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对经济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消费对经济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消费对经济的重要性

消费对经济的重要性范文1

立足低碳经济,创建符合自身经营理念的营销模式,是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从低碳营销模式的内涵及衍生出发,探讨了发展低碳营销的必然性,分析了低碳营销模式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得出低碳营销模式的实现路径有:在全社会形成低碳消费价值观,渗透低碳发展思想;建立绿色核算体系,通过相关措施引导低碳消费;从产品低碳化出发,利用企业部门连接作用同步推进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最后从社会舆论宣传、相关政策支持、一系列制度建设等方面总结出对低碳消费观念进行推广的思路。

关键词:

低碳经济;营销模式;生态环境

为了保证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联合国在《21世纪议程》中明确提出了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同时,在后续的相关文件和条例中提出了低碳经济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相关要求,可以加深对低碳经济的相关内容的理解。技术上的创新、产业升级、管理制度的创新、清洁能源开发技术的突破等方面,客观地表现了低碳经济对于不同国家整体的发展的积极作用。结合低碳经济的相关理念,通过采取相关的措施能够降低人们对于石油、煤炭等非再生资源的依赖程度,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带来有效的战略思想。企业在开展自身社会经营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需要意识到生态效益的重要性

1低碳营销模式的内涵与衍生

1.1低碳营销模式的内涵

根据联合国最初提出的有关低碳经济的相关理念,能够发现低碳营销模式的内涵主要是强调企业在进行社会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利用制度或者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减少能源消耗,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出必要地贡献。低碳营销模式突出了环保的理念,通过相关的措施使得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做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平衡,间接地提高了企业综合的市场竞争力。

1.2低碳营销模式的衍生内涵

企业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将低碳经济理念通过有效的方式融入到了具体的经营活动中,增加了自身整体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企业的低碳营销模式的衍生内涵主要是指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要保证生产效益的增加,也需要做好相关的环保工作,减少对于环境安全的影响。同时,更加强调了如何提高资源的最大利用率,激发消费者的绿色需求。以相对合理的成本支出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将低碳营销模式放在战略高度方面,以绿色营销的方式刺激人们的消费。这种营销模式的衍生内涵更加强调了企业的生产流程、生态环境建设、消费者的绿色需求之间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平衡才能够达到效益最大化的最终目的。这对企业的战略投资带来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发展低碳营销的必然性

低碳经济最初只是一种科学的理念,具体的实现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但是,随着各国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低碳经济的模式已经遍及了全球各个国家的不同行业。企业为了保持长久的生命力,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主动地采取低碳营销的方式开展各种经营活动。发展低碳营销不仅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也是企业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举措。这种营销方式运用的必然性主要体现在:①适应了当前形势整体的发展要求。做好低碳营销的相关工作,需要企业通过采取相关的措施达到低碳经济的整体要求。制度上的创新、技术上的突破等手段,都是企业低碳营销模式的具体体现。低碳经济的理念改变了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片面认识,促使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必须突出低碳经济的相关特色。当前形势影响下,消费者环保理念的增强,客观地决定了企业利用低碳营销的方式开展相关的经营活动的必要性;②适应了全球经济环境稳定的相关要求。结合当前全球经济环境的整体发展状况,资源的短缺是制约各个国家发展的客观影响因素。为了保证生态环境的安全稳定性,不同的国家利用低碳经济的相关法规约束企业的投资活动。而企业采取低碳营销的模式扩大自身的经营范围,整体上与全球经济环境稳定的相关要求是相吻合的;③适应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利用低碳营销的方式拓宽自身的业务范围,在满足时代要求的同时突出自己的经营理念,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充分地发挥出了低碳营销模式的巨大作用,不仅有利于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为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增加带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3低碳营销模式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得到一定的控制

通过采取低碳营销方式,企业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采取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得到了一定地控制。资源的大量消耗,使得温室气体的排放逐渐地加大,间接地为环境安全带来了严重地威胁。而企业利用低碳营销模式的作用开展自己的业务活动,减少了资源的消耗,降低了环境污染的几率,使得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得到了一定地控制。

