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素养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素养总结

人文素养总结范文1

关键词: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人文素养培养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1-0145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对于语文学科教学来说,语文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所以从小学到大学,语文学科都是承担着重要的学科角色,在中小学教学体系中,语文学科是一门主要课程,在大学阶段,语文学科虽然作为理工科专业的公共课程,但是依旧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一名高校语文教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高校语文课堂,引导学生提升人文素养。

一、走进教材,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解析人文精神

高职院校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公共课程,特别是针对理工科类学科来说,语文教学最为基本的就是围绕语文教材进行教学。在高职阶段,有不少学生认为专业课才是自己较为重要的课程,而对于语文学科这类公共课程不加以重视,其实是个误区。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教材,高职语文教材中收录的都是比较经典的名家名篇,细细品味这些名家名篇,其实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解析人文精神。在教材阅读中,文言文、诗歌这类文体是语文阅读中的难点。在文言作品和诗歌作品中,要引导学生首先掌握文言文、诗歌作品的鉴赏方法,比如对于语言晦涩的文言作品,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意向分析,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更为理性的学习和思考方式,今后在品读其他文学类作品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种科学的方法和方式进行品读和提升,在阅读过程中时间久了,就能找到规律、形成积累。

二、走出教材,引导学生在关注社会中提升人文素养

除了依托教材以外,高职语文教学还要积极走出教材,引导学生在关注社会中提升人文素养。对于高职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是成年人,每天接收大量的外界信息,现在又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所以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高职学生走出教材,在关注社会中提升人文素养。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契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上发生的一些新闻、一些事件,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来看待这些社会问题。引导学生走出教材关注社会,可以结合高职语文教学课堂,将传统的课堂进行适度的改革,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关注时事,会利用语文课的几分钟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辩论等,通过这类开放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全面激活思维活力,提升语文素养,拥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比如我曾经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否值得提倡为引子,引导学生参与辩论,最终学生得出愚公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提倡。当然,有了这样执着的精神,我们还需要科学的方法。

三、延伸教材,引导学生在总结经验中提升人格修养

作为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延伸,当下我们主张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内容,这种延伸就是对于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延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意在引导学生在总结经验中提升人格修养。所以在教学中,结合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对教材进行适度延伸,在延伸的过程中,进行课外阅读的辐射。在高职阶段,有不少学生自己也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只是因为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不是文学方向,但是这样的学生内心有一颗文学的种子,在语文教材延伸的过程中,我结合高职语文教材的相关文章,进行了课外阅读的延伸,例如每周利用一节语文课,除了教材知识的讲解之外,进行课外阅读的辐射和延伸,将相关的名篇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进行适度延伸。通过这种辐射和延伸,有助于帮助学生全面提升人文素养。针对高职阶段的学生来说,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到了学习生涯的最后一个驿站,更有一些学生开始“混日子”,对语文这类公共课更是消遣、打发。结合这样的现状,我首先以趣味的语文课堂教学来吸引高职学生,再结合趣味的课堂来渗透“劝学”的道理。

四、走近心灵,引导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呈现人文精神

作文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教学经验表明,作文是学生普遍感觉头疼的一项难题。我认为高职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走近学生心灵,引导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呈现人文精神,将自己的所感、所思、所想通过写作表达出来。基于很多学生在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和困惑,我鼓励这些学生,只要我们做到将自己的真情实感传递出来,只要我们在写作中弘扬社会正能量,就能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品,而作品语言是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平日的阅读、习作等进行慢慢积累的。高职语文课堂的写作教学,我尝试走近学生心灵,作文主题的设置,以学生所熟悉的场景、心境等作为切入点,全面激发学生写作的主观能动性。

五、总结

总而言之,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培育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要注重语文教学的成效和方法。与此同时,作为一名高职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契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素养、激发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全面提升学习的内蕴。

参考文献:

[1]徐智.践行绿色课堂提升语文素养[J].职教通讯,2014

人文素养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现状;实施对策

【Abstract】With Chongqing Zhengda Software Polytechnic College, for exampl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humanities,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measures humanities, humanities education, vocational exploration summary and reform in the results.

