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范文1
关键词:廉政;理论依据;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4-0058-02
廉政就是廉洁的政治环境,它是由廉洁的政府、廉洁的政治行为、廉洁的政治观念、廉洁的政治制度和廉洁的法律制度构成,是理论上的廉洁和实践上的廉洁的统一。廉政建设不能搞成形式主义,也不能搞成政治运动,不能走向极端,它是改变现存状态的一种现实的行动,必须要成为指导现实行动的指南,成为现实生活中的行动。
一、廉政建设的必要性
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社会永远不给自己提出解决它们的条件还没有成熟的任务”。卢森堡写到“只有在实践哲学的某些问题在一般的历史进程中或特定社会集团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现实问题的时候,这些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因此只有问题出现在现实社会中的时候,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要问题能够在现实中解决,首先必须要问题在理论上得到解决。
廉政是一个常提常新的话题,腐败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伴随着公共权力的产生而产生,廉政是整个人类社会和所有国家共同面临的难题,也一直是党实现其执政合法性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有制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必要基础,私有制必然产生人的异化,进而产生人对物的崇拜,这是滋生腐败的一种历史条件。而属于上层建筑的公共权力虽源于经济基础,但是又高于经济基础,公共权力被特定的团体垄断之后就会产生脱离人民的趋势,尤其在缺乏均衡力量的制衡时,更容易被用来。在我国现实社会中腐败问题已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认识腐败产生的必然性和它的不合理性,在实践中在保持社会稳定的情况下逐渐消灭腐败,廉洁政治。
二、廉政建设的哲学依据和解决途径
廉政问题的哲学溯源是人们对人性的怀疑。对于人性的讨论素有人性善,人性恶和人性空白的学说。提出性恶论比性善论是一大进步,它看到了人的不完满性,进而重视对人的后天环境的重塑和改造。近代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将善和恶看成是一种达到和欠缺,而没有陷入本性是原始的善或恶这种肤浅的观念。依这种看法,人们无法想象人性为恶之外尚有别的看法。因为只要人作为自然的人,就人作为自然的人的行为来说,他所有的一切活动,都是他所不应有的,这是人的恶的客观性。人能超出他的自然存在,即由于作为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存在,区别于外部的自然界,人与自然界相分离了。在人追求各自的目的时,只知自己,只知满足自己特殊的意欲而离开共同体时,他便陷于了恶,这个恶就是他的主观性。从上述可以看出腐败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不成熟阶段,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条件下的产物,在物质财富充分涌流的社会高级发展阶段它必然会消亡。
因此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这条主要任务不能变。廉政首先是使从政人员必须专职于政治,而不能去搞副业分离其心力,使生活有保障,达到社会平均的生活水平,来避免对于基本生存自然物质需求所造成的恶。其次也不能认为高薪就能养廉,因为一个人的主观选择性也很重要,如果他顺从其个体私欲,而损害共同体利益,薪水再高也满足不了他的欲望。因此必须在学校和社会再教育中倡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共同体观念,通过从认知到理解和感情,再通过从感情到理解和认知的双向途径在人的内心中树立一种信仰,即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且将理想和信念转换成物质的生产力,使现实不断趋近于理想,理想不断趋近于现实。再次加强共同体的核心凝聚力,在日常工作和生活接触之中,使人民和行政人员真正体会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形成自觉的一致认同。使每个人都被共同体所吸引,在共同体中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满足感,而不是局限于自我的狭隘界限内。
三、廉政建设的经济学理论依据和解决方法
