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债务危机的教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债务危机的教训范文1
俗语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做投资就怕买错市场。随着A股“5.17黑色星期一”的暴跌,A股背离经济大势,步入熊市,绝大多数的A股投资人再度成为亏损一族。
按国际通行标准,跌幅超过20%,就是进入熊市。以追踪沪深300指数的嘉实300净值计算,截至“黑色星期一”的收盘价0.696,今年的跌幅已达23.2%。此次A股暴跌,固然有许许多多的因素,这也是投资人年初时所难以预料的。
翻开年初时各大基金、券商以及天天发言的专家学者,有哪一个预估到了A股的跌幅竟与希腊为伍,成为全球最差的市场之一?因此,任何分析和预估,在真金白银化为乌有的情形下,均是不足信的,甚至是有害的。唯一可取的,仍是鸡蛋不能放在同一只篮子,也就是投资不买A股是不能的,只买A股是万万不能的。
笔者模拟组合的8只基金,涉及全球各大市场和标的,以“黑色星期一”的净值观察,今年均已亏损,中东、非洲基金-10.7%,亏损最大;亏损最小的汇丰趋势仅-0.3%,即使是投资石油等商品期货的施罗穗商品基金,在原油跌破70美元/桶,亏损也只有-7.9%,均小于A股。这说明A股的弱势,不是欧元债务危机的中国反应,更不是经济大势的反应,而是A股难以给投资人带来实实在在的、中国经济高增长的收益的一贯通病。
欧元债务危机会不会演变为又一波的金融海啸?从今年全球各大市场的运行情况观察,结论还没有出现。以笔者模拟组合8只基金的两家大公司富达和贝莱德其他基金做一个观察,可以清楚地看到今年仍有许多基金不仅跑赢A股,而且有较高的正收益。这与两年前美国金融海啸爆发时,除了部分对冲基金有盈利外,全球几乎所有的市场和投资标的“满盘皆黑”已完全不同了。
富达基金公司在香港买卖的基金有近百只,截至“黑色星期一”的净值,凡今年投资新兴亚洲市场的基金,收益颇佳。如新兴亚洲+20%,印尼+13%,马来西亚+11%,印度+5%,即使是纷乱不断的泰国,收益也达+7%。在富达的近百只基金中,今年表现最差的是欧洲基金,身陷债务危机漩涡的西班牙、葡萄牙基金,今年亏损达17.9%,在不计欧元贬值的情况下,跌幅小于沪深300。
债务危机的教训范文2
关键词:迪拜;债务危机;房地产;国有企业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022-02
迪拜,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被誉为海湾明珠。随着经济的复苏,“石油美元”经济走强,海湾地区迅猛发展。在发生债务危机之前,迪拜,一直是我们眼中如空中花园一样的存在,世界第一家七星级酒店就诞生于此,另外上文提到的棕榈岛项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岛项目,更遑论在建的世界第一高塔818米的阿拉伯塔,这些都是引起举世瞩目的建筑。但是,这些骄人的成绩单后面掩藏的是怎样的财政政策?建造这些项目的资金都是如何得来?所以这次的迪拜债务危机,从表面上是突然之举,其实祸源已经深深植根于迪拜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我们不难从以前的迪拜政府政策中寻到蛛丝马迹。
1 迪拜政府政策导向性
进入新千年,随着经济发展持续高涨,各国积极开始基础设施建设。迪拜不像其他阿拉伯国家盛产石油,迪拜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自由贸易区与旅游业,做为自由贸易免税区,它吸引了无数人来迪拜投资和消费。从2001年开始,迪拜政府旗下的国有企业在世界各地推展大型项目,涉及领域包括房地产开发、港口贸易、私募基金等等。另外,它又开展了无数震动世界的建筑项目,例如已经封顶的阿拉伯塔项目,为了建造这世界第一高楼,迪拜背负了近590亿的债务。
迪拜政府实行的大力发展房地产的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使得迪拜在短时间内成为拥有世界地标最多的国家。正是因为这样的政策导向性,迪拜的国有企业纷纷投资房地产业,过去四年多来,迪拜以建设中东地区物流、休闲和金融枢纽为目标,推进了3000亿美元规模的建设项目。在此过程中,迪拜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债务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增加,估计目前债务总量达到了近800亿美元。这样举债构建一个个举世无双的项目,内部极尽奢华,创人类享受之极,可是却是真真正正建造在沙子上,经不起时间的考量。因为大量举借外债,可是这些房地产项目在短期内又难以实现收益,没有充足的现金流的保证,使得迪拜政府举步维艰,于是“迪拜世界”宣布推迟还债。
2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多国,许多国家因此经济大受创伤,迪拜也是如此。因为金融危机的爆发,房价大幅下跌,建筑项目多被停工等多方面的因素,使得在建的这些项目价值大幅缩水。并且,因为迪拜政府近年来大举进入金融业,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公司的股价纷纷下跌,迪拜政府的投资也因此大幅减少。另外,在金融危机中,美元走势疲软,美元持续贬值,也让一直和美元挂钩的迪拜货币迪拉姆价值缩水,造成迪拜的通货膨胀率支持走高,CPI值不断高涨。正是这些种种因素,加剧了迪拜政府的财政危机,导致了还债不利。
这次迪拜的债务危机可谓波及甚广,造成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
首先,最先反应的就是欧洲地区。先是消息爆出后,欧洲股市跌声一片,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等欧洲大国股市都重挫3%以上,欧洲几乎所有国家的股票全部下跌。原油,黄金期货等价格全部下跌。更加相关的是债务市场,债券受到挑战。先是希腊因为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高达12%,远远超过欧元区设定的3%上限,公共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则高达110%,债务的信贷违约互换利率高达200基点,国际多家评级机构下调希腊的长期信贷评级,这样的举动引发了希腊股市大跌和国际市场避险情绪大幅升温。接着,因为财政状况同样严峻,债务缠身,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等国纷纷被信用评级机构下调债券信用等级。这样的金融环境下,这些国家的主体债券均遭到投资者的抛售,欧洲投资者陷入恐慌,欧元汇率大幅下跌。在迪拜债务危机之后爆发的一连串债券危机正深深震动着欧洲市场,人们对于债券的恐慌将对刚刚复苏的欧洲经济雪上加霜,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
