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的含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域文化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域文化的含义

地域文化的含义范文1

,壶瓶山。道家的卫生文化。现代价值观。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在道教传统养生文化的基础上,对平湖山养生文化进行研究,并对平湖山养生文化进行分析 说明 它的 现代的 价值 从…起 这个 3. 数量 属于 文化的 结构——材料、system和精神。

平湖山。道教养生文化。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大多数人的基本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压力也日益增大。即使大多数人的身心状况越来越差,他们仍然没有健康意识。有的人把注意力转向健身养生,却用金钱购买补充剂换取身心健康,忽视了宝贵的养生机制,违反了中国传统养生规则,现代人很少能遵循自然规律进行养生活动。壶瓶山是中国的国家级养生场所之一。也是养生运动中具有特殊活动性和发展潜力的特色文化因素。对其健康文化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健康观,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1。壶瓶山道家养生思想

道家老子和庄子的养生方式是中国现代道教、儒家和佛教传统养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的养生原则主要包括:顺应自然,清心寡欲,弱者生存,保精保气,积善积德,谦德等。庄子的养生原则主要包括:持中之道,以静养神,以动养形,壶瓶山道教健康文化的形成是道家思想的产物,是壶瓶山这座古老的历史山脉与现代健康文化不断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壶瓶山道教健康文化应科学发展,丰富其健康思想,明确其现代价值。

。山顶有一座建于清乾隆四十年的南天禅林古庙和威灵观,供奉后山坪药王菩萨。这里是人们修行道教、保持身体健康的唯一场所。在古代,人们无法思考健身与养生的关系,因此他们将延年益寿的愿望寄托在上山上香的形式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其次,壶瓶山作为湖南省重点生态旅游区之一,植被和物种资源丰富,也为壶瓶山道教健康文化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壶瓶山道教养生文化以道家思想为主体,以祝福、滋养自然、道生为内容,以法会、祭祀、献仙茶、太极表演等形式展现。在…上三月三日,当地信徒举行各种民间活动来表达他们的愿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当地人民丰富了当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壶瓶山道教健康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道家老子注重“根深叶茂、眼光长远的道路”。这意味着如果你想长寿,你必须修炼你的心和气。与外界无争,修身养性;无私无欲,修气养性。在传统养生观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应该清心寡欲,与世隔绝,修身养气,达到科学养生的目的。壶瓶山道教养生文化也注重动与静相结合的养生理念。它认为动与静符合道家的本性。前者注重提高身体素质,后者注重塑造纯洁的心灵。由此可见,壶瓶山道教健康文化中的动态和静态培养是科学健身的关键之一。

。壶瓶山道家健康文化中的动、静两种养生理念对这种人的健身观念的形成起着特别重要的指导作用。自古以来,就有人说“药补不如食品补充剂好,食品补充剂也不如动补好”。壶瓶山道教健康文化提倡采用适合自身身体状况的运动方法,并辅以“节食”运动以及其他达到强身健体目的的方法。这里提到的节食不是为了不吃,而是为了少吃油腻、腥味的食物。现代人容易出现诸如“肥胖病”之类的症状,这是由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引起的。在日常生活中,它提倡顺应自然,日落时休息,日出时制作。在现代,大多数人熬夜是很常见的。经常有新闻报道说,熬夜导致的猝死足以证明道家养生理论的合理性。因此,高山道教养生文化对现代人科学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这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巨大的生活压力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精神疾病。不仅年轻人的生活质量不高,而且中老年人还面临着孩子外出工作,无人关心,邻居像陌生人一样,无法沟通,以及严重的孤独感。对于如何修身养性,高山道教养生文化在这方面也有成就。壶瓶山道教养生文化注重通过小舟天发、听息法、坐忘法、太极等养生方式净化心灵,达到心灵纯净、欲望少的境界。面对复杂的社会和激烈的竞争压力,现代人利用高山道教养生文化和修身养生的协同效应,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重要目标。被称为“湖南屋脊”的壶瓶山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国际重点生态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为高山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壶瓶山每年都举办庙会、法会、祭祀和其他民俗活动来吸引游客。游客不仅可以体验高山的山川之美,还可以通过高山健康文化中的民俗文化诉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推动经济增长。

。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人们只注重身体的外在锻炼,而严重忽视了自身内涵的形成修养。新时期,高山道教养生文化注重“最后一顿饭”和“自然”,没有强迫和争议。这对实现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的壶瓶山道教健康文化受到数千年文化的影响和规范,其中蕴含着极其哲学的健身思想。它是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种保持健康的方法对现代人的保健活动具有重要价值。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优秀的传统健康文化思想与现代健身科学相结合,创造现代养生方式,使中国传统健康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其价值。高亮,赵玉坤,王宇新。“六字诀”健康文化的起源、演变与本质[J]。体育与科学,2019,40(03):80-85。

[2]王艳红,石爱桥。中国传统体育健康文化的历史变迁[J]。体育文化指南,2018(01):122-126+153.

