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的精神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文化的精神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文化的精神

生态文化的精神范文1

水生植物修复污染水体过程中,因有机物的降解及氮磷的去除,释放温室气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温室效应造成的气候变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因此温室气体的“源一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大气中CO2,CH4、和N2O的浓度增加对温室效应增强的总贡献率占了将近80 %,是温室效应的主要贡献者,且其大气浓度仍分别以年均0.5% ,0.8%和0.3%的速率在增长。目前,对于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多集中于农田、水库、湖泊及天然湿地等方面,对于污水处理过程中温室气体(CO2,CH4、和N2O)排放研究很少,而水生植物修复污染水体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鲜见。

依托生态治理工程,采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自主研发的原位收集和释放气体装置,监测凤眼莲( Eachhornaa crassapes)深度净化污水厂尾水过程中温室气体(CO2,CH4、和N2O)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和沿程变化特征,并探讨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相关环境因素,为凤眼莲深度净化污水厂尾水生态工程提供理论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污水处理厂与深度净化塘概况

南京市高淳区东坝污水处理厂(31。17'28.0" N ,119。02'29.3" E),主要污水来源于东坝镇及附近的生活污水,采用A20工艺处理污水,日接纳污水能力为2 000 t,实验期间日均处理生活污水1 024 t o未构建尾水深度净化生态工程前,生活污水经污水厂处理后直接排入连通太湖的青河。

如图1所示,深度净化塘采用三级串联方式组成。深度净化塘各级长度均为105 m,深1.2 m,其中第一级深度净化塘宽为25 m,第二、三级深度净化塘为27.5 m,总有效容积为7 500 m3,之间采用土夯方式隔开,深度净化塘底部和岸堤均铺设防水布防止底部渗漏至地下水。进水口和出水口均设置流量计监测污水净化量。出水口设置溢流堰保持深度净化塘水深为1 m。污水厂尾水全部进入深度净化塘,其水力负荷为((0.13 ± 0.03) m3·m-2·d-1,TN负荷为((1.21 ± 0.10) g·m-2·d-1, CODMn负荷为(0.57 ± 0.02) g·m-2·d-1, TP负荷为(0.05 ± 0.00)mg ·m-2·d-1。 2015年5月底凤眼莲种苗投放完毕,种苗投放量为0.6 kg·m-2。在进水口、一级、二级及三级净化塘出水口沿程设置4个监测点(图1),将采气装置放置在监测点连续采气,并在附近设置水质监测点采集水样。〕

 

1.2 进水情况

该尾水深度净化生态工程进水为高淳县东坝污水处理厂尾水,尾水水质执行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水质因季节和时节不同有所差别。工程运行期间,污水处理厂尾水ρ(TN)为(9.27±3.31)mg·L-1 ,ρ( TP)为(0.39±0.O5)mg·L-1 }P } NHa+-N)为(0.4910.07) mg·L-',CODn,为(4.3810.65)mg·L-',水体p( DO)为(5.4012.21)mg·L-' , pH值为7.3610.28 。

1.3采样及分析方法

采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自主研发的气体收集装置(图2)采集气体,综合考虑凤眼莲的生长特征、温度和产气量变化等因素,在8-9月,一次采气过程持续7d,连续采气,采集3次;10-11月,一次采气过程约持续15 d,连续采气,采集2次。为减少误差,统一在上午8 ; 00-11 ; 00采集气体,气体的采集和测定方法参考文献[21}。每个采样点设置3套采气装置。当集气罩内气体积聚形成气泡时,根据排水集气法原理自动将气体吸入集气瓶,通过集气瓶的质量变化来计算产气量。采用气相色谱仪测定各气体组分浓度,采用峰面积外标法定量各气体浓度,各组分气体释放通量的计算方法为

En=Cn}   X Pn}, X E,(1)

E=(oielTj X 2}3.} s/(2}3.} s+t),(2)

V=(W,一巩)/D。(3)式(1)一(3)中,乓a为气体释放通量,即单位面积水体单位时间释放气体的量,g·m_zm·h-'-乓a为气体组分浓度,%;pn}为标准状态下被测气体密度,g·L-' ; E为标准温度标准压力下水体释放气体的速率,mL·m_zm·h-' ; V为收集的气体体积,L;S为集气罩覆盖水体的面积,mz ; T为收集气体所用时间,h;,为收集气体过程中的平均温度,℃;W,为试验开始前装满水的集气瓶质量,g } }z为收集气体结束后集气瓶质量,g;D为室温(O}t}50℃)下水的密度,g·mL-'。

采用德国SEAL AA3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进水及各级出水总氮(TN),铰态氮(NHQ'-N) ,硝态氮}N03--N}和总磷ATP)浓度,采用酸性高锰酸盐滴定法测定高锰酸盐指数(CODM ),采用多功能水质测定仪(YSI Pro Plus, USA)现场测定水温(c) , DO浓度和pH值。每隔15 d采集凤眼莲植株,采用重量法现场测定生物量。〕

 

1.4数据分析

采用Excel 2007和Sigmaplot 12.5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相关性分析,用Origin 8.5软件作图。统计检验显著性水平为a = 0.OS〕2结果与分析2.1试验期间水体主要理化指标变化

2015年6-11月,深度净化塘凤眼莲单位面积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分别由(0.6010.09) kg " m-Z和(4.5010.64)  t增至(22.73 1 2.82 )  kg " m-Z和(170.50121.17 ) t。由表1可知,水体温度变化范围为13 } 27 0C , 8月水温最高。DO浓度变化维持在3.0 7.0 mg " L-‘之间,属好氧状态,10-11月进水DO浓度大幅增高,各级出水DO浓度也呈递增趋势。水体pH值基本维持在7.07.6左右,属于微生物硝化反硝化的最佳pH值范围,随月份推移变化的幅度高于沿水流方向上的变化幅度。由上述结果可知,凤眼莲三级净化生态工程水体主要理化指标季节变化较明显,沿程变化较小,基本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生态系统中。〕