【Key words】Vocational students; humanities; educational status;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710【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8-0056-02

一、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现状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当前在“重技术轻素养”、“重专业轻通识”、“重短训轻积淀”等错误教育理念的导向下,高职教育往往被误解成通过短、平、快的集训方式,将学生批量化地训练成单单为了就业上岗的“工具人”。在高职院校简陋的“加工车间”里,学生们就像是通过统一生产流水线加工出来的“工具”,他们仅仅具备单一的技术和单薄的专业知识,人文素养匮乏,通识教育欠缺,更谈不上具备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

为提升我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教研室专门针对本校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人文素养状况,以及学校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

1、许多学生对文史哲的基础知识知之甚少,表达能力较差,艺术品位较低,尤其是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文学、历史、哲学、美术、音乐等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表现出相当的冷淡和浅薄。

2、人文技能低下。经调查,有85%的学生不知道科技论文、调查报告等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和格式要求,甚至有近60%的学生在“感到困难的写作文体”栏中,填写了思想汇报、计划总结、读后感、演讲稿、求职自荐信等实用文体。

3、人文情感冷漠,人文价值残缺,人文责任失落。部分学生在市场经济和信息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下,面对多元化的世界缺乏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表现出人文精神及人格的偏颇。

二、高职人文素养教育实施对策

1、做好“两个结合”,科学构建人文素养教育体系。

①知能结合,构建人文素养教育体系。即从知识和能力上同时展开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和培养。在人文知识的教学上,实行必修课、选修课、系列讲座、社团活动、咨询指导五位一体的人文教育模式,在人文能力培养上,采取校内训练加校外拓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训练。

②共性与个性结合,构建人文素养课程库。将学生应知应会的人文通识和不同专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相结合,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和行业文化特色。从文学素养、史学素养、艺术素养等方面综合构建高职人文素养课程库。我们开设的通识类课程有:职业规划、心理健康、中华传统节日文化、IT行业文化、文学鉴赏、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普通话训练等。此外,我们还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个性课程的设计,学生可通过个性类自选课程获取与本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相关的素养知识。如:网页设计、影视动画专业学生可选修“视觉艺术鉴赏”、音乐鉴赏等课程。我们旨在通过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引导学生成为既懂IT技术又具有人文素养的复合性人才。

2、坚持全方位育人原则,构建“全程全面”的人文素养教育体系。

“全程”即从学生一跨入校门开始到毕业离开校园为止,做到全程人文素养教育不断线;“全面”即注重人文素养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联合校团委、学生处、就业办等部门构建高职学生素养提升平台。同时,以课堂讲授、课外活动、专题讲座等为载体,强调“知能结合,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重在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升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优化师资队伍。

针对人文素养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的情况,我们采取了将校外名师请进来、本校教师深入外校调研学习的方法强化师资力量。目前,我校人文素养选修课邀请了数位专家教授来校讲学,良好的教学效果极大提高了学生参与人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开阔了学生的人文视野;同时,本校人文素养教师深入到知名高校,通过观摩、调研、交流的方式向他校人文课程建设“取经”,并结合本校实际着力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探索和改革。

4、“以点突破”,打造亮点活动“正大人文讲坛”。

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普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浓厚校园人文氛围,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人文教研室设立了一个面向全校师生的经常性的人文、社科知识系列讲座,暂定名为 “正大人文讲坛”。

“正大人文讲坛”旨在通过讲座帮助学生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格、 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个人内在品质,并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完善人格、陶冶情操、提高素质。正大人文讲坛设有传统文化、商务礼仪、职业指导、心理健康、创业之路等板块,所有讲座分为必选讲座与自选讲座,学生通过参加讲座的方式取得相应学分。目前正大人文讲坛已举办了“从大学开始准备人生的盛宴”、“国学经典与个人修养”、“收获金色的人生岁月”、“自信的风采”、 “大学生法律素质与法律思维培养”等多期讲座,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广受师生欢迎的亮点活动。

5、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人文精神。

营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以 “自强、 乐观、执著、 奋进的正大人”为主题开展系列有意义、有影响力的人文素养拓展活动,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职业形象大赛”、“经典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为学生加强自我形象管理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指引了方向。通过大量的素质拓展活动,还启迪了学生思维、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6、联合学生处、团委、图书馆等部门,积极开展“读书月”活动。