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市场通过理性人的假设,即每一个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根据价值规律来调节供需平衡,使资源达到充分的涌流,减少浪费,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过去提出过高薪养廉的办法来减少,但是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首先,因为高收入行业必定是垄断行业,如果是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调节的话,势必会导致利润的平均化,因此如果对从政人员实行高薪势必会导致行政职业的垄断,为提供职务的便利,不利于行政职业的健康发展。其次,高收入的行业势必也是高投资的行业,他所需要的技能条件和投资会排斥大量的人在这个行业之外,只有少数人在这个行业之中,这样就缺少了一种大众的监督,增大了腐败产生的概率,而少数人经常在一起时就会产生一种情感关系,这种情感会使这少数人之间缺少相互间的督促,而且阻止新分子的加入,容易导致成员的固化。再次,高收入一定会引来众多人的追求,一般情况下都是高投入的人能够得到职位,但是高投入者在拥有职位之后,必定首先要收回其成本,因为经济学上高投入的前提是高产出,得到职位的人一定会将其职务视为商业买卖行为,会滋生腐败。
因此,从上述来看,要想廉政,首先,必须打破行政行业的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和效率考评,实行专职的文官选拔考试制度,来破除通过人情关系和权钱交易的垄断或继承制度。为了不让情感在考试中作祟,第一,必须将面试成绩的比例降低,因为能通过笔试而且得高分者绝不是不合格者或不称职者。第二,对面试的人员实行随机挑选制,不能固定,这样就会减少走人情的机会,而且对于有亲戚和情感关系的人应实行避嫌制,这样会第对所有的面试者提供公平的平台。其次,不能将行政商业化,选举制必须在考试录取之后的人员中进行,通过公开透明的选举机制和考核机制,奖罚分明,免职、升职和行政处罚机制等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使腐败的成本高、利益低、风险大,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廉洁政治。再次,虽然从政必须要专业化,但对于有基层实践经验,赢得民心和名誉的人,即不在笔试范围之内的人,必须设立另一种机制使其纳入国家的体制之内,让其为人民服务,这样民意的上达就会增加一条新的途径,而且对于腐败的监督也很有效。
四、廉政建设是社会公正的要求
廉政就是要保持社会的公正,社会的公正是中华民族之不懈的追求,也是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基础。社会公正中,“公”和私相对立,就是要以群众的公共利益为先,不能以自己的私利为先;“正”就是不偏,即不能偏斜,要平正。因此公正的含义是就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而言的。首先,社会公正一般是由法律来判断,但是法律是由立法者订立的,谁制定法律那么法律就代表谁的利益,根本没有普遍的利益,公正就是在利益博弈中产生的。其次,法律的执行者是具有主观选择性的个人,执法者个人的理念和准则固然十分重要,但是不能将希望寄托在个人的道德水平之上,外在的约束或强制也会在人的内在主观因素中起引导作用。
因此,廉政就必须法律公正,第一,法律的制定权不能由一个团体来操作,而是在社会团体的博弈中产生,通过广泛征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意见,由专业人员汇集成法律条文向社会公布,再征求民众意见和许可之后才可成立,这样法律中就会减少偏见,实现法律的内容公正和程序的公正。第二,对于法律的执行者的外部监督可以使实行者有一种自危感,进而使其能够公正执法。对于行政部门和官员的监督首先要由专门的国家权力监察机构进行次,要形成独立的司法系统,司法部门的经济要独立,由中央统一直接划拨司法部门的财政,防止地方政府对司法部门的牵制,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司法的监察作用。再次,要普及法律常识,提高公民意识,削减人民对于官员或行政部门的成本,减少司法中的烦琐程序,由专门的法律援助机构来支持人民的投诉,这样就会使单个人从“私”对“公”的弱势地位变为“公”对“公”的平等地位。最后,监督部门不能守株待兔,仅靠人民的投诉,而且应该到群众中去暗访调查,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层互动。第三,通过制度监督防止腐败。实行党政干部个人收入及家庭财产来源登记制,实行个人储蓄实名制,官员房产公示制度,巨额遗产税收制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防腐倡廉制度。第四,人民对于行政机关的监督,应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公开个投诉部门的邮箱,使人民的信息对称,能够投诉有门。而且必须由中央设立统一的网上投诉邮箱和管理部门,专门接受腐败、贪污诉讼案件,防止地方对信息的拦截和筛选。
五、廉政文化建设和廉政氛围营造
廉政必须有内在的廉政文化的支撑和廉洁政治氛围的营造。马克思对人和环境的关系论述到:“既然人是从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中的经验中汲取自己的一切知识、感觉等等,那就必须这样安排周围的世界,使人在其中能认识和领会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使他能认识到自己是人。”在廉政的建设中,廉政的教育和廉洁的社会环境二者不可分离。如果学校在价值观中教导廉洁政治和廉洁文化,但实际上学校内部首先自身不廉洁,那么就会引起学生对其信念的怀疑;如果在学校中教育做人要廉洁,而在社会现实中政治腐败,则学生进入社会之后就会被社会实践所同化,那么在学校中的教育就会付诸东流。因此廉洁的学校文化和廉洁的社会环境两者互为补充,共同推动廉政的建设。
