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范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现状;类型;结构

在没有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之前,我一直认为范畴是指某一事物的范围,错误地把范畴同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外延等同在一起。在学习之后,我才知道范畴指的是学科的一些基本的概念,也就是说某一个领域当中的基本概念就是这个领域的范畴。我们通常认识某一事物都是从概念开始的,概念帮助我们对事物现象有了更清楚的界定和认识。也可以说范畴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成果,是帮助后人认识事物的阶梯。通过这些阶梯不仅可以较为清晰地看清楚我们所要了解的事物,并且可以让我们在认识事物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一系列概念,这些概念像骨架一样构成了学科的知识体系。使得这一学科能有效的区别于其他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也是一样,对于本门学科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也是本门学科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标志。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研究总体来讲还是有些欠缺。和其他学科一样,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而言就是学科的基本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和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是两个比较容易混淆的内容,他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虽然二者都是人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形式,但是我个人的理解是,二者有“点面关系”。之所以说二者是点面关系,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其实就是本门学科最基本的概念,概念本身就是用来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形式。只是概念上的反映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受教者在概念之间不断找寻。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正好解决了这一需要,他把各个独立的概念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较为全面和稳定的思维形式,更好地帮助人们去理解和追逐本门学科。可能此时有人会质疑,既然规律更全面更稳定,那么完全可以用规律去替代范畴。我觉得这种质疑有一定的依据,但是却不是准确的,如果没有基本的概念,根本谈不上概念之间的有机结合,所以如果没有范畴,根本就谈不上学科的规律,二者是不能相互取代的,只能有机结合才能正确运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类型结构的理解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认识本门学科的范畴体系。有的范畴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内容、实实在在的基础以及具体的环节,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等范畴;有的范畴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本质联系所规定的内在的属性、特点、功能性,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阶段性、历史性、价值性、层次性等范畴;有的范畴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之间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对应的,比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有可能是立体的,比如“优秀―中间―后”,还有可能是综合性的,通过范畴之间的联系来及时发现某种规律,比如行为受思想支配、行为表现思想等。可以看出这种范畴划分的标准是范畴性质和状态的差异性。

我们还知道,不同的范畴在学科体系中的作用大小和高低层次是不同的,根据这样的划分标准,可以将范畴划分为高层次的基本范畴、中间层次的重要范畴以及低层次的具体范畴。高层次的基本范畴,是指在思想政教育学中能反映和概括本领域中各现象之间最普遍、最稳定、最本质、最重要的特性和关系的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高层次的基本范畴一共有八对。中间层次的重要范畴是指在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揭示学科内某些规律,又能创造出一定的条件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比如说思想教育的过程、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以及价值。低层次的具体范畴是指那些可以用来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并且可以反映学科内许多具体现象的内在本质联系的范畴。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和划分标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意思是说同一范畴在不同视角或者不同划分标准下可以同时属于不同类型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中的不同类别和层次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低层次范畴是基础,高层次范畴对低层次范畴又起着引导指导的作用。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范文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各项发展目标实现的思想前提,这一概念的提出也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做出了更高要求。通过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不仅对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水平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还能够有效提高这一思想自身的落实程度。因此,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用于思想教育工作中,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更好地符合我国的发展需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概述

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体系,并引导大学生严于律己,使自身言行符合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第二,全面深入地了解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现状,是引领工作良好开展的主要前提。第三,引领工作有效开展的主要方法,是在高校的学科体系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第四,全面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将这一差异特点与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相结合,制定合理的教育方案,是这一引领工作开展的良好途径。

将科学的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依据,不仅能够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效率,还能为大学生的个体发展提供良好思想基础,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群体期望。此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引入我国先进的价值思想和观念,还有利于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我国本土文化的发展。因此,有关人员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应制定科学有效的思政教育方案,进一步促进高校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

二、引领工作的具体开展策略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

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高校学生的思想认知,使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高校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时,应以马克思核心思想为根本指导,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教育核心,将“两大精神”作为思政教育的立足基准,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教育效果的衡量标准。同时,高校还应与家庭和社会加强联系,进一步促进大学生自发地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等观念体系。

