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范文1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创新
复习练习是对学生学过知识的重复,学习易产生厌恶情绪,所以教师不能简单重复平时学过的内容,应在练习上多下功夫。应用信息技术在复习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学生不感到枯燥无味,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积极地练习,从而提高练习的复杂性和主动性。如何进行新颖,多样化的练习?从面提高练习的复杂性和主动性。
一、为什么要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充分发挥了计算机操作的简便性、信息刺激的丰富性、信息要求的适应性、信息传递的交互性、信息查询的快捷性、科学性、实效性,多快好省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二、怎样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一)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对比练习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对比练习,其目的是使学生注意区分题意之间不同的解题要领,流利审题和解题规律,在比较中深化认识,掌握规律。为此通过计算机在屏幕上出现以下应用题进行思维训练。
例(1)AB两长180千米,甲车从A到B用6小时,乙车从B到Q用5小时,甲乙二车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几小时两车相遇?
(2)甲车从A到B用6小时,乙车从B到A用5小时,甲乙二车同时相对而行,几小时两车相遇?
通过两题的练习,依托工程问题的解题特点,由相遇问题导入工程问题,把问题由一种形式转换成一种形式,使问题更清楚,更明白,寻求简明的解法,从而沟通“相遇问题”和“工程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工程问题中把全工种看作“单位1”这一解题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又如(1)学校三月份用煤4吨,四月份节约25%,四月份用煤多少吨?
(2)学校三月份用煤4吨,比四份节约25%,四月份用煤多少吨?
将这两题放在一起,让学生分析比较,认真区别异同,正确判断单位“1”和克认对应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良好解题思路。
(二)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一题多变练习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一题多变练习,其目的是为了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概念和术语,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计算机在屏幕上出现以下应用题进行思维训练。
如:某班有男生30人,女生20人,(1)男生是女生的百分之几?(2)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3)男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4)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5)女生比男生少成分之几?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术语,掌握数量关系,提高灵活的解题能力,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三)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一题多解练习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其目的是全面地运用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训练学生选择解题方法的灵活性,提高解题技巧,开拓解题思路,培养解题能力。通过计算机在屏幕上出现以下应用题进行思维训练。
如修一长240米的水渠,修了5天,共修了100米,照这样计算,余下的还需修几天?
解法一:(240-100)÷(100÷5)
解法二:240÷(100÷5)-5
解法三:5÷100×(240-100)
解法四:5÷100×240-5
解法五:5×[(240-100)÷100]
解法六:5×(240÷100)-5
解法七:x÷(240-100)=100÷5(等)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容易理解,计算简便的最佳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综合与提高的练习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综合与提高的练习,使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题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计算机在屏幕上出现以下应用题进行思维训练。
如: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第一小时行60千米,第二小时行全长的25%,这时距中点有10千米,甲乙全长共多少千米?
通过练习学生头脑中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从不同层次去分析去思考,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条理性和广阔性,使所学知识深化提高。
(五)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发散思维练习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发散思维的练习,让学生在发展和变化中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解题灵活性。通过计算机在屏幕上出现以下应用题进行思维训练。
如:(1)甲乙二袋大米共若干千克,甲占总数的40%,从乙取12千克放入甲,这是甲、乙的比是3:2,求甲乙原来各多少千克?
(2)甲乙二袋大米共84千克,其中甲占总数的40%,后又买30千克放入甲,这时甲、乙的比是3:2,甲乙原来各多少千克?
