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素养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素养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素养课程

艺术素养课程范文1

关键词:艺术素养教育;美术专业学习;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221-02

在美术专业的写生课程中,能见到我们的学生在画到中间段落的时候,大多有茫然失措之态,用一付求助的眼光望着老师,以此来解除困惑,去除障碍,然专业老师也只能解决一时的疑难,要解决所有学生诸如这一方面的问题,乃致包含其他因素产生的疑惑,让学生自己明白产生问题的终结在哪些?能提供一剂良药即可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又能减轻老师诸多的琐细劳顿是多么惬意的境地,现暂且将自己不成熟的构想抛将出来,以求得良好的回馈,但愿对我们的学生有指引性开导作用,余将其要点概述如下:

一、溯引清源,感悟其艺术本质

以美术的字意就能解剖出艺术本质,美必须是让人有美的感受,和悦儒雅的体验,诗一般的得体而流畅,音乐式享受而陶冶,术则是周密的营造,笔墨与油彩间别致的流露,不温不火的历练,不弃不舍的绝卓追索。二者交织一体方显耐人寻味,别样胜景。

二、寻找大师踪迹,明确表现目标

在专业追求上一定有明显的标杆,从艺术大家、大师的作品中吸收营养,领悟其间不同凡响的思想和技法,在学习和训练中摸索出一条真正符合于自己习性的表现方法,以求得客观和主观的有机统一,真正体现出自己耐人寻味的作品。

三、适时参加有关展事,缩短体验距离

除了拜读大师,大家的作品,勤奋练习外,还需经常性地参加省市、国家级的专业性强的展览,尤其是大学生艺术节的赛事,通过这些赛事和参展能借机观察了解现在艺术发展的态势,学习和领会有关技法的运用与表现,拓宽自己的艺术天地,便于有效地纠正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嗜好,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益。

四、绘画艺术是件既快乐,又有责任感的事业,选择需慎重

作为专业锁定是需每一位选择绘画艺术的学子引以慎重思虑的问题,它既涵盖范围广又系掘展深度极强的学科,真正能见到高风亮节者必是饱经风雨洗礼之人。著名画家兼教育家徐悲鸿就是一典型性范例,他表现的均属于风华正茂、健康向上、有民族风骨的正能量,诸如:《奔马》、《愚公移山》、《田横王百士》、《九方皋》等优秀作品无一不证实了这一点,同时又是儒雅而快乐的行当,它能通过艺术作品传递作者的情感,对于事物的爱憎,更能将自然之中的人性美与自然之美传递给人们,让人娱悦让人亢奋。更是使自己在一系列的绘画活动得到无穷尽的收益,在成长中能攻克一个个障碍,跨过一道道沟壑,在历经千辛的汗水中孕育出一个个丰硕的果实。然从事绘画艺术又需是直面坎坷,耐受寂寞、久经磨砺的行当,一则它是由重精神轻利诱的高洁事业所致,二则是作品的优劣为一般观众所未识,普通欣赏者只满足于表象熟识度,往往疏忽于绘画内质的精神体现与思想追求。何况高深探求的作品,愈发让常人一时所不能理解和接受,中外的历代绘画大师在当朝当代不被人们赏识的事例举不胜举。

五、绘画创作源于生活,且需高于生活

我们绘画专业班的学生,平时只注重技能的探求,疏于综合技巧的追求和体验,尤其是创作作品,往往俟到毕业前期的创作课则惊恐失措,浅显层面的借鉴像片,并且是网上下载的摄影作品,这种不通过自己思索,没有经历语境的行为,就是画得多么细腻都打动不了观念。解决此关口的唯一途径就是平时要多关注生活,为了表现和塑造生活中有表现力的作品,必须是尽可能的调运自己的智慧和技能,集中一切有价值性的因素来体现作品,当然欲意表现一幅好的创作作品将是美好的意境和优良的表现技法的完善结合,为了这一集中完善的流露,必将付出自己的执着精力,甚至是一辈子的不懈追求。

六、艺术素养的提炼,不囿于某一阶段和课程

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素养的提高,往往是一个长期性的坚持不懈历练的课程,它不囿于一时一地,不限于一课一题,而是无处不在的显现和存在,需要我们的学生乃至老师的细心观察和悉心捕捉。

