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范文1
关键词:阅读推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崔芳(1963-),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读者服务、阅读推广。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社科规划项目“数字时代江西省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编号:16DQ55),主持人:崔芳。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5-0043-03
阅读推广已成为各国图书馆都非常重视的一项职能。无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是各国政府和社会大众,都对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中所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寄予厚望。我国各类图书馆都在主动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和阅读推广的学术研究。这些阅读活动和学术研究对于全民阅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与第一次到第五次调查中国民图书阅读率逐渐下滑的趋势相反,第六次到第十次调查中国民图书阅读率呈缓慢上升趋势[1]。但从总体情况看,我国国民阅读状况与先进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2]。如何进一步加快阅读推广,提高阅读推广效果,提高国民图书阅读率,进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仍然是一个待解的难题。本文拟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探讨高职院校的阅读推广工作。
一、阅读推广在我国推行的现状
(一)阅读推广在我国推行的情形
“全民阅读”被写进2013年至2016年召开的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全民阅读”还写进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等重要文件中。仅此一端,便足以f明我国政府对全民阅读的高度重视。从理论上说,我国的全民阅读推广工作由各级政府宣传、文化、新闻出版部门,各种民间社会团体,各类教育机构以及众多的图书馆、出版单位、传媒机构共同承担[3],可谓人多势众。但在实际工作中,阅读推广重任几乎成为图书馆一家的职责,其他党政部门、文宣机构很少介入,并未形成阅读推广合力,故对全社会阅读风气和国民阅读习惯的形成推动乏力,这是我国国民阅读状况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
阅读推广的研究情况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这一点。近些年针对阅读推广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受重视,发表论著也比较多,涉及方方面面。但迄今为止的阅读推广研究,基本上囿于图书馆,讨论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根据彭年冬统计,阅读推广的研究者分布广泛,但主要来自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高校信息管理院(系)等,来自中小学等其他研究机构的仅占5.43%,说明我国阅读推广研究还是以高校和公共图书馆为主力军,其他研究机构还很少参与到阅读推广研究中来[4]。事实上高校和公共图书馆不仅仅是阅读推广研究的主力军,更是阅读推广实际工作的主力军,而图书馆(含各类学校图书馆)以外,除作家热心于推广自己的著作外,其他机构和个人极少参与阅读推广研究,也很少参与阅读推广工作,他们只是在图书馆组织阅读推广时,偶尔参与一下。
(二)高等院校进行全员阅读推广的意义与特点
在社会上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主要是图书馆,同样,在大学校园内经常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也主要是本校图书馆。以2012年上海地区高校读书节阅读推广为例,可以看出其主办者也是各个高校的图书馆,其他部门仅担任配合角色[5]。究其原因,高校各个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阅读推广的意义,更没有认识到大学阅读推广与图书馆界实施的阅读推广存在根本性不同点。
笔者认为,高等院校的阅读推广与图书馆界实施的阅读推广的不同处,表现在阅读推广的目的、阅读推广的对象、阅读推广的主体、阅读推广的内容和阅读推广的动力机制这样五个方面[6]。这五个方面的不同决定了高等院校对于阅读推广比图书馆界面向全民的阅读推广更加需要、更加重要、更加可行。
首先,高等院校的职责是培养人。它不仅要教给大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培养他们适应变化、与时俱进的能力――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年轻人读大学期间要着重培养的能力,就是通常说的教给学生“渔”的本领。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有利于培养其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其终身学习。
其次,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骨干。国家未来各个领域、各级机构的领导、骨干都来自今天的大学生。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培养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会对他们未来供职单位周边人群产生积极的影响,产生示范引领作用。因此,高等院校的阅读推广不仅能促进在校大学生的阅读,而且可以为未来全民阅读培养骨干,为营造社会阅读风气造就中坚。
第三,高等院校的阅读推广拥有更多有利的条件。阅读推广是大学培养人才的应有之义,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涉及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整个过程、全部环节。这种阅读推广活动的范围更广、人员更多、内容更全面、方法更丰富,应当围绕人才培养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实现大学校园内全员阅读推广。
二、高职院校进行阅读推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
高职院校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既有普通高校的共性,也有其个性,这是由高职院校的特点所决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征是使学生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熟练掌握主干技术,侧重实际应用;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7]。高职院校的教育观念是重视职业技能训练,重视胜任岗位能力的培养,对知识的学习强调的是务实够用。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学校领导与教师都更加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对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有所淡漠。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录取分数大多低于普通高校,因此其生源素质较普通高校要偏低,其最直接的表现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习惯比普通高校学生学习习惯要弱。
