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范文1

关键词:机械制造业;经营模式;全球化;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6-0001-02

1 概述

机械制造业虽是作为本国最基础的行业,然而却是国家的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的支柱,机械制造的技术是支撑制造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该行业发展和竞争的一个强有力的武器,所以技术水平的高低同时象征着一国整体的经济水平。虽然我国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发展起步较早,然而技术的发展确实比较缓慢。在其经历了大概200年的发展史中,它是由作坊的机器生产慢慢过渡到批量和低成本的大量生产再往着高质量的生产,所以机械制造业是不断地向上发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当今的机械制造的特点,和现代的高科技与先进的技术相互融合,使机械制造业能够良性地发展。

2 当代机械制造业的特点

2.1 工艺和设计一体化

如果生产的方式是以手工的形式来进行的话,那么工艺与其设计通常是一体的,没有分割同步进行的。然而随着社会的需求与发展,小批量的生产慢慢过渡到大规模甚至大批量的生产模式时,因为特定的需求,设计与工艺之间就再次地分开了,甚至还会出现设计引导工艺这种现象的发生。但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待产品的要求追求更多的个性化,新潮品种成为了人们目光偏向的焦点,已经不再是只局限于满足一般的功能需求,赶时尚也成为他们考虑的因素,随着产品更新速度不断的加快,导致小批量形式的产品占据了许多工厂生产的主导位置,这也就促使了设计和工艺又一次结合到一起。

2.2 经营模式的多样化、工艺和设备复杂化

现在的机械制造业生产方式多种多样,有单件生产或者小批量甚至大批量的生产模式。因为市场需求是处于一个变动的平衡,所以相应的设备以及资源也要相应地进行变化。各部件在进行制造的过程中周期的不一性以及工艺路线的不确定性等等特点,致使管理的模式多以动态多变的形式为主,所以生产和管理的工作发生复杂化,这就需要根据每一件产品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推断分析,从而能够对每个部件进行周密的安排及投入,合理地计算出应产出数量及其他要求。

2.3 产品的制造设计涉及到多学科领域

在现今全球化竞争复杂的大环境下,假如依靠以往的企业进行一对一单打这种局面显然缺乏竞争力,现在很多主机厂与设备零件的制造厂之间是分离的,所以跨地区将企业进行一个动态的联盟必然会成为了机械制造业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一个重要的趋势。开发新产品是需要经过一个设计的过程,这其中就需要联系到许多相关的领域学科,从而进行产品的设计以及工艺的改善,通过对设计的版本进行不断的改进完善,机械制造产品才具有本身的开发能力。

2.4 全球化的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机械制造产业市场模式慢慢地向着全球化模式发展,相对发达的西方国家利用现代各种类型成熟的技术及手段对市场狂轰乱炸,目的是将本国的企业产品销售出去。随着全球市场化的经济模式不断的发展,各类型产品竞争的激烈程度加大,导致许多高科技和先进技术应用到机械制造中去,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竞争。如果一个国家立足于世界并能够站稳脚跟,具备有先进的制造技术是万万不可缺少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向我们表明:发展机械工业的速度和规模以及产品的质量程度可以决定那个国家工业水平的发展程度,支持着国民的经济。它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方面的标志。

3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3.1 自动化

所谓的自动化,指的是机器按照已经内置好的程序与规定的指令,并能够自动地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产过程,该前提是无人进行干预的情况下。现今人机一体化已经成为了研究的重点,这么一个制造系统所利用到的许多类型制造单元的技术手段,类似柔性制造技术就是其中的技术手段。因为自动化本身就属于一个动态概念,它的范畴较广,具有的内涵也很宽泛,然而现在我国对机械制造的自动化这一技术的探索与研究还处在一个发展的最初阶段,所以需要业界人士对其进行活跃的研究。

3.2 信息化

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很多制造企业看到了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诸多优势以及看好其今后的发展前景,这为企业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动力。制造型企业所需要的信息要求比较高,它需要对产品在设计过程中可能用到的材料与技术并且对市场的了解等都缺一不可,而且信息需要不限地域便捷地进行。同时,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带来了许多影响,它给企业带来了技术层面上互动的交流,从而使制造企业可以把握好市场动态并能够随时对最新生产的技术进行了解分析,企业所站的高度必然是处于时代的最前沿。

3.3 精密、超精密或特种的加工技术形式

社会发展的同时要求着机械产品内在的品质需要达到一定的等级,而且这个等级也在不断地向更高一级发展,类似许多军工类和航空航天或者一些仪器仪表及电子类型的微型机械产品,它们制造的精度要求有的需要达到微米级或亚微米级的单位,而且纳米级的也逐渐地出现,如此高精度的规格要求是很多普通加工的方法很难做到或者是就不能完成的,所以它也就决定了制造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即可以往精密和超精密的加工方式发展,就比如现在鲜见的激光加工与电火花进行加工的特殊的技术必定是未来机械产业所关注的重点。激光的技术方式如果能够广泛地应用到机械的制造加工业中,对企业获得更多的效益有着相当大的帮助。

4 结语

国家的科学技术的水平和经济的实力主要体现在本国的机械加工制造业所具有的规模大小与水平的高低。所以说发展中国的制造业必须要有创新的能力,同时民族精神也是不可缺少的,现在我国经济的发展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但是我们在关于制造技术的诸多方面确实还是相当的薄弱,所以学习到更多先进的制造技术对提高我国制造企业的水平相当重要,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强国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宋艳涛,李燕.经济危机的影响与应对——西方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J].商业时代,2011,(12):46-47.