为辅助第一课堂的人文知识传授,人文教研室联合校学生处、团委、图书馆以及各系部,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书香校园读书月”活动,组织学生阅读文、史、哲、艺术等经典文献,感悟优秀的经典文化。同时,针对馆藏不足、开放时间短等问题,我校加大了对图书馆的资金投入和科学规范管理,力争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读书服务,让健康有益的书籍占领学生的阅读视野和空间,为他们提供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吸取文化营养。

三、高职人文素养教育探索和改革中的成效

1、建立了较完备的课程体系。在构建课程体系中,做到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通过知识课程和能力课程结合,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建立了人文素养教育的激励保障体系。将人文素养教育(选修课、素质拓展讲座、社团活动)与学生的学分、评优等挂钩,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人文知识学习和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人文素养系列讲座――正大人文讲坛的品牌效应已初步形成。通过与名师的交流互动,提高了学生参与人文知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总结范文3

一、加强人文积累。培养人文素养

小学音乐不仅要从音乐的知识、技巧上进行教学,还要关注音乐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建构丰富的音乐课堂,引导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基于这一目标与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应该从培养自身人文素养出发,扎实自身教学基础与人文素质,以展开更优质的教学过程。在这一点上,阅读与音乐不谋而合。阅读是积累的过程,也是培养人文素质、内心感悟的过程,教师应多加强自身阅读体会与人文积累,体验、积累、实践、反思,逐步强化音乐素养,将人文性与音乐性结合,探索出高质量的音乐课程实施方法。可以阅读《音乐教育的哲学》,了解音乐教学对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及培养方法,音乐教育与人生一样,富含哲理,不能简单地从音符、识谱、唱歌等方面进行知识与技能培养,也不仅仅涵盖钢琴、古筝的演奏技巧,还包含了对学生积极情绪、学习兴趣、音乐精神的培养,由音乐哲学的阅读,审视现阶段教育的不足,并加以改正;阅读《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社会学》,将音乐教学置身于社会中,基于社会能力培养目标,关注音乐教育的最终趋势与作用;阅读《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将素质教育理念、陶行知教育思想,融入音乐教育,加强音乐教育中音乐性与人文性的结合,重视对真正创新人才的培养。通过阅读,能加强教师人文积累,培养人文素养,提升教师音乐素养。

二、关注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

现阶段的小学音乐教育存在这些问题:弱化情感体验、过于重视技能、追求教学形式,这些问题导致音乐教学华而不实、远离审美,丢掉了音乐的灵魂,让学生喜欢音乐但是不喜欢上音乐课。“被迫”的音乐课程,使得音乐课程教学效率不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不大。为解决这些问题,小学音乐教师要加强阅读积累,从阅读中真正领悟“教育的艺术”,真正感悟《音乐学科教育学》存在的意义。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重视审美教育,让音乐教育为生活服务,以学科综合、知识拓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可以采取这些策略:一是加强阅读,学习人文氛围创设。如《小象》一课的教学选用各种小象的图片、资料、工艺品布置成教学背景,引导学生自主观赏、了解,产生良好的视觉感受,之后展开学习。二是加强阅读,培养审美情趣。通过阅读熏陶,涉猎诗词歌赋、绘画美术等,提升教师审美情趣。如《春雨蒙蒙地下》中,以《春夜喜雨》导入课程,创设良好的人文氛围。三是通过阅读,将音乐与人文结合,深入研究音乐对学生道德、个性品质、思想内涵等的培养作用。

三、化教学实践。丰富课堂结构

将阅读与音乐教学人文结合,关键的阶段是需要教师强化教学体验。阅读是积累的过程,也是教师储备技能、方法与能量的过程,为真正地提升师生人文素养,强化师生人文素质与音乐素养,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体验、反思与总结,不断寻求突破。正如《走进最理想的教育》一书中阐述,最理想的教育是教育者以人格魅力征服学生,富有人文精神与创新精神,引导不懈追求,教师提供的是素质教育、创造教育、生命力教育。基于此,需要探寻音乐与人文的结合,丰富音乐课堂结构,建构理想课堂与教育。

人文素养总结范文4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文明古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应该传扬的。而对于21世纪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要重视语文教育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让学生在小学语文中学习到最优良的文化内涵,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意义。人文素养是一种精神方面的素质与内涵,只有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和提高人文素养,才能真正从小抓起,全民提高文化内涵,也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语文功底,从而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