(二)高职院校的阅读推广现状
上述几方面的原因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也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阅读。高职院校学生阅读主要存在阅读时间少、阅读质量不高的问题。据调查分析,69%的高职院校学生一周花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不足2小时,46%的学生阅读频率为“一周难得读一些”,只有26%的学生“坚持每天读一些”[8]。据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现,我国国民传统纸质媒体每人每周的阅读时间大约为2.3小时[9]。高职院校有69%的学生每周的阅读时间低于全国人均水平,这反映出高职院校学生阅读时间严重不足。调查结果还发现,70%的高职院校学生阅读目的是为了消遣娱乐、追求时尚或刺激,而为了扩大知识面的学生只占20%[10]。即使在阅读时间不足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学生阅读质量也存在较大的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既反映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弱、阅读习惯差,也暴露出了高职院校阅读推广薄弱,凸显了在高职院校加强阅读推广的重要性、紧迫性。因此,要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阅读能力,高职院校的阅读推广要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要使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充分认识到,通过阅读推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有重要意义;要使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职业技能、动手能力培养同等重要。当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面临在校期间没有学习、训练、培训过的新设备时,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决定了学生使用、操作新设备的能力,这时学习能力就是动手能力,就是职业技能。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阅读推广的耦合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定职能,决定了其阅读推广除了一般图书馆阅读推广所举办的活动外,还应当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开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促进高职院校校园阅读文化建设,校园阅读文化建设则有利于促进阅读推广。反之,阅读推广也有利于校园阅读文化的形成,校园阅读文化形成又可以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二者相辅相成。高职院校的阅读推广应在校园阅读文化中推进,校园阅读文化应在校园建筑、环境、制度等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出来,在师生的日常行为文化中体现出来,在师生的精神文化中体现出来。
(一)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阅读推广
在校园文化要素中,物的载体有建筑、器物、绿化植物、各类文件等等。高职院校在物的载体中要突出本校的行业特色、职业特色,促进阅读推广的原则是劝学、劝读、劝行。
1.整体规划。校园整体规划要方便学生阅读。如有的高职院校在新校园建设中,将图书馆设计在新校园的中心位置,无论学生从宿舍,还是从教室或实验室都能很方便地到达图书馆。图书馆的新书介绍、讲座等各种阅读推广活动能让学生及时知晓。
2.建筑设计。学生活动较集中的大建筑,如教学楼、实验楼、大学生活动中心等,不仅仅在宏观的空间结构、整体风格方面要体现高职院校的行业特色、职业特色,同时也要体现阅读文化,局部的细节设计也要能促进阅读。
3.装饰美化。校园环境及建筑室内的装饰,注重校园阅读文化的设计。如有的农林类的高职院校,在校内的每一株植物上都贴上二维码,学生只要用手机一扫,立刻能看到该种植物的名称、用途,所属科、属、种,原产地等信息;有的高职院校将要求学生背诵的经典知识刻在其经常经过的道路上;有的高职院校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定期更换教室墙壁上的张贴物;有的高职院校在学生食堂张贴有关饮食营养、健康养生的知识,引导他们去阅读营养保健方面的读物。
(二)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与阅读推广
文化者,以文化人也。校园文化最终要化育人,把阅读推广融入校园文化最终要在人的身上体现出来。通过阅读推广形成校园阅读文化,进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来实现。通过制度来落实阅读推广,通过文化来推动阅读推广,是高职院校在开展阅读推广中的特色优势。可将阅读推广融入校园文化最关键的制度有以下几方面:
1.完善教学计划等培养方案。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要将学习能力融入职业能力的培养中。高职院校不仅要将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也要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贯穿整个育人过程。因此,在每一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都应对学生明确提出阅读的要求,要把学生完成阅读计划的情况作为考核其学业的重要依据。学生只有按要求完成阅读计划,才有可能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目标才不会落空。
2.完善教师、干部的考核方案。要在校园内形成浓郁的阅读文化,教师、干部要为人师表,起到标杆示范作用。只有教师、干部重视阅读、带头阅读,才能引领学生阅读。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职业技能要扎实,而且学习能力也要较强。要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规定教师、干部每年最低阅读量,并将其阅读情况、阅读效果通过适当的方式向全校师生通报。
3.将阅读推广从制度层面渗透到高职院校各个学生社团、各种文化活动中去。阅读不能仅在读书节受到重视,在高职院校的其他文化活动中,如创新比赛、校庆纪念日、创业设计竞赛、职业操作比赛等,都要将阅读作为其中的一项规定内容。各种社团都要结合自身性质,开展富有特色的阅读活动。
4.建立完善奖惩制度。对上述方案制度不仅要建立完善,更要切实执行。一打纲领不如一个行动。制度制订得再完美,不能坚决贯彻落实,就是一纸空文。要将高职院校阅读推广真正落到实处,重要基础是对阅读推广工作意义有深刻的认识,根本保证是推进阅读推广的制度完善,并能切实执行。
参考文献:
[1]卢宏.近五次我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14(1):71.
[2]聂震林.国民阅读的状况与全民阅读的意义[J].现代出版,2015(1):5.
[3]王翠萍,刘通.中美阅读推广比较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2(5):96.
[4]彭年冬.我国阅读推广研究述评[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3):93.
[5]查宇.上海地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探讨[J].图书馆论坛,2014(2):41-50.
[6]崔芳.高校阅读推广须举全校之力[J].职教论坛,2015(23):94.