在廉政文化氛围的创造中,首先,廉政教育必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明是非,而且要将腐败的法律后果讲清,提前预防腐败。其次,通过教育使人明白和明确区分美丑善恶,形成良好的品德;通过反腐的教育将反腐作为官员的内化了价值观,指导其行为,使人民确立一切要靠自己能力,取消行贿获利的投机思想。再次,通过树立正确的信仰和信念,使其成为人生的追求。对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信念的树立,使其作为牢不可摧的精神信仰,扎根于我国的本土文化之中,使信仰对人的精神腐蚀。最后,通过榜样和模范的示范效应,鼓励官员争相效仿,清正廉明,发挥典型示范的正面导向作用,只有这样才会学术氛围清明,进而政治廉洁。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小逻辑[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孙伯■,张一兵.走进马克思[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4]吴晓明.当代学者视野中的哲学.西方学者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唐晓青,杨绍华.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国际社会廉政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2).
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范文2
【关键词】构建;和谐;校园
几年来,作为新建学校,我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构建和谐校园作为一种基本素质来培养,作为一种基本能力来强化,让管理者、教师、学生及家长、社区形成一个和谐、友善、亲切、融洽的教育共同体,使每位师生员工都真切的感受到:在学校发展中既有为又有位,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与学校和谐发展。
一、团结协作,筑牢和谐的人际基础
和谐兴平是团结协作、人际和睦的兴平。团结是构建和谐兴平的前提。唯有团结,才有稳定,才有发展。几年来,我们从班子团结入手,把和谐的要求渗透到各项工作中,构筑班子成员之间、教职员工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
二、加快发展,夯实和谐兴平的物质基础
和谐兴平是持续发展、教育优质的兴平。把加快学校发展,作为构建和谐兴平最重要的基础。我们一心一意地谋发展,聚精会神地抓质量,努力实现办学思想、办学层次、办学模式的和谐统一,办学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学校内部各种力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共处,学校各个方面利益的和谐融洽,为构建和谐兴平奠定了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作为白银市平川区“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我校是随着平川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平川区委区政府为了合理调整城区小学大班额教学问题,以及解决平川南路几个住宅小区住户子女上学远和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而新建的一所区属六年制完全小学,被列为平川区政府2010年“十件惠民实事”之一。学校于2009年12月进行招标,2010年3月动工建设,8月20日教学楼竣工,8月23日正式招生报名,是一所区属六年制完全小学。学校总占地面积33440平方米,生均25.86平方米,教学楼建筑面积5424平方米,生均4.19平方米,操场面积12000平方米,生均9.28平方米,学校有标准教室24间,办公室40间,配套齐全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教室、科学实验室、图书室、美术室、音乐室等14个专用功能教室。学校现有图书18000多册生均13.92册、每个教室可流动阅览图书200多册,配备齐全音乐、美术、科学、体育、数学等教学仪器。绿化面积达4200平方米,生均3.24平方米,学校育人环境优美、舒适。学校现有教学班23个,在校学生1293人。教职工64人,教师平均年龄35.2岁。本科学历50人,大专学历14人。
几年来,我们扎实推进学校各种软硬件创建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办学思想、办学模式、管理机制、德育工作、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学校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校园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突破,毕业生合格率为100%,事实证明,我校近年办学连创佳绩,源于我们领导班子的团结进取,源于兴平人的团队精神,源于教师的敬业精神,更源于全校师生员工的高度和谐!
