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范文1
【关键词】乡镇经济;发展问题;发展策略
一、引言
就我国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乡镇经济的发展已经走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乡镇经济对我国的国民经济起着最基础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及广大人民群众安定繁荣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乡镇经济已经刻不容缓。
二、我国乡镇经济的现状
乡镇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特别是其中的农村经济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近年来,国家一直对“三农”问题进行着不断深入地讨论与探究。当今我国国民经济的改革已经进入了相对饱和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情况下,振兴乡镇经济,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我国发展乡镇经济的道路上也充满着种种问题。一方面,乡镇地区对于城市来讲相对落后,各种基本的生产、生活设施并不完善;另一方面,乡镇地区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如公路、铁路等交通设备没有及时的完善,极大地阻碍了乡镇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乡镇经济的意义
在我国,乡镇属于最基本的行政机关单位,对于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发展乡镇经济关乎我国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影响农民群众最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关系到我国城市发展与乡镇发展之间的平衡。所以,发展我国乡镇经济、振兴乡镇企业是维护我国乡镇与城市的安定繁荣、增强国民物质及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是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我国乡镇经济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缺乏乡镇特色的发展模式
在我国的乡镇经济发展中,具有乡镇地域特色的优势并没有很好地开发出来,这也导致了在发展乡镇经济的道路上,乡镇企业的地域特色不够突出,无法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乡镇企业的自身优势,打造乡镇地域特色品牌,从而降低了乡镇企业与城市企业的竞争能力。在许多产业与项目上,尤其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上,乡镇企业无法与其他同行业的企业相媲美,极大的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乡镇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在实际发展乡镇经济的过程中,乡镇干部的工作效率低下,极大的限制了乡镇经济发展的速度。同时,相较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建设,乡镇企业的财力问题也尤为突出,而这一方面则需要我国乡镇政府相关政策体制的扶持与帮助。在这一领域,乡镇政府的支持力度相对不够,也是限制乡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3.乡镇产业比例失衡
在乡镇的产业结构中存在着许多重要的问题。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太低,许多相对落后的乡镇地区仍然使用着原始落后的耕种方式。乡镇工业也存在着多而不精的隐患,工业产品价值含量少、经济效益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技术,难以树立企业知名度;自然资源消耗高,对环境破坏严重等。从实际情况来看,乡镇经济中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是走粗放型的建设路线。
4.乡镇民营企业发展不善
在乡镇经济的发展中,民营企业的数量所占比例不高。就质量而言,乡镇民营企业也相较落后于国有企业,没有发挥出民营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应起到的作用。这也是限制乡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发展乡镇经济策略
1.因地制宜发挥乡镇地域特色
相对于城市的发展建设,乡镇经济具有相当明显的地区特色,我国几乎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独特的物质文化和人文资源。想要最大程度的发展乡镇经济,就必须充分开发当地所独有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地质资源以及人力资源,挖掘乡镇地区特产,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结构,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优势,增强乡镇经济的活力,提高乡镇企业的吸引力,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乡镇知名品牌。
2.加大乡镇政府的扶持力度
就当前的乡镇经济发展道路来讲,现存的乡镇政府管理机制已经相对落后,已无法满足当前乡镇经济发展的步伐,进行乡镇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已经刻不容缓。要发展乡镇经济,一定离不开乡镇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一方面,优化乡镇政府机关管理结构,统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领域,协调各相关机构的经济发展工作,增强乡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乡镇干部的办事效率,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加大对乡镇企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制度,为乡镇企业的发展亮绿灯。
3.优化乡镇经济产业结构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产业重点已经由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逐渐过渡到第三产业上,这一转变在城市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中尤为明显。但是,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乡镇地区,仍然在走过去的经济发展道路。就当前我国乡镇产业的结构来看,应当逐步与城市发展建设接轨,将经济发展中心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过渡到第三产业上来,提高服务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同时优化第一产业、第二a业的经营模式,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注入更多的科技含量,提高工农业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逐步将过去传统的乡镇工业、农业转化为节能环保、低碳高效、经济效益高,产品质量好的新兴产业,实现乡镇经济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4.鼓励乡镇人民自主创业