[7]百度百科.高职院校[EB/OL].http://.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范文2
关键字:校园文化;人文精神;高职
2014年度沧州市社会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468
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培养了大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然而, 许多高职院校过分重视硬件建设和专业课培养,忽视校园文化建设, 特别是人文精神的传播有限,致使所培养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低、职业素养严重缺乏, 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影响了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
一、校园文化与人文精神
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沉淀成的独特的文化体系。校园文化则是社会文化在校园里的折射和反映,旨在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求学和做人的氛围,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当前在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求把现代人文精神看成是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更应如此。冯天瑜这样定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是人类对人世探求和处理人世活动的理想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是人类对人世探求活动及其成果在精神上的沉积和升华。其核心是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怀。”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现状
1、专注“职业”教育,忽视人文素养。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职业”二字,人才培养方面也是更加的强调专业化,技术化,更多是倾向与培养应用型人才,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就从课程编排上讲,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操作课程在学生的整个教育环节来看,占了绝大部分比例,剩下的就是“两课”和必修科目。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自由、独立、理想正在一步步丧失,对社会责任和崇高理想的追求也在淡化,人文教育变得越来越苍白无力,逐渐的丧失他们仅有的一席之地。
2、校园文化堪忧,活动流于形式。
校园生活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但是,现在的校园里缺少了求学和做人的积极向上的环境,取而代之的是网络游戏充斥着整个校园。尤其是近年来,科技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危害,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都成了“低头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在玩手机,校园文化受到了挑战,校园文化建设不容忽视。同时虽然当前大部分高等院校都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加强大学生的修养,提升素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很大程度上这些活动形式体系不够完备,往往流于形式,投入大,收效小,参加活动的永远都是一小部分学生。当前大学生严苛考评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功利思想严重,更多的是关心考试成绩和奖学金的评比,不愿意将精力用来参加人文社科活动。
三、加强高职校园文化中人文精神建设的渠道
1.努力营造优良校园人文环境。
高职院校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工作技能的获得,那么也就变成了专门培养工作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机构了。大学校园应该注重优良文化的沉淀,人文精神氛围的营造。人文精神应该覆盖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搭建积极的平台。例如,校园的基础环境方面,各种建筑的设计理念,到各种文化景点的设置,都应含有浓厚的文化意蕴。同时利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和社团文化活动来渲染人文精神。为学生成长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特别是要注重实效性,避免流于形式,要调动大多数各类学生的积极性。一所好的大学吸引人的不应该仅仅是它的教学,而更多的在于它的人文环境,在于它所蕴涵的一种精神。
2.提高教师人文素养,革新教育理念。
“师者,所以传到授业解惑也”是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教师应该自觉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将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融合,潜移默化、身体力行地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首先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以灌输为主,唯学科和专业知识至上的教育理念,从以人为本、关怀发展入手,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当中以悟导悟,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当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教师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念给予引导和帮助,以小爱来引发和触动学生的大爱,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试行教学改革,渗透人文知识,营造职业文化氛围。
现代高职教育模式及人才培养更多地强调专业化,技术化,倾向与培养应用型人才,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致使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产生了诸多的不适应,甚至就业出现了一连串的连锁式负面结果,例如,目标模糊,频繁跳槽等现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教学改革必不可少,学科建设应该向“全要素”转变,学生也应该由“知识性”向“素质型”转变。
首先,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对全体学生通过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人文素养课。高职院校学生高考分值相对较低,综合素质本身就不高,比如,有些同学连最基本的接人待物的礼貌也不懂,文字书写上更是错字连篇,格式凌乱。所以要想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首先要教会他们做一个合格的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可以选择开设不同的课程科目与课时,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唤醒学生的责任感、爱国情和使命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告诫学生追求真、善、美,恢复人所应有的对一切生存意蕴的追求。以我院为例,从2014级新生开始,我院全面开设人文素养课,新生开设“礼仪”课,先从礼义廉耻教起,将我国做为礼仪之邦最引以为傲的对人的人性、人格、人生、价值的关注、关怀加以弘扬,学会爱自己、爱他人,学会尊重和理解。
其次提高人文素养,营造良好的职业文化氛围。
高职校园文化是植根于高职校园之中,它的目标始终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高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必须突出“职”的特点,这就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也必须融进更多的职业的特征,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高素质的适用于企业的专业型人才。这样,可以试图将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逐步与校园文化相融通,探讨两者相结合的途径,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又有助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必须能迅速地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自然得融入现代企业文化之中,并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平稳和快速过度。■
参考文献
⑴乔谦,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原因及对策[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2.1
