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教育教学思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教育教学思想范文1
启示一:“道而弗牵”――启发诱导
《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告诉我们:高明教师的教学,重在善于引导,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这就是要求我们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的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有效的启发学生思考。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我在上课时说:“要计算21×16,有问题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咱们还没有认认真真、正正经经的学过、研究过。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有谁会做吗?”很多学生举手:“我会。”我接着说:“你不仅要会乘,还要把道理说清楚,会吗?有了一种方法,还有没有第二种方法,第三种方法?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于是学生开始动脑思考,动笔演算。大约两三分钟后,我说:“现在请同桌之间互相当小老师说一说,看能不能让对方明白。”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在全班学生思维的互相碰撞中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并理解了为什么是这样计算的。
这节课,在面对大部分学生说“会”的情况下,我并没有按部就班,硬要把学生拉回原点,而是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好的体现了以教定学的教学理念。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上的重点不是讲授,关键是引导和启发。好的老师不是传授,好的教师是通过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的探索,自主的学习。
启示二:“不陵节而施”――循序渐进
《学记》中“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告诉我们:教学要依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不能随意跨越进度,不可以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来教导,这样就叫做循序渐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接受能力,在教学时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为学生的学习设计适度的台阶。台阶过高学生会在不断的失败中丧失学习的信心,台阶过低学生则容易骄傲自满,不利于今后的学习,从中可以看出台阶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努力钻研教材的前后联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合理展开教学。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三角形鱼池的图片后提问:“鱼池是什么形状的?要求它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谁的面积?”使学生明确:表面上是求鱼池的面积,实际上是求三角形的面积。在这里由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完成教学的第一次转化。接着教师继续问:“回想一下,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那三角形能不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用你手中的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比划比划。”引导学生猜想出可否转化成平形四边形,完成教学的第二次转化。最后出示探究要求:(1)选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试着拼成平行四边形。(2)观察对比三角形与拼成后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如面积、底、高等。(3)你能否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4)根据你推导出的公式计算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这种由易到难,步步为营,分层推进,循序渐进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更好的掌握知识,从中领悟学习的方法。
启示三:“相观而善”――合作交流
《学记》中“相观而善之谓摩”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互相观摩而学习他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就能使学生共同进步。在教学中我们应更多的引入合作交流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适应如今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方式。合作交流学习不仅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交往能力。课堂上同学之间通过交流互相启发,每个学生都可以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吸收其他同学好的方法和思想,集大家的智慧于一身。就小学数学课而言,合作交流主要应用在知识的重点处、难点处、疑点处,具体应用在辨析概念时、操究规律时、操作实践时、推理计算法则时、选择解题策略时等。
例如《素数和合数》一课,素数和合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相关的定义再加以练习,学生可能只会死记硬背,不能真正的理解素数和合数的概念,不利于学生合理灵活的运用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但是,如果是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定义素数和合数的概念,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促进知识的内化,从而真正的掌握相关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分别找出1~12的因数,再小组合作讨论,在学生讨论后汇报结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讨论的结果板书:最与众不同的数是“1”,它只有一个约数;“2、3、5、7、11”这几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4、6、8、9、10、12”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它因数,也就是有两个以上因数。通过这样的合作交流,学生已经真正的理解了素数和合数的含义,教师只需给出相关的术语就行了。
教师教育教学思想范文2
一、思想政治应用意识
所谓的思想政治应用意识,其实质就是通过一种主观上的心理暗示和心理倾向,运用政治的眼光通过政治的角度进而对所观察的事物有全新的理解和解释。不仅要运用思想政治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还要利用思想政治的知识去思考问题,探索创新。目前,我国思想政治应用意识还处在发展完善阶段,并未发挥出思想政治应用意识的真正价值,致使思想政治应用意识没有广泛的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导致学生无法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因此,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应用意识的培养放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首位。将思想政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思想政治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要用思想政治的眼光看待问题,进而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二、教师应遵循的思想政治应用意识培养准则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激发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就应注重发挥教师引导的作用。加强教师引导思想政治应用意识的教育工作,进而才能有效地唤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就应遵循以下准则:第一,在思想政治应用意识培养中要遵守难易适中的准则,不仅要考虑学生整体的素质差异还要考虑学生个体接受能力差异,合理的布置思想政治教学课堂和教学方案。第二,在考虑学生自身情况和实际水平的同时,对思想政治应用意识引导教育要遵守由浅入深的准则,不仅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思想政治中的困难,还要以鼓励、激励等积极方式引导学生学习,避免造成学生出现畏学不自信等消极现象发生。第三,教师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应用意识的过程中,要确保制定的方案具有可行性。并且,要符合学生的书本知识和思想政治学习范畴,不能进行盲目的更改和加深。教师应积极构建愉快、宽松、自由的思想政治课堂,减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压力和心理负担。