其次,美国虽然表示他们正在密切关注迪拜这回的债务危机,而且美国股市并未受到太大震动,但是美国依然存在很深的债务危机。据统计,美国目前的整体债务,包括联盟债务和地方债务,占GDP的比例接近150%。美国2009财年的赤字超过1.4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11.2%,这已经远远超过了3%的国际警戒线,创60年之最。根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指出,如果此趋势继续,美国联邦政府需要偿还的利息很快就将占财政收入的20%。而历史显示,一旦将财政收入的1/5用于债务还本付息,一个国家就会面临问题。
另外,对整个金融危机的复苏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迪拜世界”推迟还债,被金融界视为另一次雷曼事件,而被此次迪拜债务危机深套其中的“迪拜世界”的债权人包括汇丰控股、巴克莱、莱斯以及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全球多家知名大银行,而它们此前就已因金融危机大受打击。
从迪拜债务危机看中国经济的发展,不难看出我们的经济发展具有相似性,所以这次的债务危机也应该对中国经济敲响警钟。我国和迪拜一样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国有经济占据重要地位,并且房地产泡沫一样严重,这些所有,都应该让我们引以为鉴。
2.1 对国有企业的警示
处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的公有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到主导性作用。所以国有企业的发展会极大影响我国的经济形势。这同迪拜一样,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大推动力,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并且国有企业在国家政府的控制和影响下反映国家政策的导向,所以国有企业投资涉及的领域对国民经济具有导向性作用,这点也与迪拜相同。虽然同这回迪拜债务危机不一样,在我国的实体经济强大,不会产生迪拜一样的债台高筑、现金流缺乏的危机,但是在本质上却是相同的,即企业投资面临的风险问题。
每年国有企业创造的经济产值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33%左右,但是大部分人对这个数字却并不满意,因为国有企业每年都从国家获得大力的财政支持,但是每年的投资回报却不甚良好。例如从2007年年末爆发的金融危机可以看出,国企投资的金融衍生品被证明是一场“灾难”,国航、东航、中远等国企曾与高盛、瑞信、德意志银行等签署了多份期权合约,以对冲燃油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但他们却错误估计了国际燃油形势,2008年东方航空、中国国航、中国远洋等央企投资亏损合计上百亿元。其中东航衍生品亏损高达62亿元,几乎是其2008年全部的利润。
我们可以看到国有企业在国际投资上面临巨大风险,虽然我们这次并没有太过涉及迪拜的债券,但是我们还是拥有巨大的其他国家的债券,在国际金融形势瞬息万变的今天,国有企业更应该谨慎利用手中的资金,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
2.2 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影响
本次迪拜事件就是发生在其房地产领域,过高的利用财务杠杆,过高过快的金融融资,对房地产业的不断贷款,大力发展房地产产业,导致其过快膨胀,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房价迅速下跌,房地产泡沫显露无疑。在中国,高涨的楼市,新楼盘一开就会被抢购一空,房价的节节高涨均是我国房地产经济现在的表现。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的房地产越发高涨,一些权威人士甚至抛出“房地产业拯救中国”之说,这种说法自然引导了楼市不断走高的预期。但是我们面临的现实是过高的房产空置率以及人们买房的非理性。
我国的房地产经济正在蓬勃发展,一线城市的房价节节高涨,但是工薪阶层却对越来越高的房价望之却步,大部分在此情况下选择了租房或者在二、三线城市购房。我们可以肯定房地产产业对我们经济复苏起了极大作用,但是我们仍然同样看到它的市场风险,完全靠恐慌性的热炒加速了我国房地产泡沫的扩大,威胁经济的长期有效地发展。
综上所诉,我们可以看到从这次迪拜债务危机给我们的挑战。第一,债券面临投资者恐慌性抛售,从迪拜的债券到欧洲一些国家的债券均受到危机,欧元区的经济在明年将走向寒冬。第二,我国国企的投资风险,每年国企的利润都创新高,据统计2008年虽然受到两次自然灾害的打击,国企仍创造了7000亿的利润。去年工商银行更以1108亿元成为全球最赚钱的银行。面对如此多的资金利用空间,我们更应该谨慎的进行投资管理,带动经济发展。第三,面临现今房地产如此巨大的泡沫,过度的投资只会加大其中的危险,投机性的购房仍是主流,希望从这次迪拜的债务危机中我们可以吸取教训,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债务危机的教训范文3
爱尔兰债务危机内在机制分析
20世纪90年代,爱尔兰政府为刺激经济发展,解决债务困境,通过低税率吸引海外直接投资,使爱尔兰成为全球资本投资欧洲的重点,进而带动房地产等产业的迅猛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爱尔兰房地产泡沫破灭并成为债务危机的导火索。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爱尔兰五大银行都濒临破产的边缘。爱尔兰政府称,为了维护金融稳定,救助本国五大银行最高可能耗资500亿欧元,2010年财政赤字会骤升至GDP的32%,公共债务将占到GDP的100%,这一消息导致爱尔兰国债利率大幅飙升,由此掀开了债务危机的序幕。房地产泡沫破灭――银行业危机――债务危机成了爱尔兰债务危机的内在连锁源头。
目前,主流投资者都在纷纷避开欧元区高负债国的政府债券,他们甚至认为这些国家的国债风险大于CDS(信用违约掉期)或高收益公司债。欧洲债务危机迫使欧美央行延长超宽松货币政策实施时间,以缓解财政紧缩对经济的冲击,但这将使未来通胀的风险日益累积,并使复苏之路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
另外,欧元的问题不只是欧元区政府的债务问题,欧洲必须解决欧元结构僵化和银行背负巨额债务的问题。有分析认为,欧洲银行包括英国银行正面临庞大债务,而且也没有足够的资本化解亏损,这会导致全欧洲银行危机的风险。而欧洲缺乏系统性管理债务危机风险的机制,因此其需要集中力量研究全面的解决方法,处理欧元的金融和经济问题,并全方位化解债务危机扩散的风险。
资产泡沫与银行业流动性危机
在考察资产泡沫破灭与银行业流动性危机问题上,实际上亚洲金融危机中,绝大多数受影响严重的国家,都是首先经历了一个资产价格的大幅下跌,然后才是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的比例急剧上升和银行体系崩溃的过程。无论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还是在新兴国家,有很多的事例说明这两种经济现象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实体经济发展对银行的依靠程度,取决于银行在一国金融体系的作用大小。房地产价格的下降将会通过减少银行持有的房地产的价值来直接减少银行的资本,同时也减少以房地产做抵押的贷款的价值并可能导致贷款的拖欠,这又进一步减少银行的资本,加大了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另外,房地产价格的下降使得房地产贷款的期望风险增加了。所有这些因素将减少对房地产行业的信贷供给量。同时,面对银行资本减少的情况,监管当局可能要提高资本充足要求,对向房地产行业的贷款实行更严格的限制性条款,对该行业的自有资金比例也会提高。这些措施将进一步减少向房地产行业的信贷供给并进一步打压房地产的价格,使得银行的资产价值进一步下降,流动性压力也越来越大,最终可能爆发危机。