(二)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

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思想导向作用,教师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思想教育质量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应用水平。因此,高校也应定期组织教师对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进行培训学习,使教师的思想水平更好地满足这一引领工作的素质要求。此外,教师也应不断提升自我素质,使自身更牢固地掌握职业道德要求,从而在教育过程中更好地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促进思政教育的高效开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落实这一价值体系,进一步促进引领工作的高效开展。

(三)构建以科学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以科学合理的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构建校园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在全面认识了解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态度及认知必将发生很大改观,使引领工作发生质的飞跃,从而有效促进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合理应用网络

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给大学生的认知观念带来多方面影响,高校在开展引领工作时,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构建正确、积极的校园网络环境,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实现科学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观念体系的良好渗透。可将科学的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基础,构建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平台,进一步提高引领工作的效率。

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范文3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效能

2007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平均资助困难学生每生每年2000元。2010年9月26日,财政部、教育部联合消息,从2010年秋季起,上调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将平均资助标准由每生每年2000元上调至3000元。近年来,我国初步建立多项资助措施,确保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尽管国家的资助政策体系越来越完善,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依然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加强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贫困生资格认定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国家花了很大的力度,建立了贫困生资助制度,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同时不断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额度,进一步做好资助扶贫工作。然后,即便如此,还是不能完全满足全部困难学生的需求。因此,要建立合理的贫困生认定机制,先满足最困难的一部分需要。目前,高校认定贫困生,主要依据是学生生源地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和学生提供的家庭情况调查表。随着认定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贫困证明的公信力存在质疑,出现与事实情况不符的情况。而学校本身,很难做到对所有递交贫困证明的学生进行一一调查。这就在贫困生中出现了一部分假贫困。而真正贫困的学生出于难为情,不愿说出真实的情况。随着国家资助力度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学生报名贫困生认定,认定依据的把关不严,加大了贫困生资格认定的难度。

2.受助贫困生管理不到位

贫困生资助,是一项社会工程,它利国利民,不仅增加了高层次人才数量,还为很多贫困学生带来了希望。国家对贫困生进行资助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温暖,以及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经济贫困而辍学,最大限度实现教育公平。而实际上,很多受助学生并没有完全体会党和国家的良苦用心,学习状况不佳,有的则是铺张浪费、肆意挥霍资助金,甚至有些人产生“等要靠”心理。高校辅导员、班主任花费了大量精力在常规事务上,对资助金的发放以及名额分配进行严格把关,忽略了对受助后贫困生的管理问题。

3.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不够

中央16号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资助工作,如果只重物质资助,不重精神扶贫,只能是表面文章,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要想在贫困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取得实际效果,教育和经济资助双管齐下。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学生想尽一切办法获取补助,甚至一些条件优越、成绩好的学生,为了拿国家资助的奖学金,通过开具困难证明来获取,在学生中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只要递交贫困生证明就可以享受相应的资助,放松对自己学业和工作的要求。甚至有些贫困生,心安理得地享受资助,对社会、对他人毫无感恩之情。高校资助部门重视对贫困生的帮助,忽略了对贫困生思想引导,导致了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弱化。

二、加强和改进贫困资助体系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建立科学的高校贫困生认定程序

(1)建立“四位一体”的认定机制

贫困生认定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高校本身无法逐一核实贫困生家庭实际情况,需要有生源地政府、社会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在这种认定机制中,要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政府应通过出台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的相关政策和工作细则,来进一步明确生源地工作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增强他们对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重视,提高其工作责任感,从而提高贫困证明的公信度。一旦发现虚假谎报,应加大处罚与追究力度。如此,可以更好的帮助高校准确掌握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跟踪管理。

(2)建立动态的困难学生信息库

经过认定的贫困生,将统一建立贫困档案,形成困难生库。困难学生库的建立,绝不是一劳永逸,应定期对困难库进行管理,实行严格的增补、退出机制,确保困难学生库处于动态变化中。困难库的信息主要包括:学生本人基本情况、家庭成员的情况、家庭收入状况、贫困类型(如:低收入、纯农户、双下岗、单亲、孤儿、烈士子女、低保户等)。除此以外,还要定期记录学生受资助情况、学习成绩及日常表现情况。根据对学生平时日常生活习惯、消费水平的观察以及综合表现情况进行整体评估,将考核结果计入档案。学期结束时,综合一学期的个人表现和家庭经济情况的变化,进行综合评定,依旧贫困的学生继续留在困难生库里,不符合贫困条件的学生将退出困难库,不再享受贫困生的资助。