3.2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增量惊人

低碳营销模式在推广的过程中,时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其中,由于化石燃料燃烧使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地增大。严重威胁着整体的生态安全。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为环境质量加强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些由于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所带来的影响,间接地为企业低碳营销模式的应用带来了机遇,客观地体现出了低碳营销的适用性。

3.3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和困难

由于大多数机动车辆在使用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非可再生资源,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始终维持在一种较高的层面上,间接地加大了环境的承载压力。同时,由于低碳经济所涉及的技术还未真正地走向成熟的阶段,导致这种理念在推行的过程中面对着很多的困难。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意味着需要更多较为先进的技术,也需要相关的行业拥有更多成熟的管理机制。但是,当前形势影响下,这些方面的工作无法真正地落实到位。因此,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依旧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

3.4发展低碳经济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面对不容乐观的环境形势,我国在相关的政策中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强调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及时的调整工作思路,注重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客观地体现出了保护环境的先进理念。而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求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碳排放量,实现经济效益的增加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一致的最终目标。同时,也需要提倡消费者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做到绿色消费。这些方面的相关内容客观地体现出了发展低碳经济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4低碳营销模式的实现路径

4.1在全社会形成低碳消费价值观,渗透低碳发展思想

为了使低碳营销模式能够真正地应用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全社会所有的消费者与相关的企业能够间接地形成低碳消费价值观在具体的行为中慢慢地渗透低碳发展思想。这样的举措能够使低碳理念深入人心,真正地将有关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工作落实到位,为低碳营销模式的实现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4.2建立绿色核算体系,通过相关措施引导低碳消费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低碳理念逐渐渗透到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建立绿色的核算体系。这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客观地体现了企业的生产机制是否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相关行为提供了必要地指导,促使企业在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考虑到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同时,社会各行业在运用低碳经营模式开展社会经营活动时,应该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引导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为自身的品牌效应推广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4.3从产品低碳化出发,利用企业部门连接作用同步推进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

低碳营销模式是社会各行业未来发展的重点,实现该目标需要生产企业能够从产品低碳化出发,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步地推进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企业未来的生存竞争中能够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将低碳营销模式的相关工作真正地落到实处。低碳经济时代市场营销模式研究

5对低碳消费观念的推广思路

5.1社会舆论宣传

低碳消费观念的逐步实现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社会不同的生产企业或者管理部门能够做好有关低碳经济的相关工作。利用社会舆论宣传的方式,能够使低碳消费观念深入人心。主要在于:①社会舆论的影响范围广,覆盖面大,能够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带来积极的引导作用;②社会舆论宣传能够使所有的消费者真正地意识到低碳消费的重要性,为低碳消费理念的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5.2相关政策支持

低碳消费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企业在做好低碳经济的生产作业中,需要考虑自身的成本费用。这也客观地决定了相关的管理部门需要制定和推行更多的政策,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只有这样,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才能生产出更多的绿色产品,进而使更多的消费者能够真正地树立低碳消费观念。政策的支持是保障企业开展低碳消费经营活动的有效措施。

5.3一系列制度建设

为了扩大低碳消费观念的影响范围,需要充分地发挥出制度建设的作用。通过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的制度,能够使生产企业和消费者更好地约束自身的行为,为低碳营销模式的实现带来积极的影响。科学合理的制度是低碳消费观念推广的可靠保障,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做好制度建设的相关工作,能够为低碳消费创造有利的环境,促使更多的消费者能够真正地做到低碳消费。

6结语

通过制定相关的措施体现出生态环境建设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企业将自身的生产效益与生态效益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满足消费者实际需求的过程中,做好维持自身与自然生态平衡的相关工作,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低碳消费观念的推广需要通过相关的措施进行积极的引导,使人们能够从本质上意识到低碳消费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赵杨.低碳营销———低碳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营销新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7)

