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建筑条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建筑条例范文1
关键词:通风空调;绿色施工;管理;技术
引言
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1建筑通风空调的系统组成及节能减排中存在的问题
1.1建筑通风空调的系统组成
21世纪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与此同时,经济发展理念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由原先的速度型发展转变为环境友好型发展。因此建筑通风空调的节能减排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建筑通风空调工程主要是指集采暖、制冷、通风设施、空气调节等系统为一体的综合性空调装置设备。建筑通风的系统组成涵盖了物理学、机械学、工程学和热力学等多门学科,跨度非常大。建筑通风空调的系统组成极为复杂,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室内环境。建筑通风空调的这一系统组成与其他空调有着明显的区别,优越性较为突出。大部分家庭的日常能源消耗都集中在空调的制热和制冷上,只要合理使用建筑空调的通风设施,就能使空调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0%以上。
1.2建筑通风空调节能减排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通风空调的节能减排,就是指在建筑通风空调的设计和安装过程中,积极做好能源节约、尽量减少废气的排放。现在社会的发展理念讲求速度与效率的合二为一,在讲求发展的同时,要坚持做好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工作。然而,在建筑行业,仍存在部分企业以追求利益为中心,忽略了建筑通风空调的节能减排的重要性,没有对建筑通风空调的节能减排进行充分准备,在空调的设计与安装上,仅仅讲求速度和数量,致使建筑空调通风的节能减排技术不达标,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建筑通风空调节能减排工作缺乏必要的运行步骤,导致用户在使用时,既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又增加了经济负担。除此之外,现在的建筑通风空调节能减排工作缺乏一定的技术指导,专业性不明显,建筑通风空调的节能减排设施缺乏专业型技术人才的设计与支持。建筑通风空调节能减排工作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项目,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然则现在很多管理部门没有给与高度重视,国家在建筑通风节能减排方面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使得节能减排工作处于较为松散的状态,没有统一约束的标准,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通风空调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1.3水泵安装技术 问题
在进行水泵安装之前,应该先检查泵叶轮食肉存在卡涩、阻滞的想象,并检查其声音是否存在异常状况。水泵通过调整垫铁进行找平找正,使其满足下面几点要求:阶梯安装的水泵以进口法兰为基准,横向与纵向的水平度的最大允许偏差为0.043mm/m;整体水泵安装应该以法兰面进口为基准,横向最大允许偏差为0.042mm/m,纵向最大允许偏差为0.095mm/m。和水泵连接的接管通常采用单独的支架,并且在水泵和接管连接之前,必须保持管面的清洁。如果采用联轴器传动的水泵,其中轴的偏差应该控制在两半联动轴器面间隙符合水泵的施工规范要求,保持螺纹和密封面的完整,相互连接的螺纹轴心和法兰端面应该保持对中和平行,不能通过管接头或者法兰螺栓进行强制连接,这样能够有效的防止对配管造成的损害,为了保证连接处的气密性,还应该在配管中填充密封胶。水泵与管路连接后,如果需要在管路上进行气割或者焊接,应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或者将其拆下,避免焊渣掉进水泵内部损坏水泵。此外,对于需要进行清洗或者拆检的水泵,应该根据水泵的比俺还进行拆检和清洗,并且当清晰或拆检完成后,应该根据编号的安装说明重新将水泵组装起来。
2通风空调工程绿色施工管理措施
2.1施工管理措施
2.1.1通风空调专业应加强同设计单位的图纸会审和技术沟通,在“四节一环保”方面优化设计、优化采购、优化施工和优化调试。
2.1.2通风空调工程施工前,应对包括给排水、电气、消防、智能建筑等专业工程在内,进行图纸会审,应用管线综合布置技术,对机电工程各专业的设备及管线的布置进行优化。专业间确认无交叉问题且标高满足装修要求后,方可进行施工,并对相邻管线优先考虑应用综合支吊架。
2.1.3按“先上后下、先大后小、先难后易、先干管后支管、先泥水工作后安装、装修工作”的原则统一安排通风空调以及与其他相关专业交叉作业的施工顺序。
2.2环境保护措施
2.2.1应对安装材料中危险品、化学品(如油漆等)的运输、使用、保管有效进行监管,建立安全使用、安全隔离、安全储存及运输等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2.2现场砂轮切割机的使用,砂轮切割机应在沙粒飞出方向设置防护罩,工人应带护目镜等劳动防护设施。
2.2.3现场管线(风管/空调管道)穿越墙体、楼板等处,应按图纸和实际需要预留孔、槽。必要的开槽、打洞应采用低噪、高效的机械设备,并有有效的降尘、抑尘及隔音措施。
2.2.4焊工工作间隙应及时清理焊渣和焊条头,焊接时应有遮光、烟气防护措施。
2.2.5严禁在现场焚烧各种废料、余料及包装用品。
2.3提高节能减排标准,优化建筑通风空调管理措施
建筑通风空调节能减排的标准高低直接影响着资源节约的水平,要想从根本上转变当前的建筑通风节能减排现状,就必须提高节能减排标准,适当调高环境、资源监控目标,于无形中提升单位及个人的自觉性,提高资源费用,与用户和施工单位的利益直接挂钩。从节能减排的角度出发,对现代的综合性高层建筑物的室内温度加以调节,优化建筑通风空调管理措施。如:一般的夏季习惯将室内空调温度维持在24℃左右,我们可以将其调整为27℃,如此一来,可以大致节约15%的能源,相反,冬季可以将建筑物室内温度由24℃~26℃调节到21℃~22℃,这可以节约18%的资源。当然,这里所说的优化建筑通风空调的节能减排措施具有多样性,除了人们的住房建筑外,也包括餐饮建筑、工作单位的通风空调减排工作。餐饮行业可以将餐厅的排风转为厨房的进风,将房间内部较为干净的排风引入地下车库,在同样排风的基础上加大了资源的应用程度,提高了建筑空调通风的应用效率,更好地落实了节能减排工作指标。
2.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好节能减排监督工作
节能减排工作是当前国际社会的热点话题,为保证各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能源节约和废气减排逐渐成为各国发展的中心环节。建筑空调通风作为节能减排的主推领域,必须受到重视。鉴此,要深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节能减排规章制度,严格控制各大企业的排放标准,全力实现建筑空调通风节能减排目标。国家及政府应该对大规模的节能减排超标的企业和个人予以惩戒,对超标对象征收一定的价款,严格控制建筑通风空调的能源耗用量。做好节能减排监督工作,设置专门的监管部门,严查超标企业,对机械设备和建筑空调通风的实行步骤严格把关,严禁出现资源浪费和排污、排气较多的现象。对于不合格的建筑施工单位予以警告并要求其直接整改,对一切不达标企业持“不姑息、不纵容”的态度。强化监管人员素质,提升检察水平,保证检查质量。
