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1

一、问题的提出

循环经济主要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是适应新的资源供给形势和新经济增长观念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是国际社会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时代特性和前瞻性。目前我国正在实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现已开始立法来保障循环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而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制度具有一定的惯性,难以很快适应经济模式的转变,在新经济模式推广过程中成为阻碍因素。因此,分析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内涵

1、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于环境保护兴起的上世纪60年代。“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之后各国学者大量研究,且大多是从技术、资源、环境及生态等角度进行的。实际上,循环经济不是研究环境保护方法,也不是单纯的生态经济,它的基本含义是生产、消费的集约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从而实现提高资源效率、环境优化和可持续发展,进而达到社会进步和福利最大化。它的基本特征,又称“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减少资源利用量及废物排放量;再利用(Reuse)——努力回收利用废弃物;资源化(Recycle)——大力实施物料的循环利用系统。图1为循环经济的“3R原则”。

2、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融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物料循环利用和可持续消费为一体,将经济活动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再循环”的“开环”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资源再生”的“闭环”循环模式,从而使传统的资源消耗型经济转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微观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要求实现清洁生产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中观区域层面的循环经济要求企业之间建立工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工业园区,实现企业间废物相互交换;宏观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要求废物得到再利用和再循环,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后进行物质循环。

三、传统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存在的缺陷

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经济高速增长与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要求最大限度地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废弃物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循环经济需要有新的政策与之相适应,才能充分发挥效力。传统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的缺陷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环境资源的产权界定不明确

由于我国环境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产权的界定不明晰,使得环境资源人人都可免费使用,对环境资源的竞争性过度使用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因此,要解决环境资源使用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使外部成本与收益内部化,十分有必要明晰界定环境资源的产权。但是,由于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质和一些环境资源具有弥散性与流动性的特征,使得部分环境资源产权的界定非常困难。政府必须利用市场机制建立环境资源产权制度,明晰界定环境资源的初始产权,调整环境资源价格体系,建立环境资源产权交易市场,使环境资源的价格能够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正确地反映环境资源的稀缺性。

2、政策缺乏约束性与激励

经济社会发展中环境资源保护的正外部性使得在传统政府管理体制下部分地区与行业缺乏实施循环经济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应当在循环经济条件下建立完善环境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制度以及产业发展的环境评价机制。由于许多资源产区发展水平较低,环境资源价值的贴现值不高,容易导致环境资源使用上的短期行为。政府必须建立必要的保护机制,确保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还需建立资源生产与资源利用地区之间的生态建设利益补偿机制。

3、政府有效制度供给不足

中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环境保护不力,而环境保护不力的根源在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供给,难以调动人们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经济主体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内在特性,在无外力干预下,它总是会不顾社会利益而追求私人利益。从这个角度来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是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的结果。现有环境保护制度存在着很多问题,即环境保护的制度力度不够,漏洞较多,没有足够的权威,因而不能保证有效地贯彻实施。例如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收费标准既难以与通货膨胀相适应,又不足以改变排污者的行为。而且,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执法不力等原因,使环境保护效果不明显。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必须着重加强有效制度的供给。

4、传统方式阻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方式还是以“两高”为特征。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这又是产生废物污染最多的阶段。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资源与环境的制约日益增强,中国资源和环境现状要求我们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惯性,使得转变增长方式很难一蹴而就。再加上现阶段中国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效益仍是考核政绩的主要指标之一。各地区为了发展本地经济,很有可能选择急功近利的经济政策来获取政绩。因此,政府必须通过循环经济立法和执法的手段,强制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加入循环经济的指标考核内容。

四、循环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的实证分析

目前,云南还是处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外力的推动,使尽快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推动云南经济的发展。针对云南的实际发展情况,云南省应该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引导和促进循环经济在云南的发展。