⑵刘鹏,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与重塑的心理学分析[J],教育与人才,2010.12
⑶许劲松,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10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范文3
关键词: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采购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02-02
从1999年到2006年,我国高职教育的规模得到迅速扩大,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1〕伴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其图书馆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图书馆正逐步成为学院读者查阅资料的资源信息中心和自主学习的学习中心。图书馆职责的逐步变化和定型,使它必须不断完善优化文献资源建设,形成特色馆藏和满足读者借阅所需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本文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就如何从采购角度优出发优化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做了一些探讨。
1.高职院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文献保障体系是指为促进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全面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文献总量丰富、各种类型文献完备、文献内容知识符合需要、文献收藏单位布局合理、文献流通利用快捷便利的文献资源支持体系。〔2〕根据此含义,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保障体系应满足图书馆馆藏和本学院读者文献资源需求。经过数十年的文献资源建设发展,很多高职图书馆已初步形成馆藏和借阅相结合的文献资源保障系统,但此体系还不够成熟,有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函待解决。
1.1 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当今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已基本形成纸质和电子相结合、突显学校专业特色、基本满足读者借阅需求的文献保障体系。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到2016年4月为止,纸质图书已达约95万册,购买有知网、万方、维普、读秀四个电子数据库,基本形成能满足读者的馆藏和读者借阅所需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学院主要以建筑类相关专业为主,所以图书馆在土木建筑方面的文献资源比较系统全面,特别在建筑标准图书全面,纸质和电子文献相结合,系统全面。但这个体系正处在发展成形的初期,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2 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由于建设的时间比较短,建设资金有限、专业馆员缺乏等原因,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仅从文献资源采购角度分析此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⑴陈旧图书多,复本构成不合理。很多高职院校是从中职院校发展而成,其图书馆也是从原小图书馆或图书室继承发展而成,继承的很多中职类图书陈旧,且不符合现在高职读者文献需求。图书馆为满足高职纸质图书数量的达标要求,往往采用在某些年度集中购书,大量接收教科捐赠书等方法,这中重量轻质的做法直接造成了有些图书特别是专业类图书的复本多达几十甚至上百,而有的类别的图书某些年基本不购买,馆藏已有的又很陈旧,完全达到剔旧标准的现状。
⑵纸质文献各类别采购比例不合理。图书馆每年获得的文献资源建设经费有限,且每年经费金额不稳定,时多时少,很多时候年度文献采购经费支付了电子数据库和纸质期刊费用后,只剩下几十万的纸质图书购买经费,而这些经费约百分之八十用于购买满足各系部需求的专业图书,购买社科综合类图书仅占约百分之二十。这种保专业弃社科综合的采购状态直接导致馆藏文献各类别构成比例相对失调,馆藏很多综合社科书比较陈旧,经典新书品种缺失,既难以满足读者需求,更不利于形成科学完善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⑶已购电子资源难以完全满足读者需求。多数高职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数量有限,而且所购的数据库也只是购买了与本校专业相关的电子文献资源库。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只购买的四个电子数据中与本学院专业有关联的电子文献资源,只能基本满足了读者对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的需求,但有少部分读者需求的其他数据库如EI、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外文数据库等,由于需求量少、经费有限等原因,则没有购买。
⑷缺乏特色馆藏文献的购买。大部分高职图书馆都在致力于建设自己的特色馆藏,但已经建成的寥寥无几,很多有可能在建设途中由于种种原因而半途而废。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建院人专区、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库、自建标准电子数据库等特色文献资源,但这些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形成规模,文献来源是从已有馆藏中挑选或读者捐赠所得,基本是采购零投入;而自建电子数据库由于担心版权纠纷已经停建。
2.从采购做起,优化完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针对高职院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首先从文献资源的采购工作出发,每年的文献资源采购在各方面要做得更合理、更科学,这是完善优化高职图书馆文献保障体系的基础。
2.1 加强采购前的采访。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主要有满足读者文献资源需求和文献资源馆藏两个功能,要使这个体系实现这两个功能,在进行文献资源采购时,就对馆藏结构和读者需求进行认真仔细的采访。
(1)采购前先采访本馆文献资源。在每一年制定文献采购计划前,采购人员不仅要采访读者,也应该采访本馆已有的文献资源,通过认真仔细采访本馆已有文献资源,制定当年文献资源采购计划。采购前要对本馆馆藏文献资源做好以下几方面的采访统计工作:已有各类文献资源构成比例,各类文献资源利用率,已有文献复本状况,同类文献中相似文献有多少,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重复情况。
采访统计工作完成后,根据不同类别的图书的不同馆藏和利用情况,制定灵活的采购策略,达到合理利用有限采购经费的目的。对于馆藏比较齐全的文献类别,则可以用减少购买相似文献和复本的方式,减少购买这些类别文献的总数量;对于利用率高的文献资源,可以适当增加购买复本量,或购买安装本地电子镜像;对于如外文、设计类等高码洋文献资源,可以只购买一个复本或直接购买电子版本的。通过这样带筛选性的购买,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在购买时的科学合理性建设。
(2)采购前读者采访不可缺。对读者需求的采访一直是各图书馆采购工作中的重点。读者的需求是文献资源采购的动力和导向,读者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对于高职院校这种动态变化性更明显,因为每年都有新生和教师进入学校,所以每年采购前都要对全院读者进行借阅需求采访,根据读者的需求为导向,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进行文献采购。
2.2 保持文献资源采购的连续性。保持文献资源采购的连续性是优化图书馆文献保障系统的基础,若每年没有新的文献资源馆藏,既不能满足读者不断出现的新的需求,又不能进行馆藏资源的更新发展。这里所说的保持文献资源采购的连续性,有两层含义,一是连续性出版文献资源,对于馆藏已有的连续出版物,要保持每年的连续采购;二是对于不同类别的文献,要保持每年采购新出版的具有该类代表性又符合本院读者需求的文献。
图书馆必须保持期刊文献连续性的采购外,对于很多与本院专业设置相关的连续出版的图书资源如年鉴、统计、汇编等,不能因为经费短缺或其他原因放弃采购,可以采用调整其他文献资源采购的复本等方式保证每年连续采购这些出版物。保持每年采购每类新图书,可以采取侧重学院重点专业图书兼顾其他类别图书的全面采购方法,其他种类图书经典采购、减少购买复本,这样,能把图书馆的文献保障体系建设的更完善、全面。
2.3 尝试联盟采购电子文献资源。由于经费和使用者有限,高职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不仅数量只有有限的几个常规数据库,而且每个数据库里面多数都是购买的与本学校专业相关的电子文献资源,这不利于完全保证所有读者所需。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实行尝试就近联盟采购电子文献资源。
比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所处的德阳,就有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这两所学校就隔着一条公路的距离,而且两个学校都开得有建筑、机械等相同或相似的专业,只是各自的重点专业不同而已。这两个学校的图书馆完全可以实现电子资源的优势互补,签订联盟采购使用电子文献资源的协议,两小读者实行通用借阅证,可方便两校读者同时利用两个图书馆购买的所有电子文献资源。