艺术素养课程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培养;思维逻辑;教育观念

学科素质的培养要求小学老师具备正确学科素质的认识,从思想中提高认识,从行为上付诸实际行动,对现有的教育体系进行合理范围内的调整,循序渐进的对课程安排进行新的规划,在了解小学生学习特点的同时,进行教学任务的补充和完善。

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性

(一)数学科学的学科素养。学科素养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对学科本身的新发现、新建设。这一重要策略将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即不再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的考试成绩也不再是唯一对“优秀学生”的评判标准,这样的应试教育将在今后的教学痕迹中逐渐淡化,“学科素质”的培养理念将进一步走向教学舞台。教学体制的改革将是推陈出新的,在学科建设不断加强的同时,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教学体系,才是适合小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学科素质的培养方向。学科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时间的打磨和考验。他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将所掌握到的技能合理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学科培养最主要的作用。

在这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也必然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对问题的怀疑精神,探索理念,以及逻辑分析能力和总结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形成良好的数学科学素养的必经程序。素质培养也将有效的检测出个人在学习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质,使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多方面的现实自我的认知。

二、数学科学素养培养存在的误区

数学科学素养是近年引出的新观念,需要老师、学生、家长多方面的配合,不断的完善在教学培养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推进教学方法方式的改革,寻找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案。

(一)教师自身对科学素养的认知度低。传统的教学理念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根深蒂固,这是难以改变的现实。绝大多数的教师仍然难改以往的教学思路,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仍为主流。在短时期内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老师缺乏在教育理念上的创新,固守着原本的授课方式,而不采取新兴的教育方法。由于自身对数学科学素养的不支持和不理解,成为改革道路上的重要阻碍。

(二)科学素养的培育路径不健全。科学素养的培育路径是改革的核心和观念。如何正确的引导和完善路径,使同学们能够饶有兴趣的加入到学科素质的培养,这需要通过不断的尝试去挖掘、分析其中的隐藏因素。首先,要研究的就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他们现有的思维去扩展、猜测,努力的引导学生勇于且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个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寻找有趣、丰富的课堂内容,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条件

任何事情的形成和发展都是积累的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以此历史性的突破。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加强小学生对数学科学的理解和认识。只有在兴趣的推动下,才能主动的去探索和发现学科之美。建立和学科间的默契度,在这样的情感下,数学学科的素养培训才显得更有意义。其次,在这样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困难,只有坚持不懈的钻研,才能攻克一道道难关,才能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理论,突破已有的经验,提高数学的学习技巧,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

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实现方式

数学学科素质的培养对老师的要求逐渐提高,不仅需要他们具备过硬的学科知识、理论,还需要他们格外的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及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科素养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数学的感知方式的提升。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入门技巧,和语文、英语等学科相比,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如何理解数学存在的意义,让小学生喜欢数学这门深奥且复杂的学科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对于小学生而言,感知力是通过外界的接触而来的。教师需要通过对现实存在的现象进行本质分析,从而加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感知力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客观存在是最容易理解的,例如对图形的计算学习,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加强学生的兴趣。

(二)思维、逻辑方式的拓展。学科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准备是思维、逻辑建立的关键因素。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殊性,知识点的连贯性,难易程度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度以及对他们思维能力是否产生跨越性,举一反三固然重要,但是逻辑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耐心的引导,能力的形成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的。

艺术素养课程范文3

关键词:艺术素养教育;心理健康;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121-01

近些年来,随着创新教育的逐步兴起,各级教育领导部门逐步加大了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2002年7月公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13号令)中就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提出了提高艺术素养、进行艺术教育的大框架。

一、艺术素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1.艺术素养是艺术教育的最终体现,而艺术教育则是拓展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艺术思维讲求感性,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右脑代表视觉人认知型,注重视觉信息,并且不对信息作逐步处理。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充分开发我们的右脑思维,从而增加感性认识,训练发散性想象思维。

2.艺术素养的提高对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艺术素养会让我们辨别善恶、美丑,艺术会让我们的变得更加智慧,情感更加丰富,有助于建立高尚的人格,具有“正义感,要宽容大度,有爱心,有责任心,有知识,有奉献精神,感情丰富”[1]等特点。