三、规范管理,完善和谐兴平的制度基础
和谐兴平是依法治校、管理规范的兴平。依法治校是和谐校园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最重要的运作机制。我们严格遵守和执行教育政策法规,以白银市教育规范管理年活动为载体,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在首位,从教学、研训、卫生、安全、收费等8方面着手,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提升管理品质,提升教学质量。
完善制度建设。我校坚持依法治校,不断完善学校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编制并落实了《白银市平川区兴平小学内部管理制度汇编》,依法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稳定有序,依法保障各方面的合法权益。我们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主渠道作用,每年定期召开教代会、教职工座谈会等,学校的发展规划、财务收支、福利待遇等学校发展建设中的大事及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都经过了教代会审议并表决通过,并全面实行校务公开制度。我们设立校长信箱和落实校领导接待日制度,依法健全和规范举报和制度,自觉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监督,保障师生员工的法定权利。
提高队伍素质。人是一切组织中最宝贵的因素。我们把提高管理者自身素质,作为加强规范管理的首要问题来落实。我们建立起激励机制,通过学习研讨、专题讲座、外出培训、岗位锻炼、考核奖励等形式,不断加强对管理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管理水平教育,对每位干部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发掘、组织和使用,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优化过程管理。依据《白银市教育规范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要求,我们以常规检查、现场办公、定期反馈分析、问责制、督促评估等形式,严格对学校教学、研训、卫生、安全、收费等8方面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评价,使各方面资源得到合理使用,最大程度地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在过程管理中,我们强调及时地发现和修正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大程度地减少失误,有效地落实管理目标。
四、文化立校,充实和谐兴平的文化基础
和谐兴平是内涵丰富、文化浓郁的兴平。厚重的学校文化积淀,是学校办学思想、办学历史、育人环境、特色等的综合体现,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
确立师生认同的文化理念。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先进的办学理念,即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特质和人文精神。为此,我们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办学目标、办学理念、治校方略和校风、教风、学风、校徽、校旗的征集活动,培养师生的认同感和母校意识,多维渗透学校精神。以文化底蕴为基础,我们实施“让校园成为温馨家园、生态公园、文化圣园和成长乐园”的学校文化建设策略,坚持文化立校,文化育人。
塑造学校文化的品牌亮点。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我们坚持文化育人,已举办了三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打造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品牌。学校文化节内容分五大板块30项:①红色文化:我们坚持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听革命老前辈讲传统、参观革命教育基地等形式,开展中华传统美德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等革命传统教育。②绿色文化:包括文化长廓建设,教室文化设计,绿化校区建设,绿化小区建设,新校区绿化设计展示,花草树林种养等。③学术文化:包括学校文化建设、名家讲座,教学论坛、教学开放周,师生书库建设等。④科技与网络文化:包括科普知识比赛,科技论文、小发明、小制作比赛,网页设计比赛,师生网络才艺展示等。⑤艺术与体育文化:包括合唱比赛,配乐诗朗诵,英语口语比赛,辩论赛,校训征集和校徽、校服设计大赛,书法、美术、摄影作品比赛,电影配音比赛,校园歌手赛,教工精神风貌展示、师生球赛等。我们通过营造浓厚的学校文化气息,培养品质高尚、人格健全、内涵丰富的现代文化人。
五、以人为本,加强和谐兴平的感情基础
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范文3
一、“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基本方略,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按照“质量立教、三教协调、统筹发展、全面提高”的总体思路,认真谋划建设、管理两大课题,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科学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为建设经济文化强市和现代化大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围绕中心、服务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智力、技术、信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拓展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培训功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增强教育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能力。
——质量立教、人才强教。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完善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统筹规划、全面发展。统筹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统筹城乡、区域和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的发展、改革与稳定,促进教育和谐发展。推进教育自主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推进学校与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区域教育发展的整体活力和动力。
——均衡协调、公正公平。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更加注重义务教育的均衡和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认真解决社会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使人民群众享有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
二、“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瞄准建设经济文化强市和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定位,实施好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着力解决好城区义务教育规划布局,提高教育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发展品位;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实际,实施好新一轮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尽力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壮大成人教育,促进三教协调发展,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继续深化新课程改革,强力推进素质教育,学前教育重规范,小学教育促养成,初中教育强基础,高中教育抓提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功创建省级教育示范市,尽早建成具有较高水平、富有特色的教育现代化强市,率先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确保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保持市乃至全省前列。
(二)具体目标
1、优化教育总体布局