2.4 重视特色文献资源采购。高职图书馆在文献资源采购时可能更注重满足读者需求,对特色馆藏的采购可能只是顺带购买,有可买可不买的购买倾向。但要形成完善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采购馆员在文献资源采购时要有意识的去发现、寻求与本馆特色文献资源相关的文献。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特色文献建设就是应该搜寻与建筑类相关的经典文献、资料、或某些专业性的标准汇编。在采购经费相对比较充足的采购年限,应首先补齐前面由于经费短缺没有购买的一些能体现本学院特征的特色文献资源;对于自建的标准数据,可以改变建设方式,购买电子标准的使用权,组合构建一个适合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读者需求的标准数据库。
2.5 提升采购馆员文献资源采购能力。采购馆员在文献采购中作用重大,其最终采购的文献资源直接决定着读者读什么、馆藏藏什么、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能否得到完善的建设。因此,采访馆员的文献采购能力很重要,读者的需求在发展变化、文献资源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图书馆应加强对采购馆员的业务能力培训,使之能适应变化的图书馆文献保障体系建设需求;采访馆员自己要不断的自主学习充电,提高自己采购文献资源的能力,使自己能胜任采购符合本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真正需要的文献资源。
结语,高职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完善建设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在这期间,采购适合本馆读者需求和本馆馆藏的文献资源是优化这个体系的基础。高职图书馆要从各方面重视、做好文献资源的采购工作,才期能建成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合理组合、读者需求与本馆馆藏结合的完善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范文4
关键词:南疆地区;校园文化;问题;对策
一、南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精神文化建设缺乏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精神文化建设能够提高教师、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然目前,南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是“千校一面”,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更是一片空白。在学校中,大部分教职工对学校文化建设知识知之不多, 就是校级领导、中层管理人员也欠缺理性认识, 有的同志对此还有误解, 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搞形式主义, 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尽管近年来随着政府投入的不断加大,大多数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各种教学设施配置基本达准,但校园文化建设也仍不尽人意。虽然在多数学校都能够看到标语、警示语、展板以及上墙制度,但这些似乎就成了校园文化的全部。多看、细看,找不到学校积淀和发展演变的痕迹,更看不到代表学校发展方向的办学思想和发展目标,无法切实体现学校的发展历史,彰显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
2.物质文化建设表面化
一提起校园文化建设,很多人认为就是把校园、教室弄花哨。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富有特色的学校较少,很多主题教育活动,基本上都是整齐划一。相同的做法、相同的内容,相同的摆放,误让教师、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一种绿化、整齐化。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就是校园文化的体现,在校园围墙、教学楼墙上高处贴满标语、口号,低处满身是写生喷绘,走廊过道一张接一张的名人画像就等同于是校园文化。只要有了烫金校牌、不锈钢玻璃橱窗,教室墙上无空地、空间花束簇拥就是优质的校园文化,或把学校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或干脆把校园外表的净化、美化、绿化等同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全部。
3.制度文化建设空泛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对制度的认同感越强,制度提升为文化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南疆少数民族地区一些小学,由于师资不足, 且结构不合理, 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比较严重。学校在管理上,虽有制度,但“人治大于法制”的观念依然存在,在教师的认知中,制度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与我无关的内容,这些都是长期在校园管理中缺乏规范管理而造成的。
二、促进南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1.大力提升精神文化建设水平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要做好南疆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就要提升精神文化建设,南疆地区巴楚县新城小学的促进精神文化建设的措施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契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坚持每周的国旗下讲话制度。二是利用晨会和班队会,经常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校情教育。三是创建红领巾广播站,及时播放校园新闻和优秀稿件,同时在课余时间播放轻松欢快的音乐或歌曲,让师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四是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师生道德情操。五是实施特色大课间活动,集安全演练、文明礼仪、体质锻炼于一体,努力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六是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努力营造“书香校园”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七是参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形式,认真做好每年度的敬业标兵、教坛明星等评选工作,实行奖励颁奖词办法,从多方面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努力打造优质教学团队。八是认真做好学生校园明星评选宣传工作。
2.努力提高物质建设质量
物质文化是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直观体现,是学校发展水平的外在标志,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内容。巴楚县新城小学的物质文化建设别具一格。一是在室外环境布置方面:教学楼前设电子屏幕,墙上悬挂校旗校徽。楼前墙各柱书写教风、学风等内容。东面墙面以师生活动为主,设有我的家园我做主、我读书我快乐、师生书画作品展、手工制作、报刊宣传等板块,体现“在阳光下健康成长”的主导思想。还在林带、学生课间活动区域安装隐形小广播,随时对学生进行安全小提示以及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运动区墙面有永久性标语,体育运动图标及安全标语。二是教学楼布置方面:一楼走廊墙壁上书写校园礼仪,教育学生学礼仪,用礼仪;二楼书写《弟子规》篇目,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价值观,知道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三楼书写传统美德故事既能提高师生自身修养,同时又培养师生强烈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四楼的论语教师生们严于律己,谦虚做人,努力学习,成就经典人生。三是在环境布置方面:各班有“四表一格言”,墙面为“学习园地”,图书角,学生各类作品展示,由班主任负责个性化设计。四是厕所文化建设方面:外墙有明显标志,内墙面有温馨的提示。五是各部室文化建设方面。根据各部室工作职能,确立相应的室内标语并张贴相关的规章制度,便于工作,引起重视。
3.高度重视制度文化建设能力
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持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系统。“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巴楚县新城小学在制度建设中做到“大家的制度大家定、大家的制度为大家”,努力营造“人人定制度、制度管人人”的制度建设的新局面。在制度建设中采取“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的原则,借鉴他校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落实《学生一日常规》和《教师一日常规》,逐步培养师生遵守规章的自觉性,树立校荣我荣的意识,取得了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刘定海.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2008,(7).
