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筑市场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建筑市场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建筑市场的认识

对建筑市场的认识范文1

关键字:班主任;德育工作;常见的难点;对策

一、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常见难点

中学的德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中学生正

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在整个中学中德育教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德育工作作为班主任的重点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最主要的困难有以下几点。

1.1学生的配合度低、工作难以深入学生心中

在我国现行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目标都是考试,对自身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从不关注。而且,从直接利益上来看,中学的德育教育工作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并没有直接的影响,这样一来,导致很多学生对德育工作从心底里产生了排斥的情绪。加之中学生本身处于青春叛逆的阶段,是和老师产生代沟最大的时候。在思想上和周围的一切不大融合,对德育教育的工作也不理解、不支持。学生的不支持、不配合,让班主任的工作很难进行,工作很难深入人心。这也是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最大的难题。想要做好中学的德育教育工作,班主任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1.2学校德育制度不健全

德育工作是一项具有整体性、全面性的教育工作,不是在短期内就能见到成效的。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中学中由于学校自身的发展因素的影响,应试教育是重中之重,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没有系统的、完整的教育方案和教育机制,只靠班主任的单方面的德育教育,不仅最终的效果特别小,班主任老师的工作难度也加大了不少。

1.3家庭德育教育的缺失

这么多年一来,由于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大多数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大部分孩子从小在家里受到多人的溺爱,家庭教育观念守旧偏激,过度的保护孩子,忽视孩子自立自强的能力,重物质轻精神,这样一来,出现了严重的家庭德育教育的缺失,影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给学校的德育教育也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二、解决德育工作难点的策略

中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中学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可塑性较强。所以说,中学教育对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合格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德育教育在中学教育以及对学生以后发展的重要性。但目前,我国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困难重重,难以发挥德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以下,笔者将就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面对的各种难点谈一下解决策略。

2.1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做管理者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老师为中心的,从19世纪瑞士认知主义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建构主义”学说,以及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以来,在教育思想以及教学方法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以往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模式,已经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模式转换,在这种教育思想转化的大趋势下,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鉴于此,中学的德育教育工作也应随着这种教育思想的变化而变化,让学生自己做主,把权利下放到学生自己的手里,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不配合老师的尴尬局面,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管理能力,对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做管理者”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而是在新兴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更有效、更积极的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手段,也是解决班主任德育工作难点的有效措施。

2.2开展德育活动、自主感染学生

德育教育活动具有多鲜明的教育性、层次性以及可操作性,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巨大的利用价值,能使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受到充分的、全面的教育培养,更重要的是还能增强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才干。,在丰富他们精神活动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每一次德育教育活动的组织中,首先要制定好德育活动的目标,要把活动的形式多样化,让学生能通过活动掌握知识,锻炼自己,达到德育教育的目标,比如:游乐表演、调查研究、交流探讨等多种活动形式。在把权利下放给学生自己、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同时,学校也应该开展大量的德育教育活动,自主的感染学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德育教育的工作中来。在活动中,老师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优势,因势利导,委以每个学生重任,并培养、引导,激励其去获得成功,不断地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造意识、交往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2.3班级老师团结协作、让德育工作无处不在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使班级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必须依赖于各科教师的精诚团结、通力合作。如果两相脱节,彼此拆台,那后果将不堪设想。班主任要及时的把自己的管理设想、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措施等与任课老师分享,个每个老师经常沟通和交流,并征求他们的意见,与他们保持步调一致,取得他们的配合。俗话说的好:“双拳难敌四手,只手难撑青天”。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无法与众人的力量相匹敌,所以说,班主任想要做好班级的德育教育工作,必须与班级其他老师共同合作,齐抓共管,群策群力,开创良好的额班级管理局面,让德育教育工作充满课堂、校园,无处不在。

有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人们在同一年龄对同一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有早晚之分,也有快慢之分,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曲线,一个人如果想要在短时间内提高 成绩,并不是一件难事,但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则是难上加难。中学教育正处于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期,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班主任与其他任课老师团结协作,努力做好中学的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教育工作。虽然德育教育工作在学校中困难重重,但作为知识的引导者,文化传承者的老师也能迎难而上,克服所有困难。

参考文献:

[1]张仁华,夏宇尘,秦建红.学校班级德育工作的困惑、难点与对策;[M];江西教育科研;2007.