 

水体氮磷污染物指标如图3所示,水体主要污染物TN , NHQ'-N , N03--N及TP都得到有效降解。监测周期内,进水p(TN) ,p(NHQ'-N) ,p(N03 -N)及p(TP)平均值为9.27,0.49,7.63和0.39 mg·L-',三级净化出水平均值为2.96,0.21,2.20和0.14 mg·L-',其中TN浓度接近地表V类水标准,TP浓度优于地表V类水标准,三级净化去除率达68.07% ,71.14% , 57.28%和64.21 %,凤眼莲深度净化生态工程对污水厂尾水具有明显的氮磷去除及水质改善效果。监测周期内,进水CODn,均值为4.38 mg } L-',三级净化出水均值为4.75 mg·L-'略高于进水,原因可能是污水厂尾水CODn,处于较低水平,深度净化塘对尾水有机物的进一步去除效率不高,且水生植物根系的分泌物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CODn,。三级净化出水CODn,低于111类水标准〕

 

2.2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2.2.1排放通量

2015年8-11月,对凤眼莲深度净化生态工程中温室气体(COZ,CH、和NZO)排放进行监测,根据每月实际采样分析结果,计算凤眼莲深度净化尾水系统中COz,CH、和Nz0的月平均排放通量(表2) o

 

表2显示,凤眼莲深度净化塘COZ,CH、和NZO排放通量范围分别为。}0.136,0}0.263和0.6082.561 mg·m_Zm·h-',平均排放通量为0.05 8 , 0.076和1.539 mg } m-Z } h-'。在整个试验周期内,凤眼莲深度净化塘累积排放1.273 kg C0z,1.685 kg CHQ及33.590 kg NzO。

2.2.2月份变化特征

如表2所示,随着月份变化,COZ , CH、排放通量呈现明显降低趋势,8月排放通量达最大值,排放通量分别为0.136和0.608 mg } m-Z } h-' ,10月和11月排放通量接近零,这可能与冬天水温降低及DO浓度、pH值升高有关。由表3可知,COZ和CHQ排放通量与水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O.s67(P<0.Os)和0.s24(P<0.Os),呈显著正相关关系;COZ排放通量与 DO浓度、pH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o.sss ( P<o.os ) , -o.606 ( P< o.os,呈显著负相关关系;CH、排放通量与DO浓度、pH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一0.3s4和一0.471,呈负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

NZO排放通量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排放通量从大到小依次为9,11,10和8月。9月排放通量达最大值,为2.s61 mg·m_zm·h-' } NZO是硝化过程中的副产物,反硝化过程的中间产物,是不完全硝化或不完全反硝化的产物。研究表明,NZO的生成及排放与水温、DO浓度、pH值、底物浓度及植物覆盖度等因素密切相关。该研究中Nz0排放通量与水温、DO浓度及pH值相关系数分别为-0.130,-0.217和一0.178,均未表现出相关性。

2.2.3沿程变化特征

三级净化生态工程温室气体排放通量沿程变化特征如图4所示。在沿程方向上,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呈现明显的沿程变化特征,总体上进水端高于出水端。COZ排放通量在二级净化塘出水口达到最大值,排放通量为0.092 mg·m_Zm·h-' , C H、和Nz0在一级净化塘出水口达到最大值,排放通量分别为0.178和3.657mg " m_Z " h_'。由表1可知,沿程方向上水温没有明显变化,DO浓度维持在好氧状态,且pH值维持在在最佳范围,NZO产生量与碳氮浓度密切相关,排放量与水生植物覆盖度有关,TN和N03--N呈递减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3)表明,NZO排放通量与TN和N03--N相关系数分别为0.477和0.428 ,呈正相关关系。

3讨论

3.1凤眼莲三级净化生态工程温室气体排放通量

与相关研究相比,该研究中COZ和CH、排放通量较小,NZO排放通量较大。沙晨燕等[z3}运用静态箱一气相色谱法对Olentangy河湿地4种不同类型河滨湿地的CH、和COZ排放通量进行研究,发现不同类型河滨湿地CH、和COZ排放通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自然湿地(( 0.33 } 85.7 mg } m-Z } h-' )、人工湿地( 0.02 20.5 mg·m_zm·h-')和半人工湿地(-0.040.09 mg } m-Z } h-' ) , COZ排放通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自然湿地(13.1 } 53.5 mg } m-Z } h-' )、半人工湿地(一0.7一132.9 mg·m_zm·h一‘)和人工湿地(一13.3-51.6 mg·m_zm·h-' )。黄国宏等应用封闭箱法对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CH、释放通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在5-11月,其释放通量为一968 } 2 734 },g·m_2m·h-' }  WU等[251利用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的研究表明,潜流和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N20平均通量为296.5和28.2 },g·m_Zm·h-',远低于笔者研究结果。根据KHALIL等对全球N20产生源的估计,污水处理过程N20年释放量为0.3x10'2一3.Ox10'2 kg,占全球N20总释放量的2.5%一25 % }  KA-MPSCHREUR等综合分析相关文献得到:在实验室规模的生物脱氮过程中可能有。一90%的氮会转化为N20;在大规模城镇污水厂的污水生物脱氮过程中可能有。一14.6%的氮转化为N20}

