和审美性,是文艺的两大特性。正确认识这两大特性的内涵及其关系,对于文艺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一思想表明,文艺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性,只能由社会的性质来决定,不能由文化的类型分工或其它因素来决定。社会主义文艺若要坚定地保持其社会主义的性质,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内容。这是文艺意识形态理论始终坚守的基本立场。
文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内容,必然会具有特定的社会功利性。这种社会功利性是否仅仅属于文艺的外部关系,是否会与文艺审美性的非功利原则相违背,是否强调社会功利性就破坏了文艺的自律性,这是需要弄清楚的理论问题。
科学的的审美理论认为,文艺的审美性及审美价值具有多重结构因素、多种形态。它既有外在的形式表现因素,又有内在的可引感反应的因素。这种引感反应的内在因素,既可以是对人类具有一般性的生活内容及精神情感的反映,也可以是对具有特定社会价值的生活内容及特定情感倾向的反映。随着社会状态的不同,审美价值的结构形态会有所侧重。一般说来,在社会的平和时期,审美价值中的形式表现因素及人类一般性生活内容所占的比重较高;在社会的变革时期,与特定社会价值倾向相联系的内容则较为重要。在中国近现代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文艺社会功利内容在审美价值构成中的地位尤其突出。这一时期,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强烈要求是革命、解放和进步,违反这一潮流具有逆动性质和内容的文艺作品,在人民眼中是不会具有审美价值的。正因为如此,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在满足人民审美需要的同时,还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平和,不具有特定社会功利价值及其倾向的休闲娱乐性需求,在文艺审美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国家的发展、人民的事业、社会的状况及国际局势的变迁,这些现实生活内容反映到文艺作品中,就转变为具有特定功利性的艺术内容,构成有特定社会价值倾向的审美价值。对于社会现实功利性问题加以关注并且具有特定立场和明确意识的人们,在对此类文艺作品加以审美接受时,必定会对审美价值中的功利性因素产生反应。此时,作品具有的社会功利价值倾向与审美接受者社会价值观念之间就会结成具体的审美关系。当二者相一致时,作品的审美价值可以正常实现,接受者可以形成审美愉悦;当二者不相一致时,接受者会形成该作品于己有害的感觉,对作品做出否定性评价,不能产生审美愉悦,该作品对他不具有现实的审美价值。如果接受者没有特定而明确的价值意识,则可能被动地受到作品价值倾向的影响,不知不觉地形成同样的价值观。而且,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越强,其价值倾向的影响力就越大。
可见,进步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和审美性是有机融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艺的功利性内容,不仅不破坏文艺的审美性,还有助于充分有力地建立起审美性,有助于审美价值的实现。因此,文艺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承载方式,又可以通过审美过程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实现的有效手段。
譬如,电视剧《亮剑》《戈壁母亲》蕴涵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奉献精神,就为作品的审美价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怀有同样思想意识的观众,可以充分地从中领略到艺术感染力,产生强烈的审美激动。这样的文艺作品,就在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生动力量。同时,这些作品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及价值观的树立,同样可以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不过,要看到,在我国当下的文论思想及审美理论中,的确还存有一些模糊的、不正确的认识。譬如,为了反对不计审美性而把文艺加以工具化的错误倾向,有种意见就主张把文艺的所有功利内容全都排除掉,完全否定审美价值中的社会功利因素。这就从一个极端走入另一个极端,形成了片面的审美学说。在这种片面的审美论中,审美仅只是对艺术形式的观赏,对形式技巧的运用,对普遍人性、人类一般情感的表现,这就陷入了谬误。其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它不符合审美原理。它以为要肯定文艺审美的非功利性,就必须排除文艺作品的功利性内容。但它不知道,审美的非功利性质和审美事物的功利性内容之间是并不矛盾的。审美的非功利性专指审美体验的形成途径与方式,是要表明审美愉悦的形成,是通过对事物外在表现形式的知觉而实现的,不是经由功利性生存需求的满足而实现的。肯定审美时的形式知觉过程,并不否定审美对象本身可以具有功利价值或功利内容,也不等于说审美对象只是形式,不能有社会功利价值内容。因为任何形式都不能抽象地存在,必须与内容合为一体,统一为完整的事物。人在知觉到事物外在表现形式时,会同时意识到事物可能具有的功利内容,从而对审美判断产生决定性影响。文艺是对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文艺作品整体上都是社会生活的外在表现形式。因之,人对艺术品的知觉与接受,从过程、方式、结果上讲是非功利的,而艺术品本身是可以具有功利性内容的。
第二,它不符合唯物史观。人的品格、秉性、情感等等,既有人人共同之处,更有人与人的不同之处。人作为具体的社会存在,其品性、观念和情感的生成都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和社会的。在民族大义的基础上可以形成人民性的感情,在卖国求荣的基础上形成的则是反人民的感情。如果将是非观念相混淆,精神价值无区分,那么文艺势必造成不良的后果。