消费对经济的重要性范文2

房地产业是指从事房地产业投资、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经济活动的产业部门。它本身有着开发周期长,投资量大,房地产位置固定,资产的流动性差等特点。房地产业被称为国民经济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

当前我国的住宅发展处于住宅总量的高速增长期,随着住房分配制度的变革,取消了福利分房,我国原有的土地和房屋资源非商品属性的桎梏,最终被客观现实所突破,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新的房地产资源——商品房成为商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房地产业发展达到,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但随着政府宏观调控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房地产业从1994-1996年进入一个缓慢发展时期。1996年下半年房地产业初步显露转轨迹象,尤其是香港的顺利回归和党的十五大的胜利召开,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我国已形成国有、集体、民营及股份制和外资企业于一体的综合开发(商)队伍,日趋发展壮大,并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支柱产业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1.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据统计人均土地面积还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房地产业的发展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城市用地,高度集中各项城市机能,推进城市的综合开发。目前,房地产市场已从幼稚走向成熟,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房地产从单项获利,转向规范化的经营总体利润的转变。住宅在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地位越来越突出,是房地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房地产业每年开发量的50%以上。房地产市场的优势与经济增长的趋势、波动是紧密相关。

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属于先导性产业,它的发展可以带动建材、冶金、机械、化工、机电等50多个物质生产部门以及金融、旅游、商业、服务业的发展,是新一轮经济启动的先锋,可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条件。同时,房地产业不仅能改善人们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又可以改善投资环境,有利于吸引外资,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必然性

“九五”期间房地产业是我国五大重要产业之一,为促进住房消费,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加快住房制度改革等,促进了住宅建设与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投资和消费双向拉动经济增长,为房地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住宅业作为新的消费热点的培育,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据零点公司最新进行一项调查表明,买房作为个人支出的首选比例达到43%,而目前已购置房地产的个人仅占有1.7%,两者相差悬殊。由此可见,个人购房能够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人民住房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金融业的发展,是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必然。房地产业是关联度极高的产业,房地产业可以带动许多相关产业。据世界银行估计,每增加1万元房地产的产值,就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增加2万元的产值。另一方面,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宏观调控、调整和消化后,我国的房地产业已从过热的非理性发展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阶段,承担起经济发展领头羊的重任,必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房地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应具备的条件

第一,政策的支持是房地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发展以经济适用房为重点的房地产业,推广和规范物业管理。”政府将住宅作为新的消费热点进行培育,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1997年初国家取消了房地产开发中的48项收费项目,并拟在税收、土地、金融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全面开放住房市场,进一步拉动了经济增长的主线。

第二,在住房分配上实现由福利性分房向货币化分配的转变,实现住房商品化。如果把企业和国家的住房建设资金转化为劳动者住房消费的货币分配,住房公积金的比例将上升到工资比例的30%,由此为基础,银行就可以比较放心地向购房者提供抵押贷款,住房商品化的步子就会大大加快。

第三,要有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和有效的宏观调控能力。房地产业是一种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周期长、高风险的投资行为,因此必须要有明确、健全的法律体系来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正当权益和义务。

第四,要有良好的金融服务体系。金融业是房地产业发展的后盾,只有通过发展住房金融事业,以住房消费信贷增强消费者的有效购买力,刺激有效需求,才能带动房地产业的稳步发展。

四、房地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应采取的措施

首先,要进一步发展以经济适用房为重点的房地产业,加大房改力度,转变人们对住宅实物分配的依赖观念,落实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使住房社会化、商品化。房地产经济的增长方式正在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正在由单纯的投资拉动向投资和消费的双向拉动转变;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机制正在由主要靠行政措施和政策调控向市场机制和自身调节转变。

其次,根据我国房地产业的现状及居民的消费水平,为达到消化存量、盘活资金、促进发展的目的,必须发展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增强有效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的流通和活跃。