1、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循环经济思想的前瞻性和长远性并不是每个企业和消费者都能够理解并主动地实施。因此,政府在建立循环经济战略的任务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来引导和促进企业和消费者实施循环经济,统一协调各种利益,协调各部门,并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2、加快各种法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基于生态效率的经济模式,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行的,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调控手段来实现。要保证各市场主体在关心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积极关注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就必须尽快建立起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引导企业的行为。只有建立公平的制度,创造了市场平衡机制,才能把循环经济变为企业、政府、公众的共同行为。目前云南缺少相关的法规制度,严重影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加快法规的制定,保障循环经济的实施。

3、加强对试点企业的跟踪指导,发挥示范作用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在云南仍处于起步阶段。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对探索、总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而云南虽然在这方面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目标不够明确、发展动力不足、缺少技术资金以及协调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试点企业的跟踪指导,加大对试点企业的支持力度。协调、解决试点单位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强化试点示范效应,发挥好示范作用,为今后实施循环经济做铺垫。

4、加快构筑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不断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没有科技的支撑,最基本的回收利用都难以实现。只有在技术上取得突破,才能加速促进循环经济的建立。因此,必须加快构筑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促进科技投入的政策、各项专项技术政策,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以及环境无害化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系统化技术等。

五、结论

通过政府的参与和调控,建立起一种新的制度框架,把生态环境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形成鼓励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和社会机制,创造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新的环境管理机制,使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收益内部化。外部环境的这种变迁必然会对企业形成一种新的约束或激励,企业可将这些变化内化,进而引导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生态化转变。

【参考文献】

[1] 李云燕: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08(7).

[2] 李云燕: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作用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8(8).

[3] 季文、王少华: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地方政府行为转型机制研[J].中国行政管理,2008(10).

[4] 刘伯雅:浅析政府行为外部性及其经济职能[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1).

[5] 刘志荣、陈雪梅:论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制度设计——基于政府与企业博弈均衡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4).

[6] 宗建树、陈湘静:为循环经济管理决策提供依据[N].中国环境报,2007-09-05.

[7]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若干意见[Z].国发〔2005〕22号.

[8] 徐建中、马瑞先: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利益激励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9).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2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立法 基本原则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环境、资源等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循环经济道路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趋势。为适应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我国将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依法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从理论上研究循环经济立法各方面的问题,就成为学界不可推卸的责任,基本原则方面的探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一、循环经济立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要研究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就必须清晰地界定循环经济立法基本原则的内涵和外延。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但“原则”一词在法律中有其特殊的含义,世界著名的美国《布莱克法律词典》将“原则”解释为“法律的基本性的公理或原理;可以看出,“原则”在法律中,或说“法律原则”是指构成法律基础和根源的总的或根本性的规则或原理。

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是指循环经济立法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各种指导准则,包括宪法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以及其他与循环经济立法相关法律的基本原则,还包括循环经济立法所特有的基本原则。狭义的专指体现循环经济特点,直接表现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意图、主要战略和基本要求的,在推进和实施循环经济的活动中应当始终遵循的指导准则。本文所论述的是狭义上的循环经济立法基本原则。

二、循环经济立法基本原则的特征

循环经济立法基本原则和其他法律基本原则一样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它贯穿于整个循环经济立法和司法活动,能够体现循环经济的本质和特征,对各项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规定和实施都有指导作用,具有根本性和普遍性。

第二,它是由法律规定的。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虽也为立法的指导思想,但它须具体化,由法律固定下来。不是以法律条文规定下来的内容,不能为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只能是一些“学说”、“习惯”或“精神”。

第三,在循环经济立法中的最高命令性。循环经济立法基本原则是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的规范化和集中体现,因此,制定和采用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制度、主要措施乃至更为具体的制度和措施时,都应当遵循和体现基本原则的内容和要求。

三、循环经济立法基本原则的意义

基本原则不仅是立法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也是法律实施的指导思想、基本精神和核心内容:

1.从立法上看。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的指导方针、主要精神和基本要求。循环经济立法是一种有目的的国家活动,有着一定的理论原理和指导准则。