绿色建筑条例范文2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低碳建筑技术体系;实践及发展
一.绿色低碳建筑技术提出的政治、经济背景及其对节能减排的意义
绿色低碳建筑技术是目前国际国内向低碳经济转型战略举措的重要而必须发展的一个方向。“低碳经济”概念首先是由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是在2003年提出的,它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简称“三高三低”为基础的,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的,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的,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全新经济增长转型模式。
当前全球经济为应对温室气体带来的气候变化挑战召开了一系列全球气候大会,缔结了多个谈判协议,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认定书》、《哥本哈根协议》以及2010年底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气候会议等,国际社会各成员国都在就温室气体排放权进行着更高级别的政治、经济权益上的博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全球均在努力实践着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变,即在以超常规措施大力发展和推广低碳技术。建筑业作为现代社会的支柱产业,仅以中国为例,中国据测算每年消耗的高能耗材料,像钢筋、水泥就达2亿吨之多,新增建筑面积每年以20亿平米的速度在推进,这其中还不包括由于发展需要产生出很多不符合更高规划的老建筑要拆除及绝大数新增住宅面临着二次装饰而产生的建筑垃圾成倍地发生。就二次装饰一项有调查资料显示,平均100平米的房子二次装饰比一次性装饰多产生2吨多建筑垃圾,可想而知全国一年由此产生的建筑垃圾有多少?消耗的能源、水、木材又有多少?
因此,治理因建筑业带来的大量温室气体、污(废)水排放,倡导和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技术攸关整个低碳经济转型政策实现的关键一环。
二.绿色低碳建筑技术的发展过程
中国为应对建筑领域高能耗、高污染的现状,出台有关建筑产品本身的技术创新制度和法规由来已久。原建设部早在2001年10月颁发的一系列有关建筑节能的设计标准,如《夏热冬冷(暧)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首次从设计上规范了建筑节能的要求;2006年3月原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检验总局联合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第一部从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多目标、多层次地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评价的国家推荐标准,该标准从六大方面,即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省材与材料资源、室内环境质量与运营管理等,涵盖了绿色建筑的基本要素,并划分了绿色建筑评价等级要求;2008年10月1日我国第一部节能法律条例施行,即《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该条例首次从立法角度对参与建筑产品建造的生产和使用者均加以法律约束,是对建筑节能减排的国家意志体现。2010年7月1日实施的《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和《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这两部标准的则赋予政府、社会团体在检测建筑节能效果时提供了合格与否的标准尺度。
从上可以看出,建筑物作为特殊的工业产品,其是否有具有绿色低碳的社会价值到现在应该是有一整套的管理手段和办法了,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三.绿色低碳建筑技术体系
所谓绿色低碳建筑(本建筑专指住宅建筑)技术主要包括技术体系和绿色建筑标准概念。技术是:低碳设计、低碳用能、低碳构造、低碳运营、低碳排放、低碳营造、低碳用材、增加碳汇;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技术体系主要是把降低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为最终目的的一系列建筑建造行为,涵盖了建筑从开始设计到建造过程和使用过程,并对建筑本身及建筑群间创造碳汇能力进行了要求。绿色建筑标准强调的不仅是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主要是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达到与环境生态平衡,具有生态、环保特征;对室内也要求布局十分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像太阳能、地源热、空气热之类的可再生能源,为建筑的居住者提供舒适的、健康的居住环境。
四.绿色低碳建筑住宅的实践示范区
绿色建筑条例范文3
尤勇认为,《计划》是在北京加快建设世界城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出台,意在巩固扩大“绿色奥运”成果,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资源环境约束新挑战,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促进首都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计划》总体框架分为六部分,最主要内容可概括为“3910”,即构建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态三大体系;实施九大工程;完善十项机制。通过《计划》实施,要使北京的绿色生产特征进一步凸显;绿色消费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计划》明确提出发展的总体目标,并把总体目标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到2012年:通过构建生产、消费与环境三大体系,实施九大绿色工程,完善十项保障机制,为把北京建设成为绿色现代化世界城市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到2020年: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绿色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弘扬,宜居生态环境基本形成,将北京初步建设成为生产清洁化、消费友好化、环境优美化、资源高效化的绿色现代化世界城市。