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范文2

一 、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我国的制造业一直是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但由干起步较晚,基础设施落后,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其主要表现有:

1.设计方案及制造工业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完整经历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改革,传统制造工艺手法成熟,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时期也高于我国。相比工业强国的制造业技术,我国的制造业工艺粗糙,现在化水平较低,尖端技术仍在开发中。比如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普及纳米技术、微激光加工技术、复合型加工技术等,而我国大部分的制造业仍是农间作坊的模式,虽有一定的机械工艺雏形,但仍缺乏高新技术。

2.制造行业的落后。工业强国经过原始资本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制定出一套科学的行业制度,在体制内的所有制造业企业都具备相应的准则,而且企业的管理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生产系统运行精确高校,生产模式更新换代的周期短。二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大都还处在摸索阶段,只有少数的企业运用了计算机管理模式,而大部分小型企业仍然处于人工管理阶段。

3.自动化生产程度低。发达国家已经普及了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自动化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等全自动机械,实现了生产自动化、集成化以及智能化。而我国仅有极少的大型企业采用柔性制造系统,大部分民间的制造企业处在刚性自动化阶段,非常依赖人工管理。

4.企业管理方面。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发达国家将计算机运用制造业管理中。国外的企业更加重视企业的生产模式和组织管理,提出了精益生产、准时生产、高效生产都全新的管理思想。而我国进入信息时代较晚。计算机管理模式运用并不广泛。

二、 农业机械绿色制造的特点

我国对于农业发展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促进了农业发展的进程,也同时为农业机械提供了强大的发展空间。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在传统机械生产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先进微电子、仪器等信息控制技术,综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基本环境,创造出的更适合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应用机械设备,对农业绿色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现代农业机械绿色制造涉及到电子信息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农业以及气象环境等多方面领域,整个生产制造是多领域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除了具备一般机械生产的共性特征与需求条件,农业机械绿色制造业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现代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具有自动化程度高,作业速度快的优势

农业机械绿色制造的不断发展,为我国农业复式作业机具与专业化生产机械的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仅促进了机械制造技术的快速进步,提高自动化水平,也同时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质量等方面的提升。提高自动化程度,改善了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使用的安全性与舒适性,为推广使用新技术、进一步降低作业成本创造了条件,顺应了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2.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具有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产效率的优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生产制作的过程中消耗掉大量的自然能源,并造成一定的能源再利用不足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可持续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人们关注度的不足,大量的开发生产作业产生的废气物质对周边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污染世界环境。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进一步收集和积累农业发展信息,对于肥料、农药、以及能源的使用上利用绿色环保的观念精确使用份量和时间,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减少了环境污染,在农业绿色可持续经济观念的正确引导下,更好地满足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

3.对于现阶段农业机械绿色制造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机械生产使用产生的原材料与能源的浪费

传统农业机械产品周期缺乏全局性与一致性,在使用年限后不能继续作业,废旧或者闲置设备的回收率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造成了每年均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同时废弃的农机产品给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机械的绿色制造,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以上难题,节约人力、物质、能源和财力的投入,从而在全生命周期意义上实现资源利用率高和环境污染小的绿色设计制造,以计算机模拟仿真等技术投入,在农业机械制造上产生明显的“绿色经济效应”,提高信息共享度。

三、 农业机械绿色制造的发展趋势

对于现代农业机械绿色制造来说其是从社会、经济、环境3个主要因素的系统结构出发,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和方式,实现 3 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由于农业机械绿色制造涉及科学、环境等多方领域的综合研究和发展,因此,目前还处于不断完善的情况中。在带动农业,甚至国家经济发展同时,还将在我国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道路上具有非常好的前景,并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更加完美的发展趋势。

另外,绿色设计与制造的决策目标体系是现有制造系统目标体系与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的集成,农业机械绿色制造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参与,并且绿色设计与制造的实施将导致一批新?d产业的形成,包括废弃物的回收处理装备制造业、废弃物回收处理的服务产业、绿色产品设计与制造业以及实施绿色设计与制造的软件产业等。

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范文3

1.一方面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董事长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他受命于全体股东的信任;另一方面经营者本人也是股份合作制单位的大股东,企业的利益就是他的利益。这两者决定了经营者必须不断提高完善自我,尽心尽力地办好企业。产业结构的“小而全”适宜于股份合作制。林业企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小社会,既有林产品加工单位,也有非林非木项目、第三产业等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且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小而散的企业,改组、联合、兼并等形式都难以实现,股份合作制则尤具优势。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全面启动,全国林业行业将有91万富余职工分流,且大多将从事多种经营产业。股份合作制恰好适合于国有林区经济的特点,是林产品加工、多种经营等企业组织形式的最佳选择。

2.股份合作制改造适应的范围股份合作制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涌现出的一种新型的企业形式,是股份制与合作制相结合的产物,基本特征是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相结合,劳动合作是基础,资本合作是纽带,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企业的股东,他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共同分享利益,共同承担风险,实行民主管理,企业决策体现多数职工的意愿。这种内在的特点决定其在林业企业适合的范围,①企业规模:中小型企业,其股本总额在600万元以下,员工人数控制在300人以下;②产业领域:林产品加工产业、非林非木产业、多种经营产业、建筑业等非垄断性工商业;③劳动密集型企业;④集体企业;⑤微利或亏损且扭亏有望的小企业。

