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方法与实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研究方法与实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研究方法与实践

科学研究方法与实践范文1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科研思想;编译原理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及软件工程专业本科阶段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在研究型教学的新形势下,深化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向学生传授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技术和工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尝试从科学研究思想(以下简称研究思想)的角度,对编译原理研究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初步探索,交流在编译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中对相关研究思想的一点体会。

1.研究思想与高校教学过程

1.1研究思想与高校教学的关系

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承,尽管具有基础夯实等优点,但是在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无法有效激励学生的求学热情,不能有效提高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研究型教学强调知识的创造,从学生角度要求“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教师角度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研究型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包括问题解决、自主研究和课题参与等3种形式。研究思想强调解决问题的基本想法和途径,与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不难看出,研究思想与高校研究型教学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

如何在高等院校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研究型教学,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笔者长期坚持的教学目标之一。通过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与深入体会,我们认为研究型教学的核心是在具体课程中对相关研究思想的凝练与诠释。笔者尝试探讨研究型教学设计流程,并在编译原理课程中实践研究型教学方法,具体探索分类、模式、设计等基本研究思想在编译原理中的运用及在编译原理课程教学中的讲解。

1.2研究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研究型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方法的教学方式。将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引入教学过程,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认为研究型教学的核心在于在教学中体现并突出研究思想。研究思想是否在教学中得以有效体现直接决定研究型教学的成功与否。为了在教学中有效体现研究思想,需要学生们积极思考,主动研究并获取知识,重现知识创造的过程,更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规划,力图在逻辑上提供与具体知识的创造相吻合的场景。笔者相信,与案例式教学相结合,研究型教学将在编译原理教学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2.编译原理教学中研究思想的提炼

2.1研究型教学设计流程

研究型教学设计流程对研究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尝试给出一个研究型教学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该流程由明确研究型教学目的、研读教学内容、调整研究型教学规划等12个步骤构成。在这些步骤中,我们认为提炼科学研究思想和制定研究型教学方案是两个关键步骤。较为准确地从授课内容中提炼出科学研究思想,是后继研究型教学的基础;制定一个较为完善的研究型教学方案,更是顺利实现研究型教学的关键。

研究型教学用具在研究型教学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需要明确的是,研究型教学用具的制作不仅包括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还包括相关教学工具的开发。例如,在编译原理课程教学中,如果直接向学生们介绍把编译过程的分析部分划分为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阶段的原因是为了简化编译器的设计、提高编译器的效率、增强编译器的可移植性,那么很难保证学生真正理解。为此,在课堂上,我们尝试使用可拆卸的电源适配器作为教学用具,通过向同学们展示一个可拆解插头的手机电源适配器及其各个组成部分来介绍将一个复杂研究对象分解为几个组件的思想及其简化、高效和便于移植的优点(见图2)。

在流程的一个周期结束后,需要积极思考并调整已有的研究型教学规划,通过重新提炼科研思想、梳理研究型教学思路等步骤,努力实现整个流程的正向反馈。

2.2编译原理课程中的研究思想

从前述科学研究思想的角度出发,在编译原理课程实践研究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尝试突出“分类、模式、设计”等基本研究思想,如表1所示。在编译原理课程讲解中,通过乔姆斯基文法体系和NFA/DFA,体现分类的研究思想;通过正则表达式、表驱动的分析方法(如表驱动LL(1)分析方法)体现模式的研究思想;通过句柄的概念和LR(O)自动机,介绍设计的研究思想。

当然,除了以上3类研究思想,在编译原理知识体系中还蕴含其他研究思想,例如分析与综合、整体和局部、自顶向下与自底向上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考虑深入研讨,力争将这些研究思想在编译原理课程教学中综合体现。

3.研究思想在编译原理教学中的实践

编译原理研究型教学过程强调以知识和案例为载体,通过对案例的理解、对知识的汲取,掌握合适的问题求解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对研究思想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思考并了解知识的获取方法,体会创造和研究的乐趣,培养计算机和软件专业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本节将根据上一节所述流程,以模式研究思想为例,讨论如何有计划、分阶段地将研究思想在编译课程教学过程中加以贯彻和渗透。

模式思想即发现并应用具体问题中蕴含的规律。众所周知,模式在计算机和软件专业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大量应用。例如,数据管理中的查询模式,信息检索中的检索模式,程序设计中的设计模式等。在编译原理知识体系中,众多知识点都体现了模式思想,包括正则表达式、有限状态自动机、LL(1)文法分析等。