地域文化的含义范文2

论文摘要:本文归纳了地域化建筑的环境特征、文化特征及经济技术特征,探析了国内外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的创作思想和价值取向,并对建筑形式的创作进行了理性的分析。

前言:

地域性建筑创作原本是指建筑创作回归到朴素的本原,是试图将建筑的发展引向一条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以“脚踏实地”为作风的稳定发展道路上,也以此对抗科技全球化造成的趋同现象。但是在目前建筑创作多元化发展潮流的影响下,对于地域性建筑创作本身也逐渐出现了多样化的繁乱趋势。

在建筑创作的设计思想上,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思潮以其“国际式”建筑风格宣告了某种建筑价值的普遍性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从而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内成为主导建筑领域的一种思想体系。地域化建筑创作设计思潮扎根于“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其生命力蕴藏于“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之中。其建筑创作作品体现出了建筑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背景。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想中,包括了对于建筑含义的更广泛的认识,突破了建筑本体的局限,强调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及对于地域文化的认同。

一、地域化建筑创作的特征 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包涵了一个广义的建筑概念,相对于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思潮中的“国际式”建筑中的普遍性特征,它更强调建筑的地域性的特殊性和客观性。它体现了地域性的环境特征、文化特征和技术、经济特征。

1. 地域化建筑的环境特征。建筑产生于环境中,建筑与环境的对立统一构成了千百年来人类建筑活动最基本的矛盾关系。自然环境是建筑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人类的建筑活动就是从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之利。从人类早期的聚落选址以及其原始建设形式演变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它们是如何在特定的地域中取自然之利,避自然之害。展现环境特色。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随着人类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这种对地域性环境特殊性的表现从最初的无意识或被动的行为,逐步转化成自觉和积极的进取与创造而延续至今。

2. 地域性建筑的文化特征。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都有其各具特色的文化,“每一文化有它赖以成长的肥沃土壤,有缔造它的伟大人民,还有杰出的代表人物,当然也必然有其杰出的城市建筑与园林作品,在这些杰作的背后。更蕴含有智慧、哲理,反映着民俗、风情”。文化根植于当地人民的生活之中。正是它们孕育了地域性建筑文化与场所精神。“文化是经济和技术进步的真正量度”;“文化是是历史的沉淀”,建筑创作观念的地域化趋向意味着在世界文化丛林中找出地域文化环境中那些既根深蒂固又充满活力的设计思想。

3.地域化建筑的技术经济特征。当今社会是一个多种技术并存的时代,由于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使得建筑技术因地域不同而呈现出丰富多样性,例如高新技术、传统技术等。从而不能单纯地认为建筑中体现的经济与技术特征对于建筑的决定作用。建筑技术经济的特征应深深的扎根于“当时和当地的现实生活”,应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技术条件,发挥创造力,挖掘技术潜力,创造富有特色的地域性建筑,这就是地域性建筑的技术经济特征的内涵与意义。

二、研究方法地域化建筑创作的涵义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作为一种设计思潮被人们所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普遍意识到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的国际式建筑风格对于人类社会造成诸多的社会问题。同时,该创作思潮本身就是反对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所宣告的某种建筑价值的普遍性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强调地域的特殊性和多元性的价值观念。这就造成了地域化建筑创作概念上的宽泛性,它包涵了诸多的设计流派和设计手法;追求多元性的价值观念作品散布于世界各地,形态和创作手法上丰富多样。这也造成了分析的难度。

建筑设计语言作为建筑创作的落脚点,清晰地表达了建筑创作的思想。某一特定的建筑设计语言是关于某一特定的建筑在设计构思、建筑的空间与形式、及设计观念的综合。就建筑设计语言本身而言,内容也极其丰富。不同的地域之间。设计语言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同的建筑师所使用的设计语言也各具特色;另外,设计语言中存在着传承性,它含有先前建筑创作之中沿用至今的习惯做法和前人的经验。这就造成了在界定具有地域化特色的建筑设计语言的范围中存在着模糊性,和它内部所含内容的宽泛性。但是,建筑设计语言清晰地表达了创作者的设计思想。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建筑设计语言体现了建筑师所面对的具有共性的实际问题,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具有共性的价值取向。因此,本文通过建筑室内与室外的关系、“原型”的引用和建筑与自然的对话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归纳了建筑师在创作地域建筑中的几个出发点,即“处于起源状态下的概念或形式”。继而探讨其形式生成的逻辑性,对建筑形式的创作进行理性的分析。