对建筑市场的认识范文2

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各地法院对此类案件处理不一,有的判令建设单位承担民事责任;有的判令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承担连带民事责任。因此,正确认定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的责任主体是非常必要的。

一、 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的民事责任适用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之规定。

1、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的侵权民事责任应适用《民法通则》之规定,而不应适用《建筑法》之规定。

《民法通则》调整的范围和有关相邻关系的规定及适用。《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加害方侵害相邻建筑物属侵害他人的财产所有权或使用权,故该侵权的民事责任属《民法通则》调整。该通则第83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属建设单位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使用土地时侵害相邻方不动产所有人或使用人的财产权利,故该侵权的民事责任应适用此规定。

《建筑法》调整的范围和有关建筑安全管理规定及适用。《建筑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建筑活动,实施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法。本法所称建筑活动,是指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由于从事建筑活动的主体包括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监理单位,实施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的主体是管理机关,而并不包括建设工程相邻的一方,故该法调整的主体为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监理单位以及管理机关,而并不涉及相邻建筑物的所有人或使用人。虽然,该法第五章有关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中规定了建设各方的法定义务,但并未规定发生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时,加害方对相邻一方的民事责任。

2、一般侵权的民事责任和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构成要件及区别

《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第3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2款规定了一般侵权的民事责任,第3款规定了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

一般侵权的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的财产或者人身,依法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其构成要件为(1)行为违法,包括作为与不作为;(2)有损害事实;(3)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4)主观过错。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是指不要求完全具备一般侵权的民事责任的四个构成要件,而是根据法律的特别规定应当对于他人的财产、人身损害承担的民事责任。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一般侵权的民事责任主观上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即有过错承担民事责任,无过错不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需承担举证责任。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主观上则适用严格责任原则,也称无过错责任原则,即没有过错也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或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即加害人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才能不承担责任,否则就推定其有过错,并承担民事责任;或者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即对于损害的发生,加害人、受害人双方均没有过错,法院视情况分担损失的原则。(2)一般侵权的民事责任由《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由法律特别规定。法律规定包括《民法通则》中的规定(第121条-127条、第133条)和民事法律规范中的有关规定。

3、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的民事责任属于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建设单位应当按无过错责任原则独立地向受害人承担民事责任。

最高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03条(下称意见第103条)规定:“相邻一方在自己使用的土地上挖水沟、水池、地窖等或者种植的竹木根枝伸延,危及另一方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的,应当分别情况,责令其消除影响,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笔者认为,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的民事责任应适用本条之规定。理由如下:

(1)该条为法律特别规定。该条规定虽不在《民法通则》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规定之列,但由于该规定属于民法中有关相邻关系的司法解释,并具备民事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因此,该条规定为法律特别规定。

(2)该条规定主观上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而不适用过错推定或公平责任原则。该条中没有“相邻一方(加害方)有过错”之类似规定,同时该条中也没有“但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及“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之类似规定。因此,该法律规范为特殊侵权中无过错责任原则之民事法律规范。

(3)该条在建设工程损害相邻建筑物的民事责任范围之内。该条虽未直接规定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的情形,但在该条规定的假设条件中的“等”字,理所当然地已包括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的情形。

(4)参照

损害。前款情形,邻地所有人或使用人可以请求土地所有人或使用人停止施工、除去危险或采取其他必要措施;受有损害的,并可请求损害赔偿”。同理,该条中也无加害人有过错、举证倒置、双方均无过错之规定,因此,该条规定更证明了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的特殊侵权应适用无过错民事责任。

二、建设单位承担民事责任后的追偿权

在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纠纷中,建设单位按无过错责任原则独立地向受害人承担民事责任后,如果参与工程建设的其他主体有过错,那么建设单位有权向有过错方行使追偿权。

1、追偿权的取得。

该权利不是按连带责任之规定取得而是按约定或者法定取得。连带责任,是指按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共同责任人不分份额地共同向权利人或者受害人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有权向所有连带责任人请求承担民事责任,也有权向连带责任人之一请求承担全部的民事责任。向受害人承担责任超过自己份额的责任人有权向其他责任人追偿。承担连带责任需要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之间约定。因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不可能与受害人约定承担连带责任;涉及建设工程安全事故的法律也没有规定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向受害人承担连带责任;相反,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法律已规定建设单位应独立承担特殊侵权的无过错民事责任,故建设单位在承担民事责任后,不具有按连带责任规定取得追偿权。