2.加强和引导贫困生自救

俗话说,予之以鱼不如予之以渔。贫困生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国家政策扶贫和社会资助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引导他们树立自力更生、自信自强的奋斗精神。

(1)思想教育先行

帮助困难生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18岁以上已经属于成年人了,有义务也有责任减轻家庭的负担,自己可以通过付出劳动获取经济报酬,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同时,要帮助困难学生克服自卑、畏难情绪。有些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和消费水平低下,出现自卑、焦虑不安等心理。辅导员和班主任应对他们多加关注,有针对性的展开个别谈话,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树立自信、自强的决心。

(2)建立权利和义务对等的资助模式

一方面,高校应设置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弱化单纯的资助形式。贫困生须付出劳动,才能获得资助。另一方面,指导学生自立自强、自觉主动参与校内外兼职招聘,增加他们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此不仅缓解了资助名额少,人员多的现状,还能增加贫困生经济来源,锻炼了他们立足社会的勇气与能力,培养了他们自强不息,服务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精神。

(3)加强贫困生就业指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让他们顺利就业。贫困生由于缺乏经济实力,没有优越的社会背景,缺少有利的社会资源,导致他们在找工作中屡屡碰壁。因此,高校应重视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在校期间培养他们积极的就业观,注重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升,多了解社会,引导他们努力学习,掌握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处理好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为将来的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大赛,通过不断参与提升自我竞争力,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3.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

(1)建立贫困生心理社会支持系统

通常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更有助人的健康发展。贫困生由于自身经济状况的影响,导致自卑感强,人际关系敏感,不利于他们与周围环境建立良好的互动。这就要求,班主任、辅导员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正确的面对现实。通过与其沟通交流,鼓励他们发现自身长处,建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引导他们走出自己的小天地,融入到周围的大环境中去,加强和同学之间的交流,找准自己的定位,坚定自身的价值。

(2)加强贫困生的诚信教育

对于经济和思想双困生,特别要注重思想教育。结合典型事例引导他们树立诚信意识,鼓励他们确立改变生活的信心和决心。在困难生认定和资助金申请的过程中,要求贫困生做到客观描述真实的家庭状况,杜绝出现假贫困等现象。对于不诚信、冷漠无情、忘恩负义等现象,高校相关门应严肃处理,以警示他人。

(3)注重贫困生的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美好的人性,是社会和谐发展和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剂,它需要教育的点拨和引导。资助工作,最大的社会效益,在于让学生以感恩的心态去接受社会的爱心,在此过程中,自身又能将这份爱心传递给他人。高校应积极为贫困生创造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感恩社会、感恩自然。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贫困生励志报告会等形式,以及利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重要节日开展相关的感恩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孤儿院看望老人和孩子,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爱心,从而激发他们奋发有为,回报社会的意志。

参考文献:

[1]刘丽.浅谈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J].商业经济,2010(3).

[2]胡剑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

[3]李锐.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育人功能浅析[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3).

[4]杨雪琴.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

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指标;体系研究;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294-02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已在不断提高,而大学生们的内心已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以及理想信念的缺失、思想的迷茫、道德已出现了滑坡等等现象,然而我们的现实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实难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难以给当代青年大学生提供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的教学更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这就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然而怎样去改变呢,这就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效果价值体系去着手。找到一条适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西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效果评价

指标体系的建立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有效途径,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效果是否科学、教学效果是否有效,都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然而要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就必须按照一定的科学评价原则。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1.思政理论课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原则。当前的高校的教学评价一般都是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价值判断,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也不例外。它的科学性原则就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科学的、客观的原则,所以科学性原则的另一个要求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因此这个科学性原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真实地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各种指标体系的价值关系。

2.思政理论课指标体系的政治性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建构中的政治性原则。必须是高度的政治教育为目的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是不断推进我国和谐社会发展的,这是最大的政治原则。