一题抓着总数不变。二题抓着乙袋不变,把甲乙之比转化为甲乙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统一标准量,从而沟通分数与比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弄清其脉络,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解题思路和规律,培养学生灵活性、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三、效果与反思
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区分了题意之间不同的解题要领,掌握了流利审题和解题的规律,在比较中深化认识,解题方法灵活,提高了解题技巧,开拓了解题思路,培养了解题能力。体现了三个特点:
1.“实”,即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实际,脚踏实地,扎扎实实,不好高骛远,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2.“新”,即新在设计上,教师能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作指导;新在师生活动上,体现了“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新在练习上,教师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练习,通过练习,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3.“活”,即课堂充满快活,体现灵活,实现鲜活。通过师生互动,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不同层次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总之,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由于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把改革课堂结构提高到一个新层面,并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孕育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志友;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J];科技信息;2007年05期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思维;医药专业;教学改革
医药类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的医药卫生人才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程度。经过近30年的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成为医药院校的公共必修基础课,也是医药专业本科生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综合素质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是近年来,医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刚进入高校的新生对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能学到什么有困惑,任课教师对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教什么、怎么教也有疑惑;同时,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医师资格和队伍管理的日益加强,医学相关课程的内容及学时量大为增加,使得部分医药院校不得不压缩公共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数,但是医疗机构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机在医学临床及基础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又对从业人员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上述各种因素,都使得目前医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很大挑战。
本文结合国内外教育界对大学计算机教学的新认识和新要求,对开展以计算思维培养为核心的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进行深入探讨,并阐述了对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
一、国内外计算机教学的新发展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科学跨学科交融的深入,计算学科促进其他学科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国内外教育界对计算科学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
的认识和体会,并将与计算科学对应的计算思维的培养提到了新高度。所谓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按照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2006年给出的定义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的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其“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1,2]。为确保美国在计算科学领域的竞争力,2007年美国科学基金会(NSF)启动了“大学计算教育振兴的途径”(CPATH)计划,旨在改革本科生的计算教育,提升学生对计算科学的兴趣。而在项目实践过程中,计算思维的作用日益凸显。为此,NSF进一步启动了一个重大基础研究计划“计算使能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CDI),内容涉及所有学科,并以计算思维培养为核心。2011年,NSF又启动了CE21(The Computing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计划,目的是提高中小学生和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及老师的计算思维能力[1,3]。
计算思维在国外计算机教育中的兴起也引起了我国计算机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领导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逐步确立了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向[4],并组织了一系列的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以推进国内教育界对计算思维的理解及相关教学改革的开展。特别是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推动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12年底批准的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其主要目标和内容包括:(1)从理论层面研究计算思维的内涵、表达形式以及对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影响;(2)从系统层面科学规划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3)从操作层面将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成为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并建设一批教学资源;(4)从实践层面推动一批高校按照不同层次培养目标、不同专业应用需求开展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探索[3]。包括理、工、文、农、医等在内超过百所高校参加的这一批项目的启动,标志着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进入了新的篇章。
二、对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新定位
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在2011版《高等学校医药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将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归纳为四点: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及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学管理者、任课教师和学生都受计算机“狭义工具论”思想的影响,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放在系统操作、应用软件的使用和在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上。
随着计算科学的发展以及与自然和社会各个学科结合的日益紧密,它已从最初的数值计算工具、仿真技术以及基于网络的E-Service平台等,变成普遍适用于自然和社会领域的通用思维模式。在医学领域,计算科学也已从最初的生理系统仿真建模、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数字医院的应用逐步发展到计算医学、计算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电子病历系统、虚拟人、健康物联网等新型交叉学科以及更广泛深入的应用,并在医学发展和研究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培养医学生掌握先进计算技术的第一门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否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医学生能否具有计算思维并掌握利用先进计算技术来分析解决医学相关问题的能力,成为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重大挑战。
作为基本思维方式,计算思维不仅具有通识教育应有的特征,且在医学基础研究及临床实践,特别是整合医学中具有独特优势。因此,无论是作为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还是作为提高医药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引入计算思维培养,是计算机教学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面对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使计算思维成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所体现的主要思想,从更高层面定位医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并成为改革的主要目标。这一次的教学改革,并不是完全现有的教学模式和内容,而是一种更新和提升,是以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为指导,再结合医药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医学应用特色,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实现对医学生应用能力、信息素养和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
三、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路
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应在促进教学观念转变的基础上,以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及主线,结合医药专业培养目标和《高等学校医药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实施方案》,开展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重点围绕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资源建设及实验平台建设等四个方面展开。目的是在对医学生进行计算机文化、信息素养教育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计算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使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课程能够成为开发和培养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使医学生对计算及计算机科学的思维形式有更深刻的理解,具有应用计算思维解决医学及临床问题的习惯。
鉴于医学基础及临床研究与实践的特点,长期以来,医学生的培养主要以实验科学和实证思维为主,计算科学和计算思维则相对缺乏。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也更重视计算机操作和工具应用,较少涉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改革中,需要从医学应用的角度加强学生对抽象、设计等计算思维基本要素的理解。通过对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他们对人体复杂生理、病理、生化、药理等过程及临床复杂问题进行分解、提炼归纳、系统设计的能力,从而提高医学生利用计算技术分析解决医学基础和临床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下图是开展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框架。通过教学改革研究,力争探索出适合医药专业本科生计算思维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精选出能适应改革要求的课程内容,总结出适合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实践实验环节,并积累一批能深度融合和体现计算思维的医学教学案例、应用实例、教学片段等教学资源库,建设相应的实验教学平台和实验案例库,编写出具备计算思维核心要素、体现计算思维方法训练、医学案例和应用丰富的全新课程教材。通过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改革,把目前医药院校大学计算机课程“工具论”式的教学,提升到对文化素养、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
在上述框架中,进行教改的关键是在计算机文化教育、信息素养教育、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目标之上,对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设。通过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精炼、更新和提升,去掉那些已掌握及可自学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增加能体现计算思维和计算理论的相关内容,特别是与解决医学问题相关的表达和方法;对课程核心内容进行梳理,对与计算思维概念、理论及问题求解方法等相关的知识单元/知识点/实验单元予以加强;突出医学特点和专业应用。在此基础上,再按照计算思维体系对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建立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等与计算思维表达体系间的映射关系,体现思维方法,初步实现计算思维从“科学”层面到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层面的转换。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针对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精选能够体现计算思维方法和过程并与医学应用结合的教学片段/案例、临床数据、实验项目,是资源建设的关键。基于医学数据管理、统计分析、信息处理等应用实例,展示应用计算思维进行求解的过程,特别是核心问题的抽象建模、算法化描述、自动化处理等,可极大促进医学生计算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教学改革的另一个关键是通过对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的改变,在教学中突出计算思维的过程和基于不同层次计算环境的医学问题求解思路。
相较理工科院校针对计算思维的培养已在前期开展了较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相关方面的改革才刚刚起步,因此应该采取系统展
开、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策略,可以先在小专业、小班中试点,再逐步推广。同时,考虑到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等各医学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工具技术的要求有所不同,对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也应逐步提高。
计算思维的引入为医药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将计算思维的培养融入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能够为计算机教育提供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更高的目标,体现了计算科学的新发展和计算机教育理念的进步。通过从计算思维培养涉及的不同层次上进行改革探索,为构建医药院校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提供经验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国良,董荣胜.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7-11,32.