3.股份合作制改造的方式股分合作制作为改革的一种新生事物,目前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诸城模式”,还是“兴城模式”都尚属在探索之中,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而确定。笔者认为,在林业企业内部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整体改造型。主要适合有一定效益、有发展前景和潜力的企业,且净资产较少,整体条件又较好,生产经营大体正常,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企业,由企业职工出资买断全部存量净资产,整建制改造为股份合作制企业。(2)切块改造型。主要适合企业下属的段“少佑或漏枯”都会给国有资产造成流失;“多佑队(小企业),或者是整体企业丧失发展能力,局或高佑”都会给改制企业造成股本不实,影响企部还存有优势的企业,划整为零,划小核算单业的发展。清产核资必须科学、公正、公平、合位,实行分块经营,分块改造为股份合作制企理。其次,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向国有资产管业。理部门申请立项,聘请有评估资格的中介部门(3)重新组建型。主要适合于非主营业务进行资产评估,使资产评估依法运作。的企业,规模较小,整体分离母体后既有利于精(2)合理设置股权。股份合作制是劳动者和干母体,又有利于自身发展。从母体分离后按生产资料直接相结合的企业制度,“劳者有其照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要求重新组建,形成新的股”的特征使企业职工人人持股,股权高度分股份合作制企业。散。虽然企业和职工股东的利益形成了共同体,(4)企业参股型。主要适合于相互间有关在一定时间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长此以连的配套小企业。把企业的存量净资产划分成往,股权的过分平均,使每一位职工股东都站在企业法人股和职工个人股,职工个人股由本企相同的获利起点上,必然会形成新的“平均主业职工购买,企业法人股由相关企业以参股的义”与“大锅饭”。可想而知,在一个企业里职工、形式进行技术、供销等方面的联合协作,以资本管理人员和经营者不体现差异,就没有了责任,为纽带,达到以强扶弱为目的的股份合作制企也就没有了积极性,同时也就没有企业的管理业。效益。因此,在股份合作制改造中,必须合理设(5)配股出售型。主要适合林业企业内部置股权结构,对经营者和经营者群体的持股比由原集体经济组成的集体企亚,把原有集体企一例作出特殊规定,体现出差别。在具体操作过程业存量资产的一部分折股量化到职工个人持中要视改制企业的情况而定,按照承担责任和股,另一部分由新组建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决风险的大小分配比例,一般经营者群体持股比策机构人员购买,体现出责任和风险的差别,也例可占职工持股比例总数的20%一30%以内,就是由集体企业改制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以增强经营者群体的“切肤感”和责任感,发挥

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范文4

关键词:零售银行;商业模式;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6)12-0019-05

一、国际零售银行业发展的动态性特征

1.满意的客户成为行业最稀缺的资源。

随着零售银行市场趋于透明化,客户群逐渐成熟老练,谈判能力更强,价格敏感性更高,忠诚度较低,零售银行业的价值诉求正在由“产品中心”转向“客户中心”。一旦客户觉得被忽视,愿意转换机构,直到对金融需求和服务完全满意为止。同时,许多客户已经从拥有一家关系银行变为拥有多家银行关系,那些“高净值”客户很容易将其业务转移到其他银行,而且所转移的业务边际利润相对较高,如定期存款、经纪账户、投资、信用卡和住房抵押贷款,等等,而现金账户之类的少有利润的业务则保留在最初的银行中。因此,在这种买方市场中,行业最稀缺的资源是满意的客户。

现有客户资源对于零售银行的收入和利润增长至关紧要,反过来,如果客户流向竞争对手,初始银行所有支出的成本更大。有研究表明,欧洲普通住房抵押贷款的期限每增加一年,就等于增加了450欧元的净现值。显然,“以客户为中心”的竞争策略必须多考虑客户保持率问题,视客户满意度为一种重要的经营绩效指标。

2.价值创造由“后台”向“前台”转移。

现代零售银行的价值创造重心正在转变为最接近客户的活动:销售和分销,除了提供内部开发的产品以外,还提供某些外部机构生产的多样化产品,其中外部机构生产的产品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一趋势反映了传统银行范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客户与传统上是生产者和分销者角色的银行之间的双边关系正在让位于客户、生产者与独立金融咨询人和房贷经纪人等的其他竞争者之间的三重安排,这种多边关系也逐渐扩展到较宽的客户群中,通常也包括独立的IT平台提供者。这种演进将支持那些竭力开发其分销“平台”且在客户心目中创造了一种独特诉求的提供者,这使银行不仅要与同业竞争,也要与基本活动是分销职能的独立金融咨询人和专业经纪人以及IT服务提供者竞争。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价值转向前台,银行需要削减后台成本。在集中化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定位于共享业务(如外部采购和交易过程)的新事业单位和合资企业,这些企业帮助银行聚焦于核心业务,获得规模经济,以及在那些价值重心正在转移的领域中减少成本。

银行与具有行业背景和客户知识的第三方伙伴分享更多收入,这成为零售银行业的一个重要趋势。这预示着银行追求更广泛的发展战略,金融产品的生产与分销已经开始明显分离,零售银行需要在生产和分销两个环节之间进行慎重抉择:是专注于生产,还是集中于分销;或者继续拥有两项职能。长期看来,零售银行最大的优势来源是其客户的特许价值,它们需要寻求多种深化“钱包份额”(share of wallet)的方式,保留客户且提供与客户价值相当的服务水平。