1. 处于起源状态下的概念或形式 。其指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的出发点,是建筑师对于设计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后,对于建筑设计的总体构思。它对于建筑所采用的设计语言具有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

(1)建筑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 从建筑创作历程来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创作思潮的影响下,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对于这一矛盾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在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内外有别”的礼制的影响下,中国典型的民居“四合院”呈现出对外封闭,对内与自然亲和的水平延展的院落形态:在现代建筑运动中的建筑大师勒 ·柯布西耶在萨伏依别墅的创作中体现出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对于建筑与自然二元对立的理解。以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相对于这一矛盾所呈现出的设计概念、空间与形式为出发点,在地域化建筑设计思潮的影响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地域环境中,不同的建筑师发展了诸多的建筑设计概念,运用到他们的建筑创作中。

(2)“原型”的引用。“原型”是一种普遍存在着的心理活动的基本模式,这种基本模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遗迹,那些典型经验的积累和浓缩。从科学的、因果的角度来看。原型可以被设想为一种记忆储藏,它来源于同一经验的无数过程的凝缩。在建筑学领域内,“原型”是存在于传统建筑文化之中的一种典型的形态,它凝聚了聚居在当地的人们所特有的哲理、情感和艺术修养,体现了在传统建筑文化中,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等多种深层次的矛盾关系的理解。

(3)建筑与自然的对话。建筑与自然的对话反映了地域化建筑设计思潮中探求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设计观念。风、光、水等自然要素和环境景现在建筑创作中,作为构筑空间的同位体,展示出建筑师对于建筑与自然的关系的观点和主张。

2.形式生成的逻辑性。在建筑作品的创造过程中,逻辑思维抓住了建筑创作的共性和普遍性.它体现在建筑作品的创造过程中对于诸多矛盾处理的整体把握。形式是建筑创作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最终落脚点。通过对于形式生成过程中所具有逻辑思维的分析,使我们能够透过纷繁的建筑作品的表象,对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具有共性的形式生成规律进行总体的把握。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建筑师在新的设计观念的指导下,面对了许多新的设计问题,新的建筑设计要素也随之引入到建筑创作之中。使得建筑学的含义和内容得到了扩展。

3.形式与空间的文化含义。在文化层面上,地域化建筑设计作品的深层意念中有着地域文化环境中那些既很深蒂固又充满活力的文化含义,这些文化含义物化为丰富多彩的建筑作品中的形式与空间。它们决定了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的价值观念。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所具有的文化含义表现出诸多表面上自相对立的性格特征,它反对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思潮所宣扬的某种建筑价值的普遍性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从而追求其地域的特殊性,同时,各地域之间文化价值观念多元并存:它力求延续地域性传统文化。同时又关注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表现出文化价值的原创性:它对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合理内容和地方传统文化价值兼容并蓄,同时又追求自身所特有的、符合当今社会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邹德侬、巴竹师、高军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地域文化的含义范文3

一、寻根——历史土壤里深厚的根脉

特色从哪里来?我们认为,幼儿园的特色,是源于幼儿园的内在文化,是从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生长积累起来的。因此,我园开展“以地域文化为依托的特色课程建构”的研究有其一定的渊源。

历史积淀

作为一所规模甚小、起步较晚的老城区幼儿园,在经历了改建与几轮创建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课题研究是贯穿整个发展的强韧的主线,也是特色彰显的聚焦点。自2005年,我园开展了常熟市级课题《地域文化对幼儿多元教育功能开发》的前期研究,奏响了地域文化资源利用的第一轮声潮。随之,这一课题又滚动成为苏州市级“十一五”规划课题。长期的、深厚的课题研究背景促成了本园环境文化、课程文化、园所文化的特有发展。

文化传承

每一个地方都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地方文化的浸润。让园所文化建设扎根于传统与现实的文化土壤之中,从地方文化中汲取营养,才能使学校文化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虞永平教授曾在《关于幼儿园课程的理想、构想、遐想》中指出:幼儿园课程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每个幼儿园都处在特定的自然、社会及文化之中,都有自己的优势资源。“昔人肇嘉名,千古称琴川”,我们的家乡常熟是个有着浓郁地方特色,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更有“中国古琴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之美誉。这些都能让幼儿从中感受到本土文化的独特气息与价值,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因此,如何挖掘地域文化中的优质资源,使之为我所用,进而引领贯穿于整个办园理念、培养目标、教育管理、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及环境文化等诸方面?这既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需求,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

