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影视文学的表现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影视文学的表现手法范文1
[关键词] 唯美主义;人物形象;文学分析
《水浒传》的故事在我国流传已久,妇孺皆知。它早在10年前就被拍成电视剧并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中播出,主题歌《好汉歌》也曾风靡一时。在时隔十多年之后,新版电视剧《水浒传》再一次在全国很多地方电视台热播,掀起了一股收视狂潮。这种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值得人们深思。且不提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单就创作手法这一点就可以分辨出新旧版电视剧《水浒传》的差异,即新版更多运用了唯美主义手法去刻画人物形象及其心理变化,让观众感到剧中人物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这种手法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精美、逼真的视听效果,而是为了使唯美的环境气氛能够与剧中人物的命运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增加了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为新版《水浒传》增色不少。
同样,国外的影视剧创作者也一直在运用唯美主义手法增强戏剧效果。不过,如果从更细的层面上看,国外影视剧创作中唯美主义的表现方式与国内还是有所区别的。这种区别与人文环境、创作理念以及价值追求息息相关,是一种客观存在。因而,有必要对这同一种创作手法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异同之处进行文学性分析,以达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目的。
一、国内外影视剧创作中,唯美主义手法的运用 还是以新版《水浒传》为例说明问题。对于中国的大多数观众而言,《水浒传》当中的很多经典故事很早就作为小说写作的典范选入了中学教科书,部分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比如,脍炙人口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松打虎》以及《李逵负荆》等典型故事片断给很多人以原始的中国文学启蒙教育。在作者施耐庵的笔下,这些爱憎分明、武艺超群、疾恶如仇、有胆有识的英雄人物深深地印在了读者或观众的心里。问题是,写作手法和电视表现手法是不一样的,以原著为蓝本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以后始终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不可能做到完全吻合。怎样才能够缩小这个偏差?怎样才能使通过电影电视艺术手法表现的人物形象能够与原著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更多的一致性?这就需要运用唯美主义的表现手法进行勾勒和渲染。例如,在新版《水浒传》中,林冲蒙难沧州的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当时的林冲对自己的妻子牵肠挂肚,朝思暮想,不思茶饭,内心沮丧,苦闷异常,而且还正在面临着高衙内在暗地里对他实施的追杀。在表现这一场景的过程中,创作人员对于周围的环境进行了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式的刻画,林冲脸上的每一个表情符号都跃入观众的眼帘。同时,创作者还运用蒙太奇的手法让林冲妻子的形象在他恍惚不定的幻觉中悠然显现。当林冲站起来奔向他妻子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这是一个不能实现的梦:他的妻子并不在他的眼前。他看到的只有屋外漫天的风雪以及屋内阴冷肃杀的沉寂。这种情形更增加了林冲内心的愤懑和无比的仇恨之情。人在景中,景在心中,情景交融,珠联璧合,林冲作为悲情英雄的形象更加完整,也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国外。在好莱坞经典影片《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中,主人公斯嘉丽出现时的场景就与前述林冲出现时的场景大不相同。如果说中国的影视剧创作人员注重运用短焦镜头刻画人物的话,其国外同行比较看重白描式的外景创设。斯嘉丽是生活在美国南方的一名上层社会的女性。她养尊处优,任性好强。只是战争改变了她的生活,她的命运和她的感情。创作者为了呈现南北战争爆发之前美国南方的生活景象,较多地运用了广角镜头,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晚霞的柔美,夕阳的绚烂,田野的空旷与天空的浩渺。到处充满了阳光,静谧与祥和。紧接着,战争爆发了,曾经美好的一切均被破坏了,主人公的命运也由此开始了改变。通过这种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由于中外在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不同,影视剧创作人员在运用唯美主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着眼点也是各不相同的。这种不同更有助于创作者以本国观众较能够接受的方式体现创作意图,争取最佳的观赏效果。
二、国内外影视剧创作人员在表现人物形象上唯美主义的运用 中国人普遍接受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这种意境不是故弄玄虚,而是一种高层次的美感,是一种近乎玄妙式的艺术直觉。新版《水浒传》在表现武松打虎场景的过程中,就充分运用唯美主义方法再现了武松的英雄形象。需要指出的是,此处唯美主义手法的运用是以粗线条的方式进行的。在武松打虎之前,他首先要在景阳冈下的一处饭馆就餐。虽然店家早已警告武松“三碗不过冈”,但武松艺高胆大,不畏流言,敢于挑战,硬是足足吃了十八碗酒。酒足饭饱之后,店家善意劝告武松不要翻越景阳冈,以免“大虫”害了其性命。武松还是不信这个邪,乘着酒兴强行过岗。在表现武松步履蹒跚地踱步走上景阳冈的过程中,主创人员刻意用了几个镜头叠加的方式表现武松的“酒态”:他走起路来踉踉跄跄,东倒西歪;看眼前的东西也是亦真亦幻,眼花缭乱;不过,手里紧握的哨棒不离左右,步伐凌乱但豪气不减。这样的镜头语言的运用就为随后要发生的故事作了铺垫,天衣无缝,惟妙惟肖。