3.信息技术成为零售银行实施增长战略的根本。

银行从本质上说是信息处理系统,信息技术进步所造就的廉价、及时、容易获取、丰富的信息和数据,已经侵蚀了传统信息所有者所具有的优势,信息处理能力和容量的大幅度提升完全改变了当代银行业的规模、范围和经济状态。同时,信息技术投入在银行运营费用中的比重大幅增加,银行在信息技术上的花费甚至超过一些技术供应商,大量的资金将投入用于从更新高端的特殊交易平台到普通的ATM设备等项目。比如,惠普公司用6套先进设备替换全球85个数据中心的计划将耗资10亿美元,而摩根大通银行单用于检修网络的费用就是前者的两倍,此外,它还将投入10亿美元用于在2008年前将目前全球90个数据中心减少到30个。

零售银行业务的目标就是要从每个客户身上获得最多的利润使客户在较短时间中拥有产品。银行在开发新产品和销售服务上的信息技术投资,能扩大产品生产和分销渠道的力量,更快更精确地向目标客户推销新业务。以摩根大通银行为例,其零售银行业务占到全部利润的50%,从事信息技术研发和维护工作的员工达到2万多名,年度预算高达70亿美元。摩根大通银行零售客户发现技术正使交易和服务变得更加简便。对于新发行的Blink信用卡的客户,在交易时只需在读卡机前扫一下,无需刷卡、签字、输入密码或把卡交给服务员;而住房按揭贷款审批现在只需要2小时,在几年前则需要等待2天。

银行竞争焦点正在由基于累积的存量或在一段时间中提供收入(通常为利率收入)的一端,向基于产生流量或在特定时间点赚取费用或手续费的交易的一端倾斜。这种价值创造由“存量”向“流量”的转换对银行基础结构提出了高要求,银行需要对IT系统进行不断升级换代,从而能够有效处理账户交易的繁重负担。另一方面,金融服务业的技术使用者和信息技术供应商之间的界线与力量均势正

在发生转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供应商的市场价值大增,许多供应商现在有很高的消费者知名度,以至于它们与金融机构的合资企业在吸引消费者上取得了真正的均衡。

以上三大动态性变化对零售银行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具有深远的含意,正在重塑零售银行价值链体系,造成传统零售银行面临着重大的收入和利润压力,为了适应这些新变化和新要求,传统零售银行必须设计最优的管理模式和途径且从中获利。

二、零售银行的商业模式:一个价值链分析视角

1.零售银行商业模式的一般型谱。

在工商企业成长过程中,外包促成了高效率,允许公司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以及集中于优势业务和客户最看重的部分。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许多工业企业开展了集中于核心业务、将辅助服务外包的活动,已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零售银行业顺应这种潮流的行动比较缓慢,有相当一部分的零售银行仍然积极参与行业价值链上的所有环节,有文献表明,缺乏专业化和集中性是造成许多零售银行绩效表现一般的原因所在。

通常,银行业务价值链包括基本业务活动和辅助支持活动两大块,其中基本业务活动又包括资金来源、市场营销以及服务提供和资金运用;辅助支持活动包括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与技术等。在20世纪90年代中,营销渠道和信息技术在银行经营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渠道为王”、“流程银行”、分销一体化、“技术立行”和“技术银行”等概念和说法十分盛行,加上商业银行为了建立客户导向的组织模式而开展的流程重组,所以目前普遍将零售银行业务价值链在纵向上分成三大环节(图1):首先是产品开发环节;其次是与客户接触的“客户界面”活动(也称为分销),包括市场营销、产品品牌建设、分销合作和在销售点与客户的所有互动活动等;其中还包括客户管理,亦即向现有客户销售附加产品的全部工作;最后一个环节是基础结构,这又由两部分构成:交易/行政管理和风险管理。通过将价值链的三个环节进行分解和组合,零售银行可以构建七种不同的商业模式

(表1):模式1单指产品开发环节;模式2单指客户界面环节;模式3单指基础结构环节;模式4由产品开发和客户界面两个环节组成;模式5由产品开发和基础结构两个环节组成;模式6由客户界面和基础结构两个环节组成;模式7

包括了价值链的全部三个环节。

图1零售银行业的价值链

表1零售银行业可能的商业模式

2.可行的零售银行商业模式。

银行市场体系正变得更具动态性和开放性,这既给零售银行再造创造了机会,也给市场竞争增加了新的挑战。对于多数零售银行而言,实现更高绩效、专注于股东价值以及应对新的市场进入者的挑战需要摈弃“无所不能”的商业模式,聚焦于特定价值链环节、更加专业化,而那些缺乏一种明显集中导向且从而少有价值主张的商业模式不会成功。模式6由客户界面和基础结构构成,两个环节之间缺乏相关性,少有协同,因而不能保证模式6是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这种“夹在中间”的战略安排,长远看是不具有竞争优势的。模式7描述了当今的“全能零售银行”,该模式只适合于少数竞争者,集中性缺乏将使多数这些“全能零售银行”缺乏竞争力。“全能零售银行”的主要优势是强化销售管理,向客户推出尽可能多的产品,有时高达7-8种,典型机构是英国汇丰集团、美国银行、美联银行、荷兰银行、荷兰国际集团(ING)和欧洲富通集团(Fortis),它们都是“全能零售银行”,将来有可能发展成为一流的全能银行全能银行在批发金融和零售金融方面都具有超强的国际竞争力,主要特点是具有广泛的国际市场存在以及超强的产品/服务送达能力,典型机构是花旗集团(Citigroup)、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瑞银集团(UBS)和瑞士信贷集团(Credit Suisse)等。。而其他的五种商业模式,在理论分析和实践过程中都证明是可行的(表2)。