——适应建设现代化大城市需要,把基本建设重点转移到城市学校,完成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年前,城区新建政府办幼儿园1—2处;新建、扩建小学8处左右;按照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新建初中1处。
——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业已规划报批的新型农村社区,凡是没有定点小学和幼儿园的,均要建设1-2处规模适度的省级规范化小学和幼儿园;每个乡镇在驻地设立一处初中学校,规模较小乡镇也可联合设立初中学校,条件须达到市级以上规范化标准要求;逐步限制社区之外的学校及幼儿园发展,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必要的教学点。进一步改善农村教育整体面貌,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统筹三教协调发展
——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实现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不断优化。
——普及高中段教育,初中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达到95%以上,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在校生数量基本达到5︰5的要求。
——做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初中以及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教育课程,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积极施行初中后以及普通高中在校生向职业学校分流。
——实施职成教联动工程,市属职业学校积极进行上挂下联横辐射,带动乡村成人教育学校加快发展。
3、落实义务教育重中之重地位
——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和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保持在100%、99%、95%以上,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农村学校投入力度,力争农村学校地级以上规范化学校达到70%,农村学校同城镇学校达到同标准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师资力量、教育质量。
——推进特殊教育健康发展。着眼于教育公平的现实需要,积极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强化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打造一支专业化素质较高的全科教师队伍;开展好职业技能教育,促进残疾人就业。力争尽快将特殊教育学校创建为省级规范化学校。
4、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所有乡镇街道建成政府办中心幼儿园,通过省级认定率达到100%。积极创建省、、市规范化幼儿园,创建率分别达到30%、70%、100%。
——实施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依托社区配套建设高标准幼儿园,努力发展学校附设幼儿园,形成“以实验幼儿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学校附设幼儿园、社区幼儿园为主体,其它形式办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扩大办园规模,提高保教质量。
——大力发展全日制幼儿园,有条件的市直幼儿园、中心幼儿园举办亲子园。
——提高适龄儿童入园率,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5%以上,0—3岁婴幼儿入园受教育率达到40%。#p#分页标题#e#
5、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发展
——坚定不移地狠抓教育教学质量。转变人才培养和质量增长方式,探索低负担高效率的教改之路,保持教育质量在全省的领先地位。
——落实选课走班教学改革。学生不再实行文理分科。学校要充分挖掘各类教育资源,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合理开发和设置校本课程,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积极推行学分认定管理改革。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
6、大力发展职业与成人教育
——坚持错位发展,创办特色学校。市职业中专要把握我市建设经济文化强市和现代化大城市的机遇,强力打造优势专业,建成省级区域性综合实训基地,全力争创“千所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职业中专以服务农业产业化及现代服务业为特色,大力发展涉农专业和现代旅游服务业,建成省优质特色学校。
——与新矿集团联合创办鲁中技术学院。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力求功能完善,设施先进,建设标准,服务一流,以良好的形象凝聚教师、吸引学生,为经济文化强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体系。推进农村成人教育中心校向乡镇社区教育中心转型,将乡镇成教中心校建成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图书资料基地和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力争把我市建设成为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实施“农村富民培训工程”,开展农村新增劳动力培训,积极引导受训人员向非农产业转移。
——稳步发展民办教育。严格执行《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各项规定,对民办学校实行准入和年检制度,落实促进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和指导,规范办学行为,提高质量和效益。
——加强电大教育工作。拓宽电大开放式教育招生渠道,继续保持电大教育在全省名列前茅的位次。
7、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教师资格认定、招聘录用、培养培训、考核奖惩等管理体系,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依法管理和建设教师队伍。
——进一步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到年,全市小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均达到90%,普通高中教师逐年加大硕士研究生比例,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达到80%以上。
——进一步充实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到年,拥有齐鲁名师3人、齐鲁名校长2人、省特级教师13人、省级以上教学能手5人、国家级骨干教师20人,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的骨干教师队伍。
——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聘用制,依法理顺教师管理体制。完善新教师招聘录用机制,每年补充教师数与自然减员数大体相当,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斜,促进教师队伍结构调整,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8、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加快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成15处乡镇初中的新建、扩建和改造任务,完成年前建设的农村校舍的加固维修工作,增强抵御灾害的能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放心的学校。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全市办学条件建设的重点,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所有学校建成校园网并与互联网相连,接入教育城域网,配足配齐必要的网络设备和技术人员。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构建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新模式。加强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建设,年前完成“班班通”建设任务,专任教师达到人手一机,达到省级“教育示范市”标准。
