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校园建筑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校园建筑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校园建筑设计

绿色校园建筑设计范文1

【关键词】校园;绿色生态;建筑设计

绿色生态校园的建设不仅可以增加绿化面积减少环境的负担,还可以将校园与环境融合在一起,有利于老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本文先概述了绿色生态校园的基本概念,然后对整个校园的不同区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这其中包括学校的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休闲区、运动区。

1 绿色生态校园的相关信息简介

绿色生态校园,顾名思义就是以绿色和生态为主导的学校。绿色要求有一定的绿色环境覆盖率,生态则要求绿色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校园的建设离不开绿色建筑的建设,绿色建筑需要融入自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绿色生态校园是将整个校园看做是一个可循环的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可以使资源和能量在整个校园生态系统中得到循环的转换,是校园环境处在一个动态的良性循环状态。整个绿色环保的校园生态系统可以使能源得到高效的利用,不在系统内部产生对环境不利的污染物和废弃物,使整个生态系统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

绿色生态校园的建设首先要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仅要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还要不影响子孙后的需求。绿色生态校园的建筑设计和整体规划需要考虑到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效率,需要考虑环境对在其中生活的人们的身体健康的影响,还要考虑建筑材料的选择等等多方面的因素。绿色生态校园的环境要能够满足师生的审美要求,宁静、温馨、自然的学习环境可以有助于师生的交流和学生的生活学习。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绿色生态校园的首要原则。

2 教学区生态环境设施建设

校园的大部分建筑都是关于校园的教学区部分,其中包括师生主要的教学场所教学楼,学校文化知识的宝库图书馆,学生学习实践的主要场所实验楼等。绿色生态的环保理念主要体现在绿色建筑中。它是体现整个学校学习风貌的核心部分。学校的整体规划都是以学校的教学区域为中心轴而展开的。在整个的建筑规划上,要使建筑的布局具有相对的灵活性,使得楼宇在空间上的布局不会因庄严而显得死板。同时,在绿色建筑的选材上也需要融入绿色环保的理念。例如在建筑顶层采用隔热材料,或者使用草皮隔热,使得教室内冬暖夏凉,给师生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

教学区域不仅是师生们学习知识的地方,它也是一个庞大的实验基地,很多学校将教学与科研结合在一起。让同学们在学习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实验进行了解和研发。增强了科研与教育的互动,使得知识教育变得更加的丰富。绿色环保的建筑设计,使师生们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研究。

3 办公区生态环境设施建设

学校行政办公的各个单位需要单独设立,其区域的建筑设计应该简介、肃雅。可以通过小型喷泉、面积不大的草坪、有序排列的植被及组合形式的花坛来简明的加以装饰。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办公设施的选择主要以节能环保为主。例如,在办公的走到内用智能控制开关代替原始的手控开关,灯泡采用节能灯泡。采用智能的照明控制系统,可以对办公区域的所有照明设施进行智能化控制。它可以根据环境的光照条件自动调节灯光的强弱。在工作日结束后,智能控制系统可以自动将无人区的灯关掉,将需要长时间照明的灯光光线调暗。良好的办公环境,节能办公设施,使得办公人员在舒适的工作环境中也能减少对资源的消耗。

4 生活区的环境设施建设

校园的生活区域包括学生的生活区域和教师的生活区域。学生的生活区域比较单一,主要有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及校医院等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建筑。该区域是学生业余呆的时间较长的地方,需要有相适应的消息座椅,一定的绿地覆盖面积以及公共聚会场所。由于学生生活区的人口比较密集,学生公寓间的绿化植被一般都以常绿的植被为主,也可以配饰具有季节性的花草。学生生活区的建筑生活设施一般都统一管理。例如中央空调,全楼宇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同时生活区要对学生的安全做全方位考虑,生活区的防火设施一定要全面系统。让学生的生活环境能够舒适,快捷,安全。

另一个生活区域则是教职工生活区。教职工生活区域的建筑设计需要因地制宜。根据该地区的环境设计建设符合居民居住的良好生活条件。首先,建筑的采光一定要很充分,其次自然的通风效果和被动的制冷集热效果要好。减少因采光不足,通风不流畅,温度不适宜而产生的能源消耗。同时,教职工居住的生活区一定要环境优美,有足够的绿化面积和相应的活动场所。从生活需求出发,充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创造一个可以给教职工提供居住、健身、交流、休息等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舒适环保社区。

5 休闲区的生态环境及设施建设

校园内绿化面积最大的地方应该是休闲区域了。学生在休闲区交流畅谈,彼此相互学习和探讨,互相交流经验。三五成群的学生在一起就一个问题各抒己见,休闲区应该是校园内最具活力,最有特色,师生们留下回忆最多的地方。从一个学校的生态休闲区可以看出学生的精神状态,可以看出一个学校的校园形象和校园文化。校园生态休闲区也是建筑设计规划的一个重点。

学校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地方,它对氧气的需求量也比较高。休闲区的绿色生态环境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改善校园环境。一般校园会规划一些水池或是建造人工湖泊,堆砌小山坡等,建立较为完善的生态系统链条,使校园生态环境处在一个良好的生态水平。生态休闲区的合理规划和建设不仅可以美化校园环境,还会给师生带来健康舒适的休闲场所。