民营企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关乎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命脉所在。一方面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收社会闲散人员,是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的发展会极大的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因此积极鼓励乡镇百姓进行自主创业,增加乡镇民营企业数量,也是促进乡镇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六、结论
乡镇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就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针对乡镇经济的问题进行改革创新,构建新型乡镇产业模式,发展振兴乡镇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范文2
[关键词] 国有企业 绩效 症结 战略重组 抓大放小
一、国企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改革开放之前,国有企业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企业管理模式为党委负责制(党委一元化领导)。1979年,国务院关于国企改革的通知,并在8家国企试行利润留成,吹响了国企改革的号角。在此后的几年里在多家企业实行放权改革,引入经济责任制,并逐步实施党政分离,企业管理模式为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党委监督保证、厂长行政领导)。1984年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大张旗鼓的开始,国企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并开始小型国企的租赁和股份制试点。1987年在大中型国有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厂长行政领导、党委保驾护航),国企实行利润合同制。90年代初推行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扩大企业经营自,并逐步引入股份制,企业逐步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政府部门由管理者转变为股东,国有企业不再拥有100%的股份,为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铺平了道路。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抓大放小”,产权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近十年来结合国企的具体情况实行多种形式的企业重组,国有大中型企业呈现出勃勃生机。
反观国企改革的心路历程,人们不禁要问,国企为什么要改革?国企改革的目标是什么?理由很简单,国企绩效不佳,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国有企业绩效不佳的症结就在于国家、企业、个人利益的严重分离,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笔者认为,在社会物质还不是极大丰富的时代,普遍来说人们的思想觉悟还没达到公而忘私的程度(包括企业经营者),因而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必须改革国企的产权制度和经营管理模式,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以期最大限度的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国企改革的目标应是调整所有制结构,形成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私有经济、集体经济和外资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二、国企改革的思路
长期以来,人们把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社会主义等同起来,把生产资料公有制确定为社会主义社会最主要的本质特征,把是否坚持公有制作为是否坚持马列主义、是否坚持社会主义的立场问题,方向道路的大是大非问题。然而,这正是国企改革差强人意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绊脚石。为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国有资产的战略重组。
国有资产重组,必须保留的少数国有企业,应是决定国民经济命脉和关系国家安全的企业,是国家非控制不可的行业,如军工、航空、航天、航海、高精尖技术产业、中国人民银行等可以采取国有独资公司的形式;对于基础设施和部分基础产业,如城市公用事业、邮电通信等企业可以采取国有独资、若干国有股股东联合持股、国有资本控股等形式;对于部分基础产业以及支柱产业,如冶金、汽车、化工等产业中的大企业进行控投、参股,不宜搞国有独资公司,对其中的中小企业可以基本不介入;对于上述产业以外的一般竞争性加工业和服务业,国有资本不介入为好。
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要积极地实行“抓大放小”的方针。国有经济只要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掌握一批大型或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就能左右国民经济大局,主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应进一步加大产业整合力度,推动国有经济实力继续向大型企业集聚,使一批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在国民经济中的骨干作用显著提高,并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与此同时,要抓紧建立健全国有企业退出机制,对于数以千计的没有市场前景、没有资源或者没有竞争力的大企业,数以万计的一般中小企业,则应通过兼并、破产、资产重组等方式逐步退出市场,或是通过多种形式放开、搞活、转制。总之通过国有资产战略重组,掌握决定国民经济命脉和关系国家安全的大型企业,把其它绝大多数国有企业转让给非国有企业,使国有资产从实物形态转化为价值形态。