与此相似,好莱坞巨片《角斗士》(The Gladiator)在表现英雄人物麦克斯莫斯(Maximus)形象的时候就是另外一种情形了。由于罗马帝国皇帝儿子的陷害,麦克斯莫斯被夺走了兵权,遭到了逮捕,双手被绑带到了密林深处,即将被三个押送的骑兵处死。此时的天气已近寒冬,光秃秃的树木上没有树叶,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寂静得让人窒息。麦克斯莫斯被带下了马,双膝跪在地上,准备以“士兵的方式”死去。恰在这时,奇迹出现了。麦克斯莫斯凭借他过人的胆识,果敢的勇气和神武般的格斗技能,在宝剑刺向他颈部的一刹那奋起反击,不但没有被处死,反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死了执行处决任务的三名骑兵。看到这样的镜头,大部分观众都觉得不可思议,瞠目结舌。麦克斯莫斯绝处逢生的超强本领恰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他带领北方军团所立下的赫赫战功是名副其实的。尤为重要的是,这一段看似无足轻重的描写折射出麦克斯莫斯的“角斗士”形象,即他只有不断与命运抗争,才能得到生存的机会,继而争取到属于他的个人自由。唯有这种精神才是真正的角斗士精神。这种洋溢着血腥的、粗犷的唯美主义手法的运用,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充满悬念,意境深远,让观众从内心里对麦克斯莫斯这样的英雄崇拜至极。
三、国内外影视剧创作人员运用唯美主义手法的侧重点 评判影视剧制作质量好坏的主要标准是观众的认可程度。在影视剧市场日趋成熟且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票房成绩成了一个重要的衡量性指标。为了取得较好的票房成绩,影视剧创作人员使出浑身解数,投市场所好,倾力打造观众喜欢的影视剧作品。
在国内,自改革开放以来,影视剧创作者主动学习、借鉴和吸收了西方影视剧制作中常用的唯美主义创作方式,往往追求一种动人心魄的视觉冲击力,借以吸引观众的眼球。对比新老版电视剧《水浒传》,很容易发现新版在视觉冲击力和观赏效果方面要比旧版略胜一筹。不可否认,影视拍摄技术正在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着,特别是数字化拍摄技术越来越受到创作人员的青睐。与旧版相比,新版电视剧《水浒传》的众多打斗和战争场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观赏效果较以往有了显著的提高。再看一看新版《三国》。就笔者本人的观点来看,新版电视剧《三国》要比旧版《三国演义》逊色很多,但同样也运用了唯美主义创作手法,特别是在表现战争的血腥和惨烈方面让人印象深刻。这就意味着唯美主义手法的运用有助于强化影视剧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观赏效果;如果故事情节也特别引人入胜,那么就是成功的影视剧了。
在国外,由于影视剧创作的历史较长,创作人员经验丰富,而且因为其影视剧制作和发行市场机制健全,洞悉观众的需求和感受。从这一点上来说,唯美主义表现手法的运用更多是用来突出故事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影片《澳大利亚》(Australia)就是一个例证。这部影片反映的是二战以前发生在澳大利亚境内的一个故事,时间和空间的跨度非常大,场面宏大,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女主人公从英国不远万里来到澳大利亚处理家务,却发现自己的丈夫离奇毙命。众多的困难和障碍接踵而来,她该何去何从?在这样的紧急关头,她邂逅了她丈夫以前生意上的伙伴,也意外结识了几个土著人。在女主人公的努力下,这些不同的人物聚集到了一起,为了共同的使命而相互合作。这部影片不单单是一部记述个人奋斗史的普通故事片,而且还包含着白人对土著人的种族歧视等问题,从而把战前澳大利亚社会的方方面面巧妙地连缀在了一起,使观众得到了更多的信息,发人深省。还比如奥斯卡获奖影片《国王的演讲》(The Kings Speech)。这部片子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就是告诉人们国王乔治六世如何克服自己语言表达上的障碍和自卑心理,进而成为一名能够顺利发表演讲的国王的故事。这部影片对于唯美主义手法的运用却是精雕细刻,绘声绘色。国王口吃严重,不能在公众面前演讲。无奈之下,他只有求助于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罗格的帮忙。这位对于矫正口吃富有经验的医生是一个普通人,不能与贵为国王的乔治相提并论。虽然在两人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但国王在罗格的耐心帮助、指导和鼓舞下,成功克服了口吃的习惯,成为一名能够正常演讲的国王。最终,国王与罗格成了彼此信任的好朋友。这种唯美主义表现手法可以说是脉络清晰,情节紧凑,但又不失人情味、趣味性、逻辑性和合理性,被评为奥斯卡最佳影片是当之无愧的。
总体而言,从文学分析的角度看,唯美主义表现手法在中外影视剧创作中的运用是灵活多样的。尽管不同的创作者在运用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有利于塑造迥然不同的人物形象,构造耐人寻味的故事情节,委婉含蓄,异彩纷呈,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表现手法是值得提倡的,有助于锻造文学艺术精品,创造一流的影视剧作品,为广大观众奉送高品质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 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 郭晶晶.论波德莱尔的唯美主义文艺观[D].湘潭:湘潭大学,2005.