[2] J. M W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J]. Communications of ACM,2006, 49(3): 33-35.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范文3
1 加强“双基”教学,奠定数学思维结构的基础
加强“双基”教学是培养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无知无技便无能。只有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才能培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数学知识是由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所组成,在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性质、法则、公式等都是由各种概念的联系产生的。可以说数学概念实际就是数学知识的基石。概念的引入,理解、运用、巩固、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他们才有可能自觉地掌握数学规律,正确地进行判断和推理、正确地进行各种计算,解决各种数学问题。为了切实加强“双基”,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做到:
1.1 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思维
数学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学习抽象的概念总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而形成的。因此,感性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我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断地给学生提出新的思维课题,又在不断回答和解决这些新课题的过程中,使他们的思维不断地向前发展。通过实物直观去感知事物,获得表象。逐步地借助图像直观,语言直观去帮助学生思维,最后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1.2 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有一个十分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则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前提。因此,我在教学中,每教一点儿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参与新认识活动,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构成知识网络,拓宽知识面,使他们的智力活动不断地向精确、全面的方向发展。总之,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切实加强“双基”教学,并认真地改进“双基”教学,使“双基”的掌握与思维的发展相辅相成,有机地统一起来。
2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应该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向前推进。小学生的独立性很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的波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至关重要,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2.1 针对知识的生长点、设计启发性问题
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由旧知识发展而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点儿也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教师的责任不在于简单地教给学生一个结论,而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因此,教师要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思考题,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主动地找到答案。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新。通过一步步由浅入深地沿着知识的阶梯不断攀登,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2 针对知识的重点、设计思考性的问题
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既不要大而空,也不要细而浅。因为二者都不易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实践使我体会到这样提问既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2.3 针对知识的深化,设计灵活性的问题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自觉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形成能力,关键就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知识,只有理解的知识,学生才能牢牢掌握,并使之运用自如。培养他们善于运用已学的知识,逐步地学会全面看问题,在发展中看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意识地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钻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探究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4 针对实际操作,设计指导性的问题
“眼看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在学习抽象的几何初步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我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引导他们参与一些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促进他们去抽象概括和总结,使他们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就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也就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问题如何提出,对教学影响极大,什么时候提出什么问题,需要精心设计,特别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经过动脑、动口、动手实践与思维获得的知识才是深刻的、牢固的。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范文4
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教育创新入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使之在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根据多年从事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通过深入开展计算机教学工作,切实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相应的探索与实践,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柏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 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它是求知的起点,是在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内在动力。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只要有了兴趣,其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的未知欲一但被激发,便能使他们对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提高。因为在计算机学习中是带着兴趣进行的,所以他们便会主动学习,学习过程中便会全神贯注。
不过,对于现在的职校生来说,他们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学习兴趣普遍较低,甚至有部分职校生产生了厌学情绪。针对这部分学生存在的生源差、学习动力缺乏等实际情况,笔者在计算机教学中,采取增强学生竞争意识、组织参加计算机技能竞赛、创设真实教学情境等多种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习效果,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
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厌学”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电脑是较为感兴趣的,尤其是玩电脑游戏。他们之所以产生“厌学”现象,多半是因为不太喜欢所学的内容。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切实结合实际,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所学的知识能够学以致用,这样便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种状态,为此,他们学习起来便会觉得劲头足、自觉主动性强。例如,笔者在计算机教学中,当教到EXCEL表格设置时,本人先示范在EXCEL表格中如何编辑一个成绩表,然后进行边框修饰,并以艺术文字,引起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再让学生创建一张本班同学的成绩表,然后引导全班同学进行比赛,看谁的速度最快,设计的版面最为美观。最后借助多媒体平台播放给全班同学观看。在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激发了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大量的事实证明,学生对事物一但产生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能的同时,将使得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增强。