近几年来,辽宁省将牵动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组建成大型企业集团,而对众多的中小企业则采取改组、联合、破产兼并、股份制合作、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目前辽宁省60户大企业在全省国有工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达71% ,销售收人和创利税分别占82%和90%以上。已有80%的国有中小企业实行了产权制度改革,使中小企业和弱势企业向大型优势企业集中,国有资本从某些竞争领域向关键领域和支柱产业、先导产业集中。放开后的中小企业通过吸引社会投资,盘活了闲置资产,优化了所有制结构,使整个社会的资产效率大大提高。
必须指出,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不能一哄而起,必须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逐步进行。在营造外部环境的同时,更要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更新观念,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技术设备更新等措施增强企业竞争力,并通过职工持股等形式使职工既是企业的生产者(包括经营者),又是企业资产的所有者,把职工利益与公司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职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这对于优化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改变劳动者对生产和分配过程的“异化”态度,促进国有经济产权主体多元化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范文3
关键词:石油分布;进口;影响;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001-02
石油被誉为现代工业血液,不仅对国家意义重大,而且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石油被广泛运用于交通运输、石化等各行各业,被称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黑色黄金”。它的流动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只要没有一种新的燃料能取代石油,国际间石油的争夺就不会停止。
一、中国石油分布状况及油量储存现状
石油又称原油,它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来极端不平衡:从东西半球来看,约3/4的石油资源集中于东半球,西半球占1/4;从南北半球看,石油资源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从纬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纬20°~40°和50°~70°两个纬度带内。
中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的81.13%;主要的产油区有大庆油田、胜利油田、长庆油田、辽河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四川油田、华北油田等等。
根据新一轮的全国油气资源评价,中国石油可采资源总量为150亿~200亿吨。其中2020年以前可供勘探利用的资源总量为150亿吨,2020―2050年随着技术进步和领域拓展,可供勘探利用的资源总量有望再增加50亿吨,达200亿吨,石油资源总量列世界第六位,亚洲第一位。
二、中国从国外进口石油渠道
尽管中国油气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偏低。中国石油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73吨的1/6~1/5。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中国石油资源开发和生产已不能满足经济增长对石油的需求,中国自1993年起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截至2009年,中国已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而2010年进口的原油数量比2009年增加了17.5%,达到了创纪录的479万桶的日进口量。
石油带来的效益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为此,中国涉及石油经营的企业积极投资海外业务,在中东市场,中石油主要投资伊朗和伊拉克。在中亚,中石油除了投资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以外,还正在投资俄罗斯的上游业务和管线建设。除了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石化积极投资海外业务以外,中化集团、国家外汇管理局也开始收购海外资产。
在2009年,中国先后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西、厄瓜多尔等国签署“贷款换石油”等重大能源合作项目,涉及金额超过400亿美元。
三、石油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石油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当代,石油能源消费占世界各国全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达到40%以上,而中国的石油消费已占能源消费的25.2%。中国如果减少了或失去了石油供应,会给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和国家的政治、军事活动带来很大冲击而造成巨大混乱和动荡。石油产品在陆地、海上和空中交通方面以及在各种工厂的生产过程中,都是重要的动力燃料。在现代国防方面,新型武器、导弹和火箭所用的燃料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另外,从石油中可提取几百种有用物质,其经济价值远远超过作为燃料燃烧的经济意义。它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制成发展石油化工所需的绝大部分基础原料。可以说石油的动荡对于国民经济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快速发展使得对石油等能源消费急剧增加。由于中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实质性转变,高耗能产业比重过高,单位能耗的GDP产值过低;并且中国尚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石油市场体系,定价机制僵硬,市场反应缓慢。毫无疑问,近年来国际油价不断飙升对中国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不仅增加外汇支出、加大企业成本、增加居民消费支出,而且还会加剧通胀压力。
(二)与石油关联产业众多