二、提高和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具体方法

1.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做好示范

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人文素养,首先就应该从老师做起,从古至今一直有为人师表的说法,所以,要想从实际上提高和培养人文素养就必须让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做好示范。例如,在讲授《大自然的警示》时,教师可以在分析课文后,升华主题,呼吁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爱护动物,尽自己的力量去维护身边的环境,然而,这种单纯的讲述总会掺杂着无力,如果教师平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无论走到哪里都爱护环境,对身边的垃圾随手拾起,不浪费水资源等,就会形成上行下效的好效果,从而达到培养人文素质的目的。

2.活跃课堂气氛,渗透人文关怀

人文素养,不仅仅在语文教学中有所体现和提高,这其中还包括一种氛围下的人文关怀。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处于7~13周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很难全神贯注融入整节语文课堂中,为了让这种情况下学生人文素质有所培养和提高,教师可以适当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讲关于亲情的文章时,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文情怀,教师可以通过比赛的方式让学生抢答自己为父母做过的事,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会进一步渗透人文情怀,达到更加完美的教学效果。

3.创设情境,陶冶人文情操

除了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活跃课堂气氛,渗透人文关怀的方式外,还要学会创设情境,陶冶人文情操。众所周知,小学语文的内容一般都是记叙文或者说明文,如果只是单纯的简述,相信并不能达到培养人文素质的目的,所以,创设情境是非常好的选择。例如,在学兔赛跑时,如果教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然后再让参加表演的学生总结心得体会,那么,就会让文章寓意更加深入人心,从而达到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4.构建发展评价,提升人文情操

人文素养总结范文5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飞速发展,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在关注患者身体健康的同时,缺乏相应的人文关怀。医患矛盾凸显、医患关系恶化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教育部和卫生部在2001年颁布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必须把医德与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培育学生的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高质量医学生的培育与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医学院校作为医学专业人才重要的培养基地,肩负着重要的社会使命。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品德高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素质全面的医护人员是促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必然要求。近几年,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如何顺应大数据带来的教育变革成为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一、高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是相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言的一种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素质和修养。[1]”人文素养是一个人所具有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和对事业的奉献精神的内在体现,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总体要求。

目前,医患冲突、医疗回扣、过度医疗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的欠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肩负着向社会培养和塑造医学人才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现实中,许多高校过于重视医学专业课的开展,大力投入医学教学与科研,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关注力度不够,未能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致使很多学生只重视专业医学知识的汲取,对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重视程度不够,未能树立正确的医学观念,医学生人文素养能力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加强高等院校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至关重要,是推进我国卫生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医学的内在人文属性决定必须进行高等院校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中华医学文化把医术看作为仁术,提倡医德至上。从古至今,医学本质所蕴含的人文属性一直受到重视。西晋哲学家杨泉在《物理论》提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唐朝名医孙思邈在名著《千金方》中,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首要位置,尤其注重对医德的强调。清朝著名学者陈梦雷在《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强调“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著名医学科学家吴阶平认为:“要做一名好医生,首先一点要研究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医德。”以上均强调“以人为本”的医学宗旨,突出了医学的人文本质,认为医者必须品德高尚,关爱和尊重生命,始终具有较强的爱心和责任心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关爱生命,以患者为中心,具备一心为患者服务的意识。这种素养应贯穿整个医疗过程,是职业行医生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医学人文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

(二)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趋势要求必须发展高校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精神病学教授G.L.Engel在《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生物一心理一社会”这一新的医学模式并得到医学界广泛认同。指出人生活的社会环境使自身的疾病与健康状况总是受到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把医疗工作看作与社会环境密切联系的系统工作。医学从纯自然科学回归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相交叉的应用性学科,技术与人文关怀变得同等重要,人们更加注重医患交流与沟通。[2]这种现代医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强调了医学的学科性质,即医学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交叉相融合的学科。医学需要兼具科学精神、人文价值、人文关怀的理念与精神。[3]现代医学模式对当今医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医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善于把医学原则与人文环境结合起来思考问题,为医学实践提供精神支撑,帮助人们真正走出身心困境。医学人文关怀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要求。

(三)高质量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必须重视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

