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医学继续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超声医学继续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超声医学继续教育

超声医学继续教育范文1

1 当今医学目的转变的动因[2]

1.1 医学内动因

来自于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可谓突飞猛进、日新月异。20世纪40年代的医疗技术在以抗生素的开发与应用,输血、输液的普及,麻醉的进步为支持下,外科手术取得惊人进展。20世纪60年代由于医学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如心电图机、脑电图机、超声等医用电子仪器得到普及。20世纪70年代是X线电视、CT、核磁共振等无创性的影像诊断技术盛行。同时,同位素和酶技术等使微量分析得以利用,使得医疗检查和诊断更趋向精密化。20世纪80年代是治疗技术受益于高科技的发展,如人工脏器的出现、激光医学的应用、直线加速器治疗等。医疗技术的高科技化使艺术型的医疗转变为科学技术型的医疗。由于高科技治疗的出现,患者的生命质量本应该得到显著的改善,然而临床实践实际情况却不尽相同,因为实现这样的医疗效果,除需具有高科技医疗技术外,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求在医疗中的热心服务,亦即追求患者的身心满足。

1.2 医学外动因

来自于企业界中时兴的“满足顾客”观念。在当今物质丰富的时代,作为成熟的市场,为了企业的生存,服务已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就像本世纪初引起产业革命那样,现在是引起了服务革命的时代,“满足顾客”已经成为当今各行各业最大的课题,这种状况可以说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在医疗部分由于患者需要的多样化、医疗技术的高度发展、药品价格余利的减少以及病床周转率的下降等使医疗单位经济状况不景气。在这种情况下,医疗单位也应和企业一样引进“追求顾客的满足”,把患者当作顾客,为满足顾客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已是迫不及待的。

2 医学继续教育的现代要求

医学目的的转变,对医疗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目的核心课题之一是生命质量问题。生命质量的特征是指人类在其所处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自我意识。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强调生命质量,其意义重大,因为对生命质量考虑无疑会影响是否采取某种治疗方法,而治疗的目的也并不仅仅在于延长病人的寿命,因而提高生命质量是其一项重要的原则。

医学继续教育的对象是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后,通过规范或非规范的专业培训或非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具有中级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正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医学继续教育使医务工作者跟上医学发展,在医学目的的前提下,以问题为基础、为中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一方面医学发展趋势使医学知识、技术在过去70年中呈指数增长,医务工作者不可能了解所有的知识或掌握已得到发展的技术。这意味着必须对需要学习的知识、理论或掌握的技术、方法精选;同时知识更新速度飞快,迫使医务工作者在职业生涯中必须接受医学继续教育。另一方面,医务工作者日益感受到知识、理论、技术和方法更新的需要,必然造成医学继续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并使之制度化。

社会的进步、社会病种的变化、人们卫生观念的转变和医疗消费供求矛盾的突出化以及医学伦理关系的演化,促进了医学发展,使医学目的适时调整与完善。目前,需要进一步充实和扩展医学继续教育。当前,医学继续教育需要强化医疗技术的选择性和高质量的心理服务两个方面的教育。下面以疼痛治疗为例加以讨论。

其一是医疗技术的选择。根据新型医学目的要求,在疼痛治疗中应讲究医疗技术的选择及实施这些技术时病人接受治疗的态度。在临床工作中,必须树立爱护人体任何一处组织的医疗观点,重视个体的特殊性,从诸多疗法中选择疗效最佳、最安全,毒副作用和损伤最小、经济耗费最少的治疗措施。不论采用任何疗法,一定要根据病情的需要,以确保患者安全和人格尊严为原则。能用可逆性方法达到治疗目的时,尽量不用损毁性、破坏性措施,以免给患者带来新的知觉、运动障碍以及精神、躯体的痛苦。另外,凡对机体有破坏性或明显侵袭性操作,即使能达到止痛目的,也必须慎重权衡,同时在抉择方案的实施中要履行知情同意的伦理义务。

其二是高质量的心理服务。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往往同时存在躯体疼痛与精神痛苦,心理因素占有重要的位置。接诊患者在这种情况下的作用尤为突出。作为疼痛治疗医生,应该树立“病员至上”观点,痛患者之痛,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作为天职,对待每一位患者都应该满腔热情,用热心、关心和信心感染患者,使患者感受到安慰、温暖和鼓励。切忌“高技术、低感情”

的不良医风。慢性疼痛患者的病史陈述难免冗长或重复,医生应该耐心倾听,表示关心。慢性疼痛患者往往伴有多疑、忧虑乃至失去生活信心等心理障碍,医生应该态度和蔼、解释耐心、仔细诊查并想方设法为其解除痛苦。不可轻率地认为是“心理因素”或“神经官能症”,要与患者产生共鸣。这样首先使患者增强了战胜痛症的信心。患者经门诊医生热情接待后,尚未治疗即感到疼痛减轻一半的事例并非少见。接诊患者时另一高质量服务是能调动患者自身的积极因素,适应新的医学模式,要把患者看作是医疗实践中的亲密战友。医患之间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而不是“家长式”、“恩赐”关系。俗语云:“有病三分治、七分养”,生动地概括了医生“治”和患者的“养”两者之间的有机关系,这充分说明了患者自身在治疗中的重要性。为了调动患者战胜痛症的积极因素,医生应重视医疗保护性治疗。对不治之症的患者,可以原谅医生的“无罪的谎言”,但有些专家主张将病情和盘托出,帮助患者正确面对现实和积极配合治疗。不论采取任何形式,都应依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精神类型、对病情的态度、自身修养等心理状态灵活掌握,恰当运用。 3 继续医学教育是时代命题[3]