三、思想政治应用意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根本途径
(一)思想政治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要注重思想政治概念和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思想政治知识离生活很近,就在生活当中。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通常具有抽象性和多样性,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进而削弱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因此,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应用意识的同时将概念转化为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教师要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工作,重点从教材的应用因素着手,结合具体生活实例进行有意识的开发和挖掘学生思想政治意识潜能。只有如此,才能够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带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优秀的学习习惯。所以,思想政治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是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关键。
(二)加强教师职业素质
为了促使思想政治应用意识可以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机结合,首要就要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改变传统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知识的引导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应用意识和思想政治素养,教师就应充分发挥出促进作用,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发散学生的思想政治思维,进而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与分析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知识水平。因此,教师不但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应用意识、拓宽知识层面、提高专业水平、完善自身素质,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搜集具有价值的思想政治小故事,从而让学生理解思想政治知识和生活实际是密不可分的,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应用的认识。
(三)将思想政治主观题与应用意识相结合
主观题的趣味性较强,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和欲望,还能在主观题的学习中较好的培养起学生的思想政治应用意识。因此,将思想政治主观题与思想政治应用意识有机的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透过思想政治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进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
教师教育教学思想范文3
一、启发诱导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讲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八个字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教师稍加点拨诱导的教学思想。
孔子启发式教学与现代的教育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启发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恰当时机启发点拨。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文时,我抓住第二节“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设问。“本文哪些地方时写喜的,哪些地方是写忧的,各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带着问题,研读课文,分组讨论。学生热情之高涨,讨论之热烈,见解之深刻,是我所料不及的。
启发诱导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一次语文教学公开课,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首先让学生介绍林黛玉进贾府的行程,整体把握课文;接着抓住人物描写的精彩片段,品读赏析;然后结合现实生活,开展辩论赛。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在奉送真理,而是让学生如何活起来了。启发诱导式教学的目的是“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鱼”只能解一时之饥,“授人以渔”则可以受益终身。
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之一,历经两千多年的不断演进,仍富有蓬勃的生命力。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人与人由于生活经历不同,存在着差异。今天的教育,实行班级授课制,授课一种模式,作业统一布置,考卷全省一张。限制了学生特长的发挥,导致了学生在思想性格、基本素质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语文教师要针对学生存在的差异,因材施教。
从学生的思想表现以及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待后进生,要多鼓励,多看进步,抓住转化契机,促进学生转化。在学习上要求起点要低,重视基础知识,让他们“吃得了”。对待中等生,要帮助确立奋斗目标,让他们跳一跳品尝成功的快乐。在学习上要求进步大,重视能力提高,让他们“吃得饱”。对待优等生,要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帮助总结学习经验。在学习上要求起点高,重视拓展知识,让他们“吃得好”。
每一位同学身上都有金子一般的闪光点,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鼓励,因材施教,这样在教学中分层次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好习惯,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得到提高。
三、快乐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孔子这句话把学习心理分为三个层次:想学、好学、乐学。孔子重视学生乐学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在我教学的四年中,学生厌学、烦学现象很严重,往往把学习当作是一种负担,是压在身上的一个大包袱。乐学,实际上就是要求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迷上了学习,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是快乐的事。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当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看教师如何运用教学原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常见的方法:一是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拓宽教学思路,在语文教学中恰当一些精彩的故事,或配以多媒体教学;三是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学设计独到新颖,让学生感受到每一堂语文课都有新意;四是开辟语文第二课堂,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会学习的快乐。比如辩论赛、朗诵比赛等。总之,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能“吹皱一池春水”,换取“满园春色”。