医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是对病患生命和健康权利的尊重和关爱,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医学生人文素养是医学生的内在品格和学识修养,是以患者为中心,体现为对患者生命的敬畏和终级关怀。[4]因此,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更要体现人文精神,关爱生命,注重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素养,树立科学的医学观,学会从人文的角度审视医学,正确认识医学的内涵,用良好的医德医风关爱病患,珍爱生命,同时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善于与病患沟通,和谐相处,用良好的沟通能力服务大众,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因此,人文素养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在传授扎实的医学专业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格塑造,使人文素养教育满足学生思想、态度和情感的多维度需求,帮助引导他们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医学精英。

(四)医学行业健康发展及社会的和谐构建要求必须加强高等院校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随着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医患关系日益恶化,医患纠纷不断涌现并呈现递增态势,这已成为当今医疗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不正之风正蔓延整个医疗界。有些医生受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蚀,过于追求个人利益,乱收费,过度诊疗,拿商业回扣,收受甚至索要病人红包,使医生救死扶伤的仁术演变成了充满经济利益的商品,医患信任缺失,医疗机构公益性及福利性光环日渐消失。部分医者的行为超出人们的心理预期,导致医患矛盾加剧,破坏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医患冲突的社会现实要求高校必须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使其掌握相关人文学科知识,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力,能妥善应对医疗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增强与病患的沟通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提升医疗机构形象,促进医疗行业健康发展,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大数据时代对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提出的新挑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全新变革。大数据“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5]”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大数据开启了时代的重大转型,给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带来了深刻变革。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极大限度地拓展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对教育理念的革新产生了重大影响和推动作用。大数据技术将渗透到教育的核心环节,重新构建教育的评价方式,革新教育者的教学思维并影响学校教育的模式。[6] 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作为其中一部分的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也不例外。

(一)大数据的大量化要求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应更具针对性

大量化指的是海量的数据规模和数据完整性。它绝非小数据时代随机抽样的某个片面数据而是全体数据的集合,具有与某个事物相关数据的完整性。信息网络的数据时刻都在不断地生成更新,数据的不断积累使数据规模不断扩大,可以提供所有与医学生人文素养相关的完整数据。大数据体量的无限性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同时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在海量的数据中,应更具针对性。教师应把握学习素材和学习者的对象性,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人文素养产生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现个体化教育。此外,教师应建构和运用更具感染力、引导力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引导学生以多元视角看待个人、社会和世界,拓宽医学生的知识面和认知视野,使学生在人格修养、价值取向、社会责任等精神层面上得以相应提升,切实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大数据的多样化要求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应更具直观性

大数据的种类繁多,具有多样性。随着电信技术和无线通信网络的迅速发展,学生手机和网络等自媒体普及率越来越高。如今高等院校医学生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传播媒介获取大量的数据信息。除了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他们同时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和者。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使图片、声音、视频等数据猛增。大数据来源的多元化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直观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数据来源的多元化和学生接受信息方式的多样化要求高等院校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更加直观和具体,具有感受性。 面对大数据的多样性,教育者应依靠数字信息技术,开展更为直观、接受性更强的人文素养培育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如社会人文问题热点视频,加强与学生在新媒体上的交流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辨力和创新思维,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创造良好的人文素养文化学习氛围,加强人文教育,帮助和指导学生对所搜集与传播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建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三)大数据的快速化要求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应更具时效性

快速化指的是数据的快速流转。大数据产生的速度十分迅捷,微博、微信等网络时代的新媒体能够满足使用者的实时性需求。 医学生作为网络新媒介如微博、微信的热衷使用者,大数据的快速化特点能使他们运用网络信息交流工具快速实时分享身边的人和事,即时传播交流思想和情感,信息资料产生与传播往往与事件同步,事件传播的周期大为缩短。教育者应及时因势利导,通过收集分析相关结构性和非结构性数据,发现数据的内在关联和规律,总结医学生思想状况,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思想动态,及时跟踪引导,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良好的道德行为和规范如医疗公益性活动要及时积极宣传和引导,使学生的品格和修养得到自然熏陶,传递社会正能量,而对不良虚假的网络信息及不良思想及时发现处理,果断加以制止,提高预测危机事件的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数据分析结果及时分析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大数据的大价值要求人文素养培育者具备更高的数据素养