医学继续教育需要与变化的社会医学有必然的统一关系,实际上就是生命与健康的关系。现阶段医学目的的调整、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医学需要使医学继续教育成为医学的时代命题。我国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现有的管理水平和医务人员素质不高是不争的事实,这同医学目的的客观需求很不适应。因此,初级卫生保健急需医学继续教育,进而使众多的基层医务工作者自觉自愿地接受医学继续教育,加快造就一大批掌握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新型医务工作者已刻不容缓。

作为一种终身性医学教育,医学继续教育的基本观点就是以问题为中心、为基础进行医学教育,培养和发展全科及专科医务工作者的医学服务能力。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用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来装备正从事医疗实践的医务工作者,并使“四新”得到适当的应用。医学学科的高度专业化、整体化和理论化是现代医学的根本趋势,医学继续教育与之对应是必然的。医学继续教育活动实行学分制,拟采取短期培训、长期进修、专题讨论会、讲习班、学术交流和专修科及自学等形式在全科及专科层次大力开展和运作。医学继续教育的有效原则可归纳为:使对象乐于接受医学继续教育并对之感兴趣,明确医学发展、医学目的与医学继续教育的关系;审查对象的知识、技术、态度及服务输出能力,帮助其辩证客观地自我评价,找出不足,对发展前途心中有数,产生紧迫感和参与意识;做好各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医学继续教育计划需与对象合作实现,同时听取患者的意见;以问题为基础竭力使对象获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并有效地转变其工作状态;制定医学继续教育档案;发挥潜力促使医学继续教育的巡回性和社区定向规模的不断扩大。医学全才和专才通过医学继续教育应该输出更多的优质服务,使自己的潜力和个性有突破性开发,以实现自我改造、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咏堂,张晋.医疗纠纷导引.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6-22.

2 宋咏堂,项红兵,唐洲平.从医学目的转变看疼痛治疗的现代要求.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0;12(6):357-358.

超声医学继续教育范文2

1 西部医学教育现状

中国西部地区一般是指西南五省区市和西北五省区以及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西部地区幅员辽阔,面积约685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1%;人口约3. 65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9% ,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它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部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又成为第二座“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新疆人口为1963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0. 5%。共有47个民族成份[ 1 ] 。

又如,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面积122. 84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西藏自治区是中国人口最少,密度最小的省区。现有人口221. 8万,人口密度为1. 73人/平方公里,只有全国平均数的六十分之一。全区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东部。藏西阿里、藏北那曲,人口特别稀少,往往百里不见人烟[ 2 ] 。

尽管中国政府在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中,不断加强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在上世纪末的时候又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构想。明确提出“大力加强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这些决定和构想对西部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起到了一定的普及、推动和提高作用,但医疗卫生工作条件较差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的现状依然不同程度存在。

改善西部地区医疗卫生条件,不仅对于中国医疗卫生总体水平的提高,会有直接作用,而且也会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特别是尚处于发展中和暂时落后的国家,也有一定可借鉴的作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跨越式”改变西部地区医疗卫生现状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大力开展医学远程教育。

2 远程教育

2. 1 远程教育的特点

2. 1. 1 可以突破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现代远程教育提供的是同步或异步方式教学。学习者可以不受自身工作条件的限制,在只需有终端接收设备(计算机或电视机)的条件下,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教育内容和信息。这种教育不同于一次性的学校教育,而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最佳方式。

2. 1. 2 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它把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改变为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它可以针对每一个学习者,按最有效的个体化原则来组织学习,更注重培养自学能力。它能及时反馈和调整学习内容,体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规律。

2. 1. 3 有利于创新意识培养 现代远程教育可使用多媒体手段为教学服务,与传统班级课堂教学和广播电视教学相比,它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和及时反馈, 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开发大脑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2. 1. 4 有利于共享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率和效益

它可以把最优秀的教师集中在一起授课,让更多的人同时获得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实现资源共享,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效益。远程教育的这些特点,能够针对西部地区地广人稀、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有效普及和提高当地医疗卫生工作者及人民群众的卫生知识。这也正是他们了解国内和世界前沿学科动态的理想方式。

2. 2 远程教育的开展方式

2. 2. 1 网络教育(学历教育)  在试点的基础上,教育部近几年分批在全国比较知名的高校中已批准67所高校和中央电视大学公共服务体系可以进行网络教育。这68所开展网络教育的学校中,有13家院校提供医学远程教育,涉及基础医学、中医、药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共工程、卫生事业管理、医学信息管理等十余个医学相关专业[ 3 ] 。他们的教学方式或采用“地网”,或采用“天网+地网”形式,主要的学习功能模块有实时授课、网络点播、在线答疑、电子留言,网络作业、资源连接等。学历层次包括专科,专升本。

2. 2. 2 医学网站(非学历教育)  除教育部批准的试点普通高校网络学院提供的学历教育外,另有好医生网、37℃网等网站在非学历医学远程教育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好医生网站是卫生部批准的医学专业信息网站, 是药监局批准的经营性医药网站,也是目前卫生部批准的国内第一家可以进行网上远程医学教育,并有权授予国家一类继续教育学分的医学教育网站。该网站拥有国内最强大的学术阵容做后盾,开设医护人员的专业教育,如:继续教育,卫星远程教育,考试辅导, 岗位教育等;医院科教领域的信息管理技术, 如: 继续教育管理系统, 专家系统, 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等; 医药企业的信息化产品,如: DIS, Online-Training, SMS等。其中卫星第一频道以专题讲座、讨论、案例为主要内容;第二频道侧重国内著名医院的手术直播和手术点评;第三频道主要内容为执业医师、护士资格考试辅导。通过网站内容的学习,既可以学习和了解最新最前沿的医学知识,还可以获得继续教育学分,满足医务人员业务考核及职称晋升的需要。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对550万在职卫生技术人员进行继续医学教育, 以扩大继续医学教育的覆盖面[4] 。

除此而外,还有一些地方政府网站和学术性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公司的网站也开展着有关医疗卫生教育或继续教育工作。