在过去2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银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以资产估价偏高的房地产和证券抵押形式提供的贷款偏离了真实价值,形成巨大的“泡沫”。一旦经济出现波动导致资产价格下降,银行业的信贷资产就会面临巨大的压力,以自我实现的机制会传导到资产市场,使价格水平进一步恶化。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与银行的信贷资产之间具有相互放大的效应。在经济增长较快的环境中,多数借款人都具有暂时性的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银行的信贷资产潜在的危机被“虚增”的价值掩盖起来,如果这种虚增的价值突然下降,风险就很容易转化为现实的危机。事实证明,发展中国家在银行业危机发生之前都经历了信贷资产的过快增长,而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信贷抵押资产价格泡沫的破灭。以上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和银行流动性相互作用关系的概念性框架可以用来分析和解释在美国、芬兰、日本、瑞典、泰国等国家曾经历过的房地产市场繁荣、萧条伴随的银行业流动性危机。
通过对经历过资产泡沫破灭的国家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资产基本面价格上涨的原因包括制度建设、经济增长加速和货币升值。资产价格泡沫产生的原因包括金融自由化、政府隐性担保等导致信息不对称和委托问题,金融部门和企业过度涉入高风险领域,如日本、挪威、墨西哥、泰国等;投机资本流入,主要是资本项目全面开放后短期资本流入,如挪威、墨西哥、泰国等;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如日本。
财政赤字、通货膨胀与货币贬值
据统计,为应对金融危机,欧洲央行采取频繁向市场注资的流动性政策,欧洲各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救市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政府债务负担突破了风险警戒线,为债务危机埋下了隐患。应该说,庞大的公共债务仍可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巨额偿债支出、市场信心的缺少以及对汇率的负面影响等。同时,巨额财政赤字会引起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这从英镑和欧元近期的走势就得以验证。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国债负担率和赤字率来分析和评价政府债务风险。而从国债负担率指标来看,欧洲主要国家在金融危机中对部分银行国有化后,原来银行的负债合并到公共部门负债中进而导致债务负担率激增并超过风险警戒线。冰岛、阿联酋、希腊等国家相继爆发信用危机,充分说明在被迫采取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拉动经济复苏的情况下,极易导致负债比例过高、经济结构失衡,并最终诱发债务危机。实际上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很多国家在此轮危机中都面临着类似问题。
启示
上述分析充分表明,合理的政府债务规模和风险管理策略,对于政府积极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至关重要。我国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启动了积极财政政策,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刺激方案(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2008年11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启动4万亿元财政刺激方案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2009年信贷投放的增长异常迅猛,在高速信贷投放的主体中,由于各地方政府纷纷融资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导致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融资规模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引起各方关注。而快速增长的货币信贷导致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预期的出现,货币政策不得不在中美利差、通货膨胀目标、流动性过剩、汇率稳定之间做出平衡,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趋紧。2010年以来货币政策、监管政策出现变化,包括货币政策开始从紧,对房地产信贷进行控制以及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理整顿。因此,“十二五”期间,以下方面值得深入研究与关注:
一是重点关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以及由此引发的信贷风险和财政担保风险,充分吸取国外债务风险管理和危机处理的经验教训,建立多层次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转变为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的传递链条乃至债务危机的触发条件进行深入探讨。确定政府债务风险临界值应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根据如经济结构、经济增长率和效益指标、居民收入分配和消费水平、市场体系发育程度、金融深化的程度、国债市场发育状况、财政收支情况、政府管理效率、国债结构与成本―效益状况、财政与货币政策目标综合考虑。
二是应借鉴发达国家“市政债券”、“产业投资基金”等地方政府的融资经验,建立规范化和市场化的地方政府融资渠道。从长期来看,地方政府在经济实力、财政状况、金融生态环境、偿债能力、政策扶持力度和发展潜力、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因素也决定了地方政府债务的融资成本,包括信用利差以及流动性利差。因此应建立地方债务信用评级框架,为实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的动态监测和全过程监管提供有益思路。在后危机时代,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信用风险分析和监控。