[2]李正林.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发展对策.教育科研[J].2010,(4).
[3]邓和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M].哈尔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4]高海霞.边疆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初探[D].内蒙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范文5
【主题词】校园文化 建设 新认识
校园文化,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笔者做了八年的校园文化建设者,在改中做,在做中改。但校园文化建设仍不规范,仍是这里贴几句名言,哪里挂几幅标语,红、蓝、白相互映衬,花花绿绿,还着实感觉自己在做校园文化建设。有时在教师们津津乐道授业、解惑的时候,我还独自站在本人指挥设计的校园文化墙前面孤芳自赏,看到自己洋洋洒洒的前言,辉煌雄伟的规划图,精炼意简的校训、校风、学风一应俱全。心里还觉得很踏实,感觉自己已经做了一项“伟大”的工程,有一种身在巅峰一览众山的感觉。
深圳之旅,聆听了专家们的点拨,得到辅导教师悉心的教诲,实地感受深圳南山的教育环境氛围,这里不愧为中国教育的前沿阵地,中国教育的“试验田”,我特别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认真的讨教,倾心的感悟,对校园文化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回首这八年所做的校园文化建设,只做了一些低层次的工作,离终极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现谈谈笔者的一些新认识,与同仁共享。
一、什么是校园文化
对于校园文化的定义,有人从工作性质、工作岗位、工作对象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有用抽象、概括的语言对校园文化进行定义,无论理解也好,概括也好,从校园文化的内涵外延进行定义也好,他们都不会离开“校园”这个实体。笔者比较赞同的是:“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个定义既强调了校园文化不能脱离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导文化,又以学校的价值观为核心。既体现学校发展程度和管理水平,以反映校园文化在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蕴含着学校的传统,学校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以及校园环境等丰富的内涵。
二、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理解
1.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
从以上定义我们看出,学校的价值观(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它是最高层次的。它是学校的优良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生活观念,是一所学校的本质、个性特色、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又称为学校精神。正如北京大学的“挑战自我,争创佳绩,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农业大学的“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攀高峰”。这些大学精神,近百年来,无论是在拯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解放斗争,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用他们在教育、科学、学术等各方面创造出的奇迹,和他们把国家前途命运同学校紧密相连的责任感,不断地传承、丰富和发展学校精神的内涵。今天,仍成为北大、清大、农大师生治学和做人的追求。已构成了北大、清大、农大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这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具体表现在学校的校风、教风、班风和学校的人际关系上。
校风,是学校精神的塑造,体现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具体表现为“校训、校歌、校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激发学校师生内在动力,催人奋进。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教学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特点,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体现,良好的教风能形成良好的学风。
学风,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学习方法。包括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良好的学风对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提高,对道德品质的发展和完善都有重要的意义。
有了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学校的领导与教师、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能在健康和谐的道路上发展。这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
2.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二层次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二层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是实现这一核心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
它主要包括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的整体布局规划,各功能教室的建筑设计风格,以及校园的“四化”(绿化、美化、香化、净化)建设。使校园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育人气氛,用环境造就人、培养人、改造人。让环境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充实校园文化的物质底蕴,为师生拓展综合素质提供物质条件,让校园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就连一块顽石,一块冰冷墙壁都赋予它人文的内涵,赋予灵性。让校园处处是教育,师生时时受熏陶。正如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师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
当我们走进深圳南山的学校,那确实是闹市中的一方净土,茂密的绿荫丛中鲜花灿烂。桃源小学的育人氛围,包含在师生的分分秒秒中,浓浓的书香文化让你清清楚楚地感觉出素质教育的特色;华侨城小学雅静的环境,师生的举止习惯,无不让你感觉到你就生活在低碳的氛围中;走进桃源中学那科技的气息,让你仿佛置身于腾飞的科技时代。这些育人的环境不是我们追求的吗!