3.思政理论课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原则。在思政理论课指标评价体系中包括主题评价系统、评价对象系统、评价指标系统和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系统等等。这些评价体系必须客观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各个要素、评价整个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从而提高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4.思政理论课指标体系的实效性原则或可操作性原则。思政理论课指标体系的实效性要求教学评价体系特别是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能够促进高校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贵州高校的大学生,使他们的理论学习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可操作性原则是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特点,以定性评价和等级评价为重点,同时加大学生为主体的参与课堂实践活动,把学生思政理论课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综合起来评价。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西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西部的高等教育已得到了发展,使整个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方面的质量倍加关注,特别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关注又成为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是一种对大学教学活动的价值评价,它在教学方面首先表现为各种宏观的、微观的、整体的、个体的教学评价实践活动,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学评价活动已为大学教学评价活动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给高等教育领域带来许多新的正面的和负面的许多思考,这些思考引发了人们对教学评价的创新探究,从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客观的思考,从而让我们去追寻其现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找到一条符合实际、科学可行的思政教育之路。

在西部高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制度更多地演化成一种国家管理高等教育的政策工具的角色,行政化色彩很重,没有把教学评价与实际结合起来,落到实处,被评价者完全处于一种上下级行政管理的被动的地位,在教学评价中、实践中导致许多问题的出现,其可信度降低。而教学评价的单一,则重点在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严重缺失。

三、当前西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普遍存在评价指标体系的缺失和不完善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与质量的评价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和评估的重要手段,使之更加得到人们的重视,但就当前的思政课情况来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仍存在一些缺失和不完善,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完善。

1.当前思政课评价指标不够完善。当前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不够完善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较为突出的情况是评价指标体系专业性不够强,实用性、可操作性有待提高。各高校采用的教学评价指标不同,缺乏创新,难以适应当前大学生思想的发展。而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与其他专业课程完全一致,这样的评价指标体系虽然便于操作,但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质。事实上不同的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对教学指标评价有较大的影响,实际效果已不同。用同一指标体系对所以课程进行评价显然不够合理。

2.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从当前的指标评价体系来看,学生在评价中居于主体地位,他们对评价的效果起决定作用。然而学生们由于受自身知识水平的影响,以及对学习的认真态度,同时还有教师的严厉程度,这些都会使学生对教学评价的真实水平有待商榷。然而,从我国高校的教学评价的发展来看,行政管理现象特别明显,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由教学管理者们制定,主要靠学生们来评价,教师们根本不能参与评价指标的制定,对教学指标评估的参与度非常低,导致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

3.学生在教学指标评价中被忽视。西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不是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而是盲目地进行测评,在评价指标的建构上,更多重视管理者的看法,如有的专家在测评中“搞形式”,人情式或关系式评分。或者把指标建构重心过多地移到教育教学上,如教育教学条件、教育教学特点等,又或者在评价上只是重视了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平时成绩、卷面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制定教育教学指标体系就是为了衡量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在教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应把学生的学习效果放在重要的位置。

4.指标评价缺乏广泛的多样性。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都是依靠其他课程的教学评估方法,这些评价方式,很难实际地反映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局限性、单一性较大。同行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受到限制,如果评价者不能深入课堂教学考核教师授课,考核学生的想法,而要比较客观、准确地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是比较困难的。当然,对当前的评价指标全面否定是不客观的,但这些存在的问题不仅会直接影响评价本身的准确性,而且还会使评价的真实意义模糊不清,最终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评价失去意义,失去价值。

四、西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新思考

要构建好西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就必须要有新的思考,并且要有新的思路,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大学生的新思想建立新的体系。

1.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的综合评定方案。在已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效果的评价方法基础上,创新改革评价的方法,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发展变化过程,因此要把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把最终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践教学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结合起来构成的新型评价方法。

2.在教学中建立典型案例分析制度。在教学完成后都必须对思政课进行典型案例分析记录,并由教师和教务部门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与总结,并挑选优秀的学生及个别学生进行研究与个别分析总结(当然注意隐私),进行研讨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的成效与不足,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今后需要改进的方面,从而总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

3.建立重视学生学习效果的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在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重点在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参与教学、学生的学习情况等,对于教育教学条件与计划的调整、师资队伍的配备上都有着重要的暗示作用。同时对于指标体系的建构与运用我们应该由被动到主动,从被动接受政府、社会、学校关于建立教育教学指标体系的意见到主动去构建一个具有西部高校现状、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主体的指标体系,实现以“学”为中心,“教与学”的统一,研究出一套切合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范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新部署,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培育,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到一个新阶段、新高度。