2.从执法上看。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是解释、理解循环经济立法的依据和补充法律漏洞的基础。任何法律的适用都离不开对法律的解释、理解,理解是否准确,解释是否合法,都要靠以其是否合乎基本原则来衡量。它可以弥补在其自身逻辑演绎中经常发生法律适用脱离法律之最初目标的弊端,给执法者的自由裁量权以合理、合法依据和限制。

3.从守法上看。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也是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行为准则。循环经济立法的法律规范是从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中推导出来,具有直接的可操作性和具体性,因此,企业和社会公众首先应以循环经济立法的法律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但当循环经济立法的法律规范对有关问题缺乏规定时,就应以作为法律规范本源的基本原则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四、循环经济立法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根据国外有关循环经济的立法和实践,并结合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

1.3R原则。德国于1994年公布、1998年修订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第4条规定的循环经济的原则,首先要避免产生废物,特别重要的是要减少废物的量及其危害性,其次是利用或用来获取能源(能源利用)。这些原则在国际上被简化为3R原则,即Reduce(减量化原则)、Reuse(再利用原则)和Recycle(再循环原则)。

减量化原则要求消费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来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预防和抑制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再使用原则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形式被多次使用;再循环原则要求产品经过消费(生产性消费或生活性消费)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和能源而不是垃圾废物。

3R原则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减量化是首要原则,它要求生产和消费必须尽可能地从使用污染环境的原料和能源转移到可再生利用的材料上来,从而奠定了减少污染排放和废物资源化的基础,是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前提。反过来,通过再使用和再循环原则的实施,深化了减量化(特别是对废弃物产生的减量化)原则的实施。3R原则是循环经济立法的首要原则,它同整个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是一致的。《环境保护法》第25条规定:“新建工业企业和现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应当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设备和工艺,采用经济合理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处理技术。”这实际上与3R原则是相通的。

2.多层面推进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从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次上全面推进。一是在企业层面上,推行清洁生产,采用新的设计和技术,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产生的最小化,将单位产品的各项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限定在先进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二是在区域层面上,按照生态产业链发展的要求,通过在企业群、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中发展生态工业,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将一系列彼此关联的生态产业链组合在一起,通过企业和产业间的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减少或杜绝废弃物的排放。三是在社会层面上,推进绿色消费,建立废物分类回收体系,注重一、二、三产业间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梯级利用,最终建立循环型社会。

目前国际上在这三个层面上都形成了比较成功的模式。企业的层面上的小循环模式,以美国杜邦为例,他们让车间的废物到下一个车间变成原料,废物通过梯形利用越来越少;区域的层面上的中循环模式,以丹麦的卡伦堡模式为例,卡伦堡工业区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将发电厂的热供给炼油厂和制药厂,同时解决周围居民的供热,发电厂脱硫产生的硫酸钙是石膏板厂的原料,发电厂燃煤产生的粉煤炭来铺设公路,并供给小型的水泥厂,炼油厂的废水又可供给发电厂用来冷却,这样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资源利用的效率也得到提高;社会层面上的大循环模式,日本的资源再生系统由3个子系统构成――废物回收系统,废物拆解、利用系统以及无害化处理系统。

3.政府促进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原则。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公众的作用,做到政府调控、企业运作、公众参与三者结合,首先,推进循环经济是国家的职责,需要政府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加强公共管理与服务,以促进企业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其次,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项原则主要是靠企业来实行的,企业运作的成效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再次,非政府组织和公众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国家各部门、地方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等相关主体,应根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互相协作、积极参加实现循环型社会的活动,政府、企业、公众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4.经济刺激原则。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法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各行各业的积极性,鼓励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经济刺激就是运用经济手段,通过给予或剥夺物质利益来诱导、调节和控制人们(包括个人和各种经济组织)的活动。在环保领域通常运用的经济手段包括环境税、财政刺激、政府采购、绿色补贴以及可交易许可证等。例如日本,国会每年通过的与环境有关的预算超过1万亿日元,其中用于垃圾处理和再利用的预算为1500亿日元。目前,日本家庭生活垃圾的处理由地方政府负责,所需费用主要来自地方税收。工业垃圾的处理和再利用则由企业自行负责,政府通过提供补助金、低息贷款、免税等经济手段帮助企业建立循环经济生产系统。