3.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层次
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层次,也就是最低层次。制度文化是由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管理构成的显性文化,它是学校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得以实施的保障。通过制度文化的建设可以把学校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只有建立起学校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能形成良好的校风,才能保障校园各方面的工作得以开展和落实。只有制度也是不行的,还需要有组织和落实制度的机构。因此,制度文化的建设包括制度和机构的建设。
制度建设涉及学校工作的全部,每一个领域都有相应的制度。如:校长、副校长、教导处、工会、党支部、教代会、少先队、后勤、安保等均有他的制度,还需要人去监督、去执行。让这些制度成为学校师生规范言行的指南。让各项工作上下左右联动,形成一股合力,保障学校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沿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是涵盖学校的一切活动,我们平常所做的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部分,或一小部分。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第一层次,在底层,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基础和保障。是比较容易做到的。第二层次是物质文化,是实现精神文化这一核心的途径和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做起来相对要难一点。最高一层是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在金字塔尖上,做起来有难度,要做到更好就更难
校园文化建设虽有难度,但我们也要尽其心、尽其力把它做到更好。因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的重要体现,对师生的影响是任何课程都不能取代的。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范文6
论文摘要: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法,在湖南桃源县文昌中学(简称我校,下同)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研究结果表明:校园文化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在机制是结构功能机制、同化顺应机制和文化引领机制。校园文化形成的基本过程一般经历需求引发、引导启发、实践体验、认同内化、传承创新五个阶段。以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三个维度七个要素为内容,以五个阶段为工作流程,形成的“375”发展型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办出各自的特色。”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是新时期学校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
我校是一所由原文昌实验中学,桃源县进修学校初中部,桃源九中初中部三校合并组建成的全日制初级中学。全校4000多名学生,近300名老师。要构建特色鲜明的学校,需要融合三校的文化优势,需要共同的校园文化凝注人心、规范人的行为,于是便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课题。
国内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的现状呈现两大特点:一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较多,针对中小学的研究很少。在中国知网(cnki.net)“学术文献总库”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题检索,共有文献17000多条,主要集中在高校。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题检索,只有86条;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问题与对策的研究,对校园文化形成的机制与规律、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与方法的深层次研究较少,对校园文化建设如何如何促进办学特色的研究更少。
本课题的切入点是,在实践中探索中学校园文化形成的机制、过程,以及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探讨校园文化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在机制。这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性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课题界定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师生员工在其教育、教学、学习、交往、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价值体系、情感风貌和行为规范系统的凝注和外化。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是:形成“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谐,关注发展”的校园文化,突出“美德”、“才能”、“和谐”、“发展”四大主题。
办学特色是指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突出特点和风格。我校办学特色的定位是:“德能双馨、和谐发展”。“德能双馨”是指教师职业道德高尚,教学能力突出,有口皆碑;学生道德品质好,文明程度高,基础扎实,基本能力强、特长突出,誉满三湘。“和谐发展”是指学校人际关系和谐,学生身心发展和谐,学生全面、和谐、自主发展,学校科学发展、可持续性发展。
三、研究目标
1.形成“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谐,关注发展”的校园文化。
2.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德能双馨、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的形成。
3.探讨校园文化形成的过程及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4.探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在机制
四、研究内容
1.制度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研究。
2.物质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研究。
3.精神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研究。
4.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5.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在机制研究。
五、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我校2008年5月至2011年6月在校师生。
2.研究方法。以教育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六、研究实践
1.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1)开展原三校校园文化调研,引发校园文化建设需求。查阅三校管理资料,调查走访三校的管理人员,对三校合并到我校的老师以及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各自的校园文化特色。
(2)开展制度文化建设交流,引导启发制度文化定位。先后与桃源县九溪中学等七所中学进行了制度文化建设的交流与探讨,到常德市几所中学进行了校园文化建设参观学习和制度文化建设交流。在全省名优校长论坛上,就“如何唤起老师的工作热情,创建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进行了交流。
(3)管理制度的修订、宣传、学习与实施,实现制度文化的引导、体验与认同。让师生参与管理制度的修订和制定,制度体现“美德”、“才能”、“和谐”、“发展”四大理念。
2.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1)校园景观彰显“和谐”之美和“发展”的生机。如富有“万众一心,远航”诗意的中心花坛,文化氛围浓郁的勤思园、笃行园、修身园,100余盆高品位的盆景,色彩搭配和谐,高低层次和谐,布局疏密得体的树木花草,整个校园显得优美和谐、生机盎然。
(2)校园宣传展现“美德”、“才能”、“和谐”、“发展”四大主题。
学校给每栋教学楼安装了一条精铜雕刻的体现校园文化的大型标语,每栋教学楼每层的楼道墙壁上均贴上了精美的、富有人情味的楼道提示语。学校在办公楼前建立了极具艺术色彩的两块大理石墙,墙上雕刻了铜底大字的校训,即“基础扎实,特长突出,身心健康,素质全面”,“追求卓越,创和谐教育,办人民满意学校”。学校在每栋教学楼的走廊,把学生和教师的优秀美术和书法作品用精美镜框固定在墙壁上,并附上作者的简介和创作意境,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加强教师德能文化建设。学校围绕教师的师德、教风和专业技能开展教师德能文化建设。通过师德标兵评选、奖励与宣传、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校内外优质课观摩、参加校内外教学比武、承办教学研讨会、评选教学能手、评选德能双馨教师、教学骨干的奖励宣传等,营造重师德、重教学能力、重教风、重教师自我发展的文化氛围,让“德能双馨”成为教师的追求,成为我校的师风。
(2)加强学生道德与学风建设。
首先,以规范引领学生文化。制定《文昌中学学生行为规范细则》等多项规范,规范体现“美德”、“才能”、“和谐”、“发展”四大主题。