基于上述背景和依据,我们共同研究确立了以地域文化为依托的特色办园思想与教育风格,并开展了一系列有计划的创建工作。

二、孕育——文化背景后丰富的内涵

围绕“特色环境——特色课程——特色园所”的建设总思路,我们从幼儿园实际出发,合理规划部署,采取小步递进、逐层推进的实施方法,梳理、挖掘、统整资源,构建出以“五名”、“五亲”、“五恩”为主题的三大课程体系:

1.“五名”经典教育

“五名”教育,其主要含义是挖掘艺术之美——采撷国内外名画、名著、名曲、名人、名俗,传承经典之美,让“五名”陶冶品性。

(1)点亮环境文化。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要使幼儿得到发展首先必须创设良好的环境,就如同一棵幼苗需要营养丰富的土壤来培育。我们精心设计园内的每一面墙、每一条走廊、每一个楼梯,力争使幼儿园的每一个地方都体现地域文化的内涵。

(2)打造缤纷课堂。为了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中的艺术资源,帮助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我们重点组织了“五名”知识交流活动,每周一利用园务例会时间,抽出5-10分钟请老师们轮流主讲。

(3)绽放艺术芬芳。文化的浸染需要活动的支撑,我园各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资源优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五名艺术活动。如策划开展了“春花烂漫读书节”、“夏日缤纷艺术节”等活动。

2.“五亲”生态教育

“五亲”教育,其主要含义是挖掘自然之美——亲近自然界的“水、沙、土、石、绿”,领略自然之美,让“五亲”彰显童趣。

(1)拥抱绿色家园。地域资源,印烙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本土特色,但正是由于它的“土气”与“平凡”,更让我们多了一份“返璞归真”的践行。

(2)亲近绿色环境。“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 在这块自由的天地里,蕴藏着丰富的游戏资源,给了我们无穷的畅快与惬意。

(3)畅想绿色世界。从拥抱绿色家园、到亲近绿色环境,我们的目光也从幼儿园扩展到了更广阔的周围世界,开启了绿色畅想之旅……

3.“五恩”社会教育

“五恩”教育,其主要含义是挖掘传统文化之美——学会感恩家人、老师、朋友、社会、自然,滋养心灵之美,让“五恩”浸润童心。

追随着传统文化,我们把一种民族,民俗的情结,深深埋在孩子记忆和情感的最底层,并且在成长的岁月中不断发芽,生长。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个节日的由来,都有一个年代久远、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故事。因此利用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开展“五恩”教育,不失为地域文化资源利用的明智之举。

三、新绿——且行且思中些许的收获

“只要有行动、就会有收获”,“以地域文化为依托的特色课程建构”是一个新老故事不断交替、更新和丰富的过程。几年来,我们全体教师在相互协调、合作与认同中不断地建构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1.幼儿篇: 变“孩子追赶课程”为“课程追随孩子”

在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中,我们有效地将之整合于课程教学中,实现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人文化和生活化。课程实施中,幼儿能与地域文化进行零距离接触,在探索——发现——体验——表达的架构下进行学习,不仅在知识、语言、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发展,而且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这种富有弹性、充满生成活力的课程能让每一位孩子获得最大程度的成功感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实现从“孩子追赶课程”到“课程追随孩子”的转变。

2.教师篇:变“课程实施者”为“课程设计者”

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帮助教师树立了新的课程观,使教师对课程资源有了重新定位和认识。在课程实施中,教师不仅学会了选择、学会了应用,还学会了创造,从原来的无从下手逐步转化为有的放矢。针对我们幼儿园资源的特殊性,教师们不断地编辑教材,把教材的内涵由狭变广,由静变动,使课程资源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拓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地域文化的含义范文4

关键词 广西地域文化 传 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Foreig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under the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in Guangxi

HU Ning

(Literature and Media Institute,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Abstract Take Guangxi local culture as the perspective, 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form has som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Guangxi regional culture, trying to dig and take advantage of the available resources of the Guangxi regional culture, so Regional Culture and Foreign teaching Chinese fusion, will be th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in order to achieve real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hilosophy.