三是应充分借鉴国外债务风险管理和危机处理的经验教训,建立多层次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在发展地方政府债券的起步阶段,一定要完善地方政府债券风险管理机制,从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定价、交易、偿还和监管各环节进行严格规定:包括发债规模的确定、信用评级体系及信息披露制度的构建、投资项目管理与评估、市场流动性的建立,以降低投资风险、促进监管的协调以及法律框架的完善。
四是在对外投资方面,应积极关注各国家和地区的综合数据指标,重点关注债务规模、财政预算、贸易差额与经济增长等因素,着力强化风险监控和预警机制,认真研究外汇债券投资的多元化方案,从美元逐步拓宽到其他主要国家货币,重视包括信用风险在内的信用风险预警与监控。
债务危机的教训范文4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债务危机;金融危机;债务阈值
[中图分类号]F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1—0166—05
一、引言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不仅关系到债务的偿还和政府信誉,而且关系到宏观经济能否安全运行。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类似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巴西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剖析巴西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发生的原因、演化过程和后果,借鉴其债务治理方法,可以起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另外,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严重,正逐渐积累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会不会演化为债务危机,甚至是金融危机?这是本文所要探寻的问题。
二、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与危机:巴西的教训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巴西经历了三次大的地方债务危机,其中第三次债务危机还诱发了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最终导致了一场金融危机。回顾巴西的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和由此导致的金融危机,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对分析和解决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巴西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0%左右,创造了“巴西经济奇迹”。不过在伴随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分化、收入不均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解决经济和社会的主要矛盾,随后的盖泽尔政府在政治上实行民主化进程,经济上通过制定“第二个国家发展计划(1975—1979)”来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由于巴西国内的储蓄率较低,为了实现经济增长计划,巴西政府仍然沿用了之前的“进口替代战略”,同时提出“负债增长战略”,即依靠向国内和国际上的金融机构举债来筹集资金,维持国内的高投资。虽然“负债增长战略”维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其负效应也逐渐凸显出来:(1)累积了巨额的债务。其中1973—1978年的债务增长率为38.7%,1978年的外债净额为316亿美元…。为了维持在国际债务市场上的声誉,巴西政府在无力偿还旧债和债务利息时开始举借新债来偿还旧债。这样的结果是债务规模越来越大,远远超出了本国现在和未来财政能力所能偿还的限度。(2)国内利率被迫升高。由于巴西实行了盯住美元的爬行式外汇政策以及举债利率与欧洲和美国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挂钩,受到石油危机等外部因素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上升,这进一步加剧了巴西政府还债的压力。在国内,由于受到资金短缺的影响,国内金融市场利率被迫升高。(3)国内通货膨胀率不断攀升。在取消对企业的出口补贴后,为了进一步刺激出口赚取外汇来偿还外债,政府对货币克鲁塞罗实行主动贬值,形成了货币性通货膨胀。同时,受自然灾害影响,粮食减产,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挂钩的指数工资增长也带动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增加了政府的养老支付负担,这又迫使企业和政府进一步举债来维持运行。在这些债务中,一部分就是由地方政府举借的。
(二)债务危机演化为金融危机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受到国际石油危机影响,伦敦和纽约等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开始攀升。受此影响,巴西政府举债的借贷成本升高,这导致巴西政府需要为此支付更高的贷款利息。由于无力支付高额的债务利息,巴西各州政府纷纷宣布停止对国外债权人债务的清偿,这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恐慌,主要外国债权人纷纷要求巴西政府立即偿还债务。巴西联邦政府作为州政府债务的最终担保人,不得不与外国债权人谈判达成还款协议,接管了州政府约190亿美元的外部债务,偿还期限为20年。
1993年,由于巴西经济增速下滑,政府税收缩减,社保和工资支出刚性等原因,使得州政府无力偿还联邦金融机构的债务,纷纷宣布停止支付,又发生了债务违约行为,导致了又一次严重的地方债务危机。为了解决危机,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进行了谈判,谈判的最终结果是联邦政府为部分州政府债务进行偿还,债务总额约为280亿美元,偿还期限为20年。