3.艺术素养的提高可以加深我们对艺术活动的欣赏力,从而更有效地为我们提供很好的休息方式。艺术作品能够起到舒缓神经、愉悦身心的作用,使人消除疲劳、促进健康,为进进一步的学习和科研做好精神和体力上的准备。

二、艺术教育在农业类院校的现状

1.大学生整体艺术素养偏低。现阶段,我们虽然认识到了艺术素养的重要性,但教育的主流依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导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偏低。特别是农业类院校学生通常以理科生为主,并且农村学生比例较大,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人文素养更是严重缺失。

2.师资队伍建设不足,课程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据调查农业类院校中承担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人数远远低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要求的0.15%—0.2%这个比例,专职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学校在人才引入方面,也偏重于专业人才的,基本没有考虑专职艺术教师岗位。

1997年之后,农业类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门类有了较大扩展,课程种类有所丰富。但由于教师人数不足、开课积极性不高、多媒体设备不足或老化、教学场地不完善等原因,无法保证每位学生都能选修一艺术类课程。

3.社团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类院校中,各类艺术类社团种类繁多。但真正开展活动较少,甚至有些社团只有在新生刚入学时举行一两次活动,后边就没了下文。社团运行中主要靠学生自己摸索,缺乏高水平的教师作指导。

4.网络平台作用为艺术素养教育的新阵地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建设。网络艺术素养教育通常分为公共网络平台和校内网络平台两部分。公共网络平台中含有大量艺术类文章、视频、音频等文件,但资料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校内网络平台的相关资料通常水准比较高,但资料数量相对较少。学生在两种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时面临的共同问题在于,网上资料相对比较零散、体系性较差,资料质量的高低也需要学生自己甄别,这对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加强艺术素养教育的方式、方法及对策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养,实施应材施教。

作为艺术教育的引导者,教师自身艺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艺术教育的效果。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既要保证艺术类教师的数量,也要提升此类教师的质量,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素质优良的团队。针对学生艺术素养层次不一的情况,注重因材施教,找到艺术普及教育的有效方法。

2.拓宽教学内容,完善课程建设

现阶段农业类院校艺术素养类课程的设置随意性和主观性较大、课程以欣赏类为、教学大纲往往直接借鉴艺术类专业的课程大纲。为真正达到“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2]的目的,需要拓宽课程内容,逐步完善教学计划,重视课程建设,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3.加深学生对艺术素养作用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通过多项措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通过艺术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生活质量、提供更好的放松休息方式、训练开放式思维、提升创新力,从而使自己能够以更好的状态进行专业研究。只有学生真正认识到艺术素养的重要作用,才能重视艺术教育,为下一步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打下基础。

4.引导学生进行网上学习,建立完善的网络教学知识体系

结合两种网络平台的优缺点,建议建立以校内网络平台为基础,聘请相关老师挑选、整理公共网络平台资料,选择质量高、信息量大的资源,并对挑选的资源按照循序渐进学习顺序进行排序、分档。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情况进行自主选择合适水平的资料进行学习。

5.拓展社团建设,搭建多元化艺术实践平台,提升艺术素养

在农业类院校现有社团的基础上,加强社团建设。建议每个社团都配备指导教师,使学生能够通过社团开展的艺术活动,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从而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和艺术素养,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行程。

6.加强学校的艺术氛围建立

校园文化是提升学校艺术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其中学校艺术文化氛围对于学生艺术素养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许多学生艺术兴趣最初自觉建立就是收到了学校大氛围的影响。这种艺术氛围的建立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周期性的组织学生参与度高的校园艺术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艺术素养课程范文4

【关键词】艺术素养 公共性 艺术教育

一个和谐的人应具备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缺一不可。艺术素养是指个体对艺术的感受、体验、评价和能动创造的能力。艺术素养着眼于艺术如何服务于民众在整个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塑造和内在涵养,是个体内在的文化知识、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和涵养,并与日常生活相互交融。近年来我国的高校公共性艺术教育已被列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特设人文选修课必选2个学分来提升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在理论研究上成果也颇丰,主要集中于探讨艺术素养的意义和功能、对当前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及研究对策,但较少在构建公共性艺术教育的体系和评价机制上进行挖掘。