2. 2. 3 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是网络科技与医疗技术结合的产物。它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基础,实现对医学资料(包括数据、文本、图片和声像资料)和远程视频、音频信息的传输、存储、查询、比较、显示及共享。它通常包括:远程诊断、专家会诊、信息服务、在线检查和远程交流等几个主要部分。远程会诊是一种两地或多地医生交互式共享病人诊断信息,特别是放射学图像、超声图像、病理检查、心电图、血压等多种报告的分析诊断过程。最终诊断报告由本地医生提出,异地专家只是提供参考意见,以协助本地医生作出正确诊断。

远程会诊包括:治疗方案会诊、手术方案会诊、明确临床诊断会诊等。远程诊断是在分享医学影像及其他各种诊断信息的基础上,最终诊断报告由远在异地的专家签署。它涉及到图像的数据采集、压缩、传送、解压缩、处理和显示等各个技术环节。远程诊断:包括病理诊断、放射学诊断、皮肤病诊断、超声诊断、内镜诊断等。在开展医学远程教育的过程中,一些较传统的方式也起着很大作用。比如,通过播放光盘和收看有线电视来获取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3 对医学远程教育思考

3. 1 转变观念,提高对远程教育的再认识

20世纪后期以来,知识的增长呈现爆炸趋势,信息和知识的获取方式也是多种渠道的,特别是网络的出现不仅是学习方式的一次革命,也是学习理念的一次革命。虽然,远程教育的开展在我国时间并不很长,但以其灵活性、普及性、终身性和共享性的明显特点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在中国西部,由于其教学条件、教育资源,教师水平和教学质量与发达地区有着较大差距。实施远程教育,对这里的人们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进而摆脱贫困走向小康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时展的必然,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早行动早受益;行动范围越大,受益面积越广。而且要将这种对远程教育的认识,通过方案规划,经费投入,人员培养等环节加以落实。

3. 2 共享资源与标准化

3. 2. 1 资源共享 在开展远程教育的过程中,资源建设与开发无疑是项基础性工作。在资源建设中往往存在资源较少,即“有路无车和有车无货”的问题以及资源浪费的问题。现在西部地区已建起许多网站,但实用内容较少,有的甚至仅是一个简单的网页,没有可连接的实际内容;有的则是内容和水平较差,是一种低层次重复。这种形式的网站是对资金,时间和人才的浪费。因此,必须要花大的精力和投入加强资源建设。在共享多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时,还应对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印刷资料和电子光盘资料一并加强建设和共享。

3. 2. 2 标准化 我国目前远程医疗尚无统一制式,信息传输存在着通讯信道不同、应用软硬件不一致、设备不兼容等问题。为共享资源,我们需要有一个国家统一的并力求于国际接轨的标准以推动远程医学教育健康发展。

3. 3 建立并完善远程医学教育中的法规 远程医学中的法律、法规涉及到远程医学能否长期有效开展的问题。特别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后,医疗信息可能涉及司法鉴定中的法律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例如,现行的法律规定要求使用“书面的”、“签字的”或“原始的”资料才具有法律效力,而对电子病历、电子医疗文书、电子文档、电子签名等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我国已有的法律法规中,既有从国家宪法和部门法的高度对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有关信息活动涉及国家安全的法律约束,也有直接约束计算机安全、国际互联网安全的法规,还有对信息内容、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产品授权审批的规定。但是,目前尚未见到有针对企业级或部门级的局域网管理法规,更没有信息化医院从业自律和他律的法规性规定。

3. 4 加强对远程教育的规范管理

3. 4. 1 卫生部对规范管理的要求 在《卫生部关于印发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开展远程医学教育的意见的通知》中明确写到:“为满足人民群众对高水平卫生服务的需求,须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建立终生教育体制,以不断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同时指出,“远程医学教育是采用先进信息技术,使广大在职卫生技术人员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获得知识的一种全新教育手段,是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对于采用远程教育开展医学培训和教育的方式,卫生部给予了肯定和支持。在此基础上,为了规范管理,在一些具体条款上也做了相应规定。如要求“远程医学教育的服务对象以在职卫生技术人员为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经审核批准的继续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岗位培训、乡村医生教育培训等教学项目或课程。”在管理上要求“远程医学教育实行行业管理。由国家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具体实施。卫生部负责远程医学教育制度的建立和管理,远程医学教育规化的制定,远程医学教育制度的督导和检查;负责对开展远程医学教育的卫星网络、计算机网站的资格进行审批和管理。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在统筹规划下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制定远程医学教育规化、实施细则,协调、督导和检查远程医学教育工作。负责审批和管理当地开展远程医学教育的教学站。”

另外还规定了各类继续教育项目和学分的批准程序及授予标准。这些规定和要求对开展远程医学教育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3. 4. 2 教育部对规范管理的要求 为规范管理,教育部先后颁发了一系列政策和办法,主要有:《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学校网络教育学生部分公共课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对普通高等学校网络教育学院教学工作评估体系》和《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的通知》。

这些文件不仅有对开展远程教育的构想、条件,还有对教学环节中的质量监控,学籍及证书管理以及评估等问题的规定,它对于加强和规范远程教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保障作用。

3. 4. 3 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要求 由于医疗卫生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实践和操作性很强,关系到人身生命。遵照高等医学教育规律和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对卫生人力的需要以及行业人才准入的有关规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发文件要求,自2002年10月31日起,成人高等教育举办的医学类专业、相关医学类专业、药学类专业的学历教育,自学考试和各类高等学校远程教育举办的相关医学类专业、药学类专业的学历教育,只能招收已取得卫生类执业资格的人员,停止招收非在职人员。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医学教育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很重要,离开这个环节就不可能培养其成为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尽管教育部和卫生部在管理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而且各有关基层单位也制定了相应制度和办法,但是,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新的问题和矛盾还会不断产生。因此,需要在实践中对这些规定和措施不断予以完善。