打造三大体系全力建设绿色北京
《计划》提出构建三大体系即:绿色生产体系、绿色消费体系和绿色环境体系。这三个体系各有其丰富内容。
绿色生产体系:振兴发展高端产业。深化实施清洁生产,淘汰退出劣势产业。
振兴发展高端制造业包括四个方面。首先要提升服务业发展品质。《计划》提出,要加快发展生产业;大力发展生活业;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培育低碳服务产业;同时,要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其次,要推动制造业结构升级。要做大做强移动通信等重点领域;集中精力发展研发设计等产业高端环节。第三,加快培育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要重点研发电动汽车等技术和装备,促进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工程化服务能力,培育扶持一批产品和技术综合解决方案提供企业。第四,要重点发展都市绿色农业。积极支持籽种农业等业态;重点发展现代花卉等。农业发展列入《计划》中,不仅使绿色生产内涵更丰富,也使绿色生产体系更完善。深化实施清洁生产。《计划》提出,鼓励企业建立健全从项目建设到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经营、销售服务全过程绿色管理体系。要广泛开展清洁生产,包括要完成首批重点污染源企业及其他210家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并试点推进服务业等行业清洁生产审核。
淘汰退出劣势产业。继续做好企业搬迁调整工作,调整制定本市限制发展的产业与技术目录;加快改造淘汰落后设备工艺等。
绿色消费体系:打造绿色政务,倡导绿色商务,营造绿色生活。
打造绿色政务,包括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推广电子政务、推行绿色办公三个方面。《计划》提出,要研究出台本市政府绿色采购实施细则,优先将自主创新节能环保产品、设备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等。
倡导绿色商务,《计划》鼓励开展绿色营销,搭建绿色物流体系,并覆盖商务过程始终;支持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
营造绿色生活,在生活方式、消费行为和文化理念方面都注入“绿色”概念。《计划》提出,引导市民选购环保建材、绿色家具、绿色照明、节水器具等产品;鼓励市民选购小排量、低排放汽车等。
绿色环境体系包括三方面工作:完善绿色空间,改善水域环境,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在完善绿色空间上,《计划》提出要培育生态友好型绿色产业,促进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等内容;在改善水域环境上,《计划》提出,加强水源地保护,提升水系服务功能,美化城市水体景观,水成为城市灵魂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要素的思想在《计划》中得到更清晰展现;在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上,《计划》提出强化噪声管控,推进室内家居环境污染治理。
实施九大工程提升绿色发展承载能力
为切实推动绿色北京建设,有效构筑三大绿色体系,北京要根据三大体系建设要求,突出阶段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项目。通过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承载能力。这九大工程包括:清洁能源利用,绿色建筑推广,绿色交通出行,节能环保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循环型水资源利用,城乡绿化美化,绿色典范打造工程。
清洁能源利用工程。要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计划》提出太阳能集热器利用面积达700万平方米;建成一批重点示范项目。同时,完善能源输配网络,提高电力在终端消费中的比重;开展智能电网试点,重点推进示范项目建设;推进远郊新城和有条件的重点镇通燃气。推进能源清洁化利用,基本完成新城集中供热项目建设;启动能效电厂工程。
绿色建筑推广工程。强化新建建筑节能标准。研究制订并执行高于国家的地方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广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为重点,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的绿色建筑典范。深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完成千万平米既有住宅、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完成400栋大型公建用电分项计量和动态监测;完成3000万平米既有建筑供热系统节能改造。重点推进公共机构节能改造。出台政府机构节能指导意见。
绿色交通出行工程。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继续加大轨道交通建设,到2012年总里程达到420公里;实施一批道路微循环工程和交通设施改造项目;增辟公交专用道,完善线网功能结构。积极推广新能源环保汽车,加快充电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慢行交通系统,将自行车纳入全市交通规划。逐步完善智能交通体系。
节能环保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工程。加快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大力推广节能型中央空调、变频电机等能效技术产品;全面推广节能环保新产品。广泛推广能效等级Ⅱ级以上空调、冰箱等十类产品;继续推广高效照明产品。全市公共机构及居民家庭基本实现绿色照明。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完善废旧资源分类收集体系。加快建设一批生活垃圾处置设施;稳步推进污泥处理设施建设,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持续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重点支持废旧家电、园林废弃物等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完善废物交换信息网络。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工程。严格控制锅炉排放污染;加强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适时推动新购机动车尾气排放执行国V标准。逐步建立机动车尾气遥测网络;加大工业废气和扬尘污染治理力度。
循环型水资源利用工程。加强水源保护力度,全面推动全市83条小流域生态清洁治理;持续开展节约用水。提升污水处理水平。扩大再生水利用,推动工业中再生水的利用比例达到30%;推进六环路以内建筑