1994年前后,由于巴西国内通货膨胀水平上升,以及债券实际利息率的大幅度上升,各州州政府的债务负担进一步加重,最终导致州政府拒绝履行对联邦政府的债务偿还义务。这一消息引起了金融市场的恐慌,投资人,尤其是外国投资人纷纷从股票市场撤资,股市大跌,资本外逃,外汇短缺导致外汇市场压力增大。尽管央行扩大了外汇管理幅度,放弃了钉住主要国际货币的汇率机制,实行自由汇率,但是巴西货币仍然贬值10%。与此同时,国内通胀压力增大,内需缩减,经济增速下滑,增长偏离潜在增长轨迹。因此,一场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最终演化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三)启示
总的来说,巴西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方面,“负债式增长战略”是导致其负债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而联邦政府对地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限制和规定,以及缺少债务的透明度和风险预警机制,也是债务危机形成和扩散的重要原因。外因方面则是国际市场利率等波动是诱发其债务危机发生的导火索。不过,内因才是巴西债务危机产生和蔓延的关键因素。
在巴西地方债务危机发生后,联邦政府通过制定《财政责任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和限制了地方政府举债规模等。同时,通过定期公布债务报告来提高地方政府债务的透明度;对违反《财政责任法》的相关责任人实施行政处罚等一些措施,使得巴西的地方债务问题越来越得到规范,其对地方债务问题的治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与危机风险的可能性审视
(一)地方政府债务的基本状况
1.债务规模大
近10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呈现了大幅度的增长。洪源和李礼的研究中测算出2003年全国地方政府直接和或有债务是3.29万亿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估计2004年全国的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万亿元以上;时红秀测算出2005年全国县乡两级政府的债务余额不少于4000亿元;范伯乃、张建筑的研究指出2006年全国地方政府直接和或有债务6.64万亿元;财政部财科所课题组估计2007年全国地方债务余额是4万亿元以上;安邦咨询估计2009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7.43万亿元;审计署的审计报告中披露2010年全国省市县三级的地方债务余额为10.72万亿元;徐婷婷的报道中引用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地方债务余额约为13.87万亿元;翁仕友的报道中则指出2013年我国四级政府的债务余额约为14万亿元。由此可见,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正呈现大幅度的增长态势,且债务余额存量已经非常庞大。
2.债务结构复杂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结构复杂,主要表现为:(1)直接债务和或有债务并存。直接债务是地方政府需要直接支付的债务,主要是各类的财政贷款和借款。或有债务则是未来需要政府偿付的和其提供担保的债务需要其最后承担偿付义务的债务,主要是指通过政府投融资平台或是下属单位等形成的各类债务。如果出现债务违约,这种债务最终也需要地方政府来偿付。为了规避财政规则的约束,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通过地方投融资平台来获取资金,地方债务隐性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2)债务种类繁多。有地方政府向国际金融机构的直接贷款,有以土地抵押向金融机构的担保贷款,有地方国有公司和投融资平台代为发行的企业债,有地方政府为下属单位和企业担保的各类借款和贷款,有社会基金缺口,拖欠职工工资和工程项目款等。(3)各级地方政府的债务比例不一致,其中市、县级政府的债务规模呈现不断扩张的态势。由于受制于地方财政等的约束,为了增加公共投资,提供基本的教育、医疗等国家规定的基本公共服务,一些县级政府不得不举债。
3.债务原因多样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等造成的体制性因素,也有政策性因素。(1)财政体制。1994年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改革后,实现了“财权向上,事权向下”的财政格局。由于没有清晰的事权划分,地方政府需要完成教育、医疗、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等各项支出,受制于税收的约束。为了完成这些刚性的支持,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借贷、地方投融资平台等筹集资金,地方政府渐渐地走上了一条负债式发展的道路。(2)投融资体制。由于受“政绩考核”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地方政府偏好发展大项目,也偏好通过成立投融资平台涉足竞争性领域。大项目需要数额较大的资金来支持,地方政府为了达到投资目的,往往通过土地抵押融资等模式取得项目资金,而项目未来的收益却不能按期偿还债务。(3)行政管理体制。由于对地方政府的管理和监督体制不健全,地方政府热衷于“短、平、快”的项目,重视资金投入,而轻视经济和社会效益;重视建设规模和标准,而轻视实际财务负担能力。(4)政策性因素。在缺少中央相关支持资金的背景下,为了配合国家的政策性要求,如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粮食补贴等政策,地方政府不得不拿出相当大的财力来完成相关的规定任务。对于经济不发达、税收较少的地方,由于政策性因素导致的债务负担也是非常多见的。
4.债务扩展机制动力强劲
受制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以及政策负担性等刚性支出,在“政绩考核”的竞赛中,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支出需求,往往通过土地抵押和地方性融资平台筹集所需资金。如果政策性刚性支出的规模越大,在税收等财政收入来源有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就越有可能通过举债来完成筹资任务。如果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压力越大,那么为了显示比竞争者具有更强的能力,其越有可能通过举债来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以及形象工程的投资。如果可供抵押的土地价格越高,地方政府就越容易通过土地资本化来筹集更多的资金。如果控制的投融资平台越多,那么地方政府越有可能通过这些平台来筹集更多的资金,最终这些扩张机制会形成越来越多的地方债务。
(二)形成债务危机与危机风险的可能性分析
如前面提到的巴西州政府在拒绝偿还其债务的情况下发生了债务危机。联邦政府为了国家的信誉,最终和州政府达成协议,帮助其偿还债务。在我国,地方债务问题会不会形成债务危机呢?