2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解决问题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2]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产生相关疑问,不仅要培养他们不受固有思维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他们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一种重要手段,积极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改变教师居高临下主宰课堂的局面,实现教师单向提问向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的方向转变。笔者常常根据计算机课程教学需要,根据相关知识点,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给他们提供广阔的参与空间,让他们在计算机的学习中,能够学得主动,使他们能够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因为,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而传统教育中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背诵大量的快捷键,而没有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上机练习,这样便会明显阻碍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的发展,显然不利于科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以往的计算机教学中,曾经片面强调繁琐练习,过多地让学生死记硬背有关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以应付计算机专业考试,使得知识的迁移能力大为降低,更谈不上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此,笔者在计算机教学中,切实重视并加强对学生独立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努力使之符合当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如在计算机教学中,当进行WINDOWS教学时,笔者曾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同学们都很喜欢玩电脑游,那么你们知道游戏软件买来后是如何安装到电脑上去的?电脑又是如何对它们进行管理与正常运行的呢?一连串的问题,引起学生们探究计算机知识的强烈欲望,于是,他们便会自己去从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除了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与科学途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外,还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去通过声音、图象等多种表现形式,让学生能将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激发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同时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3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发散与收敛思维能力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范文5
关键词:学生;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
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进行了调整,降低了计算的复杂程度,特别删除了大数目的笔算内容,同时也适度的降低了对计算速度的要求。各套教材在编排计算内容时也减少了篇幅,教学课时相应地比以前减少了,这必然导致相应的巩固练习时间和练习量的减少。再加上大家都没有什么使用新教材的经验,对新理念、新教材的把握也存在一些偏差,这些情况都直接影响计算教学的效益。凭借老师们过去的经验和最近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计算检测,我们发现不同老师任教的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比较大的差异,尽管大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都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一些计算能力很强的学生远远把别人抛在后面,我们认为加强计算能力培养是燃眉之急。具体教学中需要加强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联系实际问题情境认识计算的意义理解计算的意义是计算的基础。
任何知识一旦赋予了它特定的实际意义后,它就容易在学生记忆中有所依着,如果能够联系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识计算的意义,更容易让学生把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数学变得鲜活而不抽象,让数学变得可以亲近而不是遥不可及的天方夜谈。
2.加强算理的理解和感悟 。
如果学生理解了算理,老师又有意识引导学生加强对算理的感悟,那么学生就自然地掌握了算理,就容易使得运用算理进行计算成为自觉的行动。虽然死记硬背可以在短期内见成效,或者大量机械的模仿也会有速成的效果,但从长远看,学生只有懂得了算理才可能真正接受计算方法本身而且就算遗忘了计算方法本身,他还有可能通过回忆老师课堂提供的材料,寻着一定思路把计算的方法再次推演出来。探索算理也是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3.提倡算法多样化 。
计算教学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达到算得对和算得快的目标,计算教学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绝好机会,在鼓励算法多样化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激活,新颖灵活的方法从学生脑子里不断蹦出,不同思路在这里碰撞,人家尽情享受着成功解决问题的乐趣,这对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是很有帮助的。更重要的是,把多样化的计算方法排列在一起,学生有机会根据实际情况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算法,这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所要求的。在教学中,基本的计算方法往往会在我们的引导下,很快被学生思考、得出,但是我们也经常会发现有些方法虽然不易被发现,但一旦被揭示出来,它确实很实用,也非常受学生的欢迎。
4.注意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增强练习的实效性。
曾经有人简单地认为课程改革降低对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些要求,就是说计算教学不那么重要了,进而大大地放松对计算技能的练习,这是一个误区。实际上,学生计算能力的强与弱还直接影响到学生其他方面数学能力的提高。虽然我们反对过度的练习,但熟能生巧,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适度的练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在用的过程中逐渐被接受和内化。我们可以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工夫,提高练习的操作性,寓学于做,教、学、做合一;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寓学于乐。让多样化的练习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变以前的"要我练"为现在的"我喜欢练",把练习过程变成小竞赛,挑战同学,挑战自己;把练习变成技巧的探索,我发现,我总结,我成功;把练习变成是小游戏,我游戏,我快乐,我喜欢;此外,学生的小组听算检查、比赛,自编计算题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这样通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来巩固计算技能,学生的计算技能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对教师的备课无疑是一个严峻地挑战。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依据训练的目标,精心设计练习题,确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让课堂练习真正具有层次性、趣味性,从而达到增强实效性的目的。
二 在数学教学中应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3.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
4.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范文6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化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三、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相应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良好思维品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