五、结语

由于循环经济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理念,循环经济立法总体上也还处在初步阶段,因此,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也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既要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注重世界新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要立基于我国的实际,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循环经济立法基本原则的体系和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549

[2]赵国清:外国环境法选编[Z].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838~839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3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生态建设的重视,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是循环化、再利用、减量化。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基本特征是低排放、低消耗、高效率。根本改革了“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协调”的传统的增长模式,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积极落实了科学发展观。

金融是市场经济的纽带也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动的运行有着独特的运行规律,循环经济和金融相辅相成,金融支持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二、基于循环经济的金融创新模式探析

(一)金融服务理念创新

坚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占率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措施。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业要充分地认识到金融支持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的发展特别是金融业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金融业要抓住机遇,创新金融,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金融业在发展中应当将循环经济当中的“环保指标”当做是降低收款风险和决策风险的可靠保障而不应当是看做发展的束缚和障碍。只有在金融的合理支持下,经济结构才能理顺,贷款的企业还款能力提高,金融风险得以降低,银行才能拓宽经济利润来源。

(二)金融市场创新

一是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积极推动循环性企业优先上市。在同等条件下,中国证监会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将那些在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循环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设备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降低企业公开上市和发行股票的标准,允许其公开发行股票和上市。这样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优先向循环经济企业配置。政府要积极出台政策进行鼓励,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促进循环性企业积极参与资本市场融资。二是实施保险创新,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资金投入的风险分散和疏导机制。保险也具有分散风险和经济补偿的重要职能,是发展循环经济转移风险的重要手段。保险业是经营管理风险的特殊行业。风险也参与循环经济的投资主要是通过参与设立风向投资基金或者是购买循环型企业发行的股票。

(三)金融产品创新

通过循环授信和动态监测的具体方式,积极开发和循环经济有关的信贷创新产品。积极创新担保方式,研究推动贷款业务的创新包括收费权质押,应收账款、许可专利、专有知识技术以及版权在内的无形财产质押,拓宽抵押担保范围。要加强对循环经济的金融服务,开发与循环经济相关的信贷类产品。为了加大对循环经济的信贷投放,要积极创新贷款抵押的担保方式,不能因循守旧,担保范围也要相应的拓宽。对于效益好、低能耗和低污染的循环型企业,我们要适当地扩大信用贷款面,积极发放信用贷款。由于我国金融行业起步晚,发展得比较慢,因此要积极地学习别国的经验,开发适合本地经济的金融产品,促进循环经济和金融业的共同发展。

(四)金融组织体系创新

为了更好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金融机构要增强实力,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积极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信托公司和财务公司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积极规范地创立和发展,促进其稳健经营。促进证券评估公司、证券机构、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投资经营公司的发展。二是要积极规范和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想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并在全国重点城市得到资金来源,就要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筹措资金,并积极发展分支机构,发展商业银行。三是发挥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的资本支持作用。积极为循环型企业寻找资金支持,鼓励依法建立股权投资基金对循环型企业的资金支持,各级政策性创业政策的出台,加快了新兴产业创设计划的实施。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和项目的创业投资企业的主要来源于社会资金的支持,扶持循环经济创业企业的发展。政府要给予循环经济型创新产业相关的技术支持,促进相关节能设备的研发和使用,降低能源消耗,促进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金融监管创新

要稳步推进金融监管改革,加强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切实加大对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就要经过金融监管部门积极督促金融机构敏锐地把握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相关要求,达到贴近企业、贴近市场的目标。主要是从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这两方面入手,积极地改进服务水平和创新产品,更好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循环经济需要金融