6 运动场所的绿色生态建设

运动场所是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魄的重要场所。运动分为室外和室内场地,一般的室内场地主要绿色建筑设计体现在建筑的整体布局和材料的选择上。首先建筑的整体布局要有充足的光照和良好的通风条件,其次场内的设施要齐全,尽可能的减少能源的消耗。

运动场所四周可种植比较高大的乔木,再配植喜阴的灌木,条件允许还可以配植合适的藤萝类植被,从而形成一个深层次,高密度的绿化带。较好的绿化带可以起到隔音的作用,使运动场所的噪音再穿过绿化带后降低,不影响其他区域的活动。同时较好的绿化带还可以形成绿荫遮挡夏日炎热的阳光,也可以在冬季成为一道挡风的墙壁。

体育场所的设施主要有建筑设施,环境维护设施。在建筑设施方面,主要有节能灯光的智能控制和安全防范设施。在环境维护上主要有草坪和绿化的浇灌设施及排水系统的设计。

7 结语

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自然资源的快速消耗,人们生活工作所依赖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同时也给建筑的发展带来比较大的压力。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学校也在不断地发展,在日益严峻的自然环境下,学校更应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和设施投入。从教育的源头抓起,让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通过校园的绿色生态建设和教育变得更加长远。

参考文献:

[1]刘起霞,邹昕,邓俊艳等.谈绿色生态校园的建筑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39(4):323326

绿色校园建筑设计范文2

1校园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前景及发展趋势

纵观人类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发展史,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太阳能就应用在了建筑行业;发展到70年代,零能耗建筑设计理念有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直到80年代,对地域、场所感以及生态环境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由此可见,绿色生态理论与应用实践,一直在国内建筑设计中不断的变化与发展,目前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在校园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可持续发展之前景发展乐观。校园绿色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绿色生态理念主要表现在建筑结构的健康性、舒适性以及节能环保性方面,尤其是校舍、校园以及运动场地等基础设施。实践证明,健康、舒适的校园环境,对促进学生的学习、修身养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绿色生态理念在校园建筑设计中的融入,使得节能环保备受关注,同时也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校园建筑设计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并且在运营过程中也要求其产生尽可能少的废弃物,从而降低环境负担。校园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推行,关系着校园的可持续发展,其未来必将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2.1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融合基础上的资源环境降压据调查显示,国内很多校园尤其是高校校园新建校区多集中在城市郊区地带,这对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而且校园拟建选址与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相协调,这对校园基于城市基础设施、自然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发展,非常有利,同时也有利于城市以校园聚居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更好的发展。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为适应高校的快速发展和扩建需要,同时也为顺应城市化建设和发展要求,在该市的长清区建立了长清大学城,如下图所示。调查发现,该大学城为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同时也该区域的发展创造了很多的附加值。比如,促进了该地区的房地产、旅游以及科研产业的聚集与发展。再如,2009年中国第七届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就在济南市举办,地址位于长清大学城附近。如今,该地区已经被打造为了一个生态、自然的城市教育副中心地带,而且促进了本地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此过程中,校园建设也有效的融入到城市化建设体系之中,对于避免学生的孤立感、促进他们的学习和认知事物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园建设设计与城市规划和发展彼此相互促进的同时,校园建筑设计及其运营管理,也给城市资源尤其是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比如,校园建设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这在很大程度上快速改变了城郊的自然生态面貌。因此,校园建筑设计及其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当控制好规模,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同时,还要保护好原有的生态自然环境以及濒危物种,维持生态平衡,保障基地内外生态脉络的完整性与连续性。未来校园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当对校园建筑造成的能源负荷进行准确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高效的能源利用方案,从而实现与城市能源供应体系之间的有效对接。2.2校园外部交往空间设计中的人本理念体现在校园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发展实践中,应当满足教育对空间的多样化需求,为师生构建优雅、舒适的交往空间和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营造一个生态、和谐的环境空间体系,体现校园建筑设计中的人本理念。具体表现为各种空间设施的设计、材料以及质感层面的应用,同时还包括景观创造过程中的寄情于片段心理要求的考虑,各种基础设施的设计应当体现出舒适、方便之原则;同时,还要根据人们的审美习惯,采用园林山水对校园景观进行布设,以此来赋予其一定的文化气息和内涵。绿色植物配置过程中,应当多选择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相关植物品种。对于校园外部交往空间而言,应当通过建筑组群、单体以及周围环境景观的协调相处,形成宜人的公共空间,并结合相关自然要素设计和营造自由、亲切的氛围。以上两图分别为北京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校园建筑群鸟瞰图,呈现出较为集中的网格化设计风格,在组群的内部形成了开场式的院落空间。对于校园院落空间而且,其宽高比建议控制在1:1的范围之内,而且南北两侧的界面为校园教学楼墙体,两侧为三层及以上连廊,其底部为架空,从而实现了院落之间的相互连通。景观顺应校园网络结构的肌理进行划分,利用绿地及铺装和园路创造了舒适的半开放的适宜交往的空间。比如,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单体设计风格别致,同时还设计了一些较为有诗意的场所。在校园的内部还可设计一些绿地,并在其中布设一些可供休闲的连廊与亭子,为师生创造一个更为宜人的空间。

2结语

校园绿色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当体现自然、生态、健康、舒适以及节能环保之特点,同时这也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部分,是这个时代对校园建筑设计提出的新要求。

作者:陈晨 单位: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

绿色校园建筑设计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绿色建筑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徐黎明(1974- ),女,江苏南通人,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职业技术教育。(江苏 常州 21301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125-02