消费对经济的重要性范文3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旅游卫星账户对发展旅游业所起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发展和完善旅游统计体系;创建一个用途广泛的数据库;提供有关旅游的宏观经济总量指标,揭示旅游业的规模及其经济重要性;给政策制定者提供关于旅游业及其社会经济影响方面的启示;成为许多深入分析旅游经济方法的基础,旨在说明建立旅游卫星账户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旅游卫星账户 旅游业

旅游卫星账户(又称为旅游附属账户或旅游分账户)是由世界旅游组织(WTO)、欧盟统计委员会(EUROSTAT)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合作开发的一种新的国际旅游统计标准、统计工具,于2000年3月得到了联合国(UN)的正式批准。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迄今为止,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发和正在开发旅游卫星账户。旅游卫星账户的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编写成本很大,它甚至要求对整个旅游统计体系进行调整。建立旅游卫星账户对发展旅游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发展和完善旅游统计体系

在旅游卫星账户创建之前,世界各国的旅游统计工作都面临几乎相同的问题。例如,有关旅游业的信息是分散的、不完整的和不协调的;各类旅游企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统计时遵循的定义和原则都有所不同;收集旅游信息的过程各国也差异很大。因此各国形成的旅游统计结果不仅在范畴上,而且在精确程度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别。

而建立旅游卫星账户将指导各国完善自己的旅游统计体系(System of Tourism Statistics, 简称为STS)。2000年3月,联合国等四方组织共同了正式文件《旅游卫星账户:推荐方法框架》,这份文件成为各国编织旅游卫星账户共同遵循的纲领性文件。这份文件的导言明确提出“旅游卫星账户作为一个建立过程,将指导各国发展他们自己的旅游业统计体系,其主要目的是完成旅游卫星账户的编制,可以将此视为这种体系的综合体。”因此,按照这个框架建成的旅游统计体系将遵循统一的概念、定义、分类和记账原则,将包括统一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标准体系。因为这个框架规范旅游业信息的产生、描述和数据生成的方法,并针对现场操作的技术性问题的解决、统计基础设施的创建、结果的设计以及数据导入信息体系设定了统一的原则,所以各国的旅游统计体系就遵从了一致的标准。作为附属账户,旅游卫星账户与基础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吻合,因此这个旅游统计体系就可以将旅游业和国民经济中其他经济活动对经济的影响进行比较。

正因为旅游卫星账户使各国的旅游统计体系遵从了一致的标准,因此旅游卫星账户就成为了进行国际间对比旅游业经济贡献的一种工具。因为各国旅游卫星账户的表格填制遵从的是旅游业特征产品和旅游业特征活动清单的有关规定,所以它可以提供有关旅游的国际间可比的宏观经济总量,从而在揭示各国旅游业的规模及其经济重要性的基础上,很容易进行相互对比。目前,国际间旅游对经济影响的对比,已在实施旅游卫星账户的国家间进行。表1所列为一些国家旅游卫星账户的主要结果。