一、“公共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公共性艺术教育,前提是“公共性”的。孙振华在其《公共艺术时代》一书中指出:“公共性意味着交往、意味着沟通,它在尊重每一个社会个体平等权利的基础上,强调共同的社会秩序和个人的社会责任感。”这里的“公共性”强调了全民协作与广泛参与,充分发挥自身文化权益。因此,公共性的艺术教育是面向全校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它包含公共艺术课程教育、人文类选修课、社团文化活动、校园人文景观与文化场所、学校的人文底蕴等。

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无论在认识上和实践上都较以前有很大改观,但问题也不少,归纳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高校公共性艺术教育不成体系

在内容上,课程设置的偏颇未能做到学生需要什么课程就开设什么课程,大部分高校仍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公选课,由此反映出目前的教育观念仍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满足眼前社会经济利益或者说就业市场需求的人才,而不是注重学生自身的内在需要、生活追求和价值信仰,更不是以人为本,以充分发展人的个性为原则。

(二)缺乏评价机制

当前学生艺术素养教育仍缺乏一种科学的评价机制。艺术素养教育跟其他学科不同,无法用单一的分数来评价学生受教育的成果。国内高校普遍的方式是: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成绩由任课老师给出,以分数的形式体现;课外艺术活动由辅导员给出,根据学生参与情况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里。由于其各自独立分开,所以无法给出学生艺术素养的总体评价。

当然,高校公共性艺术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少,笔者仅仅归纳两点宏观上的问题,并不是全部问题。

二、对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两点思考

据调研,目前我国大学生艺术素养普遍不高,而且发展不平衡,有地域的差异、城市与农村的差异、性别的差异等,这说明大学生的艺术素养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对公共性艺术教育的定位尤为重要,它属于普及性教育,着力于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让大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艺术教育。

(一)寻找系统的培养模式

当公共性艺术教育变成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时,应具备成熟的思想认识和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还应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教育实施方案和有效的支持条件。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了多学科的艺术教育模式,该模式给中国艺术教育者带来了启示。以滕守尧为代表的国内学者借鉴该模式,并将其应用于当前中国艺术教育课程标准。首先,此模式适用于普及性教育,而高校公共性艺术教育的定位也是普及性教育,所以笔者设想这种模式可借鉴到高校的公共性艺术教育中,以第一课堂教学内容为主导,积极开展第二、三课堂。具体地说就是把艺术实践、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等四门相关学科有机地联系起来,一同应用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其次,艺术教育课程要规范化、学科化、多样化。课程类型要以必修、限选与任选相结合的形式。艺术实践活动是课堂的延续,课外的艺术化活动形式活泼、互动性强,更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以学生社团为载体,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等艺术教育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提升学生文化艺术素养;利用有纪念意义的重大节日开展校园大型艺术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与此同时各院系分团委还可结合专业与学生的特点开展活动,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意识,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二)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与评价机制

“儿童中心论”创始人罗恩菲德和“学科中心论”发起人艾斯纳的教育思想都反对将学生分等级或优劣。我国的学者们对艺术评价也进行了探索,余琳玲在小学生等级制学业评价研究中提出了评价的基本理念与基本内容。基本理念包含:提倡奖励作用、注重综合评价、尊重个体差异、重视自我评价;基本内容是等级制评价与无等级评价,等级评价分合格和优秀,没有不合格等级;过程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参与评价。另外,通过成长档案评价、展览评价综合考察学生的表现情况。

大学公共性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目标上与基础美术教育是一致的。所以笔者认为高校公共性艺术教育可借鉴罗恩菲德和艾斯纳的美术教育思想,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制定评价体系。评价的理念和内容借鉴余琳玲的研究成果,评价的主体范围包括:课程教师、校团委、院分团委,最后由辅导员统筹进行综合评价。

这种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生发展,体现了人性化。等级评价适用于公共艺术课程教育,用叙述评价(成长档案评价与无等级评价)替代分数评价,更适用于课外艺术实践活动,该评价体系增加了学生的自我评价,是为了让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确认自己的独特性,以便在未来的社会生存中既展现群体适应性,又能渗透出自己的个性。

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的关键问题在于学生的参与。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学生参与不具普遍性。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问题主要来自社会、家庭中对金钱的价值观、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对艺术素养的意义没有深刻的认识。这是个复杂的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挖掘。

参考文献:

[1]滕守尧.美国艺术教育新台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艺术素养课程范文5

一、高中美术教育中文化素养结构

(一)高中美术文化素养

美术老师以美术教学作为职责,应当树立起自己的美术文化底蕴,深刻了解美术的本身特征,即美术是通过美术语言普遍展现的,它的主要价值也通过这种形态表现。教师可以辅导学生深刻了解美术的本身,察觉并经历美术语言的魅力以及美术本身的内涵。

(二)高中美术理论素养

美术主要以美术创作、美术观赏、美术作品等为研究对象,来研究美术的美感,让人对美术有基本的感触并领悟和领悟。美术理论的学习完全能够建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也能构建学生心里的审美结构,辅导学生从审美的方面观赏作品、创造作品。学习美术理论,可以让学生了解艺术的本身法则,辅导学生增强审美能力。

(三)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人文科学指与人类活动好处有关的知识,社会科学指研究社会状况的科学,这些内容包括哲学、法律、艺术、宗教、历史等方面,乍一看并没有格外大的相互作用,但美术与他们密不可分。美术作品降生于特定的文化情形和社会背景下,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想要全面把握艺术,我们就要知道艺术是文化的聚拢表现,所有艺术作品都有它自己的文化展现以及炽热的精神性。

以上是文化素养的三个层次,这三个方面环环相扣,共同组成了文化素养结构。

二、高中美术教育中文化素养的主要性

文化素养是人们的知识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能力各方面综合发展的表现。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文化素养在社会占有一个关键地地位。提高文化素养完全能够增强同学们的思想境界,为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树立提供很好地根基,也能增??同学们的创造力和他们的各方面综合能力,让学生全面有效拓展,更容易的符合社会拓展。文化素养的增强同时也能增强国民的各方面综合素养,发扬中华民族文化。

三、高中美术教育的增强途径

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全面有效拓展,虽然构建什么类型的文化素养是一个关键地问题,但是如何构建同样很关键。基于当今高中美术的教育现状,可以树立以下的几种培养途径。

(一)增强高中生对文化素养的观点

当今学生需要德智体美全面有效拓展,因为有其中一部分文化修养方能更快地了解社会需求,以便融入社会,增强本身的各方面综合素养。现有的社会对人方能力的统一要求更加高,因此教师在高中生这一阶段应该也造就同学们的各方面综合素养,而文化素养就是根本,所以要培养高中生的文化素养。

(二)使用其他专业人文课程

高中教育设置了好多课程,这些课程不仅为高中生提供了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氛,同时也为他们的增强文化素养提供了多样性的资源。在高中美术教育实践中,老师应该充分使用这些资源,扩张同学们的艺术文化视野,丰富同学们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学的越来越全面有效,对美术有更连续的的观点,以增强高中生的文化素养。

(三)变迁美术教育的课程结构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新一轮辅导革新,需要将高中美术课程重新划分,让这些课程中包罗上述中的文化素养结构,使课程变得更加具有人文内涵,让学生全面有效拓展,增强同学们的文化素养。

(四)强调基本课程的学习

一些美术课程可以造就同学们的创造思维能力,譬如工艺美术,它与同学们的真实的生活相连,学生可以通过制造手工艺来从实践高中到东西,使自身创造与想象相互融合,完全更能鼓励同学们的创造能力,又可以达到美术教育的目标。美术中很多东西不光树立于基本的抽象规律之上,也需要同学们的创造想象能力。注重于美术基本课程的增强,也能增强同学们的文化素养。

(五)培养高中生的自学态度

自学在探究的实践中是一项很关键地能力。在美术的学习中,不仅只有美术教育,学生也能在一些博物馆、艺术展馆、图书馆等地方,从这里的艺术作品、历史文物或者一些书籍高中到各自的东西,这些自学的东西都能辅导学生在探究的实践中树立一个很好地学习态度。而老师需要带动他们,教他们一些有效的自学对策,并且随时与学生沟通,处置他们疑惑的问题。并不是一切知识都需要靠老师来授受知识,自学这也是一项有效、活络、关键地对策。