建筑类高职院校是为建筑行业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学校,其培养出的学生只有在知识、素质、技能符合行业要求时,才能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高职办学指导思想。因此,建筑类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应与建筑行业的需求有效对接,紧跟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才能让学校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一、建筑行业发展对绿色建筑人才的需求

建筑是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综合展示文明成就的标志,也是各类能耗的综合载体。随着对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重视,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已形成一种共识。“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筑业要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着力用先进建造、材料、信息技术优化结构和服务模式。”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要向更深层领域发展,就必须建设绿色建筑人才体系“大厦”。绿色建筑的落实,往往需要多个工种、多个责任方参与,并贯穿于立项、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后期使用的全过程。这些人才除了需掌握传统的建筑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掌握相应的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绿色材料等知识。但目前绿色建筑专业人才在国内还属于新兴人才,仍有相当多的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不了解绿色建筑设计和施工的方法,不具备绿色建筑的理念。因此,绿色建筑的专业人才还存在较大缺口,建筑行业必将拉开一场绿色建筑人才争夺的“未来之战”。

二、建筑类高职院校培养绿色建筑人才的重要性

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离不开起基础支撑作用的绿色建筑技能型人才。因此,在绿色建筑人才培养方面,应避免出现重高等教育、轻职业教育,重科技研究人才、轻职业技能人才的现象。除了要培养从事绿色建筑科技开发的领军研究人才之外,更需要重视培养绿色建筑行业急需的实用技能人才。建筑类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建筑行业生产第一线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培养出满足绿色建筑行业需求的一大批动手能力强、上手快的专业技能型绿色人才,对于推动绿色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及相关绿色建筑产业链的良性运行,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作为培养建筑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建筑类高职院校,针对建筑行业对绿色人才的需求,有责任顺应绿色建筑发展形势,了解绿色建筑发展对建筑类高职院校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带来的变化,找到建筑类专业建设和建筑行业、社会人才需求发展变化的结合点,明确适应当前绿色建筑技术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规格,正确定位相应的就业岗位,探索培养绿色建筑人才的途径,才能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零距离,体现出建筑类高职院校的“品牌效应”。

三、建筑类高职院校培养绿色建筑人才的途径

1.营造校园氛围,建设绿色建筑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建筑类高职院校,应坚定服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办学方向,践行环境教育、生态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全新理念,从而最大限度地契合当代建筑行业发展对绿色建筑人才的需要。

在对校园整体设计时应考虑现代建筑理念、绿色环保的概念,根据校园所处地理位置,整体规划布局和定位建筑的风格,以人的行为活动需求作为整个建筑设计的切入点,进行方案设计,从而使校园的整体融合于校区周边的自然环境中,营造生态文明的氛围。通过建造绿色建筑展览馆和绿色建筑示范楼,提供绿色建筑和绿色校园技术的体验与科普;通过海报、板报、专栏等形式,大力宣传绿色建筑的常识和方法,丰富具有“绿色理念”的校园人文内涵;通过开设绿色建筑典型案例分析的讲座,宣传传统建筑特色、现代教育建筑特点和绿色低碳时代要求的元素有机融合的建设理念;通过生活秉性修养、社会环境维护、校园绿色文化的熏陶等一系列活动,将绿色建筑相关的知识、政策、法律和法规等内容的教育融入全校范围的教学工作和活动中,将绿色建筑的理念贯穿于师生员工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与后勤服务等各个领域,力求在这样一种“绿色”的教育土壤上,培养出具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绿色建筑专业技术人才。

2.适时调整课程体系,紧跟市场需求。课程改革是高职发展的核心问题,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通过好的课程体系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在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时,需要紧密关注绿色建筑行业动态,适时引入绿色建筑行业标准,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从而重构理论教学体系,夯实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丰富绿色建筑的知识。在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将具有节能减排意识和技术作为必备要素。通过与相应的行业、企业进行合作,根据绿色建筑新的技术领域和新的职业岗位(群)的要求,结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对课程体系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如增加“建筑物理环境概论”“绿色建筑及技术概论”“建筑物理测试技术”“计算机物理环境设计”“节能建筑设计”“材料与建筑可持续发展”“现代住宅发展概论”“景观与生态建筑学概论”“建筑环境虚拟现实基础”等课程;也可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调整和课程内容模块的增设,来添加绿色建筑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如在“建筑施工”等相关课程中,增加绿色施工技术及绿色施工管理内容,在“建筑学”课程中增加绿色建筑的基础理论知识等。

其次,转变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培养绿色建筑的理念。教学中结合当前建筑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方向,通过与企业工程师共同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建立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丰富节能、环保教育内容,既重视学生绿色建筑基础知识的储备,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针对企业的某个节能减排技术问题,开展科技创新竞赛,加强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判断,培养有效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如,针对建筑设计类专业,企业给出设计背景,通过举办绿色建筑设计大赛进行真题真做,让学生更多地关注绿色建筑的元素,培养低碳减排的建筑设计思维,在潜意识中不断深化绿色生态意识。

第三,建设优秀校外实训基地,增强绿色建筑的意识。由于建筑行业的特点,使得建筑施工过程不可能在校内实训场所全部再现,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可以弥补建筑专业部分实验条件的限制,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在真实环境中得到高效训练。因此,在实践教学时,通过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践等方式,把具有良好节能降耗意识和环境保护措施的企业作为实训基地,将绿色建筑鲜活的例子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其了解绿色施工原则,掌握节能减排降耗等关键环节,意识到绿色建筑带来的经济性效果和社会、环境效益,从而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能力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