其次,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遵纪守法法制教育,珍爱生命安全教育,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诚实守信做人教育,健全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等六大主题教育。对七年级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入学教育与训练。运用榜样激励,开展周送喜报、月评小明星、期末评“三好”、班风评比等活动。利用校主题活动、班团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正面教育与训练。
再次,开展心理辅导。学校建立了高标准的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并建立心理档案。学校还在各班设立了一名心理委员。
(3)校园文学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首先是指导学生走进名家,品味经典,提升文化品味;其次是以校刊《楚三春》为阵地,开辟校园文化专栏、出版校园文化专刊,弘扬以四大主题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再次是开展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班级演讲比赛;最后是在校园网上开辟“校园文化”栏目,进行校园文化的宣传。
(4)校本课程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将校内课程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开设艺体特长班,组织音体美特长培训,实施了“8个100”工程,即100人的腰鼓队,100人的铜管乐队,100人的舞蹈队,100人的合唱队,100人的田径篮球代表队,100人的书法绘画兴趣小组,100人的科技兴趣小组,100人的武术队。
其次,将我校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我校将具有文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进行系统开发,编成《德雨流芳》校本教材。
再次,优化文昌艺术节,体育节,大课间活动等传统活动。校艺术节,我们力求学生以班为单位自编自演节目。大课间活动,每天35分钟,包括体操、武术、舞蹈等活动。
(5)家校协作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家长学校每年对家长进行2次面授,创办2期家长学校简报,组织学习心得体会交流,家长完成2次面授作业。评出优秀家长、优秀教育理念。家长还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写信等交流方式与教师交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七、研究结果与分析
1.“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谐、关注发展”的校园文化初步形成。“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谐、关注发展”,成为了我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师生崇尚美德,十分注重道德品质修养;师生器重能力和特长的发展,才能突出;师生追求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突显“美德”、“才能”、“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
2.“德能双馨、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正在形成。教师职业道德高尚,教学能力突出;学生道德品质好,基本能力强、特长突出。学校人际关系和谐,学生身心发展和谐,学生全面、和谐、自主发展,学校科学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在全省有一定的知名度,全省名优校长论坛在本校召开。学校的艺体特色突出,“8个100”工程成效突出,得到社会广泛赞誉。“大课间操”在全市推广应用。
3.探明了校园文化形成的机制与基本过程。
(1)校园文化的形成机制。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地理环境,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师生员工为主体,在其教育、教学、学习、交往、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以需求为基础,通过引导启发、实践体验、认同内化、传承创新而形成的稳定的价值体系、情感风貌和行为规范系统。
(2)校园文化形成的基本过程。我们认为,校园文化的形成一般经历“需求引发——引导启发——实践体验——认同内化——传承创新”五个阶段。一种新的校园文化的萌芽首先源于变革的需求和重要事件或人物的引发,通过宣传、理论引导和外校经验启发,使新的校园文化初具雏形并被师生所理解,通过实践体验,感悟新文化的价值,通过实践体验和成功实践的校内外正强化,实现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和内化,最后通过传承和创新,形成新的校园文化。
4.探明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1)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我们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可确定为三个维度七个要素: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具体包括教师德能文化建设、学生道德与学风建设、校园文学活动、校本课程、家校协作。)
(2)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我们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是,以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为基本内容,以“需求引发——引导启发——实践体验——认同内化——传承创新”五个基本环节为工作流程。
5.探明了校园文化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在机制。校园文化是如何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我们认为其内在机制主要是结构——功能机制、同化——顺应机制和文化引领机制。
(1)结构——功能机制。结构——功能机制是指,任何一个系统都是一个具有一定结构的、动态的、能起综合效应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本质和功能是由系统的结构及各子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相互作用方式决定的。校园文化是办学特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引领——激励——监控等重要功能,因此,校园文化能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
(2)同化——顺应机制。所谓同化,是指将对象纳入主体已有的心理图式(即认知结构),使对象成为已有的心理图式的一部分。所谓顺应,是指主体改变已有的心理图式以顺从对象、适应对象。校园文化之所以能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就是因为有些校园文化可直接纳入办学特色中,成为办学特色的组成部分,从而引起办学特色的变化,此所谓同化;同时,对不能直接纳入的校园文化,我们也可主动改变办学特色,以适应校园文化的新要求,此所谓顺应。
(3)文化引领机制。人的行为是由观念引起的,观念决定一切。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在价值观引领下形成相应的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从而促进行为规范和学校个性的形成,最终形成特色。
6.形成了“375”发展型校园文化建设模式。“375”发展型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是指,以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三个维度七个要素为内容,以“需求引发——引导启发——实践体验——认同内化——传承创新”五个基本环节为工作流程,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的形成。这一模式遵循了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突出了发展性。实践表明,这一模式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八、研究结论
1.校园文化的形成一般要经历“需求引发——引导启发——实践体验——认同内化——传承创新”五个基本阶段。
2.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可确定为三个维度七个要素,即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教师德能文化建设、学生道德与学风建设、校园文学活动、校本课程、家校协作)。
3.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应以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为基本内容,以“需求引发——引导启发——实践体验——认同内化——传承创新”五个基本环节为工作流程,推行“375”发展型校园文化建设模式。
4.文化引领机制。
5.“375”发展型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具有实效性,明显促进了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高韦芳.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基于苏州市金阊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苏州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