[3] 董希文.唯美主义辨析[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4] 张宜平,金昌庆.中国现代戏剧与唯美主义[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影视文学的表现手法范文2
影视资源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影视资源中的音乐能够引发学生的听觉共鸣,画面能够使学生产生视觉共鸣,作品中表达的内容与情感能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此外,影视资源还能够开发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常规的知识讲解转变为新的教学模式,且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
一、将影视资源应用于初中语文听说教学中
影视资源拥有生动且连贯的语言,能够将一些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具体的听说体验,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语文知识。在听说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源,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且作品中生动的语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了更好地将影视资源融入到听说课堂上,教师可为学生设计角色扮演的环节。例如,在讲授《两小儿辩日》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同时为学生讲解影视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与语言特点。随后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学生自己选择扮演什么角色,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最后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会仔细揣摩所扮演的角色有怎样的语言特点或者性格特点等,由此便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此外,影视中一些非常优秀的作品同样能够变成听说材料。例如,教师可借助电视剧版《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来进行教学,先带领学生观看片段,王熙凤刚出场时的声音与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观看完影视作品后,教师还可选择几个经典片段,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素材,如此便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影视与阅读教学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价值取向开始出现变化,阅读方式也逐渐开始趋于“快餐”化,对于名著敬而远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借助优秀的影视作品,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的兴趣。近年来,很多中外名著,都被拍成电影或电视剧,广为传播。例如,四大名著、鲁迅的《阿Q正传》、钱钟书的《围城》、外国小说《哈利?波特》以及《廊桥遗梦》等。可以说,影视资源是激发学生进行阅读的良好手段,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影视作品的影响。如《金粉世界》连续剧的播放,使原著成了畅销书,学生在看过电视剧后,都想找出原著来看一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来提高阅读能力。如对比一下原著中是怎样描写场景的,电影或电视剧中又是怎样改编的,找出不同的地方,进行分类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设想,应当怎样改编,怎样导演才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出原著作者的意图。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电视剧《水浒传》中宋江的人物设定有较大的争议,此时,教师就可要求学生对原著进行改编。可先为学生播放《水浒传》的片段,随后在引导学生思考,原著与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特点。当学生对宋江这一人物有了整体上的把握后,再带领学生将原著中的宋江与电视剧中的宋江进行对比。此种带着目的进行阅读的行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也会更加仔细,阅读效率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三、利用影视练写作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借助影视资源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影视资源的趣味性已经带领学生进入了想象的空间。内容丰富的影视作品,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感情上,都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触动。语文教师应当借助这一点,趁热打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作的源泉,只有思维开阔,写出的文章才会更加生动。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结合实际内容来编写,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影视语言中找到表达技巧,能够为后续的写作练习提供好的素材。另外,因为影视资源与文学作品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无论是影视还是文学,都需要特定的表现手法,在影视作品还未问世时,文学作品早已出品,实际上很多影视作品中人物的表现手法都是从文学作品中提炼出来的。因此,在上写作课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借鉴这些手法。在电影中,总有一些特写镜头,这实际上与写作中人物的细节描写非常相似。在借助影视资源来授课时,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充分理解,且能够把影视资源运用到写作过程中。影视资源的丰富性除了能够帮助学生拓展写作空间外,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例如,新闻类节目《今日说法》以及《焦点访谈》等这些社会特点较强的节目,就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社会信息。而《百家讲坛》以及《岁月如歌》等节目,则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些人文精神方面的材料。
影视文学的表现手法范文3
摘要: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国际化进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自新时期文学,特别是新世纪文学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国际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也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国际化进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新时期小说创作与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寻根”小说的崛起,“先锋”小说的艺术变革等,都体现了西方小说的影响。女性作家的女性意识进一步觉醒,女性小说有了很大进展,这与西方女权主义思潮和文学有着直接的联系。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全球化浪潮的涌入,作家创作也日益多元化,当代作家也更关注中国社会的都市化进程及这一进程中的人生百态。商业化气息对文学创作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而且这一影响日益增强。新世纪文学创作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在受到西方发达国家文艺思潮和创作影响的同时,融入中国经验和中国特色,一些优秀作家的创作把中国特色与现代思维及表现手法结合起来,创作出一些优秀的作品,如莫言、余华、苏童、北村等作家的小说,这些小说很多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进而对文学创作也是一种促进,文学与电影、电视的关系更加紧密。80后文学则更多地表现物质欲望,体现了一种全球化对中国青年的深刻影响。