工地利用再生水、施工降水替代自来水;加快推进再生水配套管网建设。
城乡绿化美化工程。巩固山区绿色生态屏障体系,构筑平原绿色生态网络体系,完善城市绿化生态景观体系。在现有34处郊野公园建设基础上,继续建设一批郊野公园;全面实施11个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启动42个重点镇休闲公园建设。
绿色典范打造工程。要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鼓励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部分高端产业功能区打造成为低碳示范园区。推进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形成3-5个生态示范园区;推进30-50个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建设。树立宣扬绿色消费典范。
完善十项机制提升政策综合保障能力
为确保“绿色北京”建设顺利开展,《计划》还包括十项保障机制,这十项机制是:组织领导、法规引导、标准准入、价格调控、财税金融、科技支撑、市场服务、评价考核、协调协作以及社会参与机制。
组织领导机制。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绿色北京”建设协调工作,重点解决在实施行动计划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制定相应政策,确保行动计划顺利实施。各区县、各部门将“绿色北京”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细化分解相应建设任务,通过整合和统筹全市资源,形成“绿色北京”建设合力。
法规引导机制。《计划》提出,要修订《北京市城市河湖保护管理条例》、制定出台《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积极推进湿地保护地方立法;严格执行《北京市实施办法》、《北京市水污染防治条例》和《北京市绿化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落实《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北京市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促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编制《绿色北京中长期建设规划》;继续研究大气污染防治的系统性规划与阶段性措施;研究出台促进绿色市场、绿色消费、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制订节能减排奖励政策。
标准准入机制。《计划》提出,要研究制订绿色产业准入标准,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研究碳排放指标和计量、交易等相关标准体系;研究制订主要耗能产品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完善固定资产投资节能审查制度,探索能效评估机制;建立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地方标准和技术规程;研究绿色低碳产品认证、监管机制;推动开展节水型产品认证工作;探索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在大型公共建筑、居住小区等领域的试点应用。
价格调控机制。《计划》提出,研究落实促进风力发电、垃圾发电、太阳能发电电价政策;对本市限制或淘汰行业实行高水价和再生水低价利用双向调控;健全热计量收费机制,逐步推行分户计量;逐步建立超定额加价,能源级差价格机制;建立垃圾产生单位排放登记制度,适时调整垃圾收费标准;全面推广脱硫加价政策,研究制定脱硝加价政策;推动实施分时段、分区域的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
财税金融机制。《计划》提出,每年安排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绿色北京建设;研究制定高效节能产品推广使用补贴政策;研究探索农村地区清洁能源使用财政补贴政策;建立北京市绿色产业投资基金;加快推动北京环境交易所、中国林权交易所等要素市场建设;加大对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金融授信服务支持;积极支持发行中小企业节能减排集合债券。
科技支撑机制。《计划》提出,充分利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惠政策,加大对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技术研发支持力度;加大政府对中关村自主创新绿色产品采购力度;对企业承建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给予配套资金支持;重点建设一批节能减排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标准联盟、技术联盟、产业联盟的建设;继续年度节能节水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推广计划。
市场服务机制。《计划》提出,要研究出台促进节能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引导公共机构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进行节能改造;探索节能量和节水量指标交易;研究制定林权流转管理办法,规范林权交易;培育扶持一批节能减排市场服务机构;搭建企业清洁技术交流和能源消耗等信息共享平台。
评价考核机制。《计划》提出,逐步将“绿色北京”建设相关指标纳入现有节能减排考核体系,建立统一考核机制。完善统计制度,加强能源消耗、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指标的科学统计;建立重点污染源动态监测平台;加大相关领域监察执法协调力度。
绿色建筑条例范文4
关键词:建筑节能,围护结构,绿色能源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和城中村拆迁,建筑行业发展迅速,但在以往的建设过程中,没有注重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造成了能源消耗过大,限制了可持续发展。当今,在我国提倡节能减排的要求下,建筑行业也转向了绿色节能建筑,既能让住户享受更绿色环保的居住环境,又达到了节能的目的。因此,建筑节能至关重要。
1建筑节能概述