3.2   COZ和CHq排放通量影响因素

尾水深度净化生态工程系统内,C02和CH、主要通过植物传输由水体进入大气,植物传输受水生植物种类、覆盖度及植物传输机制的影响。水温不仅可以通过影响气体分子的扩散速度及其在水体中的溶解度来直接影响气体交换通量,还可以通过影响微生物活性间接影响温室气体产生的地球化学过程[2A1。监测周期内,C02和CH、释放通量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zy-3z}相一致。pH值直接影响水体碳酸盐体系(C02 , C032和HC03-)的动态平衡及分布,控制水体C02浓度,,水一气界面C02交换通量与pH值通常表现为负相关关系。笔者研究结果表明:COZ释放通量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CH、释放通量与pH值呈负相关关系,与以往研究结果相同。但COZ和CH、排放通量与凤眼莲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以往研究结果不一致。这可能是因为水温是控制COZ和CH、排放的关键因素,11月凤眼莲生物量增加,但生长缓慢,水温下降幅度很大。

TREMBLAY等[351的研究显示:DO浓度与水库中COZ,CH、释放通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沉积物中产生的甲烷不完全进入气泡中,一部分通过扩散上升到水面。上升过程中,由于DO浓度逐渐升高,产生的大部分甲烷被有氧一缺氧临界面的甲烷氧化菌消耗。笔者研究发现,COZ释放通量与DO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CH、释放通量与DO浓度呈负相关关系。对碳循环而言,有机物在有氧状态下产生COZ和CHQ,在缺氧状态下主要产生CHQ,因此,COZ和CH、排放通量与水体有机物浓度有关。笔者研究中COZ,CH、与CODn,无相关性,可能是因为进水有机物浓度过低,基本不降解,因此由有机物降解产生的COZ和CH、量很少。

3.3  NZO排放通量影响因素

水温直接影响微生物活性及酶活性,笔者研究结果表明,NZO释放通量与水温没有相关性,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不符,但目前对于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及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中水温与NZO释放的相关关系没有明确结论。可能是由于水生植物的存在造成了复杂的硝化一反硝化微生物环境,不是简单的水温影响微生物活性进而影响NZO产生的过程。有研究表明在植物生长季,由于植物组织向根系传输了更多氧气,改变了根际溶氧微环境,从而促进人工湿地系统释放出较多。但也有研究表明人工湿地系统的最高释放量发生在植物枯萎衰败的秋季。笔者研究结果显示:11月,凤眼莲开始腐败脱落,NZO释放通量开始增加,此与上述研究结果相符。植物可通过吸收作用除氮,植物生物量越多,吸收的氮也越多,NZO的排放就越少该研究结果显示NZO排放通量与凤眼莲生物量呈正相关(P>0.OS),与其他文献结果不一致。

pH值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性间接影响NZO释放通量,微生物活性一般在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下最高,pH值越低,NZO释放通量越大,两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ao。笔者研究中,NZO释放通量与pH值没有相关关系,可能是pH值变化范围较小,基本维持在最佳的反应条件,pH值不是控制CH、和NZO产生的关键因素,而是其他因素造成Nz0释放通量的变化。NZO是硝化过程中的副产物,反硝化过程的中间产物。硝化过程中DO浓度过低是造成NZO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反硝化过程中DO浓度过高可导致NZO还原酶活性降低或失活进而造成NZO积累。

4 结论

(1)通过凤眼莲生态工程深度净化污水厂尾水,出水水质得到较大改善。出水p STN)和P }Tp}分别为(2.9611.77)和(0.1410.08) mg·L-',远低于GB 3838-2002一级A标准。

生态文化的精神范文2

1、文化要素体育文化生态系统还主要包含了文化的相关属性以及要素。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范围和定义,是对人类长期生产实践中的物质精神总结。在这个文化范畴内,社会的组织结构以及经济伦理都具有了相应的文化符号。文化特质、文化丛以及文化模式三个层次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文化本体结构,在体育文化中自然包括了对这三个方面要素的扩充和发展。体育文化生态系统包括了体育制度、体育物质以及体育精神的文化形式,这是体育与文化相融合过程中产生出来的。

2、环境要素体育文化生态系统是建立在相应的环境基础上的。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环境要素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社会环境;二是自然环境。在进行相应的体育活动以及体育文化的传播过程中,都是在相应的社会制度以及社会习惯下进行的,社会环境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在进行自我需求的追求和表达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社会环境中的制度体制、结构构成等会对体育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自然环境要素则是更大范围内的体育文化生态系统要素,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的,不同地区具有的不同气候以及地貌特征,会带来人们从事体育活动以及追求体育文化内涵的不同,而做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保障体育文化生态系统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特性

体育文化生态系统是在完整的组织结构中形成的,通过传播人类体育精神、丰富体育项目等多方面的内容来不断进行系统本身的完善。体育文化的生态系统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1、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性体育文化生态系统是一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系统构成。通过组织结构以及文化构成上的不断调整,结合到时展以及目的的丰富上,体育文化生态系统可以产生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且能够不断适应于新的需求。这种自我调节性能够带来体育文化生态系统较高的稳定性。这种自我调节性,是需要建立在一个完整有序的生态系统组织基础上的,各种体育文化因素的堆积会造成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阻碍,通过自我的运动以及调节过程,能够保证体育文化的长期发展。

2、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范围广泛性体育文化生态系统在覆盖范围上还具有十分广泛的特征。在体育文化系统中,相应的精神文化往往处于整个系统的最高端,也是决定体育文化走向以及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广泛性还表现在覆盖地区以及产生影响的广泛性上,体育文化生态系统会与社会中其他形态下的系统结构发生碰撞以及组合,不断产生新的组合效应,将其影响范围不断扩充,丰富体育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内涵。

3、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内容丰富性体育文化生态系统还在内容表现上呈现多样化以及丰富性的特征。体育文化生态系统本身是在三个要素构成上形成的,深刻的反应到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变革的各个方面。体育文化活动还是在人们长期的生产活动中进行和发展的,体育文化生态系统本身的丰富是人类精神和物质创造能力的表现,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以及文化背景下,体育文化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条件基础以及发展需求,从而也带来了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多样化。