因为石油产业以及与石油产业直接相关联的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涵盖了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许许多多产业部门、行业和企业,他们加在一起,在整个国民经济构成中占很大比重。如果减少或失去了石油供应,就会受到严重冲击甚至造成极大的混乱和动荡,从而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损失。石油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是复杂和多方面的。既对主要产油国经济安全有影响,也对主要消费国经济安全有影响。
从产业组织的角度而言,石油产业是指勘探、开发、储运.、炼制加工和销售石油及其石油产品的企业集合。它包括石油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及石油化工业。石油产业就是以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为上游,以它们的储运、炼制、化工、销售为下游的一条石油长河。在国民经济的社会发展中影响极广,发挥着重要作用。石油产业链绵长,各个环节相互依赖、联系,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所以要保证各环节有序进行,保障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三)石油对中国经济影响多元化
石油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石油的价格经常伴随其供应的短缺或过剩发生大幅度的波动。石油价格的暴涨或暴跌,都是经济的不稳定因素,会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油价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
直接影响表现为:一是外汇支出增加、加大外汇平衡压力。2010年,由于国内经济较快复苏以及汽车销量大增,中国石油消费量增幅较大。前十个月中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累计达到1.9亿吨左右,同比增长10.6%;进口原油1.98亿吨,同比增长20%。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将直接导致中国全年购买石油外汇支出增加,给中国贸易平衡带来较大压力。二是加大企业成本,压缩利润空间。随着石油价格上涨,必然引起与石油相关产品的价格上涨,造成中国企业成本提高,直接给交通运输、冶金、渔业、轻工、石化、农业等相关产业带来程度不同的影响。三是增加居民消费支出。个人消费者将直接成为高油价的承受者,由于国际油价不断上涨,中国多次上调成品油价格,明显增加了部分消费者在这方面的支出,并导致部分消费紧缩或消费转移行为的产生。四是加剧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将抬升国内能源价格,并使以石油为能源或原材料的相关行业的价格上扬,形成新的涨价因素。中国多次上调成品油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潜在通货膨胀压力。
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产品出口面临着下降的潜在危险:一是以石油为主要燃料、原料的产品,因生产成本上升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从而使出口面临下降的潜在危险。二是出口对象国因油价上涨使国际收支出现困难,进而降低其进口能力。另外,石油作为一种商品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价格的波动不仅影响企业的运营和盈利,也会增加中国经济走向的变数,加大中国宏观调控的困难。同时还会恶化中国外部经济环境。
四、中国应采取的石油能源策略
(一)有效的保护本国石油能源、合理利用海外资源
中国是能源生产大国,同时能源消费量也是巨大的。为了提高中国油气供应的保障程度,建立健全的石油安全体系势在必行。要在继续保持国内石油产量稳定增长、天然气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开发利用海外油气资源,建立经济、稳定的油气供应渠道和石油安全保障体系,满足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利用海外油气资源支撑本国经济发展,是多数石油消费国的共同做法,也是保障中国油气安全供应的必然选择。利用海外油气资源一般是通过发展石油贸易和积极参与海外石油开发两种途径实现的。由于海外石油开发与贸易竞争激烈,加之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时间不长,经验不丰富,因此,要提高中国石油企业进军海外石油市场的成功率,需要政府和企业双方积极创造条件。对于中国政府来说,应为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提供外交、法律、制度和政策层面的支持,甚至通过发展军事力量,强化海权意识,为中国海外石油竞争和中国石油运输安全提供最后的保证手段。中国石油企业必须充分研究其跨国经营的国际环境,实施科学的发展战略,按国际市场规则和惯例参与国际竞争,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和自身条件的具体策略。
(二)合理利用资源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要坚持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石油利用效率。中国石油利用效率低,这种高能耗、高投入、高资本积累带动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方式必须转变。石油是中国供需矛盾最突出的紧缺资源,必须在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把节约放在首位,采取有效措施,努力降低消耗,提高利用效率。
加强国内石油的勘探和开发,使国内基础供应得以保障。要加大勘探投入,增加储量,夯实发展的资源基础,特别是依靠技术进步提高采收率非常重要。政府企业应坚持“加快西部、深化东部、发展海域、探索新区”的方针,加大勘探力度,努力寻找新资源,利用先进技术,更好的获得石油资源。同时也要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增加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改变中国能源消耗结构,逐步降低国际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
(三)石油安全战略
建立和加强战略石油储备。战略石油储备是政府应付大规模战争和进口来源供应中断等突发事件的应急石油库存,关系到能源安全和战略地位,是能源消费国应对石油危机的重要手段,所以要把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作为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的首要战略。还要建立石油价格机制和石油风险采购机制,防范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建立专门研究机构培养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文.国民经济的命脉:石油经济[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2] 韩震,冯琳.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经济视角,2007,(5).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范文4