3.双师素质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双师队伍是五年制高职产学研结合的有力保障。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双师,不仅指向校内专业教师,同时还指向校外行业、企业的专家,学校可以通过如下有效途径,提升教师双师素质:第一,从绿色建筑相关企业聘请领军人物和技术能手,充实专业教师队伍,通过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岗位标准制定、开发实践课程、实训基地建设及学生实践指导等工作,成为青年教师的企业导师和成长导师,带领一批专业教师快速成长。第二,派专业教师到建筑企业挂职锻炼或作为访问工程师进行工作学习。专业教师参与到企业的绿色建筑相关的工程和相应的工作环节中,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把握行业技术发展的方向,丰富自身实际工程经验,并学习新的工艺和技术,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无缝对接,为教学改革建言献策。第三,与科研单位、企业进行合作,开展绿色建筑技术研究。让教师参与绿色建筑项目的建设,共建相关专业实验室,围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参与循环、生态、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这样,既可以提升建筑类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又能让教师站在技术的前沿,直接地感受到绿色建筑发展对学科和专业建设的要求,并能通过建筑企业将绿色建筑的科研成果迅速市场化,促进建筑业的发展。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由于技能教育与传承是职业教育特殊的内在属性,既要求“口授”又要求“身传”,这就需要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们自身技艺精湛、身手高超,才能“强师手下出高徒”。而绿色建筑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战略性行业,尤其需要相关专业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绿色建筑理念和绿色建筑技术,树立绿色意识,提高绿色生态素质,再通过专业教学辐射给学生。

4.谋求科研院所的支持,进行技术引领。建筑类高职院校可与绿色建筑相关的研究院所形成技术联盟,建立绿色建筑网站或绿色施工论坛,也可邀请一些绿色建筑专家和研究人员定期开设绿色建筑培训课程或专业讲座,提供目前绿色施工相关技术以及新型绿色建材的最新资讯,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从而从全社会的角度来培养节能环保的意识,逐渐增加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并能促使开发商积极开发绿色建筑,通过绿色运营、管理、营销、服务的方式,从源头上有效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重视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

5.参与行业组织活动,发挥平台作用。行业组织是教育和生产结合的最佳平台,对于职业教育而言,他们是专业权威和实际生产有关教育需求的提供者。建筑类高职院校通过参与行业组织的相关活动,可以近距离把握建筑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技术动态,通过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行业标准,参与绿色建筑标识的评审,可以规范绿色建筑市场行业,促进绿色建筑的繁荣和发展。在建筑类相关注册资格认证和考试的组织工作中,建筑类高职院校的专业师资可参与考试大纲和试题的编写,通过建议,适当增加对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知识的考核,提高从业人员的绿色建筑素养。可通过加入建设教育协会,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由建筑类高职院校提供培训场所和专业师资,承接行业主管部门的各种层次的企业职工培训,为现有的建筑从业人员提供绿色建筑方面的继续教育,让他们通过再教育的过程,进行绿色建筑知识和技能的丰富和完善。

四、结束语

发展绿色建筑,急需高素质、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支撑。建筑类高职院校应充分调研绿色建筑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营造多方联动的育人环境,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发挥资源优势,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绿色建筑这个新兴战略行业需要的高素质、强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宝元.我国需要绿色人本战略[N].中国教育报,2010-12-06.

[2]刘金石.绿色人才:积蓄绿色发展势能[N].中国教育报,2010-12-28.

[3]陆舟.我国引入和推广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思考[J].上海节能,2011(1).

[4]孙静华,眭永兴.试谈五年制高职产学研结合为导向的“双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1(29).

[5]王军,吴雯雯.建筑节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水运,2009(9).

绿色校园建筑设计范文4

目前,建筑大多数以石油、矿石石料、煤炭、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为主要原料。这些不可再生的能源在运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及气体,例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等。这些物质都是造成环境污染、可吸入颗粒增多、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因素。我国虽然是资源大国,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及第二产业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加大了我们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迫使不可再生能源、土地、水、原材料等资源严重短缺,人均能源占有量在全世界排倒数几位。我国大部分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暖冬凉,冬天需要暖气开房,大批建筑物需要煤电供暖,如何在建筑中高效率的利用能源,让新能源代替旧能源发挥更大效用值得我们思考。