1)建筑节能的定义。建筑节能是指建筑物执行国家规定的节能标准,满足绿色环保的要求,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采用节能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利用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从而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节约能源[1]。目前,我国大力提倡使用绿色可再生能源,将建筑节能技术广泛应用,既能够节约我国有限的能源,也可以保护环境,减少污染。2)国外建筑节能发展现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重视建筑节能,依据本国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并在本国政府大力扶持和监督下,建筑节能的相关标准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效果良好。德国在进行建筑节能改造前就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并根据执行情况进行相应的奖励和处罚,使得建筑节能改造收效甚好,改造后,不但减少了建筑耗能,而且居住环境更加健康环保。丹麦实行的建筑节能条例是世界上最早且最严格的,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丹麦制定的长期城市规划、建筑规范要求促进了绿色城市化进程,奠定了建筑低能耗的长远发展,总体上减少成本投资,增加收益。它制定的建筑规范要求针对的是建筑物整体的能源消耗情况,而非局部。丹麦是绿化能源系统领域的先驱,它在城市建设方面减少了对高污染、高耗能材料的使用。3)国内建筑节能发展现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短缺,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能源与环境面临巨大的挑战。每年我国新增建筑房屋面积高达17亿m220亿m2,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现在人们购房时除了关注住宅的质量、实用性外,还关注周围环境的绿色环保,伴随着建筑产业的迅猛发展,建筑耗能迅速增长,占我国整体能耗的比重较大。建筑能耗主要包括消耗在供电、制冷制热等方面,能耗较大,但在我国已有建筑中达到绿色节能建筑的寥寥无几,其余建筑都达不到要求,致使大量能源浪费。每年新建建筑的物资消耗水平相对较高,基础物料如钢材、水泥比起发达国家耗损严重,有些可回收利用资源的重复利用率也较低[2]。虽然我国从1998年开始陆续出台了多项建筑节能标准,对建筑外墙、门窗等进行了规定,但由于我国推行建筑节能的时间较短,任务还非常艰巨,因此大力推行建筑节能是建筑行业发展中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可以有效减少建筑能源消耗。总之,建筑节能是新形势下,符合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策略。
2我国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
1)建筑节能意识淡薄。因为我国对于建筑节能的法规、标准出台较晚,且没有大力推广,所以大众对建筑节能的意识淡薄,从而在选购房屋时忽视了建筑节能的要求。另外房地产开发商抓住了大众的消费心理,只注重了建筑的外观高端大气,结构合理,而忽视了建筑节能的情况。由于开发商把建筑节能的投资压缩到很小,为了符合开发商的利益,建筑设计师也不能将一些节能措施应用到建筑设计中,从而导致了建筑能耗比较大。2)建筑节能新材料、新技术水平落后。我国对于建筑节能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投入较少,重视程度不足,对比发达国家水平处于初级阶段。在节能材料方面,我国生产节能材料的厂家数量少,而且生产设备、生产工艺落后,以致于生产出来的节能材料达不到节能降耗的指标。在节能技术方面,没有引进世界上先进的技术,也处于一定的落后水平。因此,我国应当加大对节能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投资,政府也可以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建筑节能产业的发展。3)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虽然我国也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相关条例,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建筑节能明确的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配套法律,使建筑节能工作在法律的监督之下,有法可循。
3建筑节能措施
1)建筑规划与设计。近年来绿色节能建筑的思想大力提倡,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在建筑设计时,更关注建筑的环保、节能情况,根据建筑物周围的气候、环境,如外界自然风、绿化、地形等进行有效利用、合理设计,这样能创造适宜的建筑室内环境。首先要合理选择建筑的地址,在建筑周围设计树木、草坪、水流、假山等合理的外部环境;其次合理设计建筑形体、日照及朝向,比如在沿海地区,引入自然风,建筑朝向可以采用坐北朝南,既能起到节能的作用,又可以在冬季起到保温作用,夏季充分利用自然风并尽量减少太阳照射时间。因此,在建筑规划设计时,要遵循相关的节能设计标准,选择适合这个地区的建筑朝向等重要因素。2)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建筑围护结构包括屋顶、外墙、隔热材料、门和窗等,这部分的节能设计是根据改善它的热工性能来完成的,对减少建筑能耗、提高环境质量、改善住户视觉和舒适度有一定的作用。在屋顶设计方面,可以在屋顶上增加隔热层,防止屋顶温度过高,提高顶层住户的舒适度。此外,在屋顶上安装一个遮阳板,可以减弱阳光的辐射,起到屋顶隔热的效果。在墙体设计方面,分为内保温和外保温,现阶段应用较广的是外墙保温,可以采用复合墙体,在主墙体结构上增加复合的绝热保温材料,这样可以隔绝室内外热量传递,起到夏季隔热、冬季保温的目的,从而减少建筑冷、热消耗[3]。在门窗设计方面,现代建筑越来越多设计成玻璃幕墙,既可以为住户提供更好的采光及视觉享受,又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后增加了玻璃的隔热功能,经济实用。3)利用绿色能源。在建筑节能方面,绿色能源的利用对减少建筑能耗十分重要。绿色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当前在建筑节能上使用的绿色能源有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太阳能的利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如: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以后有望实现商业化,可供建筑照明;利用太阳能开发的光伏水泵,应用在建筑上可实现供水;太阳能灶也得到一定的推广[4]。总之,太阳能在建筑节能方面的利用规模还较小,未来的发展应用空间还十分广泛。在利用地热能方面,如地源热泵系统,一方面可用于采暖供热和制冷,另一方面可利用高温地热能发电,它是一种高效的节能技术,现已应用到住宅项目中。在风能利用方面,较适用于多风沿海地区,在国外已有实现的案例,但在我国还只是停留在利用自然风的发展阶段。
4结语
在我国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建筑节能势在必行。我国只有不断学习国外建筑节能的先进理念,加大对节能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保障体系,增加民众对建筑节能的认知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德宣.节能建筑设计与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23-24.