诚然,远程教育是改善和提高像中国西部这样自然条件较差,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和流失严重的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条件,构建终身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但如果远程教育同时也能与其他教学形式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优势,尤其是加强与实践环节的结合则会取得更好效果;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和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开展远程医学教育中的一些先进经验,才能推动我国远程医学教育有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 1 ] xinjiang.gov.cn/1$001/1$001$001/12.jsp?articleid=2004-3-30-0001

[ 2 ] llas.ac.cn/xb/xb_xz.htm

超声医学继续教育范文3

【关键词】 三级医院 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是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其发展是世界性趋势,澳洲一些大型综合医院既承担重症患者的救治服务,同时也承担该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1]。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对维护公共健康安全,缓解我国看病难、看病贵,改善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具有积极的作用。三级医院利用自身的优势,适应医疗改革的需要,开展社区医疗服务,以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如何走适合我国自己社区卫生发展的道路,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1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现状

1.1社区卫生人员基本素质不齐 社区卫生从业人员大多为各医疗机构分流出来或原有人员,仅受过中等医学教育,这些人员部分政治思想素质不强,业务技术水平较差,缺乏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全科医生的理解,不具备全科医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据资料显示辽宁省城区以下卫生机构主要由中专和少量大专学历人员组成,职称结构以初级职称为主,年龄结构以中年为主。沈阳目前参与卫生服务的2154各医务人员中,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的仅有120名,占4.77%,具备中专或高中以上学历的有526名,占20.92%,初中以下学历的有1868名,占74.31%[2]。在实际工作中不能胜任社区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这“六位一体”任务。在知识、工作能力方面尚需要较长的时间培训方能达到全科医生的标准,难以满足人们对健康需求的高水准,降低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功效,影响社区的发展。

1.2敬业精神的缺失 由于种种原因,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缺乏进取心,平时不注意专业知识的更新,很少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凭旧知识混日子,应付日常医疗工作,遇到危急重症病人毫无信心可言,一推了之。在患者心目中不能留下良好的印象,得不到居民的理解和认可,势必又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1.3房屋陈旧、设备落后 大多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房屋破旧,多年无法修缮,医疗设备全部为早年的心电图机,分辨率低下的超声,老式的X光机,资金入不敷出,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较差,患者进社区像进入70年代的卫生院,从心理上难以接受,其信任感也无从建立,宁愿花冤枉钱去大医院治感冒,也不愿在社区不花钱治病。良好的硬件设施是医疗质量的可靠保证。

1.4缺少继续教育及培训的条件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资金相对短缺,维持日常开销已捉襟见肘,没有能力支付昂贵的继续教育及培训费用。相对于大的医疗机构,他们的知识很难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学术和职称晋升方向远远落后他人。

1.5不是医疗定点机构,居民报销难题 目前还有很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纳入居民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存在费用报销障碍,给居民看病带来不便,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也影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1.6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产品质量偏低,无法满足居民的要求 因社区就诊环境、基础设施、医疗报销限制,不能适应居民基本要求,而医护人员的技能、学历、态度、解决问题的效果与三级医院差别较大,无法提供相同的服务产品,而社区卫生机构大多不具备全天24小时开诊的条件,诸多因素造成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信誉评价较低。

1.7管理相对混乱,各种体制并存 各种卫生机构转型进入社区,管理及资金投入不明确,机构设置不符合实际,生搬硬套国外、省外模式,有形式而无内容。各地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投入各不相同,影响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

2 三级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

2.1三级医院具备较大的人才团队,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弥补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知识结构的不足。打破传统的医疗服务框架,使医疗服务从医院走向社区,由被动服务变成主动服务,医院的资源得到合理的使用[3]。依托三级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医院选择具有丰富知识经验、高级技术专家进入社区,是将门诊有效延伸到居民的门前,将小病解决在社区,大病确诊在医院外,能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社区居民得到有效、快捷、方便、超值服务的同时,也赢得居民的信任。

2.2三级医院的高精尖设备,给居民与医院相同的服务质量保证。医疗服务质量除与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相关外,和科技检查手段密切相关,利用医院的相关设备,可获得准确的检查结果。医院的设备作为社区医疗的补充和扩展,使居民除享受专家的服务外,也得到医院先进设备质量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等于三级医院服务。优质医疗服务进社区,缓解门诊的压力,便于居民习惯于有病先进社区。

2.3三级医院开展社区工作,对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知识水平、技术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各种专家的带教。培养全科工作能力和素养,定期的继续教育培养,逐步改变基层医院医生普遍水平及学历较低、能力较差,难以获得居民信任[3]的状态,三甲医院人才储备丰富,人员学历高、能力强、素质好、转型快,通过培训容易获得居民的认可[4]。

2.4建立病源的正常流向,双向转诊可落到实处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85%的疾病都是通过社区医疗机构的全科医生给予解决,全科医生承担着社会医疗保险系统“守门人”的角色。有统计表明,我国大医院中有有80%的门诊量只需要在小医院就诊[5]。人群中80%-90%以上的基本健康问题可以通过训练有素的全科医生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解决[6]。由于人们的观念追求名医名院,导致本应在社区解决的小问题,成为流向大医院的主流人群,结果三级医院超负荷运载,浪费了医院的资源,加重了医院的压力,而三级医院借助技术实力、人员结构、诊疗设备、服务水平、急救能力的优势,可迅速转变社区居民的观念,使病源流向社区,缓解三级医院的超载负荷。

三级医院开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可将双向转诊变为现实,能有效的解决医疗上的标准不统一,社区与三级医院之间无联系纽带,缺乏标准流程及管理监督机制,在经济利益上不能协调的问题。三级医院和社区要各有侧重,两套机构统一管理,利益一致,利于病人健康保健在社区,患病治疗在医院,病后康复回社区的模式。小病、慢病不出社区,危重急症通过绿色通道进医院。摸索建立完善的双向转诊制度。