三、结束语

体育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对体育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和文化总结。在我国的体育文化发展现状中,由于人们观念上的不重视,造成体育文化本身发展上的困境,技术手段等上面缺乏创新。在新的时期背景下,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来对体育文化进行创新发展,改变原有的体育传播观念以及方式,增强体育文化的互动参与性,最终带来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崭新面貌。

生态文化的精神范文3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文化精神生态 艺术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环境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公共艺术品和设施设计等,它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协调设计,也是社会和人类行为和思想的设计和引导。环境设计与人的生活联系和影响最直接、最普遍、最紧密。艺术与环境是以人为主,因人而存、因人而用的,处在环境里的艺术,是应与环境的功能使用精神协调一致的。环境艺术设计应该树立深化生态观念,必须建立在对现代人多方位分析的基础上,从生理、心理、精神上实现对人的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促进人性的平衡和全面发展。生态观念会很大程度地潜在影响城市环境艺术,引导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和设计原则。

艺术设计生态观的核心是平衡DD高科技与高情感的平衡,追求的是诗意DD诗意的和谐栖居的境界,真正实现艺术设计对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全面的关怀。环境艺术设计者以人体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环境工程学、美学、心理学原理为基础,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年龄人群的生态需求,进行人居环境的生态设计和管理,使人和自然、人和人得以和谐共存,使居民的生理、心理和文化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使环境艺术和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环境间达到高度的和谐。

一、文化精神生态与设计的艺术化

设计的艺术化是环境设计的首要追求之一,会给人提供直观的审美体验和对生活境界的启迪。环境设计的艺术化表明设计的文化功能是设计本身所承载的不可分割的一个要素。

文化这个词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人类学意义上的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另一种是作为艺术的文化,它是文化产品与体验的精神升华。后工业社会中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这两种意义上的文化的界限已经模糊了,作为艺术的文化所涉及的现象范围已经扩大,它吸收了广泛的大众生活与日常文化的内容,任何物体与体验在实践中都被认定与文化有关。作为创造生活方式之手段的设计,越来越与艺术相接近,体现人文特色或蕴涵人文精神的产品也越来越丰富。充满文化内涵的艺术设计会在消费者使用时产生一种情感的认同和情感的投入,如茶和咖啡,它们不仅会使人产生不同的生理反应即口感,而且会营造出不同的气氛和情调,这是精神现象在艺术符号中所透露给我们的某种东西,或者说,是我们从精神符号中所期待、所召唤、所应答的某种东西。在此意义上,艺术的“韵味”、“感悟”才可能对我们的生活具有某种新的意义。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不单是为城市创造了美丽的物质空间,它也为城市创造了人性的精神空间。它作为时代、社会、文化和艺术的综合体,赋予城市环境空间以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质量。解决文化上的精神生态危机,就需要充分发挥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功能,以环境艺术美来进行对人的认识、教育、审美和心理调适功能,来达到符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文化精神生态优化。艺术设计要力求创造人性的精神空间,在行业的产业化、商业化进程中坚守创作的艺术化,把真善美的价值观融入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中。

当现代社会中的商业性消费成为社会控制生活,剥削个性、人性,瓦解个人精神存在的力量时,环境艺术设计不能只为满足业主的商业目的和大众的低级趣味,而要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设计师的艺术创造精神,来引导大众走向真善美的境界。这不仅是社会文化走出生态困境的主要途径,也是改变环境艺术设计自身生存发展道路的重要选择。设计的艺术化发展无疑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是人类本性的回归,环境艺术设计应该成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态度。

如陈文令创作的环境雕塑《红色记忆》,虽然是为装点环境的,但有着极强的艺术性。这群环境雕塑用一百多个红色男孩的雕塑造型,通体鲜红,不锈钢翻制,打磨,抛光,喷上红漆,分为几类放置在水边、树干、船头、灯塔上。红色的人体改变了作品的写实倾向,加强了非现实的意图,表达出作者对现实中的成人们势利、紧张、焦虑、恐惧、残酷的否定,也不期而然地道出了人们的共同心愿:对童贞状态的怀念和对早熟了的两千年的中式文明的质疑。的躯体剥去了伪装,留下的只是人与自然的直接关联,只是人与社会的直接对话。面部与肢体表情的适度夸张,是对这两种关系的强调。

它同以往的走极端的前卫艺术相比,在艺术观和艺术表现上有着根本的不同。20世纪晚期的视觉艺术,无论美术还是影视以及电子游戏中的三维动画,充斥着暴力和无病。陈文令的“红男孩”有着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切合了人们对前卫艺术新流向的渴望,也就是从艺术作为人性批判的武器转变为人性建构的载体。他的环境艺术作品,使外行和内行、学院派和前卫批评家都能找到自己的看点。当这组作品在厦门珍珠湾海滩展览时,立即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

二、文化精神生态与设计的人情化

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人们既希望从传统中找回精神的家园,以弥补快速发展带来的心理失落与不安,同时又满怀着跃跃欲试的激情试图运用当代科技来重新组织自己的审美体验,重新调整心态,使之适应现代生活。在物质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在精神上的要求日益强烈,并渗透到更深的层次,这就是精神生态设计的社会文化来源。

环境艺术设计不仅和人的心理、生理关系密切,而且和文化风俗、生活环境、物质丰富程度、历史条件等等无法隔离。每一个人类创造的“第二自然”,都多多少少地渗透着人情气息。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所以环境在人的眼里往往也变成了有情感的物。尽管情感的接触既难以把握又转瞬即逝,但作为成熟的设计师,更应该将自己的情感倾诉出来并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在优秀的作品背后,我们还可以看到设计师关注环境、关注人文的情感表达。

环境艺术设计在“人本主义”的引导下也被赋予了现代人情化含义。人情化设计不是由一场设计运动或一个设计团体提出的,它是人类在设计这个世界时一直追求的目标。人情化的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帮助人们实现梦想,帮助人们去关注美,去倾诉情感。