中图分类号: S72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农业是农村的主要产业,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事关粮食安全保障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产业,而我国正面临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在有限的水资源分配当中,农业用水由于其比较效率较低而处于不利位置,大量农业用水被工业和城市用水挤占,因此加强水利灌溉管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加强新农村建设水利灌溉管理的意义
加强水利灌溉管理,对新农村建设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主要表现在:
(一)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强水利灌溉管理,应用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建立了透明的水费计收制度,避免了过去灌溉用水水费计收层次多、收缴不规范、搭车、代收、克扣等现象,减少了中间环节,使农民用上“明白水”, 交了“放心钱”,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同时,由于用水透明,促进了农民节约用水、精耕细作、结构调整,收到节支增收的效果。
(二)促进了节约用水,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实行灌溉管理后,通过农民用水落实水费计收制度,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农民多用水就得多交钱,这样做,就使节约用水有了经济调节手段。
(三)规范了用水秩序,减少了用水纠纷。实行灌溉管理后,由于灌溉用水管理公正、民主、透明, 灌水秩序规范,许多过去用水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在内部就得到解决,避免了矛盾的激化,减少了用水纠纷,使农民从繁重的解决用水纠纷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好地为农业生产供水服务。
二、我国农村水利灌溉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农村建设中,水利灌溉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管理运行政事不分。水利灌溉管理体制仍然是计划经济下的管理和运行模式,水管单位的主要职能是防汛、抗旱、工程看管和收缴水费等,而没有把自己当成是市场主体,通过市场经济的形式和手段,盘活水利资产,发展水利经济,积极参加市场经济大循环。此外,政府多部门管水,城建、环保、卫生等部门多头管水,多头治水和公益性与经营机构未实行管养分离的现象严重存在。
(二)灌溉用水管理体制和政策不够完善。目前我国灌溉用水管理体制和政策还不够完善,一方面灌区没有经营管理自,灌区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依靠收取水费,灌区为了自身的利益,鼓励用户多用水,从而造成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实行梯级水价,使得农民在节约用水后经济上不能得到实惠,从而认为实施节水灌溉没有任何益处,这样必将导致不管是管理部门还是用水户,都缺乏节约用水的积极性。
(三)灌溉工程管理费用不足,导致灌溉工程出现恶性循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灌溉工程的管理费用不断增加,但是农田灌溉水费收费标准低,水费收取率也低,有些地方拖欠、截留、挪用灌溉水费情况严重,严重制约了灌区的可持续发展。农田灌溉水费收入锐减,灌溉工程管理长期处于负债运行,管理人员工资难以保障,管理队伍涣散,致使不少渠系出现失修失管的现象。 (四)另外,目前水利管理体制的制度取向是水利管理单位不希望节水。水利管理单位大部分都是通过建设、管理水利工程向农业提供用水的单位,水是商品,水利单位提供的农业用水也是商品,水利单位与农民在水商品流通过程中成了买卖的双方,这样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
三、加强新农村建设水利灌溉管理的策略
我国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因此,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在新农村建设中水利灌溉必须做到:①应以节水为中心,做到水资源高效利用,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②要与所在区域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农业区划等规划相协调。③要从总体角度优化配置灌区的水土资源,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④要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确定改造的方向、重点、内容和措施,用较少的投资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具体说来:
首先,政府和广大群众在思想上要深化3个意识:一是命脉意识。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与稳定的重要战略资源。要牢固树立“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的大水利观念。二是忧患意识。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科学调度,尊重自然规律,努力实现人水和谐相处;要充分依靠科学,合理地利用水利灌溉。三是责任意识。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和“科学治水,人人有责”的观念。增强新农村建设中水利灌溉管理意识,建立和健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农村水利保障体系。
其次,加强水利灌溉管理,提倡节水意识,建立激励机制。我国农民的节水意识普遍薄弱,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励农民节约用水迫在眉睫。目前一些地区实行的阶梯制水价制度的有较好效果,即适当提高灌溉用水价格,并根据该价格按实际用水量收取水费,同时由国家向农民发放灌溉用水补贴。补贴费用的高低,以当地采用常规灌溉方式的灌溉定额为度。节约用水者,补贴费会有少量剩余;用水浪费者,则需要自己多付款。这种机制很好地激励农户节约用水,大大提高了农户的节水意识,不断发展便逐渐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促进我国节水灌溉健康发展,进而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第三,加强农业水利灌溉规划,制定不同区域水利灌溉发展模式。农业水利灌溉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要全面、科学、系统地作好规划,依据经济承受能力,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编制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切实可行的农业水利灌溉计划和实施方案,以指导农业水利灌溉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最后,加强农村水利灌溉管理,深入改革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是保障农村水利灌溉健康发展的关键。要加大乡镇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的力度,将承担公益性事业的水管人员纳入财政预算,保证正常经费开支,以稳定农村水利队伍这支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晓云.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问题[J]. 河北工业科技,2006 ,23(2) :131.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范文5