[2]仇保兴.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和建筑节能的形势与任务[J].绿色建筑,2012,5(3):8-9.
[3]曾于平.绿色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措施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4(15):30-32.
绿色建筑条例范文5
任务,下面我就全区建筑节能墙改与供热计量等方面的重点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支持和指导下,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厅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自治区在相关部门及各市县人民政府的支持和配合下,全区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干部职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全面超额完成了 “十一五”和年度建筑节能墙改和供热计量目标工作任务。重点作了以下工作:
(一) 建章立制,扎实推进,建筑节能工作成效显著
二是完善政策,强化监管,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力大幅提升。出台了《**民用建筑节能办法》(自治区人民政府第22号政府令),印发了《**民用建筑节能信息公示管理办法》、《**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管理暂行办法》、《**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改革目标责任考核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标志着建筑节能政
策法规体系基本健全;发挥图审、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关口作用,建立完善建筑节能从设计审查到竣工验收备案全过程闭合监管体系,标志着闭合监管机制形成;建立建筑节能墙改责任考核制度,与五个地级市和18个县(市)建设主管部门签订建筑节能墙改目标考核责任书,组织对全区各市县建筑节能墙改目标责任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做到年初建账、年中查帐、年底交账,切实将建筑节能墙改各项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位,标志着建筑节能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基本建立;强化建筑节能和新墙材应用质量监管,组织建筑节能墙改专项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建筑节能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规范建筑节能工程各实施主体的质量行为,全面提升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力,标志全区监督检查成为常态。
三是启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率先实现我区绿色建筑零的突破。印发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代自治区人民政府编制完成《**绿色建筑“十二五”专项规划》(报批稿),编制印发《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技术标准及政策汇编》,成立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与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联合举办全区绿色建筑培训班,我区13位专家荣获国家绿色建筑评审专家资格证书。“中房—东城人家(一期)工程”经专家评审、我厅审核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备案,被授予**首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二星级称号。标志着我区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机制已经建立,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已经形成。
五是积极开展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提请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了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起草印发了《**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制定《**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工作方案》,在全区范围组织开展民用建筑能耗调查统计工作,固原、**等市县已完成建筑节能及能
耗信息统计调查。
(二)抢抓机遇,创新工作,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稳步推进。
(三)以节能、节地节材、
利废为导向,大力推进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应用。
一是积极引进、研发和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技术、产品、工艺和设备。支持新墙材企业重点研发节能自保温或复合保温的煤矸石烧结制品,形成与结构同寿命自保温或复合节能保温新墙材体系。成立课题组,对“煤矸石页岩自保温砌块”、 cl新型节能抗震结构体系、hs系列建筑节能结构体系和jt砖自保温结构体系进行专题研究,并开展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在示范工程基础上,编制地方标准,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应用,切实做好节能抗震新型墙材和结构体系推广应用的项目筹备。**中节能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制的煤矸石页岩烧结自保温砌块,已形成20万m3产能,在石嘴山市汉唐庭院住宅小区进行试点应用;**奥伯环保建材有限公司和**东方建材厂研制的(复合保温)烧结多孔砖,已形成250万块标砖产能,已在贺兰县宝庆花园住宅小区试点应用。
二是支持建材企业更新改造和技术升级。积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本地粉煤灰、硫石膏、工业废渣等,发展符合建筑节能轻质高强的复合墙板和蒸养制品以及南部山区高孔洞率、高质量的粘土类墙材制品。2012年改造和新上砖、砌块、板材3种类型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生产线8条。节能保温新型墙体材料的生产已经逐步走上自动化,新型墙材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发展势头良好。目前,我区符合建筑节能轻质高强的复合墙板、复合节能保温砌块以及烧结蒸养制品等各类新型墙体材料规格齐全,能够满足各种结构体系民用建筑工程应用。
,引领和带动优质节能自保温结构体系的新型墙材的生产和应用。
(四)扎实推进城镇供热计量改革
三是积极落实供热计量收费政策。银
川市率先制定出台了两部制供热计量价格并制定了具体的计量收费办法,从2012年采暖季开始,对具备供热计量收费条件的建筑全部实行按用热量计量收费。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项目全部实施供热计量收费,并认真做好计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制定和完善我区供热计量收费政策提供数据和支持。石嘴山市、**市、固原市、中卫市、**县等供热计量价格和收费办法正在制定或报批。
2012年是建设领域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的收官之年,一年来,我们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求真务实,奋力拼搏,建筑节能墙改和供热计量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城乡建设事业快速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在此,我代表住房城乡建设厅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建筑节能墙改和供热计量工作的自治区财政厅、经信委、发改、物价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同志们,向建设系统支持和帮助建筑节能墙改和供热计量工作的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辛勤工作在建筑节能墙改和供热计量工作一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崇高的敬意!
