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范文1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室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2.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给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3. 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计算数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相应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良好思维品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范文2
关键词:高中数学;借“题”发挥;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和拥有的过程,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学习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数学大师华罗庚曾说过,“数学学习有两个过程:一是由薄变厚,二是由厚变薄。基于学习能力而言的学习是由薄变厚的过程,而基于学习任务而言的学习是由厚变薄的过程。即将凌乱的知识进行提炼、概括、总结,以便在大脑中形成思想、观点、方法和能力。”新课程教学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因此借题发挥,小题大做,是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以下就“如何借题发挥”浅谈一下个人的方法。
一、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
解题点评:此6种解法都是从垂直关系出发,发散出多种数量特征。解法1是斜率法,两条直线互相垂直k1・ k2=-1;解法2是交轨法,P点是椭圆与一个圆的交点;解法3是向量法,两个向量互助垂直数量积等于0;解法4是利用椭圆的焦半径公式再用勾股定理解决;解法5是参数法;解法6是面积法。事实上每一种解法都孕育着这种思想,其核心就是转化的思想。
在数学解题的探究中,寻求一题多解,举一反三,丰富学生生活,优化整合思维。突破常规、发现问题、实现创新的原动力。一题多解不仅可以通过少量的问题去沟通各部分知识的联系,拓展解题的思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求精神和对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有效的解题方法能体现多种思想方法,它对培养学生解决同类问题、拓展思路、提高解题能力、培养数学思维十分重要。
二、强化应用,培养演绎思维
应用是数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探析新知识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以体现新结论的应用,把看似复杂、结构新颖的新问题与已有的结论沟通后,解题过程就变得简捷、明快、易懂。
让学生将自己探索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知识,感受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全过程,使其思维得到锻炼,达到解一题、通一题、会做一大片的目的。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要局限于书本知识,要“以点带面”“由特殊到一般”“小题大做”“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邓勤.从“小题大做”到“小题小做”[J].中学数学月刊,2009(6).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范文3
一、在知识的迁移中启发思维
小学生的知识主要来源于间接经验,往往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途径,在老师的启发下、引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来获得新知。 新知识的教学,往往可以凭借学生已掌握旧知识,通过观察、类比、迁移,启发学生自觉地探索规律,这样既可以有利于理解新知识,又有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在学生掌握了分数应用题的前提下,可引导学通过比较、沟通与推理,通过自学掌握新知识。在教学“五年级有学生180人,数学成绩达标的有108人,占五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一个小钢厂去年产钢44吨,今年计划比去年增产25%。今年计划产钢多少万吨?”两首例题前,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把后一道题中的“25%”,这个百分数换成分数“”,再让学生计算出结果,得出的结果是分数。然后,我让学生把前一道题之中“百分之几”换成“几分之几”,让学生计算,得出的结果是分数,这种知识学生是已经掌握的。接着教者让学生比较“25%”与“”这两个数的特征,学生就会很快地回答:这两个数数值相同,就是表示的方法不一样,一个是百分数,一个是分数。紧接着教师给学生把“ ”化成“25%”的方法。然后,再回到两道例题中,把前一道题中的“几分之几”换成原来的“百分之几”,该怎样求呢?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只是先把“百分之几”换成”几分之几”,“25%”换成“ ”让学生解答;然后出示例题,学生就能很自然地从分数应用题的解法迁移到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这两道题的思维方式刚好是相反的。前一道题和后一道题都是把“百分之几”换成“几分之几”,但是出现的位置不同,前一道题出现在所求的问题中,后一道题出现在题目的条件中。所以,我先从后一道题入手,这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识,再灵活、有效地过渡到新知识,这一过程既使学生学得轻松,又巩固了旧知识,培养了学生由已学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思维能力。
二、在概念的延伸与扩展中激发思维
学生在掌握概念本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将有关概念适当延伸扩展,这对于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如教学“寻找对应分率的方法”的练习题:①甲是乙的,甲比乙少几分之几? ② 甲比乙多 ,甲是乙的几分之几? ③甲比乙少,甲是乙的几分之几?④ 甲是乙的 ,乙比甲多几分之几?⑤ 甲是乙的,乙是甲的几分之几? ⑥甲比乙多 ,乙比甲少几分之几?通过类似以上的练习,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懂得不断变化比较量和被比较数,谁是“单位1”,用谁做基数,求谁与谁比,求什么等问题,必须要弄清楚。这样扩大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加深了“分率”这一概念和理解和巩固。
三、在灵活的解题过程中促进思维
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的方法很多,其中“一题多解”的练习法,特别能促进学生的求异思维。
1、计算题的多解练习。例如4.8×25,可以分别运用分配律、结合律及积不变的性质,使计算简便。让学生认真看式子,想一想积是整十、整百、整千……的两数,然后让学生分解4.8这个数,可分解成4 + 0.8 ,原式变成了(4 + 0.8)×25,再利用乘法分配率和结合律,把原式变成了:4×25 + 0.8×25,这样学生口算就可以很快算出结果。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运算定律和性质的理解、运用,同时也提高了计算技能,发展了思维能力。
2、应用题的多解练习。例“一个施工队安装一条水管,头6天装了224米,照这样的速度,又用了15天把水管全部装完,这条水管共多少米?”(你能想出几种解法)解法(1):用归一法:224+224÷6×15,解法(2):仍用归一法:224÷6×(6+15),解法(3):用倍比法:224×[(6+15)÷6],解法(4):用正比例解,设水管全长X米,
=,解法(5):按分数意义解 ,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对典型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以及对归一与倍比、用比例解和按分数意义解的数量关系有进一步的理解,沟通了多种解题思路,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
四、在技能的触类旁通中提高思维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范文4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