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国际化进程是分阶段演进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色和表现。新时期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也加快了国际化进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小说创作的国际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新世纪的中国小说逐渐融入世界小说的主流。
(一)新时期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在本质上对五四文学的一次回归,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再一次融入世界文流的开端。
从王蒙的小说可以明显地看出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和文学流派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和冲击,王蒙是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写出了《春之声》《海的梦》《布礼》《活动变人形》《坚硬的稀粥》等优秀小说。他的创作不仅有意识地借鉴西方小说的“意识流”手法,可贵的是,他还在小说中融入了多种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元素。他主张“不能接受和照搬西方意识流小说那种病态的、变态的、神秘的或者是孤独的心理状态”。他把李商隐的无题诗也看作优美的“意识流”作品。①所以,他的“意识流”小说摒弃了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晦涩阴暗,更多地表现出中国古典诗词的温和流畅,王蒙的小说把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借鉴与中国古典文学、民间文学的杂糅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他的《活动变人形》《坚硬的稀粥》等作品把批判与调侃、写实与漫画融合在一起,可以看出美国作家海明威、约翰·契佛和德国作家伯尔的影响,王蒙小说把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和文学的影响与中国特色较好地融合为一体,体现了新时期小说创作在学习、借鉴西方的同时,忠实于民族经验的传统,兼容并包各种文学手法、各国作家创作风格的博襟。再一次进入世界格局下的新时期文学,以特有的中国风格与世界文学进行着多元对话。
1985年的中国小说创作明显地表现出西方现代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对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广泛影响。当代的知识精英在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在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影响下,也开始对现代文明进行反思,进而转向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去找寻答案,所以,“寻根”小说异军突起,“文化寻根”也成为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主题,表现了当代小说创作中现代意识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强烈愿望。在创作上产生了一大批“新潮小说”,而这些年轻作家的作品无不受到各种西方现代派小说的深刻影响,如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受到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影响;徐星的《无主题变奏》表现了存在主义人生态度,受到法国作家加缪的《局外人》的影响;韩少功的《爸爸爸》是中国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受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影响;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以元叙事的手法打破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达到了“亦真亦幻”的艺术效果,体现了美国作家霍桑神秘主义的影响,表现了对宿命的深刻感受;另一位美国作家福克纳“追求食物背后某种‘超感觉’的东西”的写法,在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里有所体现,同时,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小说”和郑万隆的“黑龙江故事”也受到了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影响。
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派文学是在模仿、借鉴、超越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创作过程中,中国作家自觉地把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与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中国古典文学等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中体现出一种“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
(二)女性作家的女性意识进一步觉醒,女性小说有了很大进展,这与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和文学有着直接的联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坛出现了女性作家群,她们创作出大批优秀的女性小说。考察新时期女性小说的发展轨迹,她们既继承了“五四”女作家追求恋爱自由、反封建的独立意识,同时又受到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和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在小说创作中表现了前所未有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她们以女性的身份进行写作,向男性中心话语发起挑战,形成了规模不小的女性作家群体,从80年代的张洁、张辛欣、黄蓓佳、刘索拉、残雪、方方、池莉、毕淑敏等,到90年代的林白、陈染、海男、徐坤、迟子建等,再到90年代末的卫慧、棉棉等。这些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小说,是以女性身份看待人生的各种问题和现象,构建独立于男性话语之外的女性写作空间,表现独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意识,成为当代中国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
而当代中国女性小说的发展是受到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和文学的深刻影响的,从西蒙·波伏瓦、玛格丽特·杜拉斯,到钱德拉·莫汉蒂、加亚特里·斯皮瓦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这些西方女性主义代表人物和她们的小说,影响着中国新女性小说的创作。中国当代女性小说在对父权制文化的反抗和对男性话语的逃离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边缘化的女性话语空间,并从主流文学中分离出来,女作家们毫不掩饰地引用西方女性主义话语向男性话语霸权发起挑战。正如女作家徐坤所写:“作为一种边缘话语的女性文学,与其他诸种新潮文学样式诸如先锋、后现代、后殖民等等一样,只是借助于外来语势才得以在国内生成和定位的。其目的,无非是唤醒女性对自己性别意识的自觉和自省,以在男权话语一统天下的缝隙中求得一线女性话语和权力意识的生机。女性文学,说到底,无非就是争得一份说话的权利。”“但愿人人都能冷静下来,认真从女性文学中读出她们那一份不同于男性的、深长而痛楚的生命体验,她们对于爱与善与美的呼唤的焦灼。”②