在编译原理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图1所示的研究型教学设计流程探讨模式研究思想的教学过程,若干步骤的具体实现如下所述。

通过钻研授课内容,容易发现在自顶向下的LL(1)语法分析过程中,存在一个模式,即分析某个非终结符,结合当前输入符号的具体取值,确定需要应用哪个产生式。上述规律可以体现为表驱动的方法。这种表驱动的方法,实质是规律的发现与使用,亦即模式的发现与使用。

据此,从编译原理知识体系中提炼出“模式”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思想。进而,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使用该研究思想。

梳理模式研究思想的授课思路为:由感及理,即让学生们先有感性认识,再到理性理解。具体地,先通过一个典型的日常示例,让学生们对模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后再引入模式的研究思想,以及其在表驱动LL(1)分析中的形式及作用。

(1)寻找研究型教学案例:首先,通过“日常上课”这个校园学习生活中的简单例子,向学生们介绍模式思想的重要性及普遍性。具体地,上课是“课程表”驱动的。课程表的模式很简单,即“日期-时间-科目及地点”,也就是根据给定日期(星期几)和具体时间在对应的单元格内查表得到该时段待上科目及地点信息。在“课程表”的基础上,采用“表驱动LL(1)分析方法”作为教学案例,重点介绍LL(1)分析表的构成:以非终结符为行,以终结符或输入结束符号为列,以可选择的产生式集合为表项。

(2)制定研究型教学方案:书写教案,突出规律。向学生们介绍在LL(1)分析过程中,根据当前的文法符号(终结符或者非终结符)以及当前输入符号,来决定后继动作。鉴于当前文法符号为终结符时较简单(仅需进行简单对比),表驱动LL(1)分析教学方案的核心为根据当前非终结符以及当前输入符号,查询符号表中的具体表项以决定后继动作。

(3)制作研究型教学用具:准备课件等相关教学用具。为了便于学生有效理解表驱动LL(1)分析方法,在课件中充分使用Flash和动画等较为形象的方式,如图3所示。

(4)演练研究型教学过程:通过提前演练,斟酌如何用课堂语言准确地向学生介绍表驱动LL(1)语法分析方法及其蕴含的模式研究思想,并和其相关的知识点,例如First集/Follow集的计算、递归下降LL(1)语法分析等,进行充分关联。

通过教师课堂讲解、学生课堂讨论、课下研讨与书面报告等形式进行一系列研究型教学实践活动,同时通过课堂书面收集、课下师生交流、第三方(例如助教、学校电子教务系统)辅助评价等方式收集教学意见。

整理教学反馈,并根据教学反馈及时调整研究型教学规划。在我们的编译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鉴于模式思想在表驱动LL(1)分析方法上的前期教学效果良好,后继又将该思想应用在LR分析表、正则表达式等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

科学研究方法与实践范文2

关键词:中学数学;素质教育;数学课外活动

提高全民素质水平,实现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的目标。其中,初中数学素质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数学素质教育工作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数学课外活动不够重视,所开展的数学课外活动只是单纯的数学竞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也未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活动,导致素质教育的目标难以实现。

一、开展数学课外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充分掌握数学知识。而数学课外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1.冀教版数学教材的编辑经历了反复的推敲,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有利于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但是,由于教材编辑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更新速度比较慢,不能及时反映数学新思想的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而数学课外活动,给学生一个灵活的学习和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2.冀教版的教材是根据一个地区的整体水平进行设计完成的。而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力等存在明显的差异,教材不能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数学课外活动,能够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人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习惯的影响,课堂教学只注重学习数学知识,只是教学生如何应付考试。这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也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而数学课外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教师可以利用数学课外活动时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完成素质教育任务。

二、数学课外活动的形式

1.数学讲座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一些课外的知识教学工作。通过数学讲座,可以使学生了解其他一些数学分支或加深学生对一些数学专题的理解。并且,开展数学课外活动,能够开拓学生眼界。比如,在冀教版的高一教材中,对于数学函数教学,我们可以开办数学讲座,让学生了解函数的渊源,促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函数方程。同时,在开展数学讲座时,我们应当多设置一些座位,为更多的人提供学习机会。