由于建设单位与参与工程建设的他方均有合同关系,与勘察设计单位有勘察设计合同关系;与施工企业有施工合同关系;与监理单位有委托监理合同关系,因此,建设单位在向受害人承担民事责任后,可以根据上述合同关系及履约事实,向过错方追偿。

《建筑法》第五章建筑安全生产管理规定了建设各方注意安全义务。其中,主要是:第37条规定了设计单位的注意安全义务,即建筑工程设计应当符合建筑安全规程和技术规范,保证工程的安全性能。第38条、第39条、第40条、第41条、第44条、第47条、第51条规定了施工企业的注意安全义务,即制定安全技术措施,施工现场采取维护安全、防范风险等措施,对相邻的建筑物等可能造成损害的,应当采取安全防护措施,采取措施保护地下管线,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采取措施防止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不得违章指挥或者违章作业发生事故时,应当采取紧急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事故损失。第40条、第42条、第49条、50条规定了建设单位的注意安全义务,即向施工企业提供与施工现场相关的地下管线资料,按照国家规定办理申请批准手续,涉及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变动的装修工程,施工前委托设计单位提出设计方案,将房屋拆除委托给具备保证安全条件的施工企业承担。如果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是由于勘察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监理单位违反上述注意安全义务造成相邻方的损害,那么建设单位可以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向过错方主张权利。

2、追偿权的限制

对建筑市场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市场危机;建筑企业;对策研究

Abstract: "Without the skin, hair adhere to." Market is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o survive this, there is no market, construction companies will cease to exist.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market crisis is the biggest crisis, crisis management enterprise market research buildings,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o enhance adaptive capacity, enhance the management level need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market crisis characterized reasons discussed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market crisis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market crisi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1.建筑企业市场危机的原因分析

“十一五”期间,多数建筑企业紧抓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2011年以来,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增速减缓,众多建筑企业遭遇到产能过剩、现金流短缺等问题,企业陷入发展低谷。究其原因,既有建筑市场热冷急转的外部因素影响,也有建筑企业对建筑行业过热后下行趋势预测不足和应对不力的深层次原因。

1.1国民经济发展对基建板块的依存度逐渐降低。

建筑业特别是房地产一直中国经济风向标和晴雨表,每当经济出现下滑,国家通常会采取加大基建投资来提升经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家采用了“4万亿”主要用于基建投资的救市措施,导致建筑市场红利被提前透支,部分建筑产品已经阶段性饱和或者趋于饱和,同时由于一些基建板块的投入产出效益不甚符合经典的数学模型,业界对国家重点基础设施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争执不下,致使国家将提振经济的重点由由基础设施转向实体经济,基建投资不再是拉动经济的主导手段。众多原因致使建筑业在经历了2008年至20011年市场高涨、任务饱满、机遇众多的黄金发展期后,陷入了增长的低谷,尤其是2011年以来由于银根紧缩和基建规模萎缩,一些在建项目或工期大幅延长,或投资大幅压缩,或仅仅保证重点工程开工。

1.2建筑行业结构性顽疾依然存在。

第一,长期的计划体制导致建筑业被人为的分割为设计、施工、管理等价值链层面,企业基本集中在施工层面上,具有完整价值链能力的企业不多,导致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第二,建筑业分层竞争的态势没有形成。企业一味的进行价格竞争,导致建筑企业定价能力非常低,建筑企业的盈利能力差,产值利润率长期在2%~4%之间徘徊;第三,从中美建筑业Lorenz(洛伦茨)曲线(图1-1)对比来看,我国建筑业企业规模与数量增长接近于同一比例,这反映出我国建筑业集中度过低,同质化竞争严重,企业大而全、中而全、小而全现象较为突出,竞争层次未能拉开,过度竞争、低效运行的特征明显。

图1-1 中美建筑业Lorenz曲线

1.3对市场危机内涵认识不够。

根据对市场危机控制的正常与否,陈丽霞(2004)把危机管理分为预警、预控、处理、总结和恢复五个阶段。一般来说,若对市场危机内涵认识不够、预警不到位,企业认识不到危机的严重性,便无法及时开展预控与处理,危机的后果就不堪设想。对建筑企业而言,建筑市场发展方式自身在变化,新的建筑承包内容和操作方式不仅要企业进行管理理念和思路的转变,更重要的还在于要充分认识到长期以来企业仅习惯于施工承包,而且一直在按照施工承包模式来配置和培育企业资源,这就是对市场危机内涵认识不够的表现之一,如果得不到及时预警和有效解决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1.4对市场危机缺少整体谋划。