这里存在一个债务余额的阈值效应:如果地方债务余额累积到一定的度,就可能引发债务危机。这个阈值T应该是依据某一地方政府未来n年财政收入的现值之和与合理的负债率之间的一个函数关系,T=Po(1+r)n(1+d)。其中:Po为期初的财政收入,r为财政收入的年增长率,d为合理的负债率。如果一个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超过了阈值T,那么就存在潜在违约的可能性。
而最终违约与否,还依赖于几个条件:第一,经济的增长速度。如果经济增速超过预期的平均速度,那么税收会增加,阈值会变大,债务上限可以提高。如果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且低于平均速度,那么税收会锐减,阈值会变小,债务上限会降低。第二,再融资能力。如果一个地方政府具有较强的再融资能力,通过地方债务平台将土地资本化、政府资产资本化、债务资本化,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并且可以举借新债还旧债,扩大债务规模,同时可以延长债务偿还时期。第三,债务中的谈判能力。如果地方政府的债务是向国际金融机构举借的,一般会按时偿还债务。如果地方政府是向国内银行或地方性商业银行举债,一般可能会通过谈判等将部分债务的偿还期限延长。如果地方政府向私人部门举债,则一般会出现拖欠等问题,尤其是大型工程款等问题。如果地方政府的债务上限达到了阈值,且经济增速下滑,税收锐减,再融资能力受限,债务中的谈判能力弱化,那么一个地方政府就可能发生债务违约。
地方政府会不会发生债务违约,还与中央和地方的博弈有关。对地方政府债务违约可能性的博弈论分析中发现,地方政府考虑到中央政府对债务的隐形担保人身份,一般会选择违约,债务由中央政府代为偿还。中央政府为了国家声誉,降低债务违约的社会成本,一般会在地方政府发生债务违约时承担起最后担保人的角色。在我国,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也具有隐形担保人的问题存在。不过,有所不同的是,地方政府官员的任选都是由上级部门或中央政府决定的,在这种人事直接控制的体制下,考虑到政治前途问题,在债务余额超过阈值后,也不会轻易出现债务违约,而是通过债务延期,债务资本化、债务谈判等方式延迟债务违约。不过,这样会积累很多的隐形债务,增加更多的债务风险。一旦爆发全面性的债务危机,危机的规模将是非常大的。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还与地方融资平台有关。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资本化来为城市的发展融资,也聚集了很多的债务风险。地方政府先将土地作为资本注入地方债务平台,然后依此为资产,依据土地的市场评估价来向银行抵押进行贷款。地段越好、公共基础设施越完善地区的土地,其市场估价就越高。土地的市场评估价越高,所能贷到的款项就越大。在一次次的土地价格评估与抵押贷款的过程中,土地价格被不断地估高,贷款数量不断增加,以土地为融资平台的隐形债务余额也越来越大。受到政策调控影响,以及经济下滑影响,作为标的物的土地价格有可能回落,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会转移给贷款银行。在我国,以土地融资而形成的银行贷款数据是非常巨大的,为此已经给银行累计了巨大的风险。如一些省份的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对象90%是银行,其中70%是通过土地抵押融资,而主要通过财政收入、地产开发收入和土地出让金来偿还。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增加,房地产繁荣且开发收入增加,土地出让金也会不断攀升。但越是在经济繁荣时期,越会累积巨大的债务风险。如果经济增长受到外部冲击或内部矛盾爆发,出现下滑或衰退,巨额的债务问题就会凸显出来,债务偿还链条可能会出现中断,进而出现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如果仅仅是少数和局部地区出现地方政府债务危机,那么危机还是可以控制的;如果大部分地方政府出现了债务偿还问题,就会演化为全国性债务危机。由于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模式在全国具有普遍性,如果发生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有可能是全国性的债务危机。又由于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大部分来自银行,如果地方政府发生债务危机,就会将债务危机传递给金融业,发生金融危机。大规模的地方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势必然对经济增长造成损害,使得经济增长下滑,甚至会出现经济衰退。前文提到的巴西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演化为经济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负债式增长战略”以及债务约束和风险预警机制缺乏,是导致20世纪80年代前后巴西发生三次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巴西的例子值得我们反思。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较多,表现为规模大、结构复杂、债务原因多样化和债务扩展机制动力较强等特点。债务问题正逐渐累计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如果没有形成债务约束机制、化解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地方债务规模超过“债务阈值”,就有可能引发债务危机,甚至是金融危机。那么如何治理地方政府债务,防范债务危机和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呢?
(一)进一步完善《预算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预算法》中的一些规定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且一些新出现的问题没有反映到法律中。例如,《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能发行地方债券,在现实中由中央政府代替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已经屡屡发生,或者由地方性融资平台等代替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进行融资也成为了新趋势。所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该进一步完善《预算法》。
(二)建立债务责任人制度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某些官员为了发展经济,通过大规模举债来完成投资任务,所造成的巨额债务问题是其任期内,甚至是以后几任接替者都无法用正常的财政收入偿还的。这种“举债式增长”模式为地方政府累计了财政风险。为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规范举债行为,应该颁布和实施《债务责任法》,明确规定举债人的责任和义务,实现“谁举债谁偿还”的原则,规制地方政府官员的举债行为。
(三)建立债务披露制度
由于我国《预算法》等相关法律限制地方政府独自发行债券,为了应对日益扩大的政府开支,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土地财政和地方融资平台来筹集资金,这使得地方债务隐形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债务隐形化容易积累债务风险,最终会威胁经济安全。因此,建立债务披露制度,将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偿债措施等信息及时公开,以便接受监督,及时化解债务风险。