表2可行的零售银行模式

(1)产品开发者。零售银行可以提供内部生产的产品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开发的产品,换言之,零售银行不必要生产所有类型产品,可以外包专用化产品给

专业产品开发商,比如税收驱动投资或退休计划等的比较精细、工程化的投资产品,而专门从事产品开发的机构就是模式l所指向的“产品开发者”。在标准产品领域中,如支票和储蓄账户、透支和消费信贷、信用卡与股票、债券、共同基金和衍生产品的交易,很可能没有足够的新产品需求,从而产品开发环节分拆成为一种独立而专门的事业不太可行。专用化产品情况则不同。为了重复地满足不同客户群体,零售银行可以同时推出不同产品作为众多产品系列。因为专门产品的需求是比较多的,且这些产品的开发过程集聚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因而“产品开发者”的商业模式应该是可行的。

(2)分销者。那些聚焦于客户界面的零售银行,亦即模式2中的“分销者”,基本上都是可能的,实践中绝大多数零售银行正是定位于客户层面。就像其他市场一样,采取“分销者”模式的零售银行竞争者按照市场定位分成两种形式:定位于大众市场和定位于特定间隙市场,这两种竞争者都有很大发展空间。选择大众市场的竞争者提供广泛范围的产品且努力通过价格、便利性或者质量属性获得突出的表现,从而具有三种具体形式:价格领导者、便利性领导者和质量领导者(“质量”目标的实现形式可以是优质的服务、创新的领导力或者消费者可感知

的产品质量)。另一方面,间隙市场竞争者,他们定位于较小范围的客户群体,提供专业化、强调技术深度而非产品线宽度或范围的产品和服务。在国际零售银行市场中,以上所有类型的竞争者例子已经出现,即价格领导者(Aldi Banks)、便利性领导者(麦当劳银行)、质量领导者(Delicatessen银行)以及间隙市场竞争者(Fur-Hats-Are-Us银行)。

许多大型零售商就是这里所说的“分销者”模式,它们主营业务不赢利,但正是因为银行(金融)业务获利,才促成整个公司获利。例如,美国西尔斯(Sears)的信用卡公司Discover;日本零售商大荣株式会社(The Daiei Inc)通过信用卡业务获得大量盈利以往大型零售商允许自设银行,也就是成立产业银行(industrial banks)或产业贷款机构(industrial loar corporation),实际操作上非常容易。理论上,这类银行有助于商业企业提高运作效率并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享受低价格和多样化选择。但是,由于涉及到对这些“混业”集团的监管问题,零售商自办银行目前不太不现实,国际范围内对零售商新设立银行比较慎重,如美国最近就阻止沃尔玛超市设立银行。相比而言,允许超市或零售百货商与商业银行合作搞连锁经营更容易为监管者和公众所接受。。

为了完全集中于核心事业或业务,“分销者”必须尽可能多地外包非客户接触的活动和流程,定位于市场营销、品牌构建、销售和客户管理。理想中的这些“分销者”不仅外包一部分非核心的流程(仍然需要参与其协调管理活动),而且将整个银行流程外包给其他在背后运作的“真正”银行。德士古个人金融(Tesco Personal Finance,TPF)是苏格兰皇家银行(RBoS)与德士古零售商的一家合资公司,TPF是直接在客户界面的竞争者,RBoS是背后运作的“真正银行”,提供实际银行服务,而英国保险公司和诺威治联合保险公司(Norwich Union)提供实际保险产品。第二类竞争者可以外包传统的可在外部生产的交易活动,诸如转移、清算和结算、托管和IT基础结构,实际上从成本收益角度考虑也应该如此。RBoS就是这类竞争者,RBoS的价值增加是协调不同外包交易与留在内部的产品和服务(如现金账户管理和信用处理),且为TPF“商店前台”提供一种无缝连接界面。

(3)管理者。随着零售银行业价值链的解构与重新整合,采取模式3的竞争者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有所发展和深化,市场上有许多交易和行政管理的“管理者”例子。由于交易和行政管理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同时,该环节通常不被视为决定银行竞争优势的一种关键能力或战略资产,这部分非客户接触活动理所当然是外包活动的首要选择。事实上,零售银行业现有外包活动几乎都是发生在这一环节,存在一些专业化金融公司,特别是聚焦于交易服务方面,如全球最大的托管人美国道富公司(State Street)管理了约15%的全球有价证券。许多专业化的IT或辅助支持服务提供商,则是传统非金融机构,比如IBM在2000年至2002年中包了几大金融机构的IT运作职能,其首笔金融IT外包项目是在1991年与美国大陆银行签订的协议,大陆银行则是第一家“专注于资金”的银行。银行增加IT外包业务可以实现劳动力成本降低,而专业技能、流程技术、优质技术资源以及集中于核心业务的能力得以提升。