大多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业的传统建筑企业,长期以来“靠天吃饭”,缺乏对产业和产品长远发展规划,企业营业收入绝对的集中在建筑业及其相关板块上,多数传统建筑企业建筑业营业收入一般占全年营业收入的75%以上。当建筑业高速发展时,这些企业及其所属子分公司主要精力和人、财、物都投放在建筑业上,忽略了产品和产业升级。当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减少投资时,这些建筑企业不可避免的出现机械设备、人员等资源闲置的问题。另外,近年来,建筑行业的运营模式出现了新的变化,建筑企业已经由过去的一次性拿项目的简单的模式,转变为企业的全过程模式,由过去的本行业、本土模式,逐步走向跨行业、跨国市场模式。这些都需要提前对市场危机进行统筹与谋划,主动转型发展。

1.5企业多重问题积重难返。

建筑市场属于充分竞争市场,与一些资源性企业和垄断性企业相比,建筑企业长期处于弱势地位,难以获得与其社会属性和公共义务相匹配的话语权,特别是由于其战略地位的从属性、市场竞争的过度性以及企业总量的富余性,使其在市场中难以适从、在环境变迁中的处境艰难。建筑企业自身存在的理念传统化、监控低效化和管理粗放化等管理水平一直停滞不前的历史问题,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时期不仅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反而被过热的市场供求和汹涌的规模扩张大大掩盖,有些问题甚至还日益膨胀、积重难返,一旦潮落之后,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资源过剩、债台高垒、效益枯竭的“综合症”,“潮落泥现”。因此,如何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是广大建筑企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1.6没有关注市场产品结构趋势。

当前的工程建设在施工阶段的技术通用性大,产品的技术差异小,市场竞争门槛低、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建筑企业单纯依靠施工揽活挣钱,利润很低,企业发展前途不明朗。建筑企业长期以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延的、粗放的发展,这种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改观或者说改观趋势不明显,甚至效益还有进一步下滑的倾向。外延发展虽然有发展阶段的客观性,工程任务量也是大型建筑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企业只有规模的增长,没有向着现代企业的进步,包括企业功能的完善、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优质资本结构的形成和市场格局的开放、拓展,尤其是产品结构没有得到优化、产品层次没有得到提高,因而企业效益没有能够得到同步的提升,因此,一旦国内外的投资形势和投资结构发生改变,建筑企业毫无疑问将会陷入被动,发展将潜伏着巨大的危机。

2.建筑企业市场危机的对策建议

建筑企业市场危机研究一个系统工程。应对市场危机,建筑企业需要通盘考虑、精心研究方能从容不迫。市场危机管理的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建筑企业对市场环境的分析和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预警机制、发展转型、理念变革、产品层级和管理方式等几个方面。

2.1完善预警机制。

建筑企业应建立起市场危机预警机制并对企业的各种市场环境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实施市场危机理措施。整个行业情况很困难时,及时实施市场危机管理举措,你就会比人家强一点,就可能脱颖而出。树立正确的市场危机理念是指导建筑企业一切市场开发活动的理论基础、建筑企业要在建立市场危机预警机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对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和各种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及时采取预警措施,结合知识管理建立完整地企业危机管理机制。通过信息的收集并处理转变成相应的指标,对异常情况进行成因的分析和趋势的预测,并将之与危机预警的临界点相比较,分析市场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市场危机可能造成影响的程度,建立其覆盖建筑市场开发过程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体系。

完善的预警机制将帮助建筑更好的了解对产品和行业的生命周期,使企业在行业和产品发展的黄金时期,不会跟风追涨大幅扩充产能、一味扩充队伍增加改革成本,能够及早捕捉市场低潮的必然性和严重性,提前做好市场转移的思想和政策铺垫;在市场低潮初露端倪之际,能够通过市场危机管理及时预见企业即将面临的任务不足、资源闲置、矛盾凸显等市场危机,尽可能地在未退时完成原始积累,在实力雄厚时补齐结构性短板,提前塑造自身优于同行的危机管理能力。

2.2及时转型发展。

市场危机是建筑企业的重要危机,对建筑企业而言,尤需要熟悉市场环境新变化,把握建筑市场新理念,加强市场危机管理,实施市场转型策略,及时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把握并调整发展战略方向,目前我国建筑企业主要采取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有:

1.以专业化为主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将业务集中在某些利润较高、专业性很强的细分市场中,比如高层建筑、长大隧道、大跨度桥梁等等。这些细分市场要求企业具有“专、精、尖”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设备优势。因此,技术优势是保有竞争优势的基础,建筑企业在组织机构和管理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大关键领域的科研开发力度,力求迅速占领行业制高点,提升企业的核心技术实力,形成在某些领域的专业竞争优势,实现主营业务的专业和标示化。

2.一体化发展战略。一是横向一体化。由于建筑产品在施工阶段的技术通用性很大,多数建筑企业均实行了横向一体化战略,即从原有的建筑产品向其他产品领域延伸。如从铁路向公路、市政、城市轨道、水利、港口、机场等市场领域延伸。实现建筑产品的多元化。产品的多元化可以拓宽企业的产品市场,使企业的人、财、物等各类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以多领域、多元化的产品形成规模优势。二纵向一体化。即进入行业价值链的上游,即建筑企业以工程施工为起点,沿建筑业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逐步介入项目投资、代建制、设计、咨询、项目运营、管理等业务。纵向一体化可以带来明显的成本节约,便于内部控制和协调,节约交易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纵向一体化可以使企业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中更接近最终消费者,从而使企业有机会打破价格竞争为导向的市场环境,通过设计、施工、总承包等方式提高产品的差别化。

3.多元化发展战略。出于分散经营风险、提高盈利能力、加强资源整合、协同与资源共享、实施战略转移等方面的考虑,可将多元化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建筑企业的多元化战略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相关多元化,即进入与主业相关或相近的行业或产品,如建筑企业进入房地产业、建材行业等等,采取相关多元化战略,可使企业在保持主要核心业务的同时分散风险,可将企业的竞争优势运用到多个相关业务中,形成互补的产业组合,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二是无关多元化战略。即进入与现有产品、技术和市场都没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产品或服务领域,如建筑企业涉足百货、信息、生物制药、金融业。采取无关多元化战略,可分散经营风险,寻找利润增长点。

2.3提高产品层次。

在实现规模增长的同时实现效益的再提升,建筑企业要在产品结构上需要加大对项目资本运作的倾斜力度,尽快转变观念,形成共识。一方面向施工生产和技术管理要“小”效益,另一方面向建设投资等资本经营要“大”效益。最初以生产经营为主,在加强项目管理、提高建安施工等传统主业效益水平的基础上,带动建设投资;接着再将生产经营和建设投资并重;最后则以建设投资为主,拉动生产经营。

2.4转变管理方式。

市场营销是施工生产的前提,施工生产是市场营销的延续。市场营销和施工生产是企业运营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相互交融,相互支撑,没有截然、必然的界限,是驱动建筑企业前进的双轮、双翼,是穿凿企业价值的源泉。在我国,建筑行业市场集中度低、施工企业同质化高,竞争激烈的市场格局短期内不会变化,作为以工程施工为主导的建筑企业,实施营销生产一体化迫切而必要。“经营生产一体化”思路可以很好地解决市场营销和施工生产之间的脱节问题,提高企业效益水平。因此,推进营销生产一体化管理模式任重而道远。

2.5变革管控理念。

项目管理是建筑企业管理的基础,工程集约化、流程化、信息化是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的主流趋势,建筑企业在面对市场危机时,建筑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应变松散离析为专业精干,深入变革企业管理理念,彻底解决理念传统化、监控低效化和管理粗放化等历史问题。一是项目运营由原始的粗放的向理性的现代的转变。在满足工期前提下坚持以效益最大化为主线,实行由生产型施组向经济型施组转变。项目生产节奏和企业产值规划理性而科学,坚持量入为出和以收定支,不在短贷长投局面下一味上规模,不在收不抵支的情况下一味保产值,不在资金断链的风险下一味赶进度。二是资源配置由充分的授权的向全面的集约的转变。在资源配置上不一味追求社会化和市场化,努力为本企业资源和员工创造并实现更多机会,及时建立建材和半成品加工厂,狠抓资金集中管理、保险集中筹划、债务集中控制等工作,在紧缩时代确保了资金充裕;大力推行有限职能项目部建设,有效遏制了有限的工程利润被众多的中间环节层层截留。三是过程监管由低效的迟缓的向快捷的高效的转变。建筑紧紧围绕建筑主营业务和主导产品的特点,构建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企业内控网络,促进了企业运行模式的深刻变革。

参考文献:

[1] 顾勇新,胡建东,徐镭.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思考[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陈丽霞.危机管理并非是危机之后的管理[J].经济师,2004,4:157.