创建一个用途广泛的数据库

建立旅游卫星账户重要统计意义之一在于它将创建一个用途广泛的数据库。建立旅游卫星账户的主要目的在于把关于旅游的分散信息集中到一个整合的框架中来,它可以把国民统计体系中来自需求方调查的数据和不同的供给方企业调查数据结合起来,而来自这两方面的数据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总体而言,旅游卫星账户提供了旅游者消费的详细数据,并显示这些消费是如何由国内供给和进口得以满足的;它还包括关于就业、与其他生产性经济活动的联系和资本形成的数据;还提供旅游业分析需要的基本信息,包括经济数据与非货币信息之间的联系。具体而言,旅游卫星账户展示着旅游业各个方面的信息,比如:旅游消费和收入及其产品细分,按旅游者类型统计的旅游消费和收入,旅游消费和收入按地区的细分情况,总体固定资产构成以及旅游设施的占用情况,旅游的间接影响,旅游对GDP的贡献,旅游就业情况,旅游获得的税收,旅游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以及诸如住宿、交通、旅行社这些重要的旅游企业对旅游总体影响的贡献。因为这个数据库收集了大量旅游业的微观经济数据,所以它对于旅游业的分析、规划以及旅游卫星账户本身的发展,例如地区性旅游卫星账户及时性国家旅游指数的,都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旅游卫星账户的众多用途之一就是用于客源营销工作。旅游卫星帐户使用现有数据、家庭调查、旅游者调查(包括日记法和在住宿地点、出入境地点、交通工具和主要旅游地进行的调查)、旅游企业调查、中央银行调查和支出模型等方法来收集关于旅游者的消费信息。这些关于各类旅游者的数据对旅游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营销工作作用明显。以波兰1995年公布的实验性旅游卫星账户为例,账户中计得的旅游总需求为143.28亿兹罗提。将旅游消费按产品类别进行划分的结果表明,比例最大的是交通服务(占总额的24.5%),其次是住宿服务(16.1%)和餐饮服务(13%)。卫星账户还显示了不同购买群体的重要性。就交通而言,商务旅游者占了绝大部分(占总额的59.2%),其次是外国旅游者(23.2%)、国内旅游者(14.2%)、外国日游者(4%)。把所购买的产品和细分市场结合起来,得到的数据又不一样,这就能够说明不同旅游者群体不同的市场行为。外国旅游者花费的最大部分是交通服务,占其总花费的28.8%,而国内旅游者仅为10.6%。另外,外国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用于餐饮方面的花费占其总花费的比例相当接近。但住宿服务就大不相同,国内旅游者在住宿方面的花费比外国旅游者低得多,这说明探亲访友仍然是最重要的国内旅游形式。对于外国日游者而言,餐饮和汽油是其花费中比例最高的二项,二者加起来占到花费总额的89.3%。这样,就可以得到两个重要的结论,国内旅游者对于旅游服务部门是一个相对较小的群体,特别是住宿服务;对于入境旅游者,日游者使用旅游服务的程度非常低,其主要目的就是购物。

另外,将旅游卫星帐户中的数据和来自其他资料来源的数据进行对比,就可以引发对一些问题的深入分析,从而帮助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

提供有关旅游的宏观经济总量指标

《旅游卫星账户:推荐方法框架》指出:旅游卫星账户可以提供“被视为一组衡量一个经济体旅游业规模的相对指标:现金境内旅游消费、境内旅游消费(现金和实物)、旅游产业的增加值、旅游业增加值、旅游业国内总产值。”这些经济总量的指标将全面地揭示旅游业的规模及其经济重要性。

分析旅游业对经济的重要性,离不开确定旅游业的宏观经济总量。而旅游卫星帐户的创建涉及到填制十张表。在创建之初,为了测算旅游业的宏观经济效益,就必须至少完成一部分表格的填制。其中表1、表2、表3和表4分别统计了入境旅游消费、国内旅游消费、出境旅游消费和境内旅游消费;表5是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的生产账户;表6是按产品分列的国内供给和境内旅游消费。表6是旅游卫星账户的核心,在其他表格的基础上,通过表6可计算出旅游业增加值、旅游业国内生产构成部分等指标。有了这些经济总量指标,即用基本的货币量表示的概念,宏观的经济分析就有了基础和技术性的关键支持。