(4)客户专家与工程师。模式4和模式5属于由两个价值链环节结合而成的商业模式,它们都允许更好地向客户提品和服务或者使银行获得更高效率,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也降低了成本。模式4整合了客户界面活动和产品开发,该模式对那些定位于特殊目标群体的竞争者非常有吸引力,这些“客户专家”为其客户开发特定产品,将显著改善客户中心的商业模式。UPS是典型的“客户专家”模式,它作为世界最大的物流企业集团之一,在2001年5月5日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将其改造成为UPS资本子公司,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于一体,物流行业背景和知

识、客户优势结合银行产品的模式,使其跻身于竞争激烈的银行市场中。同样,模式5的“工程师”集中于交易和产品开发的组合,能够取得可观的范围经济。这些竞争者将通过其集中于交易而获得的交易和潜在客户偏好的详细知识,从而开发更好的产品――以客户为中心、价格更低、品质更好或更易于生产的产品。

3.推进专业化的路径安排。

从市场发展来看,以上所有的成功专业化竞争者将构成一种由相互外包/内包关系连结而成的公司网络,共同组成未来零售银行业的市场。至于零售银行从“全能”商业模式转型为专业化和集中化的成功模式的路径安排,国际最佳实践做法为:首先,考虑到银行的现有核心能力,必须选择一种可操作和长期可行的商业模式,服务和产品线可以是全能的,但是价值链定位必须是具体而聚焦的。其次,目标商业系统必须围绕所选择的商业模式精心设计。最后,现行业务系统必须通过内外部转型相结合,再造为未来形式。“外部转型”指诸如收购、合并、合资或者剥离等形式的交易,而“内部转型”指改变内部流程、结构和银行的思维模式。在这转型过程中,未来组织、结构、流程和定位不必与现行业务流程或结构妥协,只有长期而明确地维护所选择的专业化、集中化策略,且整体运作围绕该策略不断调整和优化,竞争者方可获得一种进退有据的市场地位。

三、对我国零售银行市场发展的启示

整体上,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水平还较低,但是各家银行在价值链上所有环节全线铺开,少有重点和优先安排。从中长期来看,我国零售银行价值链也会与发达国家一样,有一种解构和重新整合的要求,而且经济和金融全球化也要求国内零售银行市场机构分布呈现像发达市场一样的网络结构。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零售银行产品创新、信息技术等基础结构建设方面投入日益增多,客户界面创新相对更为活跃,特别是近年来其他行业和外资银行进入所带来的知识和技术转移,由此导致了在客户界面环节,各家银行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客户界面环节实际上已开始出现与生产和基础设施环节相分离的局面。因此,结合国际发展趋势和国内当前情况,提出建议如下:

1.支持发展一些“全能零售银行”。

我国五大国有银行以及十二家股份制银行,中短期内没有业务外包的动力也无此必要,应该先发展成为“全能零售银行”,再进而成为“全能银行”。当然,从“全能零售银行”向“全能银行”跨越,必须要有强大的批发金融业务,特别是一个大投行业务,这正是美国银行(BoA)、汇丰集团(HSBC)和苏格兰银行(RBS)等国际领先“全能零售银行”长期追求的战略目标。但是,这十七家商业银行需要与其他银行及非银行机构开展多种层次和形式的合作,在价值链的三个环节上都要善于利用外部资源,进而提升整体竞争优势,特别是与那些具有渠道优势的机构结成策略联盟。

2.培育零售银行业的“产品生产者”。

在市场营销的“4P”(产品、价格、促销和渠道)组合中,产品创新是市场成熟和机构发展进步的可持续竞争优势。随着我国各类金融人才和专家的增多,市场各类金融中介组织的增多,市场秩序的完善,国外先进金融产品设计技术的引进和扩散,所以基本具备了设立各类以产品设计为核心能力的专业化金融公司――“产品生产者”,推出多样化金融产品,推动金融要素升级乃至整个金融业升级。

3.鼓励更多“分销者”的出现。

中小银行和民营银行宜定位于“分销者”模式。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合作银行和信用社,应该避免陷入“小而全”的境地,其理想目标是发达国家的社区银行,从而应该走专业化道路。这主要因为,这些银行既无力在IT等基础结构方面大量投资,又不具有强大的产品创新实力,可用竞争优势只能是在特定市场中的关系管理和销售力量,因而相当长时间内其发展模式应该是“分销者”。同时,允许部分在客户界面具有优势的非金融机构,如在渠道终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型超市,在产品层面上与银行合作,向客户提供零售银行产品和服务;在适当的时候,允许它们通过资本纽带,以与银行合资的形式介入零售银行业价值链中,发展成为零售银行业的“分销者”模式,参与整个零售银行市场的竞争和合作。

4.加快发展零售银行业的“管理者”模式。

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定位于“管理者”模式的商业银行,如果国内商业银行要发展成为美国道富银行那样的“管理者”,就必须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系统,并实现先进技术与业务发展有序结合和良性互动。这里特别要鼓励那些具有技术和交易优势的非银行机构发展成为这种结构模式,承接商业银行的零售外包业务。最后,不排除将来市场上出现一些由价值链上两个环节组成的竞争者,即“客户专家”和“工程师”,这些模式都是零售银行市场分化和整合的结果,都能降级成本、提高效率以及客户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姚莉.全球化和网络化下的金融服务革命[J].上海金融,2005;6