新时期女性小说是以大量知识女性的爱情婚姻为主题的,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张辛欣的《在同一地平线上》《我在哪儿错过了你》,谌容的《人到中年》,黄蓓佳的《请与我同行》,程乃珊的《女儿经》等,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这一时期最能代表女性意识觉醒的女性小说是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表现了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执著和对无爱婚姻的拒绝,作家对女性的思考是从女性本位出发,以女性的立场和姿态,描写女性的爱情与生活,揭示其生存的困境,展示其独特的风采,体现了作家清醒的女性意识和全新的审美视角。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随着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和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女性写作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她们以鲜明的女性身份和女性视角来抒写女性的独特感受和人生经验。如王安忆的《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对爱情和性进行了大胆的描写,铁凝的《玫瑰门》写出了三代女人从身体到内心的方方面面。
进入20世纪90年代,女性小说成为文坛关注的焦点。女性作家在作品中大胆地表现当代女性的独特意识,并对男性话语权发起挑战,甚至以“躯体写作”的方式建构自己的女性话语权。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海男的《我的情人们》、陈染的《私人生活》抒写了女性个人的生命体验和内心世界,并冲破了男性话语社会的种种,通过“个性化写作”对抗男性话语中心,流露出对女性生存终极意义的探求。林白在《记忆与个性化写作》中写道:“个性化写作是一种真正生命的涌动,是个人的感性与智性、记忆与想象、心灵与身体的飞翔与跳跃,在这种飞翔中真正的本质的人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③而90年代末卫慧、棉棉等“美女作家”的另类写作,更多的是对大众文化和男权社会的一种迎合,体现了商业社会大众媒体炒作的结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一部分现代化大都市女性对自我的放纵,在与世界发达国家文化碰撞中迷乱、丧失自我的精神状态。
(三)从上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文学,随着中国全球化、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小说创作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国际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这一时期的中国当代小说创作表现出浓郁的都市化和商业化气息。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全球化浪潮的涌入,后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当代小说创作中的商业化、都市化特征明显。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也在大都市迅速崛起。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以北京、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为背景的都市小说,无论是以京都生活为背景的王朔、邱华栋,还是以大上海为背景的王安忆、卫慧等,他们的作品都真实地表现了中国的大都市在狂热的全球化浪潮中的百态人生和急遽变化。例如,邱华栋的城市小说《花儿花》《社区人》《正午的供词》《新都市人类》,把视野锁定在90年代以来的北京都市生活,作品中大量描写豪华宾馆、写字楼、卡拉OK、酒吧、立交桥、体育场等都市背景,主人公则是一些活动于其间的、年轻的商业知识分子,他们是在中国全球化、商业化进程中新兴的白领和成功人士,在他们追逐物质欲望的满足和高消费与享乐的真实描绘中,为我们展现了中国中产阶层在全球化过程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展现了全球化语境中文明与文化的冲突。而80后文学则表现了更多的物质欲望,韩寒、郭敬明等的作品中更多地把自己当作一种偶像,追求时尚与享受,体现了一种全球化对中国青年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中国当代小说创作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尽管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从新时期以来就受到各种西方流派的深刻影响,海明威、福克纳、马尔克斯、卡夫卡、博尔赫斯、纳博科夫等作家的作品深刻地影响着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作家,但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在借鉴西方表现手法的同时,一直在探索着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融合。莫言在谈到自己的小说时回忆:“那时(1985年)我也意识到一味地学习西方是不行的,一个作家要想成功,还是要从民间、从民族文化里吸收营养,创作出有中国气派的作品。”④在谈到中国为什么缺少像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那样的作家时,莫言说:“多半是因为我们缺乏怜悯意识和忏悔意识。我们在掩盖灵魂深处的许多东西。”⑤这里不难看出在与世界文明文化的交流与观照中,中国作家对自我创作和民族文化的反思。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新世纪文学,小说创作中也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底色”。例如莫言的《檀香刑》、李洱的《花腔》、王安忆的《长恨歌》、麦家的《解密》等,在叙事风格和表现手法方面,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中国色彩,表现出中国当代作家在国际化进程中日趋成熟的创作心态。近年来,大江健三郎、奈保尔、库切等以本土问题和地方经验为写作对象的作家频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种国际化潮流也促使中国作家更注重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特有的中国经验和中国特色,莫言、余华、李锐等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被翻译介绍到世界各国,并受到国外汉学家的重视和好评。
这一时期的中国当代小说创作和影视、网络的联系更加紧密。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文学和影视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也与电影、电视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莫言、余华、北村等作家的小说不断被搬上影视银幕,像莫言的《红高粱家族》、苏童的《妻妾成群》到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根据北村小说改编的《周渔的火车》等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九十年代末到新世纪,中国小说创作受到影视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尤其是美国和欧洲影视作品的影响,像《泰坦尼克号》《保镖》《人鬼情未了》等一些好莱坞大片,以精美的制作和强烈的视觉画面、美妙的声乐色彩冲击着人们的感官,打动着人的心灵,好莱坞电影以一种强势文化对中国的文学艺术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中国电影的领军人物张艺谋、陈凯歌也拍出了《英雄》《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一部部中国式的大片,这些对新世纪中国小说创作都不能不产生较大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新世纪的中国已从“读写时代”进入“读图时代”。文学与网络等各种新媒体也迅速地嫁接在一起,出现了大量网络小说、手机小说等新的文学形式。《新语丝》《橄榄树》等网络文学刊物的出现促进了网络文学的繁荣。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如《第一次亲密接触》《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在网络走红的同时,也在印刷出版方面取得了成功。互联网以它的便捷、快速和自由的传播方式,活跃了当前的小说创作,更全面、真实、及时地反映出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当代社会及人们的精神面貌。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新世纪我国文学创作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①王蒙:《关于“意识流”的通信》,《王蒙文集》(第七卷),华艺出版社,1993年版。