摘要交通运输是现代工业的先驱,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发展就是以运输系统的不断改善为前提条件的。随着城市化进程以及经济发展的加快对连接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农村与农村间的交通运输状况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经济的发展,又反作用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鉴于此,本文对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城市化
一、前言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尽管交通运输本身并不直接创造有形的物质产品,但它在现代物质生产和人类社会中却是不可缺少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公路交通日益发达,逐渐成为区域交通运输的主体,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然而,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水平呈现连续稳定快速发展的态势,相对应的交通需求也在急剧增长,交通需求结构在不断发展变化,交通供给的增长出现了滞后性,交通供需矛盾突出。尽管我国对交通事业投资巨大,但还是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为此,必须对现有的交通运输状况进行改变。
二、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
(1)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的主要纽带。社会化大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是在一个极其广大的空间进行的,只有依靠运输这一纽带,才能将整个复杂过程的各个环节联结起来,使社会化大生产得以实现。从经济社会的空间来看,只有通过运输这一纽带,才能把矿山和工厂、油田和工厂、工厂和市场、城市和乡村、沿海和内地、国内和国外等连接起来;从功能上看,只有通过运输这一纽带,才能把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几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2)交通运输是经济布局形成的基础因素之一。经济布局既是经济发展的起点,又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从经济发展的起点看,经济布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带有基础性的。经济布局除了受制于经济地理因素和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战略及政策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空间运输状况的概念。资源基地分布的形成、工农业布局的形成,中心城市的形成,都与运输枢纽布局、运输网络、运输通道以及运输能力、运输速度、运输效率密切相关。
(二)交通运输对于经济发展的动力作用
交通运输对于经济发展的动力作用,是指运输刺激经济发展、充当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的作用。(1)交通运输体系的改进和完善带动了现代化大工业的出现,并促进了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现代工业的建立,是由交通运输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所带动的,而现代工业的发展,又离不开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改进与完善。
(2)交通运输业通过其自身的发展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这种作用在运输方式处于创新和成长阶段时,就更加突出。(3)交通运输业对于吸收新技术有着很大的潜力,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新的运输工具的问世,总是新技术的结晶,交通运输业以这样的潜力推动着技术进步。(4)交通运输促进了国际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正是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人民之间的来往和交流,从而推动了经.济一体化在内的广泛领域的国际化。
(三)交通运输为经济发展提供积累
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还体现在交通运输业的收入为经济发展提供积累。交通运输业的收入是一国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这在有些国家更加突出。而且,一国的交通运输业往往可以通过向第三国提供运输服务而获得外汇收入。再有,一些交通运输业相对落后的国家,通过发展本国的交通运输业,改变对别国的依赖,可以节省大量的外汇支出。因此,交通运输业可以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积累财富尤其是外汇。
(四)交通运输促进城市化的进程
大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小城镇无法比拟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指挥协调的综合优势。能否保持大城市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突破影响城市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实现资源要素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得以继续发展和提高。而建设高等级的公路网,促进城市群的发展,是解决大城市规模和效益问题的最佳途径。多个城市在公路网的串联下,所形成的城市群将拓宽原来十分局促的自然空间,使大城市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环境空间中取得更高的效益,获得新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对城市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促进大城市的增长上,也体现在推动小城镇的快速发展上。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过程的差异,使不同产业对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敏感程度不同,因此在同一地方安置不同的产业会导致不同的产出率,形成不同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由于级差地租的存在,使得大城市与小城镇的地价相差悬殊。公路交通的发展将极大提高小城镇的交通区位优势效益和资源优势效益,促进小城镇的发展。