四、慎言敏行
作为君子,要“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这些话都是强调君子要言行一致,强调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学习去育人。
在平时,语文教师说话要严谨慎重,做到言正、言精,不能信口开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不能讽刺挖苦,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确有一些老师违反教师职业道德,遇到学习差的同学请教问题,随便说道:“这个问题你还不会?”学生求知的欲望被抹杀得干干净净。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职业道德修养,讲究讲话的艺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时间要恰当,说话深度要适中。因为学生都有自尊心,听到讽刺挖苦的话,心里总是特别难受,长此以往师生之间有障碍,产生对立情绪,这样既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在我的教学过程中,要适时的表扬学生,要对他们进行温暖的鼓励。去年,我接任高一(8)班语文课,这个班级学生异常活跃,纪律不好,致使班级学生成绩很差,我了解情况后,积极搜集各种教育资料,认真备课。在以后的语文课上,我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列举了许多通过勤奋学习走向成功的典型事例。同学们很受鼓舞,特别是听到我讲“只有不称职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时,教室里响起了强烈的掌声。由此可见,学生是愿意接受老师的建议和教诲的。
教师教育教学思想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64-01
一、加强沟通,构建师生教学交往模式
现在高校的师生关系越来越冷漠,很多教师上完课就走,很少和学生交流。师生关系生疏,加上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空洞的政治说教、没有实际用处的心理偏见,导致学生认真听课率很低,取得的实效更低。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先和学生处理好关系,做到教学交往和谐,以亲和力作为促进教学效能的主打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世界,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能与学生就共同的话题进行探讨。教师要善于利用QQ、E-mail、微信等现代网络条件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络,转换思维,欢迎学生有问题随时找教师帮忙。现在的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强,他们非常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也希望有人能与之沟通和交流,那么能关心、了解学生的教师自然能获得学生的认同与支持,师生间这种亲密融洽的关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和谐的教学交往模式具有几个特点:(一)视学生为教学中的主体。从准备备课开始就转换观念,从备课本转为备学生,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了解他们的知识层次与学习需要。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师生共同确立教学目标,并在上课前几分钟做一介绍,明示教学目标会对整个教学全过程起导向作用,也使学生更清晰的了解教学目标;(二)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定位为共处共生的关系。和谐的教学交往要求教师在授课环节中与学生相互尊重,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做到相互提升、相互影响。改变以往师生间的占有式关系,改变学生就应该听教师的观念,摒弃强制性的教学行为,这样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比较强,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引导式教育比灌输式教育的效果更好,给学生留下自主发挥的空间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理性判断的能力。师生共处共生的教学模式还体现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学生也可课后探讨;(三)师生互评机制的设计。在期中、期末进行两次教学效果评价,分为教师自评、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等三个环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学生对这一学科的个人掌握程度、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学生对教师的建议等逐一进行评价与交流。除了这种正规的教学评价外,教师在课间休息时也经常与学生交流,征询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及时进行课堂教学调整。这种师生共同评价的做法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民主观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因而很受学生欢迎。
二、促进养成,设计学生体验式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对善恶、荣辱、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是将道德知识外化为道德行为、固化为道德品质的过程。道德教育有三个重要环节,即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体验。目前我国的道德教育,只注重灌输道德知识、发展道德认知能力,脱离生活实际,外在的、空泛的道德说教,实效性很差,学生知行脱节。近几年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教学实践、注重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空间。其主要形式就是课内教学体验和课外教学实践。可以尝试尝试每学期都抽出几节课让学生进行教学体验。具体做法是部分教学内容不讲,将班里的学生分成学习小组,由教师指定主题来自己完成。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从查找资料、文字整理、制作课件、推选代表进行课堂演示等各个环节进行分工合作。这种做法给学生留下了很强的自主发挥空间,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最后每个小组都交出了高质量的作业。他们制作的课件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弥补了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个人喜好取舍的单一性。同时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大大加深了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提高了对该课程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自我教育方式,学生们学会了处理分歧、相互谅解,培养了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知行统一的人才。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也应注重个体社会道德行为的培养,加强对思想政治课的实践安排。这种实践教学模式突破了局限于课堂的空洞的道德说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将道德认知与社会行动密切结合的体验机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
三、提升能力,运用师生对话式教学模式
把握对话式教学方法中,教师要非常注重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发适宜的讨论,经常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教师通过询问学生,帮助学生澄清他们的价值观。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两难伦理案例讨论,要求学生为自己的观点辩论。教师在运用这种两难教学模式时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不能保持价值中立的立场。但是生活中的道德两难问题毕竟是少数,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更多的是非两难讨论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方法中,讨论问题的选择很重要,关注点应放在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上,放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上。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由浅入深地层层展开,效果比起教师的正统传授要好得多。