循环经济的产业化高投入需要金融的支持。循环经济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公共产品的特性主要包括公共性和外部性,这些都离不开金融。循环经济具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持续性强。二是时效性强。三是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多阶段性。四是阶段资金需求各具特色。这些循环经济的特征,决定了循环经济需要金融的支持。

四、结束语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4

缓解水资源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实施有效的城市节水管理,加强城市污水治理,促进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加强水资源保护, 实现有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成为保障和支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面对资源短缺日益严峻的形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环境污染的根本手段。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污水再生利用是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促进水资源良性循环的重要措施。而目前,在我国由于受传统的节水观念以及粗放式经济发展和管理模式的影响,城市污水治理仍然停留在被动治理阶段,这种传统的污水治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不符合城市水的可持续利用原则。推动污水资源化, 指导各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探讨推动我国污水资源化的政策措施、工艺技术路线和标准,促进城市水资源的多渠道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经济的新的经济模式,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经济增长模式。因此城市污水治理也必须引入循环经济的思想,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来推动我国的城市污水治理事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污水再生利用不仅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部分,而且是水资源综合利用和节水的重要措施。在解决城市缺水问题时,应当首先立足于本地自有水源,最大限度地实现水的再生利用,借此增加可用水量,提高城市供水的可靠性;应尽可能降低对外部水源的依赖程度,减少或避免远距离调水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降低成本。我国的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进展缓慢,应当抓住主要矛盾,以循环经济理念从以下几个方面大力予以推进。

第一,按照循环经济基本思路加强城市节水管理,抓好城市污水治理系统规划,是城市污水治理和再生利用的关键。我国的城市节水管理,应该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城市节水管理从被动节水转变为提高水利用效率,主动科学管理,降低水需求,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加强水的再利用和循环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强城市污水治理和再生利用,对城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保护城市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城市节水的认识从单纯的抑制需求、减少耗用量,发展到用同样的水量消耗来满足人们迅速增加的健康和舒适度的需求;从消极、被动的节水阶段发展到积极、合理的提高水的利用效率阶段,体现循环经济高效率的基本特征。需要强调的是,在大力推广污水再生利用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加强水质监测和设施维护,建立应急预案,保障供水安全。

第二,遵循循环经济的系统工程的理念,抓好城市污水治理设施专项建设,提高区域性和系统性,是城市污水治理和再生利用的核心。城市污水治理系统是由专项硬件设施支撑起来的,为解决好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和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生活污水大量产生,影响到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和安全供水的问题,必须加大对区域和系统污水治理设施硬件建设的力度。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步伐,加快污水收集管网配套能力,为污水资源化创造必要的条件。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遵循循环经济的系统工程的理念,要以实现污水综合利用为目标,同步规划和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合理确定污水处理厂的规划布局、处理规模和工艺方案,促进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协同发展。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在城市水域的下游,没有考虑日后再生利用的发展需要。许多大型城市的污水处理厂规模很大,建在城市的下游,污水收集管网较长,造成长距离输送。所以,缺水城市应以再生水利用为目标,优化调整污水处理设施的布局规划。

第三,遵循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抓好城市建设中污水治理收集系统的配套,采用适宜的技术和工艺,不断完善和提高系统运行能力,推广使用符合标准的再生水,是城市污水治理和再生利用的有效方法。城市污水治理,是一项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涉及范围广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完善服务区域的设施配套,提高收集能力,强化点源治理,才能充分发挥系统的作用。实施污水资源化,要将城市污水处理的战略目标由传统意义上的“污水处理、达标排放”转变为以提高水的综合利用率为核心的“水的循环再用”,相应地要调整污水处理技术路线,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尽快提高我国城市处理和再生利用的工艺技术水平。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不一样,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再生水利用方案,优先选择水质要求低的再生水使用途径,尽量缩短输水距离,降低再生利用成本。积极开发适应当地条件的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工艺,较好地维护了城市污水治理系统的完整性,加快了城市污水治理的速度。