以加拿大为例,1994年7月加拿大统计局了针对加拿大旅游卫星账户的研究成果(它采用了1988年的数据),它首次显示了旅游业这个综合产业的内部结构,以及构成旅游经济活动的旅游商品和服务;首次揭示了哪些产业是由旅游支持的,哪些对旅游者的依赖性较弱。具体而言:1988年旅游消费总值为303亿加元,大约相当于当年GDP的4%;旅游给各级政府上交37亿加元的商品税;按对经济的贡献,旅游业排在所有行业的第12位;所有的旅游GDP当中,只有75%来自于加拿大旅游部门的企业,另外25%来自旅游者购买的非旅游产品(这就启示,要发展旅游业,旅游部门必须和其他经济部门中的企业展开合作);旅游是一个劳动密集型部门,其劳动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所有产业每份工作平均取得的总增加值为49000加元,而旅游卫星账户显示旅游全职工作取得的增加值为29000加元。旅游卫星账户的研究成果促使当时的新联邦政府将旅游业确定为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关键行业,并将发展旅游的联邦基金增加了5倍;还促成了政府用加拿大旅游委员会(Canadian Tourism Commission,简称为CTC)取代加拿大旅游局(之前,加拿大旅游局是隶属于工业部的一个分支部门)。加拿大旅游委员会成为旅游企业与行业协会、省级政府、中央政府之间重要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它为促进加拿大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许多国家,人们对旅游业的看法实际上是发生了很大变化的。在中国,旅游业在改革开放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被认为是社会服务的一个方面。例如,当时的旅行社这种典型的旅游企业被看作是事业单位,其主要任务是接待,而不是以赢利为目的。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它对于单个企业、地区,甚至整个国家,都成为了重要的收入来源及就业来源,这就要求运用不同的计量方法来考察它对经济的影响和贡献。而旅游卫星账户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新的统计工具,因此建立旅游卫星账户,揭示旅游业的经济规模和重要性是很有意义的。

深入分析旅游经济各种方法的基础

旅游卫星账户为旅游业统计核算制定了一些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即所谓的“概念性框架”。这个框架“以一个经济体内旅游所产生的产品需求与其供给之间存在的基本平衡为基础。”它还包括旅游业特征产品清单和旅游业特征活动清单等等。旅游卫星帐户可以成为深入分析旅游经济各种方法的基础。

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旅游卫星帐户的缺点之一就是时滞性。其研究结果往往是关于许多年以前的。因此,有些国家就研究能够及时反映旅游业发展的方法。加拿大的国家旅游指数(National Tourism Indicators,简称NTI)就是这种方法。加拿大就是在旅游卫星账户基础上,开发出了一个全国性和地区性的旅游指数系列。国家旅游指数最早是开发用来更加及时地提供加拿大旅游卫星账户一些主要估算数据,其关键概念都是从旅游卫星账户当中来的,目前已做到每年四次。旅游卫星账户促进了国家旅游指数的发展,使国家对旅游业进行完全彻底的统计分析和及时监测成为可能。

旅游卫星帐户也为开发地区性旅游卫星帐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旅游卫星账户提供的是关于全国旅游业的数据和信息,对各地区旅游经济政策分析的作用不是十分明显。因此,除全国性的旅游卫星账户之外,政策制定者更感兴趣的将会是各省、地区性旅游卫星账户。事实证明地理特征突出的旅游卫星账户有着明显的价值。省级、地区级旅游卫星账户在旅游卫星帐户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省、地区的旅游花费、GDP和就业,来测算各省地区旅游经济的重要性,其分析结果对和旅游相关的企业、地区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制定旅游战略和政策更有意义。以1996年加拿大地区性旅游卫星账户对安大略省的旅游经济分析为例,安大略省的旅游业的旅游需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旅游者,国际旅游者占到旅游需求的38%,这是加拿大各省中最高的比例;旅游增加值占安大略省总国内生产总值的2.1%,就业占4.5%。这两个指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地区性旅游卫星账户就在全国性账户的基础上,实现了在各地区之间比较旅游经济贡献的可能性,对地区旅游经济决策和发展都能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消费对经济的重要性范文4

摘要:倡导绿色消费方式,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选择。低碳经济不仅仅是政府、企业的事,也是每一个人的事。充分加大各种舆论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本文重点谈谈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倡导低碳生活、提高公民节能环保意识的必要性;提高公民节能环保意识之对策研究。

关键词: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节能环保意识;对策

随着全球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人类的共同选择。低碳经济不仅仅是政府、企业的事,也是每一个人的事。不断提高公民的节能环保意识,使之在日常行为中注意减少CO2 的排放,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提高公民的节能环保意识,一是要加大节能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二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三是要充分发挥社团在公民节能环保意识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 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