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引领作用,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指导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建,完善和规范大学生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达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效果,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思想政治教育制高点的关键。目前部分老师还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只许学生“听话”,不许学生“说话”,难以达到“入心”、“入脑”、“入行动”的效果。高校应继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从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要理论联系实际,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讨论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讲团、红色社团、研究会等,使广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学生共同的精神自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社会实践,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结合新形势下大学生的自身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手段,积极采取既符合实际又有时代特点的工作形式和教育平台,让思想政治教育走入学生实际生活。例如,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深入企业、农村山区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民情;组织参观革命纪念馆、红色遗址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组织参加生产劳动、勤工助学等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道德情操;组织参加“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总之,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可以为大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感性基础、理解契机和内化为思想素质的体验机制,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认识。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结合新的形势和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积极创设既符合实际又有时代特点的工作形式和教育平台,让思想教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例如要大力强化课外思想教育和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的渠道,通过情景感化、环境熏陶、行为实践等各种途径,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深入研究“90后”思想政治的状况和特点,深入指导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建设,搞好班集体、宿舍工作,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要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加强个别心理疏导,开展面对面的谈心交流活动,认真解决学生具体困难,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使思想教育在提供帮助中影响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范文6

一、加强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1 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

我国正处于激烈的社会转型期,社会分层现象渗透了大学校园,大学生弱势群体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求学、生存和就业压力,加上他们承受力薄弱,缺乏负责感,容易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和反社会的人格,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在群体生活中,大学生弱势群体缺乏对他人的责任感,生活态度消极,对其他同学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不利于他人的健康成长。加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不断完善自己,改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1.2 实现教育根本目标的要求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大学生弱势群体也是高等教育的对象,由于心理的排斥和自身接受能力有限,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另外,现在的教育大多关注精英学生的全面发展,往往忽视弱势群体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促进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全面发展,同样需要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1.3 建设和谐校园的要求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存在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是一个不利因素之一,他们产生的问题大多和与之相对应的强势群体有关,涉及学习、交友、就业等各方面,例如复旦大学的“黄洋中毒案”、“马加爵事件”等,至今让人印象深刻,给校园带来了很多不和谐因素,所以学校不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之间的矛盾,不关注弱势群体面临的问题和心理状态,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加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二、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思想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大学生弱势群体具有极强的自我认同性

从形成过程来看,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形成缺乏稳定性,一旦形成,他们的自我认同性又会增强。大学生弱势群体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同于与生俱来的那些弱势群体,例如残疾等,也不同于比较稳定的社会弱势群体,例如贫困区儿童等,他们容易通过一些外在因素获得很多的挫败感,考试失利,一次失恋等都可以让一个大学生过低的评价自我,从而成为弱势群体的一员。

2.2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难度较大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弱势群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关注和辅导是持有消极态度的。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弱势大学生形成了自己属于弱势群体这一思维定式,潜意识里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形成了自卑的心理,不愿与人交流,于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者产生抵触情绪,给他们的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2.3 大学生弱势群体普遍存在心理失衡问题

大学生弱势群体一般心理负担重,心理承受力又不强,这就出现了心理失衡问题,他们普遍存在障碍心理、消极心理和躁动心理,表现在:其一,孤僻的性格导致他们很少与人交流,日常交往和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障碍和隔阂。其二,由于他们竞争力不强,在获得名次和奖励的时候会产生自卑,否定自我的想法。其三,他们一般不愿接受师生的帮助,同时又要背负父母的期望,由此产生了躁动不安的情绪。

三、加强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咨询相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弱势群体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归结为心理问题,面临学习、生活和就业的巨大压力,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为了促进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全面健康发展,就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咨询相结合,对弱势大学生进行科学化专业化的心理疏导,增强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面向大学生提供有效、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与服务,做好保密工作,并建立长期跟踪联系的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咨询相结合,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3.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在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大学生强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鼓励他们关心帮助弱势群体,让大学生弱势群体感受到他人的关爱而敞开心扉,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同时,高校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尽量多的弱势大学生有展示自己才华和个性的机会,使其在活动中建立自信。学校也要加强班级文化和宿舍文化的整体建设,培养弱势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