②徐坤:《因为沉默太久》,《中华读书报》,1996年1月10日。
影视文学的表现手法范文4
院 (系): 中文系
专 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
题 目: 解析张爱玲小说的恐怖电影式镜头
指导教师:
20 年 3 月 27 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1。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院、系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1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址上下载)打印,不能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1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19年4月26日”或“2019-04-26”。
4、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引注标准要参照《韩山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标准》(韩教字[2019]53号)执行
毕 业 论 文(设 计)开 题 报 告
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亲密的接触,在小说写作中创造性地化用了电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文本以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为切入口,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在体会张爱玲语言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1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表现手法。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
(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蓓)等;
(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何文茜)等;
(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申载春);《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元);《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屈雅红)等;
(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
国外研究现状:
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在学术界既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张爱玲小说、相关的研究书籍及其评论等出发,分析整理资料,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当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
毕 业 论 文(设 计)开 题 报 告
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方案、进度:
2019年11月—2019年2月初:收集资料。重读作品,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资料。
2019年2月—2019年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
2019年3月—2019年4月:论文修改。听取老师意见,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2019年4月——:定稿。
预期效果:
本文结合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阐释,尝试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5.已查阅参考文献:
书籍:
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19年6月第1版。
2、金宏达,《华丽影沉》【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9年1月第1版。
3、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M】。北京:3联书店,2019年12月第1版。
4、宋家宏,《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9年10月第1版。
5、李稚田,《第3类时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年1月第1版。
6、吴战垒,《电影欣赏》【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7、陈卫平,《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8、聂欣如,《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年9月第1版。
学术论文:
1、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9年第5卷第4期第51页。
2、 李祥伟《“丑”趣———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象》,学术论坛, 2019年第6期第140页。
3、 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广州广播电视大学报,2019年第4期第38页。
4、张江元《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第26卷第4期,第54页。
5、屈雅红《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6卷第6期,第33页。
6、何文茜《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9年02期,第39页。
7、何蓓《犹在镜中 —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0卷第4期第40页。
8、申载春《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9卷第5期第12页。
9、吴晓,封玉屏《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浙江社会科学报, 2019年第1期第204页。
网络资料:
1、《恐怖情节心理分析》
2、《绽放在暗地里几个唯美的惊惶意象》
3、陈文珊《女性·月亮·鬼气——试论《聊斋志异》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院(系)审查意见