二、新能源在建筑中的具体运用

近年来,新能源走进建筑设计,运用新能源构造低碳环保的建筑成为了建筑设计行业的风向标。新能源是指非常规能源,是指原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也指最新开发研究出来的,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等已经应用的能源,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正在研究阶段的、未有推广的能源。目前,应用于建筑行业最多的、规模最大的就是太阳能,每天将太阳光收集起来加以利用,经济环保,节约了能耗;同时,使人们享受新技术新能源给日常生活提供的便利。生活热水、利用光伏电池提供电源、供热采暖,太阳能制冷空调是几种比较主要的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利用形式,运用的最具体有成效的是太阳能光电技术。太阳能光电技术广泛应用于建筑中,在建筑外侧安放太阳能热板,作为建筑物供热热源,提供给生活在建筑物里的广大用户日常运用的热力供暖、洗浴热水等等,综合利用太阳能供热系统。太阳能的光电技术增强了太阳能整合系统的性能,关键是提升建筑与太阳能系统相互之间的协调能力技术。空调是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太阳能空调技术的利用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改善生活环境。新型太阳能复合超导冷暖空调,制热时的主要能耗是以可再生的生物质燃料及太阳能,是最绿色合理的取暖方式,制冷时利用夏季地源低温的能量,通过超导系统,直接冷却房间中的空气达到制冷目的,让太阳能的供给量和用户对太阳能空调的应用需求达到平衡;新型太阳能复合超导冷暖空调在建筑中由于能全年综合利用,可以降低能源耗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坏境,可提高建筑节能经济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因此,炎炎夏季可以成功利用太阳光来冷却家庭房间或办公室——并且在此过程中不会产生令人厌恶的环境污染,消耗大量难以再生的能源。根据我国具体的地理环境使太阳能和建筑和谐搭配,我国大部分地处北纬23°26''''以北。因此,建议建筑物的南侧面采用斜型屋顶结构。首先,因为斜面的采光面积比平面大得多,可以安装更多的太阳能集热器;其次,因为在斜面上安装太阳能集热器时并不需要过多考虑前后遮挡问题,并且从建筑美学上来说造型美观。斜屋顶倾角取与当地太阳直射成90°的安装角度,有利于太阳能集热器充分发挥作用。太阳能与建筑相结合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事,能有效地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建筑节能的目标;将太阳能电池板和集热器安装在屋顶或屋面上,不用占取建筑用地,节约土地资源;就地安装、实施供应热水和发电上网,不用额外架设电路输电线路、安装热水管道,运用太阳能减少了对市政工程建设的压力,降低对市政配套公共设施的依赖,太阳能产品零噪音,零排放,零污染,不消耗任何燃料,人们容易接受。地热能的开发就是利用高达200~400℃的浅层地热资源进行发电,目前利用浅层地热能的主要方面主要是运用在建筑物的空气调节中,其方法就是通过热泵技术将地下低品位的浅层低温热源提取上来加以利用。地源热泵技术是一种利用浅层地热资源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的空调技术。热力学第一定律告诉我们能量是守恒的,而且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热泵的理论基础源于卡诺循环,与制冷机相同,是按照逆循环工作的。在设计中采用生态节能技术的实例很多,像张家港生态农宅设计、清华大学建筑设计中心大楼设计、济南高等交通专科学校图书馆等。而天津工业大学新校区是新能源在建筑设计中的成功应用的典型范烈,校园利用地热深井、地源热泵、水源热泵、LED照明、太阳能技术,打造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绿色节约型校园。校园生态系统经过2年运行,地热深井每年可降低65%供暖成本,节约标准煤1.2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28万吨。1500余盏LED照明路灯和2000余盏LED室内照明灯组成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商用化半导体照明示范工程,每年可节约用电130万千瓦时。天津工业大学的土壤源热泵系统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能源多样化创新型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工程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多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对于新能源而言,无论采用太阳能,还是地热能,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效能,减少污染物排放,强化对于稀缺资源的替代和努力节约能源资源,以及依靠信息化最终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除此之外,从建筑设计的全局来说,建筑设计阶段要合理布局、生态布局,构造绿色建筑,与周围环境形成一体,平衡生态系统的,促成建筑成为周围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绿色建筑体系,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的绿色建筑。政府应当制定建筑应用可再生能源的鼓励政策,支持、引导建筑项目应用可再生能源;应当加强对建筑用能系统运行的科学研究,建筑用能指导信息,强化建筑用能系统的能耗监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结语

绿色校园建筑设计范文5

[关键词]乡村教育;小学建筑;乡土材料;地域文化

[DOI]10.13939/ki.zgsc.2015.13.148

1项目概况

1.1方案背景

杨柳乡龙坪子村小学是位于云南省与贵州省交界地带上的一座小学,与云南省级文化名村可渡村毗邻,同时也是滇黔两省村落文化教育事业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学校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雨露,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水平逐年提高,办学特色,素质教育有了新的突破,办学思维有了新的升华。所以,对教育的硬件设施需求也迫不及待(见图1)。

1.2方案提出的原因

一是,由于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加大,在农村教育方面的投入比重加大。二是,再加上近几年全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山区的经济,当地政府对教育事业也投入许多。三是,现有的教学建筑老旧严重,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了。

1.3项目意义及目的

此次项目设计的意义在于探索乡土建筑、环保节能建筑,让在农村的孩子能够拥有一个具有当地地方特色,能够体现当地地域文化,能够舒适快乐学习的教学建筑。特别是在当代混凝土,钢架建筑充斥的年代,人们更需要的是心灵的回归,居住生活品质的提高。自然、绿色、环保、宜居的生活主题,已成为当下追求的新潮,当然公共建筑(学校)亦是如此。

本方案的最终目的是将龙平子村小学建设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小学典范;让家长放心;营造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环境;探究当地地域环境、文化传统、建筑特征。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的设计意义。

2调查与分析

2.1地点分析

杨柳乡龙坪子村小学位于龙坪子村的东面,北面与贵州省隔河相望(可渡河)、南面紧靠自然山地,坐南朝北、东面是逐级下降的耕地,地势较平缓、西面紧邻居民区,交通方便。立体气候突出,大部分属温带气候,海拔1700米以下的河谷区属亚热带气候。早晚温差比较大,特别是冬季气温比较低(见图2)。