由于每门课的学时有限,有时并不能在每一次课上都进行充分的讨论。这时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可以采取另一种方式进行。教师可以利用现代的网络资源,专门申请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用邮箱,账号和密码向学生公开。在每节课后,教师将来不及在课堂上进行充分讨论的问题和来不及展示的相关资料上传到邮箱,供学生进一步学习使用。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疑问或观点发至邮箱,教师及时回复,与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这种讨论方式也可以在每个班的QQ群中进行。事实证明,认真学习的学生非常欢迎这种堂上教学的延伸方式,与教师进行了积极探讨。
参考文献:
教师教育教学思想范文5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每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只不过这里存在一个模式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了解教学模式的历史发展有助于人们借鉴传统和对当代各种新教学模式的理解,有助于人们把握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系统完整的教学模式是从近代教育学形成独立体系开始的,“教学模式”这一概念与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不过在中外教学实践和教学思想中,很早就有了教学模式的雏形。
古代教学的典型模式就是传授式,其结构是“讲―听―读―记―练”。其特点是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书中文字与教师的讲解几乎完全一致,学生对答与书本或教师的讲解一致,学生是靠机械的重复进行学习。
到了17世纪,随着学校教学中自然科学内容和直观教学法的引入,班级授课制度的实施,夸美纽斯提出应当把讲解、质疑、问答、练习统一于课堂教学中,并把观察等直观活动纳入教学活动体系之中,首次提出了以“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为程序结构的教学模式。
19世纪是一个科学实验兴旺繁荣的时期。赫尔巴特的理论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科学发展的趋势。他从统觉论出发,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当新经验已经构成心理的统觉团中概念发生联系时,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选择正确的材料,以适当的程序提示学生,形成他们的学习背景或称统觉团。从这一理论出发,他提出了“明了―联合―系统―方法”的四阶段教学模式。以后他的学生莱因又将其改造为“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的五阶段教学模式。
以上这些教学模式都有一个共性,它们都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片面强调灌输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在19世纪2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强调个性发展的思想的普遍深入与流行,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挑战,应运而生的杜威的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得到了社会的推崇,同时也促进了教学模式向前推进了一步。
杜威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做中学”为基础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假设”。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教学模式单一化的倾向,弥补了赫尔巴特教学模式的不足,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活动教学,促进学生发现探索的技能,获得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辟了现代教学模式的新路。
当然,实用主义教学模式也有其缺陷。它把教学过程和科学研究过程等同起来,贬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片面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忽视知识系统性的学习,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了社会的强烈批评。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面临着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促进人们利用新的理论和技术去研究学校教育和教学问题。现代心理学和思维科学对人脑活动机制的揭示,发生认识论对个体认识过程的概括,认知心理学对人脑接受和选择信息活动的研究,特别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加工理论等的产生,对教学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给教学模式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因此这一阶段在教育领域出现了许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
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型教学法几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1.过程启发式教学法。过程启发式教学法是针对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提出来的,在对传统的启发式教学的研究中,笔者发现,这种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以结果为中心的启发。这种启发法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问题,教师头脑中先有了一个结果(答案),然后通过所谓的启发式提问,提出一个个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向预设好的结果逼近,直到把这个结果问出来。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学生形成对教师提问的依赖,即教师向他提问他就会回答,离开教师的提问他就不会思考。
那么应该用什么方法去引导呢?笔者认为,应该运用过程启发式的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的目标不应该是问出一个标准答案,而应该教学生学会思考,提问要指向思考过程和思考方法。
过程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实施步骤是:根据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所需要的高效思维方法,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根据所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这一方法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问题。
2.元认知教学法。元认知是对自己的思想观念的一种认识。比如我现在解一道题,我用什么方法思考呢?是简便方法还是笨拙方法?这种针对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认识,就是元认知。因为元认知是针对自己的思维活动,元认知很大的功能就是能帮助人们调控自己的思维过程,改进自己的思维活动,使自己的思维能更加科学、和谐,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调控自己的思维过程。
进行元认知教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其一,教给学生元认知的知识。主要是关于怎样科学思维的方法和技巧。其二,积累学生的元认知体验。元认知体验,是指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时,要让他体验到,用原来的方法思考不好、不容易解决问题,而用现在学到的新的思维方法去思考会更好,更容易解决问题。当学生有了这种体验以后,再遇到问题,他们就知道应该用简便方法去思考,不用笨拙方法。其三,训练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元认知监控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自我监视,一个是自我控制,就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学生要监视自己,是否要用好方法去思考。