(1)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发展创造思维能力。著名的数学家高斯说: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谈不上科学的发现。”数学猜想是数学发展的动力,科学发现的先导,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数学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数学教学重结果,轻过程,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引导学生善于联想,培养创造思维能力。联想是在头脑中从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它在认识上客观反映着事物联系的规律,是创造性解决数学问题必不可少的因素。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建立起由已知到未知,由条件到结论的联想。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在所学知识内尽快的建立起联想,要经常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数学问题面前,进行广泛的联想,联想与原题有关的概念、公式、定理等;联想已知的或已解过的类似问题和有关问题;联想已知的或已用过的类似的解题方法,从而摆脱困境,通过比较,找到快捷可行、方法新颖的解法。
然而,在现实中大部分学生在做练习或写作业时,想问题往往是孤立的,单一的,一道习题做完后,一般不去探索有无其它便捷的解法,也不去考虑有没有其它的变化,这种现象正反映出在当今教学中学生的联想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欠缺的。联想能力的培养可通过“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等方法训练。
(3)引导学生敢于质疑,促进创造思维能力。所谓数学质疑,就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敢于对权威的观点提出异议,发表不同的见解,说出自己的理由。质疑也是一种数学创造,是促进数学思维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会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质疑,更要善待学生的质疑。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应予以鼓励和引导。通过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4)引导学生勇于探索,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探索是创造的前提,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能力是数学创造思维能力的前提与基础。“好奇”是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好奇”则是保持问题的探研意识的磁石,这也是创造思维活动的重要开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提出新问题,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1)注意培养观察力。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进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要科学的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育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活动,即对符号、字母、数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数学关系式、命题、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进行的察看。
(2)注意培养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腾飞的翅膀,是新观念的设计师,是通向创造性综合的阶梯,是思想实验室内构造的专家,是对未来前景的预测者。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可以包罗整个宇宙, 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创造思维。
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它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教材的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3)注意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赖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中心环节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中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在获取前人总结的经验的同时也经常有自己新的看法,或试图进一步去发展前人的成果,并以此作为自己成熟的体现,这种勇于探索知识的心理为发散思维的训练创造了条件。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采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教师在讲课时对同一问题可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多方位讲解或给出不同的答案。在对知识总结时,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总结概括。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范文5
【关键词】实践活动;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得到提高。
一、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在讲授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公理时,我先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作一个ABC,使∠B=20o,AB=3cm,BC=5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同学所作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是能够重合的。接下来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大小再做三角形,剪三角形并对照,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每次所作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出: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边角边”公理。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理解。
二、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概念、性质的理解
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等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让学生直接理解,肯定会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物、模型、教具、教学软件等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具体事物进行操作,使他们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具体经验。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形成对概念的理解,而不是通过机械的重复,记住教师讲述的那些关于概念、性质的现成解释,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才是全面的、清晰的、牢固的。