(四)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到底有多大?什么样的债务规模才是合适的?解决这两个问题不仅需要建立债务信息披露制度,而且需要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通过一定的监测机制及时债务信息,同时提醒过度负债的地方政府进行债务风险的化解。
债务危机的教训范文5
关键词:欧洲债务危机 债务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在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金融海啸逐渐退去、世界经济复苏迹象越来越明显的今天,欧洲债务危机又再一次在国际上掀起了滔天巨浪。自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标普、穆迪和惠誉分别下调希腊的债务评级,希腊的债务危机愈演愈烈。随着债务危机在希腊的恶化发展,“欧猪五国”(PIIGSPortugal―葡萄牙、Italy―意大利、Ireland―爱尔兰、Greece―希腊、Spain―西班牙)相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欧元出现大幅度下跌,全球金融市场再次出现剧烈的震荡。这次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的剧烈变动,令我们不得不审视欧洲的债务问题。
■一、“欧猪五国”债务危机的根源及发展
此次欧洲债务危机本质上是债务危机。债务(sovereign debt)是指一国以自己的为担保向外,不管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向世界银行,还是向其他国家借来的债务。债务危机的实质是指一个国家的信用危机,具体是指一国政府失信、不能及时履行对外债务偿付义务的风险。单个小国的信用危机,可通过IMF或其他大国的援助渡过难关。而一旦全球普遍存在信用风险,则就意味着全球性“惜贷现象”再次出现。
欧洲国家债务危机的根源由来已久。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欧盟各成员国必须将国债/GDP占比保持在60%以下,但是现在出现债务危机的欧洲各国并没有严格遵守这一条款。目前欧盟龙头国家和比较弱小的国家,都超出了这个警戒线,皆已自顾不暇。欧盟成员国目前平均的赤字率上升到6%以上,公共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平均数已上升到85%以上。现在看来,对超过了两个警戒线的行为,似乎没有实际可控的方法,或者可以操作的工具来实现控制。财政赤字、公共部门债务规模的风险边界到底在哪里?有没有一个可以提前控制的有效途径?这些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反思和探讨。
此次欧洲债务危机首先从希腊的债务危机开始。资料表明,2008年希腊财政赤字还仅是GDP的7.7%,但2009年这一数字已飚升至12.7%。与庞大财政赤字如影随形的是其对外负债。2008年希腊债务余额为GDP的99%.而至2009年,该数据上升至113.4%。目前希腊债务的绝对额为2800亿欧元,但其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400亿欧元。从数据上看,希腊实际已经“破产”。受希腊的影响,欧洲其它国家也开始相继陷入危机,包括比利时这些外界认为较稳健的国家以及欧元区内经济实力较强的西班牙,都预期在未来三年内预算赤字将居高不下。自此,希腊债务危机的影响逐步扩大,整个欧盟都相继受到债务危机困扰。随着4月27日标准普尔公司将希腊评级降至“垃圾级”,而欧洲各国在援助希腊问题上却迟迟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欧洲债务危机进一步升级。
■二、欧洲的应对机制:三道防线
为了防止由希腊债务危机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在欧洲继续蔓延,欧洲各国通过积极协商逐步制定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为了保卫欧元区的经济稳定,在5月初启动1100亿欧元的希腊救助机制不见成效之后,欧洲国家重新构筑了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就是欧盟各成员国财政部长于2010年5月10日凌晨达成的一项总额7500亿欧元的希腊援助计划,以防止希腊债务危机蔓延,帮助可能陷入债务危机的欧元区成员国摆脱困境。这套救助机制由三部分组成:其中4400亿欧元将由欧元区国家根据相互间协议提供,为期三年;600亿欧元将以欧盟《里斯本条约》相关条款为基础,由欧盟委员会从金融市场上筹集;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提供2500亿欧元。根据这套机制,如果再有欧元区国家陷入债务危机的话,该国将可以申请获得资金支持,所附加的条件将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与希腊类似。
第二道防线,就是美国向欧洲补充流动性,即用美元购买欧洲债务,进而将欧洲的资产负债表转移进美国的资产负债表。但是这道防线有其致命的弱点,即过分的依赖美元。如果美元大幅贬值,且别的国家顶不住美元贬值带来的巨大影响的话,第二道防线就会破裂。
第三道防线,就是由欧盟提供担保收购所有烂账,这意味着欧元将大幅贬值,货币政策将出现极大的变化。这很有可能会给欧洲的政治经济格局带来巨大的影响:要么保住欧盟、加速向政治一体化过渡,否则欧元将大幅贬值;要么分崩离析,各干各的。
随着希腊于2010年7月13日顺利发行国债,欧洲央行几乎停止了购买欧债的行动,欧洲似乎已挺过了债务危机的第一波侵袭。不过同日,评级机构对葡萄牙信用突然降级,西班牙和英国近期也面临信用评级下调威胁,表明风险仍潜伏于欧洲公债市场 ,债务危机虽减缓但还未到结束期。
■三、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公共债务管理的启示
此次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就是政府的高负债和高赤字,而中国目前部分地方政府也是债台高筑。据高盛的经济报告显示,预计到2009年年底,中国政府总负债约为15.7万亿元,约占2009年GDP的48%。其中,中央政府国债占GDP的20%;地方政府负债7.8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23%;已从商业银行剥离但仍体现在资产管理公司账面上的不良贷款总额约为1.6万亿元,接近2009年GDP的5%。银监会的数据显示,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38万亿元,同比增长70.4%。可见,目前我国政府的隐性债务正在逐步提升,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正逐步扩大。有鉴于此,我们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完善我国的公共债务管理机制。
(一)建立有效的财政风险预警机制,增强政府的信息披露力度
政府应该根据公共债务风险的现状,构建符合我国财政风险状况的财政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从而实现财政风险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我国的财政风险预警机制应该以政府债务为核心,以财政项目为基础,以网络技术为依托,以层次分析和趋势分析为主要方法,以债券流动性和政府清偿能力为监控对象。只有建立健全该机制的预警功能、实时监控功能和风险预算功能,我国政府的公共债务风险才能够得以有效的监控。
(二)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增强财政透明度