Key words Guangxi local culture; inheritance; foreign Chinese teaching

0 引言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理范围的文化,通常是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民族文化、宗教习俗、信仰和群体的思维方式等的综合。每个地方的地域文化都不同,都有着当地的特色,是具有地方情感的文化氛围。自中国2001年启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以来,广西各高校开设对外汉语课程招收的学生数量剧增,如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广西有着与东盟各国毗邻的地理优势,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适当将广西地域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在教学上探索一些改革的方案,为地方高校打造具有多元化、丰富文化内涵的,民族特色的教育格局,起到提升民族文化和创造力之效果。

1 地域文化的含义

1.1 地域文化的含义

地域文化如果一定要下个定义,那就是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反复实践,具有当地特色的,自成体系的,有自身风采的历史文化。这种文化有地域的区分和历史传承的特点,在每个地域都可以追寻历史的文化现象和遗存,是值得后辈人一代代传承下去历史文化。

1.2 广西地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要对广西的地域文化进行定义,可以定义为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广西是壮族自治区,以汉族和壮族人口居多,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相对虽少,但民族种类较多,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非常明显。首先,从地域划分来看,广西地处中国南疆,属于亚热带气候和喀斯特地貌环境,有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地处我国南疆;其次,从历史角度看,广西在远古时期就有先祖人类活动的足迹,他们是广西壮族民族的人民与自然环境竞争中形成的一种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遗留;再看目前的考古发现,广西少数民族语言种类数量较多,各民族均有自己的生产和生活习惯,这种环境自然形成原生态的文化,比如广西三江侗族大歌,刘三姐的山歌,还有少数民族的民族和饮食,他们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服饰,宗教和歌谣,少数民族的医药文化等,各种文化的综合就形成了广西少数民族地域文化,这种文化是东南亚“那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对外汉语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需要通过语言体现。著名语言学家 H. Coodenougd 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曾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与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征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了解中国文化,成为沟通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桥梁,增加国家和民族间交往的友谊之使者。总而言之,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育,也是文化教学。

3 广西地域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契合

3.1 改进培养模式,打造地域文化品牌

广西具有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如何将这一特色融入教学中,让广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研究课题。成熟健全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汉语留学生,对广西地方院校的国际教育走向更高的发展台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010年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建成,广西与东盟各国之间的商贸文化来往更加密切,让广西走向东盟走向世界,语言的流利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因而,要在教学中不断研究、摸索出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具有广西民族文化特色的新的培养模式。广西各地方高校应挖掘本地地域文化资源,将地域文化元素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并引导在校的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与留学生共同参与到地域文化传承中。

目前较为重要的任务就是结合广西的地域特色构建对外汉语教学体系,这样就可以使广西地方高校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并且具有强有力的话语权。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教师在课程准备过程中就要更加注重体现和凸显地域特色,充分开发、深入挖掘、科学整理和组织具有广西地域特色的资源,形成地域特色鲜明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并将其有效的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同时,要积极动员和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和接受这些具有广西地域特色的事物,并在日常文化交往中予以发扬。另外,广西地方高校在进行对外汉语培养中也要坚持与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地方院校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科研、知识生产的有机结合。

3.2 构建广西地域文化特色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广西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地域文化生态,它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地,具有多种语言,例如占广西主要数量人口的汉语,还有壮语、客家话。另外,广西各城市不同的区域,语言也有一些差异,比如广西的东南部人说平话、白话的居多,桂北说桂林话,诸多语言融合形成广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语言体系。除此之外,广西还有着独特的民族聚居建筑风格、少数民族和客家人饮食文化、各族服饰,民族文化,这些文化有着鲜明的广西民族地域文化特质。如何从如此丰富的文化宝藏中,挖掘并提取具有广西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让这些在教学中渗透是教师们当前工作的一个重点。目前,一批青年骨干教师们正在积极参与到打造这项研究工作中,试图将广西地域文化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当中,努力实现文化与语言教学的真正融合,不仅教学质量提高,广西的文化、中国的文化都得以传承。

3.3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

首先,必须提高课程专任教师的文化素养,因为在目前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还是教师在课堂上起着主导作用,所以,教授对外汉语课程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加强文化学习,提高自身素养,一方面多研究多看有关文化方面的书籍,深入理解地域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契合之处,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重新整合教材和教学方法,灵活教学,全面把握教学过程中的文化与语言的相结合度,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其次,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应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各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

再次,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虽然外语的教学主要还是要教授好语言的知识,传统的看法更多是忽略了文化的教育,但根据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要发展国际化更高水平的对外汉语教育,就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中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加以控制,增加文化常识,选择不让学生产生逆反或厌烦的文化信息来教学。因为很多学生都是对外国的社会体制和文化没有亲身体会的,仅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抽象的阅读,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到外国文化,理解真实含义,在教学中,应该尽量多的使用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手段,比如可以用PPT、电影或电视等教具,更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广西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语言生活习惯,增加他们的语言文化理解能力。

最后,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目前,各种对外汉语教材中不仅贮积了丰富的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教师应挖掘教材中内在的文化因子,从课文主题入手、从故事情节入手、从课文注释、课文插图、课文引语入手,挖掘有关的民族文化信息,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情境意景,使文化教学有计划、有阶段、有层次地进行;灵活地在教学的任一环节适时地渗透文化意识。此外,通过结合文化内涵来进行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4 利用本地传统文化资源服务教学