因此,元认知的第一步,就是要意识到自己正在用什么方法思考问题,这方法好不好,这是监视,之后要实施控制。如果发现这是好方法,就继续下去;当发现自己方法不得当时,就开始控制,换一种方法去思考。元认知监控是一个元认知发挥作用的过程,但是这种监控很难。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往往把思维集中在问题上,而不注意自己在运用什么方法思考,因此,要培养元认知监控的能力,就要进行训练。训练的方法是自我提问法,自己给自己提问题,比如说,一个题拿到手后,我首先该干什么呢?我应该分析问题,因此问自己“我仔细分析问题没有?”问题分析之后,接着该干什么呢?第一步第二步做了,我第三步做了没有?自己问自己,通过自我提问来推动思维的发展。
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是过程启发式教学法的延伸,通过这种方法的教学,学生将由依赖教师的启发提问,逐渐转变为自我提问自我启发。
3.研究性学习指导法。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它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研究性学习究竟怎么搞,人们又普遍感到困惑。因为相对而言,传统的学习可以说是“接受性”的学习。在传统的课堂上,讲解式的教,接受式的学占主导地位,学生不直接接触客观实际。缺少直接经验。这种方式下所获得的知识缺乏活力,特别是它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没有现成的知识可灌输。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怎样发挥呢?笔者认为,教师发挥指导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方法:其一,教给学生关于如何研究的基本知识;其二,教给学生做研究的具体方法,如关于如何提问、如何查资料、如何做实验、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写论文等;其三,运用样例启发、修正思路、及时点拨、指导学生。样例启发是指用样例来说明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的一种方法。修正思路的指导方法是指在学生有了初步研究意向时,教师结合实际情况,给他们以具体的修正思路或明确界定问题的指导。及时点拨是指教师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给以具体点拨与指导。
4.治学型学习指导法。治学型学习主要用于业余学习,是指学习者带着对某一领域的浓厚兴趣,主动地在该领域查寻、搜集资料(包括通过自己的实验和调查所积累的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加工、处理,尝试建构新理论,从而掌握该领域的丰富知识和专门技能的学习过程。治学型学习既不像自学那样以教材的学习为主,也不像研究性学习那样通过问题解决或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去体验和掌握科学的一般过程、方法和原理,它更强调专门领域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注意对某个领域的特殊兴趣的培养。通过治学型学习来培养大批的专门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那么,怎么进行治学型学习指导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其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兴趣,帮助学生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其二,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快速阅读的能力和科学处理资料的能力;其三,培养理论构建思维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其四,培养献身科学、严谨求实、合作共事、独立钻研的治学精神。
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型教学法的发展和完善
我们打算探索以过程教学为重心,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交流,共同试验、摸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型教学法的几种新型教学方法:引导辨议法、角色模拟法、课业实践教学法等,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型教学法的发展和完善。
1.引导辨议法。(1)引导辨议法的内涵和依据。所谓引导辨议法是指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以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为特征,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设疑,质疑,辨别,议论,探讨,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共同研究,得出比较全面深刻的结论,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法。(2)引导辨议法的意义与效果。
“引导辨议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优化过程、淡化结果、注重实践。强调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真切感受思想政治教育课学习活动。
2.角色模拟法。角色模拟教学法顾名思义,即在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观察、模拟,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创造、活动相结合,通过社会角色的互换,在实际生活的情境中,沿着从感性到理性的轨道,提高思想认识和加强内心体验的过程教学法。
(1)角色模拟教学法的理论分析。角色模拟教学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沿着从观察到模拟,从感性到理性的轨道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表达、表演、创造能力,使之处于积极,主动状态,提高了学习兴趣。是一种过程式教学法。
(2)角色模拟教学法的有利因素。第一,有利于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锻炼和培养了观察、语言表达、表演和模拟、实践、思维及创新等能力。第二,符合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形成。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使学生获取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第三,由于学生观察实际生活,积极思维,积极实践,努力创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将枯燥的、抽象的内容,寓于有趣的、生动的、使人探索的角色模拟情境之中,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感兴趣,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实践化、创新化,实践证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课业实践教学法。(1)实务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实际操作,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如在法律课上引导学生从事法律实务。案例分析等。(2)实事教学:是任课教师在上课时,利用课前10分钟开辟了“时事与观察”,由同学们谈对自己感受最深或影响很大的事,并对这些事进行分析和评论,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加以引导。激发学生关心时政,提高辨析是非的能力。(3)实地教学:是指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这一大课堂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适应社会、提高能力。
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型教学法教学模式的未来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践行模式应该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使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课堂教育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育与职业发展、社会发展相结合;让受教育者在认识自我、了解职业、接触社会这一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等综合素质;让学生通过活动在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验中,增长智慧,提高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使之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有用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型教学法教学模式的未来趋势,具体来说,有以下特点:
1.由单一教学模式到多样化教学模式。自从赫尔巴特提出“四段论”教学模式以来,经过其学生的实践和发展逐渐以“传统教学模式”的名称成为20世纪教学模式的主导。以后杜威打着反传统的旗号,提出了实用主义教学模式,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在“传统”与“反传统”之间来回摆动。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教学思想层出不穷,再加上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使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模式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据乔伊斯和韦尔的统计,现在教学模式有23种之多,其中我国提出的教学模式就有10多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型教学法教学模式多样化已成势所必行。
2.由归纳型教学模式到演绎型教学模式。归纳型教学模式重视从经验中总结、归纳,它的起点是经验,形成思维的过程是归纳。演绎型教学模式指的是从一种科学理论假设出发,推演出一种教学模式,然后用严密的实验来验证其效用。它的起点是理论假设,形成思维的过程是演绎。归纳型教学模式来自于教学实践的总结,不免有些不确定性,有些地方还不能自圆其说。而演绎型教学模式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能够自圆其说,有自己完备的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型教学法教学模式显示了由归纳型教学模式到演绎型教学模式的趋势。
3.由以“教”为主教学模式到重“学”为主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从教师如何去教这个角度来进行阐述,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这个问题。杜威的“反传统”教学模式,使人们认识到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由此开始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型教学法教学模式的未来趋势是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
4.教学模式的技术手段日益现代化。在当代教学模式的研究中,越来越重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理论、新成果。有些教学模式已经开始注意利用电脑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教学条件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型教学法教学模式将充分利用可提供的技术手段设计教学模式。
教师教育教学思想范文6
关键词:历史教学;全纳教育;个别教学;分层教学;合作学习
全纳教育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本文主要结合历史教育教学的学科特点,探讨了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全纳教育。
一、全纳教育思想指导历史教学时应遵循的原则
全纳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论,更多的是一种教育态度,一种教育理念。全纳教育思想倡导教育公平,要求教育过程中必须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个体需求。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在思想上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并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全纳教育需要遵循以下教育原则。
(一)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前提就是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一系列的全纳教育策略,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教育活动。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了解每个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概况,再根据不同的历史课程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并且在实施这些策略过程中,灵活地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境调整策略。在历史教学中因材施教需要把握好两个方面的要义:第一,真正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学习历史的喜好、学习历史的方法、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等等,再分析每个学生学习历史的特点。第二,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历史的个别差异,以及不同的历史内容制定分层的教学进度,运用多样的教学策略,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实施差异教学。
(二)以学生为主体,民主平等
全纳教育倡导让每一个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一个学生都是自己学习的主人,都是学校生活的主人。全纳的历史课堂要求每个学生都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历史的主人,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因此,历史教学活动要围绕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来进行。师生之间人格上是平等的,地位上是平等的,历史教师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促进者,倡导师生平等互动,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民主参与历史课堂。只有在平等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地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三)以集体为基础,团结合作
传统的升学竞争以及精英教育都导致了优胜劣汰,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教育直接导致的是等级差异,然全纳教育提倡合作。所有的合作都是基于各方相互平等的基础上,是以相互促进发展为目的的。由于不同学生的各种需求不同,相互优势互补,这就强调团队集体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依靠团队集体的智慧来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共同提高进步。全纳的历史教育教学强调在班级生活学习的每个学生都是班级中的重要成员,是班集体中的一分子,是一起学习的合作者。解决问题的重要办法就是合作,每个学生的学习或生活或活动遇到困难或是出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它都不仅仅是这个学生的个人问题,它也是班集体的问题,应通过团结合作,一起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既解决了问题,也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相互协作的能力和水平,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意识。
二、全纳教育思想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根据全纳教育的理念,在历史教学中应采用多维的教学策略,极力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多样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一)恰当地分层教学