人喜欢追求“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马可・迪亚尼语)和“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亚历山大・曼地尼语),这意味着,在非物质社会中,设计产品正在迅速地向艺术品靠近,两者的创作道路正在合拢。人们正在证明设计“应该被认为是一个技术和艺术的活动,而不只是一个科学的活动,设计在后工业社会中似乎可以变成过去各自单方面发展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文化之间一个基本的和必要的链条或第三要素”。

设计的人性化发展道路无疑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是对技术密集的生活领域的回避,是人类本性的回归,是精神生态设计的进一步扩充和丰满。美国设计师普罗斯说过:“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是第四维:人性。”艺术设计最根本的还是作品本身的人文内涵,如今的设计师可能过多地强调了形式的方面,而忽略了设计作品本身应透露出来的情感和意境。只有充满人情的作品才更能让人回味,让人感到一种深度,感觉到设计的这种人文精神。

美的事物具有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适应性,给人以亲和力,艺术环境给人的教育,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情感教育过程。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人的一种生命本真的活动,不仅能改善人的物质生活环境,更能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关注心理健康,它能深入公众生活,调节公众心态,引导公众文化,有“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在如今科技发达的商品社会,要加强都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化和人情化,使人们在日常都市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加强对美的感受和理解,以及人对自然、对自身的认识和反省。

三、文化精神生态与设计的多样化

丹纳(H・A・Taine)在他的《艺术哲学》曾从生存“环境”方面来确定审美活动的本质和历史发展。此书译者傅雷先生在“译者序”中指出,“丹纳受19世纪自然科学界的影响极深,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在他看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他又以每种植物只能在适当的天时地利中生长为例,说明每种艺术的品种和流派只能在特殊的精神气候中产生,从而指出艺术家必须适应社会的环境,满足社会的需要,否则就要被淘汰”。在丹纳看来,艺术家就像一颗种子,至于它能否发芽、开花、结果,完全取决于它的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精神氛围。由于把艺术比照生物,丹纳的艺术哲学就必然呈现出整体论、系统论和有机论的特色,这和生态观在原则上是一致的。

自然生态中的生物多样化隐喻了城市的历史文化、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就像不同纬度应有不同种植物一样,不同城市因文化、历史不同,也应有不同风格的城市环境艺术。城市环境艺术应与城市的整个环境、历史、文脉对话,给市民提供一个彰显公共意志、维系都市情感、融汇多元文化、营造和谐民主的精神空间。如今许多城市环境艺术设计风格上的趋一性和盲目模仿追赶潮流,是一种文化上的生态破坏现象。

环境艺术设计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哲学取向都会对环境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环境观念差异很大,就是相同的国家、地区和民族,在不同时期里,环境艺术设计也呈现出很大的异质性。即使人类对外来的事物抱有无限的好奇心,外来之物也无不打上本民族本地区的烙印。设计师需要理解环境艺术设计的社会环境,尊重人类不同渊源的文化,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认同感。

此外,社会在前进,将人类文明一点点地沉积下来。环境艺术设计的成果也是一样。环境艺术设计的指导理论和评价标准,在农业时代是唯美论,在工业时代是以人为中心的再生论,在后工业时代应该是生态论。环境艺术设计只有在把握了对人类社会文化的理解,才有可能使其作用得到大众的认同,才有更旺盛的生命力。

环境艺术设计对人的尊重表现为设计的人文性、地方性的加强,所以设计师对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宗教、美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和领悟潜在地影响着其设计作品的品质。设计是为了生活、为了人内在的体验,设计师应成为一个内在者而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与价值观。只有这样,才会有符合当地人生活的公共空间的设计。设计师还要学会聆听源于当地人的生活和场所的故事,阅读关于这块场地的自然及人文历史的实物文字,由此感悟地方精神:一种源于当地的自然过程及人文过程的内在力量,是设计形式背后的动力和原因,也是设计所应表达和体现的场所的本质属性。这样的设计才是属于当地人的,属于当地人的生活的,属于当地文化精神生态系统的,从而体现出环境艺术设计的多样性。

做环境设计首先应考虑设计所处的地域,任何一个我们为之赞叹的乡村或民居,都是居者根据长期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及实际生活的体验基础上创造性的设计。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当地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特征,烙刻着历史的印迹。现代环境艺术强调我们必须了解地方特征,包括地质、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还要了解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及如何在设计中恰当地体现。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考虑它们对设计的启示。但是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地域中人的需要不尽相同,而且随着生态环境恶化,我们不可能仍刻意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形式仍应以地域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地域的地理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及物质能量的输入输出规律,综合所有这些因素的一个新的设计过程。

地方性原则还包括对当地植物和建材的使用,这也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低。而建材满足最少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小减少环境污染、最高循环再利用率。

环境艺术设计虽以物质主体需要的满足为前提,但一个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还是以设计师对外部世界及设计本身的情感体验为基础的,因此不同的环境艺术设计师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设计语言,这就是设计师不同的设计风格,这在生态观上可理解为文化生态中不同的“艺术物种”,在文化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学莘:《陇东窑洞民居文化艺术价值初探》,《大众文艺》(理论版),2008年。

[2] 王立群:《中国古代居住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

[3] 尚勇:《谈艺术设计中的设计文化》,《艺海》,2008年。

生态文化的精神范文4

一、传承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原因

1.传承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是国家课程改革对少数民族教师的要求。为了使课程改革健康地向前发展,我认为民族原生态文化教学必须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的关系、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2.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导致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严重缺失。城镇化趋势和外出打工经济,现代化信息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的逐渐现代化,让我们的少数民族服饰风俗文化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本土原生态文化的认知和启蒙,尽快解决现行教育知识体系中地方民族文化的欠缺成为当务之急。