以本校为例,本校地处玉林,而玉林下面的博白县是客家人居多的大县,那么可以整合客家人文化让留学生们走进客家人为文化圈,或者请具有研究客家人文化的会客家人语言的教育专家到课堂来,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更容易让学生产生信任和信服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热情。还可以开设广西民间文化研究课程作为学生的校外实践课程,让学生走入当地民居,深入体会当地人民生活习俗,了解广西地域文化的本质。可以带学生到广西民族博物馆或一些记载有民族文化的地方参观,并用汉语现场教授一些知识,语言和图像绘声绘影,学生们能更好理解民族文化,达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利用本地传统文化资源服务教学的更佳效果。

4 结语

现在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传播已经成为地球文化村的时代,要在这个时代保存好本地的地域文化,则传承与发展地域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使命。现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正开始重视汉文化的教育,全世界各地也都陆续开设了孔子学院,从这点可以看出,我们正致力于发展和传承汉文化。与此同时,地域文化也是目前教育中需要传承与发展的重点。联合国教科文曾经召开“面向21 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注重发展教育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作为地方高校更应该提倡多元化的教育模式,进一步研究和整合具有广西地域文化的研究成果。总之,广西各高校要发展国际性的对外汉语教育不能简单的讲解语言,而更应在教学中注意融入地域文化,以传承和发展民族地域文化教育为己任,这也是中国对外汉语教育发展的重要契机和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1] 做好“安徽地域文化”大文章[BD/OL].http://.cn.2004 -12 -17 -05:15,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地域文化的含义范文5

元素解构是指根据自身的需求,把传统景观符号中不同体系、时代和地域的一些单体符号按一定规律或随机地加以组合,形成一个新的体系,代表某种新的含义。对地域文化符号的解构,就是在本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对元素进行分裂、片断化、不完整化和持续变化的创作手法,使原有的视觉元素产生新的形象与新的语义符号。元素解构打破了原有结构的整体性,强调结构的不稳定性和不断变化的特性。对地域文化符号的解构与重新整合体现出朴拙、大气的文化内涵以及强烈而浑朴的生命本质,加之动感丰富的空间构架,形成全新的空间语境。保留文化符号的某些肌理,通过对元素符号的重新解构,使人们在感受设计创新的同时也领会到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元素解构的设计手法为医院公共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空间表述方式,从而使地域文化具有了全新的视觉面貌。如杭州市下沙医院门诊大厅背景墙上的不锈钢浮雕取材自被誉为“天下奇观”的汹涌壮观的钱江潮,既提示人们,医院位于被誉为浙江“母亲河”的浙江省第一大河钱塘江边,更提示人们要以“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勇敢精神面对病痛,又告知人们要以“世人历险应如此,忍耐平夷在后头”的坚毅精神战胜病魔。在钱江潮的浪花中还加入了C、H、O、N、P这五种构筑生物体的基础元素,丰富了浮雕的文化内涵。

二、夸张变形

以当代的艺术手法,将元素意象加以夸张放大,产生具有震撼力的效果,夸张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在某种限度和原则指导下的夸大和强调。在设计中,夸张往往是对符号的提炼、分裂与变形处理,无论是尺度、形状,还是材料、色彩等形式要素,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融进了新的内容和含义并加以强化,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象征符号,以此引起人们的共鸣,这种夸大的结果使人明白作品的“形”所强调的意义。如杭州市下沙医院住院厅背景墙石材浮雕“富春山居”意境清和,悠闲自在,宁静致远,取材于元朝书画家黄公望以杭州富春江为背景所创作的、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

三、借代手法

将地域文化元素中的局部、片段按照今天人们的审美情趣投射到当代医院公共艺术设计中,使其带有传统的文化信码,这样设计出来的公共艺术作品能起到新旧沟通的作用,并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西溪湿地是位于杭州市区西部的城市中次生湿地,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为杭州“三西”,也是目前国内第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内河流众多,水渚密布,植被繁多,生长着形形的水生植物,如睡莲、莼菜、菖蒲、野慈菇等。杭州市西溪医院门诊大厅背景墙上的石材浮雕取材自医院所在地——西溪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植物睡莲,有着矜持超脱、芳华四溢、迎着朝气、抛去暮气的意境。杭州市下沙医院门诊大厅的挑台阳角选用具有杭州地域历史文化气息的“良渚玉琮”造型,通过现代手法演绎,使空间凸显杭州地域特性。