增强财政透明度,保证债务信息真实完整是管理部门实施风险监控的前提。现行的以收付实现制作为核算基础的政府财务报告忽略了大量的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故而地方政府的实际财政债务规模及其风险被严重低估。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与债务预算制度相适应的政府债务报告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细化负债类科目、完善现行政府资产负债表,同时增设政府负债明细表及相关附表,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而建立起一套含有政府或有债务核算和表外披露的信息体系,并逐步搭建起地方统一的债务管理信息平台。这是实现社会公众和市场机制的监督引导作用的前提,同时也是对可能导致地方政府或有负债的活动进行全面监控的重要保证。
(三)进一步规范政府预算的收入范围,增强国家财政的实际力量
在针对公共债务风险进行制度化约束管理的同时,我们应该切实规范我国的预算收入制度。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政府的预算外收入与制度外收入,如行政收费规范化、基金预算制度化等措施,必将增强我国的财政实力,从而达到提高财政活动的透明度以及抵御或有风险的能力的效果。
此次欧洲债务危机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其中的教训同样值得我们借鉴。一个国家的财政健康状况非常重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经济能否健康增长。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起有效的财政风险预警机制和财政收支制度,唯有如此才能够降低政府公共债务所带来的巨大风险。另外,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所有经济政策的相对灵活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债务危机的教训范文6
中国的舆论普遍认为,“迪拜危机”的本质,是房地产等资产泡沫破灭,是其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于房地产,更值得我们以之为镜。
全世界200个国家的人曾经在迪拜这个免税天堂旅游、购物,经商,铸就文化的大熔炉。然而一场金融危机之后,四方云涌,“天堂”失色。
危机背景
房地产过度开发成为危机始作俑者。迪拜爆发债务危机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就是房地产业的过度开发。在迪拜,工地遍布全城,而且动辄就是“世界最高”,“世界独有”或者身价百亿的项目。为了进行这些项目,迪拜政府与其所属开发公司在全球债券市场大举借债,筹措投资资金。这些投资无数的项目却难以在短期实现盈利,最终让迪拜一步步走上债务危机的道路。大举投入国际金融业,投资现严重亏损。迪拜近年来大举投入国际金融业,在金融危机持续的影响下,迪拜的投资出现严重亏损,给债务危机埋下隐患。2007年,“迪拜世界’斥资51亿美元,购入美国娱乐业巨头米高梅公司近10%的股份。但后来,米高梅的股价一度从当时的84美元降至16.8美元。还有,迪拜冀它投资公司花费近30亿美元购入了德意志银行和渣打银行的股份,但这两家银行的股价也大幅缩水。
本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政策“火上浇油”。迪拜执行的本国货币迪拉姆与美元挂钩的政策也使此次迪拜的债务危机“火上浇油”从去年到今年,美元的贬值导致迪拜和海湾地区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率连续数月高达两位数。美元的贬值引发迪拜经济的衰退,这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此次债务危机的“帮凶”。
迪拜警示
作为一向素有阿联酋经济发动机之称的迪拜,这次在全球经济复苏当口曝出债务危机,我们应该有着相当的镜鉴与警示。
众所周知,迪拜世界作为投资基金其主要业务是从事房地产与港口建设投资,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也有不少类似的投资,其早前的投资成功也使迪拜享有了中东地区“王冠上的明珠”的美誉。然而同时也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次债务危机的暴露,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早前对房地产的过度投资与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乃至过高的财务杠杆率,恰恰也可能是最终点燃这次债务偿还危机的一根导火索。相比之下不难看出,当前国内经济增长对房地产投资的高度依赖,或许对国内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同样也有着一定的隐患。
其次,从市场制度安排上讲,迪舞王室在当地经济中拥有垄断与支配地位,而且事实上,这样的经济制度安排在过去多年时间里对推动迪拜的经济高速发展也功不可没。不过就此想指出的是,或许同样源于这样的王室垄断与支配地位的影响,结果使市场经济本身所有的自身调节机制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进而最终才使这次债务危机得以酿成。尽可能地将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交给市场,让市场机制自身发挥调节作用,尽可能地少用垄断手段与权力决策来影响经济,也许才是真正推动社会经济良性进步的最好选择。
迪拜危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拉响了中国房地产警报。
当前,中国房市里很大程度上是投机和投资性需求,形成最终消费能力的自住型需求已被高房价挤出了市场。有分析认为,投机性需求占到了70%。把房市变成冒险家的乐园,变成一大赌场是相当危险的。商品房空置率也许就是一个证明。有研究机构认为,中国商品房的空置率在30-50%。而美国空置率如果达到10-20%时就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
一方面,各地“地王”不断涌现。2009年的“地王”创造了历史记录,而大部分东家都是举债而来的国有企业。另一方面,开发商将“空手套白狼”运用自如。买地时有银行贷款,开发时有预售款,开发商不用任何自有资金就可以在房地产市场谋取暴利,整个房地产金融业可谓隐患重重。当前,中国房地产行业是一个高负债行业,仅房地产贷款保守估计在10万亿元人民币以上(包括开发商贷款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风险不容小觑。
然而。由于GDP政绩和土地,住房开发对地方财政的高贡献率,一些地方和城市经济如迪拜一样完全靠房地产支撑。有专家认为,房地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命脉,而迪拜的教训告诉我们这是危险的。在中国房地产领域,居民买不起房的问题已经退居第二位,因为面对畸高房价居民不是失望而是绝望了,第一位的问题是中国房地产业的巨大泡沫、畸形发展已经在扭曲中国经济结构,威胁中国经济安全。
在北京举行的2009年中国IT财富年会暨中国信息主管年会上,针对迪拜债务危机,著名经济学家樊纲一针见血“迪拜的发展之所以遇到问题,主要是其“没有内容”。
樊纲说:“有人曾经跟我们比较,就建筑工地的塔吊,迪拜的塔吊多还是上海的塔吊多?有人说迪拜塔吊多,迪拜多么了不起,我说迪拜塔吊多就是问题了。为什么?上海是有内容的,有1700万人口,有那么多企业,有长江三角洲的腹地,有那么多产业、实业、内容在那里。而迪拜呢?你想不到有什么内容,又没有什么产业,也没有什么人口,就是招揽世界各国的游客,那是流动性的一个内容,不是很扎实的内容,而且不是很厚重的内容。所以那些楼建好之后黑在那里变成很正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