第一,分层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分层分组。根据学生了解历史基础知识的概况、掌握学习历史的能力水平差异,在班级内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层教学。在进行分层分组时,应考虑男女混编,把性格、性情不同的分配在一起,把历史知识、能力水平相近的分在一组,座位编排时相邻。这样利于小组内的统一讲解、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同时也有利于同学间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第二,分层教学时,根据要求制定教学任务,有效进行教学。历史教师要根据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分层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任务,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确立合适的教学进度计划。对历史基础、能力薄弱的小组,重点是在抓住基础,指出重点。要求教师在小组内讲授后,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反复练习,并强化记忆,小组内相互督促,熟练记忆历史知识,并慢慢培养其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以提升学习历史的能力。如在完成“”的教学任务后,学生首先要识记“”发生的时间、地点、相关历史人物、事件的背景以及经过,掌握“”的历史意义。然针对历史知识和能力比较扎实的学生,教学重点是补充教材以外的知识,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应做到精讲教材,多设计问题,重在引领,注重师生互动,相互质疑,相互辩论,倡导思想碰撞,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培养历史情感与时代责任。在设计“”的教学任务时,多让学生搜集与“”相关的材料,如利用网络查询相关的史料,了解相关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等。这样的分层教学,尊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个性特点,保证每个学生的历史知识能够牢固掌握,能力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快速提升,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进而提高了历史教学质量。
(二)及时的个别教学
分层教学在实质上是一种小范围、小规模的主体教学,并不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因此,作为对分层教学的补充或是完善,对单个个体进行个别教学是必要的。这需要历史教师准确把握住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每个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表现的问题,制定精准的个别教学策略,一对一地单独辅导,及时地进行个别教学。个别教学中不仅要强调适应并注意个性发展,还应注意个别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与设计,以适应并发展学生的差异性和个别性为主导[1]。可见,个别教学的要领就是要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一对一地单独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常见的有两种特殊情况:第一种是对学习历史有特别困难,即掌握历史的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都有困难,这类学生往往是由于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或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应用全纳教育的教学理念深入了解学生,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恰当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风格。如“”教学时,个别学生对的历史意义把握不住,就需要教师一对一地引导,慢慢让其了解过程,剖析历史的意义。第二种是学习历史的能力极强,历史教师教授的知识不能满足其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这也需要历史教师要精确掌握学生学习历史的现状,以便于在个别教学时,有针对性地拓宽相关知识和拓展相关能力。如“”教学时,历史教师应引导其查阅相关历史著作、各类历史评论,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三)有效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能动性、主观性,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每个学生有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2]。每个学生在进行历史学科的自主学习的时候,应从自己学习历史的知识和能力的实际出发,在历史教师的帮助下自觉、独立、主动地参与学习,根据课程标准制定适合自己的正确的学习进度与内容,学习历史过程中自主选择任务、自主调控进度、自主反思与总结,不断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尽管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自我意识,但实际在操作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特别重要。需要历史教师根据历史教学内容与任务选择历史素材,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意识,创造一切条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潜能,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历史,培养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历史教师的引导作用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其主导地位十分重要。
(四)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3]。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真实地学习,并要求全程参与,这增加了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参与机会,鼓励学生相互合作,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相互帮助,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类似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从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历史教师需要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一起共同制定小组学习历史课程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明白学习的目标。这样,每个小组成员学习方向明确,激发了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能自己根据学习任务进行合作学习,提高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学习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给予了学生极大的展示空间,满足了学生的表现需求。如教学“”时,小组内可以组织比赛,看谁把“”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记得又快又好,相互抽背,相互激励;查阅与相关的史料时可以分工,一部分人阅读文献原著,一部分人利用网络查阅相关的资料,还有一部分可以收集相关的影视资料,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一起观看相关的影视、写观后感等;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历史遗迹,以增强其真实的体验。历史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全纳教育理念充实我们的教育思想,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差异,在承认学生基础与能力方面存在差异的基础上,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运用差异教学,激发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地投入历史学科的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强调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表现自己的优势、特长,进而树立自信,实现自我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小红、华国栋.个别化教学与差异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6,(08):41.
[2]郑健.高中历史新课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