四、场景再现

场景再现就是把历史事件或传说中的部分场景通过画面的形式直接体现出来。这样能使人们联想起某一时代的生活、某个地域特定的传统景观,使人们对地域文化的理解更加具体和感性。如杭州市下沙医院在电梯厅、候诊区、门诊和病区过道等公共空间陈设以杭州运河和余杭塘栖、富阳龙门、桐庐深奥、建德新叶等江南古镇村为题材的马克笔画、风景油画和石材浮雕等,将江南古镇村的沧桑之美、江南园林的婉约灵动之美展现出来,带给人们清美的视觉享受。

五、结束语

地域文化的含义范文6

关键词: 文脉;滨水地区;空间;研究

前言:随着近年来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造中使众多传统滨水风景区遭到严重的破坏,城市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丧失殆尽,导致了城市传统空间的丧失和文脉的断裂,取而代之的是各地所见雷同似曾相识的环境形象,如何更好地保护与延续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文脉,如何基于文脉对滨水景区空间形态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是本文重点讨论的内容。

1 保存城市记忆

从建筑学角度看,“城市记忆”是人们对城市中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特点的空间视觉形式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组合规律认同后产生的集体记忆。对城市滨水景区的规划与设计有四项原则:历史连续性;空间连续性;传统亲水心理延续;滨水景观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原则来源于对城市滨水景观“意”和“象”两方面的理解把握。利用对比的手法进行创新,达到通过具体的视觉刺激来激发和强化人们的文化认同感的目的,最终保留滨水景区的城市记忆。

2历史空间的整合与延续

近代历史景区并不缺乏塑造艺术特征的原材料,缺乏的是明确的艺术目的,以及遵循这个目的而进行的原材料的塑造和组织。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确立景区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并发展城市历史文化特征,确立这样的景观艺术目标后,就会发现其改造的重点内容不在于创造新的景物、景区,而在于景观要素合理取舍所能构成的新的和谐的关系;不在于附加新的景观内容,而在于创造性利用原有的历史要素,彰显其应有的场所精神,发掘出被掩埋的文化气质。

3 基于文脉的城市滨水景区空间设计

3.1历史文化的保护

在很大程度上,城市的诞生和发展与水息息相关,因而城市滨水区通常拥有许多历史性的要素,如城市中最原始的一段围墙,第一条马路,第一段铁轨等等,这些都是人们认识历史的强有力的媒介,是构成未来城市中的有意义的一部分,以体现城市发展的连续性。这种思想在近几十年的城市滨水复兴运动中已得广泛的认同。城市滨水区在历史文脉的继承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地域特征的延续

1)城市肌理的延续

滨水街区与城市结构的联系

在进行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时,应注意体现方案对城市肌理的继承和延续。德国柏林的“诗般岛”水城的规划就是这方面很好的例子。“诗般岛”水城位于柏林城市西端的哈弗尔河流域地段,1989年夏,柏林的城市建设局指派“莱布尼兹小组”对这一地区的再利用提出可行性研究和概念规划,规划总面积为300公顷。莱布尼兹小组在规划方案对城市尺度、肌理的把握非常到位。[2]

2)滨水绿地与滨水街区的联系

滨水绿地对滨水街区肌理的延续能够给游人强烈的整体感。

巴黎的雪铁龙景区的设计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雪铁龙社区位于巴黎中心城区西部15区的用地内,濒临塞纳河。1970年,市政府委托巴黎城市规划院针对该区进行用地规划研究。巴黎城市规划院为了加强社区与周边环境的联系,建议市政府扩大项目的用地边界。最后的规划内容包括雪铁龙景区、其周边的住宅区和公共建筑。景区通过小花园与15区的街坊相连接,在形态上与周边街区肌理相吻合,这一方法给游人带来空间上的整体感,同时提供心理上的过渡。景观内容的延续

地域特征延续还包括景观内容的延续,新的地域景观设计尊重原有的地域内涵,景观内容与地域内原有的地上物相同或相似,可以保持原地域的场所精神和地域的历史延续性。

如原地域内为大面积的农田,则可以结合原有的农耕内容规划以农作物构景的农业大地景观区,新的农业景观不是为了生产,而是艺术的创造美,人们也可以参与其中,劳动、收获,延续了地域的精神。这种内容的延续一般不必对原用地进行大的改动,许多地上物可以再利用,由此既保留了地域的特征,又可以节约投资。

3.2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改造利用

1. 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利用的意义

在城市滨水区开发中,其中的一个重点是旧建筑的保护和改造利用。这些旧的建筑物包括仓库、工厂、港区办公楼等,是城市发展历史的见证,也是构成地段特点的重要成分。保护和改造这些旧的滨水建筑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由于改造是充分利用原有建筑和设施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比新建同等规模的建筑要节省资金,且建设周期短,见效快;其次是改造可减少建筑垃圾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同时减轻了在施工过程对城市交通、能源、用水、用地凳的压力;第三,通过适当的改造,赋予旧的滨水建筑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之更好地为现代生活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保护建筑遗产,保持城市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延续,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滨水区。