二、关于2011年主要工作任务(一)指导思想: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筑节能墙改和供热计量工作将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住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以建设领域节能减排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提升能力建设为为突破口,以完善配套政策和技术标准为手段,以改善建筑功能、提升建筑品质、调整建筑用能结构和方式的转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目标。强化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力,扎实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大供热计量改革力度,大力推进新型墙材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扩大可再生能源应用规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全面实现建筑节能墙改和供热计量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业绩,为全区建设事业跨越式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目标任务
。各县城镇规划区(城关镇)范围内进行节能65%标准示范试点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节能75%的试点示范工作;争取完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二五”安排的非节能适宜改造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与节能改造任务,完成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及既有居住节能建筑的供热计量改造;完成区、市两级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建设;全区新型墙材的生产能力达到31.5亿标块,新型墙体材料在城区建筑应用比例达到70%以上,全面完成县级规划区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推进山区乡镇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稳步推进农村建筑节能工作,在自来水普及的农村,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供应和太阳房技术。
(三)强化监管,落实责任,全面推进新建建筑节能工作深入开展。严把“三个关口”:设计图审关,竣工验收备案关,工程交付使用关;落实 “三项制度”:节能监督检查制度,能耗信息公示制度,节能专项验收备案制度。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及所属质量监督、节能墙改、图纸审查机构,要强化监管,切实履职,严格落实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执行,确保全区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实施到位率96%,五个设区市100%达标。
(五) 加大供热计量改革工作力度,五个设区市年内供热计量收费全覆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四部委《关于进一步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工作的意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实施意见》,按照“政府主导、热企实施、社会监督(六)积极推进建筑能耗动态监测和能耗统计报表制度建设。深入开展全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工作,全面完成全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搭建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数据平台,对典型建筑进行能源审计和能效公示,启动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建节能改造,完善相关配套管理制度,全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初步形成。建立并及时报送建筑能耗统计报表,盘清建筑能耗家底。
技术标准支撑。区标办、节能墙改办、新技术协会做好重点技术集成和综合示范技术研究,指导各地扩大示范规模,提升示范工程技术含量和辐射带动效应。
(八)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以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为抓手,继续完善我区绿色建筑评价配套标准及政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完成《**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制,提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实施《**绿色建筑“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大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技术集成、政策引导和成果推广力度,加快绿色建材产业、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推动适宜性的绿色建筑关键技术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加大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建设。启动三星级绿色建筑示范工程评审工作,大力发展二星级绿色建筑工程建设,促进我区绿色建筑健康发展
(九)抓大项目,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利废新型墙体材料。充分发挥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四两拨千斤”的政策杠杆,大力扶持和鼓励新墙材企业建设上规模、上档次、满足50%以上建筑节能标准的新墙材项目。通过大项目建设,消纳宁东重化工基地以及各大电厂产生的上千万吨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废渣,促进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和新型墙体材料的健康发展。
三、关于保障措施和关键要求
(一)对于新建建筑,重点是执行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关键是严把许可备案关口。积极做好《**建筑节能条例》(草案)的调研和起草工作,力争使其列入2012年人大立法计划。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民用建筑节能办法》确定的基本法律和规章制度,进一步强化新建建筑节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加**建建筑节能工程质量监管,强化新建民用建筑节能工程从规划设计到竣工验收各环节监管措施。切实把好施工图设计审查备案、竣工验收备案和交付使用“三个关口”,不符合节能标准的图纸不得通过设计审查,不得通过设计审查备案,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不得开工建设;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不同步安装供热计量设施和室内温控装置的民用建筑工程,就是不合格工程,坚决不予通过节能专项备案和竣工验收备案,不得交付使用,不得办理交易手续。确保100%满足
结构抗震安全、环保节能强标的建筑交给用户使用。
(二)建立建筑节能与墙改工作协调管理和目标任务考核机制。加大与发展改革、财政、经信、教育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协调力度,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建立并落实建筑节能协调机制,定期交流和研究解决建筑节能与墙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形成内外联动的工作局面。继续坚持建筑建筑节能墙改和供热计量考核工作,进一步修改完善考核办法,强化考核手段,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对工作开展好、成绩突出的市县和部门实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效果较差的追究责任和行政问责。
(三)创新推进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的体制和机制。一是积极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研究制定配套激励政策,扶持专业节能公司,培育节能市场;二是鼓励供热企业投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立谁投资谁受益,多投资多受益的建筑节能投融资市场机制,吸引和调动社会力量投入节能改造,拓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投融资渠道,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健康发展;三是加大墙改基金支持既有建筑节能节能改造的力度。
绿色建筑条例范文6
关键词:房地产业;绿色建筑;政府职能