2.成立数学课外活动小组

数学课外小组一般是由少数对数学有较大学习兴趣的学生组成的。平时,学生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并将小组成员组织到一起共同探讨,通过不断了辩论、验算等,得出一个合适的结论。学生在这样的讨论过程中,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小组成员在一起可以听一些专题报告,然后一起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并将一些良好的学习心得汇编在一起,供学生以后学习查阅。

3.开创学生数学天地

数学天地的开办可以是一种黑板报的形式,例如数学墙报、“数学一角”等等。通过设置数学天地,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数学知识,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生活。同时,数学天地的编辑、作者由学生自己担任,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学习新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冀教版的数学教材中,缺乏方程巧解的板块,学生可以在数学天地中加入一些方程巧解新方式等。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将开办数学讲座、成立数学课外学习小组与建立数学学习天地这三类活动结合起来,为学生学习服务。在举办讲座时,以教师讲解为主导,学生要充分领会专题的主旨精神;设置兴趣小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而建立数学天地,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己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将这三类数学课外活动的方式相结合,充分开发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数学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和理解数学概念,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数学课外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此外,数学课外活动让更多的老师了解数学教学的理念,给广大教师一个数学教育的研究与创新的平台,有效地推动我国素质教育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科学研究方法与实践范文3

关键词:VFP;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11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各行各业计算机能力的需求逐步提高,各高校已经认识到了计算机课程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1]。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培养分为三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2]。目前财经类院校文科专业一般都开设有“计算机应用基础”和“Visual FoxPro(简称VFP)程序设计”这两门计算机课程。VFP程序设计属于计算机技术基础类课程,是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杰出代表。相对于其他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来说,VFP比较简单、容易上手,但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仍然比较抽象,他们大多不了解这门课程[3]。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这门课呢?经过一年来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围绕着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谈一谈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1 VFP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VFP课程信息量大、专业术语多,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础课,一般安排在大一的第二学期学习。由于大部分学生的专业知识欠缺,多种原因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就教师来说,教学知识点繁多,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对所有的知识点进行面面俱到详细而深入的讲解,课程教学容易出现过快的情况,外加教学方法使用不当,仍采用传统的“演讲式”、“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4]。其次就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到数据库管理系统VFP,众多的专业性概念、词汇、语言、算法都较为抽象,难于理解,学生很难把握重难点,易产生厌学情绪。还有一部分学生不善于主动学习,认为以后不会从事与VFP相关的工作,花那么大的精力学习一门将来用不到的课程,学习兴趣自然大打折扣,从而缺少了积极性和主动性[3]。

2 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2.1 培养学生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普遍认为VFP程序设计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VFP的兴趣呢?首先教师要确立课堂的吸引力,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尤其是第一堂课,最好不要直接进入第一章的理论知识学习,而是先通过一些实用、有趣的VFP实例来给学生演示,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5]。然后和学生进行互动,告诉他们学习完VFP之后,自己就可以开发出一个小型数据库系统,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2.2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教师把学生当成了贮存教材内容的“容器”,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课堂教学显得有声无色。而今天的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因此,在教学中要采用“启发式教学为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引导他们主动地掌握知识。鼓励、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此过程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4]。教师在备课时,不仅仅要熟悉教学内容,更要“备学生”,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准备好“问题”,设置好“陷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3 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高效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时展的要求,单一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仅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也难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并能灵活的运用知识,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对科目失去学习兴趣。所以灵活、合理的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由于VFP课程本身逻辑性强、抽象性高,而且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编程能力,学生往往不易接受。为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VFP实例贯穿每一个知识点,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运用“多媒体、板书和现场操作结合”的教学法,借助自主研发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生动形象地演示教学内容,针对某些学生理解不清的知识点或扩展内容在黑板上进行详细讲解,采用“即编即调”的方式向学生演示相关操作,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操作过程,有助于训练学生的编程思维。同时充分利用实验课教学时间,采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分析归纳、上机实践等多方面的能力,将某一具体的项目或任务交给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逐渐学会VFP的编程方法和技巧。

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发掘VFP课程创新实践教学新方法。该方法“以学生为本”,将实践内容与学生专业相结合,使多学科相互交融,充分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师生之间还通过互联网开展在线讨论、答疑和直播课堂等多样性的交互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和学习效果。

2.4 考核指标多元化

学习VFP程序设计课程,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掌握灵活的编程技巧。为了全面准确衡量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采用多样化的立体评价方式。整个考核包括课堂出勤、问答、作业、测验、实验操作、考试成绩等,期末笔试成绩占50%,上机考试占30%,作业及出勤等平时考核占20%,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总结

由于VFP课程内容抽象,以及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且编程能力较弱的原因,VFP课程教学一直面临困难与挑战。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教学知识点也在迅速更新,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不可能适应变化的教学进程。VFP课程教学实践表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采用“教、学、做”一体机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课程的不断变化,仍需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英魁,许爱中.浅析案例教学在VFP课程中的应用[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1(6):76-77.