[4]钱学森.论系统工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5]陈光潮,姚晓生.企业危机管理模式探讨[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 2004,1:53-58,140.

[6]周锡冰,赵丽蓉,黄华.企业危机管理实践案例解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对建筑市场的认识范文4

为规范我区建筑市场行为,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避免建筑业的税源流失,改善和营造良好的投资服务环境,根据《江苏省建筑市场管理条例》和《*市建筑市场管理办法》,结合我区建筑市场实际状况,现就加强我区建筑市场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1、积极培育建筑市场。建筑市场是指项目立项后,参与项目建设的各方进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的发包、承包以及中介服务等。随着开发区规划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建设规模不断壮大,入区企业不断增多,工程建设量不断增加,开发区建筑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此,全区要上下一心、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落实措施,进一步培育开发区建筑市场,发展和壮大开发区建筑业,拓展税源,增加区财政收入。

2、坚决维护市场秩序。在积极培育开发区建筑市场的同时,要遵循统一开放、有序竞争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建筑市场监管,不得违法限制或排斥本地区、本系统以外的法人公司参与竞争,不得以任何方式和理由干扰正常的竞争,切实维护好开发区建筑市场秩序。

3、确保市场繁荣稳定。为了维护开发区建筑市场的秩序和繁荣,开发区规划建设组负责建筑市场的管理,对辖区内的建筑市场实施统一服务和相关管理,凡辖区内的建设工程(包括水利、交通、电力、邮政、电信等部门)都必须接受监督管理,以确保开发区建筑市场的繁荣和稳定。

二、统一管理,规范程序

1、严格审批制度。凡本区范围之内的建设工程开工前,必须坚持先勘探、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按照规定程序办理立项批文、规划许可证、工程招投标、施工图审查、质量监督、施工许可证和安全许可证等相关审批手续,经开发区规划建设组定点放样后方可施工,严禁未批先动工现象的发生。招商引资的工业项目由规划建设组会同项目推进组共同定点放样。

2、严格施工标准。各建设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审查合格后的图纸施工建设,对主要路段沿线的建筑立面、格调布局、色彩装饰等必须认真审查把关,经开发区分管负责人审核同意后动工建设。各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质量标准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3、严格依法办事。凡进区的建设工程必须手续齐备,经开发区定点放样后方可破土动工,否则视为违章建筑予以拆除。

三、统一把关,扎口管理

1、严把资质准入关。凡进入开发区内所有施工企业和项目经理必须到规划建设组进行报名、登记、注册,并且提供公司和项目经理相应的资质复印件以及施工方案和按规定的特种作业工人持证上岗人员复印件等。严格把好资质审查和准入关口。对弄虚作假(含虚报工程变更量),虚挂资质,野蛮施工,造成质量低劣或安全事故的施工单位要列入黑名单,以后禁止其进入开发区辖区内从事建设业务。

2、严把招投标关。开发区招商引资的建设项目,根据业主意愿,由开发区规划建设组、项目推进组共同配合业主进行招标、议标程序,确定施工单位。在开发区辖区内投入的市属工程项目和开发区管委会投入的建设项目、配套项目,根据市招投标管理办法规定:50万元以上由市招标办公开招投标,50万元以下由开发区招投标领导小组采取公平、公正、公开的方法组织招投标。

3、严把质量安全关。进入辖区内的施工企业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工程项目中的质量和安全责任由所建工程的施工企业和项目经理直接负责。工程质量实行项目经理终身负责制。在施工过程中,项目的施工质量由监理单位会同市质量监督站和开发区规划建设组明确专人进行全程跟踪和检查。每个施工现场,项目部都必须配备一名专职安全员,项目经理是施工现场的第一安全责任人。开发区村建站、安委办要主动联系并密切配合市建设局安全站对全区的施工现场进行定期安全检查。

4、严把开票收费关。为了避免开发区的税源流失,辖区内的所有建筑工程一律到开发区财政所开具建筑工程发票。较大规模的工程项目收取少量比例的管理服务费,中、小型项目一般不收取管理服务费。

四、统一领导、强化责任

对建筑市场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建筑企业;会计管理;措施

我国由计划经济顺利转型到市场经济以后,建筑企业迅速崛起,在仍不完善的市场环境下粗放型的管理起初适合企业的发展,然而随着建筑市场的逐渐成熟,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粗放型管理下的建筑产品毫无价格优势,如不及时进行改革调整将直接面临失去市场竞争力的危机。财务会计管理可以有效抑制建筑生产成本的升高,是建筑企业获得最大化利益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会计管理工作,不仅是建筑企业为适应时展的必然选择,还是建筑企业长远战略目标的实施前提。