影视文学的表现手法范文5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中国的影视动漫产业也在迅速的发展,转眼间,中国动画片年总产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然而,在这种高速发展的背后,我们却发现,中国目前的动漫产业在形式、内容、技法上大都缺乏文学的积淀。面对今天喧嚣的动漫,作为产业前沿的经济价值和大众的关注度是动漫产业发展的基石,但要真正作为具有艺术的作品形式,影视动漫就必须以文化的标准来重新打量它在纵的历史与横的比较中的优劣。然而今天中国的影视动漫,其作品大有泡沫多于内容的意思,大有动漫人缺乏灵魂观照的窘境。回顾中国的影视动漫,曾经经历过辉煌期,比如熟悉的《大闹天宫》、《阿凡提的故事》、《哪吒闹海》等等都是世界动画史上数得着的动画片,(如图1)这些由水墨动画以及民间剪纸、皮影、木偶等作为美术表现的动画片曾经构成了“中国动画学派”,是至今令世界动画人所称道的对象。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果拥有清晰的中国动漫观,我们首先就会发现目前中国动漫在文学上的素养其实并不是很好。从宏观讲,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以及新世界知识体系的衔接有关,即中国动漫同中国的文学、哲学、绘画等一样,遭遇着旧文化不深入、新文化少创造的阶段,我们目前阶段有的恐怕也就是如何拉动经济,而不是文化话语权的优势。从创作者的小环境来讲,我们则可发现中国大量的动漫人对经典文学是不阅读、不熟悉,多从纯粹的绘画和计算机专业出身,专业空间比较狭隘,兴趣上也比较难博采众长。此外,动漫编剧人才的匮乏造成了中国动漫不会讲故事,讲了也不生动、缺乏文学性的原因。所以,要完成一部优秀的影视动漫,只有动漫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动漫创作人员具有综合的素质,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很高的文学功底,具有每个动漫人都是导演的想法。例如当年万籁鸣先生制作《大闹天宫》时曾经说过“我在这部《大闹天宫》中是总导演,你们每个做原画动漫的都是小导演。我出题目你们做文章,来丰富我的想象力”,于是关于每一个人物的相貌特征、表情特征和动作细节被不断地细化、夸张,从而富有了故事性、戏剧性,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导演和原画作者的关系其实就是一种编剧团队的关系,它对导演和原画作者的要求其实是溢出于美术之外的良好的文学感悟力和想象力。这也说明了动漫是一门交叉学科和交叉艺术,制作人员需要复合型人才和具备团队协作能力的特点。图1中国早期影视动漫作品由此可见,影视动漫是一门真正的艺术,而非愉悦大众的影片,影视动漫在当今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的观看人群也逐渐由以往的儿童发展为成年甚至中老年。当人们习惯于直接去阅读屏幕上出现的东西时,我们对文学内涵和作品真正的内容是否有所冷落;影视动漫艺术与文学艺术到底应该呈现出哪种关系才较为合理;影视动漫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能否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自主品牌的、快速发展的道路,这些都是我们所应该关注的内容。
二、影视动漫艺术与文学的关系
影视动漫和文学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都有其合理存在的一面,而存在的同时都会起着双刃剑的作用。影视动漫直白的表现情感和故事发展情况,带来的情感共鸣可能是一时的悲哀或者恐惧或者欢乐,但是时间久了人们便会发觉那种快餐式的文学累积会使情感变得苍白无力。文学的抽象而发人思考,只有真正地把心境投入其中,才能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怀。在观众集体式的欣赏上,影视动漫艺术有时不能把作者的倾向性赋于形象性,不能把大段的议论的文字对冲突双方的或对生活的评价表现出来。影视动漫艺术必须在短时间内用具体的,塑造性的原画主角和各种镜头的转换给观众视听的综合性审美。(如图2)影视动漫比文学拥有更多的群众性,是任何文学作品不能比拟的。文学的表现工具是文字,有相对的限制性;影视动漫艺术有无比的精确性和敏锐性,能较好的反应一切复杂的生活现象。对观众直接诉之于形象,使观众得到的是完全逼真的感受。另外,影视动漫艺术具有空间和时间的魔力,我们可以看到同代人的生活景象,也可以看见一切动人心弦的历史的重演,因此影视动漫它必须具有震撼力和表现力。图2动漫原画镜头转换诚然,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影视动漫从艺术手段、表现内容等多方面受到了文学的滋补;反过来,影视动画也在无声无息之间补给了文学,影视动漫的视觉性表现方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途径,包括一般电影的表现手法——蒙太奇,也大量于无意之间进入了文学创作。文学,这一艺术领域里的文字王国,面对今天的读图时代,多少有些落寞了。然而,影视业的发展在“挤兑”文学的同时,也为文学添上了新的翅膀,受其滋养,甚或依赖于它提升着自我。所以,影视动漫艺术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在当今信息时代彼此促进、彼此发展。
三、中国影视动漫作品需要文学性构建
人们看影视动漫作品,有时是怀着一种期待和被感染的心态,但一部影视动漫作品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性和传承性,是很难打动观众的心灵的。这就需要文学影视动漫的诞生。所谓文学影视动漫,指的是富有文学性的影视动漫,是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影视动漫。这标志着此类影视动画更加注重品位、创造力、艺术感和有质地的动漫美学以及其实验性探索。影视动漫应该向艺术电影学习,向更多的文学作品靠拢,使影视动漫编剧接触古今的经典故事和小说,不断锻造好的故事和深厚的内涵,使好玩的故事和有创意的想法进行结合。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中国动漫的层次差异,这种层次差异指的是“生态观”。坚持生态观对任何环境包括文化构建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回顾中国影视动漫,目前缺乏多彩斑斓以快乐为本的商业动漫佳作,更缺乏独树一帜以创造力为标志的艺术动漫佳作。作为信息时代的前沿产业,从这个角度来说,动漫在这个时代正是我们文化整体实力的一个呈现,而发展具有文学性的影视动漫也是中国影视动漫的一个合理的发展方向。换言之,无论技术如何变迁并呼唤我们紧紧跟随,但人性的应对和满足依旧是所有艺术要回答的主题,动漫与文学在这个意义上,必须紧密合作与交融,求其在中国动漫产业中的贡献。
影视文学的表现手法范文6
关键词: 经典文学电影英美文学多媒体教学
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号召下,各高校的办学条件设施也不断改善,很多高校都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的教学条件;而现代化的教育单靠硬件的完善还不行,还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强化自己的现代化教育的能力与意识,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英美文学教学中,不仅极大地扩展了文学课的教学容量,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首先,可以改善英美文学课中“文学史”与“文学作品欣赏”的冲突。以往的文学课往往不能兼顾两面,要么偏重于“文学史”的介绍,要么完全忽略“文学史”,只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后,可以加大教学容量并提高教学质量,如把“文学史”的介绍,包括对作家所属年代、作家背景、主要作品部分制作成课件,配上图片、声音,甚至录像等图、文、音并茂的形式,把作家所属的历史年代背景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把长篇累牍的“史”压制成生动的录像形式,让学生感性地学习“史”,这就比简单枯燥地讲述“史”生动有趣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增加学生对英美国家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学生清楚地认识了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后,就为接下来的“文学作品欣赏”打开了思路。