[2]林幼平.VFP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以集美大学城毅学院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24-25.

[3]王爱侠,陈爱萍.非计算机专业VFP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探讨[J].计算机教学信息化,2010(11):170-171.

[4]李佐军.浅谈非计算机专业VFP程序设计案例式教学[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8(2):101-103.

科学研究方法与实践范文4

关键词:闯关式;翻转课堂;Web前端技术;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164-02

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实现了传统课堂中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的颠倒[1]。在翻转式教学中,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讨论、协助完成[2]。课堂活动环节是学生进行知识内化的阶段,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但是,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如何通过教学视频提高学习的效率,而对知识内化阶段的课堂活动关注有所不足。笔者认为,翻转式教学的最大挑战并不在于如何制作视频,如何进行有效的“线上”活动,而是如何创造鼓舞人心、面对面的课堂学习[3]。针对高职学生,如何在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旺盛的学习劲头,并保持可持续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寻知识,从而真正熟练地掌握相关技能值得进行深刻的研究和探讨。本文从翻转课堂内涵和闯关式学习理念及设计策略出发,通过对闯关式学习理念应用到翻转课堂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基于闯关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以《Web前端应用开发》课程为载体,对此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设计和实施,按照“阶段闯关、指导练习、分组练习与企业专家点评”等方式进行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挑战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度。以期更好地促进翻转课堂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为教学实践者提供借鉴。以下将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成效特色等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教学分析

从近几年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可知,网页前端开发技术在行业中越来越体现其重要性和蓬勃的发展势头。《Web前端技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该方面能力的支撑课程,生命力强、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地位重要。针对该课程设计翻转课堂教学实施模式;开展具体“翻转内容”的研究;建设“闯关式翻转课堂”相关教学资源,包括知识点及情境设计、学习指导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效果测评设计等相关教学、学习资源。通过“闯关式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实施,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使学生受益。

二、教学策略

根据教学内容和高职学生特点,设计《Web前端技术》教学策略如图1所示:

1.课前,通过微课平台学习任务,让学生提前完成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学习并提交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

2.课内,使用闯关式教学策略,结合多种信息化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夯实专业基础的目标与效果。

3.课后,通过微信平台,让课堂学习延续到课后的移动学习中,利用碎片时间,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三、教学过程

1.课前传承知识。课前,教师预先录制微课视频,提前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进行线上学习、进阶练习,并以评论、问答等方式和教师交互,完成课前预习。

2.课堂内化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线上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任务单,每阶段任务分别采用“闯关+指导练习+分组练习与企业点评”的教学方式完成。其中,初级任务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采用闯关式教学方式,将枯燥的知识学习过程结合游戏闯关理念,激励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夯实专业基础;教师实时掌握学情,及时解决问题。在闯关过程中,学生的任务是主题发言、闯关、实际操作、提问交流,教师的任务是课堂引导、组织、点评。针对学生做得不完善的地方,教师及时进行讲解与补充。闯关通过在线测试平台进行,闯关的结果由平台产生统计分析报表。高级任务侧重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有指导练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习信心;通过学生分组实践与企业方对作品评分及点评,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与沟通素养,与企业要求进一步接轨。任务采用真实企业项目贯穿始终,在任务提出、任务实施和任务评价阶段均有企业参与,有利于帮助学生融入企业氛围,进入职业角色,企业专家指导评分,达到校企合作目标。课程最后,教师总结归纳闯关口诀,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引起共鸣便于记忆。

3.课后拓展提升。学生下课可以通过微信平台进行移动学习,课后继续通过在线测试对课堂学习进行巩固和提升,系统自动生成成绩,便于学生对照自查。教师通过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教学效果的数据跟踪与分析,进一步改进教学设计。

四、成效特色

信息化教学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教学手段创新。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使用信息化手段,采用闯关式教学策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夯实专业基础的目标与效果。采用真实企业项目贯穿始终,在任务提出、任务实施和任务评价阶段均有企业参与;采用教师指导练习,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习信心的效果;采用学生分组练习与作品点评,达到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效果与目标,总结归纳突破常规,用闯关口诀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引起共鸣便于记忆。