1.1 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形成背景。低碳经济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低碳经济的基本思想可以追溯到20 世纪90 年代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但是低碳经济作为单独概念并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 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1.2 低碳生活、低碳经济的依托。有关专家指出,低碳经济主要是两种: 一种是低碳生产,一种是低碳消费。这不仅意味着低碳经济要在生产方面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由此可见,低碳经济仅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俗话说: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经济。当代环境资源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日常活动的正当结果,这已经基本成为了人类的共识。

2 倡导低碳生活、提高公民节能环保意识的必要性

公民节能环保意识的提高有利于增加公众参与度,实现共同低碳当前,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我们倡导低碳生活、建低碳型社会,这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而在这些环节中,人作为主体在其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公众是否积极参与节能环保行动以及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如何,将最终决定着低碳经济推行的实际效果,从而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节能环保是典型的社会公共事务,我们每个人理应承担起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积极参与到节能环保的各项工作中去。这是我们作为社会成员所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有效推行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的必要条件。

3 提高公民节能环保意识之对策研究

3.1 加大节能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但是,当前社会公众对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重要性的认识仍不足,对能源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较弱,公民节能习惯还未养成。所以,必须通过广泛地宣传教育培养公民的节能环保意识,培养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自觉实践低碳生产和生活。

充分发挥各种舆论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在国外,许多城市、企业十分重视媒体对节能的宣传教育。加拿大渥太华就专门办了一份报纸吝啬家日报,专登宣传小气有理、为人们节约过日子提供具体办法的文章,提倡吝啬不是没有面子的事,而是一种创造。报纸很受读者欢迎,发行量不断刷新。

因此,我们要借鉴国外的优秀做法,利用各种舆论媒体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一方面,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措施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使社会公众了解中国能源、水资源利用状况及面临的问题、节能环保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尽量拉近节能环保与民众的距离。另一方面,要加大普及节能知识的力度,充分利用特殊时日开展活动。

3.2 转变思想观念,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倡导绿色简约的生活方式推进低碳经济。从目前来看,中国公众的低碳意识还比较薄弱,良好的节能减排的生活方式还没有养成。据科学家测算,一个人的日常起居每年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总量,足足可以充满三个热气球。可见,公众生活方式健康、环保与否对于低碳经济目标的实现是多么重要。

3.3 哥本哈根大会直接向我们提出了未来现代而文明的生活方式转型的责任,让这场运动从自己家中发起,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2008 年6 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公开报告对个人的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具体意见,这对我们形成绿色简约的生活方式有着指导意义。

3.4 倡导绿色消费方式,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众所周知,二战以后,消费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流行,这对中国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消费主义是一种超过正常需要的浪费式、资源透支型的消费,反映到社会生活中,则表现为大量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消费主义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浪费,造成了自然力的严重不和谐。因此,转变消费主义的思想观念,倡导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我们要优化消费结构,提倡 5S 消费原则。和谐的消费观念是生态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优化消费结构是为了将人类的消费行为控制在大自然可承载的能力之内,实现理性消费、科学消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消费对经济的重要性范文5

消费是经济循环的起点与归宿,充沛和健康的消费也是实现循环经济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消费力与生产力同等重要。为了克服长期以来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中存在的唯生产中心倾向,恢复消费本身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大对理论和现实意义。

当前,在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的背景下,消费者日益兴起,企业越来越认识到贴近消费者,掌握消费者信息,以顾客为上帝的极端重要性。在这个背景下重新审视传统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就会发现在以生产为中心话语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在消费话语上存在某种与信息经济的大前提假设不相符合的缺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鉴于西方主流经济学,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不断表现出“为生产而生产”的“唯生产中心”倾向,对一次又一次经济危机负有理论责任。人们不得不对“为生产而生产”的理论进行反思。经济学视域对基点和出发点需要从生产转向消费,经济学需要向“以人为本”的方向转型。