第四,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抓好城市污水治理工程资金落实和市场化运作,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是城市污水治理和再生利用的基本保证,是城市污水治理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污水治理工作的持续开展,需要有资金作为保证,积极吸引多元化投资主体,充分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污水再生利用。在城市污水和资源化的管理方面,政府有主导的义务和职能。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作,单靠政府行为,没有市场推动,显然动力不足;单靠市场推动,没有政府引导,也必然难见成效。城市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模式是决定城市污水治理工作能否持久开展的关键。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走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路子,是当前城市污水治理工作的积极探索。当前城市污水处理和污水再生利用工程项目的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投融资方式和运营管理模式,鼓励并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和境外资金参与城市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设施的建设,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法律约束,促进污水处理及资源化的市场化运作。努力进行市场化资本运作,推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社会资本买断,不断滚动回笼资金和再融资,促进城市污水治理项目的再建设,必将对实现城市污水治理系统的良性循环,深入、持久开展城市污水治理工作,切实提高人居环境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五,坚持以人为本,抓好舆论宣传,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推进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对城市污水治理和再生利用的宣传力度,同时加快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充分利用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引导用水单位积极利用再生水资源,扩大再生水的应用范围,特别是市政、绿化、环卫和工业用水等方面要率先使用再生水。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5

关键词: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理论 工程管理 应用

1 循环经济理论的概念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循环经济是与线性经济相对的,是以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为特征的。其发展要求企业在进行管理控制的过程中,既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调整,又涉及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等关系的协调,更加强调人的发展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吴季松认为,循环经济是指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目的在于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凯认为,循环经济的核心特征侧重于资源的利用和再生,就是以“减量、再用、循环”为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实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2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工程管理实践

2.1绿色采购

目前施工所用材料一般采用甲供的方式,在材料设备部进行采购时,要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或用环保材料设计制作的产品。优先采购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1认证的企业的声品。绿色采购可以刺激绿色生产,可以推动企业生产、管理、控制系统的全面绿色化。在材料采购前,材料采购人员应利用自己的经验对建筑材料市场进行预测,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形势。要有计划地安排材料的采购和储备。注意,在编制建筑材料采购计划时,尽量让项目的技术人员根据图示量和施工方案编制,由于他们对工程比较熟悉,容易确定出合理的采购量。

2.2过程管理

工程项目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所以要用系统的思维和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的管理。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要合理预算,做好造价管理。实行绿色预算体系,这一体系应当包括绿色采购预算、绿色生产预算、绿色成本预算、绿色销售预算以及资源回收利用预算。将自然资源增值、环境增值、生态增值等预算收入和支出计算在内,确定预算资产负债表、预算损益表和预算现金流量表等,从而为绿色战略计划作进一步的安排,协调企业各部门的工作,明确管理者的责任,告知所期望达到的业绩,确立评估管理者实际业绩的基本标准。工程项目部管理者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和调整预算指标,严格控制工程款的支付,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力求节约。确立项目的生态总体目标,使企业的行为与项目周边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相协调和联系。引入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对项目进行科学评价。

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质量和安全控制是一种行为过程,会牵涉到企业和项目的管理者,也涉及到员工的参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形成节约、和谐、友好型的企业文化。因此,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来看,企业领导者在进行决策时,首先考虑到节约,在进行日常管理时,要强调和谐、友好的公司文化氛围。强调沟通和协调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成本管理是目前我国企业实行循环经济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秉承全员管理的理念,全员包括各个部门的各个人员,通过相互协调和合作,达成经济目标和管理目标。通过宣传和培训,提高员工成本管理的理念和意识,丰富他们成本管理的知识,制定合理的制度,做到奖罚并举,实行承包责任制,将每项工作落实到专人,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在分工的基础上协调、合作。