2.学习手段创新。学生课前可通过微课平台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在线学习,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强化了学习效果。课后通过微信平台让课堂学习延续到课后的移动学习中,借助移动终端的通用和便捷,使课后学习不再受时空限制,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3.学习效果检测手段创新。课前通过微课平台进阶测试及时监测获取学生完成情况;课中通过在线测试平台实时统计分析学生任务完成状态,并由企业专家参与学生作品的评分及点评;课后通过微信平台跟踪测评。无论课前还是课堂中,教师都需要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此为翻转课堂的设计需求。教师需要在熟练掌握信息化技术手段和闯关式学习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将各种闯关式学习设计策略融入到翻转课堂教学的设计因素,实现两者完美的融合。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

科学研究方法与实践范文5

关键词: 中药鉴定技术 教学方法 教学研究

教学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实现的。而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把一定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有效地利用教学的时间、空间,发挥教学设备的作用,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来体现。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现代职业教育综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的优势,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把课堂搬到实践场所,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感性认识入手,加大直观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技能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中药鉴定技术,是职业学校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中药鉴定技术以中药材、饮片为研究对象,中药材的真伪优劣为主要研究内容,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中药鉴定对中药品种的确定及质量的控制至关重要。而中药鉴定学这门课程的内容却极其枯燥,怎样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如何组织教学使所学药材更加易学易认?理论,实践安排更加合理,是每个中药鉴定技术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根据职业教育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结合中药质检员等职业岗位群的内涵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筛选、调整、重新组合。以来源、性状、显微、理化四大鉴定为主线,采用分组教学、现场教学、讨论教学、竞赛等多种教学组织方法进行教学实践,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教学中按四大鉴定的分类,集中对每种鉴定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比如:集中时间训练学生来源鉴定,其他鉴定方法则少涉及或不涉及。集中训练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也都一样。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一、来源鉴定部分

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将100种中药按来源不同分成若干组别,每次理论讲2-3组,包括药材的品种,源流,药材的产区,加工方法等。以提高学生对药材品种的认识。然后实践,在中药标本室观察这些药材原植物的特点。最后教师再选取典型的工作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进行典型工作任务的训练,并在多次的训练中提炼出共性的操作过程与方法,再指导其他工作任务的训练。后来的训练,教师可逐渐减少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任务,从而促使学生从帮助成功到自主成功。比如:让学生先试写来源鉴定的步骤。可以给学生进行提示:拿到标本该怎么确定是什么植物?先看什么?再看什么?要对比什么资料?等等。学生能在老师引导下自己分析,最后自己得出结论。要始终让学生作为鉴定的主角,老师作为配角。

二、性状鉴定部分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将400种中药分成若干组,将需要重点学会区分真伪优劣的药物大致平均分配到各组。每次上课一半时间教师讲解辨认要点,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辨认要点不能太多,太多学生记不住。每个药材记二到三个要点最合适,如:重点药材的真伪优劣鉴别方法,伪品的来源,造假的情况等。另一半时间学生分组识别,讨论。将其中重点的药材性状内容提炼出来,填写记录。每次课采用有奖竞答、分组游戏竞赛等方式,让学生能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很容易学会辨认药材,并对重点药材的真伪优劣有深切的认识。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中药性状鉴定的手段和认伪、识伪的方法。

三、显微鉴定部分

打破传统按药材用药部位分类、来进行显微鉴定教学的方法,改用选取典型显微特征来训练学生,能大幅度提高大部分学生的显微鉴定水平。在研究药材的显微鉴定教学时会发现,很多药材都具有相同的显微特征,比如:山药、半夏、浙贝、川贝、大黄等,都有淀粉粒。但是每一种药材的淀粉粒特征又不同。在设计显微鉴定教学实验的时候,可以设计把都含有淀粉粒的药材作为一组,让学生比较各种药材淀粉粒的不同。其他显微特征也可以这样集中起来,这样做第一个好处是,避免很多学生看显微特征的时候找不到“北”。传统按单独药材进行显微实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到底有没有看到教师要求看的特征是不好判断和评测的。但是这样集中的看,就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第二个好处是,在实验中学生不知不觉就能体会到不同药材用显微如何鉴别的方法。