3.黔南州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资源。全州共有汉、布依、苗、水、壮、侗、毛南、仡佬等37个民族。总人口370万人,少数民族占54%。我州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文化有独山愿灯(独山县)、布依族扫寨(都匀市)、清水江杀鱼节(福泉市)等,处处彰显我州少数民族同胞的勤劳和智慧,无不体现我州少数民族人民对美的向往、追求和创造。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我州少数民族教师传承的宝库,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教学资源。

二、传承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对策建议

1.尽可能全面搜集、挖掘和整理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资源,并对其流传、演变和遗存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保存、丰富、完善、填补、发展我州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实现多彩贵州、幸福黔南的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2.在所收集的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功能的分析,形成可操作的课程和教材,具有现实的理论价值。

3.加强传承队伍与基地建设。我们将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开发利用与基础教育培训相结合。开办各级各类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专业培训班,造就一大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在此过程中,我州民族地区中小学要开设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课程,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原生态文化的认同感、乡土情结与民族情怀,将其文化内化,感悟心灵。

三、传承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重要意义

1.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在社会和谐中的作用。

先进的、健康的、优秀的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对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能够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

2.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优秀的民族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3.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对当地民族学生的作用。

(1)优秀的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能增强当地民族学生的精神力量。

(2)优秀的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能丰富当地民族学生的精神世界。

生态文化的精神范文5

影视美学基于生态文化学角度的初步构建

由于电影根植于发达的工业生产和与此相应的精神体验,所以这种艺术的选择与创造常常反映当今这个时代的审美趋向。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电影不仅以光影的形式恢复了原始思维的具象性特征,而且还在新的起点上恢复了原始思维的逻辑性。直观形象信息在声音和屏幕的帮助下更加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世界的一体性,使得世界在更深层次上与人类产生密切关系。电影《地球脉动》的摄制组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通过对地球生命的神秘实录表现大自然美丽景象与野生动物纯粹的生死之搏,加之爱乐乐团的美妙配乐,将地球的魅力在大银幕上完美地呈现出来,而电影唯一的主旨仅在于呼吁人们保护环境。当信息文明与生态文明并建,在智能化机器武装的人类越来越强势的背景中,人类和自然的二元对立格局也就毫无悬念地愈演愈烈。正如电影中所展现的那样,纵然在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上还存在着热带雨林的黑毛蓝脖鸟欢快的求偶舞蹈,但这丝毫无法改变试图翻越高山而不能的黑颈鹤,试图寻找水源而不能的大象部落的悲剧。地球物种的快速减灭,生存条件的恶化,生态系统不可逆地趋于失衡甚至崩溃,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人类文明究竟是飞速发展还是快速奔向灭亡?这是自然系统对人类文化系统的无可置疑的否定。面对扑面而来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人类开始反省和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便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从古至今,人类对自然母体的情感便很复杂,依自然环境和生存方式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说来,生存在适宜人类居住的丰饶平和的环境中,人容易产生对自然的亲和依赖心理,神秘感、好奇心则易被抑制。而在海洋性气候的多变条件下,人对自然的敌意和畏惧及崇拜祈求的心理就更明显,科学探索热情也因需要而高涨。在电影《水啸雾都》中,伦敦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引发了洪水,暴雨夹杂着飓风席卷了泰晤士河。宏大的场面和逼真的声音特效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观影感受。以《后天》为代表的西方灾难片,除了享受视觉上的冲击,也在观影的过程中直视我们内心的恐惧。与此相比,更大的恐惧还是来自人类对隐秘欲望的挖掘,来自于面对危机时的不理智反应,来自于对自然的破坏和践踏,因此这类西方灾难片也成为了表现的主体。当灾难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需要反思的也就不仅仅是如何应对了。人类对自然的情感在大自然的全面报复来临时猛醒,而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已成难以逆转之势。所以电影《后天》因其制造出的视觉盛宴至今是灾难片中的翘楚。而作为灾难片,《后天》毕竟和恐怖电影不同,不需要那么多机关算尽的吓人段落,在叙事上更贴近传统电影,电影所设计的场面通常是人们真正害怕、真正假想过的,而曾有过相似体验的人对电影所表达的内容会有更加强烈的恐惧与排斥,所以会让人感觉震撼。这类电影在视觉感受上是否成功将完全取决于编导是否真的有了解和尊重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人内心真正的恐惧的能力。

影视美学基于生态文化学的解析

1.人对自然母体的本能的解析在高科技时代的人造虚拟空间中,人类的身体成为最后的自然,这是人与自在自然联系的最后纽带。对身体的关注是在智能机器威胁中的感性挣扎,身体成为哲学范畴,成为存在的实证。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是在人的主体意识明晰起来后才凸显的。恶劣生存环境和异常气候天象会给人类强烈刺激,引起恐惧和敌意,而风和日丽、环境宜人则带给人们祥和喜悦的情感体验。对自然整体的情感与人的生存能力相关,人对环境依赖性越强,对自然的功利性情感反应越明确。人越是独立,对自然的情感越接近审美体验,正向情感的对象范围越大。在生态文明的浪潮中,自然情怀不再只是文人雅趣而成为大众情趣,日常生活层面的对自然事物的真实情感逐步汇聚自然流露,形成生态艺术广泛流行的社会心理基础。人对自然中与自己利害关系密切的部分情感反应较强烈,而对关系较远的只能作为精神象征性对应物的情感反应则比较淡漠。正常人对利害、善恶的本能反应和理性判断往往不自觉地趋近,体现为良心良知的不约而同的一致性。情感模式受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影响很大,文化模式也会影响情感反应的内容与方式,如宗教、道德、习俗等都会影响人对自然的情感,这些在同质文化系统中自然而然的东西,在异质文化系统看来都体现出明显的奇特的异域文化风情。比如美国好莱坞不但开启了大制作、大成本、高回报的电影运作模式,而且使年轻的电影事业变成一种产业在良性运转。美国电影对末世情节和浓重的英雄主义有着特殊的喜好。而在电影《日本沉没》中,干脆整个国家都没有了。相较于中国而言,美国和日本这些几乎没有什么厚重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却会比经历过无数次分离崩摧的中华民族更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从文化交流到文化比较再到文化反思,从文化冲突到文化移植再到文化侵略,电影展现了在精神文化领域中个性突出、异彩纷呈的现象。在各国文化同台竞技的时代,文化交流强化了人类共同的美感,华人艺术实践越来越在国际范围引起广泛关注。如高行健的影视文化解析,张艺谋的电影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性透视和对中国新民间文化的符号提炼,李安电影中对中国文化景观的视觉触摸和中国文人文化阴柔气质的细腻表达,以及贾樟柯电影的民间视角、小人物生存实景等等。