——实施教育教学装备标准化建设工程。以实验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配备、探究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综合实践活动室、体育卫生与艺术设备、学校场地标准化等建设为重点,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装备水平。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各类设备、图书、器材使用率,推广图书使用“超市”管理模式。
9、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落实德育首要地位。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出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和理想信念等教育重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认真规范办学行为。积极落实《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全部规定课程;科学安排学生学习、生活、锻炼,增强学生体质,减轻课业负担。
——继续深化新课程改革。实施三级课程管理,提高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学质量;开全开好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制定实施特色高中课程方案;合理开发校本课程,积极促进特色学校发展。
三、“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以加大投入为前提,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1、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市乡政府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认真落实“三个增长”要求,提高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并保持稳定增长。
2、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依法加强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征收,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及时足额拨付。土地出让收入和彩票公益金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教育。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企业、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扣除规定。按规定免收涉及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免收或减免经营服务性收费。
3、完善投入机制。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落实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负担的投入体制,切实提高保障水平。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学前教育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机制。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机制。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依法筹集经费的机制。加强经费管理,进一步完善“校财局管”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p#分页标题#e#
4、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达不到标准要求的校舍全部重建或改造。加快实验、实训用房建设,改善实施素质教育的物质条件。加快学生生活用房以及“211”工程(两热一暖一厕)建设,改善师生生活环境。加快活动场地建设,全部消灭不配套学校。认真落实《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确保所有幼儿园按时完成达标建设任务。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到省颁办学条件基本标准,教育装备达到省装备“Ⅰ”类标准。
5、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制定切实可行的电教教材费、信息技术教育费的管理、使用和监督制度,确保电教教材费、信息技术费真正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互联网和教育城域网建设力度,确保所有学校实现网络全覆盖。加强多媒体教室建设,中小学所有教室全部实现“班班通”。
6、健全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完善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机制,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
(二)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1、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努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认真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人口国情教育、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构建完善的德育体系,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班教导会制度和教书育人“一岗双责”考核制度,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德育工作机制,加强校外教育基地建设,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2、规范办学,全面发展。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切实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全课程,开足课时,重视实践环节教学,重视技能培养和能力转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认真落实《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尊重和爱护学生,不划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不加班加点,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积极开展“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主题活动,开设学生喜欢的课程,培养学生喜欢的教师,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创造学生喜欢的环境。
3、凸显个性,彰显特色。深入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多样化的体育健身活动,积极推动全员参与式体质健康达标运动会,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重视活动课教学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沟通与融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观察、思考,切实发挥校园活动独特的育人功能。不断丰富学校节日文化,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积极开发艺术欣赏课程,让学生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注重培养学生科技素养,提升创新开拓能力。认真开展“素质教育质量效益双高工程”,遵循规律办教育,依靠科学抓质量,通过创新找出路,积极创建市小学“双百”示范校、初中“双50强”发展提高校,努力走出一条“内涵发展、规范办学、质量立校、特色提升”的发展道路,夯实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根基。