2. 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利用的方式

第一,完整地保留原有结构的前提下进行设备、材料等变更,实现内部空间形态的更新。这种类型有两种改造方式:

1、修复保护。对一些历史价值特别高的文物类建筑,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进行完全修复,然后将其转换为博物馆的形式。

2、功能替换。寻找一种新的使用功能,这种功能对建筑空间的使用方式与原有功能相似。例如把大跨度结构的仓库、厂房改造成同样需要大空间的商场、展览馆、博物馆,会堂。

第二,根据新的使用功能要求,部分有选择地保留原有结构及有特色的内部元素,在充分发挥原有结构和空间潜力的前提下,塑造满足新功能要求的新的空间形态。这种类型又有以下几种的处理方法:

1. 空间改造:垂直分层或水平划分等处理手法将内部空间划分为小空间,然后再使用。垂直分层指的是当原来建筑内部层高较高时,可根据需要局部或整个地增设夹层,提高空间的利用率。水平划分就是在原有空间内增设轻质隔断或夹墙来创造新的内部空间形象,满足新的使用要求。此方法适用于结构较为坚固,且允许改变内部空间形象的建筑。

2. 结构改造:在不影响原有建筑的整体稳定性的前提下,通过在原有结构体系内局部增加、减少或重新组织结构要素,创造出满足特殊需求的空间形象。

3.3传统符号的隐喻

每一地域都是一种内在系统发达的符号,这些符号对本地居民和外来者都具备认知意义,人们可以通过符号对地域特点进行识别。地域的符号属性使得地域在明确的实用性之外同时拥有了文化的识别性,历史景观的更新设计中可以通过符号系统的建构实现地域人文精神的延续。

符号学最先是用来研究语言的,后来符号学原理被应用到设计领域。符号主要用来传播信息,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在平面设计专业多叫做CI设计。“任何符号包含两个方面,既能指与所指。按照索绪尔的解释,能指是‘声音形象’,所指是声音形象所表达的概念”(吉罗,1988),这两者之间关系的结果,可称之为符号的涵义。历史景观是一种非语言符号,同样具有符号的能指所指两个方面。人类的历史文明就是用历史景观的符号表达出来的,一旦它们符号消失,它的文化含义也随之消失,因此保留这些符号就是保留非语言的历史信息。在城市滨水区历史景观的符号通常表现在亲水平台、铺地、灯具、雕塑等方面。

1. 亲水平台。哥本哈根市中心的“船形”亲水平台体现了滨水区“船”文化的隐喻,这也是滨水区的亲水平台设计中常见的一种形式。

2. 铺地。天津海水滨水活动区域的铺地设计中将象征海河传统环境特色的青砖和体现现代风格的花岗岩和木质平台交织在一起,使人在其中隐约地感受历史的信息与痕迹。加拿大格兰威尔岛的铺地设计中将原有的铁道路轨被镶嵌在新建柏油路面里,反映该地区的传统工业文化。

3. 射灯。天津海河周边环境中灯具长杆类似钓鱼杆,巧妙地寓意了海河在当地的社会文化特点。

4. 小品雕塑。雕塑能体现地域文化,讲述历史的故事。德国卡塞尔河伴的铁镐雕塑引起了人们对传统工业文化的回忆。

历史文脉本身的历史转型及其内在的文化逻辑的变化是从符号的发展、演化、更替开始的,景观设计艺术的历史文脉因素也是通过符号传达给人的。探讨历史文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从符号学角度出发是完全切实可行的。文化的本质就是借助符号来传达意义的人类行为。符号具有认知性、普遍性、约束性、独特性的特点,其在景观设计所蕴藏的精神含义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4非物质性历史文化的传承

历史景观环境不仅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可见形式,同时也隐含多种历史和文化含义。这种含义通过环境变化隐含其中,更多的时候表现出联想的、象征的、多义的特征,也即是它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主要通过实物形态和非实物形态两方面综合体现,实物形态指的是有形的景观物,如地域肌理、老建筑、老树、古老的河道、湖面、基址以及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其它物质实体。非实物形态是指不具体形象的文化,如诗歌、音乐、戏曲、工艺技法、风俗、历史传说及道德风尚等,包括地域内的历史人物。实物形态和非实物形态常常是相互依存的,如很多诗歌吟诵的是山水景致,绍兴戏曲通常需要通过建在河边的戏台来演出,湖南传统的赛龙舟这样的民俗风情需要宽阔的河道或湖面来实现。

4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