2.人对自然审美的本能的解析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审美更显成熟,很早就脱离功利而趋于精神性审美,无论是道家的“天地游心、齐万物”,还是儒家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都体现出对自然本体的憧憬与亲和。山水作为精神意象和精神家园而成为文化人的审美焦点。有我之境显现画家博大超逸的胸襟,无我之境的营造也是理想主义的。这其中美学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它不仅展示了鲜明的时代性,更提供了具有持久性的艺术理论。在卡梅隆用《阿凡达》轰轰烈烈地挑战人类的视觉极限、爆发式地展现电影摄制和剪辑技术的革新之后,这种通过美学而得以享受的回归电影艺术本源的手法显得颇具魅力和耐人回味。电影美学的研究是为了针对电影作品的不同断层,分析电影作品在专门化和创造性两个方面的贡献。美学分析更着眼于电影作品的审美形态的分析与运用。浓厚的民族风格与民族特色在推动力量上可见一斑,这一点是电影文化史上的一个不争的事实。电影《可可西里》让我们看到一群悲壮的英雄和他们荒谬的生活现状,这是理想主义者的弱小和悲哀。一群连几百元工资都不能按时拿到的英雄并不比一只藏羚羊活得轻松,可是他们却背负着崇高的理想、沉重的责任艰难地生活。导演陆川说:“可可西里是天堂,也是地狱,还是见证生命与信仰的圣地!”电影所表达的正是典型的中国人的文化救赎,向死而生,用生命诠释信仰、道德和存在。都市文明迅速扫荡了田园文化的诗情画意,在钢筋水泥中,金属和玻璃的直线型的理性简洁而透彻,人们如机器零件般的样貌相似,但在位置和功能上又具有严格区分,各司其职又彼此配合,独立个体的生命感淡化而协作团队的功能性强大。这是文化碰撞的结果。现代生存方式的快节奏、交叉空间、单调重复以及人员流动、朝不保夕的模式形成现代影视艺术中变幻不定的基础,古典美学的和谐、静谧、优雅、从容在浮躁的现代艺术大潮中被冲刷殆尽。戏仿经典、重塑偶像、娱乐大众成为电影文化的新卖点,于是电影市场看似一派欣欣向荣却缺乏杰作。超女、快男戏谑传统审美意识,赵本山、郭德纲试图杀出绝境中的乡村文化和口语艺术的生路,却还是让人觉得商业气息过于沉重。港台电视剧大行其道,日韩剧和欧美片也极受欢迎,而大陆影视则长期在城乡矛盾和小资情调层次徘徊,让人不得不感叹中国影视事业在实验阶段酝酿得太久。中国快速现代化的现实催生着现代影视审美文化的崛起。

影视美学基于生态文化学的反思

生态艺术的兴起也是人类对工业艺术反思的结果。后现代时期对工业文明的审美消化表现在当代抽象艺术的怪异审美观中,表现在对无生命钢铁水泥环境中人类肉身和精神的脆弱性的刻画,对人类走向机械化的无奈和担忧弥漫于当代艺术中,自然的温厚情感成为淡远的梦境追忆。信息时代,新媒体的发展促进了当代影视文化与传统审美文化的大决裂,在艺术生产、艺术传播、艺术接受等领域中将作者、作品和受众进行了划分归类,以媒介之墙分割了精神疆土。沙发土豆在肥皂剧的浸泡中忘却了人类的真实生活,大众在视觉盛宴中忽略了心灵建设,人们的真情实感被无限稀释。多媒体打破了感官界限,使得科幻大片有了长足的发展,新媒体的传播路径和受众范围逐步扩展,将新艺术文化在全球范围播撒。视觉文化的全面渗透使得观众甚至产生只有“可观的”才是“可感的”心理,当3D电影大行其道的时候,电影产业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影视美学基于生态文化学的路径选择

当生产社会转变为消费社会,大众文化的非理性层面复苏,在精英文化对科技理性和精神领域的权力结构的反叛与解构的导向下,精神领域开始了后现代主义的情绪化反抗。从建筑艺术的后现代风格开端,解构、拼贴、混搭、、戏谑、反讽、狂欢之风席卷各领域,理性建构的巍峨大厦纷纷倒坍,隐蔽的精神制约和控制及精神专制也纷纷蚀解,人类情感世界以正面形象展现,不再是与神圣对立的妖魔化世界,也不是与理性对立的软弱混沌的感性泥潭,而是救赎技术理性辖制下的机械文化积弊的感性解放路径。

1.回归意识人对自然的回归意识一方面表现为生态保护、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的推广,另一方面表现为旅游热和自然遗产保护,还有一方面表现为生态伦理和生态艺术的兴起。获得强势的人类开始懂得责任和自律,懂得谦卑和敬畏,懂得仁爱和欣赏,自然从环境的人为框架中脱逸,开始在人类的审美眼光中复魅,人类对自然的功利态度开始全面转向审美态度,生态美学由此奠定了其现实基础。目前人类对自然的各种思考主要还是出于自身利害的考虑,生态伦理的伦理主体始终是人类,自然是被动的外在的客体。于是这样建构起来的生态伦理依然是人本伦理,这是现实的人很难突破的思维视域,而生态艺术则在非现实层面上又超越一步,达成人与自然之间的类似主体间的交流和平衡。