2.5有利于三级医院的发展

三级医院工作模式以临床医疗、科学研究、教学为三大主业,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改变三级医院单一临床医疗模式,赋予医院新的功能,进入了大卫生服务的范畴,变以疾病为中心为以健康为中心,增加三级医院发展的空间,是在新起点上的一个飞跃,对医院的经济效益、扩大市场的占有度,提升竞争力均有着促进作用。

2.6 利于科研工作,便于病人追踪,病历收集,资料统计,大型队列的研究。

3 三级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构想

3.1直接投资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医院抽精兵强将,改变陈旧落后的医疗环境和设施,组成结构优化的科室,可迅速开展日常的医疗工作。通过加强培训学习,使专科医生能及早熟悉全科医生工作的特点。将常见病、多发病解决在社区。这种模式便于管理,经济利益和医院一致,可视为医院的一个科室,出现问题的几率最小。

转贴于

3.2兼并原有的一、二级医院,建立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原有的一、二级医院,在地域上占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一定数量的社区人群。三级医院在人力资源、设备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是一二级医院所无法相比的,也是进一步可以充分利用三级医院的优势资源,满足广大病人的需求,解决一二级医院无病人的问题,利用一二级医院现有的病房、床位,使三级医院的效应发挥到最大化。这种模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三级医院地域上的外延,扩大了三级医院的覆盖范围,选派业务骨干进入社区,改变原来医生业务水平及学历偏低、工作能力较差的状态,提升服务质量。医生的培训、继续教育和管理工作是重点。

3.3联盟模式 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建医疗联盟,社区依托三级医院的技术力量,医疗设备共享;在社区医务人员培训、继续教育,病人双向转诊、社区行政管理制定相应规则,建立目标责任。三级医院通过专家出诊、医疗设备对社区开发,为医生培训、继续教育制定计划并实施,建立双向转诊的快捷通道等,最终获得双赢结局。

3.4托管模式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由三级医院负责,其隶属关系不变。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管部门就管理目标及各项事宜达到一致。借助自身的优势,各科医生定期到社区服务,帮助开展业务工作,保证病人能够规范的完成各项治疗,使双向转诊工作易于开展。无需投入的情况下,扩大了自身的生存空间,增加了服务产品的销售范围。

4 可能出现的问题

4.1我国卫生体制由于历史的原因,还存在着许多的弊端,条块分割,三级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在管理上各有隶属关系,人财物的管理渠道错综复杂,在不同利益诉讼下,经济利益难以协调一致,导致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中,不能形成理想的合作关系。涉及到部门之间、行业之间等不同层面的政策措施与工作协调问题。

4.2三级医院管理层可能存在的重医院,轻社区的管理的方式,出现把社区卫生服当成了医院富余人员分流渠道之一[7]。医务人员对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认识不足,真正的医疗骨干没有参与到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中,医院现行的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带入社区卫生工作中,医院扩大规模为出发点,把社区卫生服务变成医院的门诊,改变社区卫生服务的宗旨。

4.3过于偏重临床医疗而忽略六位一体的服务内容,临床医生多关注临床工作,医疗骨干不愿进社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保证社区卫生服务获得政策、经济上的支持,引导居民在社区卫生机构首诊,实现“进医院,小病在大病社区”的就医模式。

4.4社区卫生服务尚未全部纳入到职工医疗保险,对康复期需要恢复健康的病人会产生费用的负担,不愿转入社区继续康复,一来增加医院床位的压力,二来浪费了医疗资源。医疗双向转诊有效的建立及开展工作,必须有社区基础工作先行,保证其无障碍接受医院转回的病人,社区卫生服务纳入职工医疗保险转诊的范围,使得职工双向转诊成为可能。

4.5社区卫生工作的法规制度缺陷,工作程序规范尚需要制定,存在着医疗隐患。尽早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人员严格教育培训,制定规范的医疗流程操作,避免医疗纠纷的出现。

4.6社区卫生服务缺乏激励机制,补偿机制。政府对此应该拨出专款用于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和对医生的补偿,同时在激励政策上采用优惠的措施,开展卫生服务项目数量越多,服务内容越广,服务对象越多,服务质量越好,获得的经费就越多。

三级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利于城市居民享受高质量的卫生服务,也利于拓展自身经济增长,对形成“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就医格局至关重要。 参 考 文 献

[1] 韩方群.中、社区卫生服务的比较启示.中国全科医学,2005,8(18):1506-1507.

[2] 张迅.沈阳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现状分析.中国全科医学.1999,(5):395-396.

[3] 孔抗美.依托三级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508-509.

[4] 黄涛,等.三级医院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践与体会,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186-187.

[5] 社区医疗悄悄改变社会健康模式.嘹望新闻周刊.2003,1,27.

超声医学继续教育范文4

关键词:临床带教管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34-02

我院为国家民族地区县级综合性医院,是全县医疗业务技术指导中心、急救中心,基层单位医疗机构进修人员培训和大、中专院校实习基地,承担医院临床科研、临床教学、医务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管理职能。“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重建医院设备设施完善,改变了长期制约民族地区县医院发展的问题。为满足广大病员诊断检查需要,强有力推动我县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的整体提高,发挥设备的最大优势,医院加大了对全院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和基层单位医疗机构人才的培训、进修及实习生临床教学和管理工作。近年来,我院接受来自各大、中专院校实习生39人,基层单位医疗机构进修人员15人,进修及实习专业有:临床医疗、护理、检验、口腔、放射、超声影像、药剂、中医等。由于进修、实习生在进修和实习当中专业多、人员较分散,轮转班制使其有的上白班,有的上夜班,有的正常班,有的休息,导致医院对进修、实习生在学习期间临床带教和管理方面存在部分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1部分进修、实习生无具体带教老师带教