我国是世界能源消耗大国,每年竣工的房屋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城镇现有建筑面积430亿平方米,并且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建筑物在建造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非常大,建筑耗能已经成为我国的三大用能领域之一。房地产的发展对环境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房地产开发建造及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已占到全社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房地产开发的商业建筑约占我国建筑总量的25.4%,但其能耗几乎是住宅10-15倍。
发展绿色建筑意义重大。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是建筑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建筑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工作。
1.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的理念最先是由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在60年代提出。伴随1969年美国风景建筑师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的问世,绿色建筑理论被正式确立。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绿色建筑理念也得到了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的支持,对绿色建筑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
2.发展绿色建筑中政府的作用
2.1 政府与市场
绿色建筑的发展受到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市场对绿色建筑的发展有基础性促进作用,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在其经典教科书经济学中指出:“市场经济是一个精巧的机构,通过价格和市场体系,无意识地协调着生产者、消费者及其活动”。在成熟的市场机制下,市场的需求才是绿色建筑得以推广的根本动力。
2.2 市场失灵与政府职能
在成熟的市场机制下,市场对推广绿色建筑的促进作用是基础性的。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在现实中,常常会出现市场机制不能或难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现象,即市场失灵。这就需要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纠正市场失灵,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2.2.1外部效应与市场失灵
绿色建筑具有外部效应。绿色建筑不仅对企业或业主本身有好处,也给社会中其他的主体带来的节能、环保等外部效应。社会无成本的分享了绿色建筑产品的外部效益,因而绿色建筑产品的有效供给往往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绿色建筑活动的外部效应是市场本身无法解决的,只有政府加以干预调节,通过经济政策、激励型措施来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2.2.2准公共物品的属性与市场失灵。
由于绿色建筑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市场难以提供或难以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这需要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譬如给予绿色建筑优惠的税收政策,提高开发商建设绿色建筑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推广绿色建筑中的市场失灵,要求政府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干预,以弥补市场不足。
2.3 系统失灵与政府职能
绿色建筑的推广工作其实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内部存在着政府、开发商、建筑师、业主以及承包商等主体。在这个系统中,各主体为了各自的利益,会出现信息不畅通、作用不协调等系统失灵现象。作为一个系统,绿色建筑的发展既取决于单个主体发挥作用的状况,更取决于这些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2.4政府失灵及克服
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市场失灵和系统失灵要求政府进行干预。但正如市场不是万能的一样,政府也不是万能的,政府在对绿色建筑的干预过程中会出现干预过度或干预不足的现象,也就是政府自身失灵问题。政府失灵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政府干预过度;二是政府干预不足。
3.绿色建设在我国的实践
我国推行绿色建筑战略是在国家战略发展的背景下逐步进行的。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国家相关战略的背景下,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
3.1列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
2005 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作为11 个重点领域之一,在“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中,“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是五个优先发展的主题之一。
3.2初步确立法规标准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和实施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初步建立,《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及《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等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相继,建立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正式启动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结束了我国依赖国外标准进行绿色建筑评价的历史。
3.3搭建绿色建筑交流平台
2005 年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有关部委每年召开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大会主要交流、展示国内外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最新成果、发展趋势和成功案例,研讨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技术标准、政策措施、评价体系和检测标识,分享国际国内发展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工作的新经验,促进我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深入开展。大会已成为推进绿色建筑发展,传播交流新技术、新产品、新经验,加强国际合作的宣传、交流和示范的平台。
3.4创新绿色建筑技术研究
2004 年,原建设部设立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绿色建筑创新奖分为工程类项目奖和技术与产品类项目奖,为推进我国绿色建筑及其技术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7 年7 月,“百项绿色建筑与百项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项目”启动,旨在通过这项工程形成一批以科技为先导、节能减排为重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和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
近年来,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有了长足的发展。到2009 年底,绿色建筑面积累计达到2 000 多万m2,全国城镇新建建筑设计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为99%,施工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为90%。北方采暖地区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共计10 949 万m2,可形成年节约75 万吨标准煤的能力,减排二氧化碳200 万t。
4. 改善节能设计问题的措施
4.1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传统的建筑与施工观念。
4.2建立健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准则》等绿色建筑及施工评价标准。
4.3建立健全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应符合我国国情,与上述现行的标准和规范相一致,欠妥之处应尽快改进。评估体系除定性指标外,还应尽可能多地采纳定量指标,适当考虑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评价指标,保证评价结果的相对客观公正性,用以引导绿色建筑的发展。
4.4因地制宜地制定标准。要充分考虑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全国范围内划分若干类地区,让评估体系适合于不同地区、不同建筑的需要,使评估体系兼具综合性和独特性。
4.5构建绿色建筑政策体系。绿色建筑的前期投资较传统建筑高20% ~ 40%,这是制约开发商投资绿色建筑的主要因素。因此,政府应通过实行强制性和鼓励性政策,引导开发商投资绿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