其次,可以改善“文学作品欣赏”与“文学理论介绍”的冲突。由于学时的限制及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文学理论的学习往往是到了研究生阶段才开始,而本科阶段对文学作品的评论仅限于对作品的写作背景、主题、结构等基本的评论。教师对涉及有关文学作品的评论也只是宣读或讲述给学生听,而该评论所运用到的文学批评理论却丝毫不提或只是点到为止,导致学生不知何为文学批评理论,更不知如何运用文学批评理论对作品进行评论,这不利于培养新型的具有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外语人才。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条理性地将某文学作品所牵涉的批评理论介绍给学生。因此,在进行文学教学时,在引导学生赏析经典作品的同时,还要向学生传授一些批评方法和批评流派方面的知识,“授之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之以鱼”。教师在指导学生赏析经典名著的过程中,通过典型的作品介绍具有普遍规律的鉴赏知识给学生。由于上课的时间一般为一年,学生没有时间读完教师要讲授的名著,通过放映文学名著和多媒体影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故事的基本情节,然后教师可进行“启发式”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
经典英语电影为英国文学选读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电影的表现手法直观、声情并茂,富于艺术感染力,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持久的兴趣和注意力。电影中所创设的语言环境、所提供的多媒体素材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经典电影能够反映时代的发展,能够体现后人对文学名著的重新诠释。电影工作者的再次创作赋予文学作品以新意,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笔者在近几年的英美文学教学中,利用PowerPoint将演示型课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达到了较为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特别是在进行文选的分析讨论时,运用了大量的经典英美文学电影来开展教学。经典英语电影为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提供了与作品大体一致的故事梗概、人物塑造、精彩片段等视频、音频资源。这些多媒体元素的加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学习热情。电影几乎集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绘画等所有艺术形式于一身,电影的表现手法直观、形声并茂,内容丰富,具有艺术感染力,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高度的兴趣和注意力。电影中所创设的语言环境、所提供的多媒体素材有助于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经过电影工作者的再次创作,经典电影能够反映时代的发展,能够体现后人对文学名著的重新诠释,并赋予其以新意,这便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就如何有效地利用经典英语电影资源来开展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使之有效地为教学服务作如下几方面的论述。
一、静态图片的采集与使用
经典英语电影为英国文学课程提供了大量的生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素材,如图片资源。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将大量的从电影中捕捉的图片资源运用于多媒体教学课件之中,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在分析文学作品,特别是分析戏剧和小说时,首先要对其中的人物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利用超级解霸捕捉图片的功能,从电影中捕捉一些人物图片,形象直观,使学生易于记忆和掌握。由于课时有限,有些作品只能作简单介绍,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使用静态的图片资料进行课件的制作,既形象直观又简便快捷。如《呼啸山庄》是艾米丽・勃朗特的唯一一部小说,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属非重点教学内容,只作简单介绍,因此笔者从电影《呼啸山庄》中采集好素材,然后设计整体布局,运用幻灯片覆盖、隐藏、层叠等技巧,将图片分别插入幻灯片,并加以精练的文字介绍,这样,两张幻灯片便制作完成,但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动态视频的采集与使用
1.观摩完整的原著影视片
应用影视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的具体方法因人而异。总的来讲,让学生观摩完整的原著影视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最佳。但是,由于课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课堂上完整地播放原著影视有时困难较大。我们能够变通的方法也很多,例如:把英美文学原著影视片压缩后放到校园网上,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观看,并布置几条相关的思考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也可以建议有条件的学生购置一些英美原著影视片,在学生之间实施原著影视片的交流,以利于相互帮助学习。另外,英美文学课的教师也可以有计划地开设一些专业选修课,如《英美名著影视欣赏》,以便实现不同课程之间的互补。
2.影视的剪辑与对比式教学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我们常用的方法是结合课程的讲授,播放一些影视剪辑。影视剪辑应该是文学作品内涵丰富或教师难于口述的内容。我们也可以把影视剪辑插入到自己的多媒体课件之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部原著影视不能剪辑太多、太零碎。
我们能够搜索到的影视资源越来越丰富。以英国文学为例,有关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萨克雷的《名利场》、汤姆斯・哈代的《苔丝》等原著影视,就存在几个不同的版本。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不同的版本,实施对比式教学。另外,原著影视中的字幕(中文,英文)也是我们根据教学环境进行调节的有效手段。
三、音频资源的有效利用
经典英语电影中蕴含着丰富的音频资源,使用音频编辑工具从电影中采集音频片段,充实于多媒体课件中,不仅有助于文本的分析,还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如分析《哈姆雷特》的“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时,教师可以编辑这样一个流程:“劳伦斯・奥立弗的哈姆雷特内心独白(视频)、英文原文(纯文本)、朱生豪先生的译文(纯文本)、孙道临先生的配音片段(音频)。”该流程集视觉听觉资源于一身,劳伦斯・奥立弗栩栩如生的演绎,孙道临先生生动传神的刻画,一个鲜活的哈姆雷特便呈现在学生面前。
总之,经典英语电影这一超文本形式进入多媒体课堂,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多姿多彩、声情并茂的教学元素,其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无法企及的。在实施影视辅助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将是人们保守的教学观念。因为有人会觉得这种教学方法有“不务正业”、“浪费时间”之嫌。但是,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导致人们的教学观念的变化。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经典电影形象生动的画面、精彩动人的故事情节及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学生,使经典电影与文学作品选读有效整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文化素养及其文学作品欣赏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南昌,钟志贤.电影资源的教育魅力及其教学应用的关键设计[J].中小学电教,2005,(1).
[2]杨丽丽,张耀龙.从传统教学走向网络化的尝试性实践[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6).
[3]孙红洪.电影文学教学个案分析[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