一、建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

建筑企业的管理制度较粗放,一些具体细节管理不够完善。一方面对存货的管理认识不够,月末核算时存货量大,占用资金甚至超过了成本的2倍以上,从而造成资金的呆滞,成为建筑企业资金周转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缺乏严格的赊销政策,使资金收回困难或收回时间变长。许多建筑企业为了争定单,对赊销对象没有进行必要的偿债能力和信誉方面的审查,再加上追债不利,账款不能及时回收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第三方面对现有资金的统筹管理不足,一些建筑企业还是“守财奴”的思想,存款越多越好,存款越多象征企业越红火,从而造成大量资金闲置。还有一些企业对资金缺乏风险意识,将资金分配十分松散,一旦发生不确定的风险情况,将措手不及使企业财务陷入困境。

2.财务会计信息不科学、不准确

一些建筑企业的内部会计核算制度不规范,会计在处理信息时随意性大;还有一些建筑企业认为内部控制的作用不大而忽视对它的建设,甚至出现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内部控制的乏力直接造成企业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监控能力低下;对于以项目经理部门制度为核心的经营模式,企业的财务部门根据收取的各个项目经理部门所提供的成本票据实行财务核算,并依据所收到的工程款结转业务收入以及成本,收入由成本倒轧得到,进而再结转利润;会计人员对财务核算的认识不清,财务信息不准确而事后又不进行核实。

3.财务机构设置不健全,人员素质偏低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营决策已经成为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决策就是以财务信息为主要依据的。因此,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科学性是每一个企业必须具备的。就建筑企业而言,应当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同时配备高素质的会计管理人员。当前建筑企业的财务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并非如此,单一而臃肿的管理模式使信息沟通的效率较为低下,财务人员达不到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要求的标准,不能及时提供有用的财务管理建议。

二、提高建筑企业会计管理水平的措施

1.建立全新的财务会计管理理念

要想提高财务会计管理水平必须先从思想意识上着手。建筑企业要想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就应该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及时更新财务管理观念。切实的将财务管理工作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控制。财务管理理念的提高不是表象工程,不是学习了、认识了就能提高,而是要将其运用在不断的财务创新中,使财务管理更科学化、合理化、法治化,使其更能体现出对建筑企业发展的作用。另外,建筑企业应当充分挖掘周边环境优势,科学的借鉴一些财务管理较先进的企业单位,将成本与效益作为企业的核心内容来抓,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业务流程以及运作模式,用逐渐提高的财务管理水平来规范企业的财务收支,使企业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中永续发展。

2.加强企业的财务控制,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财务信息一方面体现了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另一方面为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同时还为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建筑企业的短期行为来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关系到它的内部财务管理能否有序的进行。首先在会计核算这一方面,政府应全力宣传新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法规,使法律意识深入人心。其次,建筑企业自身还应不断加强财务管理方面的活动,应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活动是企业维持正常经营的重要核心。总之,建筑企业应不断完善自身的财务决策机制,明确员工的职责,作为维持企业经营核心的会计核算,建筑企业还应注意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完善企业的财务报告体系,切实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最后,建筑企业应完善内部的审计制度,切实做好财务管理的监督工作。审计制度的建立不但有助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体现,而且可以规范财务会计的活动。

3.加强财务人员的素质培训

一方面企业在不断完善财务管理机构的同时,切实做好员工的职能培训工作,明确他们的权责,避免他们工作的盲目和交叉,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企业应当尽快培养出一批深懂业务、思想道德高尚的优秀人才,为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人才基础。新员工要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迎头赶上,企业要为他们提供便利的条件,或时常组织相关方面的培训,或鼓励员工继续深造。

对建筑市场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之路;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7-0080-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建筑事业的发展步伐也逐步加快。但是,建筑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比如建筑垃圾过多、资源和能源消耗严重等。绿色建筑与传统的建筑有很大的不同,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并注重污染的防治和资源的管理,值得大力推广。