[2]杜红权等.我国开展“物流银行”服务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金融,2005;6

[3]玛拉・德尔・霍瓦内西恩,毛小菁译.技术银行.商业周刊(中文版)[J].2006;8

[4]Jordi Canals.Compefitive Strategies in European Banking. Clarendon Press.Oxford,1993,pp98-200

[5][英]迪万纳著,覃东海等译.零售银行业的未来:向客户传递价值.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11

[6][英]马克・卡灵顿等,何瑛译.银行革命.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0

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范文5

【关键词】生产业 制造业 联动发展

一、促进生产与制造业分离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达城市的服务业与制造业逐渐呈现出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发挥主要作用的正是原本在制造业内部服务于生产的服务部门的“外部化”,并逐步形成完善的产业链——生产业,它又反作用于制造业,进一步促进了制造业发达城市的发展。然而我国相当一部分的制造业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依旧遵循着“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没能实现企业内部服务的“外部化”,从生产链角度来说,有违产业分工发展细化的趋势,不利于专业化程度,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从企业经营角度来说,不利于企业整合资源,集中进行核心业务的拓展和开发,另外也不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外部化”的生产更容易实现规模效应,能够有效降低服务成本。因此,加快生产与制造业的分离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实践证明,加快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分离,一方面有利于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工业企业中的服务业转交给专业企业,专业化可以为原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也可以形成新的服务发展平台,有力地带动和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推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制造业企业不擅长、非专一的服务环节分离,改变制造业企业主辅业一体化经营的模式,可集中大量资金和管理资源,更加专注于其核心业务,用以促进工业企业提高效率,实现低成本运营,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生产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必要性

生产业产生于制造业内部的服务部门,当前经济的发展需要促进两者的分离,但是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独立发展,生产业的产生是为了更有效的促进制造业的发展,而制造业的发展为生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在现实中不难发现,制造业的发展如果脱离了服务业的支撑会很快遇到瓶颈,那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和升级相对困难的地区基本上都是远离中心大城市支撑的中小城市地区。而生产业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也不能脱离制造业而孤立发展。当前,在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除了要在制造环节提高技术水平,还必须重视生产环节即上游研发、设计环节和下游品牌、渠道环节,即是促进生产业与制造业联动机制的形成,在分解原有制造业价值链之后再进行整合,在联动发展中把握产业发展特征,协同发展,提高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价值最大化。

三、广西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趋势比较分析

(1)广西生产业发展趋势。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及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同时得益于国务院提出广西要优先发展生产业的要求,广西生产业在起步晚、基础弱情况下快速发展。这一期间广西生产业的发展均处于上升势头,年均增长率达到18.62%。尤其是金融业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信息业的发展十分缓慢,年均增长仅为1%左右。而信息化作为工业现代化的助推器,缓慢的信息业发展无疑对制造业的快速产生负面影响。

(2)广西制造业发展趋势。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广西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技术含量制造业比重有所提高,培养了像柳工、玉材等在国内比较具有竞争力的知名企业。2010年广西制造业增加值为2342.95亿元,2011年增加至3135.36亿元,同比增涨33.82%。但是广西制造业长期以来采取着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总体技术水平低下,且自主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持续增长的能力都不强,存在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问题。

(3)广西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趋势分析。分析以上两产业增加值的变化趋势,2009年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加18.17%,增长速度同比有所下降,然而同期,生产业却处于上升状态,2010年变化趋势恰好相反。这反应了这两个互补性很强的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合理性。一方面是由于广西生产与制造业的分离不够充分。广西工业化进程起步晚,当前只有物流、金融体系和会展业发展初具规模,处于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品牌营销等生产还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没有能够实现生产“外部化”,这部分生产没有能够成为服务业的一部分,使两产业的变化趋势相背离。另一方面是由于广西生产业与制造业尚未形成联动发展。首先,广西生产业主要是在政策引导下实施的,并不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由于缺少可完全借鉴的经验,整体规划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例如基础设施的建设、生产业企业发展的模式结构等与区域经济发展符合不够紧密。其次,广西工业化程度低,以其为基础的生产业规模自然偏小。再次,广西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自主创新能力、人才缺失等不可避免,制约了生产业的效率。

四、促进生产业与制造业分离与联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范文6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中国 天津 300350)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物流业环境变化的分析以及物流设备所需功能的要求,总结了我国物流设备发展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推动我国物流设备发展措施。

关键词 物流设备;现状分析;发展趋势

【Abstract】Papers summarize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equipment by analyzing requiring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 and logistics equipment required function, and prospect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put forward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logistics equipment.

【Key words】Logistics equipment; Situation analysis; Development trend

0 引言

随着服务业的崛起,国家连续出台政策支持物流业发展,极大促进了物流技术的发展,专业化的新型物流装备不断涌现,多样化的客户需求推动着物流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物流设备领域中许多新的设备不断涌现,如四向托盘、高架叉车、自动分拣机、自动引导搬运车(AGV)以及集装箱等,极大减轻了物流基层劳动者作业强度,对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有积极影响,在物流作业中起着重要作用,极大的促进了物流行业服务水平的提高[1]。论文从国家大的发展环境以及各个行业的发展与物流及物流设备的关系方面分析物流设备的现状及以后的发展趋势。

1 我国物流设备发展现状

物流设备主要是指在物流各环节中用于辅助作业人员完成物流作业流程中的各类任务的机器或设备,其在物流行业应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物流设备应用不广泛