龙坪子村小学整个用地地形相对平坦,略似一个水壶形。坐南朝北夹在两山之间,南高北低,最高海拔2470米,最低海拔1480米,高差990米。

2.2现状分析

学校规划面积8560m2,学校现在有632名在校学生,1到6年级每个年级2个班,还有3个班的幼儿教学班(大、中、小)。在校老师15名,及一些后勤人员(注:在校生包括滇、黔学生)。

学校现在有2栋老旧教学楼,1栋半新教师住宅楼、1栋半新一层的公共厕所、1栋新建一层的保卫室。一部分住校学生暂住老式的教学楼里,没有食堂,没有大的公共交流的室内空间、室外活动空间。如图3所示,校园环境很简单,主要是要预留建设空地来做绿化,且没有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绿化面积也不够。

2.3问题分析

学校的建筑老化破旧,且建筑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学校规模;建筑没有考虑环保节能设计;学校没有统一的规划设计,校园显得有些杂乱;校园建筑只是照搬西方的建筑模式,没有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学生的室内外活动空间不足,没有把学习和课外活动联系起来。所以,在进行校园规划时,我们认真分析当地的地域文化,合理利用地理环境,通过对景观的最大化设计来提升校园环境。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充分研究项目的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通过对建筑材料(回收砖瓦)的运用和结构(砖混结构)以及节能环保方面的设计来达到建筑的最优化。

3规划方案设计

3.1规划目标

建立人文校园:以龙坪子村小学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为校园精神的主轴,继往开来,塑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山地园林校园:节地为主要目标,配合地形,体现山地特点,营造园林校园,使校园环境品质得到极大提升,为师生提供舒适的校园学习交流场所。培养生态校园:合理布置功能分区,合理组织建筑布局形态,以优化的设计体现校园功能使用的便捷性。同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运用先进节能技术,使建筑更加环保健康,使校园真正成为开放、包容的校园。学校规划呈现的是对来自不同省份的学生的开放与包容姿态,对具有当地建筑文化特色保留、传承,追溯历史的文脉记忆。

3.2规划原则

整体性原则:功能分区明确、合理,相互之间联系方便;生态化原则:设计始终坚持节能与环保的绿色设计理念;开放性原则:以开放的原则促进教与学之间的交流,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继承与创新:设计应在继承文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与时俱进;地域性原则:设计应延续龙坪子村的历史文化,体现龙坪子村的地域特色,营造山地园林景观特征。

3.3规划理念

以“脉”相“承”,包容向上,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脉”是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字,人类通过血脉繁衍生息,通过建筑,书籍、习俗等传播文化。“脉”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通过当地的文化研究和发掘,我希望以“脉”为载体,以“承”为目标。达到包容向上的规划愿景和独具特点的建筑设计,也是对处于滇、黔交会处的龙坪子小学的一次全方位解读(见图4、图5)。

3.4规划结构分析

根据现代教育思想以及用地结构,形成“单环,两轴、九片区、一核心”。“单环”单环主要是指整个校区的消防通道。“两轴”,一轴是以从入口到校区尽头的文脉轴线,体现当地地方特色,另一轴是以南北的空中廊道为包容连接轴线,暗喻滇黔两省通过可渡河聚集在此共同学习交流。“九片区”:是把各种不同功能区很明确的划分开来。“一核心”是以空中廊道的读书亭为核心,把整个校区分为内院和外院,同时也把幼儿教学区和小学教学区划分开来,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见图6)。

3.5规划功能分析

根据学校的功能构成的特点,结合用地形态,把次要功能区布置于整个校区的西侧,主要功能区基本上和原来的位置不变。空间形态上采用连廊的方式把各主要功能区联系在一起,方便教学管理。在校区的各个节点中插入公共交流空间,这也符合当代以及未来学校对学生教育教学(与人交流)方面的要求。学校功能分区清晰,交通组织便利,合理利用地形高差组织景观及建筑组群形成了较好的校园风貌(见图7)。

3.6规划道路分析

根据相关规范和实际使用要求,沿西侧道路设置礼仪性出入口(主出入口),也便于形成完整的文脉轴线,在东侧沿次要道路设置次出入口。方便疏散和来自不同方向的学生上课。同时,校园道路采用人车分流的形式,校园内人流道路流线,以读书亭为核心联系着各个功能分区,方便,明确、流畅。并预留停车场,停车场地分为生活停车场和工作停车场,这样既方便又安全(见图8)。

4建筑方案设计

4.1建筑设计概念

4.1.1概念来源“索桥”

这座索桥横跨可渡河,连接着贵州省和云南省,当地许多贵州省的孩子们都是通过这座索桥来到云南省的龙坪子小学上课学习。这座索桥不仅仅是一个交通载体,它更多的是承载着滇、黔两省人民的相互包容,团结、友爱的象征。

4.1.2概念抽象“丝带”

丝带柔顺、细腻,而丝带也是使人联想到纽带,纽带又是“联系”的另一种解读。暗喻着滇、黔两省学子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关系。

4.1.3概念的延伸“团结、友爱、包容”

概念的延伸,绿色的丝带代表健康,使人对健康的人生与生命的活力充满无限希望;绿丝带寓意爱心。在此项目中,丝带又代表滇黔两省人民团结,友爱、包容的寓意。

4.1.4概念的运用“桥堂”