我院教科按照进修或实纲内容要求安排学员至各科室,其部分科室因上班人员紧缺,白班工作量大等原因,只要求进修、实习生跟随上班或值班老师完成本班工作,按时上下班,并未按进修实习计划安排落实具体的带教老师,更没有具体的带教计划和考核。

2科室对进修实习生管理环节松懈

由于我院的进修生来自全县各基层单位医疗机构,具有一定的临床基础,进修的期限短,而大多数实习生在院外租住房,加之实习生人数多、专业多,转科勤;部分科室而疏于管理和带教,没有严格要求进修、实习生,存在放任进修实习生的心态,部分进修实习生出现迟到、早退、想来就来,不假自走等不遵守医院劳动纪律现象,导致管理环节松懈。

3医院对实习进修生在医德医风教育方面重视程度不够

众所周知,临床实习是把医学生从单纯的学生向临床工作转变的过渡阶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性环节,是培养一个合格的临床、医技医生或护士的必须手段;而临床进修学习是有效提高临床能力的继续教育手段之一。

3.1制定详细的带教计划和考核。科教科应根据行政主管局或医学院(校)安排的进修、实习计划要求,针对进修、实习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进修实习生教学计划及轮转表,并及时向相关科室部署和落实。进修实习生持科教科开具的实习、进修通知单或轮转表按规定时间到各科室报到。科室根据进修、实纲、计划,结合科室实际工作情况,有计划安排进修实习生跟随指定的带教老师从事一切医疗活动。

3.2开展岗前培训和医德医风教育。医院是医药卫生和医学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不但要教给学生诊疗技术,还要突出对进修实习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把医疗行为规范和医疗法律法规作为对进修实习生医德医风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强进修实习生的法律意识,并在医学实践过程中锻炼他们的医德医风修养。因此,凡所有进修实习生来院进修实习,医院应把岗前培训及医德医风教育放在首位,及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从医院规章制度、医疗安全教育、医德医风教育、进修实习生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等内容对进修实习生进行岗前培训和教育。

3.3严格选择临床带教老师,体现人文关怀。医院进修教育作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是让基层进修人员通过进修学习达到更新知识,提高实践技能的效果,能在各自的单位及工作岗位发挥应有的作用,开展工作[1]。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进修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相关的新业务和新技术,这就要求医院带教老师面对这一群体需要有针对性的带教[2],这也是带教老师与进修人员共同努力的目标。同时,临床实习是医学生迈入今后工作岗位的第一步,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过程。能否使实习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在临床实习中得到强化与升华,使之逐渐获得独立工作能力,是带教工作的主要责任和目标。因此在选择带教老师方面,应首要选择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及过硬的技术操作,德才兼备的医护人员承担临床带教任务。凡进修实习生按院科教科分配到科室后,科室负责人按要求指定带教老师,带教老师应熟悉进修实习计划和带教计划,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条件完成进修实习任务。同时,在进修实习期间,从科室到带教老师更应体现对进修、实习生的人文关怀。

进修实习生临床带教工作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只有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临床带教队伍,医院才能完成培养医学生人才的使命。

3.4突出专业特点,加强学术培训。带教老师应注重本科的专业特点,把基本要领传授给进修实习生,当临床工作中有专科性检查或操作时,带教老师应为进修、实习生提供见习和操作机会,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针对性、目的性和启发性地将各科的重点、难点及相关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和防范安全的知识传授给进修、实习生,让学生多操作;做到放手不放眼,尽快让进修、实习生熟悉各项技能技术操作,帮助进修、实习生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水平、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5实行双向考核和激励机制。我院不仅抓制约措施,还应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为搞好临床教学管理,医院应建立对带教老师和进修实习学生实行双向考评制,通过双向考核从而从中了解带教中进修、实习生在每一科室的思想情况、理论、操作等各方面的专业技能情况,并及时反馈到科室,科室及时调整及改进带教方法。同时,通过双向综合考评量化,医院可作为评选优秀带教老师和优秀学员的条件,也可作为选择带教老师的条件之一。

综上所述,建立管理体系,健全管理制度,明确管理目标,落实管理计划,只有实现了对进修生、实习生的有效管理,从而才能把进修生、实习生的管理工作纳入系统化、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3]。