2.平衡意识深度生态观念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平衡,而且是包含人在其中的自我意识的清醒,是人类想要重回安然状态的渴望的外化。对人类无节制的人化自然行为的声讨和反思也表现为在情感和感觉领域中对自然的深度开发和精神渗透。人类是无法回归原始自然的,人类只是把自然人化进行到更深入的精神心理层面,以人的心理模拟自然精神构成假想模式,以自然生态平衡规律为人类文化导航。

3.替代意识在高科技和高情感交织的新文化时代里,美学规则已普及日常生活领域,大众热衷于在技术手段和经济条件支撑下美化生活玩赏艺术,而艺术家在拼命捍卫迅速消失的自在自然,以揭示生活中被遮蔽的人类的霸蛮和冷酷为责任,甚至远离了传统美学原则和艺术圈地,其叛逆和偏激使人警醒,也易使艺术本身在人类精神领域成为意识形态排斥和压制的对象。过分激进的生态美学和生态艺术往往自绝生路。生态艺术本身发展亦需与现有精神生态环境达成和谐并趁势发展。数码艺术中的自然被美化、幻化与变形,让我们看到美与生命的分离。抽象表达中生命质感被抽离,物质的实在性被精神的虚在性替代,自然的完整性成为虚化的时空符号,后现代的自然情感是凄美而绝望的挽歌。

生态文化的精神范文6

一、原生态音乐的界定

目前,有不少学者对原生态音乐的内涵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原生

态民歌其实就是指民歌,之所以冠以原生态,原因有二:一是为了突出其主要的艺术特征,即源于民间,非专业人员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二是在民间音乐受到多方面冲击的背景下,强调原生态所具有的独特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以引起人们对它的尊重与保护。桑德诺瓦在《质疑“原生态”音乐》中认为,“原生态“音乐的基本内涵是一种开放与共融的综合,应当允许它适应工业化和都市化,允许转型,这样传统音乐才可能获得广阔的生存空间。对音乐实施完整、原始或博物馆式的“实用化”保存,均与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相悖。奢盼“原生态”音乐实现所谓“原汁原味”、“未经污染”、“净化灵魂”等附加值,只会加速其失去原有的再生功能与存在价值。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所谓“原生态”音乐的存活率几乎为零。

综合以上说法,我比较赞同的是,“原生态音乐”是指由当地民众而非职业演员参与(表演)的、在当地流传很久具有某种实用功能或社会涵义(而非仅具有表演性质的娱乐作用)的传统音乐类别。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音乐与民间音乐,有着不胜枚举的原生态音乐。汉族地区的山歌、劳动号子、小调、陕北的信天游(山歌类)《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青海的花儿(山歌类)《花儿与少年》、山西山曲(山歌类)《走西口》、江苏民歌(小调类)《茉莉花》和《杨柳青》、河北民歌(小调类)《小白菜》等民族民间歌曲基本都属于原生态音乐。

二、原生态音乐的价值

(一)原生态音乐的审美价值

原生态音乐属于艺术作品,是按照当时的审美标准创作的艺术产品,能够流行至今,说明其审美水平和创造美的能力得到了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认可、接受和赞美、欣赏,因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值得我们去认识、欣赏和研究。如天籁清音一样和谐动听的侗族大歌,浑厚悠扬的蒙古长调,欢快活泼、载歌载舞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都是当之无愧的艺术精品、民族瑰宝。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历史事件、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不同人群的生活与风俗,以及他们的思想感情,他们的艺术创作方式、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

(二)原生态音乐的历史价值

原生态音乐本质上还是属于传统音乐,是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是世代流传下来的历史财富。我们可以从中活态地认识、了解历史。它源于历代民众的口头创作,世代在广大民众当中口耳相传,很多内容反映着广大民众的生活、思想、情感和文化,是民族精神风貌的生动的写照,是民族延绵不绝、生生不息赖以传承独特文化的精神家园。

原生态音乐以其民间的、口传的、质朴的、活态的形式,可以弥补官方历史之类或者“庙堂音乐”的不足、遗漏或讳饰、有助于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认识已逝的历史及文化。原生态音乐蓄积了不同历史世代的精粹、保留了最浓缩的民族特色,反映了民族的生存状况,折射了民族的集体心态和行为模式。

(三)原生态音乐的文化价值

“原生态音乐”从文化的层面上去理解,是与民俗文化、生态思维、风土人情、民间音乐、自然物景、传统服饰、地方语言、群落意识紧密相连的;是巨大的文化财富,鲜活生动地记录了不同民族、种群的杰出智慧和聪明才智;是认识这些民族、种群文化的活化石。

原生态音乐质朴地反映着民族的文化身份和特色,放射着民族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发展方式的神韵,体现出该民族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发展踪迹,展现出鲜明的文化价值。

(四)原生态音乐蕴含着所属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

这些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精神,是

积累而来的发展经验、生存智慧,是历史形成的共同的、积极的、有凝聚力、号召力的民族意识,是世代相传沉积下来的民族的思想精髓、文化理念,是包含了民族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在内的群体意识、群体精神。精神虽然是无形的,但它对个人而言是人格的力量的体现,对民族而言是民族生命的外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不是通过自然遗产来延续的,而是在社会文化、民族精神的环境下和氛围下,通过后天的教育,研习以及人际交往的方式来继承并发展的。如,被誉为“歌舞的海洋”的云南,民族众多,风俗各异,云南原生态音乐作品精品不断,如《云南印象》、《云岭天籁》、《丽水金沙》等享誉中外。

(五)原生态音乐的社会价值