“桥堂”的概念,是源自对当地地域文化有着特殊含义的索桥和项目的特点――学校项目而来的。用桥抽象而来的丝带串联着几个主要的功能区,既方便而又符合项目特点。在项目中心地带的读书廊就很好地诠释了桥、丝带以及当地地域文化特征的关系(见图9)。

4.2建筑空间组合分析

建筑空间组合分析如图10所示。

建筑空间功能及流线分析如图11所示。

5结论

随着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呼声日益渐高,乡村学校建设的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龙坪子村是一个地处滇黔交界的地方,中间隔着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可渡河,素有“桃花溪水天上来,烟波浩渺可渡关”的美誉。本着以“脉”相“承”,包容向上为校园规划理念,我们对龙坪子小学的规划与建筑进行了方案设计,并努力将学校打造成一个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乡土公共教育建筑空间。同时,本文通过对西南地区的校园建筑规划及设计进行解读和分析,将学校建筑设计与当地文化及建筑的节能环保理念相结合,阐释了当地建筑文化对学校建筑设计的启发与借鉴意义。最终我们期望以宣威市杨柳乡龙坪子村小学规划建设为例能为我国乡村小学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董文娟,赵小凡,张丹玮.能效投融资研究[J].中国市场,2014(28).

绿色校园建筑设计范文6

随着绿色建筑发展带来的产业升级,对绿色建筑人才的需求几乎是全方位的。包括为政府决策咨询的人才;制定国家、行业、地方的各种绿色建筑政策、标准、规范的人才;通过绿色建筑模拟分析、建筑节能设计研究,开展建筑能耗检测、建筑能效评价,为各项建设提供设计咨询服务的人才;了解绿色建筑技术原理、政策要求、绿色营销和相应绿色产品研发的人才;协调建设机构和其他机构进行绿色项目开发和内部机制调整的人才;针对政府与市场的需求,在设计院等机构从事绿色建筑政策、技术、设计等方面研究的人才;了解本行业技术最新发展与国家最新绿色导向,在金融投资服务机构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才;根据中国国情和特点,在科学研究院所研究适宜的新技术或产品,为建材、设备厂商研发新产品的人才;为物业公司提供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或在物业公司从事绿色物业管理工作,真正实现小区和公建等后期绿色运营的人才等。这就需要全社会不仅重视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更要重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才能满足建筑行业发展的需求。

二、我国绿色建筑人才发展的现状分析

目前无论是从事技术研发的高科技人才,还是建筑行业一线工作的技能人才都存在着较大缺口,与绿色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存在巨大差距。近年来,政府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这就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产业已开始进入快车道,对绿色建筑人才的需求将更大。绿色建筑涉及的领域广阔,不仅涉及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而且还涉及政策、规划、设计、能源、水处理、施工、监理、结构、材料、暖通、设备、运营管理等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运用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和融汇。目前本领域内虽然拥有了较强的专业队伍,从业人员具有专精的建筑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可能因为观念、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对新能源的发展、绿色建筑的发展了解甚少,缺乏良好的建筑节能工程观、系统的绿色建筑工程科学知识和工程实践方法。例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因为缺乏具备“绿色”意识的建筑管理人才,没有相应的操作经验和节能的施工工艺,导致施工质量不能达到绿色节能的效果;还有在绿色建筑的评估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绿色检测人才,没有科学的检测方法,加之对检测装备使用的不够熟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和示范;再者,对于已经建设好的绿色建筑,由于缺乏具备相关知识、技能的运营、管理与维护的人才,使得一些已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建筑不能真正实现绿色和节能,不能满足绿色建筑运营标识的要求。现有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综合素质、经验积累等还无法满足建筑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已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重大障碍。

三、建筑类高职院校培养绿色建筑人才的使命和优势

加强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提升绿色建筑人才的职业素质、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已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目前,从事绿色建筑的人员多由传统建筑从业人员转型而来,对绿色建筑相关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参加一些行业协会组织的关于绿色建筑内容的短期培训、项目实践和自学的方式展开,由于培训时间短,往往只能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进行强化和突击学习,造成绿色建筑知识的学习缺乏前瞻性,知识体系不够完整,甚至出现了部分拥有绿色建筑标识资格的评审专家对绿色建筑一些理念的认识也不尽相同的现象。部分绿色建筑的从业人员对绿色建筑的认识还停留在只是节能建筑或只需要墙体保温隔热的层面。因此,依靠学校、社会和企业的力量加速绿色人才的培养来应对绿色建筑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设置相关专业和开设相应课程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是缓解绿色建筑人才不足、优化绿色建筑人才队伍的重要选择。随着绿色建筑工程的建设规模持续扩大,新建建筑绿色化和已有建筑节能改造与更新换代的任务更趋繁重,需要大批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方面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建筑类高职院校,培养具有绿色建筑理念和绿色建筑技术的行业人才,对优化生态环境,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的再生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终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氛围均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四、建筑类高职院校培养绿色建筑人才的做法和思考

1.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绿色人才

在顺应时展趋势的要求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应以适应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管理整个过程各个岗位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涉及规划、建筑、结构、材料、设备、能源、环境、自动控制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要求培养的人才拥有绿色建筑技术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备绿色建筑工程决策、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和工程管理各方面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与建筑规划设计、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沟通和协调,共同解决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生关联的技术问题。