建筑企业和房地产企业在制定和实施战略时,应充分考虑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况,从保护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不破坏自然为出发点,强调资源的再利用和综合利用,推行生态开发策略,使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控制绿色化。将绿色管理观念贯穿于企业管理控制的全过程,实行绿色管理。

在工程的建造和实施过程中,要综合运用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理论等理论,把整个工程当做一个系统统筹考虑,形成循环的闭环运作模式。实行建筑垃圾减量化、产品节能化、环境生态化。建筑产品的生产要充分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再组织、再思考”的“5R”原则,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具体的措施,从建筑产品的生产即降低材料的消耗,减少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循环处理的全过程治理方式,使建筑产品生产与环境保护共生共融,达到清洁生产、环境保护与企业长期发展的有机结合。建设建筑产业生态文明,努力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统一,成为循环经济和生态企业的典范。

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管理目标,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管理手段,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程度和污染程度,实现绿色生产、绿色开发。

2.3合同管理

通过合同的法律约束力来约束建筑或房地产企业是否按照循环经济理论操作。建筑企业和房地产开发要改变传统的生产开发模式,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实行低碳、环保、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企业行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工程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动态的管理过程。在工程管理中,要创新地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将其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使企业的生产行为与自然相协调,要想达到这一点,不仅需要企业的努力,也需要政府和公众的共同参与。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基金编号:CDJXS11031123。

参考文献:

[1]柴金艳,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管理控制系统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6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通过清洁生产、市场机制、社会调控等方式,组织成为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在生产生活中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旨在最终实现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模式。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目标可以从技术和经济两个层次界定。技术层次,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在生产实践中,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相融合,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最高效率地节约使用资源;在经济层面上,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机制。需要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利益分配。

二、循环经济的特征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的系统观。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二是新的经济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三是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观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四是新的生产观。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在生产过程中要求遵循“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

五是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提倡物质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要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三、各国循环经济发展趋势

(一)日本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循环经济理念在日本深入人心,21世纪初,提出“环境立国”战略,即创建循环型社会的国家目标。消费者报废电器时应支付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费用,废旧电器经过商家回收又重新回到生产企业。资源循环利用率如空调为78%,电视为73%,冰箱为59%,洗衣机为56%。日本力争资源回收率达100%。从家电中回收的玻璃、铜、铝等材料制作成玻璃杯、易拉罐等再生产品。

(二)德国

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早在1972年德国就制定和颁布了《废弃物处理法》,1996年又颁布《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确立产生废弃物最小法、污染者承担治理义务以及政府与公民合作三原则。家庭废弃物利用率从1996年的35%上升到2003年的60%。2003年在冶金行业,95%的矿渣、75%以上的粉尘和矿泥,以及至少有2000万顿废旧钢材被重新利用。目前,废弃物处理成为德国经济支柱产业,年均营业额约410亿欧元,并创造20多万个就业机会。

(三)美国

美国1976年就制定和颁布《固体废弃物处置法》。2003年,美国城镇产生的废弃物为5.5亿t,回收利用率达到40%。在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率中,纸张为42%,软饮料塑料瓶为40%,铁制包装为57%。

(四)欧盟

欧盟实施的家用电器回收办法,规定商业界必须回收90%的废弃电冰箱及洗衣机,并将此类大型电器用品的60%用于再生产利用。在个人电脑方面其回收比例则按产品重量由原定的60%提高到70%,再生率也由50%提高至60%。此外法国政府要求应有85%的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奥地利法规要求80%回收包装材料必须进行再循环处理或再利用;丹麦政府规定所有废弃物要有50%进行再循环处理。

四、目前循环经济的几种发展模式

(一)杜邦模式——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

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耐用性等。发明这种模式的杜邦公司到1994年生产废弃物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

(二)工业园区模式——又称为卡伦堡工业园区模式

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内各企业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生产量,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三)德国DSD——回收再利用体系