大价值指的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巨大价值,要实现这种价值离不开数据素养。数据素养是“在数据采集、组织和管理、处理、分析、共享与协同创新利用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在数据生产、管理和过程中的道德与行为规范” [7]。网络等媒介生产的数据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因而时常会产生大量冗余信息。 随着数字网络的发展,微博、微信、QQ群、学生网上论坛等社交平台以及学校办公网络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真实可靠信息和教育数据,这些数据潜藏着巨大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人文素养培育提供更为客观科学的数据支持。这要求教育者具备较高的数据素养,善于从大量分散的数据和信息中总结规律,通过精准的筛选和分析,对其充分发掘和利用,分析医学生具体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及情感态度走向,剖析影响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找出影响因素,为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提供科学数据保障。

三、大数据时代英语教学中医学生

人文素养的提升路径

(一)加强数据意识,革新英语教学理念,树立人文教育取向

“人文学科论赞同者认为:外语不仅是工具,而且在语言的载体中包含了极其丰富的人文性,应该是一门人文科学,一门社会科学。语言一旦用于交流或交际就必然承载信息、思想或情感等诸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从各方面体现了人文性、人文学科的特征”。[8] 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的基础课程,更应该是学生在认识世界,发现自我的过程中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因此,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应从单一的工具型教学模式逐步向重视学生人文精神塑造的人文型教育模式转变,在英语教学中树立人文教育观,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底蕴,突出人文素质培养,把学生培养成既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又富有人文素养,适应当今医学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现代人才。同时在教学中,应充分更新思想观念,建立大数据的思维模式,强化数据意识,认识到大数据对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价值,注重数据素养的培养,在日常教学研究中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相关信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对学生的思想、心态以及行为等方面进行多元化的评价,为人文素养培育的开展提供扎实的数据基础,真正发挥大数据的应用价值。

(二)依托数字信息技术,开发课程资源,培育人文底蕴

随着大数据时代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越来越受到高校重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学会高效利用高新技术、充分整合教育信息资源,运用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把人文知识融入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于主体课程学习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学课本内容蕴含的人文意义,对人生和医学事业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自身人文修养。目前大学英语教材的选材充分考虑到时展和新一代大学生的特点,科学性强,主题多样,注重思想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富含人文教育价值。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应融入人文素养培育,深刻剖析课文背后的深意,借助文本蕴含的人文魅力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教师在讲解时可收集相关网络数字信息资源,结合教学内容,以微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不受拜金主义等影响,正确看待成功,保持心态平衡,如何在自身利益和病人利益中取舍,发扬医学职业道德,对病人进行人文关怀。此外,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大数据的资源优势,搜集查询相关素材作为课外补充,对所学人文知识深入领悟,跟踪思考,利用QQ,微信等信息平台相互交流探讨,直至升华。

(三)运用数字信息媒介,建立多元化课堂体系,进行人文教育渗透

与传统教学相比,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的英语学习更具生动性和实时性,这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高新技术和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多元化的课堂体系,在课堂上进行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渗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创新实践,对比不同文化,大力拓宽学生视野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口头报告、短剧表演或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前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图片、热点视频及电子阅览平台查询医学论文,收集整理资料,制作PPT以课堂报告的形式讲解AIDS的症状、传播途径、社会危害,并在电子交流平台展示,同时发起学生对艾滋病病人及同性恋者的态度辩论,收集学生跟帖评论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及时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充分理解发掘文本中蕴含的医学人文内涵。

除了在课堂上融入人文素养培育外,构建多元化的课堂体系还应开辟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环境中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比如开展以医学为主题的英文短剧比赛、辩论赛和演讲比赛。同时,鼓励把学生的人文思考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进行社会调研和实践,收集数据以寻找解决医疗回扣等现实问题的途径,经常与学生通过QQ群等新型传播媒介进行沟通交流,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和自身修养的深刻反思,全面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加强师资建设,切实提升教师人文素养

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人生,大数据背景下教师的作用仍然十分重要,因为教师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主要引导者。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他们人文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成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因此,医学院校应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进修及学习交流的平台。拓宽传统的培训渠道,利用网络开展人文素养远程教育课程并提供指导和咨询,让教师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束缚,积累人文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学校应对教师的师风师德修养高标准严要求,建立科学的教师人文素养考核机制,运用全面的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估手段,对评估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对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进行全面和个性化分析。作为医学院校的基础英语教师,应该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医学素养,同时适当储备医学专业知识,在教学中能结合医学文化的特点,把人文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因此,外语教师在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同时,还应通过教学反思,教学活动讨论,运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教师间的互动交流,分享人文素养培育中遇到的困惑和成功经验,实现数字信息共享,共同成长。此外,英语教师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在生活和教学中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用人格魅力和实际行动感染学生,传递人文素养的正能量。