三、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经济的不平衡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交通运输承担重要作用。这就客观上要求在更大范围内按照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制定相应的交通运输政策。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交通产业投资基金制度,扩展政府资金来源与投入方式,以达到解决目前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的目的;另一方面,要从发达国家成熟的综合交通管理体制借鉴经验,将交通运输各种方式的发展看作一个综合、有机、相互补充而又相互制约的整体来加以规划、建设和发展,变革并完善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存在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范文6
关键词:市场竞争;经营合作;硫酸工业
一、引言
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竞争,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在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的源泉。硫酸作为一种常见的化学工业原料,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必不可少的工业原料之一。例如,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等,工业生产中的石油产品、钢纤维、炸药、漂染、橡胶、制革、纺织、蓄电池、金属材料加工等,国防能源与材料空间科学中的高能燃料合成、生产钛合金等,以上种种行业都需要大量的硫酸作为备用生产资料。[1]硫酸本身属于品种单一、价格低廉的产品,市场细化较难。因此,硫酸生产和经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成本控制和经营管理方面。
二、硫酸市场价格竞争
由于硫酸属于品种单一、价格低廉的产品,市场细化不高。因此,其制造成本与运输成本决定了其经营方式。在国民经济生产中,硫酸的市场需求是非常庞大的。因此,硫酸的规模化生产能够有效解决市场供不应求的问题。[2]然而规模化的硫酸生产必须依托大型的硫酸生产企业,而小型的硫酸生产企业在市场日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已经举步维艰。无论是硫酸产品质量还是产品的服务,硫酸的市场竞争力并不明显,难以构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而大家唯一比较关心的便是价格问题。因此,价格变成为了市场竞争的焦点。但是价格的竞争对本来就利润少的硫酸生产企业来说是非常冒险的举措。殊不知,在市场清盘情势下,价格竞争会让本处于弱势地位的企业推出竞争市场,而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会因彼此的竞相压价,使得双方的利益受损,最终在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因此,在硫酸生产和经营企业中,对于价格竞争的发动者还是价格竞争的应对者,双方最终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因此,硫酸市场的价格竞争是一种自相残杀的商业手段,是极度缺乏理性和成熟市场观念的经营手段。
以中国的硫酸经营市场为例,中国的硫酸大量倾销与以冶炼产业发达的日本和韩国,但是当这些硫酸以非正常的渠道在此流入中国后,由于其价格低廉,对国内本来稳定的硫酸生产和消费市场带去的极大的打击,导致国内原本的硫酸市场供应失去平衡,国内的硫酸没有销路,最后国内的各大硫酸生产厂商竞相压价以保住消费市场,最终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极大的打击。
三、硫酸市场的协同合作
竞争与合作是一对复杂的矛盾体,我国的商业思维中因历史时期的遗留思想问题,已经相关性的向竞争与合作是作为极端化、绝对化的矛盾关系。[3]我国的自改革开放以前实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和企业对市场化经济运作没有形成理性成熟、科学统一的经营理念,在不如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因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往往体现出行为激进、目光短浅、魄力不足的情况。但是,市场经济中竞争与合作并非是绝对的,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成长的。竞争是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而合作是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两者并不矛盾,相反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往往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经济收益。以银行自动提款机为例,国内各大银行组成银行联盟,简称“银联”,既方便了客户提存款,有免除了中间巨大的手续非和重复投资费。
硫酸市场的合作也是如此,1998年,国内刘家主要铜生产企业组织成立了中国有色协调委员会,并在协会下面成立了硫酸产业交流协会。该协会成立后,成功推动了有色金属行业以及硫酸产业间的市场沟通和互相联系,并实现了在炼烟气制酸行业规范和协调了生产和市场竞争,成功避免了因无序市场竞争带来的巨大损失。2001年,中国成立了硫酸工业协会华东地区市场协调委员会,该组织重点协调了抵御进口硫酸对国内硫酸市场的冲击问题,并以国内硫酸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加强硫酸企业间的信息流通,扩大合作范围,逐渐转变市场竞争方式,由无序竞争转为理性合作,使得国内的硫酸生产经营企业走向互利共赢之路。
四、硫酸市场的经营措施
由于硫酸生产和经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成本控制和经营管理方面,成本控制是增强硫酸市场竞争力的前提努力,而科学先进的经营管理是提高硫酸企业经济效益的后期努力。[4]因此,为了有效促进硫酸生茶和经营的发展,笔者根据多年对硫酸产品市场的调查和分析,分别从硫酸的生产成本和营销策略两个方面分析硫酸市场的经营和管理。
(一)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