艺术素养课程范文6

艺术素养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很多事实证明,以美启真的原则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他们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通过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可以使他们完善品格,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就像郭沫若同志曾经要求科学家“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一样,艺术教育并非局限于几门艺术类的课程,它是融合了相关人文艺术的精华,在融通的基础上,打通不同专业的壁垒,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培养其创造力。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学艺术所需要的综合素质支撑甚至高于普通类高校的原因。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作为一类专门教育,面对激烈的就业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势必需要寻求与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教育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来说,面对各方压力,除了必备的职业能力外,全面的综合素质、广泛的知识面和各种技能的掌握都是提升竞争力的祛码,而这一切的培养,都需要基本的艺术素养作为土壤,在此基础_上才能更好的开花结果。因此,如何就这类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素养的培养,是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领域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艺术t养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中的军要性

艺术素养决定了人最基本的审美观,所以应当贯穿于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之中,对所有学生的成长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而对艺术设计类学生而言,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则显得更加重要。

一方面,艺术活动与艺术教育是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艺术欣赏与创造,要求接受者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这种创造力与一般逻辑思维的创造力不同,它是偏于感性的、综合性的,往往在瞬间发生;同时它又是一种诗化的哲思,是一种顿悟,是在生动的知觉形象中把握世界的真谛。

另一方面,良好的艺术素养也是激发艺术设计类李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源泉,而创新性是设计师生存的根本,因此,只有具备了较高的艺术素养,才能使其在学科上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另外,艺术修养所特有的对心灵的松弛作用和自由感,可以适当消除学生在学习研究中过度的紧张与疲劳,从而为创造性想象的充分展开提供条件。

艺术素养决定了人最基本的审美观,因此这部分的学习是最长期也是最无形的,也正是这样,往往很容易被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忽略,但它却恰恰是所有学习的根本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决定艺术创作者最终能否成为“高手”的关键。因此,加强对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是高校艺术专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议。

二、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索养教育的现状及耳因分析

在理论研究层面上,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素养教育还只停留在对整个学生群体的研究,没有深入到艺术设计类学生这一特殊的专业群体,研究的成果也只是零散的,没有形成体系。

而在所有的艺术设计类学生中,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又有其不可避免的特殊性,对这类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培养当单独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群体艺术素养的情况

近年来,虽然艺术教育的呼声很高,但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中小学实行的仍是应试教育,多数高中毕业生虽然能以较好的成绩考入高校,但艺术素养普遍较低,大多数人达不到合格的大学新生应有的标准。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导致了学生的片面发展,致使学生的形象思维潜能挖掘和锻炼不够,亦造成了校园文化生活的单调;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许多高校认识到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先天不足,于是纷纷开设音乐、舞蹈、美术基础理论和相关鉴赏课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成果并不显著,忽视、轻视高校人文艺术教育的思想和现象还相当严重,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艺术素养教育发展还很不平衡,高校艺术教育的师资、器材、经费和活动场地严重不足等,给高校艺术素养教育带来很多不良后果,制约着大学生艺术素养、科学素养的提高,也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的缺失

_离职跳校艺术设计类学生,除了具有上述大学生群体艺术素养缺失情况的共性,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对此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事后与相关兄弟院校进行了沟通,发现反映的问题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教育中普遍存在。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座谈等形式,调查对象为正德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一、二年级学生,专业覆盖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电脑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五个专业六个方向,学生年龄段在18一21岁。

调查涉及艺术素养调查、人文精神调查、对艺术素养教育的认识和态度等三个方面。之所以选择如此多的调查内容,目的在于对学生的艺术素养状况能有一个全面真实的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在艺术素养培养方面“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情况比较严重。

1.生源素质较差

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生源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普通高中毕业生。这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大多因为文化成绩不理想,转而学习绘画,最后通过专业考试,进入艺术类专业学习,这批学生无论是文化基础或者专业水平都比较薄弱。第二类是“画画生”。入校前,他们只重视绘画基本技能的学习,对综合素质的培养本身就不够重视,因此导致他们的文化基础很差,艺术素养也无从谈起。

生源素质不理想的客观原因,使得高职院校对艺术设计类学生进行艺术素养培养的难度大大增加。

2.培养模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的问题,一是重专业技能训练,轻素质培养。这种以中职教育和传统的师徒制沿袭而来的培养目标及模式,已不再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要求,它与当今和未来社会人才竞争态势不相符。