人文素养总结范文6

关键词:四川高考地理;人文素养;考查

一、从知识层面考查人文素养基本知识

2012-2014年四川高考地理试题选取生活素材,考查人文素养基本知识,一方面可以借助背景材料方便学生阅读、理解;另一方面该类题涉及的知识多、范围大、角度广,考查的方法灵活,能综合性的考查学生对人文素养知识的真实掌握程度,进一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1.2012年四川峨眉山专题2012年,四川高考地理1题,以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为切入点,从地质作用角度考查了形成峨眉山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2题考查了峨眉山顶可能出现的自然景观。2.2013年特色民居“土拱”专题2013年的专题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主要考查了亚洲中纬度地区特色民居“土拱”。9题从自然环境的角度考查了民居所处环境的突出特点。10题以土拱为载体,考查了太阳方位的判断。3.2014年嫦娥三号专题2014年1、2题围绕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1题考查了北京时间和国际标准时间之间的换算。2题考查了发射场周围的锋面和气压状况。通过以上试题分析发现,此类题基本围绕材料涉及的主体进行考查,2012年是峨眉山,2013年是特色民居“土拱”。2013年,四川高考实施新课改独立自主命题后,这一类型的题稍有变化,但总体的设问角度仍然围绕材料涉及主体展开,且继续考查了其中体现的人文素养知识。

二、从方法层面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人文素养

四川高考地理试题主要是通过“琵琶半遮面”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方面的人文素养。所谓“琵琶半遮面”即题目提供的信息很简单,其中隐含着一些信息,考生需要找到其中的关键信息,得出隐含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答试题。2011年—2013年四川高考地理试题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时主要有降水曲线图、漫画两种题型。1.降水曲线图考查降水曲线图这一类的试题,从地理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出发,以坐标图的形式考查,是典型的“琵琶半遮面”的考查方式。具体例题和分析如下:(2012.四川卷.8)图3中四条曲线分别表示北美、南美、澳大利亚和非洲四大陆西岸纬度0°~40°范围内年降水量分布状况。读图回答8~9题:8.表示北美大陆西岸降水状况的是A.①曲线B.②曲线C.③曲线D.④曲线【答案】C符合。此题联系高中地理区域降水分布的判读,以数轴的形式,从人文素养的方法层面考查强化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2.小数据考查统计图试题将数据与教材理论相结合,用简单的数字呈现了相关地理知识,蕴含的信息量大,考查了学生读图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具体例题和分析如下:(2014.四川卷.11)该流域河流夏季补给来源主要是雨水和A.湖泊B.地下水C.冰雪融水D.沼泽水【答案】选B。本题以统计图的形式,从人文素养基本的方法层面考查了学生读图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人文素养。

三、从基本观念层面考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川高考地理在确定命题指向和选择素材时,重视弘扬主旋律,引导考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积极传递“正能量”,使考生答题的过程成为考核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成为坚持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从观念层面进一步深化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以2012-2014年四川高考地理试题为例,四川高考地理考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城市与城市化思考高考地理考查城市与城市化,有利于鼓励学生以参与者、建设者的眼光去思考社会现实,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观念层面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具体例题和分析如下:(2013.四川卷.12)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答案】选D。此题联系高中地理的知识,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从人文素养的观念层面考查了学生的人文素养。2.科学人口观人口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2013-2014年,四川高考地理均考查了城市人口问题。尤其要强调城市化和人口经常联系在一起考查,具体例题和分析如下:(2014年四川卷9题)9.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较1990年增长最大的是:A.2千米附近B.4千米附近C.8千米附近D.10千米附近【答案】选D。本题从我国人口问题入手,结合曲线图,从人文素养观念层面考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结束语

高考是人生重要的起点,把握高考的命题趋势对于取得良好的高考成绩意义重大。本文从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观念三个层面对2012—2014年四川高考地理对人文素养的考查进行了分析,认为未来四川高考地理将进一步深化对人文素养的考查。

参考文献:

[1]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济南:齐鲁书社,1979年,226页

[2]黄河清.近现代辞源[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627页

[3]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