从近期出现的各制造企业及大型物流企业的招工难看出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装卸搬运等基本物流作业还是由人工完成,并且对人力的依赖程度很高,也直接反映出物流设备在企业中的应用还不广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一些专门的针对他们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物流技术与设备的研发和投入使用。

1.2 物流设备现代化水平低

随着京东“亚洲一号”仓库投入试用,标志着我国企业运用现代化物流设备进入新阶段,然而,在万众瞩目之下投入使用的“亚洲一号”也反映出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或需要从事大量物流作业的制造企业,很多都还没有将现代化的物流设备以及物流系统引入自己企业的物流作业流程中,一方面因为设备投资高,在我国进行这方面尝试的先例还很少;另一方面,我国还处在人口红利时期,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与自动化的现代物流设备相比具有很大成本优势。

1.3 专利意识淡薄

在国内大型物流设备展览会上随处可见来自欧美国家的先进物流设备,而中国物流设备商展出的物流设备大部分通过集成完成,在各方面都不及欧美产的物流设备,要想改变这种困局,物流设备开发者应基于我国现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用性强的现代化物流设备并申请技术专利从而保证长远发展。

1.4 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未形成

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模式原指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与制造业协同发展脱节指物流设备的研发要基于制造行业的整体需求和特殊需求,在电子商务没有带动物流业迅猛发展之前,物流行业的大部分流程都是融合在制造业中进行的,也是为制造过程服务的,然而,犹豫社会需求的突然增多,物流迅速成为独立的行业,并且其发展的步伐与制造业渐渐脱节,但制造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物流流程,需要大量的专用化的物流设备提供支持,因此,物流设备的研发及将来的发展与制造业形成联动具有重要意义。

2 我国物流设备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物流设备表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发展趋势。

2.1 自动化与智能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物流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已经在烟草行业配送中心广泛应用的AGV系统就是最直接的体现,另外,京东亚洲一号仓库利用自动存取系统(AS/RS系统),可实现自动化高密度储存和高速拣货能力,“多层阁楼拣货区”可实现自动补货、快速拣货、多重复核手段、多层阁楼自动输送能力。这些都是物流设备自动化不断发展的成果,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整个物流行业的全面普及是物流设备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另外,物流设备执行任务时可进行动态决策的智能化功能也是物流设备向更高级别发展的主要趋势。

2.2 标准化与定制化

标准化思想一直是制造一线的主流思想,同样适用于物流设备的研发,物流行业的快速独立发展,促使了物流设备多样化的长期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物流设备通用性程度的降低以及作业效率的低下,同时造成了物流设备相关制造资源的浪费以及设备制造时间的拉长和制造成本的增高,因此,回归物流设备发展与制造业联动统一的模式,物流设备的发展会在很多应用领域呈现标准化的发展趋势。另外,对于刚刚兴起的使用物流设备的行业,例如农产品物流和冷链物流,以及一些使用物流设备解决特殊问题的行业,物流设备的定制化也有很大需求,因此标准化和定制化共存并以标准化为主是物流设备未来的发展趋势。

2.3 集成化与系统化

根据集成化和系统化的思想,各类物流设备的集成可构成一个高效的物流系统。以前从国家顶层构造层面至基层操作层面对系统集成都不太重视,有人认为集成是把各类设备放在一起,没有创新性[2],这种思考角度即缺乏系统化思想,例如立体库的取放货,全自动的方式有时反而成本高效率低,技术先进但实际应用效果却落在了后面,如果在需要大量人工判断和寻找的出库拣选作业流程中使用自动化系统,而在简单易操作的入库作业中使用人工配合设备操作,既可以避免自动化设备的高故障率对出入库作业的影响,也可以降低投资,这种不同性质设备的集成化与系统化也是未来物流设备的发展方向。

2.4 绿色化与节能化

随着物流设备不断向大型化发展,对于电力等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大型物流设备启动和待机状态的耗电情况根据设计方法的不同有明显差异,因此将节能化的思想引入物流设备的研发是物流设备的发展趋势,另外如天然气、光能等清洁能源的应用对于物流设备向能耗绿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推进我国物流设备发展的措施

通过分析欧洲发达国家物流设备发展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物流发展实际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可通过如下措施引导我国物流设备发展。

3.1 推进物流设备标准化建设

物流设备按功能进行模块化划分,实现标准化生产对于保证整个供应链上的物流作业流畅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我国在很多行业都已出台标准化规则,物流行业中的托盘尺寸也具有国家标准,因此,物流设备的标准化将为物流作业效率的提高产生重要影响[3]。(下转第280页)(上接第227页)3.2 规范物流设备供应商运营模式

物流设备供应商主要的开发模式还是通过国外品牌或者核心部件依靠国外,一般部件来自国内的简单集成,这不利于物流设备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应鼓励并帮助其扩大规模,加强自助研发能力,统筹考虑整个物流行业需求进行物流设备研发,为物流行业发展提供硬件保障。

3.3 注重系统最优化原则

引导物流企业在选择物流设备时,不仅注重设备的价格,还要注重设备的质量、安全性能以及对整个系统的作用,结合自身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物流设备,使整个系统效益最优。

参考文献

[1]罗毅,土清娟.物流装卸搬运设备与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土继祥.我国物流技术装备的新进展及发展展望[J].铁路采购与物流,20083(3):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