例如,在片面审美论影响下形成了这样一种创作主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能简单地区分为“好人”“坏人”;人是复杂的,多重性格的,好的文艺作品就是要表现出人性的多样与复杂;为了表现人性的复杂,需要模糊“好人”和“坏人”的界线,让“好人”有“坏”、“坏人”有“好”。同时,社会价值方面的“好”与“坏”同人格方面的“好”与“坏”是混杂在一起的,而且人格方面的“好”与“坏”似乎更为重要,更具有“人性”意义。于是,我国近些年的一些文艺创作,又形成了新的概念化、公式化模式,作品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节:社会价值意义上的正面人物,一定在人格方面是有缺陷的,他们粗暴、不近人情;而社会价值意义上的反面人物,一定在人格方面是美好的,他们温情、孝顺、诚恳。这种创作的结果,就是使得有进步意义的人物变得生硬冷酷,不让人喜爱;而没有进步意义的甚至罪恶的人物,却变得令人同情、惹人喜爱了。
有一部“黑色”系列电视连续剧《黑冰》,作品中的贩毒头目具备相当优秀的人品及人格魅力,其“美好人性”被精心描绘,大肆渲染。这种艺术“匠心”不是没有成果,相当多的观众对这个大毒枭极为欣赏与同情。当剧情演到公安人员出发去逮捕这个毒枭时,竟有观众急得跳起来,对着荧屏中的毒枭大叫:“你快跑啊!快跑!”。
文艺作品的要求范文6
【关键词】唯美 完美 人物整体造型设计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艺术的渴望、对美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对视觉艺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人们对唯美的追求空前高涨,导致思想有些偏激,只追求单纯的表面的美,淡化了真实的生活中的真善美。
当下的影视艺术已不能仅靠故事情节来吸引观众,观众需求的是高品质的艺术作品,作为影视人只有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发挥艺术的创造技能,展示出人们对生活美好的憧憬。观众给我们影视人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影视人需要勤学苦练,不断进取,刻画出多种多样艺术形象,创作出不同风格的影视作品。艺术的多种多样表现形式,不但提高了人们的艺术修养,提升了审美观念,而且挖掘了影视人自身的潜能,创作出了当代有深刻群,有时代特色,有文化,有血有肉的,当下最受观众欢迎的艺术作品。除了影视、戏剧以外也丰富了大众文化,增添了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作为电视剧的从业人员,在电视剧的人物整体造型创作中,怎样才能满足观众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要求,观众对电视剧中的技术方面,画面的审美、色彩、构图,时尚艺术多方位都有着更高的期待,所以我们要在影视剧人物整体造型的设计中,要以人为本,有文艺创新精神,支持文艺创造,把这个时代的元素融入文艺作品中。如何准确引导观众,展示更多的正能量?宣扬真善美,不能只追求表面的外在的唯美,要有深厚的中国文化,要传承中国美德,要以人为中心,尊重历史,同时文艺作品中要有德、有使命感,使影视作品达到完美。
近年来古装戏的热播,带给我们视觉艺术享受的同时,我们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唯美理念。我国作为文明古国,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写历史要尊重历史,通过影视作品使观众了解历史。我们电视剧从业人员要利用现代艺术手段,利用声、光、色、影等,使得画面、人物造型特别唯美,给观众视觉的享受,同时也使观众了解了真实的中国历史。
无论是古今中外,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整体造型,还是我们生活中的自我形象设计,美都是以生活为基础,装饰生活,装饰自我。唯美大张旗鼓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大家不断地追求着。
在人物的整体造型中,从上到下、从头到脚重在唯美。不考虑剧本中的人物,不考虑符合当下历史,只有追求唯美,在很多影视作品中刻画了生动的艺术形象。例如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美丽的大脚》中的张美丽,在这两个人物身上,没有一点唯美的元素,可深受观众喜爱,是因为人物造型生活化。活生生的故事,活生生的人。这样的作品,虽然人物不唯美,不时尚,可这部作品达到了艺术的完美。
唯美和完美在影视作品中在人物整体造型设计中兼顾就可以达到艺术作品的完美。
在影视化妆造型设计中,化妆造型设计师,首要任务就是按照剧本的特定情景,特定人物,按照导演的指导思想,主题风格,戏剧人物的时代特征,年龄、身份、民族、职业、个性等进行分析理解,然后进行艺术二度创作。化妆造型的整体构思和对角色的正确理解,导演的指导思想,演员的自身条件和化妆造型师的技术结合起来,融入到这个艺术作品中去,首先要符合人物,符合历史,然后符合大众审美。无论是五官比例,眉、眼、口、鼻、面部的绘画化妆,塑型化妆,还是古代历代人物造型、现代的发饰造型,服饰色彩,饰品装饰,都是符合剧中人物特征而设计的,都是围绕故事情节,表达戏剧的时代背景。在这个基础上,在一定尺度的范围内,进行艺术夸张、升华。将其作品达到了艺术的完美,也追求时尚兼顾了唯美。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服饰、发式也是一种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嗅觉渐渐退化,而视觉越来越敏锐,服饰、发式成为人们面对面第一时间的沟通。服饰、发式是人们传达心中意念的方式,而且这种意念是其他方式无法说明的。如同一套复杂的符号系统,不同时代、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发式语言。配饰作为点缀,有时候饰品如同成语,准确表达我们的信息。服装、发式、配饰也可以作为礼仪的一部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在影视作品中,人物造型的整体设计配饰和装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点缀人物,点缀生活,在戏剧影视作品中能满足人们对审美的需求。
审美需求是表现自我、美化自我的心理需求。首饰、胸花、领饰是以表现自我,装饰自我为主。首饰,自古以来一直受到女性的喜爱,在举手投足间,环佩丁当。满足自我装饰的完美。配饰对服饰起着协调配套的关系。饰品的装扮能提高人们装饰的鉴赏能力,还能体会到配饰装扮和艺术的审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服饰、配饰特征,也有自己的服饰配饰礼仪。
例如法国:法国是个浪漫的国度,法国人对服饰的讲究,在世界上是最为著名的,他们的衣着配饰、发型、化妆都是无可挑剔。在正式场合,法国人通常要穿西装、套裙,颜色以蓝色、黑色、灰色为主,面料为纯毛。妇女化妆,男士修面。法国人认为穿着打扮重在搭配得当。
德国:德国人在穿着打扮上,庄重、朴素、整洁。他们不喜欢鲜艳服装,和衣冠不整,对于浓妆艳抹者,德国人是看不起的。德国男士不宜剃光头,免得被人当作“新纳粹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