由于艺术设计类学生目前社会需求量较大,就业形势较好于其他专业,因此,有些教师与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了专业就能找到工作,致使他们对自己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缺乏进取心,对艺术品味、格调的需求也一知半解。

二是重课堂轻课外。主要表现在课外实践活动没有组织、没有计划、没有要求、没有系统、没有针对性。通常情况下,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认为市场的需求状况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他们过多地强调专业教学和实践训练,并以专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的“双证”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这其中就有忽视艺术素养教育的倾向,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较为明显。

3.学校自身师资素质欠缺

通过对正德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近20名教师艺术素养的调查,我们发现教师的艺术素质同样存在有待提高的地方,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学改革滞后,教学体系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由于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定位不明确,许多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理论知识认识不够,在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设施建设上投入不足,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缺乏创新。从课程体系的结构来看,许多学校仍然摆脱不了其他层次院校办学模式的影响,许多课程的内容设置显得相对陈旧或者大而空,知识的更新与教材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商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t养培养的几种模式新探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认为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培养不能完全遵循其他高校一贯的理论经验,更不能盲目照搬其他专业学科学生培养的模式,而是应该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对此,我们提出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可以探索以下几种新的培养模式,各院校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综合实施而定。

(一)课程融入

在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科学地增设有关艺术素养教育方面的课程,如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增加开设《设计概论》、《美学》、《艺术考查》、《风景写生》等提高艺术修养的课程。

另外可根据专业培养与发展的需要,在原有课程中增加或更新必要的艺术素养教育内容,如在《设计概论》中增加现代设计方面的知识和内容。

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现代教学方式加强艺术素养教育,如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内外结合

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第二课堂为辅;基础素质课程为主,研究型、开拓型、综合型、兴趣型等课程为辅的艺术教育体系。兼顾艺术学科的自由发挥、一富于创造性的特点,兼顾参赛培训、社团活动指导等一业余的柔性教育体系建设,使艺术教育能够刚柔结}合,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的全面发展提高。

(三)学校情景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进学校教育工作方法,一增加设备、人力等的投入。加强宣传工作,组织形式,多样的与艺术素养相关的各类活动,并且定期做好检一查督促。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提高火文素质教育的质量。将各种知识内化为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和创业能力。

另外,学校还应该加大对艺术类相关专业的支林做好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后备工作,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教育学习环境。

在我们日常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培养学生对各个艺术门类的兴趣和爱好,这也是我们搞好“回炉”教肯的最终目的。可能当前的艺术类学生仅仅是为了就业找出路来就读艺术设计专业,但是通过几年学校的培养,潜移默化,一定会渐渐地的爱上艺术设计这个专业,将来的前途不可估量。

一综合以上分析,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进行艺术素养培养是极其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面对目前这类学生的自身状况,我们看到对其进行艺术素养培养的难度也在加大,对一些新的理论模式的一探索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来检验,总的来说,有几个方面是我们必须要引起重视的。

首先,从大方向上,高职院校要认清形势,明确培养目标,了解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状况,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人为本、人人成功的理念。同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质量评价、学生综合测评等方面都要注重艺术素养教育的渗透。

从小的方面看,我们应该从人格、审美、求知、生活、工作等小处,着眼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改变那种单纯注重传授知识的教育观念,树立“和谐发展的人”的价值观念,在教育中提倡专业素质和艺术素养的统一,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形成独立而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其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职院校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原则为要求,从整体上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创造有利于开展艺术素养教育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良好校园文化的熏陶,从而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三,加强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我们感到,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艺术素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这一方面是因为青年教师步入高职院校之前也受重业务知识、轻人文精神的影响,对艺术素养要求不高。其次有的教师是近几年刚毕业的大学生,直接由普通高校来高职院校任教,人生阅历、社会经验缺乏,对外界环境没有深刻的感悟和体验,加之不能自觉地对自己加以艺术素养方面的充实、提高和内化,在专业教学中很难融入艺术素养的培养。

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大力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督促其加深对艺术素养的认识,从自身提高做起,进而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提升艺术素养。

最后,相关部门要重视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教育。一要提高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的总体水平,艺术设计类学生升学考试,要加大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的考核力度,使学生从小就意识到这类知识和素质的重要性。

二要建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的评价体系,一来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此方面的学习进展,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培养;二来可以以此方法引起学生对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视,督促学生努力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