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我从“折纸问题”开展教学,提出问题:“有一张厚度为0.1㎜的纸,将它们对折一次,厚度为0.1×2㎜,对折10次,厚度是多少毫米?对折20次厚度是多少?”在学生动手折叠纸张进行计算厚度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计算对折10次时的厚度就显得很为难,他们表现出渴求寻找一种简便的或新的运算途径的欲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出“乘方”的概念,用乘方表示算式0.1×220比用20个连乘简洁明了得多,其值为104.8576米,比30层楼(每层3米)还要高。学生通过这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加深了对“乘方”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创设实验型思维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动手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使学生体验数学发展的过程,领悟数学概念、定理的根本思想,掌握定理证明过程的来龙去脉,增强数学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在对概念形成过程的分析中,在对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的总结论证中,提高主动参与的机会,以便学生在“做数学”过程中启迪思维,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一课中,我先让学生在一般三角形ABC中,画出过点A的角平分线、中线、高,在得到它们的概念之后,运用投影变化ABC顶点A的位置进行试验,让学生观察上述三条线段的变化情况并提出问题:当AC=BC时,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创设了上述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从而积极地投入到这一问题的思考之中。
为了解决问题,我让学生画出图形,凭直观发现上面的三条线段互相重合,再让学生画腰上的角平分线、中线、高,通过类比,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猜想“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借助了观察试验、归纳、类比以及概括经验事实并使之一般化和抽象化,形成猜想或假设。此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等腰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会重合在一起?”再一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说理的方法,从而验证猜想。
四、通过数学实验手段,为学生提供不断探索创新的条件
数学新课程有新的理念,要让所有的学生学到有价值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知识,让所有的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思考,并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数学知识最初都产生于实践活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智力成长的临界期,动手操作能促进大脑发育和思维发展,也就是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只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一下,先从中得到感性认识,进而不断地比较、分析、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利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达,学生就会有所体验,有所收获。
例如:学习“展开与折叠”时,我们可以先做一个漂亮的五棱柱的纸盒,在做纸盒的过程中,感悟“展开与折叠”,平面与立体之间的联系,发现问题的实质,进而总结出所有棱柱的共同特性:
a.两底面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b.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与侧面长方形的个数相等;
c.底面多边形的边长与相接侧面长方形的边长依次相等;
d.展开图中两底面分别在侧面展开图的两侧;
e.n棱柱有3n条棱,n条侧棱,(n+2)个面(n个侧面,2个底面)。
这些规律一旦总结出来,有关棱柱的展开与折叠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五、设计开放性试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景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也会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下转第120页)(上接第118页)助数学的思想方法,会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尽量做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间的联系与区别。
数学开放试题教学顺应了课改“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方式。”一方面,数学开放试题教学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出了解决问题的新的办法或策略。有时还可表现为对某些定理和公式的结论进行净化和延伸,达到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效果,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样一个氛围下的群体思维活动,更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造,促进大脑皮层的兴奋,激活内驱力,从而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参加实践活动,符合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习成了一种有乐趣的活动;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既可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为此,我们要千方百计把实践活动引进课堂,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效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及解答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凯伦.漫谈中小学课题的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范文6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1.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室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2.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给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3. 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计算数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相应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良好思维品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
近几年,在优化小学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中,把质疑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能顺应儿童的心理特点,给儿童发展思维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以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要通过恰当的思维训练,让全体学生经理概念的形成过程,法则的归纳和演绎过程,定律、公式的推导和应用过程,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自主、充分、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