2.紧贴行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建筑类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紧贴建筑行业发展的需求,根据建筑行业职业岗位结构的变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发新专业,改造老专业,进行专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如开设建筑节能专业,关注建筑节能的全过程和全方位,在原有各专业的基础上,在建筑工程活动的时间轴上与原有专业错开,克服原来各个专业的局部性和缺失;开设建筑材料专业,结合节材、节能、环保和太阳能光伏及建筑装修一体化等方面的知识,在原有施工类专业的基础上,讲授材料的各种性能,通过考虑材料的选用,节约建筑工程施工、建设和营运成本,实现节能环保,提升建筑行业的技术含量;开设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讲授降低供热、通风和空调系统的能耗、对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进行改进的相关知识;开设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专业,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上,讲授相应的经济管理系统方法与工具,培养具有技术和管理综合知识的人才。

3.更新课程体系,增添绿色元素

建筑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与我国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相适应,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及时将规划、设计的绿色建筑理念和施工中的新工艺、新材料及施工技术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纳入课程之中。平时注重对现有绿色建筑行业、企业和建筑类高职院校的调研,分析如建筑规划、建筑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和安装、楼宇智能化、物业管理等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找出与绿色建筑企业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存在的差距,挖掘和塑造“绿色”元素。在建筑发展的全生命周期的理论指导下,以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节能为目标,课程内容一方面需要注重不同阶段建筑系统空间、不同功能子系统之间的知识集成;另一方面需要考虑建筑围护结构体系以及外部环境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如在确保室内物理环境的同时,如何依靠建筑设备系统提高建筑能源的利用效率;如何依靠各种自然条件和可再生能源,尽可能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如何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进行相关设备、系统的运行维护;等等。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可开设“绿色建筑概论“”绿色设计理念与技术”“建筑能耗模拟与评价“”绿色施工技术“”低能耗围护结构“”绿色建材“”绿色水系景观“”新能源技术“”中水回用“”建筑设备系统安装和调试“”绿色建筑运营和管理”等课程来传授这方面的知识。

4.注重师资培养,传播绿色理念

由于绿色建筑本身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因此要求专业教师要树立绿色建筑的理念,具备系统科学的思维、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目前,各高职院校还没有专门从事绿色建筑教学的师资队伍,教师需要进行持续充电和及时转型,除了到高校进行学历提升和专业深造外,可以到绿色建筑设计科学院、绿色建筑材料与设备的生产厂家、绿色建筑咨询服务公司和政府机构节能科研中心或建筑绿色建筑行业协会等机构进修学习和挂职锻炼。除此之外,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这一平台,聘请行业协会的专家、建筑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校开设绿色建筑的专题讲座和课程,让教师及时掌握建筑行业的发展动态以及技术前沿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应用案例教学法,选择绿色建筑的典型案例,将理论知识点融合到具体案例中去分析,培养学生工程应用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应用信息化教学的手段,进行绿色建筑的环境分析和模拟,对绿色建筑的节能效果进行虚拟仿真,把抽象、复杂的原理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重视绿色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校内绿色建筑产品演示实验室的建设,展示节能建筑材料与产品、绿色建筑节点构造模型;通过设置各种绿色建筑节能节点的样板间来建设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实训室,让学生了解节能、节点的做法,外墙外保温节点的做法,屋面节点的做法等;通过建筑节能检测实训室,让学生进行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检测、建筑幕墙和门窗保温性能检测及建筑物的气密性测试,加深对一些技术参数的了解;也可多渠道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到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现场和工地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跟踪绿色建筑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从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上得到全面提升。

5.建设绿色校园,营造绿色环境

在校园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的过程中将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而对建筑类高职院校来说,无论是单体的绿色建筑还是区域的低碳节能的环境组成的绿色校园本身就是活教材。无论新校区的建设和老校区的改造,都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尽可能采用多种建筑、道路结构形式,运用多种建筑、装饰、路面的新型和节能环保材料;在建设和改造的过程中尽量将各类建筑的施工和装饰节点、围护结构、设备和管道外露,供学生观察学习;在一些绿色建筑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充分考虑其教学功能的要求,如在地源热泵区域能源站建设中将运行机房通过玻璃隔断供教学参观,在一些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建筑部位留有观察和检测的位置;在建筑中合理设置绿色标识系统,形成有主线、有组织、有体系的标示与引导,并将绿色建筑技术与节能性能参数置于大楼醒目处,也可制作一些宣传短片,通过精彩的解说与图示,全方位展示相关的技术亮点,并据此设计校园慢行线路来进行绿色建筑技术展示体验;结合信息平台或能耗管理平台集中展示绿色校园规划、绿色示范建筑、绿色建筑技术、环境监测、资源消耗监测等系统,通过触摸式屏幕,让学生以3D立体的视角来观察建筑仿真模型,深入了解感兴趣的绿色技术,从而让学生在绿色校园环境下,接受绿色建筑技术营造的环境熏陶,自觉主动地学习绿色建筑的知识和技能,并成为绿色建筑的传播者、设计者、建造者和管理者。

6.构建绿色文化,践行绿色生活

通过深入研究行业文化、地方文化、校园文化、专业文化的内容,积极构建以绿色文化为主线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绿色建筑体验系统、绿色人文展示系统、校园低碳慢行系统和绿色生活养成系统,精心打造绿色建筑体验馆等特色文化场馆,配置碳排放检测设施等,通过绿色建筑引领人感受绿色技术,通过绿色校园培育人传播绿色理念,通过绿色文化熏陶人践行绿色生活。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