1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绿色建筑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目前对绿色建筑有很多种说法,这些说法都认识到了绿色建筑对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促进作用,通过研究人、建筑和自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平衡、协调发展。绿色建筑利用先进的建筑技术,可以起到节水、节能、环保的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总之,绿色建筑能够保护生态环境,达到可调节、智能化、环境好、高效率的效果,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很早就开始了对绿色建筑的研究,通过对绿色建筑人文理念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出了绿色建筑的基本理念:“天人和谐、持续发展、经济适用、安全健康、节约高效、地域适应、以人为本、诗意安居。”通过简短的32个字,总结出我国绿色建筑的理念和发展目标,是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指导思想,与其他国家的技术体系和评估体系有很大的不同。

我国在2006年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使绿色建筑的评价逐渐规范和科学。该标准总结了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经验,是在总结研究成果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一套评价标准,是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评价体系。该标准关注建筑物的综合能效水平,不仅重视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应用,更强调将工程项目作为多学科的系统工程来做,不仅涉及建筑和暖通领域,也包括建筑技术科学、能源、建筑材料、自动控制、计算机、给排水等。绿色建筑理念强调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建筑工程的建设,根据地域性的差异采用全生命周期的费用模式对建筑工程进行衡量。在这个标准的指引下,我国开展了很多绿色示范项目,正朝着绿色建筑的发展之路前进。

在建筑行业转型的大背景下,政策的鼓励促进了国内绿色建筑的发展。国内绿色建筑无论是从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体系,还是从规模化发展、绿色标识数量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说明我国绿色建筑已经从起始阶段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至2012年9月,我国已有绿色建筑标识项目556项,有绿色建筑标识的建筑已达到3815栋,总建筑面积达到56780000m2。

2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我国绿色建筑的未来走向已经非常明确。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绿色建筑的发展逐渐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结合,从而促进绿色建筑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绿色建筑在我国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推广,其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绿色建筑的发展还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符合当地情况的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加以发展。第二,绿色建筑应以低碳社区和生态城市建设为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认识到建设行为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的影响,将人与建筑、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绿色建筑发展的目标,不仅考虑到人与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要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按照自然发展规律办事,最终实现建筑物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都能够保持与自然平衡发展,实现降低资源消耗的目标,保护生态环境,使环境更舒适、健康,保持人、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

3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

3.1 积极引导和培育绿色建筑市场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健全的市场机制,也没有形成开发的、统一的、规范的、公平的、有序的市场体系。我国的绿色建筑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原因主要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导致的市场调节失灵,现有的市场经济不会将产品的环境费用计入总成本中,不能充分地反映绿色建筑的环境和社会价值。因此,政府就必须加大调控力度,通过适当的干预纠正“市场失灵”的状况,可以通过对绿色建筑进行补贴或对非绿色建筑征税等措施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由于市场经济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弱点,如盲目性、自发性和高度竞争性等,在市场调节的过程中容易造成经济的畸形发展,也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就必须通过法律、行政、道德等多种手段进行引导和干预,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使绿色建筑的发展之路更加顺畅。

3.2 建立健全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体系

中国的绿色建筑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相关的政策体系仍不够完善,这限制了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因此,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体系,建设推广机制和评价体系,以促进绿色建筑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实现绿色建筑“以人为本、保护环境、节省资源、节省能源”的发展目标。要通过激励性政策与强制性政策并举的方针,实现绿色经济的全过程管理,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发展政策体系。

3.3 科学认识绿色建筑增量成本

发展绿色建筑,可以最大限度地节材、节水、节地、节能,起到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的作用,为人们提供健康的使用空间,促进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由于绿色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使用较为先进的节能技术,同时考虑到各种节能技术的兼容性,必然会增加各项成本开支。由于绿色建筑考虑到建筑物在“全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发展绿色建筑时,也必须站在“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去看待成本增量。增量成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为提高产出量而增加的成本。根据增量成本的理论,绿色建筑可以在其生命周期内,起到节约能源和资源的作用,实现我国的节能减排目标,有很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其效益完全能够弥补建设阶段的增量成本。

3.4 保持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同步提高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能够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同步提高,使经济与环境更加的协调。经济和环保的双重目标要求现代建筑企业必须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应新形势下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的建筑行业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产业政策不合理等,限制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因此,在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强化政府的调控功能,适度地对建筑市场进行干预,使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发展绿色建筑,保持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同步提高,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新形势下,发展绿色建筑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建筑行业中绿色低碳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发展绿色建筑是大势所趋。因此,相关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和培育绿色建筑市场,建立健全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筑企业要科学认识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保持建筑工程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得到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徐志钧,赵尧钟.绿色建筑当前的发展与展望[J].建筑技术,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