参考文献

超声医学继续教育范文5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腔镜器械;合格率

[中图分类号] R19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2(c)-0159-04

Study on effect of centralized treatment of endoscopic apparatus in CSSD

HE Yong-hong1 TAN Sheng-yan1 LIU Yan-ping2

1.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the Sixth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0,China;2.Department of Radiotherapy,the Sixth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nsure validity of cleaning,disinfection,packaging and sterilization of endoscopic apparatus,and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fection rate in hospitals and campuses,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service security.Methods 298 endoscopic apparatus altogether were chosen as research objects that including apparatus that were not carried out with the centralized treatment from June to December in 2014 and apparatus after the centralized treatment from January to June in 2015 in the Sixth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un Yat-Sen University.The four main types of endoscopic apparatuses were handled by professional personnel by the means of large-scale equipment in the 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 (CSSD),which included cleaning,disinfection,packaging and sterilization.To evaluate the cleaning results,the qualified rate of these four types apparatuses were recorded respectively before and after the centralized treatment by means of naked-eye observation,magnifying-lens-aided check and occult blood test.Results By the means of both naked eyes checking and magnifying-lens-aided check,the cleaning quality qualified rate of four types was 51.0% (188/298),99.2% (295/298) respectively before and after the centralized treatment.And the test result of occult blood was 39.0% (144/298),89.4% (259/298).Comparably,two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our kinds of endoscopic apparatuses through the centralized treatment proved obvious effect in the process of cleaning,disinfection,packaging and sterilization effect,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Centralized treatment;Endoscopic apparatus;Qualified rate近年来,腔镜手术正逐渐成为现在医学的发展方向,这主要得益于其创口小、术后恢复快的优势。但腔镜器械r格高昂,仪器对精确度要求高、易破损及使用率高,大多数医院没有专门的设备清洗人员以及设备清洗室,都是自行清洗。2010年,冯秀兰[1]对广东省214家医院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不到19.2%的医院应用统一的方式集中处理腔镜器械。另外,其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管腔、齿槽、关节和缝隙的清洁灭菌成为一大难点,清洗质量也成为了业内专家讨论的热点话题。更为重要的是,不彻底的清洗消毒大大增加了患者的术后感染概率,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因此,原卫生部于2009年颁布的相关行业标准中提倡医院内的医疗器械(特别是腔镜器械)应由消毒供应室集中统一清洁灭菌[3]。2015年1月前,中山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腔镜器械使用完毕由临床使用科室自行清洗,随后送消毒供应中心灭菌消毒,在手术室的腔镜器械则使用完毕由巡回护士在手术室自行处理,手术室环境不具备设置清洗、包装、灭菌区域,没有相应的清洗设备,清洗人员是手术室巡回护士故变动频繁,护士将部分结构拆解后进行简单的手工清洗后包装和灭菌。针对以上问题我院对全部腔镜器械采取消毒中心集中处理的方式清洗、消毒、包装和灭菌,保证清洗质量效果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随机数字法选取中山大学第六附属医院2014年6~12月实施集中处理前和2015年1~6月实施集中处理后的腔镜器械共计298件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钳剪套筒100件,钳柄管腔88件,穿刺器85件,器械盒25件。在设施配备方面,我院在原基础上增设了一体化腔镜清洗工作间,主要包括与原清洗消毒器配套使用的全自动清洗消毒器、超声清洗机和干燥柜和腔镜专用清洗架,且仪器信息在院内信息平台上均已备案并完善记录,对其接收的所有腔镜器械都能全程可溯。在人员选拔和继续教育方面,我院精选3名业务熟练、责任心强、操作规范的资深护士专职从事腔镜器械清洁消毒工作,专人检查包装,同时组织其到相关手术室观摩学习腔镜器械的使用、包装和灭菌方法及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轮训3周/人,最后针对腔镜器械管理的各个环节组织参加培训考核,合格者均须自行制定各种腔镜器械的图谱和标识牌,分别备份于清洗间和包装间,同时制作成手册以便携带翻阅。更为重要的是,分别制订接收和清洗流程、检查组装方法、包装流程、灭菌方式、下收下送等各个流程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4-5]。

1.2方法

1.2.1清洗和消毒 临床手术室护士将使用过的腔镜器械送至消毒供应中心,须经双方核实无误后开始清洗。因其购买费用较高和备用数量的限制,腔镜器械一般来说应优先清洗。其中,目镜头轻取轻放,常以专用盒保护,切忌超声清洗,应单独在多酶液中浸泡10 min后,先纯净水,后以75%乙醇浸泡清洗,最后用气枪吹干;镜面用擦镜纸反复擦拭[6]。其他器械则按规程依次清洗:预洗、酶洗、超声清洗、上清洗架清洗消毒干燥[7]。若使用全自动清洗消毒器,清洗、湿热消毒和干燥则可由同一程序完成。腔镜器械盒用化学消毒液中浸泡2 min后用纯净水冲洗,于干燥柜内进行烘干。

1.2.2外包检查 消毒供应室专职护士负责外包检查,包括数量核对、功能配件完好性检查、小配件组装,以及专用油养护。

1.2.3灭菌与发放 因地制宜,根据器械的材质和用序个性化挑选灭菌方式,如耐高温器械则选择高压蒸汽灭菌。灭菌后通过符合洁净度标准的专用梯运至手术室无菌暂存间,最后由各对口手术室护士盘点、验收签名,并作使用安排。

1.2.4可追溯性信息系统 4种腔镜器械在回收、清洗消毒、检查打包、灭菌、发放等步骤均全部详细记录并及时上传至消毒供应中心的信息追溯系统中,以便腔镜器械的数量统计和质控管理。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分别计算4种腔镜器械在集中处理前后采用目测放大镜检查与隐血试验检查所得合格率和平均合格率。集中处理前,采样时间点为手术室护士清洗打包后送至供应室护士灭菌前,而集中处理后则为供应室护士清洗打包后至灭菌前,即两种处理方式均为待灭菌开包采样。清洁质量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判断:①肉眼目测、带光源放大镜下检查。②隐血试验。前者以器械表面光洁干净,白纱布擦拭无血渍及其他污染源,同时以气枪吹管腔,吹至白纱布上无污染物为“合格”论,相反作“不合格”论;隐血试验利用杰力试纸(山西大同精细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批号:20140501)进行血污测试,即于取样点滴2~3纯化水,用杰力试纸蘸取并观察其1 min内的颜色变化,不变色作“合格”论,变色作“不合格”论。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集中处理前后目测和放大镜检查腔镜器械清洗效果的比较

目测和放大镜检查结果显示,集中处理后4种腔镜器械的平均合格率为99.2%(295/298),集中处理前为51.0%(188/298)。与集中处理前相比较,集中处理后4种腔镜器械的清洗效果均明显占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集中处理前后隐血实验检查腔镜器械清洗效果的比较

隐血试验结果显示,集中处理前后4种腔镜器械的平均合格率分别为39.0%(144/298)和89.4%(259/298)。与集中处理前相比较,集中处理后4种腔镜器械的清洗效果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1保证腔镜器械的清洁质量

本文结果显示,无论是目测和放大镜检查还是隐血试验结果,均有同一结论:与集中处理前相比较,4种腔镜器械经集中处理后的清洗效果显著占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2维持腔镜器械的完整性