四、理化鉴定部分

与上述显微鉴定类似,选取中药鉴定常用的理化鉴定方法进行集中训练,让学生不断重复,不断强化,达到技能提高的目的。比如:在中药鉴定中比较常用荧光鉴定,选取实训内容时,把典型中药和可以用荧光鉴定的药材都放一起,让同学反复训练,反复比较。把重点放在实践技能的提高上,从单项技能的提高扩展到整体中药鉴定水平的提高。

科学研究方法与实践范文6

关键词 数据库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考核模式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化社会中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知识发现的需求,数据库领域越来越广泛。许多高校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都开设了数据库类课程。高职院校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够用,注重学生数据库类动手能力、具备运用创造性思维,独立地、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观点,并能从事相应的实践活动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数据库教学体系存在一些问题: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教学方式与手段不够灵活多样、数据库教学资源形式单一、缺乏数据库实战开发的创新能力培养等。针对这些问题,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在2014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据库类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成立了数据库类课程研究小组,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常用的数据库有很多,诸如ACCESS、SQL Server、Oracle、My SQL等,本文将以SQL Server为例来重点介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此可在数据库课程教学过程中通用借鉴。

1 改革思路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行动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遵循数据库系统开发流程,以项目为主线、以职业能力为要点、以技能训练为重点、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减少抽象的理论知识,增加实践实例,强调工作过程的实践性。教学内容以教务管理系统(EDUC)、图书管理系统(Library)为例贯穿始终,包含系统的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数据库与数据数据表的创建与管理、数据库的应用开发、数据库的维护等主要围绕数据模型、关系模型、创建数据库、创建数据表及索引、创建视图、程序设计、系统维护等方面进行介绍。基于此内容在讲授过程中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2 改革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程内容包含理论与实验,故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室,教学做合一,注重示例性讲解,掌握教学节奏,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积极地参与思考,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采用“行动导向”教学,进行分小组,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导向为主线,采用案例、任务驱动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自学机会和创新机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创造的兴趣,促进知识的加深和迁移。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引导课文法:引导课文教学法是借助一种专门教学文件即引导课文(常常以引导问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工作计划和自行控制工作过程手段,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项目教学方法。其主要任务是建立起项目工作和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间的关系,让学生清楚完成任务应该通晓什么知识,应该具备哪些技能等。本课程的课程内容设置可用此法来进行讲授。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课程的重要性及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接着分析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必须掌握的课程内容,分析内容之间的衔接关系,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结束一个任务就进行阶段性总结,强调目前所学内容在整个数据库系统开发工作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2)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对其正确性进行任何评价的方法,是一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思想和观点的工作方法。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促使学生对教学任务产生自己的意见,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引发连锁反应,从而获得大量的构想,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本课程进行MIS需求分析可采用此法进行讲授。一部分学生扮演系统分析员,一部分学生扮演系统用户,使学生积极地思考教师所提的问题,从所扮演的角色角度思考并提出该系统应该具备的功能,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增强教学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3)项目化教学法: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真实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对系统的应用开发结果进行成果展示,用案例激发学生兴趣。

(4)案例教学法:从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不同的教学案例设计,从数据库基本原理、设计、实现和开发等诸方面,对案例逐步展开,各自分别采用SSMS和T-SQL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讲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环节时采用不同的方法实现交叉的学习,加强学生对抽象理论和两种不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5)分组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使之扮演不同角色,相互合作和激励,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在项目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品格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队协作和创业精神。

(6)任务驱动教学法:可有效地融合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再由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及总结经验等阶段。此教学法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任务驱动,学生通过各种学习形式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导航者。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7)项目实战法:教学团队必须是科研团队,将科研项目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小项目开发、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直接参加项目部分工作,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和获取最新技术。一方面使得教师逐步向“双师型”素质教师转换,另一方面使得学生在学习期间已经基本掌握数据库系统开发流程并具备开发一个小型数据库系统的能力。

综合应用上述教学法,以教务管理系统查询任务为例,进行任务及子任务的分解,采用小组协作的形式,让组内学生或者组间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每次轮流选派组内成员进行讲解和操作,教师从旁指导点评的完成应用开发之数据查询的任务。学习情境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通过上述改革方案的应用实施,学生动手能力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协作精神得到发挥,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瞿中.数据库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

[2] 霍红颖.面向高职高专的完全网络教学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10(4).

[3] 张捷.“SQL Server数据库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农业网络信息,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