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专门组织回收包装废弃物的非营利性社会中介组织,最初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目前已有1.6万家企业加入。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做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清理、分拣再进行循环利用。

(四)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

日本在循环型社会建设方面主要体现三个层次上。一是政府推动构筑多层次法律体系;二是要求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三是要求国民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不要鄙视垃圾,要把它视为有用资源。堆在一起是垃圾,分类存放就是资源。

五、国外循环经济优秀案例及经验借鉴

下面以日本北九州生态工业园为例介绍。

(一)园区简介

为解决大量消耗能源、资源而产生的垃圾排放等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北九州市以建设亚洲的“国家资源及环保产业基地”为目标,以振兴再生资源利用产业为主,制定了生态工业园基本规划。工业园建于2001年,是再利用型生态园的代表。园区分为实证研究区和循环工业园两个区域。

(二)循环经济实施措施

北九州市的环保产业拥有合理的环境管理体制及安全的高新技术,由企业、大学及政府部门组成的“北九州环境产业推进会议”制定了基本工作方向并采用了环境政策与产业振兴政策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地方政策。重点实施措施有四个方面:(1)建设循环使用及旧零部件再次使用产业园区;(2)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设施,发展新产业;(3)创办新能源技术产业、超微纳米等新一代环保产业项目;(4)加强人才培训。

此外北九州通过规划合理的功能区布局来更好的贯彻实施循环经济的理念,具体功能区布局如下:(1)2001年6月设立北九州市生态工业园区中心:是开展环境教育的基地,举办以市民为主的环保知识讲座,举办环保技术相关研修、讲座,推广环保技术。(2)环保企业聚集区:通过各企业的相互合作,把环保相关企业发展成为废物排放为零的资源循环基地。(3)响滩再生使用区:市政府场地租给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环保项目,地方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自己独创的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开展各种再生使用产业活动。(4)环保研发中心:企业、政府、大学联合起来将进行最尖端的废物处理技术、再生使用技术的研发。本九州生态产业园利用作为工业城市积累起来的技术和人才、工业设施及企业、研究机构、政府、市民建立的网络,将振兴产业与环境保护两大政策有机结合成功实现了建立独具特色的地区政策的工业园区,其成功经验对我们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区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六、国内发展循环经济建议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结合我国国情发展生态园区循环经济可从以下几点试做努力:

1.创新机构,保证循环经济深入发展。成立循环经济建设领导小组结合区域实际状况,从引导和促进的角度出发全面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工作。

2.绿色招商,促进第二产业生态工业发展。通过产业链、产品链和废物链的构建与完善,资源和废物的减量化等措施,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改善投资环境。根据生态工业系统建设需求和市场机制有选择地进行主题招商和绿色招商,重点发展补链企业,形成多产品多链条的生态工业网状结构。

3.集约使用,提高资源使用率。注重资源的集约化使用,无论在土地资源、水资源、还是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均努力达到较高水平。

4.重视科技,引领静脉产业生态工业发展。可利用高新技术发展海水淡化以解决淡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投资兴建垃圾发电厂,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烟气净化处理发电的同时保护居住环境;完善区域水循环系统,建立以污水处理厂为主体的中水回用系统,节约用水的同时满足企业对中水的需求。

5.加强信息建设,构建生态工业信息平台。建立固废资源信息网,便于企业之间进行固废资源交换与再利用的信息沟通,为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建设搭建信息平台。

6.注重生态教育,建设绿色学校。生态文化建设从孩子抓起,各级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在相应课程中增加环境保护知识内容,把生态教育纳入学生的素质教育内容,从小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林慧岳.基于循环经济区域创新活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

[2]于萍.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J].天津科技,2004,(6).

[3]许江萍.循环经济:从理念到实践[J].中国科技投资,2006,(8).

[4]江翔.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J].华东经济管理,2005,(3).

[5]王晶日.实现循环的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