本文结果显示,定期继续教育培训后的护士熟悉所有腔镜器械的结构特点及其正确的清洗流程。黄波等[10-11]发现,如果能分别按照各种腔镜器械的材质结构和危害程度对其分类清洗,严遵各类规程正确操作,从而最大程度地防止人为损耗、延长腔镜器械的使用寿命。因此,笔者认为科学正确的规范操作能降低污染源对器械本身的损坏程度至最低值,即有效维持其完整性和使用价值,最终起到了节约医疗成本的重要作用。

3.3提升护士的专业水平

实施集中处理本身是一项能在全院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的举措,在整合人财物和避免浪费方面有着先天优势。经定期继续教育培训后,我院消毒供应室的专职护士对院内器械的材质结构、拆卸即安装、养护方法,以及由清洗至干燥环节全流程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操有了更清楚的认识,配以通过大量的中心护理实践,能显著提升消毒供应室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从另一角度来看,临床科室的专业护士在非专业的器械清洗消毒包装工作中被解放,显然能有更多时间专注于临床专业护理工作,有效提升其专业业务水平,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与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结论相一致[12-15]。

[参考文献]

[1]冯秀兰.我国医院供应室管理与建设新进展[J].护理学报,2011,18(8):2.

[2]崔迎莹,蒋洁.腔镜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集中管理的效果分析[J].淮海医药,2015,33(4):400-401.

[3]卫生部医院感染标准专业委员会.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S].2009.

[4]虎绍丽.消毒供应室对腹腔镜手术器械的质量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88-89.

[5]赵艳华.护理质量控制责任制对消毒供应中心腔镜器械供应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10(16):54-56.

[6]田艳艳,袁俊丽.消毒供应室精密贵重腔镜器械的管理体会[J].全科护理,2011,9(6):1651-1652.

[7]吕健,邓晓东,徐萍,等.超声波清洗手术器械的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0(7):1857-1858.

[8]王艳秋,刘晓杰,孙利群,等.供应室医疗器械清洗效果评价方法[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29(1):76.

[9]杨鸣春,李俊,陈莉萍.消毒供应中心对复用管腔类器械清洗状况研究[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5,1(3):43-45.

[10]黄波,何玲,周毅.可再生使用医疗器械清洗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59-60.

[11]李桃.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施与效果[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5):60-61.

[12]杨林红.消毒供应中心实施腔镜器械集中管理的实践总结[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6):184.

[13]罗晚媛,蒲卫华,范风枝,等.消毒供应中心技术工人实施质量缺陷管理的效果分析[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5, 36(6):455-456.

[14]姜楠.复用医疗器械在消毒供应室清洗的重要性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6,22(14):125-126.

超声医学继续教育范文6

这无疑是件好事。但是,人们的观念――病人去看病或者医生诊治疾病,由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就是:病人相信医生还是更相信机器;医生是相信自己的亲自检查和经验抑或更依赖于检验报告。

这涉及到病人(或疾病)、医生、仪器(或检验)三者的关系。

过去的医学经历了几千年漫长的沉积,医生基本上是靠经验行医的,实验医学只是近几百年,特别是近几十年的事。单纯靠一般的视、触、叩、听,有时是不够的,于是要借助于检验和仪器,这些感官的伸展和延长,使医生变得神通广大。各种内窥镜使我们能看到人体的大小腔隙,超声、CT、核磁共振显示内部影象,血液、体液、组织的生化、免疫、细胞学检查更可检出机体生态变化……

当这些新方法公诸于众时,期望与鼓舞有时会使人们产生某种错觉:似乎医生在精密的仪器面前变得渺小而微不足道了;似乎医生连自己也漠视不顾了。于是,医生和病人都在无休止地、过分地追求“神奇”的数字显示,又不适当地夸大它的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危险!

这种错觉至少忽略了两个基本点:第一,任何高级设备,包括电子计算机技术,其最初的、最基本的资料和信息储存都必须依靠医生的采集和投入,而结果的认定和判断也要靠医生的知识和经验。否则,投入不正确的信息或者错误的判断,将比一个医生的谬差走得更远。第二,医生的对象是病人(请注意,不是疾病),不是检修机器。人有思想、感情,有个人、家庭和社会背景;生活的质量、工作的能力、活动的乐趣,这一切将由理智与感情集于一身的医生去理解、同情和解决,而不能用机器完全代替。

很多医学家都开始担心一种不甚正常的倾向,一些医生忽视临床基本功的训练,不掌握起码的心脏听诊,只会开心电图而等待报告;连典型的克雷氏骨折都不认识,便去做X线摄片;甚至离开了化验便做不出(本应该通过物理学检查便可以得出的)诊断来。而某些病人一味要求做本无必要的检查,不但花费昂贵而且并无实际临床价值。

这种倾向可能使某些医生的能力“退化”,使某些病人变成纯“物化”的病例。

尽管还会有更先进的医疗诊断治疗仪器问世,但是“见病不见人”、

“信机器不信医生”终归不是医学发展的方向。著名医学家林巧稚大夫说,医生要永远走到床边去,给病人做面对面的工作。这酊确是真灼之见!她提醒,医生不能做纯科学家,医生总要和病人有感情的交流。

我们都知道,人体的某些变化、某些症状是仪器和化验所不能测知的。比如,疼痛几乎难以找到一个客观指标,不’同的人对相同的刺激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不同人的痛阚和耐受性差异很大。一种疾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也可以有很不一致的临床表现。所以,仅凭仪器出示的结果有时也会“上当”的。

在我们做上述议论之后,作者愿意作如下忠告:

・临床医学是门应用科学,它的基础是临床实践,医生的经验仍熊起重要作用,这在设备有限的广大基层医疗机构则起决定作用。

・仪器、检验等只有在有相当经验,或有一定训练(或医生的继续教育)的基础上,才会发挥其作用。

・仪器、检验应有适应症,不可盲目滥用。

・对检验结果要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判定,以期得出正确结论。

这些话当然不仅仅是对医生而言,也包括我们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