4、创新培养模式,推进课程改革。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推动研究性学习,加强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着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开发和建设符合课改要求的课程资源体系,建立具有选择性、开放性、拓展性、灵活性的课程结构。有效利用本地资源,组建富有特色的社团组织,开发独具魅力的校本课程。大力推进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评选书香教师、书香学生、书香家庭,推进读书活动向纵深开展。以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核心,深度推进课堂教学变革,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效课堂”,积极开展幼儿园“兴趣课堂”、小学“活力课堂”、初中“智慧课堂”、普高“效率课堂”和职高“技能课堂”的研讨活动。完善“片区教研”协作机制,积极实行资源共享,把“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具体化,构建“学案导学”理想课堂的基本范式,全面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三)以人才强教为核心,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建设,夯实教师专业发展基础。以“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教书育人的杰出楷模”为主线,以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人文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每两年举行一次师德标兵、师德先进集体评选活动,组织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事迹展览或巡回报告,大力弘扬模范教师的人格魅力。倡导爱岗敬业的社会责任、严谨笃学的治学态度、奋发进取的创业精神和淡泊名利的道德情操,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具有教育智慧的学者,成为人格修养的楷模。完善师德考评制度,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聘任和评优奖励的首要依据,实施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
2、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实施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工程,加大市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力度,全力建成100个省级高水平教师培训中心之一。拓宽教师学历提升和专题培训渠道,提升研究、指导和引领功能,形成教师继续教育的多元渠道。利用省教师远程研修等时机,努力抓好教师继续教育,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利用好教研网平台,形成优质高效、实时分享、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研修平台。丰富教师研修资源,积极推动“网上教研”,建立全员参与、专家引领、团队合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校内校外、网上网下多种研修模式有机结合的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网络。改革师训管理模式和内容形式,探索校本研修的基本内容、活动方式和管理办法,逐步形成符合实际的校本研修模式。通过校本研修、在职进修、岗位练兵、专业考核、大型教科研活动以及选送优秀人才参加国家、省级培训等途径,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设立学科教学基地,锻炼骨干教师团队,通过“团队——基地——示范校”模式,发挥带动孵化作用,推进名师梯队建设。继续深入推进递进式人才培养工程,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奖励力度,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研究条件和工作环境,使优秀人才的地位和价值得到尊重和体现,形成有益于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p#分页标题#e#
3、强化学校管理质量意识,精心打造优秀管理团队。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年度工作考核制。建立干部责任追究制度,落实教育干部包年级、包学科、包班级具体责任,工作实绩与奖惩挂钩。建立健全校际结对互助、共同体协作互动等制度,积极探索“捆绑式评价”等模式,不断缩小校际教育管理差距。开设中小学校长论坛,促进学校之间的思想交流,全面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4、重视课题研究,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支撑功能。坚持教育科研服务于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服务于教师队伍建设“三服务”方针,进一步改进教育科研的方式方法,树立“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科研理念,抓实课题研究,不断增加教育科研对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教育质量的贡献率。定期组织各种综合性教科研活动,通过专家报告、学术论坛、名师展示以及优质课、案例、课件、论文评比等系列活动,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不断壮大科研型教师群体。“十二五”期间,全市省、地级课题数列市前列。
(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增强教育发展活力
1、继续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落实市级政府主要责任的同时,充分调动乡镇政府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健全“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多方协作”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团体等共同参与办学、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格局。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完善民办学校准入制度,依法加强对民办教育机构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办学秩序,促进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2、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多元化用人机制,推进管理体制创新;继续实行新教师公开招考制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形成人才流动的激励机制,促进师资队伍配置均衡合理。继续提高教师待遇,坚持“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分配原则,坚持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倾斜,进一步完善重实绩、重贡献的考评和激励机制,健全以岗位为重点的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和完善校长、教师岗位交流制,探索各级各类示范性学校的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的机制,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3、进一步完善教育干部选拨任用机制,增强教育内部活力。完善校长任职条件和任用办法,改革校长选拔任用制度,促进校长专业化,推行校长职级制。积极推行教育干部竞争上岗等制度,为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进入管理团队打造展示的平台。普通中小学及幼儿园建立家长委员会,探索建立由政府、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等组成的学校管理组织。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推进集团化办学等形式,建立在政府指导下,行业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参与,学校自主办学的职业学校合作治理制度。扩大普通高中及中职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办学、社区服务等方面的自。
(五)以加强领导为保障,促进教育环境不断优化
1、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发展需要。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认真制订教育发展规划,强化宏观统筹。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考核奖惩制度。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逐步完善督政制度、督导责任区制度和督学责任制度,建立督导评估结果公告、限期整改制度和依据督导结果进行奖惩的制度,强化对政府和学校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的督导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