“回到消费本身”,就是要尊重和认可消费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消费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探讨与时展相适应的相关重大理论命题。例如,与抽象生产价值相对应的抽象消费价值;与生产资本化相对应的消费的资本化;与生产的工具理性目的对应的消费的终极性目的,等等。

主张“回到消费本身”,重建与时展相适应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是一项大胆的具有创意的设想。它的研发与市场推广,将成为我国消费经济的新生力量,可以有力地改造传统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生态,增强我国经济活力,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贡献。

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叶,西方经济学说虽然早已认识到消费是经济生活的基本领域之一,但在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时代,始终将其视为一个既定的前提,不认为消费会对生产构成障碍;20世纪20~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凸现了消费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于是开始了以凯恩斯经济学为代表的强调对消费需求加以管理和调节的经济学新时代,但他们没有提出回到消费本身的口号,也没有提到这种高度。

至于社会主义国家,在以往计划经济时代,则始终强调生产占先,个人消费居后,以致造成严重社会经济后果。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片面强调生产,忽视消费的局面开始改观。消费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出来。

消费对经济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循环经济 资源 措施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从资源流程和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增长方式存在着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增长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这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就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另一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开始向中收入国家迈进。国际经验表明,从低收入国家步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的阶段,对任何国家的成长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它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又是一个“矛盾凸现时期”。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

1、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资源禀赋较差,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去年下半年以来,煤电油运的持续增长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研究表明,如果采取强化节能的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使万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吨标准煤降低到1.54吨标准煤,那么能源消费总量就能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再生铝比重如果能从目前的21%左右提高到60%,就可替代3640万吨的铝矿石需求。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2、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大量事实表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据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比如,按现行汇率计算,2009年我国GDP约占世界的4%,但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石油为7.4%、原煤31%、钢铁27%、氧化铝25%、水泥40%。即使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我国资源利用率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为35%左右。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4、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境方面,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是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5、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传统的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向自然过度索取,导致生态退化、自然灾害增多、环境污染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要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二、目前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

当前我国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实际困难和障碍,比如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国家还没有指导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资源利用的指标和核算体系也不健全,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建设仍是薄弱环节,有效的激励政策尚未建立起来,技术开发和推广利用还不够,还缺乏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这些都成为我们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障碍。

1、思想认识不足。其表现:一是对我国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对经济发展和环境间的关系及其矛盾了解不够,或不够关心;三是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作用了解不够、知之不多。

2、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我国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立法思路尚不清晰,已有的一些规定比较原则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现行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中的一些制度,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污染防治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3、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体制。发展循环经济在推动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方面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激励,但我国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回收处理体系和费用机制。

4、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我国循环经济的政策和理论研究已滞后于实践。目前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同时也缺乏了解相关技术信息的渠道。

5、循环经济是一种有利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及消费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地方各部门的协调一致。中央政府的态度是积极的、明确的,而地方政府的态度则是比较迟缓或者消极;社会宣传、动员机制不够,民众参与低下。由于宣传不够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民众不容易获得循环经济的信息资源,社会成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绿色消费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参与意识薄弱;中国目前缺乏大量的群众性的环保组织,造成中间环节的缺失,单纯依靠政府的推动在某些情况下很难取得预期效果。企业亟待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提高对循环经济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

三、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加以推进。

1、转变观念。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把发展观统一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

2、搞好规划。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

3、调整结构。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开发区要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4、健全法制。研究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当前要抓紧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加快制定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以及强制性能效标识和再利用品标识等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5、完善政策。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继续深化企业改革,研究制定有利于企业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网络的经济政策。

6、依靠科技。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7、示范推广。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提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重大技术领域和重大项目领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和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法规、政策和措施;提出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工业园区以及城市发展的思路;树立先进典型,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和借鉴。在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微观基础。

8、强化管理。加强企业资源环境管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企业要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消耗定额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车间、班组岗位责任制,完善计量、统计核算制度,加强物料平衡。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坚持节奖超罚,调动职工节约降耗、综合利用和实施清洁生产的积极性。加强环境管理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